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jù)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寫教案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咬文嚼字教案設計 咬文嚼字備課教案篇一
1、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結構,理出作者觀點。
2、結合練習,品味佳句,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
3、通過品味佳句獨立見解的能力。
培養(yǎng)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借鑒的分析方法,培養(yǎng)求異創(chuàng)新的思維方式,并運用到寫作中去。
:多媒體課件
:二課時
第一課時:
a、導入
下面兩個句子中,哪個更符合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說明理由。
兩彎似蹙非蹙的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的含情目。
兩彎似蹙非蹙的罥煙眉,一雙似泣非泣的含露目。
明確:學生也許會有不同的想法和見解,只要自圓其說即可,教師應該給以相應的鼓勵。
總結:師提出自己的觀點——比較認同第二種描寫。
理由:
1、含露者,是說黛玉的兩眼常似濕潤,就好象仙露明珠,就象文中后面的“淚光點點,嬌喘微微”用意相同。
2、從林黛玉一生的悲劇來看,她的前生是一棵絳株草,來到人世間就是為了償還眼淚的,可以說她就是水做的,而“泣”和“露”正是對她悲劇人生的準確表述。
3、“蹙”是皺眉的意思,皺眉應該是身體不適或者心里不痛快的時候的一種表情,也正合了后面的描寫。而似喜非喜,林妹妹的喜從何呢?
對于《紅樓夢》這部巨著來說,這20個字只不過是滄海一粟,但是只要我們仔細斟酌就會發(fā)現(xiàn),這短短的幾個字卻可以把林妹妹的一生都概括在內了。如果說魯迅作品的每一頁都擠滿了研究者的腦袋,那么《紅樓夢》中的每個字每個標點符號都浸透著紅學家的心血,可見咬文嚼字的重要,下面我們就看看朱光潛先生是怎樣咬文嚼字的呢?
b、介紹作者
1、找同學介紹作者。
2、補充總結:朱光潛先生是我國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他精通英語,法語,德語,在晚年80歲的時候還自學了俄語,并且一生翻譯了很多的著作。在治學方面,朱先生走的是研究和翻譯的路子,信奉“三此”主義,即此身,此時,此地。(解釋三此,給學生以啟發(fā)。)
研習課文
總結:
《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有三個解釋:
過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摳字眼而不領會精神實質)。
形容賣弄才學
形容強詞奪理或狡辯。
總結:(1)在文學,無論閱讀或寫作,必須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
(2)咬文嚼字,表面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情感。
郭老改字院(1)、郭沫若改字——文字與感情有關
若虛改“李廣射虎”(2)、王若虛改《史記》——文字與情感有關
韓愈“推敲”(3)、韓愈改詩——文字與意境有關
找出郭沫若改臺詞的例子:
“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風度”“你這革命家的風度”
1、“你是個沒有骨氣的文人”改為“你這個沒有骨氣的文人”好在何處?(讓同學們在下面大聲的讀這兩句,體會不同)
總結:
“你是什么”只是單純的敘述語,沒有任何感情色彩,“你這什么”便是堅決的判斷,增強了語氣。所以是什么發(fā)生了改變?情感才隨之而變。引導:句式。
2、對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風度”,改為“你這革命家的風度”,作者是怎樣評價?
總結:
(1)“你這”式語法大半表示深惡痛絕,在贊美時并不適宜。
(2)“是”在邏輯上是聯(lián)接詞,相當于等號;“有”的性質全不同。
3、朱先生想告訴我怎樣的道理?
明確:語言表達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關系,不同的語言形式表達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無論閱讀或寫作,必須要咬文嚼字,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精神。
1、翻譯《史記》李廣射虎一段,和改動以后的兩段。
明確:原文——見到草中有大石,誤以為是虎就射它,射中了石頭,箭頭進入石中,走近一看,原來是石頭。就又再射大石,最終也未能再射入石中了。
2、改動前后有什么變化?
明確:原文屬于細節(jié)描寫,比較生動;改動以后,優(yōu)點是變得簡潔,缺點是沒有了細節(jié)描寫,只是簡單的敘述,缺乏生動的感覺。《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三千年的歷史,其中對人物的刻畫和描寫更是開“史家之絕唱”,比如學過的《鴻門宴》對樊噲的描寫,怒發(fā)沖冠,非常形象,仿佛就在我們的面前。古人有“用墨如潑”和“惜墨如金”兩種用筆方法,所以什么時候惜,什么時候潑,大家在寫作的時候一定要自信斟酌。
1、朱先生是怎樣“推敲”的?
僧推月下門
自掩自推真自在,人言冷寂我獨閑
僧敲月下門
隨緣剝啄驚宿鳥,月下來僧擾夢清
如果這首詩的作者不是賈島而是你,你覺得哪個字更好?
明確:學生可以說推,敲,也可以說其他的字,只要自圓其說即可。
這段文字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明確: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實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寫作過程中文字的斟酌,只要符合想要表達的情感就可,這種選擇沒有只有更適合。
小結:以上作者從句式、字數(shù)、字眼三個角度闡述了咬文嚼字的重要,總的來說他是想告訴我們什么呢?
總結:語言要和思想情感的表達結合起來,在寫作的時候一定要注意。
思考題:下面兩種意境,你比較喜歡哪一種?
輕風拂細柳,淡月失梅花。
——蘇小妹
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
——蘇軾
第二課時:
導語:上次課我們已經詳細的分析了這篇課文,這節(jié)課我們將繼續(xù)往下學。
我們知道文學是感性的,它需要我們有一顆敏感的心,更需要有非常豐富的想象力,敏感可以讓我們發(fā)掘文學的契機,而想象卻可以讓我們飛翔。下面我就給大家一個字,看看通過“水”這個字你都想到什么?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交流。
總結:在寫作中,聯(lián)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但是聯(lián)想的事物一定要有新意,不能落入俗套,如果和大家想的一樣了,那就沒有意思了,(聯(lián)系高考)。聯(lián)想走入習慣的渠道以后就會產生“套板反應”,就如第七段所寫的,找同學讀課文(從第七段開頭到“就是套板反應”)。
學以致用:
女飛人喬伊娜那令人xxx的速度在人類追求極根的理想中書寫了輝煌的一筆.
這句話中包含了一種什么樣的情感?
總結:驕傲,自豪,令人嘆服。
大家填寫詞是什么?
明確:“眩暈”
總結:眩暈,簡單的兩個字,你們想到了么?想到的東西要向有創(chuàng)意,前提是要腦子里要有東西,有東西可想,如果腦子里空空如也,連陳詞濫調都想不起來,還提什么創(chuàng)新呢?所以大家在平時的時候一定要多讀書,多積累,讀書的時候遇到好的句子,又價值的東西,都記在本子里,有空的時候就翻出來看看,背下來,要用的時候也可以信手拈來啊。
回顧課文內容。
郭老改字
↓引
李廣射虎咬聯(lián)想
要文要
嚼
達到藝術的完美
二、古人咬字
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
——唐·賈島
吟安一個字,拈斷數(shù)莖須。
——唐·盧延讓
無論你所要講的是什么,真正能夠表現(xiàn)它的句子只有一個,真正適用的動詞和形容詞也只有一個,就是那最準確的一句、最準確的一個動詞和形容詞。其他類似的卻很多。而你必須把這的句子、的動詞、的形容詞找出來。
——福樓拜對莫泊桑如是說
四、朱先生主張咬文嚼字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也有人并不贊同他的觀點,馬南村在不求甚解中,提出與作者不同的主張,說:讀書“不要固執(zhí)一點,咬文嚼字”理由有:
陶淵明說:“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諸葛亮與徐庶等三人一道讀書:“三人務于精讀,而亮獨觀其大略”。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為他“觀其大略”知識面更廣。
全班分組討論:對朱光潛和馬南村的不同見解,應該怎樣看?
總結:
1、這只是兩種不同的讀書方法而已,沒有對和錯之分。有的書有的知識必須要咬文嚼字,才能真正的掌握知識;而有的書則可以不求甚解,只需要大概了解即可。在讀書的.時候要有所選擇,有所篩選和區(qū)分。
2、不求甚解是在咬文嚼字的基礎上開始的,陶淵明,諸葛亮之所以可以不求甚解,是由于他們的文化水平決定的,有些知識他們可以作到一目了然,不必細細咀嚼就可以知道真諦,而我們的還沒有到達那樣的水平,所以,還要以咬文嚼字為主。
五、這篇課文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
明確:是文藝隨筆,以漫談的方式,與讀者促膝而談。運用了舉例子,做比較等論證方法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六、質疑:
學完這篇課文,還有哪些不明白不確定的地方?
老師質疑:
1、朱先生對一個詞非常的鐘愛,讓大家找一下,并查查是什么意思。
明確:玩索。
2、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等等。
七、總結重點字詞:
援例斟酌詞藻錙銖必較蘊藉付梓尺牘陳言務去
八、隨筆練習:
1、任選一個你非常熟悉的事物或景物,進行描寫。
要求:標新立異,避免套板反應。
題目自擬,300—500字。
2、考點分析:擴展語句
根據(jù)特定的情景增加詞語,使文字表現(xiàn)出特定的內容
“早晨,太陽發(fā)出光芒,樹上的鳥兒鳴叫著,樹下的流水流向遠方。”
①要求擴展后的句子要抒發(fā)主人公歡快的心情。
②要求擴展后的句子要抒發(fā)主人公苦悶傷感的心情。
3、課堂作業(yè),課堂小結
假如你的同學現(xiàn)在在日本留學。你打算給他(她)寫一封信,以寄思念之情。你會選擇用怎樣的文字來表達你的情感。請寫在作業(yè)本上。
分析:作業(yè)的開放性很大,這是對《咬文嚼字》一課的總結。通過這種寫作的形式,讓學生充分領略“咬文嚼字”的深刻含義。
這個講的真是字字璣珠啊!
幫助了我很多很多。
咬文嚼字教案設計 咬文嚼字備課教案篇二
分析評價課文的觀點。
從課文內容和寫法上獲得一些啟示。
了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教學重點:分析評價課文的觀點。
教學難點:寫作技巧(將簡單的內容表現(xiàn)得搖曳多姿)。
教學方法:評價討論法。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介紹作者:
朱光潛,現(xiàn)代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筆名孟石、孟實,安徽桐城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師范學校中文系,次年進入香港大學,主攻教育學;1922年畢業(yè)后,在上海中國公學和浙江上虞春暉中學任教;1925年入英國愛丁堡大學學習;1929年畢業(yè),轉入倫敦大學,以論文《悲劇心理學》獲文學博士學位;1933年回國。回國前的主要代表作《文藝心理學》《詩論》,開華人美學研究的先鋒。
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學史》是中國第一部系統(tǒng)論述西方美學歷史的著作,迄今無人敢代他的地位,無作品敢代替此書。他早年就讀愛丁堡大學時寫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國時期出版業(yè)的一大景觀。x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譯了百萬言的黑格爾的《美學》。
朱光潛腳踏著中西文化,穿越20世紀,與苦難中奮斗的中國一同走過從前。他的一生是一部淺近而深奧的大書。我們對他的理解,只限于現(xiàn)在閱讀的《咬文嚼字》,相信通過今天的閱讀,同學們一定回收益匪淺。
二.解題:
“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這個成語的含義是:①形容過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書袋或買弄才學。③謂不重視實質,只在某些字句上糾纏,或強詞奪理。題目的含義則是:對文學作品的語言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態(tài)度,只有這樣,才能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三.分析課文:
(一)分析第一層(1、2段):更替文字意味不同。
用“這”和“是”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有什么區(qū)別?有什么啟示?
明確:①“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語氣堅決。
②六個“你這……”。——感情強烈。 →啟示:思想感情不同
③“你是個好小子。”——表假定語氣。
④“你有革命家的風度”改為“你這革命家的風度”。→啟示:結構不同,不合邏輯
→啟示:連郭沫若用好一個字也頗費周折,說明用好語言文字很不簡單,一定要細細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態(tài)度。
作者列舉改字不當之例,常常用怎樣的寫作方式?作用何在?
明確:對比;正誤比較分析,使之更有說服力。
所句舉例子的共同點是什么?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明確:例子來源于名家名篇。啟示:要注意資料的積累、梳理。本文的材料豐富,無論是記憶中的,還是資料中的,都得有資料。如文中的《紅樓夢》、《水滸》、《屈原》、《史記》等。積累知識的方式:筆記、卡片、索引等。
(二)分析第二層(3、4段):說明文字一增一減意味不同。
為什么我們在咬文嚼字時,非這樣錙銖必較不可?
明確: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
修改后的句子為什么不好?給你怎樣的啟示?
明確:①原文“草中石,以為虎”并非“見草中有虎”。②原文“視之,石也”有發(fā)現(xiàn)錯誤而驚訝之意。③原文“終不能復入石矣”有失望而放棄得很斬截之意。總之,說明文字一增一減,這表面形式的變化,就引起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變化。
啟示:我們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這樣品味才能到位。
由此例改文得到怎樣的啟示?
明確:修改作文是推敲字是否恰當?shù)乇砬檫_意。
(三)分析第三層(5段):不同的字眼不同的意境。
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
明確:推——步月歸寺——冷寂場合
敲——月夜訪友——熱鬧場合
世人與錢鐘書就“推敲”的用法是否一致?你從中得到怎樣的啟示?
明確:世人認為“敲”字好,有動作、形象,有聲音。
錢鐘書不迷信,不盲從,獨抒新見。他認為哪一種境界是詩人當時所要說的而且與全詩調和的就用哪一個字。
啟示:品味語言要獨立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合情合理)就行。
與前面例比較,此事例從什么角度要求咬文嚼字?
明確:從文字表達的意境。總之反復強調: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系,強調語言是跟著思想感情走的,更動了文字就同時更動了思想意境。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實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四.總結:第一部分舉三個例子說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系。
第二課時
一.復習第一部分的寫作特點:
即舉事例,講道理。不舉例子,道理是空的;例子不典型,道理也不到位;例子解說不好,道理也講不好;例子不充分,道理也不充分。本文例多,又分析精辟,令人心悅誠服。
例子是具體的,具體的例子可以給人以豐富的啟發(fā)。
二.分析第二部分:講文字聯(lián)想意義的使用,有正負兩面。
文字聯(lián)想意義的運用有兩種情況,請各用一個成語概括。
正面:點石成金。負面:陳詞濫調。
什么叫直指的意義?什么叫聯(lián)想的意義?各有什么特點?各用什么修辭格?(略)
科學的文字與文學的文字的區(qū)別是什么?(略)
合情合理的想象,“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兩句詩,回答問題:
①詩中人物所處的環(huán)境是(夜晚,月影朦朧,山間泉水旁)
②詩中人物所進行的活動是(品茶,賞月)
③詩中表達的是詩人(獨處清凈,安享自然,怡然自樂)的情趣。
④這兩句詩運用了(比喻,對偶)的修辭。
“聯(lián)想起于習慣,習慣老是歡喜走熟路”一句可否變換分句順序?為什么?
不行。前句與“聯(lián)想”銜接,后句與“熟路”銜接。換后,就不銜接連貫了。
作者舉從前做詩文的人的例子,其意圖何在?
表明他們的套語濫調根本與文藝無緣。
產生“套板反應”的弊端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①作者無創(chuàng)作動機。②讀者無新鮮真切的情趣。
作者認為人們?yōu)槭裁慈菀桩a生“套板反應”?怎樣才能克服“套板反應”?
①套板較省力(人生來有惰性);②遇事往深一層想。
最后一段文字中有哪些值得你吸收的東西?
運用文字應有謹嚴的精神。必須勤奮。推陳出新,時時求思想感情和語言的精練相吻合,你才會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三.歸納總結:
全文的線索是什么?
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關系。
寫作目的:讓讀者明白①咬文嚼字的目標(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②咬文嚼字的要求(求思想感情和語言的精練的吻合)③咬文嚼字的方法:以謹嚴的態(tài)度,刻苦自勵,留心玩索,推陳出新。
四.造句:活用詞語,推陳出新的句子。
初來乍到→初學乍練。
五.作業(yè):課后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