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歷史論文歷史論文選題篇一
(一)與教師的聯系
歷史教師在歷史教學活動中發揮著主要作用,是歷史課程革新的主力軍,其素質能夠影響教學的質量,而作為歷史教學資源的歷史影視資源,則直接影響著歷史教師的教學成果。一方面,歷史影視資源能拓寬歷史教師的學科專業知識,完善其知識結構。目前,我國高中歷史教師不僅都受過高等教育的熏陶,而且都具有一定的教學經驗,但是,有的教師卻只精通某一時期的人文歷史概況或傾向于某一特定歷史環境的研究,這意味著教師對整個歷史結構認知的欠缺[2]。而歷史影視資源能有效幫助教師完善其歷史知識結構,此外,教師也可依據自身扎實的知識對歷史影視資源進行一定的歷史考證,糾正其存在的不符合史實的顯著錯誤,這不僅能有效促進歷史教師的專業素質水平,還起到了對歷史影視資源的監督作用。另一方面,歷史影視資源能以其聲情并茂的特點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因此,教師若能將歷史影視資源合理應用于歷史的實踐課堂上,就能有效提高歷史課堂的趣味性以及生動性,從而提高歷史教學的教學質量。
(二)與學生的聯系
首先,合理運用歷史影視資源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學生對歷史產生興趣時,就會能動地去學習。傳統的歷史學習對很多學生而言,都是枯燥乏味的,如果教師通過輔助影視資源向學生進行歷史知識的講解,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感官機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而使其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此外,通過影視導入歷史教學、突破重難點、銜接相關史實與最新歷史知識熱點等,能最大限度地拓寬學生的歷史知識面。其次,學生通過對史實進行一定的分析、比較、歸納、綜合以及概括等一系列認知活動,以此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高中歷史教學的.目標。歷史的無法還原性和過去永久性及抽象性的知識加大了學生學習的難度,而歷史影視資源的形象化、直觀性等特點能夠化抽象為具體,再現歷史,學生因此能快速提高對歷史的感性認識并建立起歷史的思維空間,從而加深對歷史的了解和更牢固地掌握歷史知識。再次,能夠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歷史都是在不斷發展和不斷進步,因此其具有一定的因果聯系及規律性,倘若能夠全面分析歷史因果聯系以及其規律性,便能全面掌握歷史本質及揭示歷史規律。而歷史影視資源的運用能夠調動學生思維,提高他們對歷史的觀察力、綜合分析能力等,進而促進學生縱向思維及橫向思維的發展等。最后,有助于培養學生批判性的思維能力。如今,歷史影視資源繁多,部分影視傳播錯誤的歷史事實,并且向觀眾宣揚消極的歷史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如宣揚皇權崇拜、人治思想、奴才意識等,嚴重毒害社會文化,這給中學歷史教學帶來極大的困難。因此,學生在觀看歷史影視作品時,要有選擇性地觀看并逐步養成歷史批判性思維,做到以尊重歷史史實為原則,這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歷史觀和世界觀。
總而言之,在信息化的教學活動中,將聲情并茂的歷史影視資源引入到高中教學活動中,不僅是信息社會的要求,更是歷史教學的需求。若能充分發揮學生和教師開發應用影視資源的主體作用,相信影視資源的優越性會更加發揚光大的。
歷史論文歷史論文選題篇二
就歷史老師而言,對于初中歷史的教學可以說是完全按照框框條條來教學的,對于中考有要求的則大筆墨的進行描述,對于不在考綱之內的則完全不予考慮,這就給學生在歷史學習中造成零散的錯覺,無法形成一個整體,對于歷史發展的脈絡把握不清楚,只能對歷史進行片面的斷章取義,這是十分不利于學生日后的歷史學習。而且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由于歷史至于語數英處于次要的地位,不受到重視,歷史老師也就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所以歷史老師在備課和講課的過程中,并沒有像語數英那樣完全投入自身的精力,總覺得反正歷史不是中考的目標,只是進行等級考試,就在心態上比較放松,往往是照本宣科,沒有任何的新意,吸引不了學生的注意力。
1.2學生方面的問題
在初中,語數英才是學生學習的重點,因為其他科目不是中考考察的科目,往往只要通過了等級考試,就可高枕無憂,所以對于這些科目并沒有多加用心,尤其是對于歷史而言還是開卷考試,只要在考試前將書看一遍就可過關,因此學生并不把歷史的學習放在心上。此外,由于語數英老師布置了比較多的作業,有些學生為了節省時間,就會在其他課上進行主課的學習,比如說歷史,這樣就給歷史的學習設置了障礙。此外,歷史老師無聊的言論和腔調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對于歷史的學習缺乏興趣,往往在歷史課堂上開小差,睡覺等,這都是不利于高效歷史課堂的構建的。
二、如何構建高效的歷史課堂
2.1歷史老師方面
要想提高歷史課堂的效率,首先就要從歷史老師身上抓起。在歷史課之前,歷史老師就要做好充分的備課工作。在這個過程中,并不只是將歷史課本進行簡單的梳理,還要加入自己的思考,進行總結。同時為了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可以適當的增加一兩個有趣的和本堂課有關的歷史故事,這樣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的聽課效率。在進行歷史課的教授過程中,歷史老師要掌握良好的授課技能,做到口齒清晰,聲音洪亮,要讓班級每個學生聽到你的聲音,不能讓自己的講課成了學生的催眠曲。同時,在講課的過程中不能夠只關注與自己的,只一味的談天說地,還要注意和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因此可以進行問題的提問或者請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歷史老師再進行分析和講解,這不僅拉近了老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也在第一時間內加深了學生對這一節課內容的掌握。同時在歷史課堂之上,歷史老師要有魄力,要鎮得住學生,這樣才可以保證課堂紀律的穩定。有時為了能夠增加自己的威信,可以殺雞儆猴,這樣可以讓學生在歷史課上有所畏懼。在歷史課后,歷史老師也要布置適當的練習,對學生的學習加以鞏固,在晚自習的時候,可以常到班級和學生進行交流,增加學生對歷史老師的認識的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2.2學生方面
要想構建高效的歷史課堂,學生作為事件的主人翁當然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在歷史學習過程中要不斷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在歷史課之前,學生可以先預習一下將要上課的內容,做到一個大概的了解,并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并針對整篇的內容進行思考,自己進行問題的提問,實在不懂的話,可以在歷史課上舉手問老師,歷史老師必定會對你的問題進行回答,由于這個問題你已經思考過了,所以經過歷史老師的點撥,馬上就能夠心領神會,并且在腦海中留下深刻的記憶;在歷史課上,學生要做到專心致志的學習歷史知識,切不可因為歷史不是主科就在心態意識上有所放松,更不可以在歷史課上做其他科目的作業,這既是對歷史老師的不尊重,同時也是對自己歷史學習的褻瀆。因此在歷史課堂上,學生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認真聽講,做好筆記,并對歷史老師的教授進行問題的提問以此來加深自己對本節課的認識。此外,在歷史課堂之上,學生也要遵守基本的課堂紀律,切不可因為自己的緣故而打亂了歷史老師講課的思路,因此不要做與歷史課無關的事情。在歷史課后,學生要完成歷史老師布置的作業,要對所學習的知識進行復習,做到溫故而知新,如果還有余力的話,還可以找幾本課外的歷史讀物進行閱讀,這樣既可以增加自己的歷史知識,同時也讓自己的歷史修養得到了提高,一舉多得。
三、小結
綜上所訴,要想提高初中歷史課堂的效率,構建起一個高效的歷史課堂,就要從當前歷史課堂的現狀出發,抓住歷史老師和學生兩條主線,分別分析他們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的解決這些問題,這樣才可以從根本上提高歷史課堂的效率,從而構建高效的歷史課堂。
歷史論文歷史論文選題篇三
(一)盡量符合或接近歷史真相
教師的授課方式和授課內容對于學生們了解歷史真相是極為重要的,歷史教師扮演的角色不僅僅只是教師而已,在學生的眼中,教師的語言就是歷史故事的重現。歷史老師在教授的過程中,必須避免摻雜個人的感情因素,應該客觀地對歷史事件進行評論。另外,陳述歷史事件,要注意查找歷史資料,必要的情況下,可以組織學生們去博物館或歷史紀念館等進行更深刻的參觀和學習。在參觀和學習過程中,歷史老師應為學生答疑解惑,將真實的歷史情景再現,將學生引入歷史情境中,運用講解結合的方式,使學生提高對歷史知識的研究與興趣。
(二)盡量與課程教學目的相關聯,有針對性
在歷史課上,教師一定要注意避免為學生講重復講過的故事,另外,與本節課相關的歷史故事可能很多,歷史老師講課時不需要將所有歷史故事一一道來,可以結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挑重點,挑選聯系最大的一個故事進行生動的描繪也可以把課堂氣氛活躍起來。
(三)盡量結合現實,以史喻論今
我們之所以學習歷史,不僅僅是為了把過去發生的事情,把古人的偉大事例展現給學生,還需要讓學生們在學習歷史故事的同時,能夠傳承祖輩們所留下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對孩子們今后的道德發展,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讓學生們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自身,進行適當的吸收,這就是教授歷史課的目的。
(一)新課導入前設置懸念故事
一堂課成功與否,課堂引入是關鍵,歷史課的引入選定歷史故事作為開頭,那么這個故事一定要為學生做好伏筆,不能只是一味的灌輸,學生自己不動腦筋,這堂課是很難進行下去的。課堂引入中為學生留出空間去思考,設置相關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探討,可以有效地活躍學生的主動性。
(二)教學過程中穿插歷史故事
教師必須控制理論與故事的時長,如果一節課中都是理論知識或都是歷史故事,這樣會讓學生的思維感到疲乏。一名優秀的教師,應該了解自己的學生,善于觀察學生的一舉一動,知道什么時間應該穿插歷史故事來再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一篇課文涉及到不同的歷史人物,教師可以穿插不同人物各自的故事。總之,讓學生們產生興趣才是一堂課的成功。例如,我在備課時,如果本節課中所涉及到的人物眾多,為了避免學生們對故事當中的`人物混淆,我會分時段為他們講述相應人物的故事。除了課本上的事件,為他們分別講述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更方便孩子們通過他們自己的想象力對人物進行記憶。例如,司馬遷的《史記》是大家所熟悉的,我利用司馬遷的著作,為學生們講述這篇著作艱難產生的過程,讓他們學習司馬遷堅忍不拔的精神,更是達到了學習先人精神的目的。
(三)課堂結束前巧用歷史故事
完美的結束課堂是考驗歷史教師最后的一關,既然開頭過程都是歷史故事,當然是有頭有尾的用歷史故事來結束一堂課程。巧妙地選用一則可以讓學生們回味的故事,具有積極能量的故事結束這一堂課,能夠再次刺激學生們的對知識的渴望,能夠讓學生在課下還不停地討論關于課上的知識,那么這堂課就成功了。例如在講述商鞅變法這節課時,快要下課時我為學生們講述能夠讓他們課下也可以討論的故事,課上講到商鞅最后被處以“軍裂之刑”,同學們都很憤怒,為這樣的變法感到惋惜,我為他們講述商鞅逃到邊關住宿,客棧按照他所提出的法令拒絕他,說明雖商已死,變法卻已經興起。同學們對當時的形勢充滿了期待。
總而言之,歷史課中歷史故事現在是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想讓課堂氣氛活躍,想讓學生們學到更靈活的歷史知識,如何選用適當的歷史故事,是歷史教師長期需要學習交流的部分。然而,選定歷史故事,怎么科學靈活的將歷史故事運用到課堂中也是歷史教師必修一門學問。
歷史論文歷史論文選題篇四
:“史論結合”是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重要策略。選擇多彩的史實,強化對歷史概念的教學,呈現多角度、不同觀點的史料,避免史論的唯一性,加強對學生史料解析能力的訓練,引導學生掌握歷史思維的方法,有助于提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益。
近年來,各地歷史中考對“史論結合”的考查比重不斷加大。“史”指“史實”或“史料”,“論”指“結論”或“理論”。史實是史論產生的基礎,史論則是后人在歷史事實的基礎上對歷史發表的看法。作為教師,我們只有在教學中將史實和史論有機結合,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主觀能動性,培養他們的歷史思維,還歷史教學以本色。
學生的材料處理能力和歷史闡釋能力是建立在對基本史實理解的基礎上的。因此,教師在尊重史實的前提下,給學生提供的史實越豐富、越全面,學生掌握起來就越容易。在實際教學中,我主要通過生動的語言、有針對性的圖畫和圖片、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借助現代化的電教手段等方式,為學生展現多彩的史實。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既能把握歷史事件的發展進程,也能對此保持濃厚的興趣,從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
一切知識的學習均開始于對概念的理解,歷史學科也是如此。不全面準確地對歷史概念進行解讀,會使學生對歷史的認知始終停留在淺表層面,從而導致他們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無法找到準確的落腳點,無法在不同的知識概念間建立起緊密的聯系,更談不上對歷史學科體系的構建。因此,我們應當強化對歷史概念的教學,注意準確、科學地表達歷史概念。例如,講到中國近代史時,我們一定要為學生厘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一概念。“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指近代中國一種特殊的社會形態,其中,“半殖民地”是相對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獨立國家,實際上在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都受到外國殖民主義的控制和奴役;“半封建”則是相對于完全的封建社會而言的,是指形式上雖然仍是封建統治和自然經濟占主導,實際上資本主義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已經在不斷發展壯大。“半殖民地”是從國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則是從社會經濟結構上看的。這樣解釋清楚了,學生就能結合近代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內容,分析得出其對中國社會所造成的影響。
如果是灌輸,無須呈現史料,更無須費力地進行史論結合;而要探究,則必須有探究的空間,有討論的余地,有真理與錯誤的交鋒。“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是探究,而非灌輸,因此,教師提供給學生的材料應當呈現多元的視角,要能激發學生討論的熱情,這樣,結論將會越辯越清,而學生也將會越來越聰慧。例如,在教學“如何評價大運河的開通”這部分內容時,我首先給學生呈現了如下4則史料:【材料一】“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江都之轉輸,其為利也博哉!”(皮日休《汴河銘》)【材料二】“天下轉漕,仰此一渠。”(《宋史》)【材料三】“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錦帆未落干戈起,惆悵龍舟更不回。”(胡曾《汴水》)【材料四】“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皮日休《汴河懷古》)然后,我提問學生:“上述材料中的人物對大運河的評價是否相同?他們分別持什么觀點?”“隋朝的滅亡與大運河是否有聯系?”“我們應當如何評價大運河的開通?”細細研讀上述4則材料后不難發現,這些材料反映了隋煬帝開鑿大運河所產生的影響,寫作者分別從不同的角度闡發了自己的觀點。學生通過討論得出:材料一與材料二肯定了大運河的積極作用,它溝通了南北交通,有利于南北經濟的交流與發展;胡曾認為開鑿大運河勞民傷財,這是導致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因而對大運河的開通持否定態度;皮日休則在肯定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出,如果隋煬帝不貪圖享樂,單憑這項功績,完全可以和大禹相媲美。我又適時予以了點撥:“同學們在評價某個歷史事件時,必須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要一分為二地進行分析,尤其要看其對歷史發展所起的作用。以‘開鑿大運河’為例,我們應當從開鑿大運河的目的、大運河對當時和后世的影響、大運河在歷史上的地位等角度進行分析,這樣得出的結論,才是較為客觀的。”經我點撥后,學生又進行了討論,最后得出結論:大運河的開鑿大大促進了南北經濟的交流,在以后很長的一個歷史時期里,它都占據了南北交通大動脈的地位;但是,開鑿大運河也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徭役負擔,遭到了人民的反抗,加速了隋朝的滅亡。隋朝的滅亡是隋煬帝眾多暴政的綜合結果,并非只是由于開鑿大運河所致。
有時,即使是面對相同的史料或史實,不同素養、不同立場、不同史觀、不同時代的人得出的結論也會存在很大的差異,甚至是尖銳對立的。歷史評論既是歷史學習的'落腳點和歸宿,也是歷史教學的關鍵處和著眼點。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側重于引導學生進行自主評論,而不是隨意加以限制、強制,只要學生言之成理,就應當鼓勵,盡量避免答案唯一。例如,關于“辛亥革命”,既有人說它勝利了,也有人說它失敗了,你是怎樣認為的呢?其實,教師只需要給學生提供4張圖片——《皇帝倒了》《辮子割了》《袁世凱率領百官祭孔大典》《簽訂“二十一條”》,學生就會形成較為辯證的認識。辛亥革命之功: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亞洲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社會風俗發生了變化,人們的思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辛亥革命之憾:民主共和沒有真正實現,民族獨立沒有實現,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沒有改變。讓學生根據材料各抒己見,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認識,就是做到了“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教師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組織辯論會,讓學生針鋒相對,展開辯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可以得到有效鍛煉,思維層次可以大大提升。
要想訓練學生的史料解析能力,其前提是教師精選史料,最好不超過4則。這些史料既可以是教科書上的歷史故事、歷史圖片以及引言、導語等,也可以來自課本外。這就要求我們多鉆研、多積累。此外,選擇的史料必須真實可信,要有可靠的出處,并且要貼近學生生活、社會生活。選好史料后,教師要圍繞史料設計1~2道探究題,最好通過由淺入深的設問層層鋪墊,引領學生在適度的新情境中,回顧已學內容,運用已會內容,或識別、判斷,或聯系、區分,或歸納、分析,進而走向必要的創新生成階段。例如,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兩則史料,引導他們在比較的基礎上,找出歷史發展的規律、趨勢或者隱藏在背后的內容。教師最好讓學生自行講解,講解時注意圈出關鍵詞句,從而將對史料的解讀規范化、系統化。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課程目標中指出,要讓學生在了解歷史事實的基礎上,逐步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初步理解歷史問題的價值和意義;嘗試體驗探索歷史問題的過程,通過搜集資料、掌握證據和獨立思考,初步學會對歷史事件進行分析和評價;在探究歷史的過程中嘗試反思歷史,汲取歷史的經驗教訓。每節課上,我們都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去概括某段話或某一章節的主要內容,要求他們先理解文中所講內容,然后自己組織語言加以表達。我們還可以指導學生自行搜集資料、整理資料,讓他們試著寫寫史學小論文,這是教會他們“論從史出”的有效途徑。這種寫作,可以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他們往往會提出一些新見解,甚至是某種新觀念。學生只有動手找了、動眼看了、動腦想了、動口講了、動手寫了,才能掌握歷史思維的方法,才能培養發散性思維,才能提高學習能力,才能建立起較為系統的知識體系,也才有可能將此能力由歷史學習擴展至其他領域,從而終身受益。“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是歷史教學的基本特點。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史料,積極培養學生歷史思維的能力,鼓勵學生依據正確的歷史觀,結合史料,自主進行歷史評論。教師不要越俎代庖,要充分相信學生,這樣,他們的歷史綜合素養才有可能真正得到提升,而這,也才是初中歷史教學所應提倡的。
歷史論文歷史論文選題篇五
“愛”歷史、“悟”歷史、“懂”歷史,才能以史為鑒,明得失,正言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以下是九上歷史小論文,歡迎閱讀。
九上歷史小論文
1唐朝年間,有許多人叱咤風云。然而我卻對唐玄宗是情有獨鐘,他那精湛的統治能力,巧妙的用人。唐玄宗為廣納賢人,不惜委屈自己,這都讓我一一折服,但人算不如天算,如此明理的皇帝最后也因貪圖享樂而自作自受。
當年的開元時期,可謂是繁榮富庶,毫無疑問,是唐玄宗的統治優良。選用姚崇作相,給繁榮又加上了一層必然。黃金搭檔在一起當然把唐朝的繁榮體現得栩栩盡致。唐朝詩賦讓人醉生夢死,都是因為唐玄宗把詩賦加進了進士科為主要的考試內容。唐朝農業方面有很大的發展,唐玄宗任君期間,共修建四十多處大型水利工程,南引的水稻也廣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產量大大增加。手工業日益發達,絲綢品漸漸出爐,技術高超。它的陶瓷業也不甘落后,奮勇直追,推出至今有名的越窯青瓷、刑窯白瓷和唐三彩,在陶瓷業獨領風騷。
數千古風云人物,還看唐朝。
人無非此一時,彼一時。唐玄宗也無例外。或許是當時的碩大成就讓他過分自信,他如同井底之蛙,在井里是一片繁榮景象,以為這兒已經是世界的邊緣,但未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日益的貪圖享樂的心理油然而生,楊貴妃又闖入他的視線,無疑這時的朝政如同一本長篇的乏味文章,而眼前楊貴妃卻是一本富有趣味的小說。當然他選擇了“小說”。“一失足成千古恨”,這句至理名言,在唐玄宗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咱們仰慕唐朝那時的風光,敬仰唐玄宗的能力,但是嘆息卻成為文章的末尾插曲。
九上歷史小論文
2從三皇五帝至如今,中國歷經無數榮辱興衰,中國人民也飽受身心的煎熬。
不論是唐、宋、元,中國的經濟、科學都位于當時世界的前列。可自從明中到清末中國一蹶不振。可見明、清二朝對于中國的經濟、文化發展起著位高權重的作用。其中清朝政府的統治,對于中國的落后有一種不可推卸責任。
首先明清朝的科舉制度對于人才的開發起著較大的阻力。“八股文”對于清朝文人學士起著較大的阻力。“八股文”對于明清朝文人學士的思想起了一定的阻礙。它像一個牢籠,將文人的思想拘束于一個范圍內,將原本胸懷大志,可以成龍的學子們,套上了鏈索,使他們的文學才華不可展現的淋漓盡致發揮出來。其次,“文字獄”也為中國造成了不可磨滅的損失,使許多知識分子不敢過問政事從而禁錮了思想,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另外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雖然在剛開始時起過一定的自衛作用。可是,當時西方國家發展速度飛快,逐漸超過中國,清政府的閉關鎖國,與世隔絕,既看不到世界形勢的變化,也未能適時的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使中國走向落后趨勢。
清朝從剛開始,“只留頭,不留發”的統治到了最后的滅亡,這是值得他們反思的。當年,清朝剛入關時十分英勇。騎、射、打、獵都是他們的強項,可到后來他們一味的不務正業,奢移成性,最終釀成了清政府的衰亡,毀滅。
從開國皇帝努爾哈赤到亡國之皇溥儀,中國歷經了無數的榮辱興衰,什么割地賠款,火燒圓明園,這都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恥辱,在中國人民心中留下了永不褪色的陰影。
九上歷史小論文
3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千百年來,歷代英豪無不是為了爭奪這壯麗山河,從而使人間戰火連綿。但一時的太平盛世也使人們安居樂業,豐衣足食。千百位帝王,有功有過。有的略輸文采,有的治理不當,有的大智若愚,有的國法嚴明。
現代人都將一部部以歷史為背景的電視劇展現在人們面前。如《大明宮辭》就講述了中國唯一一位女皇帝的一生。武則天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當時與現在自然有許多對于她的爭議。
武則天是唐高宗的皇后,因唐高宗生性懦弱,從而武則天逐漸掌管實權,在晚年稱帝,并改國號為周。在武則天當政期間,繼續發展了農業,選拔優秀的賢才,推行唐太宗的政策,進一步的促進了經濟發展,加強管理,增強國力。老百姓們安居樂業,并沒有因為是女流之輩的統治而顯得兵荒馬亂。這也被人們稱之為“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武則天愛才惜才,好多賢才名臣都是她破格一時提拔起來的。如當時參加反對武則天的叛軍中的駱賓王就是其中之一。武則天也使我國古代歷史中科舉制得到了一定的完善,武則天也是成為當時太平盛世的關鍵人物。
不過人無完人,武則天因為了保全王位,廢除了太子。但因年老無多用,逐漸掌握得力不從心,使唐朝逐漸有了走下坡路的局勢。一些人臣也因當時反對她而被革職,甚至殺頭。這些也暴露了她的心狠手辣。
歷史終歸是歷史,后代皇帝也為了加強統治,吸取了不少古人的教訓。女皇武則天也為中國歷史長卷增加了一道風景。無論她的功過多大,但她終究也為后人作出了貢獻。
現代的領導人,一心都為了人民的生活著想。就像武則天一樣,人都會有過錯,無論是戰爭年代,無論是和平年代。但他們都是為了人民,咱們應該感謝他們。
九上歷史小論文
4歷史是神圣的,雖是過去的事,但不容磨滅。而現今的諸多影視劇都違反歷史,雖然多了一條“本片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但這些戲說影視劇逐步違反侵犯歷史是不正確的。
現今剛剛上映的《少年張三豐》中有一幕,即是張君寶(張三豐)見到了班師回朝的南宋英雄岳飛,即日岳飛就被宋高宗趙構殘害。此時是1142年初。即后又上映了一部電視劇《倚天屠龍記》,其中的主角,蘇友朋飾演的張無忌率領朱元璋大軍于1368年滅亡元朝,期間張無忌多次拜訪朱元璋,期間張三豐還活著,計算一下,這段時間總共是226年,若是活的再長久的人恐怕也不會越過226歲吧,況且還要加上見岳飛前的二十幾年及抗元成功的二十幾年共有270多歲。還有就是在《封神榜》這部電視劇中,竟將孟子名句“天降大任于私人也,必勞其筋骨,苦其心志。一話引到了姜子牙口中,當中的殷十娘也說了多句孔子、墨子名句。可要知道《封神榜》的創作原于周武王伐商紂,而孔子、孟子都是幾百年后的人了。其中還有一些名句在多部影視劇中都有出現。如對聯“同以依桐同望月,筆蹬燈閣各攻書”在《天下第一狀師》等劇中有所出現。還有在《九歲縣太爺》的各個名聯都有自身的出處,如“時口心思,思父、思母、思張郎,八月尚賞,賞話賞月,賞桂香”或是“謝謝,謝天謝地,謝君王。”在多部電視劇中就有出現。還有一些電影為了美化主題就刻意美化反面人物,給其美感卻改變了歷史,如本年度“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獲獎電影竟將事實事件拍成《女魔頭》,里面無惡不作的“女魔頭”竟被改成了“可愛天使”,仿佛一切壞事都是迫不得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