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匯編電子版篇一
他以筆為弓,以墨為箭,將一場聲勢浩大的戰役會聚在白紙一張之上,寫著對人世間樂與哀的體悟。一字一句一段一章直入讀者心底,激起一陣波蕩。
他的文章溫吞厚重,又不乏美麗明艷,如此矛盾,上演著一場筆尖上的魔術。
我向來喜歡歷史,來自千百年前的一點痕跡總能讓我心如止水。
在歷史長河中,自己渺小如一粒粟,投身于天地之間。我這一個愚人的所思所想所語不過是一陣煙,來無際,去無痕。即使這樣,仍想留下一些東西,以各種形式留下,這就是活人的證據,死人的墓志銘。
歷史再多數情況下僅僅印刻在書本上,駐留在影像中,失了實感,看不真切。余秋雨踏上尋史之路,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寫。親身去體會,將肉身隱于浩渺山河之中,思緒追隨古人游蕩。
他眼中有太多東西 他能感受到太多東西。一花一木一草在他心底都能翻起巨浪。故而,他永遠是充滿感情,熱情洋溢。
他對歷史的感悟是深刻的,因而他的文字也是沉重的。因而這書,不同于普通的游記,少了些尋歡作樂的意味,蒙上了歷史厚塵。
總的來說,很好看,會一而再再而三的看。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匯編電子版篇二
這是一本很厚的大部頭。
我隨手翻開一頁,“者”三個加粗宋體字映入我的眼簾,之后便是排列有序的一行行字。潔白干凈的布局抓住了我的心,勾起我的興趣。者,是在外游蕩的的人么。
縱觀全篇,除了首標題“者”再無。用其一其二這樣簡單明了的的方式似乎在含蓄地告訴我什么。
我翻到的正好是“其一”篇目。是講一位新加坡的華族老人,林再有。他在在異國度過了他的一生,母國的商品支撐了他上半輩子,下半輩子因此而受到尊敬。每天,只要這位身材瘦小的老貨郎還在風雨驕陽里一搖一晃,這些村落也就安定了。他沒有任何職位,沒有聚多少錢財,也沒做過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但老人用他的貨郎,拴住了同處他鄉的華人瑜家鄉代代相傳的生活方式的鎖鏈,這是所有者內心渴求,代表著者們對故鄉的不舍,以及隱含在日常瑣屑的無盡思戀。
老人到底沒有順溜到老。他的魚塘,他的海灘小屋,他的家庭動物園,也許都因迅猛的城市化而失去。島里僑胞間的情誼也許會因此而淡薄起來,這種如朝圣般虔誠的`對祖國眷戀的綿長生態也許會結束。
但老人是者,早已經習慣了告別。他一遠去,四處打量,笑笑,道一句“入鄉隨俗,總得跟著變”。我知道,祖親與她的每一個孩子都有著斬不斷、隱藏于血管的,在生活中悄悄表達。不然,那老人怎會如此安詳地守株待兔,等待魚蝦自來。
這分明是中國的血統給他一種違和的生態,與海鳴威《老人與海》中的老人是那么不同,兩種價值觀,兩種文化在作者樸實真切的文字里相撞又迅速逃開,引無數人遐想。
無論什么時候,母國手里牽拉出的線,真的是好長好遠,細密地接著無數海外游子的心。
現在七老八十,已經成了世界上讀者最多的哲學家之一,但一接受采訪,開口還是談他的故鄉羅馬尼亞。在一家沈博士所言“最純正倫敦風味”的咖啡座,里面全是在他鄉的歐美人,沒有中國茶,講究的是印度的大吉嶺。到底是倫敦風味呢!
這樣綿長的生態只可不可細說,真要好好品味,確實要從件件似乎毫不相干的事里細嚼,猶如陳年美釀,須得先聞上一聞那飽含泥土深情的飄香,方可傾倒在半新不舊的瓷碗,三分滿,仰頭而盡,如瓊漿入喉,除了陣陣似乎什么都沒有。
正如沈老的稿紙,除了那一點點蒼老的跡斑,只是一片空白。大音希聲,大愛無言。
看著這樣優美而大方的文字,是一種視覺與感覺的享受,我受此想了些別的。我的家鄉,是山東,風箏的故鄉。幼時常和父母到最近的廣場箏,那樣漂亮的燕子,在天空快活翱翔,他飛得越高,我也是越快活,手里的不停地轉,扯得絲線颯颯作響,好像在激動地擺手鼓掌。但是它突然斷了線,在我最快活的時候。
我看到他飛的越來越高,到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遠方。我大哭,它不管我仍在自顧叛逆地飛著,帶著長長的風箏線,消失在我的視線。
以前父母怎樣安慰都只是增加委屈,這樣的文字,竟讓我看開了!它我,是要到他所想到的滄海桑田,要到他所期冀的世界,它是那么不干被我調控,所以飛走了,先是無意,后是刻意地將我的痕跡帶到我所到達不了的世界,借它的眼睛,我得以看到這么廣闊的世界。
我合,輕抿一口淡淡的綠茶,抬頭看向窗外,有人在箏,飛得老高,老高,火色的身影好像要沖向太陽。
我想,者正是如此吧,因著什么緣由來到異國他鄉,改變命運的同時,也悄悄將處在深閨的老母親帶到了大眾視野。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匯編電子版篇三
人人都悄然歸位,死心塌地地在雨簾包圍中默默端坐。外界的一切全成了想象,夜雨中的想象總是特別專注,特別遙遠。
在夜雨中與家人圍爐閑談,幾乎都不會拌嘴;在夜雨中專心攻讀,身心會超常地熨帖;在夜雨中思念友人,會思念到立即尋筆寫信;在夜雨中挑燈作文,文字也會變得滋潤蘊藉。
在夜雨中想象最好是對窗而立。黯淡的燈光照著密密的雨腳,玻璃窗冰冷冰冷,被你呵出的熱氣呵成一片迷霧。你能看見的東西很少,卻似乎又能看得很遠。風不大,輕輕一陣立即轉換成淅瀝雨聲,轉換成河中更密的漣漪,轉換成路上更稠的泥濘。此時此刻,天地間再也沒有什么會干擾這放任自由的風聲雨聲。你用溫熱的手指劃去窗上的霧氣,看見了窗子外層無數晶瑩的雨滴。新的霧氣又朦上來了,你還是用手指去劃,劃著劃著,終于劃出了你思念中的名字。
余秋雨走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這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用心思細膩的筆觸,為這趟巡視華夏文化的「苦旅」,寫本書!它不甘甜,因為里頭有太多不忍與親身體驗的辛酸。苦苦的味道,為這本紀錄中國千年文化的書,多寫了一道滋味。未看過「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會想到,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跡在它們的背后會有如此深層的涵義;而作者運其妙筆,以干凈漂亮的散文,組合,使它們成了一篇篇讓炎黃子孫驚醒的文章。
走進書中的情境與思考,我們不禁嚴肅起來。像一群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塊不甚熟悉的土地,逼使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宗于我們眼前出現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實像,壁畫依然不言,我們靜靜看著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著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第一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一串鑰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卻任其流落在外人手里,而中華子孫卻也將之棄而不顧,那一馬車,一馬車的文物輸往外國。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滿意義的洞窟,為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 它并非外表炫麗,而是它只是一種儀式,一種人性的,及它深層的蘊藏。我們在這兒看到,美,也有宗教的天地,以及它是中國千年的標本,一樣美的標本,縱使它曾經殘缺,被人無情的,任意的轉換。
「淺渚波光云彩,小橋流水江村」這副楹聯道盡了江南小鎮的魅力。江南小鎮它不是經由大自然雕琢出的自然山水,而是屬于華夏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我們不曾到過此處,但書中的江南小鎮卻給予我們一種,回到家中那般自在,難怪歷年來,許多文人遇到了政治不清明或人生不得志時,便會到此隱居起來,但在荒山結廬有著生活上的麻煩,「大隱隱于市」便成了文人來江南隱居的最好推力。
其實我們對「隱」有著正反兩面的看法,好的一面其一就是當中國文化受到某些因素例如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地區而開始凋零時,文人或學者們就會帶著他們的知識修養到此處隱居起來,藉以免于戰爭或政治的迫害;其二生老病死與官場浮沉是文人們的失意時刻,做什么事都不順心,此時最好的方式就是讓自己的身心獲得紓解,找個地方隱居,等休息夠了又是一段新旅程的開始。壞處是有人會把隱居當作沽名釣譽的工具,假隱以求得一官半職,這些舉動讓中國特有的隱的文化開始產生變質,隱士生前的孤傲和死后的名聲全然黯暗。盡管如此,我們對隱還是保有著正面看法,因為古代中國給文人發展的空間實在大狹隘了,逼得他們除了隱或許只有一死,與其這樣讓自己的雄心壯志殞落,我們會選擇沉潛,待有朝一日能東山再起。
余秋雨曾說他常佇立前人佇立過之處,觀察自然與人文環境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在柳侯祠前,由一尊石像追想柳宗元的一生,從他的文采想至他的被貶,既遭貶謫,而永柳二州又是荒遠之地,因此他自放于山林水澤之間,將其困厄感傷的心境,完全寄托在游賞山水之間與文章創作之中,使中國文學史上擁有了「永州八記」這樣出色的山水文學,這樣的一代士人的氣節與傲氣讓后世學者不得不去尊敬他的文化意識及人格,帶著崇敬和疑問來瞻仰這位大文豪。
合上書卷,我們不由自主地走向窗前,流動的車潮及人潮正自我宣示另一種文化,這里是高雄,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 也許咱們應該背起滿滿對中國文化的疑慮,親自去遼闊的土地,讓我們讀過書后,沉重而苦苦的步伐,也走在上面。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匯編電子版篇四
蝴蝶的標致源自黑暗束縛中無數次的蠕動,掙扎,破繭而出的是令人驚艷的新生命;流星的標致源自相互間劇烈的碰撞,劃過天際的是生命華美的綻放。
輝煌的勝利成就了生命的高度,而成功的背后卻浸透著奮斗的淚泉,灑滿了就義的血雨。決勝,在看不見的地方,它可能是水滴石穿的執著,可能是小草破土而出的氣力,可能在我們勇敢前行的每個腳印里。
中華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而這其中的波折也跟其歷史的長度成正比。幾經波折,不斷改變,改進,創新,變革。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澀的.,而文人們要在這文化的苦旅中前行更是非常的艱難。他們中,有不少人沉沒在潦攀歷史的長河中,從此銷聲匿跡。但也有一些人,憑借著自身的堅忍與頑強成功了,每名佳作都流傳千年。正如書中柳侯祠的主人柳宗元。
沿著歷史的長河漫步,易安居士在孤獨中化悲痛為氣力,與低徊婉轉中吟唱出了“綠肥紅瘦”的絕妙辭章;東坡居士樂觀曠達,屢遭貶謫,以樂觀幽默化解人生的苦楚,于曠遠中留下“大江東去浪淘盡”的千古絕唱;遠離了春花秋月的李煜在東風又起的小樓上吟唱“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悲歌,萬千愁怨在堅強的沉默承受中成就了詞帝的盛名。
他們,有著我們不曾深切體味的孤獨和苦楚,然而默然里的那份堅忍和承受讓他們積蓄了生命的氣力。最終,生命如煙花般催然綻放!
塞外飛沙,冷風拂面,蘇武北海牧羊,飲雪吞氈,在冰天雪地中苦忍19載,一顆赤膽忠心如烈火般未曾冷卻。遠離故國山河,卻不移心中那份守望的精神,富貴不淫,威武不屈,他用一個大丈夫頂天立地的脊梁擔當起人間大義,鑄就了千古忠魂。是信念,讓他堅守;是責任,讓他擔當。蘇武仿若空谷幽蘭,志潔行芳,一股幽香永駐人間。
每當我們愛慕別人的非凡成就時,是否清楚,在這勝利的背后,有著我們看不到的無法想像的艱辛。成功,不是一日就可完成的,它需要我們一點一滴的努力付出,淚水,汗水,甚至是我們鮮紅的血液,都是取得輝煌勝利的滋養劑。
其實,那些隱藏在背后的堅持、忍耐中的執著才是抉擇勝利的地方!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匯編電子版篇五
起初,只因喜歡余秋雨古樸典雅的文筆,于是,床頭開始有《文化苦旅》這本書的存在。
余秋雨的文章有著儒生的清絕,卻又不失那磅礴的力道,筆力千鈞,一派奔流不息的灑脫。借山水之景、風雅之物,尋求文化的靈魂直至生命的真諦,讓人嘆服。
他走在這一片廣袤的土地上,用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品味,去深思,一次苦旅,然而,他將心置入其中,去品味那上千年文化所積累下的芳香。
對于文章,我喜愛細品,所以至今,也才讀了一半。若說影響最深的,不是柔麗凄迷的《白發蘇州》、《江南小鎮》;不是給人以深邃蒼涼之感的《道士塔》、《陽關雪》;也不是重在文化人格的《風雨天一閣》、《青云譜隨想》,而是那默然不語,一呆上千年的“都江堰”。
文章初始,作者對都江堰并不怎么上心。這點我倒是一樣,不過秉著看完全本的習慣,還是跟著作者一同走進了那存在近千年的古老建筑。年齡比長城更古老的它,明明鮮有人注意,卻不辭辛勞地為著無數民眾輸送姑姑清流,若說長城占據了遼闊的空間,那么它,便確確實實地占據了邈遠的時間。若把他們比做人,長城便像父親保衛著民族與家園,而都江堰便是只知奉獻的鄉間母親,不炫耀,無所求,這樣的它,讓我敬,卻也憐。
都江堰的水,踴躍著喧囂的生命,不似大海的深沉,以奔騰的方式展現它層層疊疊的精神力量和恣意奔放的生命力。
萬古清流今猶在,鮮聞當年都江堰。喜歡都江堰之水的奔騰不息,喜歡都江堰的無私奉獻。古老的民族留下了古老的建筑,也展示了他們偉大而崇高的民族精神。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匯編電子版篇六
在《文化苦旅》中,作者游歷中國各地,追尋古人足跡,體會著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歷程。這些文章,是游記,也是中國文化史。此書通過中國大陸的自然景物描寫一代中國人心靈的糾結。以悲憫情懷書寫傳統文化中的各種癥結,盡管也難以找到完美的答案,但給人以厚重、以滄桑,以震撼、以啟迪。每一個景點都帶給作者不同的感觸和震撼,用干凈漂亮的白話文字,來描述中國深沉的文化,以及抒發自我的情感。他觸碰到中國幾千年的文化,見證自己國家一路走來深刻的歷史痕跡。其中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歷史、文化散文,散點論述,探尋文化;另一部分是回憶散文。
在《文化苦旅》中,從多個層面截取了歷史的真實和生活的真實,將萬千物象信手拈來,栩栩如生地付諸于筆端,展現其深厚的文化底蘊。風土人情、歷史人文、萬里河川,無一不可入題。《陽關雪》、《道士塔》兩文,描寫了漠漠黃沙彌漫下,黃河文明的興衰,從寂寥曠遠中,將積淀千年的歷史進行了真實的還原;《白發蘇州》和《江南小鎮》等,展示了江南水鄉小橋流水人家的那種典雅柔媚的文化底蘊,淋漓盡致的展現了江南文化的那種婉約和清新,同時將世態人情演繹得形神兼具。有對西湖、陽關、柳侯祠、莫高窟的`生動描述,有對王安石、李白、蘇東坡、柳宗元等書卷氣息濃郁的文人墨客的敬仰;甚或還有江南名妓蘇小小、“亦仙亦妖”的白娘子、遁入空門的李叔同等等。
在歷史長河中,尋找到人類穿越時空的情感結合點,選取的內容題材又緊扣現代人極其關注并能建立感情聯系的事件和人物,并賦予人生命運的關注和終極體驗。《夜航船》中,有著恢弘壯闊的意識流程,從明朝張岱的《夜航船》聯想到現實中的夜航船,最后又聯想到故鄉山腰破廟木魚聲,由篤篤聲掀起的“思想狂瀾”,想起回鄉光耀門庭的暴發戶、乘船外出謀生的山民、漸漸氣派的船老大,繼而切入張岱《夜航船序》的逸事,再巧妙的將“夜航船文化”切入,最后一一引入豐子愷、周作人、魯迅等幾位上了“吾鄉”文化夜航船的文學大師,終篇是由祖母關于篤篤聲的爭論貫穿,筆鋒輕靈老道、于浮光掠影中蘊含著諸多的深邃沉郁。
作者有詩人的激情、哲學家的睿智、小說家的神思、學者的淵博、藝術家的深致,于是,他便調動自己的這些主體修養和創造能力,隨宜而用地將它們用于自己的散文創作之中。這些努力,我們從余秋雨的有詩意、有情節、有畫境、有哲理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來。《道士塔》用小說家的筆法給我們刻畫出了王圓箓這么一個愚昧、麻木、呆鈍、卑微的中國文化的罪人,作者在一些地方借助小說家的推想,用細致的描寫、具體的情節、生動的場面及心理分析方法,把這場文化悲劇的過程寫得具體可感,扣人心弦。
文化是物景的伸拓,人是文化的伸拓,于是,著落點便只有一個,那就是“人”。而余秋雨也其實是借物景寫文化,借文化寫人的文化心理結構。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堪稱當代文學的藝術瑰寶,他從史學家和文人的角度出發,深刻探究社會問題,挖掘文人人格、觀察文化走向、透析社會現象。這部文學著作,充分的展現了余秋雨深刻的文化感悟力、深厚的史學功底和淵博的文學知識,他憑借著超凡的藝術表現力,寄情于山水風物,深刻的揭示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對人生的真諦和文化靈魂孜孜以求的探索。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匯編電子版篇七
人有人品,書有書性。為官者善深沉,從商者善鉆營,平頭百性太隨性。因此人品與書性往往很一致。
作為一介草民,參不透官場機密,悟不明商業道理,只得隨性隨心。況且本人天生苦命,對苦字分外親近。因此,當我一看到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便有一種閱讀的沖動。讀完后,我對之前《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理解:認為無非是指旅行的勞苦,現在才發覺這實在過于幼稚的理解。其實,苦于身無所謂苦,苦于心才實為苦。作者曾感慨:“文人似乎注定要與苦旅連在一起。”我以為,這乃是文人最大的財富。苦澀過后總會留下一絲回味——對歷史的感悟,對文化的理解,對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這苦澀后的回味中了。
讀完此書,感覺自己對古代文化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這部文化散文集讓我感受到這正是一種苦澀的回憶,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其中也夾雜著對青年人為文化淪喪的不滿,同時也為中老年對于世事的無奈和老年人滄桑的惋惜。
該書從風景秀麗的江南到大漠孤煙的大西北,從色彩斑斕的莫高窟文化到渾厚凝重的北魏都不展現出人類文化的一種積淀,一種象征。
書中有以柔婉清新的江南為景的《白發蘇州》、《江南小鎮》,也有那如水柔順卻又錯綜的《風雨天一閣》、《青云譜隨想》,都以人物為基礎,展現了風景背后的人文感受。同時也有與江南截然不同的《莫高窟》中的熱烈奔放,《這里真安靜》中沉靜冷冽地對戰爭的反思。作者在每一處的反思都是對文化的一種苦苦探尋,一種欣欣向往。
在山水解讀歷史,在歷史中解讀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讓自己的心靈也受到文化的熏染,精神的洗禮,這便是我讀《文化苦旅》獲得的最強烈的感受。雖不能說我完全理解了余先生對文化的解讀,但我可以品味出文化的一種現象,對美麗文化背后的一種宣誓。在我們青年一代人,時常最容易丟失,最容易遺忘的就“文化”。而如今,理解古代文化,欣賞古代文化,解讀古代文化,就常常是那些“聊發少年狂”的老夫們了。其實這才是對文化的`一種傳承,一種無形的保護。金錢和權力使王道士變得如此的殘忍,讓一尊尊美麗的雕像就這樣的灰飛煙滅。這無不暗示了一句話“有錢可使鬼推磨”。看到這里的時候我感到一絲絲的惋惜與無奈。
看完這本書之后,看這許多的文化在面前一幕幕的消失。突然想到了中國的近代,在那些蹉跎的歲月里。人們不在乎“文化”,只求“茍全性命于亂世”。一張張沾滿淚水的圖片——戰爭炮火、對古代人們一種打擊,火燒圓明園對這座曠世奇座毀滅性的摧毀。就連最近電影《新少林寺》都有鷸蚌相爭,洋人得利于珠寶的情節。文化發人深思。我們的國家一天天強大,這正是我開始要尋回屬于我們自己的文化,那是對中華民族的一種傳承,對華夏文明的一直傳承。
文化“苦”旅,苦的是種經歷,苦的是種感受,苦的更是種震驚人們心靈的良藥。寫到這里,我也可以發覺其實在苦中也可以尋求快樂的真諦。這一路“苦”來,雖征程漫漫,寒窗數載,卻終究走出了他的“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匯編電子版篇八
這場說走就走的苦旅,異常艱辛,卻能讓人感觸那么深刻,這文化之旅,還是苦啊!這本書分為四個部分——如夢起點——中國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這一點,我就想到了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一點點加深。當然,由于我才識淺薄,在此,我就和各位談談這中國之旅。
中國,我們的母親,我們的出生地,具有獨一無二的歷史以及文化,同時這光鮮亮麗的背后,是多少前人的努力和付出,又是有多少無情毀滅后像野草一樣頑強。這就是我們的中國,富強民族。
而余秋雨先生這次中國之旅讓我感觸最深,首先提到了——我的山河。作者在感慨,中國原先的封閉,自我埋頭耕種,自給自足,對于外面的世界,連看的興趣都沒有。用穩定、保守、統一、集政的方式來維持下去。雖然中國的缺點很多,可是最看不上十九世紀的歐洲國家用十分資本的手段來侵犯安靜的中國。
作者像古代的詩人一樣,行走在山河之間,那么作者筆下的第二站——都江堰,讓我有了新的體會。
萬里長城,守護了千千萬萬子民,都江堰,工程雖小,只是一個水利工程,但也能夠成為一個長城的后輩。它保住了一個天府之國——四川。
這都江堰是尤為震撼,文中有寫道“這種比賽又極有規矩,奔著奔著,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的一下裁割為二,直竄出去,兩股水分別撞到了一道堅壩,立即乖乖地轉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堅壩上撞一下,于是有根據筑壩者指令來一番調整”。而這歸功于遙遠的李冰。
看似是在治水,事實上,確實人領悟了水,順應了水,聽從了水。僅有這樣,才能天人合一,無我無私,長生不老。只要李冰的精魂不散,轟鳴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遺言。道便如此。
莫高窟大家誰不明白,敦煌莫高窟,中國的又一大財寶,佛教從印度帶來和希臘的禮貌包羅在里面,那里所蘊含的`,是兩個大禮貌的精彩,活了一千年的生命,就連歷史上,最殘忍的暴君,都愿意為莫高窟做一點好事,可是這又能發生什么故事呢?我們去看看。
時間說起1900年6月22日。王圓箓王道士在一處洞窟的墻壁是空的,也許還會有洞穴,和一個姓楊的人挖開一看,果然是驚喜,一個滿滿的藏經洞!可惜我們的王道士,不明白他打開了一扇轟動世界的門戶,一門永久的學問,無數位為此耗盡終生的才華橫溢的學者,只可惜,他不明白。
這莫高窟的文化,像甲骨文一樣重要,可惜,因為那次,就再也無法解讀了。
匈牙利的一位學者名叫斯坦因,以及一位賣國賊蔣孝琬,和王圓篆談判,從一開始幾部經書到最終九千多個經卷、五百多幅繪畫打包整整花了七天,用了二十九個大箱子,三匹馬才能拉動。果然,最終王圓箓還是沒有抗拒那一點馬蹄銀的誘惑。唉,就如詩人李曉樺的詩歌一般“我好恨,恨我沒有早生一個世紀!”對于斯坦因這樣的學者,我何嘗不硬一些呢?今日,那位名叫斯坦因的學者不再引人關注永遠闃寂無人,反倒是王圓箓的那個道士塔,卻天天游人如潮,可是誰也沒有投來尊重的目光。
轉眼間又來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一群美國學者宣稱,因為白俄羅斯士兵的破壞,要“拯救”莫高窟,拯救?哪是拯救?用化學溶劑把墻上的壁畫粘到紗布上帶回美國,欲望的強烈促使他們又一次來,居然這次還要在莫高窟大動手腳。那里,我們不得不感激一位叫做陳萬里的翻譯,雖然是美國雇來的翻譯,卻心中有國,在來的第二天,騙那些人身體不適,其實就是告訴那些村民美國人要破壞。至此,我們要對這位名不見經傳的人表示致敬,“敦煌者,吾國學術之悲痛史也。”
莫高窟,是如此的神圣,就連最有權威的皇帝,在它的面前,乖的像個孩子,莫高窟,就如活的歷史一樣,一批一批的工藝家,在那里雕刻出只屬于自我朝代的風彩,看著看著,一批批歷史就如仙女一般飛到面前。它記錄著我們歷代祖先的信仰和悲歡,長久凝視,百般叮嚀。
苦旅并未結束,我們的苦旅也即將開始,看著前人正確或者錯誤的一舉,我們沉思,或者說,不得不陷入沉思……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匯編電子版篇九
我拿到的《文化苦旅》是牛皮紙的封面,書內的紙張泛著青黃。我不知這樣安排是否刻意,只是當我翻開它的時候,不禁莞爾:它,與余秋雨先生自命的“漂泊旅程”倒真是十分相襯。
讀它的時候,我也正在旅途中,同樣懷了一份“旅”的心境,只可是,我的這段旅程要舒適安逸得多。合上它的時候,我仍在旅途。坐在一輛稍有些顛簸的大巴車上,輕輕撫過牛皮封面上四個工整卻厚重的黑色大字,心中久久無法平靜。我想,我和先生一同,作了一次漂泊,只可是,我,漂泊在墨跡里。
山
先生寫過的山很多,我卻偏偏記住了一座沙山。那座依傍著月牙泉的,鳴沙山。閉眼,是大漠一望無際的黃沙。可當我睜開雙眼,看到的卻是那幾座連綿的沙山。松軟,緩緩滑動的細沙,時而隨風高旋,時而沉默于腳下。血色殘陽,金黃戈壁,美不勝收。
這一路,雖然我僅將手指覆于書頁上的墨跡,卻分明感到自我和先生一齊爬了這沙山。我仿佛能夠感受到腳下所踩的沙地的起伏和柔軟,感覺到下陷的沙粒流動的觸感。我心中的那份急躁,竟是由“不能迅速登頂”而生。所生一雙健康善于爬山的腿,卻奈何不了這眼前的鳴沙山,換了誰,都難免有些急躁。但先生教會了我怎樣心平氣和怎樣忍耐與堅持。慢慢地,一點一點向沙山的山頂靠近。站在山頂俯瞰月牙泉的那刻,我只想抬頭與先生相視一笑。
那明晃晃的月牙泉對我的誘惑不比先生小,于是“哧溜、哧溜”的幾步,又一次來到山底。順順當當地,沒有前仆,沒有后仰。
突然被自我的會心一笑驚醒,回想腦海中的那座沙山,金燦燦,明晃晃,熠熠生輝。
洞
人們說,這是一個普通的溶洞;先生說,此洞要么不進,進去便是半個詩人。
踏著先生的足印,我也同樣跌跌撞撞地往里面走。這是一個漆黑的洞。伸手可觸到凹凸不平的石壁,抬頭就是無數尖銳的鐘乳石。頭頂蝙蝠橫飛盤旋,腳底盲魚游竄,或許,這就是闡述歷史應有的氣氛?
有水聲,或許是千百年前的水?有叫聲,或許是千百年前古老生物的后代?我不明白。只是我明白,當我的手撫過一行行墨跡的時候,我仿佛正撫過一扇石幔,那上邊嵌著海螺貝殼,還有古老的珊瑚,在我心底重重一擊。那一瞬,滄海變桑田。
我是追隨先生的腳步進入這個洞的。這個洞,在我眼前是那么神秘,卻又那么滄桑。人類的祖先曾出此刻那里,他們舉著明明滅滅的火把,如電影片段快速在我的眼前回放閃過。歷史磕磕絆絆,最終走到了今日,這個洞似乎就是它的眼,漆黑深邃,卻帶著讓人無法抗拒的親切感,靜靜地看著如今的人們,給這沉寂了千年的洞穴,再一次帶來人的生氣與新鮮的腳印。
它的名字,是白蓮洞。
湖
西湖,是一個太老太老的話題。世人皆寵的西湖,總一次又一次被提起。盡管已去過多次,岸邊的石板石磚,細小的土粒,以至柳樹干上有個特殊的紋路我都記得清晰。但再次看到先生寫這個題目,一時竟有了初次邂逅時的心動感覺。西湖很厚重,的確,就像先生說的,它積淀了太多的朝代。跟著先生,從未觸碰過西湖水的我,最終觸到了。它細細地從我的指縫間穿過。我跟著先生,從宋代勝跡游到清代遺宅,恍惚著穿越了四個朝代,誰能在此刻告訴我歷史的真諦?怕是,誰都道不清吧。
在這西湖畔,我看到一位位文豪、詩人、才女、隱士從那里經過,還有兩段神話般唯美的感情故事。猛然抬頭,我看到先生定定在湖岸迎風而立,若有所思。
眼前那被薄紗蒙了許久的西湖最終除去了迷茫,斷橋無言,荷群無言,碧水無言,可我,卻什么都聽見了。
一次又一次,細心翼翼地觸碰著青黃紙張上的墨跡,我想,我是作了一次漂泊的。在墨跡中,跟著先生從荒涼大漠,行至溫婉華中,再到精致的江南。一路顛簸,一場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