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寫教案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優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中班語言教案篇一
1、面向學生:小學2、學科:音樂表演 3、課時:1課時
4、教材: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上冊
教學課題:音樂表演《過新年》
教學目標:
3、情感目標:能從歌曲中感受到歡快的情緒,并快樂的享受生活中的每一天。
《過新年》是一首歡快、熱烈的兒童歌曲,拍,五聲c宮調式,一段體結構。歌曲采用了漢族民間音調和秧歌舞的節奏特點,曲調歡快、活潑,尤其是歌曲中模擬鑼鼓音響的襯詞“咚咚鏘”的反復出現,為歌曲增添了熱烈歡快的節日氣氛,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孩子們喜氣洋洋過新年的歡樂情景。
重點:學會歌曲的旋律,并大膽表現歌曲,有感情演唱。
方法:合作、創新、探究、成果展示
手段:利用百度搜索進行直觀的輔助教學
1、師生律動、問好。
2、師:“同學們,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組圖片和一首好聽的樂曲,想請同學們猜猜,圖中的人是在過什么節日”。(播放多媒體課件)
生:春節
師:“誰來說說,你是怎樣過春節的?”生:??
師:“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副對聯,上聯是“鞭炮聲聲鑼鼓響”,下聯是“唱歌跳舞多歡暢”,你來出個橫批。
生:??
生:??
1、聽歌曲的范唱,整體的感知歌曲的旋律,形成初步印象。
2、教師演唱歌曲,學生用簡單的動作為歌曲伴舞,再次感受歌曲的旋律。
3、用不同方式為歌曲伴奏(拍手、跺腳、拍桌子),在玩中鞏固節奏、學習歌曲。
1、采用師生合作接龍唱的形式,演唱歌曲;
3、學生自己選擇演唱形式,合作演唱歌曲。
1、生根據自己的喜好分組活動,歌唱組、打擊樂組、舞蹈組、秧歌組;
要求:
歌唱組: 可以結合自己過春節的生活體驗創編歌詞演唱;
打擊樂組:根據歌曲的特點創編節奏為歌曲伴奏;
舞蹈組: 為歌曲編排歡快的舞蹈(重點指導這一小組);
秧歌組:表演舞龍、 大頭娃娃,把社會實踐融入課堂。
2、小組準備結束后,各小組展示,師已參與活動中,讓學生感受到在教學中師生是平等的。
同學們,這節課你過得
快樂嗎?老師希望你生活中的每一天都能像過春節一樣,幸福、快樂。
親手制作精美的新年賀卡送給你的親人;
教學反思: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各門學科都開展起了轟轟烈烈的課改熱潮,而我作為一名專職的音樂教師,也積極的投入到課改的實驗中,其間我走了許多的彎路,認為音樂課改就是讓學生動起來,所以我就設計很多律動、游戲、讓學生充分的“動”,課堂氣氛極其的活躍,學生們都陶醉到游戲中,而忽略歌曲的旋律,基礎音樂知識的滲透,我意識到這樣的課改不行,我開始靜下心來深刻的反思,音樂課改到底應該改什么,怎樣改,經過我后來的音樂教學實踐我明白音樂課改應該做到活而不亂、音樂知識與音樂游戲結合、課堂中要能體現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學設計要根據歌曲的特點設計,這樣才能做到高效課堂。
先通過圖片、音樂、游戲等方法,為學生營造一種歡快、和諧的學習氛圍,正是在這種輕松、平等的學習氛圍中學生樂于參與,樂于學習;其次多種學習方法的靈活應用,這是一群8歲的孩子,“愛玩”是他們的天性,而且歌曲中多次出現“咚咚鏘”的節奏,這正是對學生進行節奏訓練的最好時機,所以我設計了拍手、跺腳、拍桌子等形式為歌曲伴奏,學生在為歌曲伴奏的同時,又培養了學生認真傾聽的學習習慣,并通過這樣的形式,歌曲在學生的腦海中以形成旋律走線,為下一步學唱歌曲做鋪墊,讓學生們玩得開心,但玩中還注意聆聽,玩得有規矩,學習于無形,孩子們通過聽、拍、唱、奏、舞等方式,學習、感受歌曲,這些方法在音樂教學中既簡單又實用,實現了課堂的高效;再有教學環節安排合理,從導入到結課,共設計了七個環節,情景導入→節奏訓練→接龍演唱→打擊樂伴奏→創作活動、展示→小結→課后延伸,這七個環節由靜到動、由淺入深、多角度、多層次的學習歌曲,課堂氣氛活而不亂、既注重學生的整體發展,又體現了學生個體的差異。
缺點:
導入時學生觀看了過年情景的圖片勾起學生對過年時情景的回憶,并讓學生結合自己過年時的情景說說自己最開心的事,在進行這一環節時有部分學生能表述自己過年時的情景,而有一部分學生有回憶但不會用語言表述,語言表達能力較差;在學生創作展示環節,舞蹈組的學生時間比較倉促,在編排動作時,不夠主動,隊形變化少,比較依賴教師的指導,學生發自內心的想跳,但不會編排,以后在這一方面要加強訓練。
教學是一門藝術,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需要我們在教學中不斷地探索,并根據學生的特點隨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使我們的教學更符合學生的實際。通過我們的教學,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發展,陶冶他們的情操,提高音樂鑒賞能力,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讓音樂更好地走進學生的心靈,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美好的一部分。
另附:
板書設計
教學流程
中班語言教案篇二
1、理解故事內容,能大膽講述自己的想象和聯想。
2、積極與老師和白板課件互動,感受小腳丫不斷變化帶來的快樂。
繪本《小腳丫》的電子白板;班得瑞輕音樂《安妮的仙境》;繪本書袋、繪本。
幼兒半圓座位。
一、玩手指游戲,引出課題。
1、教師和幼兒一起玩手指游戲。
玩“手指游戲”:“大拇哥、二拇弟、中三娘、四小弟,小妞妞去看戲,手心手背。心肝寶貝。”幼兒邊朗誦兒歌邊擺弄相應的手指頭。
2、引入主題。師:小朋友,我們身上除了手是十個指頭,還有什么也是十個好朋友組成的呢?(幼:腳,它也是有十個腳趾頭組成的。),引導幼兒找找自己的小腳,說出自己的小腳白天都藏在鞋子里。(此環節為下面閱讀“小腳丫”晚上自由地出來旅行埋下伏筆。)
二、利用電子白板分段閱讀,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畫面,啟發幼兒想象,讓幼兒感悟繪本畫面與“腳趾頭”的有趣關系。
(一)出示故事封面,引發幼兒對故事的興趣。
師:今天我給大家帶來一本電子書,請看:這是一雙什么呢?幼:小朋友的小腳,很可愛。點擊“小腳丫”出現故事名稱,(利用電子白板的隱藏功能,激發幼兒的興趣)誰來告訴我這是什么時候?你是怎么看出來的?(幼:晚上、月亮和星星)(給幼兒充分觀察和發言的機會,符合《指南》讓幼兒主動說的思想。)
(二)教師講述故事第一頁的內容,然后讓幼兒自由想象“腳趾頭不想睡覺,會到哪里去?會干什么呢?”(指導策略:這一環節的設計是讓幼兒可以很好的發揮想象,開動小腦筋,為接下來小腳丫的旅行也有了鋪墊。)
1.教師講述第1頁圖書內容。
師講繪本的第一頁。提問:晚上這雙小腳丫還不想睡覺,它要走好長的路,邊走還會邊變出好多魔術。它會變出哪些魔術呢?(激發幼兒猜想的積極性)
2.利用電子白板比較臺階和十個腳趾頭是否相像。平時,你是怎么上臺階的走樓梯的?(幼:慢慢上、靠右邊走、注意安全等)(演示米老鼠上臺階跑上來、再跑下去、激發幼兒的想象力,此處利用電子白板隱藏、前置的功能)
3.師:小腳丫繼續向前走,它跑到了太平洋里,變成了十座小島。(太平洋里還有有什么呢?(幼兒回答),點擊隱藏的飛鳥,讓飛鳥飛動,小鳥停在小島上來休息)啟發幼兒說出小腳丫變成的小島用處可真大,小腳丫樂于幫助其他小動物。(演示白板小鳥飛翔、停歇動態效果)
4.師:小腳丫又跑到了哪里玩耍了呢?(幼兒:海邊的沙灘上)
師:大腳趾變成了什么?(幼:大桶),
師:海螺和仙人掌是哪個腳趾變得呢?(幼:小腳趾),啟發感知幼兒變化的物品與小腳丫的對應關系。
5.師:小腳丫在沙灘上玩的太熱了,他們要到一個冰雪世界里去涼快涼快,看看他們到哪里啦?企鵝生活在哪里?(幼:南極,冰雪世界,很涼)(此處幼兒有可能回答是北極,可利用北極熊生活在北極,幫助幼兒認識企鵝生活的地方是南極)
師:企鵝怎樣走路,幼兒學一學,(課件中隱藏的企鵝搖搖擺擺走路的圖片)。幼兒邊說邊動起來,激發他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三)引導幼兒繼續看電子白板繪本內容,讓幼兒繼續發揮想象力,激發幼兒大膽聯想。
1.師:小腳丫離開南極又會變成什么呢?(點擊課件,出現十個橋洞的石拱橋)(幼兒回答)
師:小腳丫藏在哪里了?(幼兒:下面的橋洞里)
師:和老師一起數一數是不是是個橋洞。會有誰來過橋呢?演示大象走過石拱橋。(啟發幼兒說出小腳丫變成的石拱橋也很結實。)
2.師:再變,快看呀,遠處出現了什么?(幼兒回答,一起說十座高大雄偉的宮殿)
師:宮殿里會住著誰呢?(幼兒回答,啟發幼兒的想象和聯想。)
師:一起喊,公主請出來,王子請出來,國王請出來,(點擊課件出現相應的圖片,提高幼兒參與互動的積極性。)
師:饞了嗎?一起做啊嗚啊嗚大口吃的模仿動作,吃飽啦!(此環節融入了游戲成分,幼兒樂于參與。)
4.師:小腳丫繼續向前走,這回變成了什么?(幼兒:畫筆和畫本子)
換一幅美麗的圖畫,你想選什么顏色呢?(幼兒到白板上操作,點出相應的畫筆)(此互動環節是利用人機互動的功能,極大地調動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1.師:小腳丫繼續向前,又變成了什么?(十個柜子)
師:柜子里會放著什么呢?(幼兒自由發揮講述)
師:你來點一點,看看這里到底藏著什么?請幼兒到白板操作進行互動(衣服、小熊、變形金剛、小汽車)
師:我們用完的物品、玩具要及時收到柜子里,房間才能變成這么整潔。老師點擊隱藏按鈕,讓這些圖片隱藏。
2.師:閉上眼睛,這次小腳丫又會變成什么呢?(幼兒回答,十臺電視機)
師:大電機是哪個腳趾變的(幼兒:大腳趾),看看這大電視里放了什么動畫片。
師:看動畫片的時候,我們可要離遠一點,注意保護眼睛、時間不能太長。
3.師:玩得有點累了,那就一起眺望提問:這次十個腳趾頭又變成了什么?(十個人坐成一排)
4.師:現在,小腳丫變成了什么?(幼兒猜想)
師:我們幫小矮人畫上笑臉好嗎?老師示范一個,然后請幼兒上來互動(利用電子白板中的畫筆功能給小矮人畫出笑臉。)(再次運用人機互動的功能)
5.師:玩得累極了,小腳丫到哪里去了?(鉆進被窩里)
6.教師小結:小腳丫變出的東西都是10個,而且是中間的最高,最高的是誰變的?(大腳趾頭),兩邊最矮的是誰變的?(小腳趾頭)。
指導策略:這一環節利用電子白板課件、師幼互動、人機互動等方式來看電子繪本書,理解故事內容,利于幼兒更好地記住小腳丫的變化,生動有趣、靈活多變的畫面內容使幼兒容易接受,也充分發揮了幼兒想象力和聯想力,也為幼兒創設了一個想說、敢說、喜歡說的輕松氛圍。
三、播放錄音故事
1.師:剛才我們一起把這本電子書看了一遍,現在請你們完整地聽一遍,仔細聽,你最喜歡小腳丫變成什么?等會告訴我。
2.幼兒聽課件播放故事,老師幫助翻書,并觀察孩子聽故事的情況。
3、師:你最喜歡小腳丫變成什么?(幼兒回答)
四、播放音樂,幼兒在輕輕的優美的樂曲伴奏下自由閱讀繪本。
師:請你們輕輕把書袋中的繪本拿出來,自己讀一讀吧,看看你還能讀出什么來。
幼兒閱讀,教師巡回與幼兒交流,了解幼兒新的發現、新的想象和聯想,并及時給予肯定、鼓勵。
幼兒看完輕輕把繪本放進書袋。
五、小結。
師:我們的小腳丫還能變成很多東西來,你想讓你的小腳丫變成什么?(幼兒回答)
中班語言教案篇三
1、在反復欣賞比較中,嘗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表現音樂內容,享受音樂創想的樂趣。
2、通過音畫配合,感受大河與小溪的音樂形象,體會音樂中不同樂器的音效速度變化。
(認知準備)已有欣賞純音樂作品的經驗
(材料準備)課件《大河與小溪》
重點:感受大河與小溪的音樂形象
難點:表達表現音樂內容
一、復習《小花傘》
二、動聽的音樂
1、欣賞音樂
播放樂曲欣賞,完整欣賞音樂
2、表現音樂
三、大河與小溪
1、小溪
2、大河
3、大河與小溪
四、奇妙的音樂
再次表現音樂
中班語言教案篇四
1、理解故事內容,體驗故事中小老鼠的機智和勇敢。
2、想辦法幫助小老鼠解決在看望奶奶途中發生的問題,并大膽表述。
3、通過語言表達和動作相結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引導幼兒在故事和游戲中學習,感悟生活。
5、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故事《大西瓜》課件。
1、謎語游戲,引起導入故事。
提問:(1)誰來猜一猜?
師:這只小老鼠和大西瓜之間到底發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呢。我們一起來欣賞故事——大西瓜。
2、看圖講故事,并播放幻燈片。
(1)、故事講述至“還有半個留給奶奶吃吧!”
提問:①夏天的太陽火辣辣地照著,小老鼠覺得怎么樣?
②發現一片西瓜地,小老鼠是怎么想的?
③還有半個西瓜,小老鼠為什么不吃呢?
(2)、續講故事至“這下可涼快多了。”
提問:①吃完了半個西瓜,小老鼠是怎么做的呢?
②小老鼠戴上西瓜帽有趣嗎?為什么要戴上西瓜帽啊?
(3)、幼兒看圖,想辦法幫助小老鼠過河。
提問:小老鼠又不會游泳,這可怎么辦呢?你們有什么好辦法?
師:那我們來看一看聰明的小老鼠是用什么辦法過小河的呢?(故事講至穩穩當當的過了河。)
(4)、續講故事至“小家伙,我要吃掉你。”幼兒大膽猜想幫助小老鼠的辦法。
①發生了什么事情?
②大灰狼是怎么說的?小老鼠覺得怎么樣?
③你要是小老鼠會怎么辦呢?你有什么辦法幫助小老鼠?
④小老鼠究竟有沒有被大灰狼吃掉呢?
師:讓我們來看看這只小老鼠是怎么做的?(講故事至結尾。)
3、完整的欣賞故事。(播放課件。)
討論:你們喜歡這只小老鼠嘛?為什么喜歡它呢?
1、根據實際,隨機調整教學方案。
現在幼兒園的孩子從小就受到來自社會、家庭等各方面的教育,思維非常的活躍和開闊。因此,我們的教學活動不能完全照搬方案中教師的主觀設想而進行,而要根據孩子們的愛好來確定。教育活動的組織形式應根據需要合理安排,因時、因內容靈活地運用。就如,我請幼兒為老鼠想辦法時,一心想完成教案所設計的幾個環節,幼兒都不是很積極,但當我隨機改變一下教育方案,卻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善于利用,充分尋找結合點。
幼兒園語言教育除了要運用一般的教育教學方法外,還應從語言自身的教育特點出發,形成一套有針對性的教育、教學的方法和手段。應從幼兒親身參與其中的生活現實出發挖掘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并加以合理利用,增強幼兒的學習興趣。新綱要指出:善于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游戲和偶發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教師參與到幼兒的游戲中,和幼兒共同想辦法解決困難,形成了各種思想的一個有機結合點,給幼兒以新的刺激,進而激起了幼兒開動腦筋的熱情,活躍了課堂的氣氛。
中班語言教案篇五
1 通過傾聽理解故事,觀察故事中角色所用的雨傘,找出雨傘的相同點。
2 愿意表述自己的發現,體驗找到“一樣”的樂趣。
準備:
1 大圖書或ppt(演示文稿)。
2 自制圖卡(小正和小正的雨傘;小青蛙、葉子雨傘;小蝸牛、花朵雨傘;小烏龜、羽毛雨傘)。
過程:
師(出示小正圖卡):這是小正。小正很想有一把雨傘,為什么呢?
師:媽媽給小正買了一把新雨傘。我們一起來看看吧。新雨傘是什么顏色的?有些什么裝飾?(出示大圖書或ppt的雨傘畫面。)
(一)理解故事第一部分。
2 教師通過提問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
師:小青蛙說了什么?(一樣噢,一樣噢,一樣的雨傘噢!)
師:小青蛙撐的是什么雨傘?
師:原來小青蛙把荷葉當成了雨傘,它撐的是葉子雨傘。
師:小青蛙的葉子雨傘和小正的雨傘什么地方一樣呢?
3 教師完整講述小青蛙與小正的對話,鼓勵幼兒跟說。
(二)理解故事第二部分。
1 教師接著講述故事:“我的雨傘也一樣啊!”(翻大圖書或播放ppt。)
2 教師通過提問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
師:這又是誰的聲音?小蝸牛在什么地方?
師:哦,小蝸牛在圍墻上。圍墻上的小蝸牛說了什么?(我的雨傘也一樣啊。)
師:小蝸牛的雨傘是什么?什么地方和小正的雨傘一樣?請你們找找看。這次有點難,得仔細找。
3 教師完整講述小蝸牛與小正的對話,鼓勵幼兒跟說。
(三)理解故事第三部分。
1 教師接著講述故事:“這時,又有聲音傳過來,‘我的雨傘也一樣。’小烏龜從石頭后面慢吞吞地爬了出來。”(翻大圖書或播放ppt。)
2 教師通過提問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
師:仔細看看,小烏龜撐著什么雨傘?它會跟小正說些什么呢?
3 教師完整講述小烏龜與小正的對話,鼓勵幼兒跟說。
(四)完整欣賞故事。
師:(播放課件)下面請大家一起來聽一遍故事。要仔細聽,看看故事里都有誰的雨傘和小正的雨傘有一樣的地方。
1 概括故事主要內容,為角色扮演作準備。
師:有哪些小動物的雨傘和小正的雨傘有一樣的地方?(依次貼出三張小動物圖片。)我們一起來數數。
師:小動物們發現自己的雨傘和小正的雨傘有一樣的地方,心情怎么樣?
師(小結):大家發現自己的雨傘都和小正的雨傘有一樣的地方,真高興。
2 分別請幼兒扮演三種小動物(在胸前貼上動物圖卡,攆上雨傘)和教師扮演的小正進行時話。
1 找找自己身上和小正雨傘一樣的顏色。
2 找到那么多“一樣”,真高興。
延伸活動:
1 以一張大圖卡作為參照物,找出小圖卡與大圖卡上的相同點。
2 將小圖書、錄音設備投放到閱讀區,讓幼兒看看、聽聽、講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