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四年級藝術篇一
“叮鈴鈴”,上課的鈴聲響起了,同學們也快速從游戲中回過神,來到教室。
“張老師要我們寫雕塑干嘛啊?”
“我也不知道,先看看吧。”
“……”
“哦。”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大家也紛紛觀察起這個馬雕塑的樣子來。
這個雕塑不是很大,大約二十厘米長,二十厘米寬,這個雕塑基本上是馬為主的。它的頭高高的昂起,脖子上的毛像隨著風飄動起來的。身上的馬鞍,表明它是一只有主人的馬。它的后腿向下壓去,前腿高高抬起,像是一個運動員準備跑的樣子,仿佛下一秒就會突然跑出去。我想著:它在一片一望無際的原野上,向自己的主人奔騰而去,真是氣勢雄壯,四蹄生風啊!
仔細看雕塑下面,上面刻著“天行劍,君子以自強不息”幾個小子,看看這只奔騰的馬,又看看這幾個小字,我仿佛想到了這句話的意思:君子向天一樣自強不息,像地一樣用深厚的品德承載萬物。這個意思,多深刻呀!
這次作文,不僅讓我們欣賞到了馬雕塑的美,還讓我懂得了一個道理,這個道理很深刻:一個有深厚品德的人,才能成為棟梁,一個自強的人,才能成為英雄。
四年級藝術篇二
1.會認3個生字和1個多音字,會寫3個生字。
2.引導學生朗讀、背誦并默寫《出塞》。
3.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
難點
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同學們,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在平時的學習中,我們積累了不少的古詩,現在,老師想考考大家,看看這幾句古詩,你們會背嗎?(出示課件)
2.同學們,這幾句詩有什么特點嗎?(都是描寫邊塞軍旅生活)我們把這種描寫邊疆地區軍旅生活和自然風光的詩,稱之為邊塞詩。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唐代著名的邊塞詩——《出塞》。(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解詩題
1.“塞”是什么意思?(邊關要塞)“出塞”是什么意思?(到邊疆戍守邊關)
2.簡介作者和背景。
人們常說,不打無準備的仗,充分的預習可使你在課堂上學得更輕松,關于王昌齡,關于這首詩,你有哪些了解呢?老師這里也有一些資料。(課件出示相關資料)
三、明詩意
1.了解了詩題,了解了詩人,現在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這首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現在你們默讀這首詩,看看這首詩每句講了什么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用問號標出來,也可以借助書下的注釋幫助理解。
3.生匯報『』
(1)哪位同學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學生匯報交流不懂之處。
(3)現在,誰來把這首詩的意思完整地說一說?指名說,自由說。(教師適時講解“互文”這一文學知識)
(4)現在,帶著你們的理解再讀這首詩。(齊讀)
四、悟詩境
2.這樣的畫面給你留下什么樣的感受?能用一個詞來形容嗎?(荒涼的 蕭瑟的……)
3.(配樂)是啊,寧靜的夜晚,偏遠的邊關,清冷的月光,戍邊的戰士,這是一幅多么孤寂、蕭瑟的畫面啊!讓我們和著音樂,和老師一起來讀讀這兩行。(師生同讀)
5.老師這里有一個小資料,請同學們看大屏幕,(課件出示資料)僅山東一地的戍邊戰士,能回家的十個里面只有兩三人,回家有希望嗎?回首有用嗎?正如唐代詩人高適所說:(課件出示)征人薊北空回首。
6.他們只能面對這樣的現實,讓我們一起來讀讀前兩句。
8.僅僅是少婦在盼嗎?還有誰在盼?(父母在盼,兒女在盼……)他們那白發蒼蒼的雙親老淚縱橫地說——“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他們那可憐的妻子在哀怨著——“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他們那孤苦的孩子在哭喊著——“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9.同學們,我想用一個“悲”字就能概括他們此時心中的痛苦、無奈。
10.這就是戰爭帶給我們的痛苦,戰爭一直延綿不斷,思鄉的征人,除了想念家人,還在想念誰?(齊讀后兩行)師簡介李廣,出示李廣資料。
11.這樣的將軍怎能不讓我們懷念呢?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后兩句。
12.為什么唐代的士兵在思念他?(希望能有一位像李廣一樣的將軍來帶領他們保家衛國,希望朝廷能夠起用良將……)
13.這時他們除了有思鄉的情懷,還有什么情懷?(誓死守衛祖國邊疆的情懷,愛國的情懷……)其實,王昌齡也和戰士們一樣,有著相同的情懷,所以,才寫出了這樣的詩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齊讀后兩行)
14.這就是我們的戰士,他們的忠誠,感天地;他們的英勇,泣鬼神。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這兩句,讀出他們的豪情壯志。真的越是悲苦,就越是豪壯,這就是唐代邊塞詩的特點——悲壯。在悲壯中還飽含著深深的愛國之情。
五、回顧全詩,拓展延伸
1.現在,假設你們就是戍邊的將士,你們矗立在邊關,思緒萬千,有悲有壯,讓我們用朗讀來表達我們的悲壯情懷吧!(生配樂齊讀)
2.和《出塞》一樣有著悲壯情懷的邊塞詩還有很多,老師也收集了一些。(課件出示)
六、布置作業
收集你喜歡的邊塞詩,并摘抄到采集本上。
板書設計:
出塞
戍邊艱辛
四年級藝術篇三
每年的正月初一,就是我國最隆重的節日——春節。
春節的由來可多了,可是我最相信的就是年獸的故事。每當春節來臨時,一個叫“年”的怪獸就會跑到村里來吃人。后來人們知道年獸最怕紅色和響聲,于是每家每戶就會貼春聯、貼年畫、放鞭炮,把年獸嚇跑。
春節的習俗可多了,比如有除塵,就是把家里打掃得干干凈凈,一塵不染,把厄運除去,讓好運來臨。
還有一個最有趣的習俗就是貼福字了!就說上次過年貼福字吧。我看到福字貼倒了,就跑過去大喊:“福倒了!福倒了!”爸爸歡天喜地,馬上拿了一百塊壓歲錢給我。福貼倒了也高興,我疑惑不解,趕忙跑去房間拿手機搜索。這下謎底解開了,原來我說福“倒”了,爸爸理解是福“到”家了,怪不得這么高興。
還有更高興的,就是一家人圍坐在桌旁吃團圓飯。團圓飯可豐盛啦!有雞、鴨、魚、肉、粉絲肉丸、紅酒等,滿滿一大桌,應有盡有。我們邊吃邊聊,歡吃暢飲!
說到這里,我都開始盼望春節早點到來了!
四年級藝術篇四
我家有一件關于仙鶴的工藝品,因此,我十分喜愛仙鶴。媽媽告訴我,這是爺爺年輕時,有一次去山東出差時買回來的。它亭亭玉立,已經在我們家居住了四十多年了。
仙鶴是一種美麗而象征美好的動物,它一只腳踩著地面,三只腳趾緊緊地抓住地面;另一只腳抓住旁邊假山上的一塊巖石。它半蹲著,一縷一縷的羽毛像披肩式的披在它的肩膀上。細長的脖子彎曲著,好像謙虛的低著頭。還有那長長的尖嘴和橢圓的眼睛,刻畫的栩栩如生。
這樣美的一件工藝品,常常讓我浮想聯翩。
這只仙鶴十分美麗,每次看到它我都會心情大好。它的每一根羽毛都別具一格,它那彎曲的脖子美不勝收,甚至連它的每一根腳趾都引人入勝。
啊!美麗的仙鶴,你是我最感興趣的一件藝術品,你會伴我一生嗎?
四年級藝術篇五
在我六歲的.時候,我來到了美麗的新疆。在那里,我去了烈日炎炎的火焰山,盛產水果的葡萄溝,好玩的羅布人村寨。但我最喜歡庫爾勒的一個超級市場。
在那個超級市場,我的眼睛都顧不過來了,有賣銀器的,有賣青刀的,還有賣各種款式的帽子的……,但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里的一個小攤兒引起了我的注意,她是賣“駱駝”的,神氣十足的駱駝工藝品讓我一眼就看上了。
它們大約有二十厘米高,一頭頭駱駝挺胸昂頭,渾身硬邦邦的,背上鼓起了兩個高高的駝峰。全身是棕黃色的,讓人感覺很結實,四條腿直直的撐起整個身體,不愧是個“頂梁柱”呀!它的兩個駝峰中間,緊緊綁著一條絲帶,還繡了一個天藍色的花邊,中間大大地寫著:“絲綢之路”四個字。
它挺直的脖子上,掛著三個“鈴鐺”!這可不是一般的鈴鐺喲,它是由一個小鐵環兒組成的,中間吊著一個小方塊,一動,就會發出好聽的聲音:“叮鈴!叮鈴!”它的小耳朵軟軟的,上面還毛茸茸的,真可愛呀!它的眼睛呢像兩粒小黑豆,小是小了點,但炯炯有神,透出一種堅定的信念。
小駱駝做得可精致了,但這還不行,像頭、腿、駝峰和尾巴上都還精心地繡上了縷縷棕色的毛。
四年級藝術篇六
東華小學一年一度的校慶日和體育藝術節又呈現在我們眼前了,這簡直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啊!
在體育藝術節開幕式之前,精神抖擻的儀仗隊勇猛地“沖”上了“戰場”。瞧!他們手持樂器,身穿禮服,正在迎賓呢。他們個個露出八顆牙,標志性的微笑是我們的學校名片啊。當然,我“老張”也是儀仗隊的一員。我為我們的演出感到驕傲和自豪。
各年級的出場表演完后,萬校長宣布“第十六屆體育藝術節正式開幕!”臺下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大家歡笑著,跳躍著,揮舞著手中的鮮花,還有的把道具拋上了天空,操場成為了歡樂的海洋。
拉歌環節開始了,當主持人的江老師大聲說:“三、四年級的孩子們也都是小小歌唱家,要不比試比試?”我們三、四年級的同學們都舉起手中的道具唱起歌來:世界真的好大,我們每天都有新的想法……臺下又變成了歡笑的海洋!
我最喜歡的節目要數是腰鼓隊的表演,他們拿著鼓棍揮起來,然后舞動起來,手上下一打,歡樂的鼓聲就響起來了。我們目不轉睛地看著,生怕錯了一個細小的動作。表演結束了,可我們還沉浸在美妙的節目中。
接下來又是街舞表演,他們那整齊的動作實在太讓我們驚訝了!那動作特別奇怪,還有把手提起來,脖子不停轉的。還有很多精彩的表演,比如健美操、舞蹈、彩旗、還有許多方陣表演等等。
體育藝術節的內容說也說不盡,這真是個美好的節日啊。
四年級藝術篇七
自從看到了哥哥玩吉他,我就被這樂器吸引住了,爸爸給我買了一把吉他。我把全部精力投入當中。我先是練習指法一一練好手指所管理的弦。叫我的表哥寫出了指法譜給我,讓我耐心的練,經過一個星期的刻苦訓練,執法基本練成了,接著我要學習練和弦。哥哥抽出和弦譜來練習,他對我說:“要想練習好,一定要吃苦,不怕疼,不少吉他愛好者就是因為疼痛而半途而廢了!”我專心致志學習弦的運用。
學到途中,我越學越幸苦,手指上似乎輕輕觸動琴弦也像刀割一樣,我想放棄吉他,但總是舍不得,它好像對我說:別放棄我,你一定要堅持下去!我想:別人能做到的我一定也能做到。于是,我又專心致志學起來,克服一切困難,堅持到底。
漫漫人生路上,雖然困難重重,但是要勇于嘗試,勇于挑戰,必能成功。
說話,誰都會,有的人說個沒完沒了,有的說得很“簡陋”。就拿這說話沒完沒了的人說,沒什么壞處,他不內向,膽大,和陌生人談得來,這很好,不過不要沒有分寸地羅嗦。
在公用電話亭,拿起電話,不管是什么話都要說,好像嘴漏了個洞。這種習慣很不好,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之上,讓很多人不方便,一點也不果斷,說得像長篇大論。本來兩三分解決的事,用了兩三個小時。當然,這只是個玩笑,但還真有這樣的人,希望他們可以改掉這個毛病,和那說話“簡陋”的人學學。
太“簡陋”了,還不行。為什么?說話也是一門藝術,現在是“白話文時期”,不能像文言文那樣“簡陋”。我估計,這樣的人大部分都是冷冰冰的,待人比較冷漠,不太愛說話,不和陌生人交流。所以,太“簡陋”不行,應該適當,把廢話去掉就行了。
四年級藝術篇八
盼星星盼月亮,我們終于迎來了盼望已久的第十屆藝術節。你知道我為什么這么期待藝術節的到來嗎?哈哈,當然是因為藝術節有我要表演的節目了!
為了這個只有短短十分鐘的節目,我們竟付出了一個半月的努力,真可謂是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啊!
第一次登臺表演,我的心情是又興奮又激動,一大早就來到了學校,可讓我沒想到的是,已經有一大群同學在那兒等我了,還一個勁地問我,怎么這么遲才來。我暈!
我胡亂穿好了那件“縮水”了的衣服,就慌慌張張地跑上了四樓化妝室,一推開門,就看到一大堆同學在那兒化妝了,老師們個個忙得不可開交。我趕緊排到了隊伍的最后面,看著長龍般的隊伍,我心里暗暗著急。每個老師都分工明確,我們就像是生產線上的產品,一個接著一個的從撲粉底的老師那里被送到擦眼影的老師那,又從擦眼影的老師那送到涂口紅的老師手里,整個就像是一個工廠流水線。
一時間我的表情僵硬了,腿也開始有點微微顫抖起來,心里只想要打退堂鼓。隨著伴奏音樂的響起,看著臺下同學們老師們鼓勵的眼神,我靜下心來,一個深呼吸,壯起膽大聲的投入到詩歌朗誦當中……表演結束了,我們的節目贏得了觀眾熱烈的掌聲。
表演還在繼續,藝術節充滿了同學們的歡聲笑語。操場上歌聲、笑聲、喝彩聲融合在一起,變成了一曲動聽的交響樂。感謝藝術節給我一次展現自我的平臺,感謝學校老師們對我們的淳淳教導和培養!
四年級藝術篇九
夜幕降臨,主人家的電燈發出刺眼的光芒。從遠出看,就像一顆璀璨的星星。
話音剛落,就聽見進門的腳步聲,原來是主人家兩個淘氣的孩子。看樣子,像是在找什么好玩的東西。突然,他們眼前一亮,一下子發現了墻角邊的那根蠟燭,以為是一根棒棒糖呢!“這是我先發現的,它應該是我的。”大一點兒的孩子,先搶到了蠟燭。“這是我先發現,它應該是我的。”小一點兒的孩子趁大孩子不注意,一把奪了過來。兩個孩子撕打起來,小一點兒的孩子被大一點兒的孩子推在底墑,他哭了起來。
就在這時燈突然滅了。主人和孩子,就像三只無頭蒼蠅似的,亂撞一氣。大概是主人踩到了蠟燭,一下子醒悟過來,連忙小心翼翼地撿起來,點燃了蠟燭。頓時,屋子亮了起來,那跳動的火焰,多么神氣啊!
蠟燭太短了,燃燒了一會兒就滅了。主人似乎也明白了什么。
四年級藝術篇十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書法發展的重要時期。這一期的書法的特點是各種書體同時存在,交相發展。
陸機,西晉時代文學家、書法家。華亭人(上海松口)。代表作品《平復帖》,是中國古代書法名家流傳下來最早的墨跡。書法是草書中章草向今草演變時期作品,風格古樸,蒼勁有力。行筆流暢。堪稱稀世奇珍。現藏于北京故宮。
鐘繇(151—230),今河南長葛人,擅長、楷、行書體,尤以楷書最為著稱。被奉為“正書之祖”。
二、東晉書法:
是行書、草書成熟時期。
王羲之(303—361)社會山東臨沂人,后久居會稽(紹興),官至右將軍,故稱“王右軍”,寫出傳鐘之法,博采眾長,自成一家,成為當時書法集大成者。
宗-1《石門銘》、《張黑女墓志》 思考題:
1、簡述中國石窟的分布
2、簡述中國石窟藝術的主要特征
3、簡述顧愷之的藝術成就及其影響
4、簡述宗大炳《畫山水序》的理論要點及其理論意義
5、簡述王微《敘查》的理論要點及其理論意義
6、簡述二王的書法特征及其影響
第五章 隋唐五代美術
隋唐五代美術總體呈現:燦爛求備,異彩紛呈的特點。首先隋代美術呈現出承上啟下的過度性特色,唐代美術在民族傳統的基礎上又容納一些外來藝術形式,豐富發展了民族藝術宗-3規模之大,水平之高,空前絕后。
唐墓室壁畫就其題材內容,形式風格發展上分為四期。初唐分前后兩期,盛唐與中唐和為一期,晚唐一期。第一期,題材為青龍、白虎、車馬儀仗、列載、仕女、天象等。人物長圓臉,仕女面目清秀,體態勻稱,質樸清純、衣飾簡練。造型樸實,設色簡練,總體風格延續了北朝晚期特點,尚未形成唐風。
第二期,內容有青龍白虎、出行、儀仗、客使樓閣建筑等。人物造型追求唯美,仕女豐潤,軀體欣長,苗條,曲線柔美,窈窕婉麗,極有韻律,開始確立初唐人物造型的樣式。
第三時期,主要內容有宅邸生活,樂舞等、家居生活氣息濃重。
人物造型為典型的盛中唐作風,仕女顏面飽滿,體態豐碩、濃麗富貴。線條流暢飛揚、勁健靈動,設色柔麗。
第四時期:壁畫趨簡,仕女面豐體肥,近于臃腫,衣飾寬大,濃艷富麗。
二、石窟壁畫:
隋唐時期,壁畫藝術繼續發展,在當時的繪畫藝術中占著主要地位。其中以莫高窟壁畫尤為突出,其隋唐五代時期的壁畫數量最豐富、水平最高,藝術成就最突出。
宗-5有風度,構圖中運用“主大從小,尊大卑小”的原則,成功地刻畫了人物的不同地位,身份、性格特征。畫面中表現了唐太宗運籌帷幄、氣度不凡的雄才大略。
畫面突出人物而省略背景,使主題突出,形象鮮明。勾線細致堅實,松緊得度。設色濃重艷麗,并適當運用了暈染法,體現了初唐人物畫水平和風格特征。
《歷代帝王圖》是反映初唐繪畫藝術水平的另一幅作品。全畫畫了十三位帝王像,加上侍從共46人。表現上同前幅作品,“主大從小”,作者力圖通對各個帝王的不同相貌表情和性格特征的描繪,揭示他們各自的內心世界和性格,政治作為。對于政治上有建樹的皇帝,多半威嚴肅氣勢軒昂、深沉大度。而對表現平庸無能的皇帝則表現出萎靡不展、平庸愚弱。
尉遲乙僧
尉遲乙僧畫與閻立本齊名,他是來自于闐(新疆和闐)的貴族,是久居長安的畫家。畫風具有西域風格。用筆緊致,如屈鐵盤絲,大則灑落有氣概。
2、吳道子
吳道子,早年為民間畫工,擅長宗教題材繪畫,后從民間畫工成為宮廷畫家。他繪畫造型整體感強,面部圓潤,所畫人物如“塑”,用線一改顧愷之以來的線型,創造了一種波折起伏,錯落宗-7肖像及宗教壁畫,尤以仕女為突出。
周昉人物畫繼承發展張萱的藝術風格,具有“豐厚為體”、“衣裳簡致”、“彩色柔麗”的特點,由于周昉生活時代失去了開元時的盛況,社會危機日趨嚴重,故他筆下的仕女從張萱的歡愉轉向苦悶和空虛,反映了貴族生活的危困。
傳世作品《簪花仕女圖》刻意表現宮廷仕女閑適,而又空虛無聊的生活。畫中仕女裝扮華麗,身著曳地長裙,肩披透體薄紗,在庭院中信步、賞花、異蝶。描繪工巧精致,線條圓潤流暢,著色濃麗。
張萱、周昉所畫的仕女形象具有一種健美豐碩的體態和艷麗多資的作風,說明了唐代的審美趨向有別于魏晉時代“秀骨清像”。
4、山水畫家及傳世作品
隋唐時期,山水畫的發展過程歷經2個階段:第1階段為隋代及初唐時期。
第1階段:青綠山水畫由初創逐漸成熟。
第2階段為唐中晚期:除青綠山水外,又出現了“水墨渲淡”一體的山水畫。
其中青綠的展子虔、李思訓父子為代表,水墨山水的王維,張璪為代表。
王維,被認為“有筆無墨”。以“破墨”一體著稱于世,出現了以水墨渲染為法的山水畫表現形式,故將山水畫藝術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王維,山西太原人,官至尚書右丞。詩、書畫,音樂皆有所長,尤以詩、書畫更為突出。他山水畫深受吳道子和李思訓影響,畫水墨也畫青綠,但以水墨山水畫對后世影響為最大。
王維的山水畫注重墨法表現,墨色由濃到淡,豐富了山水畫的表現技法。他的畫還有一個特色是詩和畫的有機結合,將詩情畫意融為一體,故蘇東坡稱贊他的藝術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被后世“文人畫”推為始祖。
相傳有《江山雪圖》、《雪溪圖》等作品。
中晚唐水墨畫山水繼續發展,形成強大的勢頭。代表畫家有張璪。
張璪,工松石山水,善畫松。他作畫時滿懷激情,不拘形似,筆墨隨意縱橫,以山水破墨,以墨為色,注意墨色的濃淡、干濕的變化。“破墨法”是張在繪畫上的創新。他自己認為技法不是從別人學來的,而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結果。
山水畫發展唐代,進入了一個自由的新天地,為五代兩宋山水畫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宗-11多以馬為題材。他畫馬不拘成法,注意觀察寫生,從傳世的作品有《照夜白》、《牧馬圖》。
《照夜白》是畫玄宗的御馬,用精練而富有彈性的線勾勒后,略加渲染,一匹烈馬狂暴不安的神情躍然紙上。
《牧馬圖》表現了馬的典型特征:肥壯高健、骨肉停勻、精神飽滿,藝術處理成黑白二騎并行,形成鮮明的色彩和虛實對比。
韓滉,官至右丞相,善畫牛羊,由于“安史之亂”時經歷了一段逃難流亡的生活,因而對下層民眾和民俗風情了解和體驗深切,所以畫了許多農村生活的題材。《五牛圖》是他的代表作品。
《五牛圖》畫中五牛,姿勢不一,花色各異,全圖結構準確,一些細節描繪寫實逼真,呼之欲出。形象健壯有力,神氣自然生動,用筆厚動粗辣,老勁。
《五牛圖》是傳世作品中最早的紙本作品。五、五代畫家及傳世作品
五代時期的人物畫,發展了唐以來的世俗化傾向,但內容上沒有了唐代的歡愉升平的題材,而更多是日常生活、身邊瑣事的題材,表現的是人物內心的迷離心緒和含蓄陰柔的美。
1、人物畫家周文矩、顧閎中
周文矩,江蘇人,南唐宮廷畫家,李煜時任畫院翰林待詔,善畫道釋、人物及仕女。他的仕女師法周昉而更加纖麗,用筆和宗-13徐熙野逸”之異,徐黃之派相映生輝,對后世花鳥畫發展影響深遠。
黃筌《寫生珍禽圖》,此畫為其兒子示畫范本,以雙勾填彩技法表現,畫面寫實,畫風精工富麗。
徐熙,徐熙的師承不明顯,主要師法自然和體驗生活發揮他的獨創精神。技法上有別于黃體,而是“落墨有格”,即以墨勾出物象,后以不同的墨色分出凹凸,最后略加淡彩。
徐派畫風在入松以后并不為人所崇尚,以至其孫徐崇嗣不得不改變徐派畫風,以求在北宋畫院謀取一席之地。但對之后的水墨花鳥畫的發展咱產生極大影響。
3、山水畫家及傳世作品
山水畫發展到五代,畫家深入地研究自然,師法自然,作品重視意境的創造,五代是山水畫發展的成熟時期,以荊浩、關仝為代表的北方畫派和以董源、巨然為代表的南方畫派、風格各異,技法有別,共創了中國山水畫。
荊浩和他的學生關仝,是北方山水畫派的代表,創造了雄偉、壯美的全景式山水畫;董源和他的學生巨然,是南方山水畫派的代表,表現平淡,天真的江南風光。
1、陵墓雕塑: 昭陵六駿:
六駿學雕表現的是唐太宗戎馬生涯的六匹坐騎,閻立本起稿,良匠雕刻而成,浮雕的 上方有唐太宗撰文、歐陽詢書寫的贊文。其中兩件于1914年被盜運美國。
六駿全部為高浮雕,構圖簡潔明確,輪廓清晰爽朗,空間關系和諧,塊面結構豐富。
2、隋唐墓俑
隋唐是繼秦漢以后中國古代墓俑發展的第二個高峰期,作品數量巨大,唐三彩俑是其中最富時代特色的墓俑。
隋唐俑富有多彩,形神兼備,通常為黃、綠、白三色,故所謂“三彩俑”(分別用含銅、鐵、鉆等元素的礦物質的釉料著色)。
3、石窟雕塑 隋代石窟造像:
一般以1佛、2弟子、2菩薩的組合形式為主。佛像的特征為頭顱方圓、肉髻寬扁、薄唇廣額,立像胸腹微凸、坐像正襟端生。整體造型“大頭、短足”,神情蘊含了人世的氣息。
唐代是中國佛教藝術空前的興盛繁茂時期——盛唐之境。龍宗-17盛唐時期,書家在空前繁榮的社會經濟和充滿創造精神的文藝思想影響下,書法像詩一樣,直抒胸臆。狂草具有這種功能。在盛唐書風大變,完成縱草變狂草的過程。代表人物有張旭和懷素。歷史上稱“張旭為顛,懷素為狂”。
書壇巨靈:顏真卿
顏初字褚體,后從張旭得筆法,正楷端莊大度、氣勢開張,為后世學書的典范。
代表作有:“麻姑仙壇記”,“顏勤禮碑”,行書有“祭侄季明文稿”。
自創書體的柳公權
柳是唐代最后一為大書家,初學王書,后學顏歐、獨創出“柳體”,柳體用筆骨力深注,爽利快捷,以方為主,輔之心圓,結體縱長取勢,左右均衡,中密外疏。
代表作:“玄秘塔碑”。五代書法:
五代是一個動蕩的時代,書壇較為清冷,書家及傳世作品極少見,書法風格出現了由唐至宋元的重要轉折。
主要書家:楊凝式,書法突破唐人法度,創造出楷兼行,行兼草的風范。
思考題:
宗-19第一節 繪畫
一、畫家與傳世作品
1、山水畫: 北宋山水畫:
中國的道、儒思想滲入影響山水(儒、道互補、儒為入世、道為出世)。
山水畫有“臥游”之說,提倡表現人與自然的關系,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而陰陽五行與道密切相關,因而出現水墨山水。山水很早出現,但在宋期時間內并不成熟,屬“大器晚成”而持久。
宋代山水畫以寫實為主,此時山水朝深度和廣度發展,畫家仍在表現山水的雄偉和秀美之中,總結出了完整的創作規律,使宋代山水畫成為山水畫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極端。北宋已達到頂峰,而后即往寫意發展,歷經北宋——南宋——元的發展變化,出現了程式,并漸漸走向寫意。
北宋時期,以李成、范寬等為代表的北方山水畫家,用寫實的筆法表現北方雄渾壯闊的山水景色,創作了不朽名作;北宋中后期有郭熙等卓有成就的畫家。郭熙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高遠、深遠、平遠”的構圖與透視方法、對山水畫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李成《讀碑窠石圖》,(藏于日本大阪美術館),《晴巒蕭寺圖》。
宗-21
溪山樓觀圖(北宋)燕文貴
宗-23范寬,初學荊浩、李成,后入終南、太華一帶的崇山峻嶺之中,師法自然,終成大家。代表作品《溪山行旅圖》,作品構圖大膽,頂天立地的大山,極具質量感,具有強烈的視覺震撼效果。畫風嚴謹寫實,筆法雄渾老硬,墨色厚重沉穩,為山水畫不朽之作。
宗-25郭熙,師法李成,晚年有自己獨創,把北方山水畫派推向新的水平,成為北宋山水畫的杰出代表。代表作品《早春圖》,遠景峰巒高聳,中景樓閣隱現,瀑布高懸,山路行人匆匆,細微地表現出早春氣息,意境深遠。
郭熙又是美術理論家,著有《林泉高致集》,成為山水畫理論進入成熟期的標志。北宋后期山水畫壇出現了多元化的傾向,作品的主題和形式也隨之分野,成就主要體現在青綠和水墨兩個方面。
米家山水:
即米芾,米友仁父子獨創的風格迥異的山水畫,其畫風脫盡古人法規,多作江南平遠景色,山石不作輪廓,用清水筆潤澤出大貌,再以淡墨渲染,然后皴出層次,用濃墨或焦墨橫點疊垛。豐富了山水畫的表現力,對后世文人畫的發展影響很大。
宗-29表現手法,截取場景的一角、一個局部,畫面空出大片空白。構圖簡潔、主題鮮明、意境深遠。
李唐:是位全能畫家,融北方山水諸大家于一身,后長期生活在南方、畫風有所變化。代表作品《萬壑松風圖》,畫面山峰突兀、飛爆鳴泉,松林茂盛,給人以雄偉壯麗的感覺。筆墨能依據物象的形態,肌理的不同而不同、變化,具有很強的表現力。
宗-31馬遠、夏圭并稱“馬、夏”,又以“馬一角、夏半邊”著稱。其貢獻主要表現在對若干畫法程式的總結以及在此基礎上的開拓和創新。
馬遠、祖孫幾代均為畫院畫家。山水畫取法李唐,但能自出新意。作品多為“一角”之景,構圖別具一格,代表作品《踏歌圖》,完全突破北宋的全景構圖山石承李唐的大斧劈皺,氣勢奇雄,具有鮮明的特色。
宗-33
金遼山水基本承襲北方山水畫派。
代表畫家有武元直《赤壁圖卷》(臺北故宮藏)
宗-35
宗-37
云橫秀嶺圖軸(元)高克恭 “元四家”及傳世作品。
吳鎮,號梅花道人,為人“抗簡孤潔”,一生不仕。是地道隱士也。所作山水多為“漁隱山水”,作品均以江南是山水為背景,在平靜的湖光山色的穿插漁夫悠游自得的形象。吳鎮作畫也吸收董巨,又變通其法,用筆凝練堅實,晚年畫筆趨于粗率,不甚經意。代表作品《雙松圖》。
吳鎮作畫用墨最佳,被歷代推為用墨為佳,畫中墨氣淋漓,層次、虛實極佳,意境深遠。
宗-41
倪贊,宋元鎮、號云林子,出身富豪家庭,山水多取材太湖,如作“一江兩岸”式的構圖,初宋董源、后字荊、關,創“折帶皺”,以枯筆居多。代表作品《江亭山色圖》。
倪贊作品極富特色,個性突出。以干筆,叩為主,風格冷浚,畫面符號特征明顯。
漁莊秋霽圖軸
宗-43
葛宗-45
李公麟,是北宋中期文人畫興起后在人物畫領域的代表。他創造了脫盡鉛華而純以墨線勾勒塑造形象的畫法,即“白描”。從此改變了北宋人物畫造型傳統,豐富了元明清人物畫的發展。代表作品《五馬圖卷》、《臨韋偃牧放圖》。
②減筆人物畫與代表畫家梁楷。
減筆畫法是南宋梁楷獨創的。是以墨代色,用筆簡練,筆墨淋漓,姿態生動,將水墨畫推向了新的高峰,開中國寫意人物畫之先河。
梁楷,宋王南渡后,流落杭州,他生性狂放,嗜酒,自號“梁風子”,他師承李公麟,雖畫有《八高僧故事圖》等寫實作品。影響最大的是他的獨創“減筆畫”,傳世作品有《潑墨仙人圖》、《李白行呤圖》等。
③風俗畫的杰作《清明上河圖》
兩宋時期反映社會發展和城鄉現實生活的作品大量涌現,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是此期的風俗畫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