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白族的傳統節日篇一
初八那天,是白族最隆重的節日 ---- 火把節。 今天小編就來分享白族傳統節日——火把節作文,請各位讀者好好欣賞和借鑒。
每年農歷六月二十五日,白族的男女老少聚集一堂祭祖。通過拜火把、點火把、耍火把、跳火把等活動,預祝五谷豐登、六畜興旺。
節日前夕 ,全村同豎一根高約一二十米的大火把。用松樹做桿,上捆麥稈、松枝,頂端安一面旗。旗桿用竹竿串聯三個紙篾扎成的升斗,意為連升三級。每個升斗四周插著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人壽年豐、五從豐登、六畜興旺之類字畫的小紙旗;升斗下面掛著火把梨、海棠果、花炮、燈具以及五彩旗。火把節的中午,人們帶上小火把、 紙錢、香燭、供品,到祖墳前掃墓、祭奠。小火把點燃后,撒三把松香熏墓,等火把燃到把桿后方能回家。墓地如離家甚遠,則在家里祭祀。太陽落山前,各家提前吃完晚飯,扶老攜幼出門觀賞火把和跑馬。跑馬的有大人、有小孩。繞火把跑三圈后,才能向遠處馳騁。不跑馬的,就挨家挨戶欣賞各家門前的火把,看誰家火把堅得精致美觀。
在全村的大火把點然之前,年輕的媳婦們打著傘,背上新生嬰兒在火把一轉三圈,以示祛邪得福。 夜幕降臨時,村中老人領頭獻祭品,向大火把叩頭。幾個勇敢矯健的小伙子,一個接一個地攀上高豎的大火把,將點燃的小火把逐人上傳,然后將大火把點燃。剎時,列焰騰空,鼓樂大作,鞭炮齊鳴,響切云霄,場面壯觀。當火把上懸掛升斗的竹桿被燒斷時,人們爭相搶奪凌空飛下的升斗。搶到者被視為有福之人,受到大家的祝賀,被簇擁著回家,由主人用煙、灑、茶款待簇擁人。下一年度大火把上的升斗即由搶得升斗的人備辦。火把節的高潮的耍火把。男女青年各持一個火把。見人就從挎包里抓出一把松香粉往火把上撒。每撒一把,發出耀眼的火光,發出“轟“的響聲,火苗燎向對方,叫做“敬上一把“。認為火苗指向可燎去身上的晦氣,.故競相燎耍,喜氣洋洋。燎耍過后,青年要成群結隊,舉著小火把到田間地頭,向火把撒松香粉,給谷物照穗,其意是消除病蟲保豐收。火把節的尾聲的跳火把。午夜前后,把狂歡時燃燒著的火柴棍堆成一堆堆的篝火。男女青年一個接一個地從篝火來回跨越兩三次,祈求火神“禳災祛邪“。要看誰跳跨得高、跳得遠,直到興盡為止。
今年暑假期 間,爸爸帶我回老家------大理劍川。劍川是大理白族自治州中白族人口最多的一個縣。
我們回家的時候,剛好遇到白族一年一度的火把節。聽爸爸說,火把節是白族的一個重要節日,也是最為隆重的節日。火把節有著種種傳說,流行最廣的是《火燒松明樓》的故事 。
遠古時候的六月二十五日這天,南詔王把其他五詔請到松明樓上祭祖,美酒歌舞讓五詔紛紛醉倒,南詔王下令點燃了松明樓,燒死了客人,把一切都化成灰燼,侵占了這些小國的河山。洱海王的王后憑自己戴給丈夫的手鐲找到了丈夫的遺體。南詔王還想納洱海王后為妃,逼她成親,王后說:“請讓我燒了丈夫的皇袍就無怨無悔 ”。南昭王下令把柴堆點燃,火苗越來越高,香煙裊裊無語,美麗的王后身披錦繡長袍縱身跳入火海。為了紀念王后,每年農歷六月二十五日這天要舉行火把節。
火把節這一天,只見我家四周的街坊鄰居就紛紛忙碌起來:孩子們忙著準備松香面,以備夜晚使用;大人們忙著準備好小火把、紙錢、香燭、供品等物,到墳山祭祖掃墓。老家的農村里有個習俗,村里生了男孩的幾家人 相約,由幾個新生男孩的父親一起,上山砍火把桿。生了女孩的人家,女孩的父親則忙著開挖火把桿坑。坑挖好,火把扎好,還要把各種各樣的水果一個個綴結在火把上,大家就齊心協力把桿放進坑里豎起來,等待晚上點火把。據說這樣做是對刀耕火種農耕生活的美好回憶 ,也是國泰民安、五谷豐登的象征。
盼呀盼,夜幕終于降臨了,整個村子里面的人都出來了。大家圍在村頭大火把底下,邊唱歌跳舞,邊等著當年生女孩的人家捧著大盤大盤的炒豆和糖果分給大家品嘗,再喝著生了男孩的人家斟滿的酒杯,痛快地暢飲。傳說炒豆和糖果分到的越多,就意味著今年的運氣就越好。村子里面的小孩們則拿著一支支用松明做的小火把,背上背著一袋袋松香面,在人群中竄來竄去快活地追著大人去撒火把:把燃著的小火把對著某人的腳,再拿一把松香面撒在上面,只聽“轟”的一聲,一團火球就會突然升騰而起,火苗直撲被撒人的腳桿,嚇得被撒的人滿臉驚愕,高聲尖叫,手腳并舞,吸引來了無數人的目光。傳說被撒到松明火球的人一生都會紅紅火火,平平安安,所以大家都十分樂意接受這種特殊的祝福。
我和弟弟拿著爺爺早就為我們準備好的小火把和松香粉,也加入了他們的隊伍當中。每當我們撒出一把松香粉時,那噴出的火就猶如一只只火龍在旋轉,時而又猶如一朵朵盛開的煙花,時而又猶如用許許多多的蠟燭 組成的大火圈……,成千上萬種花樣,五彩繽紛,讓人看得眼花繚亂,再加上風聲、火聲、爆炸聲,小孩的嘰嘰喳喳吵鬧聲,大人、老人的吆喝聲,整個村子都沉浸在熱鬧、幸福、祥和的氛圍中!
今年的火把節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讓我看到了老家農村的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體會到了在城市里面所沒有的節日氣氛,也看到了鄰里之間的融洽的生活寫照。
火把節,歡樂的火把節,讓我們大家永遠難忘!
白族的傳統節日篇二
白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我們都知道,白族山美、水美、人更美,而白族的人們都有著什么樣的傳統節日跟文化風俗呢?在節日當天白族的人們又會用什么樣的方式舉行什么樣子的活動呢?小編收集了相關資料供大家參考!
這天劍川縣甸南、羊岑等地的白族婦女都要參加活動,她們紛紛捐錢,聚會在一起,專門請人扎一個青姑娘的偶像,給她穿上白族的盛裝,把她抬到秋千架上蕩秋千,眾人圍著她邊舞邊唱,娛樂一番,然后到海尾河邊舉行祭奠儀式。晚上,由一人舉著“青姑娘”偶像作前導,眾婦女隨后,繞遍村中的大小街道,邊走邊唱敘事長歌《青姑娘》。隨后再回到村中的場地上,和“青姑娘”蕩秋千,直到深夜。最后把“青姑娘”送進海尾河里。
傳說劍川白族婦女的青姑娘節是為了紀念古代青姑娘的。青姑娘聰明美麗,從小父母雙亡,被迫當了一家的童養媳,在婆家擔負著繁重的家務勞動,還受著婆婆的百般虐待。一天小姑挑唆其丈夫毒打青姑娘,她被逼得走投無路,于是跳入海尾河自盡。這天正好是正月十五日,白族婦女便于這一天集會紀念她,以此反對封建禮教和對青姑娘的懷念。
白族接三公主時間是每年農歷二月十三日,始于南詔時期。據史籍記載,南詔時期,白子國酋長張樂進求把王位禪讓給烏蠻細奴羅時,為保持和烏蠻蒙氏部族的友好關系,同時把白蠻女三姑娘給細奴羅為妻,并于每年都到蒙舍川(今巍川接三公主回大理過節。后來三公主逝世后,大理白族群眾在呢好山建三公主殿,于每年農歷二月十三日到這里舉行祭掃活動,并按生前習俗接三公主回大理過節。
每年農歷二月十一日,大理地區的白族群眾身著白族盛裝,按時到達龍于山舉行念經和朝拜三公主的紀念活動,并和當地彝族群眾舉行聯歡,打霸王鞭、打歌和對唱調子,于十三日凌晨用白馬馱著從三公主身上換下的白族服裝(表示接三公主),接三公主回大理參加繞三靈等節日活動。他們打著紅旗,吹著噴吶,敲鑼打鼓,邊走邊喝白族調子,興高彩烈地離開巍山返回大理。如果接三公主這天下雨,他們更是歡天喜地,認為這一年大理壩子就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繞三靈后,他們又將三公主送回巍山。這個傳統的民俗節日,從南詔至今,年年如此,歷久不衰。1978年以后,因受條件的限制,接三公主時已不用白馬,改為用人背三公主的衣服來代替白馬,節日儀式和隆重盛況依舊。
二月十五白族農家會,又叫白族樹花會。這還有這樣一個傳說。
唐朝初年,自恃兵強將勇的蒙舍詔主皮羅閣調兵遣將進犯浪穹詔。浪穹詔主命令數萬將士,從山花爛漫的靈映山上折了很多樹枝花枝,栽插在廣袤的三營壩子里,并在樹枝花枝上灑了很多蜜糖水。濃郁的蜜糖氣味和各種花兒的清香,使得遠遠近近的蜜蜂彩蝶聞香而至。
幾天后,數萬蒙舍詔將士浩浩蕩蕩開進了三營壩子。面對呈現在眼前無邊無際的“花海”,他們一個個眼花繚亂,拍手稱奇,繼而爭先恐后去摘花。被驚動、激怒的蜂群,猛叮入侵者。一個個被叮得鼻青臉腫,叫天喊地。千千萬萬只蝴蝶,也在蒙舍詔將士眼面前飛來飛去,使得他們辨不清東南西北。在驚天動地的戰鼓聲中,埋伏在壩子里的浪穹詔將士乘勢追殺敵人。一場有“蜂兵蝶將”助戰的伏擊戰,很快就結束了。
浪穹詔的白族村民,煮好了毛驢湯鍋,端來了白面饅頭和大麥酒,犒勞將士。這一天是農歷二月十五日,為了紀念這不尋常的日子,每年農歷二月十五日,人們都來這古戰場遺址上趕會做買賣。會期前幾天,白族村寨里的大姑娘小媳婦,買來白布彩線,相互邀約,在一起挑花繡朵,趕做繡花巾。白族繡花巾呈正方形,邊長兩尺左右。繡花巾的四角分別繡一個彩蝶,繡花巾中央繡的是綠葉紅花和蜜蜂。人們以此表達對蜜蜂、蝴蝶的感激之情。
樹花會前后,白族村民總要在房前屋后栽上幾棵“蜜蜂樹”,種上幾株“蝴蝶花”,以表達“懷古思祖”的心情,三營壩子有“花果壩”的美稱,在一定程度上,是和樹花會的傳說和風俗分不開的。
三月街,又名“觀音市”,是白族盛大的節日和街期,至今已有千余年的歷史,于每夏歷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在大理舊城西的點蒼山麓舉行。傳說“觀音大士”開辟了大理地區,各族人民為了紀念他,每屆這個時期,都要遠道而來聚會,表演各種舞蹈和賽馬等。后來三月街又逐漸變為一個盛大的物資交流會。明清時期,甘、青、川、藏、江南各省都有商人到此貿易,以騾馬、山貨、藥材交易為大宗,農民也在會期購置耕畜、農具,以備春耕。
繞三靈,追根溯源是由祈雨活動演變而成。相傳,過去大理常因干旱無雨而無法栽秧,白族先民只好對天祈禱。于是每年農歷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栽秧季節到來之前,都要組織大型祈雨活動。而祈雨期間正是人們聚會的好時機,于是就派生出盛大的農家樂――繞三靈民俗盛會。
繞三靈,又稱繞山靈、繞三林。白語叫“觀上覽”,觀就是“逛閑”或“游覽”之意。三靈,指3個地方:位于云南大理古城西、三塔寺旁的佛都――崇圣寺,位于蒼山腳下慶洞村的仙都――圣源寺和位于洱海西北岸的神都――金圭寺。
傳說是為了紀念白族男女青年霞郎和雯姑堅貞愛情的一種民俗節日。相傳古時候,在大理蒼山云弄峰麓的蝴蝶泉邊住著一戶白族人家,有父母女兒三人,女兒名雯姑,一家靠打柴為生。女兒雯姑和玉局峰的白族青年獵人霞郎結識相愛。后來榆城世襲領主榆王慕仰雯姑的美貌人材,殺死雯姑的雙親,將她搶進宮中霸為姬,雯姑抗拒不從,被關在宮中。霞郎冒死,于深夜翻墻入宮救出雯姑,騎上稚鹿逃到蝴蝶泉邊,后榆王家的打手也追至蝴蝶泉,霞郎和雯站無路可逃,就相抱跳入泉中。后從泉中飛出一對彩蝶,棲息在蝴蝶泉邊的合歡古樹上,四面八方的彩蝶飛來朝賀,首尾相連,從樹上直垂到泉中,形成奇觀。這天是農歷四月十五日,周圍的白族群眾紛紛前來觀看,于是就有了一年一度的蝴蝶會。
火把節是中國西南許多少數民族都過的一個傳統民族節日;時間一般為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節日這天,各村寨都要堅一把大火把,在上面插上寫有“五谷豐登”、“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等吉祥語言觀看過大火把之后,各家各戶的小孩耍玩小火把,并在大人的帶領下,到田邊園內用火把驅逐害蟲,還在火把上撒把松香,以除害避邪,直至火把燃盡為止。耍完火把之后,各家聚會吃水果和食物。晚上睡覺時,婦女和小孩要用一種搗爛的“鳳仙花根”包捂手指頭,第二天即把指甲染紅,傳說是以此紀念鄧賧詔主皮羅造的妻子柏潔慈善夫人,象征忠貞的愛情。大理地區的火把節歷史悠久,一說始于漢代,是紀念阿南夫人的;一說始于唐代,是紀念慈善夫人的;一說是紀念古代戰爭勝利的,眾說紛法,各說其是。
由于起源傳說不同,耍海會的時間也有前后,一般三至五天不等。鄧川、上關、喜洲一帶的耍海時間從農歷七月二十三日開始,大理、下關一帶的耍海時間從農歷八月初八開始,耍海的內容大同小異。
石寶山歌會是白族地區盛大的民族傳統節日,會期從農歷七月二十六日至八月初一。劍川,洱源,大理,麗江,蘭坪等地的白族群眾從四面八方匯集到此,唱曲對歌,觀光游覽。弦歌之聲,夜以繼日地飄蕩在山間林莽,不管男女老少,只要上得山來便會盡情抒展歌喉。老年人認為,在歌會上唱白曲,可以得到吉祥,亦或是平日在家已向神靈許下愿心,為保清吉平安,會期便一定要上石寶山唱上百十個調子,于是在歌會唱調子便成了還愿之舉;中年人借歌會抒發情懷,表現自己的歌才;青年男女則多數以歌為媒介,尋找知音伴侶。曲調均為流行于大理州西北部地區的劍川白族調,以龍頭三弦或吹樹葉伴奏,唱詞均為白族詩歌"三七一五"的傳統格式,格律嚴謹,不能跑調跑韻。因此,對歌既展示歌喉,也比試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優秀的歌手在熟悉掌握傳統民歌的基礎上,面對當時的情景,加上即興創作,往往妙語連珠,動人心扉。一旦棋逢對手,便對答如流,連日連夜唱下去而難分勝負。
白族的傳統節日篇三
白族春節習俗?
白族人民過年的活動饒有風趣。除夕前,各家都把屋子內外打掃得干干凈凈,不讓灰塵留到新的一年。除夕晚上,全家團聚,守歲過年。午夜以后男女青年爭相挑水,以象征勤勞和幸福。初一大清早,全家老幼都喝泡米花糖水,以示新的一年能過上花蜜般的甜日子。節日期間,白族人民有耍燈龍、舞獅子、跳舞蹈等傳統文娛節目。白族人民過新年,還開展一項傳統的活動─━“放高升”:取一根整棵的大竹子,竹節里裝上火藥,點燃以后,可把整棵竹子射向天空,高達一百多米。這項具有千余年歷史的活動,帶有濃郁的民族氣息,反映了白族人民勇敢向上的強悍性格。
白族的傳統節日篇四
二月十五白族農家會,又叫白族樹花會。這還有這樣一個傳說。
唐朝初年,自恃兵強將勇的蒙舍詔主皮羅閣調兵遣將進犯浪穹詔。浪穹詔主命令數萬將士,從山花爛漫的靈映山上折了很多樹枝花枝,栽插在廣袤的三營壩子里,并在樹枝花枝上灑了很多蜜糖水。濃郁的蜜糖氣味和各種花兒的清香,使得遠遠近近的蜜蜂彩蝶聞香而至。
綠葉紅花和蜜蜂。人們以此表達對蜜蜂、蝴蝶的感激之情。樹花會前后,白族村民總要在房前屋后栽上幾棵“蜜蜂樹”,種上幾株“蝴蝶花”,以表達“懷古思祖”的心情,三營壩子有“花果壩”的美稱,在一定程度上,是和樹花會的傳說和風俗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