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xué)習(xí)、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質(zhì)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風(fēng)俗作文批改評語篇一
新娘在哪兒呢?我正好奇著。該不會在一旁的轎子里吧,想著,便探著腦袋往轎子里看,一旁的導(dǎo)游似乎聽到了我的心聲,接著說道:“我們現(xiàn)在還不能見到新娘呢,要新郎闖過一道道難關(guān)后,才能見到新娘。
在一扇大門前,我大家停住了腳步,我看到前方的地上放著兩把交叉的掃把,掃把上還有尖刺。它們擋著我們的去路,必需要對出歌才能繼續(xù)前走,村里的姑姑們都說畬族自己的語言,讓我們聽得云里霧里,也真難為趙老師了,他不但沒知難而進,反倒知難而退,只好被新娘家的人罰了三碗酒。
畬族的不少人家還會上山打獵,正因為這樣,新郎的箭法一定要很準。對新郎的第二項挑戰(zhàn)就是射箭,我們在一旁竊竊私語:“趙老師恐怕連弓怎么拿都不知道。”“小心,別被趙老師射到啦。”聽了這,我們都躲得遠遠的,生怕被箭法不準的趙老師射到,果不出所料,五支箭,趙老師一支也沒射到。
要進到新娘的家中,還得猜出哪一位姑娘是女祭司。“應(yīng)該是頭上盤著鶴的吧。”“可能是身上的衣服繡著鳳凰的吧。”“不對,可能是身上背一個包的!”大家七嘴八舌地給趙老師支著招。是啊,三個姑娘都不一樣,哪一個才是呢?最終,趙老師選了那位繡著鳳凰的。結(jié)果,講解員說,應(yīng)該是身上背著包的。
趙老師最終沒見到新娘,在真正的婚嫁中,需要全是滿分才能娶上新娘呢。
風(fēng)俗作文批改評語篇二
東郊迎春
立春日迎春,是中華先民于立春日進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從天子到庶民都要參加的一項活動。在周代,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回來之后,要賞賜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這種活動必然影響到庶民,使之成為后來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動。古時的迎春活動,開始時在東郊,因為迎春活動中祭拜的句芒神是東方之神。后來,迎春活動的地點就不止是在東郊了,宮廷內(nèi)、府衙門前等地都有迎春的活動,活動的內(nèi)容也越來越豐富。在宋代,“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稱賀”(宋吳自牧《夢粱錄》),這種立春的賀節(jié),也是一種迎春活動。在清代,還有所謂“拜春”的習(xí)俗:“立春日為春朝,士庶交相慶賀,謂之‘拜春’。粉為丸,祀神供先,其儀亞于歲朝,埒于冬至”(清顧祿《清嘉錄》“拜春”)。這種“拜春”的活動,與元旦的“拜年”相似,也是迎春活動的一種。迎春儀式,又稱行春。
春帖子
又稱春帖、春端帖、春端帖子。這是一種在“立春”日剪帖在宮中門帳上的書有詩句的帖子。詩體近于宮詞,多為絕句,文字工麗,內(nèi)容大都是歌功頌德的,或者寓規(guī)諫之意。“立春”日貼春帖、作春帖詞,在宋代很盛行。
春牛
立春日勸農(nóng)春耕的象征性的牛。泥捏紙粘而成,也叫“土牛”。立春日天子率群臣東郊迎春,鞭春牛以示勸農(nóng)耕,士民都出城圍觀。
咬春
立春日吃春餅稱為“咬春”。民間在立春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可見唐代人已經(jīng)開始試春盤、吃春餅了。所謂春餅,又叫荷葉餅,其實是一種燙面薄餅--用兩小塊水面,中間抹油,搟成薄餅,烙熟后可揭成兩張。春餅是用來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昔日,吃春餅時講究到盒子鋪去叫“蘇盤”(又稱盒子菜)。盒子鋪就是醬肉鋪,店家派人送菜到家。盒子里分格碼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爐肉(一種掛爐烤豬肉)、清醬肉、熏肘子、醬肘子、醬口條、熏雞、醬鴨等,吃時需改刀切成細絲,另配幾種家常炒菜(通常為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若有剛上市的“野雞脖韭菜”炒瘦肉絲,再配以攤雞蛋,更是鮮香爽口),一起卷進春餅里吃。
風(fēng)俗作文批改評語篇三
我們家鄉(xiāng)清明的習(xí)俗也以祭祖掃墓為主,與蒼城相比也有不同。
時間一定是清明前后。又多數(shù)是在清明前三天完成,不會過清明后三天,如果清明前老是下雨就是例外另當(dāng)別論了。
雜居在村里的獨姓人家,祭祖顯得清靜,大戶人家或是大家族人家的祭祖就熱鬧了。特別值得書寫的就是做清明酒。
我們胡姓人家在村里人口算多的,20多年前胡姓人口在村里第一多,現(xiàn)在銳減可能是第三多了,劉姓李姓追了上來。人丁興旺,清明擺酒很有面子。
做清明酒席,是要湊份子錢,有點像現(xiàn)在人的aa制。不過有些人做生意,愿多出點錢,顯得有氣派,別人也高興多些錢辦得會體面些。
三十年前,大約我讀高一,我村的胡姓人家和六公里外的胡姓人家共同祭祖,那里是我們的遠祖,我們擁有共同的祖先。那一年我們共同祭祖。家族中德高望重的人安排好去山上掃墓的人員,我村有人去他村,他們村有人來
我們村,其樂融融,一片興旺團結(jié)的景象。下午三點左右,去山上各處掃墓的人都陸續(xù)回來,留在家里廚飯做飯的人也準備好了。祠堂大廳里擺了十幾張八仙桌,司儀把首席二座等重要位置安排好,家族中的小字輩就隨意落座。上菜是吃完一個再上一個,不是擺好八九個一桌吃。有專門幾個走堂提著酒壺來添酒,吃到第五碗菜是方磚肉,有肥有瘦,肥肉炒得出了油,醬油紅辣椒的顏色全上到了肉的表面,過了春節(jié)大魚大肉的日子也有那么久了,肚里是可以承受油脂了。有的酒席男人多,酒量大,主人又給多幾瓶,于是有人提議打通關(guān),有人提議劃拳,猜點數(shù)。猜點數(shù)現(xiàn)在喝酒時已經(jīng)很少有人玩了。兩人手里最多總共8粒瓜子或花生等豆類。猜對方手里出幾粒加上自己要出的猜中了沒酒喝,沒猜中的罰喝酒。
我們家族很多年沒有擺清明酒了。
自己一個小家庭清明祭祖,小有小的好,簡單清靜。 帶上祭祖的用品:鞭炮香紙豬肉酒水糍粑,還有掃墓用的鋤頭鐮刀等等。
祭祖的豬肉和酒水要溫?zé)幔m然有時去到山上已經(jīng)凍,但也不用計較了,因為已經(jīng)溫過了,如果想到反正到山上酒肉會冰冷,干脆不煮,那是不行的,最重要的對神心中要有敬意,不能怠慢了祖先。豬肉是取些象征意義,
有一斤就夠了,要有皮的,切有些講究,切成一個正方體,實際上是一磚豬肉。前年我一個在開平工作的同鄉(xiāng),回鄉(xiāng)祭祖,他向他的哥哥說去燒一頭豬來拜祭,即刻招到他哥哥的強烈反對,“千萬不能這樣做,我們的`祖先承受不起。我們錢不夠別人多,官不夠別人大,不要出洋相。”可見人人都要遵守風(fēng)俗,敗壞風(fēng)俗會引來無窮無盡的麻煩。
提上東西,老老少少,浩浩蕩蕩的隊伍去山上掃墓。經(jīng)常是“雨紛紛”的天氣,穿過田野,走進山里,會看見東一叢西一束的紅杜鵑。有的把杜鵑花叫成映山紅,真是名不虛傳。那怒放的杜鵑,張揚出耀眼的紅色。摘一朵紅花,去掉花蕊,送入口中,嚼一嚼,體會到了一股淡淡的甘甜。
來到了一處先人的墳前,過了一年又一個清明來到,墳頭墳前周圍都長滿了各種植物,有一些還枯黃的雜草,有一些茅柴多數(shù)是20厘米高,有一些一米多高的雜樹。大家開始動手,拿著鐮刀上去墳頭割草、砍柴。有人拿著鐮刮鏟除墳前的雜草,鏟墳前雜草還是一個技術(shù)活,要鏟平,坑坑洼洼積水會引起墳堂崩塌,要鏟平,等下擺酒肉酒杯糍粑等祭品。過去還在墳上插上三根棍像個三角架一樣的,在頂端包上幾張紙錢,小時不明白這樣做的含意,現(xiàn)在人們掃墓去鋪頭買上幾支塑料花,插在墳頭,等到第二年塑料花還光鮮亮麗,真是萬古常青啊。
可以開始祭拜了,先點燃香,九根香分成三柱每柱三根一字擺開,擺上祭品酒和糍粑,然后分成一輩一輩先后來拜,三鞠躬,同時許愿,可以說出來,也可以心里默默的說。這作揖許愿很有意義,千萬不能簡單粗暴地說成是迷信。這是人們祈求先人保佑,這也是人們在祖先的靈前,立下誓言, “保佑我今年考上重點大學(xué) ”,“保佑我媳婦生個男孩”,“保佑我做成和肖老板的那檔大生意”,諸如此類,不一而足,這些許愿,這些祈福,表明了人們的理想和愿望。仿佛是要讓山川作證我就要發(fā)憤圖強了,所以勤奮的人許下的心愿多會實現(xiàn),傳開來又說哪個人家的祖宗管事風(fēng)水好。
完成掃墓了大家有說有笑回家去。喜歡吃野菜的,大自然有慷慨地饋贈----蕨,路邊有,樹叢中有。不過墳周圍長的蕨菜要注意了,那是苦的,我舅舅的解釋是:“他們吸收了鞭炮香紙的元素。”
清明祭祖也是親人們的一次團聚,從前年開始國家規(guī)定清明放假一天,這更為團聚提供了時間保證。掃墓歸來大家喝酒吃肉,無比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