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荷花教學反思篇一
在課前備課時我對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進行了綜合分析:
1、明確教學目標:
只有明確了文本的目標,我們在備課和上課時才會有針對性,本文的教學目標主要就是引導學生鑒賞環境描寫和分析人物性格,進而完成對主題的挖掘。為了在45分鐘完成這一目標,我抓住小說的三要素指導學生對文本進行解讀,采取合作探究討論法,通過分析小說三要素來品味作品清新質樸、秀雅雋永的語言風格,引導學生分析水生嫂勤勞善良、溫柔體貼的性格,把握戰火硝煙中的夫妻之情、家國之愛。
2、考慮學生實際
《荷花淀》這一課安排在了必修二中,學習本文時學生進入高中已經半個多學期了,經過著半個多學期的學習,學生已經適應了高中生活,并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但是還缺少一定的自學和閱讀能力,考慮到這些,我提前布置預習工作,解決了每節課要為學生講解生字、新詞以及閱讀課文的浪費教學時間的問題,有助于學生盡快的融入課文。
3、精心設計導入
作為一部戰爭小說,《荷花淀》的意境是優美的,語言是詩化的,與傳統戰爭文學血雨腥風的場面大相徑庭。為了體現這一特點,我以戰爭來導入,上網搜尋了許多戰爭場景的圖片,放在導入中,形成對比,加深了學生對“詩化”的理解,同時搜取了許多荷花淀的優美圖片,幫助學生融入到美麗的荷花、荷葉場景中去,獲得了感官上的多重享受。
4、聽取前輩指導
為了上好這一節課,我精心查閱資料,多次修改,認真聽取指導老師的建議和同組的老師的寶貴意見,共同商討教學重點、難點。
1,預設問題
為了把學生導入到預設情境中,很好的實現我們的教學目標,老師往往要設計一些問題,這些問題設計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我們的教學效果。本文中主要預設了這樣幾個問題:站在水生嫂的角度為文本擬訂標題;通過閱讀體驗環境描寫的優美;美麗的家鄉遭到外族入侵,主人公是怎樣做的。通過這三個問題就將情節、環境和人物三要素串到了一起,把學生導入到了我們的預設情境中。
2,思考時間
有了問題之后,要給學生留下思考時間,但往往是老師怕課上完不成教學任務,給學生留的時間不充分,甚至不夠,說是四分鐘,過上兩三分鐘就開始提問,這樣學生就沒有足夠的時間思考問題,更不能有條理的將問題回答好,老師再對學生的答案進行修改或者否定,就很容易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學生以后可能就不敢主動起來回答問題了。在這一點上我吸取了以前的教訓,考慮到學生的知識儲備,給學生留下充足的時間,再加上學生課前預習的好,所以預設問題和生成問題學生都能夠回答的很好。
情節、環境和人物是小說的三要素,所以學習小說時要牢牢抓住這三點。但情節并不是小說的重點,不必花太多的時間。小說是用來寫人的,寫人的命運和遭際,寫人的心理和情感,寫人的生存狀態和心靈世界的,所以人物性格的分析才是小說的重點?!逗苫ǖ怼吩谒茉烊宋锓矫?,重點寫了水生夫婦月夜話別,他們既沒有豪言壯語,也不存在悲痛傷感,從那簡短傳神的對話和精練含蓄的細節里滲透出詩意。在這里我設置讓學生分角色朗讀,揣摩語言,通過語言表現出人物的個性特征。它還寫了五個婦女在水生家里相約探夫,五個婦女五句話,或乖巧、或直率、或老實、或急躁、或爽快,個性鮮明,惹人喜愛,給小說注入了歡快活潑的氣氛。學生對語言生活化和形象化表現出極大興趣,課堂氣氛也比較融洽。
1、課堂氣氛
本節課由于有許多老師聽課,學生顯得有些緊張,我的表現也比平時緊張,沒有針對問題及時調整策略,沒有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課堂整體顯得有些沉悶。
2、教師語言
在一些環節上語言羅嗦,很想把問題講明白,害怕學生聽不懂,但卻是越講越不明白,在這一點上以后一定要做到言簡意賅。
3、教學設計
開始在設計人物分析這一環節時,我設計的是先講水生嫂,再講五個女人的對話,但在課堂上學生卻先說出了五個女人的對話,我就及時調整思路,分析了五個女人的性格后,問:“在這些人物中,誰給你的印象最深”,又把問題引向了水生嫂。課下我思考這一環節,發現這樣做比我設計的要好的多。學生感興趣的往往是那些更能貼近生活的對話或描寫,這也給了我一個啟發,在以后的教學中,可以在這一方面下工夫,把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作為課堂的突破口。
4、教學行為
教學的過程是一個“授之以漁”的過程,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而不是傳授多少知識。如果學生掌握了方法,那么他是不會學不到知識的。我想這一點是值得我們每一個年輕教師深思的。
荷花教學反思篇二
一、認識白洋淀地區人民的抗日斗爭生活,激發學生的愛國熱忱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二、理解充滿詩情畫意的景物描寫和傳神的對話對刻畫人物性格和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作用。
三、培養學生運用聯想和想象閱讀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教學設想
一、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理解景物描寫和人物對話的作用。
難點:以充分運用聯想和想象為突破口,提高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二、本文是課內自讀課,要求學生掌握學習小說的一般方法,即根據小說的特點,從環境描寫、故事情節和典型人物三要素入手,進而理解小說所揭示的主題。
三、本文確定為“文學鑒賞課”,采用“引疑——議疑——釋疑”的基本方式進行師生雙向交流。
四、因教學時間限制,僅就“夫妻話別”前的景物描寫和“夫妻話別”時的對話描寫進行鑒賞討論。其他景物描寫和對話描寫,只能靠以練代講,“舉一反三”。
教學時數 一教時。
教學過程
一、布置課前預習。
1.全文已空行標明是三部分,用簡潔、含蓄、連貫的語言給各部分加個恰當的小標題。
2.簡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節(百字左右)。
二、上課開始時提示本課主要教學目標 :
1.認識白洋淀地區人民的抗日斗爭生活和他們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精神。
2.掌握學習小說的一般方法。
3.理解景物描寫和人物對話的作用。
4.充分運用聯想和想象的方法,提高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三、檢查預習。
1.全文三部分的標題:
(1)夫妻話別(2)探夫遇敵(3)助夫殺敵
2.簡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節:
水生嫂探知丈夫參軍,跟丈夫話別。她和幾個青年婦女去馬莊探夫未遇,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敵船,她們躲進荷花淀,無意中把敵人引進伏擊圈,為游擊隊伏擊敵人的勝利創造條件,她們從此迅速成長起來,成為抗日游擊戰士。
3.夫妻話別(開端)
探夫遇敵(發展)
助夫殺敵(高潮、結局、尾聲)
荷花教學反思篇三
我國教育家葉圣陶也曾指出:“教師教任何功課,‘講’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講’,‘教’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教’?!眹鴥韧饨逃业木僬撌觯瑥娬{了教師要引導學生入知識之門,帶領學生上科學之路,教會學生如何學習,讓學生一輩子受用。如何改革課堂教學,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獲取知識,運用知識呢?下面就《荷花》第一課時,談談我的粗淺見解。
如此激趣導入新課,學生的聽覺、思維、想象,“多頻道”運作,情緒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形成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的課堂基調。
初讀課文,除了掃清文字障礙,還要對課文內容建立“框架結構”的認識,訓練學生的整體思維能力。從全局出發了解全貌,把握文章的脈絡,體現“挈領一頓,百毛皆順”的教學思想。
1、自讀課文,自學生字新詞。教師檢查:哪些字容易讀錯,該怎么讀?
2.課文寫了荷花的哪幾方面?
當前課堂教學的最顯著的特征之一,便是信息量的傳輸吞吐非?;钴S。如果說“講述”是信息的單向傳遞,那么“談話”也不過是信息的雙向傳輸,而“討論”卻是信息多向、立體的傳輸。教師在確定教學方法后,組織討論的藝術,起著十分重要的主導作用。因為通過討論,可讓學生在自主的情況下學懂課文寫了什么,怎么寫的,為什么這樣寫。進而從讀學寫,水到渠成,訓練技能,形成學力。加深了學生對課文語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進了學生對優美語匯的積累、內化。
俗話說:“編筐編簍,全在收口”。課文總結,在課堂教學中地位不可低估。通過總結,能促進學生對一堂課的教學進行梳理,提綱挈領,抓住重點,儲存信息,鞏固記憶知識。有利于兒童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為高一年級的學習打下基礎。
1.教學從整體到具體,再回到整體,思路清晰,脈絡分明。
2.抓住作者寫荷花荷葉的精妙之筆,咬字嚼句,反復品味,不僅讓學生欣賞作者遣詞造句落筆的生動準確,而且通過遷移學習,訓練了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
3.多法品讀,內化語言。對于文質兼美的文章,抓好讀的訓練是最好的教學手段。因為文章的“美”是學生通過多種讀法品味出來的。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能使學生陶醉,產生共鳴,也只有熟讀才能成誦,把課文里一個個句式,一種種規范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
4.教學中學路分明:從撫—領—放。全體學生在課堂上始終保持自主、積極、主動的活動。耳聽、眼看、口讀、腦想、手寫,“全頻道”運作,“多功能”協調,“立體式”展開。
荷花教學反思篇四
中國畫是我們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組成部分,更是中國藝術立足于世界之林的資本。中國畫融詩、書、畫、印為一體,反映了中華民族的文化修養與精神內涵,是我們國家的瑰寶。要想使中國畫發揚光大,關鍵在于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通過中國畫教學,使學生認識中國畫、了解中國畫、欣賞中國畫、喜歡中國畫、會畫中國畫,進而培養學生對美的感悟能力和創造力。本課程屬于“造型·表現”學習領域,是中國畫知識體系的一部分。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初步了解中國畫造型的基本方法,體驗和感受中國畫用筆、用墨的方法,嘗試運用筆墨表現荷花,培養學生對祖國傳統繪畫藝術的興趣。
一、學生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具有求知欲望強、好奇心大、積極性高、表現欲望強的特點,具有一定的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分析、比較、歸納、概括能力,也有一定的合作探究的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有待提高。
二、設計理念
本課教材共有兩個頁面。新課程理念認為,學生是教育活動中的主體,是具有主體性的人。這就要求我在教學活動中從學生的經驗出發,教師要有創造性的處理、運用教材。因此,我在本課教學中談話法的教學方法較多,通過問答的形式,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科思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在活動中知識得到建構,各種能力得到鍛煉,情感得到培養,各種智能得到發展。第18頁上部分是中國畫家潘天壽的作品《映日》。在欣賞分析環節中對問題的設置,引導學生通過欣賞畫家作品,了解筆墨在中國畫中的運用,明確學習目的。此處,我在教學設計中以直觀的形象引導學生探究、分析、體會畫面所產生的意境,以及畫家創作作品時用到的各種表現技能,這樣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觀看與展示荷花圖片,旨在引導學生欣賞荷花的自然之美,理解花、葉、莖的生長形態及色彩特點。同時在課堂之中,邊做示范邊讓學生觀察,理解我是如何掌握荷花的畫法。再做到講解,“荷花的色彩豐富,有紅色、白色、藍色、黃色等;花瓣上尖下圓,荷花像一把大蒲扇。”書中第19頁,文字提示創作荷花作品,應注意焦、濃、重、淡、淡清等墨色變化,用中鋒畫荷花花頭、花梗,側縫畫荷葉。最后,再用兩位大師作品做對比,陳大羽《清荷》與潘天壽《映日》,目的是讓學生懂得不同畫家表現同一題材時,所運用的手法也不盡相同,為學生在學習中能充分地展現個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教學目標
⑴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欣賞創作等學習活動,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民族傳統文化的情感,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質。
⑵知識與技能:①知識:了解荷花的生長習性、造型特點,欣賞與荷花有關的藝術作品,了解中國畫借物抒情的藝術表現形式。②技能:嘗試用中鋒、側縫的用筆方法及焦、濃、重、淡、清的墨色變化,表現一幅荷花小品。
⑶過程和方法:在體驗探究中學習用中國畫的表現形式創作有意趣的荷花作品的方法,感受藝術家所寄托的人格精神。
四、課堂不足之處
對于畫荷花來說,學生的繪畫國畫興趣依然很高漲,創作中非常積極、主動,也很認真,但在藝術實踐環節中,課上紀律不夠好,學生比較散漫。
五、教學建議
1、注重學生探究體驗的學習過程,教師力求引導學生觀察荷花的特點,使學生明確學習要求,本課我所使用的教學原則多為直觀性原則與循序漸進原則,教學方法多為談話法與練習法。
2、關注培養學生的正確觀察習慣,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觀察方法,以便于學生對于毛筆的運用、掌握。
3、為學生準備充分的學習資料,如展示的圖片,視頻,以及名家作品圖片與我的創作作品、現場示范。
4、教師在課上做到現場示范,為學生解決教學重點及難點,體現學科特點。
通過本課的教學給我們的啟示是,作為一名美術工作者,我們不僅僅是專業知識的從教人員,也是美術知識的傳播者,在教書育人的同時也要提升自身的創造力,不斷增強個人技能,使得教師與學生達到雙贏。
荷花教學反思篇五
《荷花》這篇課文以“我”的感受力為線索,寫出了荷花的美。
怎樣引導學生通過課文的閱讀來欣賞這種美呢?我先指導學生理清了課文記敘的順序:聞荷花──看荷花──贊荷花──變荷花──看荷花,把握文章的脈絡。在讀中有所感悟。在學生充分誦讀,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教師引入:“是荷花的清香把作者吸引到荷花池邊,作者又是怎樣寫荷花的呢?”在教師的引導下,引導學生把在“看荷花”這節課文中感受到的荷花的姿勢美、顏色美、動態美,充實到“贊荷花”這節課文中去,再要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部分課文。最后,我啟發學生想象,化為課文中的“我”,化為池中的一朵荷花,身臨其境,一陣風吹來怎么樣,風停了又怎么樣,蜻蜓飛過來告訴我清早飛行怎么快樂,小魚告訴我昨夜做的是什么好夢。
針對這一富有靈性、創造性的誘導,學生用心傾訴,真情流露,既是心靈的獨白,又是個性的 張揚,使作者、學者、教者融為一體。
《荷花》是一篇狀物寫景的散文,生動細膩地描寫了公園里一池美麗多姿的荷花和“我”觀賞荷花時的細膩、真切的感受,抒發了作者對荷花、對大自然的熱愛與贊美之情。
我在教學時圍繞“初聞花香──再賞花姿──幻化荷花”的思路,引導學生品讀、感悟。我在課中,力求讓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出來,幾乎所有的問題都讓學生思考,討論來解決,學習任務由學生自己去完成。如荷花美在哪里,怎么讀出荷葉的美來,寫荷葉與寫荷花之間的關系等等,學生的積極性,自主學習的主動性雖然也調動了起來,可就是不能達到預設的目標。
因此,我在反思,是不是我的引導缺乏技巧,還是學生的語言顯得貧乏?與大師于永正老先生的課堂比起來,我的學生感悟總是的淺了許多。我在不斷實踐和總結,現在有了一點收獲,學生的積累顯得貧乏,因而課堂語言的表達也就顯得貧乏。而且學生的積累有了,但是學生的遷移不夠。因而要將閱讀充盈于整個語文教學,加強學生的積累和學會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