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游南京游南京實用篇一
戰火,硝煙。經久不息的槍炮聲黯然回蕩在蒼茫的天空中,無力地訴說著一國之都南京正被侵略的事實。
鮮明的感嘆號無時無刻敲擊著我們倍受震撼的心靈,用無聲的文字表達著一種強烈的情感。
影片中最讓人難忘的場景應屬那個沉重慘烈的黃昏。國民黨軍隊,共產黨,抗日民眾,包括年幼的孩童都昂首挺胸地面對著日軍黑漆漆的槍口,奮盡全力地吶喊著,肅穆悲憤的面孔下是一聲聲“中國萬歲!中國不會亡!”。那一刻,時間仿佛凝結,有的只是中國人民團結一心的豪言壯語。然而,現實往往是殘酷的。席卷而來的槍聲,遍地堆積的尸骸,刺目的鮮血,以及侵略者嘲諷的面孔。
“落后就要挨打”這句話充分地展現了這場悲劇的原因。與此同時,侵略者的丑惡也同樣揭露在了我們的面前。但這個世界也還存在著像拉貝那樣的國際人道人士,正是有了這樣的無私的人,我們的世界才會在最黑暗的時候出現陽光,出現彩虹,出現希望。
而換位思考一下,當時執行屠殺任務的日軍所背負的是什么?一個國家所下達的“重任”?被政府所蒙昧住的市民熱盼的目光?還是早已遭受麻痹只知殺戮的心?那些囂張的軍國主義又有沒有想過自己的所作所為對這個世界所造成的危害?答案無需探究,歷史的來龍去脈就如同一面鏡子一般反射出所有質疑的真相。
1937年12月3日,三十萬人這個龐大的數字下包含著中國人民屈辱不堪的回憶,這是整個中華民族永遠難忘的一個日子。它猶如一座巨大的警鐘,警示著人們若再不自強,這個數字遲早將會重現。
游南京游南京實用篇二
假若是從一個受難者角度來看這場戰爭,我們是不是會被悲情所纏繞,被屈辱所充滿,忘卻對戰爭本身的反思呢?影片通過表現施暴者的痛苦、絕望、崩潰,反差形容受害者的極度痛苦和災難。
第一次拿著刺刀刺死手無寸鐵的人,會有緊張和不適,當看到尸橫遍野,習以為常以后,神經麻木了,殺人變成了一種習慣。但總有醒來的人,總有麻木后醒來的時候,看到人如此輕易的被殺死,對人生存的意義便會開始懷疑,這個人類固有的道德力量雖然弱小,但尚未泯滅。
“活著比死難受”角川自殺前跟自己同僚的最后一句話,反映出一個普通人在戰爭機器的驅動下,草菅人命后對生命的反思。
如果說,它僅僅是掀開陳年的傷疤,僅僅是在控訴日本軍國主義的殘暴,僅僅停留在展現三十年代末中國人不堪忍受的屈辱,那么,電影在立意方面便容易出現缺失。
然而所幸的是,這部片子的導演恰好在立意和新意方面表現翹楚,令人回味,將這部悲情作品升華到了新的高度,用新的視角俯瞰了這個歷史的劇痛:我們不再停留在控訴和仇恨的層面,我們不再膠著在屈辱和反抗上面,我們從人性的內在良知面前重新看到人類自身道德的力量,正如小豆子生生不息的頑強生命力,人類的道德的力量雖然弱小,卻始終活著,并希望有一天強大起來,有足夠的勇氣和力量拒絕所有的戰爭!拒絕所有的殘暴!
游南京游南京實用篇三
看這部電影之前我就已經有了心理準備,掙扎了良久,才走進電影院,以為自我很堅強,很久都沒有片子讓我哭了,更加沒有片子讓我從頭哭到尾,《南京!南京》做到了,我不明白片子拍的手法好不好,因為我根本沒有精力去客觀分析,我一向在哭,一向在哭。能感動人的片子就是好片子,《南京!南京》無疑是部很好的片子,身為一個南京人,當我走出電影院昏暗的放映廳,來到行人如織的大街,抬頭仰望那燦爛的陽光的時候,恍如隔世。
這是一片生我養我的土地,這是一片苦難深重飽經風霜的土地,這是一片頑強而執著的土地,南京,我的故鄉。看著繁華的山西路,想想1937年那殘垣斷壁,我的淚洶涌,當中山先生的銅像倒地的時候,我仿佛聽到中華民族在哭泣,然而,眼淚是戰爭中最無奈的最剩余的東西,哭又如何?降又如何?當侵略者來到的時候,我們應當站起來反抗,而不是坐在那等著被屠戮,作為一個南京人,當我看到那些軍人喊著:“中國萬歲!中國不會亡!”的時候,我心中充滿了酸楚,那是怎樣的吶喊,為了自我愛的土地,戰死,或許是最大的榮耀,我難以想象,如果中國真的亡了,如果中國真的成為日本的殖民地,那會是怎樣一番景象?我是多么慶幸中國勝利了,在付出了那么多鮮血與生命之后,中國在一片廢墟之上重新站立起來。我好恨!當那個漢奸用標準的南京話喊著:“皇軍說了,軍人要自首,否則立刻槍斃。”的時候,我好恨!真的好恨!南京的敗類!中國的敗類!南京話雖然沒有吳儂軟語那么動聽,可是她也是有尊嚴的,她怎樣能夠用來說這樣的話語!羞恥與屈辱將永遠留在南京的歷史之中,因為這些敗類。
男人們逃的逃,死的死,降的降,那些女人們呢?選擇了抗爭,當小江第一個舉起手,當姜教師說:“shootme”的時候,這個民族最偉大的精神在強烈的屈辱與血腥的鎮壓之下噴薄而出,我不明白如果我在那一群女子中間的時候,我會不會選擇去做慰安婦,我不敢想象,中國的男人們,當你們國家的女人需要為了一些食物和煤,去給一群禽獸一樣的侵略者做慰安婦的時候,你們又在干什么!如果中國和日本開戰,我會捐我的一條命,必須會,不管我能夠做些什么,可是,寧死不當亡國奴!生命是可貴的,我愛我的生命,可是我更愛我足下的這片土地,更愛的我的國家,我親愛的祖國。有人說我在和平時代說這些高調,戰爭時期我還是會這么說,這是我的信仰,不會改變。
此刻的中國缺乏的是一種氣節,民族氣節,日本人敲的那個戰鼓,不也真敲打著中國每一顆有良知的心么?有人一向在號召抵制日貨,我覺得大可不必,日本這個民族的確有他的優勢,我們需要的是學習,而不是盲目排斥,取長補短才是正確的行為啊。就像那時候抵制家樂福,試問如果家樂福在抵制那天打五折,會有多少老太太多少小市民爭先恐后的去擠去買?我感到無奈,中國有民族正義感的人實在太少太少了。
哭腫的眼睛此刻還在酸,頭也開始痛,我不后悔去看這樣一部片子,去看看南京1937年的樣貌,去看看那些慘痛的歷史,把我心底最不愿意示人的傷口撒上一把鹽,卻讓我痛的覺醒。電影最終,所以人不管生是哪一年,卒日都是1938年,那一年,國土淪喪,那一年,慘不忍睹,那一年痛徹心扉。
提議所有有條件的人都去電影院看看,學生證打折只要20塊,這樣一部電影,絕對值得。還有一點要說的,我今日去電影院,第一次沒有了此起彼伏的手機鈴,第一次沒有交頭接耳的喧嘩聲,第一次沒有喝可樂吃爆米花的聲音。全場肅靜,一片沉默,從開始到結束,我感受到一個民族的哀傷。
游南京游南京實用篇四
沉重的心情溢于言表。曾經那一部震撼的電影《南京》還歷歷在目,而這部《南京!南京!》給我的更深的感慨。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南京南京觀后有感,希望能幫助你解決問題!
1937年12月的南京,應該是絕大部分國人心口永遠的痛。而記錄這段痛的電影雖然不少卻乏善可陳。38歲的陸川,用他的方式詮釋了這段注定歷百年也難忘的痛。
出于對《可可西里》的欣賞,也出于對《新周刊》相關介紹篇幅的好奇,我沒有選擇購買dvd版的《南京!南京!》而是走進了久違的電影院。
一開始出現的那座城墻輕輕的雷了我一下。做為中國四大古都之一的南京的城墻,即便在太平天國時代,也沒那么潦倒吧。
緊接下來的鏡頭則很有些主旋律的味道,大批身著國軍標準制服的殘兵欲從城門出逃,部分決意死守的身著類似八路軍灰布軍服的士兵執意不愿放行,想離開者一臉無奈,要阻攔者滿腹心酸。
耳邊傳來陣陣密集的槍聲,已經絕望的戰俘知道那是日軍正在有計劃有組織的屠殺自己的同袍同胞,不愿再邁步走向死亡的刑場,槍聲響起,一個個麻木的被捆住雙手的軀體倒下。憤怒、失望和羞恥讓陸劍雄這個戰士無話可說,他不愿坐著死去,為了保留作為一名軍人面對死亡時的最后一點尊嚴,他選擇了沉默著邁步走向刑場。身后,小豆子跟上去了,還活著的人們也跟上去了,當絕望的軍人們高喊著“中國不會亡”的口號紛紛倒下,陸劍雄一語不發,死不瞑目。
劉燁用很少的臺詞和極精練的肢體語言把這個純爺們的角色演得很到位。個人覺得基本沒什么可挑剔的。
日軍一個小隊推開教堂的大門,恐懼情緒在人數上百倍于日軍的人群中蔓延開來,不分男女不論老少都對著僅只一個小隊的日軍士兵高高舉起了屈辱的雙手。這一刻,什么國家,什么民族,什么尊嚴,在人群的心中蕩然無存。有的只是對死亡的恐懼。而日軍士兵內心的恐懼也不亞于他們所面對的人群,高度緊張下的角川正雄滿懷恐懼的對著懺悔室的門連開數槍后破門而出的卻是幾具女性尸體。透過屏幕,可以感受到那一刻作為一個人的角川內心的震撼、懺悔、掙扎。
作為一個日籍演員的中泉英雄能頂著日本右翼勢力的壓力和唾罵以一種正視歷史、揭露日軍罪行的心態來演繹角川正雄這樣一個角色,個人覺得真的很不容易。至少我本人很佩服。
當難民營中要求所有女性都要把頭發剪掉,換上男人的衣服時。妓女小江卻不愿意剪掉自己的頭發,還說“仗打完后還要靠它吃飯”呢。此時妓女小江給人的感覺完全就是一副商女不知亡國恨的樣子。而當日軍向難民營要100名女性去充當慰安婦,姜老師泣不成聲的解釋說如果這樣做了可以為難民營換回需要的糧食、菜蔬和過冬的煤,不這樣做日軍將摧毀難民營時,還是這個風塵女子小江在長時間的沉寂后第一個舉起了手。在被帶走的時候,小江轉過頭來看姜老師,眼中滿含著淚水但同時也充滿了驕傲。她用一種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方式證明了自己的尊嚴,盡其所能的保護了那些曾經用充滿鄙夷的眼光打量她的同胞。
江一燕,這個年輕的八零后,把妓女小江這個中國版的“羊脂球”演繹得可謂淋漓盡致。贊一個先。
唐先生,那個膽小怕事、性格懦弱的唐先生,他一心想保全他的家人,甚至不惜為此去充當告密者。但當他失去了他愿意為之付出一切努力去保護的家人后,面對那座已經淪為地獄的城市,在有機會可以走出南京的時候,他選擇了留下面對死亡,讓一個假扮成拉貝助手的軍官把自己懷孕的老婆帶出了城。他選擇了坦然的面對死亡來為自己之前做錯的事贖罪,臨刑前夕,他不無驕傲的告訴那個日軍大佐:“我的妻子懷孕了,我的妻子懷孕了”。槍聲響起的瞬間,他以死亡為代價找回了自己的尊嚴。
在走進影院之前我一直在懷疑范偉是否適合這樣一個角色。而當我走出影院的時候我已經完全相信范偉不僅僅只是個喜劇明星。
姜淑云,這個難民營的一直的守護天使,當拉貝不得不奉召回國后,她用柔弱的肩膀擔起拉貝留下的擔子。當她冒著巨大的危險一次次的去以妻子的名義認領那些不是自己丈夫的丈夫而被日軍識破并抓住她準備帶走的那一刻。她向只有數面之緣的懂英語的角川說了一句:“killme!”(殺了我)。那一刻,我原諒了她曾經的懦弱,原諒了她在日軍向難民營索要100名女性去做慰安婦時她不曾舉手的退縮。
姜淑云知道她被抓去所面臨的命運:被。為了能夠死得稍微有點尊嚴,所以她向只見過數面的懂英語日本軍人角川求助。最后,角川幫助她實現了這個愿望,她終于可以有尊嚴的死去。這是個很好但也很有破綻的橋段,當時押解他的兩個日本士兵分別是一左一右的扭住她的胳膊在同一水平線上向前走的,而角川在聽到姜老師的那句話后經過短暫的思索,掏出手槍就是一槍爆頭。須知角川并非神槍手或者狙擊手啊,他就不怕打到他的戰友嗎?并且他的上級在他開槍后并未做出任何異議。這實在是有些說不過去的。
有人說高圓圓的表演痕跡過于明顯了,但我沒這種感覺。我只覺得陸川的確很會挑演員,仔細想來,氣質比高圓圓更純凈的角兒在當今的演藝圈也實在是為數不多。
小豆子在這部黑白影片中幾乎經歷了所有事件。影片結束,屏幕上打出“小豆子,還活著”。影片中的小豆子和現實中的小豆子們對那段歷史的回憶必將永遠的將日本軍國主義釘在恥辱柱上。
與被網絡熱炒的奧運童星林妙可相比較,我更喜歡這部電影中的那個見證和承載了那段歷史的小豆子!
這部電影還有個英文名字:《city of life and death》,“生死之城”的意思。相比之下,我更喜歡這個名字。畢竟,這是一部商業電影,而不是一部記錄片。我也希望看完這個帖子后有可能對我破口大罵的同學們先抱著一種看電影的心態再看一遍這部影片再來罵。
陸川38歲了,不算年輕了,但畢竟比斯皮爾伯格還是年輕了點。所以不指望《南京!南京!》能達到《辛德勒的名單》的高度。
一千多萬美元的投資對于國產電影來說不算少了,但相比《辛德勒的名單》的投資,還是少了點。也正因為如此,我理解了《南京!南京!》中雷人的城墻和那反復重復出現的背景。
沉重的心情溢于言表。曾經那一部震撼的電影《南京》還歷歷在目,而這部《南京!南京!》給我的更深的感慨。兩個突兀的感嘆號!屈辱,憤怒,心痛,已無法傾訴我心底的聲音。振聾發聵的影片將戰爭的丑陋在腦漿崩裂的那一刻畢現無疑。強暴,這種罪行,是人類的恥辱。
《南京南京》不可避免的點燃中華民族對日本帝國主義的刻骨仇恨。1937年,30萬中國人被屠殺,國殤,20xx年,《南京南京》重啟了這段傷痛記憶,我們不能沒有危機意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我想,這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不二法門。
血淋淋的黑白色,聽到的是寂靜中的槍炮聲!日本人進城了,中國的大部隊開始逃跑,陸劍雄和他零零落落幾個不甘投降的弟兄手挽手地組成一堵人墻,阻止逃兵的去路,他們不肯投降,一直在城里偷襲日軍,直到一個個死去。日本人說:你們中國軍人真是厲害,我們進入南京城后,四處都是冷槍,我們不的不把很多建筑物都炸平,但是沒有一個人走出來!不屈與堅韌的因子一直存活在中華民族兒女的血性之中,極端環境下的反抗,是所有經歷過那段歷史的中國人用鮮血和犧牲構筑的中國精神。
歷史可以寬恕,但不能遺忘。
沉重的心情溢于言表。曾經那一部震撼的電影《南京》還歷歷在目,而這部《南京!南京!》給我的更深的感慨。兩個突兀的感嘆號!屈辱,憤怒,心痛,已無法傾訴我心底的聲音。振聾發聵的影片將戰爭的丑陋在腦漿崩裂的那一刻畢現無疑。強暴,這種罪行,是人類的恥辱。
《南京南京》不可避免的點燃中華民族對日本帝國主義的刻骨仇恨。1937年,30萬中國人被屠殺,國殤,20xx年,《南京南京》重啟了這段傷痛記憶,我們不能沒有危機意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我想,這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不二法門。
血淋淋的黑白色,聽到的是寂靜中的槍炮聲!日本人進城了,中國的大部隊開始逃跑,陸劍雄和他零零落落幾個不甘投降的弟兄手挽手地組成一堵人墻,阻止逃兵的去路,他們不肯投降,一直在城里偷襲日軍,直到一個個死去。日本人說:你們中國軍人真是厲害,我們進入南京城后,四處都是冷槍,我們不的不把很多建筑物都炸平,但是沒有一個人走出來!不屈與堅韌的因子一直存活在中華民族兒女的血性之中,極端環境下的反抗,是所有經歷過那段歷史的中國人用鮮血和犧牲構筑的中國精神。
歷史可以寬恕,但不能遺忘。
游南京游南京實用篇五
《南京,南京》堵了中國人的心,甚至日本人也不領情。可是,凡是打過架的人都可以明白。
中學時候,打架的發起人一般都躲在后面指揮戰斗。打人者,被打者本來素不相識,也沒有仇恨。但大家都上,我不上就被鄙視,不去就沒面子,何況我校與他校歷來有仇。面對面,開始忐忑不安,面對陌生面孔,面對弱小,也曾猶豫。但是有人動手了,所有人馬上熱血沸騰,同伴們的兇猛,刺激到自己的自卑。為了不被鄙視,便猛下黑手,對倒地者也猛跺幾腳。什么無辜的弱小,女孩子也一樣不放過。
雖然一瞬間覺得自己很無恥。但是,回去后得到老大的表揚,得到弱小同學的敬畏,得到諂媚的同學的吹噓。不久,那些內疚就被自己故意忘記了。很快,對方來報仇,更多的人又有了直接的仇恨。
回想起來,恃強凌弱的.膽小鬼仍然是膽小鬼,大哥依舊是大哥。受傷的,被開除的基本是沖在前面的傻子。在某些需要的時候,大哥們會不計前嫌的和談,俗稱不打不相識,可是身心的傷疤永遠跟隨我們。打人者,永遠難逃內疚,被打者變得心靈扭曲,充滿仇恨。莫名其妙的仇恨來得本無意義。
戰爭本來就是一場以暴力為表現的集體無意識斗爭。參與者往往是失去思考能力的,仇恨本來與自己無關,從此就有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