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一
《雙城記》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描繪了十八世紀的一位醫生梅尼特從監獄中重獲自由,和女兒一起到倫敦生活,五年后,他們在法庭上為名叫代爾納的法國青年作證,露西和代爾納因相愛而結婚。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代爾納因身為貴族后裔而遭逮捕并判死刑。在千鈞一發的時刻,一直愛戀露西的英國青年卡爾登代替代爾納上了斷頭臺。
首先,對于人物,稍微做一點個人見解。
就按人物的出場順序,第一個就是賈維斯·洛瑞。從后面的描寫來看,他是一位兢兢業業的為銀行工作的職員,極度忠實于銀行以及后文中遇到的朋友亞歷山大·馬奈特。他起碼在銀行里待了幾十年吧,從作者風趣的描寫“在臺爾森銀行各式各樣的幽暗大櫥小柜之間,一些年邁老頭鄭重其事地在辦公。每當雇用一個年輕人進倫敦臺爾森銀行,他們總是把他藏起來一直放到老,像塊干酪似的把他藏在一個陰暗的角落里,直到他渾身有了十足的臺爾森味,長滿斑斑青霉。”中就可以看出。而對于他極其重要的工作都可以置之不理的就是對老朋友的關心與幫助。我記得在文中確實寫過一處,為了老友他可以連工作都放在一旁。還有在露西結婚后她父親的發病,也使洛瑞先生很不安:“洛瑞先生度日如年,希望越來越渺茫,心情也越來越差”、“洛瑞先生由于焦急不安地日夜守護,弄得精疲力竭,竟在值班時睡著了”、“不過這時他突然犯起疑來,懷疑自己是不是仍在夢中。”都到了這種身心疲憊的程度了,可以看出他對朋友一家子的友誼有多深。還有,最后要不是有洛瑞為他們準備行程,較坦然地通過各個驗收,光憑后面一個驚恐的女人,一個昏厥的男人,一個弱小的小孩,一個神志不清的老人,再怎么逃也逃不出所謂“人民”的魔爪的。
再一個人物就是露西了。她本人的出場就已經敲定了她是一個富有同情心的弱小而又堅強的女子。對于被囚禁了十八年的老父,她用自己的愛幫助他走過一個個難關。她先找回了自己的父親,幫他脫離肉體上的束縛,而對于父親那腦海中的不定期的苦難的回憶,只有她才能最快、最輕柔地安慰住父親那不定的心,這一點是連老友洛瑞都束手無策的。還有的就是在法庭上的作證,她相當地用情,“面對著這樣的同情,這樣動人的青春和美貌,被告此時的心情,比面對所有看熱鬧的人群要難受多了。”等等描寫的句子都顯得露西極有同情心。最終吻別丈夫的時候,她還是堅持下來了,和所有面對悲劇的人一樣,堅強地面對。雖然后來還是有些力不從心,但她還是愛的化身。
說道女兒不免要提到她的父親。亞歷山大·馬奈特的身世很值得人去琢磨,到底受到多大的冤屈,多大的經歷,多大的思想創傷,都值得我們去思考。他受到女兒的關心后,同樣地力所能及地回報他的女兒。他最終展現的,是一位作為父親,用愛關心自己的女兒的情節。同樣的,本人認為他也有他的極大的不幸。這號人物的身世十分坎坷,而最終并實實在在地為女兒帶來幸福,舊病復發,滿屋子尋他的活計,就是這時,他才顯得蒼老又無依無靠。一個悲劇導致另一個悲劇的發生。
對于達內,這個人一般般,追尋著母親的理念而“引發一系列的事端”。他其實也是內心善良的人,由于這個使他因小小的求救就回去致使自己與一家人都陷入了困境。這也是一系列錯綜復雜的原因導致的結果。
其中最富有傳奇色彩、最令人落淚的要數西得尼·卡頓了。出場時的情況“一直看著天花板”顯出他的放蕩不羈,而后來我們發現他實在是一個被湮沒的才子,有才而無法融入當時的社會。內在的情感也很高尚,最終是成全了別人。在幫助達內越獄的時候,他還是那么一幅什么都不在乎的樣子,但只有他在那時心里是最清楚的,應該怎么做,不應該怎么做。昏死的達內和他的妻子,紀念他的死是天經地義的事!最后他和他的妹妹的相遇,上刑場,安慰、鼓勵他妹妹,真是一種看盡人生的超脫,小說也寫了“那天晚上,巴黎城里人談起他,說是歷年上吉蘿亭最平靜的一個。不少人還說他表情神圣,像是先知的預言家。”這個人物的設定還是很扣人心弦的,比如在要去監獄幫達內越獄之前和洛瑞先生交代之后,“卡頓走進院子,在那兒獨自呆了一會兒,仰望著她屋里的燈光。他輕聲地向它祝福,道一聲‘永別了’,邊消失在茫茫的黑夜里。”我在看這句的時候,心里隱隱地覺得有些不對,但是又因為前文交代了卡頓要洛瑞等他,也想不出有什么會變動的。這句就有些淡淡的傷感,想讓人哭但又不讓人哭出來的味道。這個就是卡頓內心的描寫,輕浮浪蕩的表面下藏著一顆對他人的愛而不顧獻身的心。
反派人物特別是德發日太太,可以說是以人民的利益為幌子而復仇的一個深謀老算的人物。她最平常的`動作就是編織,一句話都不說,但是樣樣事都記在心里,記在她的毛線上。像這種人都會使人對她有一種懼怕的感覺,冰冷、毫無人情的化身。他們身邊的雅克三號,復仇女等等都屬于一種瞎起哄的,只覺得能從砍別人的頭中得到一種快感。他們根本沒有像德發日太太的那種覺悟,只是對生命的褻瀆,從他們凌亂的外貌和敗壞的禮儀就可以看出。對于德發日,他雖然想推翻國王,但是對于自己以前服侍過的老主人,還是有一定的隱惻之心的。他妻子也說了,要她自己動手,他丈夫“想救那醫生一家”,可見德發日還可以算得上中立派,但現實強迫他對主人一家動手,他就是活在矛盾之中的,可能受他復仇心強烈的妻子的影響。
這本小說懸念很多,鋪墊很充實,是那種越看越明白的,就像一條條小溪逐一地匯聚,最后成了奔騰的大江,使人越看越激動,越想看下去。舉例,最突出的就是第二部第六章《成百的人》和第七章《侯爵老爺在城里》毫無關系,如果把第七章單獨拉出來,也可以成為一本小說。直到后面才看出他是關系到達內的身世,再后來看出了關系到露西,再后來看出了他關系到老醫生,最后伴隨著醫生的信件,復雜的人物關系一覽無余,對闡述人物關系,有很好的輔助作用。無疑,最后兩章是高潮,最令人激動的部分。最后兄妹的相認是超乎我想象的,作者這樣安排無疑突出了卡頓,他是一種正義的象征。現在冷靜下來,覺得要思考一下為何兄妹會全部關在里面的。我覺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這場大革命在作者眼力本身就是混亂的,無人權可言,瘋狂的民眾只按自己的意愿辦事,終究導致悲劇。
這部作品終究還是善與惡的對抗,善的勝利,令人激動地收場了。讓我們深思的,復仇到底是否值得人們去做,但是德發日太太的復仇之心不是那么一日造就的,是對死去的哥哥,姐姐,父親的回應;是階級斗爭的烙印,無可避免地形成復仇的觀念,造就她冷冰冰的性格。說到底造成這種結果,各方面都要負一定的責任,社會環境也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因素。
總的來說,這是一部很不錯的小說。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二
《雙城記》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這部歷史小說的創作動機在于借古諷今,以法國大革命的歷史經驗為借鑒,給英國統治階級敲響警鐘。下面是本站小編向各位推薦的雙城記讀書筆記,希望對各位能有所幫助!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雙城記》開篇第一句話被無數次引用。但我猜知道這句話的人并不一定知道小說《雙城記》講述了一個怎么樣的故事,也不知道這句話為何而說。如果想理解這句話的原意,以及為何說寫出這句經典名句,那自然是要讀讀原著的。
雖然《雙城記》是一本經典的小說,但因為其明確提出這段革命背景是法國大革命,于是對革命的表現就被認為是作者的歷史觀。而這正是對小說無數爭議的焦點。狄更斯在小說中除了以細膩的筆墨展示了貴族的殘忍,同樣也展示了革命群眾非理性的破壞。他認為,革命是一種壓迫取代了另一種壓迫,一場直接濃重的血腥暴動替代了另外一場血腥。對攻占巴士底獄以及對暴動民眾的一系列描寫——血腥,殘忍,狡詐,惡毒是小說最為引人注目的地方。
狄更斯把在描寫暴民邪惡之處傾心了大量的筆墨,展示了他對暴民的痛恨,從某種層度上可以說是對革命的痛恨。當然,作為人道主義者的狄更斯也指出了拯救世界的良藥:愛。這種愛,體現在小說中的包括親情,愛情,友情這種私人間的感情,也包括拋棄貴族,拯救蒼生的那種博愛。其中,最為出彩的是對卡頓之愛的描寫。
被自己遺棄的悲觀者——卡頓,在朋友遇到困難,在所鐘愛的女子的丈夫即將被送上斷頭臺時,他突然出現,被救人還不之所以的情況下,以自己的生命做代價,在緊要關頭使了個掉包計策救出了自己的所愛女子的丈夫。
這不正是基督之愛么,為自己贖了罪而消亡。事實上,小說中的卡頓也確實以圣經的口吻在臨死前說,“復活在我,生命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這就是狄更斯為“最壞的時代”開出的良藥,然而這畢竟是一種理想。 。”這句話在托爾斯泰《復活》中也被引用,看來基督教的道德思想一直被這些人道主義作家奉為圭皋。
有人說,《雙城記》作為一部不朽的著作,如果沒有西德尼.卡頓的存在和所作所為,這部小說就失去了它的價值和光輝。
法國大革命是人類史上一個血的印記。在那個混亂的時代,充滿不確定;在這種無秩序的狀態下,人性的一切表露無疑。雙城記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透過為族與平民之間的仇恨沖突,作者狄更斯只想傳達出---鮮血無法洗去仇恨,更不能替代愛---貴族的暴虐對平民造成的傷痛不會因為鮮血而愈合,平民對貴族的仇恨也無法替代對已逝親人的愛。
故事中,梅尼特醫生從監獄中重獲自由和女兒一起到倫敦生活。五年后,他們在法庭上為名叫查爾斯?代爾那的法國青年做證,露西和代爾那因相愛而結婚。1792年,法國大革命爆發,故事場景轉至法國。代爾那因身為貴族后裔而遭逮捕并判死刑,在千鈞一發的時刻,一直愛戀露西的英國青年西得尼?卡登替他上了斷頭臺。
卡登是書中最富魅力亦最復雜的角色之一。頹廢、消極,求學時,他只替同學寫作業;出社會后,即使擁有一身才華,它仍然選擇為另一名律師工作。但是,在他冷漠的外表下,有著深深的溫柔。憑這一斛溫柔和對露西的愛,卡登做了一個意義重大的決定---代替代爾那上斷頭臺---用自己的生命換回另一個人的性命,換回一個家庭的幸福和笑顏。這是卡登守護露西的表現,為愛而犧牲,這在那個大時代、甚至現代,是多麼高貴的舉動!
相較於代表的溫柔和愛,多法石太太則是殺戮和血腥的象徵。由於親人慘死在代爾那的父親和叔叔的魔掌下,她終其一生為仇恨而活;為置代爾那一家於死地,無所不用其極,最后終於讓自己死於擦槍走火的意外。多法石太太的嗜血固然使人不寒而栗,但也叫人不禁感嘆恨的力量,將本該快樂幸福的女人塑造成復仇女神。十八世紀末的法國,被這種執拗復仇的火焰燃燒成阿修羅地獄。
教訓和意義不能因為歲月而被遺忘。如果我們無法從其中獲得一些什麼,相同的悲劇依舊會重演。兩百年后的今天,希望活在這個世代的我們能創造出真正平等、自由、博愛的新世紀。
卡登的死,就像一支羽毛輕柔的飄落水面,沒有水花,卻有一個個漣漪,提醒人們:真正的自由平等無法用斷頭臺建立。有一天,世界會變得更好,就像卡登臨死前看見的世界,那不是天堂的幻影;有一天,那會是我們的世界。
《雙城記》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這部歷史小說的創作動機在于借古諷今,以法國大革命的歷史經驗為借鑒,給英國統治階級敲響警鐘;同時,通過對革命恐怖的極端描寫,也對心懷憤懣、希圖以暴力對抗暴政的人民群眾提出警告,幻想為社會矛盾日益加深的英國現狀尋找一條出路。
從這個目的出發,小說深刻地揭露了法國大革命前深深激化了的社會矛盾,強烈地抨擊貴族階級的荒淫殘暴,并深切地同情下層人民的苦難。作品尖銳地指出,人民群眾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在貴族階級的殘暴統治下,人民群眾迫于生計,必然奮起反抗。這種反抗是正義的。小說還描繪了起義人民攻擊巴士底獄等壯觀場景,表現了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然而,作者站在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立場上,即反對殘酷壓迫人民的暴政,也反對革命人民反抗暴政的暴力。在狄更斯筆下,整個革命被描寫成一場毀滅一切的巨大災難,它無情地懲罰罪惡的貴族階級,也盲目地殺害無辜的人們。
這部小說塑造了三類人物。一類是以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為代表的封建貴族,他們“唯一不可動搖的哲學就是壓迫人”,是作者痛加鞭撻的對象。另一類是得伐石夫婦等革命群眾。必須指出的是,他們的形象是被扭曲的。第三類是理想化人物,是作者心目中以人道主義解決社會矛盾、以博愛戰勝仇恨的榜樣,包括梅尼特父女、代爾納、勞雷和卡爾登等。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三
《雙城記》是繼《大衛·科波菲爾》和《遠大前程》后看過的第三本狄更斯的小說。
本書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講述了一個自愿放棄貴族身份的法國正直青年查爾斯·艾弗勒蒙德(又名達奈)靠自己的雙手在英國成家立業,不曾想他的岳父——一名在巴士底獄關押18年,心智受損的法國醫生亞歷山大·馬內特,正是受他家族迫害的無辜百姓。馬內特在女兒露西愛的呼喚下回歸正常陽光生活,為回報女兒的愛他戰勝了內心的陰影。善良友愛的一家人其樂融融,直到法國革命的風暴來臨。
達奈為了搭救曾經的仆人毅然回國,然而等待他的卻是斷頭臺,他大大低估了激化了的階級矛盾的力量。馬內特憑借巴士底獄囚犯的身份成功解救達奈,然而其牢獄之災的陰影被曝光,前一天還熱烈擁戴的狂熱群眾此時成了波濤洶涌的狂暴復仇者,無辜的達奈終被判死刑。不過老天或者狄更斯并沒有放棄達奈,一個品質良好卻無所作為的墮落青年西德尼·卡頓代達奈赴死。卡頓懷著對露西的愛,至死相信這是他所做過的最好的事。
愛讓馬內特醫生重獲新生,愛讓達奈擺脫家族的桎梏,愛讓露西擁有幸福家庭,愛讓卡頓英勇就義。愛讓渺小的個人不致在社會狂潮中淹沒,讓卑微的生命有自己的活法!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四
眾所周知,法國大革命是人類史上的一個血的印記。而《雙城記》真實地描繪了統治階級的兇殘和腐朽。通過閱讀《雙城記》,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法國大革命時期法國統治階級與廣大人民之間的尖銳矛盾,體會到了作者狄更斯的思想“鮮血無法洗去仇恨,更不能代替愛”。
《雙城記》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描繪了十八世紀的一位醫生梅尼特從監獄中重獲自由,和女兒一起到倫敦生活,五年后,他們在法庭上為名叫代爾納的法國青年作證,露西和代爾納因相愛而結婚。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代爾納因身為貴族后裔而遭逮捕并判死刑。在千鈞一發時刻,一直愛戀露西的英國青年卡爾登代替代爾納上了斷頭臺。
卡爾登是書中最富魅力,也是最為復雜的一位人物,他頹廢消極,渾渾噩噩地生活著。求學時,他只替同學寫作業,工作后,即使擁有一身才華,他仍然選擇默默無聞的打工。但是,在他冷漠的外表下,沒有看到他有一份深沉的感情。他溫柔的,執著的愛著露西,甚至最終為了露西愿意奉獻出自己的生命。他讓我們看到了他對露西那深沉的愛:用自己的性命換回自己心愛的女人的家庭幸福與她的笑顏。無論在哪個時代,卡爾登對露西的愛都顯得那么珍惜和高貴。
相較于卡爾登所代表的溫柔與愛,得伐石太太則是殺戮和血腥的象征。因為親人慘死在代爾納叔叔與父親的魔掌下,所以她一生只為仇恨而活。得伐石太太的嗜血固然使人不寒而栗,也叫人不禁感嘆仇恨的力量。18世紀末的法國,就被這種執拗復仇的火焰燃燒成了修羅地獄。
小說同樣也贊美了其他角色:梅尼特醫生正直高尚,且善良寬容,是仁愛的理想化身;露西則是愛和溫情的化身;代爾納是給統治階級指明出路的人。這些人物表現出來的種種美德,都是作為人道主義者的狄更斯所熱情贊頌的。
作者狄更斯是19世紀英國現實主義文學的主要代表。他以妙趣橫生的幽默、細致入微的心理分析,以及現實主義描寫與浪漫主義氣氛的有機結合著稱。他所著的《雙城記》以法國貴族的荒淫殘暴、人民群眾的重重苦難和法國大革命的歷史,來影射當時的英國社會現實,預示著這嘲恐怖的大火”也將在法國上演。
我完全贊同卡爾登在臨死前說的:“復活在我,生命在我。"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五
這個假期,我利用空余時間閱讀了狄更斯的經典之作——《雙城記》,對這部我原先知之甚少的著作有了一些了解。
《雙城記》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早在創作《雙城記》之前很久,狄更斯就對法國大革命極為關注,反復研讀英國歷史學家卡萊爾的《法國革命史》和其他學者的有關著作。他對法國大革命的濃厚興趣發端于對當時英國潛伏著的嚴重的社會危機的擔憂。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簡而言之,那個時代和當今這個時代是如此相似。”這句話其實解釋了上述經典句子的兩個問題:為何這么說,對誰而說。這也就是小說出世的原因之一,狄更斯希望通過這樣一本小說,通過描述法國大革命給人民大眾帶來災難來表示自己的擔心,同時告誡英國的危險處境。一段革命史,兩座分別代表兩個國家的城市,幾個風雨飄搖中的人,構成了小說的主要素。雖然《雙城記》是一本經典的小說,但因為其明確提出這段革命背景是法國大革命,于是對革命的表現就被認為是作者的歷史觀。而這正是對小說無數爭議的焦點。眾所周知,法國大革命是人類史上的一個血的印記。狄更斯在小說中除了以細膩的筆墨展示了貴族的殘忍,同樣也展示了革命群眾非理性的破壞。他認為,革命是一種壓迫取代了另一種壓迫,一場直接濃重的血腥暴動替代了另外一場血腥。對攻占巴士底獄以及對暴動民眾的一系列描寫——血腥,殘忍,狡詐,惡毒是小說最為引人注目的地方。
狄更斯把在描寫暴民邪惡之處傾心了大量的筆墨,展示了他對暴民的痛恨,從某種層度上可以說是對革命的痛恨。當然,作為人道主義者的狄更斯也指出了拯救世界的良藥:愛。這種愛,體現在小說中的包括親情,愛情,友情這種私人間的感情,也包括拋棄貴族,拯救蒼生的那種博愛。其中,最為出彩的是對卡頓之愛的描寫。這部著作的情節是十分玄妙的,作者把各種線索串聯起來,如文中所說的一樣“編織”成了這部小說。小說最大的特點是人物關系復雜:如馬奈特醫生和達南的關系;德發奇太太和達南的關系——這兩個關系直接導致了最后的悲劇。還有洛瑞先生與德發奇的關系以及格侖舍與密探的關系等等。這些復雜的人物關系使此部著作情節環環相扣。
《雙城記》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描繪了十八世紀的一位醫生梅尼特從監獄中重獲自由,和女兒一起到倫敦生活,五年后,他們在法庭上為名叫達南的法國青年作證,露西和達南因相愛而結婚。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達南因身為貴族后裔而遭逮捕并判死刑。在千鈞一發時刻,一直愛戀露西的英國青年卡頓代替達南上了斷頭臺。這部小說描述了三類人:一類是以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為代表的封建貴族,他們“唯一不可動搖的哲學就是壓迫人”,是作者痛加鞭撻的對象;另一類是得伐石夫婦等革命群眾,他們的形象是被扭曲的;第三類是理想化人物,是作者心目中以人道主義解決社會矛盾、以博愛戰勝仇恨的榜樣。
這本書最有特色的一個章節是頓臨死前與一位小姑娘的對話,從這番對話中徹底揭示了革命群眾過于瘋狂以及善將永存的主旨。另外,文章的最后作者“幫助卡頓發表感想“。作者用卡頓的語言交待了文章的結局,告訴人們”善良在世界永存“的道理。
悉尼·卡頓也是位重要人物。在讀這部小說的前半部分時,我一直不大喜歡這個隨意、懶惰的人物。但是在往后讀的過程中,我發現他是一個敢作敢為、足智多謀的人。雖然是“朋友”,但實際上卡頓和達南的關系并沒有那么好,但是為了他們一家人幸福滴生活,卡頓甘愿走上斷頭臺,讓達南逃跑,而自己成了永恒的善的化身。在文章中提到卡頓死時“猶如一位先知“。實際上,卡頓就是狄更斯的化身,狄更斯正是首先想到了卡頓這個人和他身上的某種精神進而構思成這本小說的。
那么,卡頓是怎么樣一個人呢?小說中描述:“太陽悲悲切切,切切悲悲的冉冉升起,它所照見的景物,沒有比這個人更慘的了。他富有才華,情感高尚,卻沒有施展才華流露情感的機會,不能有所作為,也無力謀取自己的幸福。他深知自己的癥結所在,卻聽天由命,任憑自己年復一年的虛度光陰,消耗殆盡。”這是個自甘墮落湮沒了自己的才華和青春的年輕人,為何自甘墮落?小說中似乎并沒有交代,自從他一出場就是如此,并且也沒有對他的家事背景描寫也并不多。個人認為,這個人代表狄更斯自己,因此他無需過多描述——卡頓的墮落,源于自己對日漸墮落的社會的失望。他走上斷頭臺前曾說過,“我看到這個時代的邪惡,和造成這一惡果的前一時代的邪惡,逐漸為自己贖了罪而消亡。”被自己遺棄的悲觀者——卡頓,在朋友遇到困難,在所鐘愛的女子的丈夫即將被送上斷頭臺時,他突然出現,被救人還不知所以的情況下,以自己的生命做代價,在緊要關頭使了個掉包計策救出了自己的所愛女子的丈夫。這不正是基督之愛么,為自己贖了罪而消亡。
事實上,小說中的卡頓也確實以圣經的口吻在臨死前說,“復活在我,生命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這就是狄更斯為“最壞的時代”開出的良藥,然而這畢竟是一種理想。有人說,《雙城記》作為一部不朽的著作,如果沒有西德尼.卡頓的存在和所作所為,這部小說就失去了它的價值和光輝。我覺得這絕對是有道理的。
我認為本書的另一重要人物是查爾斯·達南(埃弗蒙德)。他是一個很矛盾的人,他非常憎恨自己的父親與叔父,但是他還必須支撐整個家族的產業。所以,當老仆人給他寫信時,他便不得不回到法國。他是一個善良的人,具備一位貴族所具有的文明氣質,并且當他去會見自己的叔父時,他明確提出了“不。
我認為本書的另一重要人物是查爾斯·達南(埃弗蒙德)。他是一個很矛盾的人,他非常憎恨自己的父親與叔父,但是他還必須支撐整個家族的產業。所以,當老仆人給他寫信時,他便不得不回到法國。他是一個善良的人,具備一位貴族所具有的文明氣質,并且當他去會見自己的叔父時,他明確提出了“不能再迫害人民”的說法。同時,他放棄了貴族特權,本來就是一件善事。
德發奇夫婦也屬于本書中的焦點人物。德發奇本人是個善良的人,他收留了馬奈特醫生,并且在大革命之后告訴自己的夫人見好就收。而德發奇太太就是個復仇者,她受過埃弗蒙德兄弟的迫害,所以她一心想殺掉法國所有貴族。當然,由于她的過激行為,使她最后死于普洛士小姐手中。小說同樣也贊美了其他角色:梅尼特醫生正直高尚,且善良寬容,是仁愛的理想化身;露西則是愛和溫情的化身;代爾納是給統治階級指明出路的人。這些人物表現出來的種.種美德,都是作為人道主義者的狄更斯所熱情贊頌的。
作者狄更斯是19世紀英國現實主義文學的主要代表阿。他以妙趣橫生的幽默、細致入微的心理分析,以及現實主義描寫與浪漫主義氣氛的有機結合著稱。在狄更斯筆下,整個革命被描寫成一場毀滅一切的巨大災難,它無情地懲罰罪惡的貴族階級,也盲目地殺害無辜的人們。本部小說文筆非常幽默,作者一直在使用辯證關系和反復的手法來實現這種效果,所以這部感人的小說還能讀起來令人十分想笑。
通過閱讀《雙城記》,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法國大革命時期法國統治階級與廣大人民之間的尖銳矛盾,體會到了作者狄更斯的思想“鮮血無法洗去仇恨,更不能代替愛”。
“復活在我,生命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卡爾登的死,就像是羽毛輕柔地飄落水面,沒有水花,卻漣漪陣陣。它提醒了我們:真正的自由與平等無法用斷頭臺建立。希望兩百年后的我們能創造出真正平等、自由、博愛的新世紀,希望卡爾登臨死前看到的世界,將會是我們未來的世界!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六
《雙城記》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描繪了十八世紀的一位醫生梅尼特從監獄中重獲自由,和女兒一起到倫敦生活,五年后,他們在法庭上為名叫代爾納的法國青年作證,露西和代爾納因相愛而結婚。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代爾納因身為貴族后裔而遭逮捕并判死刑。在千鈞一發的時刻,一直愛戀露西的英國青年卡爾登代替代爾納上了斷頭臺。
首先,對于人物,稍微做一點個人見解。
就按人物的出場順序,第一個就是賈維斯·洛瑞。從后面的描寫來看,他是一位兢兢業業的為銀行工作的職員,極度忠實于銀行以及后文中遇到的朋友亞歷山大·馬奈特。他起碼在銀行里待了幾十年吧,從作者風趣的描寫“在臺爾森銀行各式各樣的幽暗大櫥小柜之間,一些年邁老頭鄭重其事地在辦公。每當雇用一個年輕人進倫敦臺爾森銀行,他們總是把他藏起來一直放到老,像塊干酪似的把他藏在一個陰暗的角落里,直到他渾身有了十足的臺爾森味,長滿斑斑青霉。”中就可以看出。而對于他極其重要的工作都可以置之不理的就是對老朋友的關心與幫助。我記得在文中確實寫過一處,為了老友他可以連工作都放在一旁。還有在露西結婚后她父親的發病,也使洛瑞先生很不安:“洛瑞先生度日如年,希望越來越渺茫,心情也越來越差”、“洛瑞先生由于焦急不安地日夜守護,弄得精疲力竭,竟在值班時睡著了”、“不過這時他突然犯起疑來,懷疑自己是不是仍在夢中。”都到了這種身心疲憊的程度了,可以看出他對朋友一家子的友誼有多深。還有,最后要不是有洛瑞為他們準備行程,較坦然地通過各個驗收,光憑后面一個驚恐的女人,一個昏厥的男人,一個弱小的小孩,一個神志不清的老人,再怎么逃也逃不出所謂“人民”的魔爪的。
再一個人物就是露西了。她本人的出場就已經敲定了她是一個富有同情心的弱小而又堅強的女子。對于被囚禁了十八年的老父,她用自己的愛幫助他走過一個個難關。她先找回了自己的.父親,幫他脫離肉體上的束縛,而對于父親那腦海中的不定期的苦難的回憶,只有她才能最快、最輕柔地安慰住父親那不定的心,這一點是連老友洛瑞都束手無策的。還有的就是在法庭上的作證,她相當地用情,“面對著這樣的同情,這樣動人的青春和美貌,被告此時的心情,比面對所有看熱鬧的人群要難受多了。”等等描寫的句子都顯得露西極有同情心。最終吻別丈夫的時候,她還是堅持下來了,和所有面對悲劇的人一樣,堅強地面對。雖然后來還是有些力不從心,但她還是愛的化身。
說道女兒不免要提到她的父親。亞歷山大·馬奈特的身世很值得人去琢磨,到底受到多大的冤屈,多大的經歷,多大的思想創傷,都值得我們去思考。他受到女兒的關心后,同樣地力所能及地回報他的女兒。他最終展現的,是一位作為父親,用愛關心自己的女兒的情節。同樣的,本人認為他也有他的極大的不幸。這號人物的身世十分坎坷,而最終并實實在在地為女兒帶來幸福,舊病復發,滿屋子尋他的活計,就是這時,他才顯得蒼老又無依無靠。一個悲劇導致另一個悲劇的發生。
對于達內,這個人一般般,追尋著母親的理念而“引發一系列的事端”。他其實也是內心善良的人,由于這個使他因小小的求救就回去致使自己與一家人都陷入了困境。這也是一系列錯綜復雜的原因導致的結果。
其中最富有傳奇色彩、最令人落淚的要數西得尼·卡頓了。出場時的情況“一直看著天花板”顯出他的放蕩不羈,而后來我們發現他實在是一個被湮沒的才子,有才而無法融入當時的社會。內在的情感也很高尚,最終是成全了別人。在幫助達內越獄的時候,他還是那么一幅什么都不在乎的樣子,但只有他在那時心里是最清楚的,應該怎么做,不應該怎么做。昏死的達內和他的妻子,紀念他的死是天經地義的事!最后他和他的妹妹的相遇,上刑場,安慰、鼓勵他妹妹,真是一種看盡人生的超脫,小說也寫了“那天晚上,巴黎城里人談起他,說是歷年上吉蘿亭最平靜的一個。不少人還說他表情神圣,像是先知的預言家。”這個人物的設定還是很扣人心弦的,比如在要去監獄幫達內越獄之前和洛瑞先生交代之后,“卡頓走進院子,在那兒獨自呆了一會兒,仰望著她屋里的燈光。他輕聲地向它祝福,道一聲‘永別了’,邊消失在茫茫的黑夜里。”我在看這句的時候,心里隱隱地覺得有些不對,但是又因為前文交代了卡頓要洛瑞等他,也想不出有什么會變動的。這句就有些淡淡的傷感,想讓人哭但又不讓人哭出來的味道。這個就是卡頓內心的描寫,輕浮浪蕩的表面下藏著一顆對他人的愛而不顧獻身的心。
反派人物特別是德發日太太,可以說是以人民的利益為幌子而復仇的一個深謀老算的人物。她最平常的動作就是編織,一句話都不說,但是樣樣事都記在心里,記在她的毛線上。像這種人都會使人對她有一種懼怕的感覺,冰冷、毫無人情的化身。他們身邊的雅克三號,復仇女等等都屬于一種瞎起哄的,只覺得能從砍別人的頭中得到一種快感。他們根本沒有像德發日太太的那種覺悟,只是對生命的褻瀆,從他們凌亂的外貌和敗壞的禮儀就可以看出。對于德發日,他雖然想推翻國王,但是對于自己以前服侍過的老主人,還是有一定的隱惻之心的。他妻子也說了,要她自己動手,他丈夫“想救那醫生一家”,可見德發日還可以算得上中立派,但現實強迫他對主人一家動手,他就是活在矛盾之中的,可能受他復仇心強烈的妻子的影響。
這本小說懸念很多,鋪墊很充實,是那種越看越明白的,就像一條條小溪逐一地匯聚,最后成了奔騰的大江,使人越看越激動,越想看下去。舉例,最突出的就是第二部第六章《成百的人》和第七章《侯爵老爺在城里》毫無關系,如果把第七章單獨拉出來,也可以成為一本小說。直到后面才看出他是關系到達內的身世,再后來看出了關系到露西,再后來看出了他關系到老醫生,最后伴隨著醫生的信件,復雜的人物關系一覽無余,對闡述人物關系,有很好的輔助作用。無疑,最后兩章是高潮,最令人激動的部分。最后兄妹的相認是超乎我想象的,作者這樣安排無疑突出了卡頓,他是一種正義的象征。現在冷靜下來,覺得要思考一下為何兄妹會全部關在里面的。我覺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這場大革命在作者眼力本身就是混亂的,無人權可言,瘋狂的民眾只按自己的意愿辦事,終究導致悲劇。
這部作品終究還是善與惡的對抗,善的勝利,令人激動地收場了。讓我們深思的,復仇到底是否值得人們去做,但是德發日太太的復仇之心不是那么一日造就的,是對死去的哥哥,姐姐,父親的回應;是階級斗爭的烙印,無可避免地形成復仇的觀念,造就她冷冰冰的性格。說到底造成這種結果,各方面都要負一定的責任,社會環境也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因素。
總的來說,這是一部很不錯的小說。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七
這本書的最后堪稱精彩!蒙泰尼里因為具有莫名其妙的良好品質,使他成為了紅衣主教,受萬人愛戴,也因為蒙泰尼里,牛虻在一次襲擊中被捕,看樣子亞瑟還是下不了手!他是他的父親,他最愛的人啊!
接著,蒙泰尼里趕來了,亞瑟卻說:“padre——您的——上帝——滿意了?”我真是被他的性格所嚇壞了。
————牛虻!!
在給瓊瑪的遺書中,他開頭便寫道:
親愛的吉姆(瓊瑪的昵稱):
這時,我是真正的流了眼淚,我是為瓊瑪惋惜啊!她,再一次失去了亞瑟!接著就是我最為熟悉的一段話:“我就知道如果你們這些留下的人團結起來,給他們予猛烈的反擊,你們將會見到宏業之實現。至于我嘛,我將走進院子,懷著輕松的心情,就像是一個放假回家的學童。我已經完成了我這一份工作,死刑就是我已經徹底完成了這份工作的證明。他們殺了我,因為他們害怕我,我心何求?”看著已經死去的亞瑟寫的信,讓人覺得真的非常難受!
她也流下了久違的眼淚。“是的,水很深,很冷”剛擺脫陰影的她,再一次陷了進去!
這段話引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亞瑟做到了!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八
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那是智慧的年頭,那是愚昧的年頭;那是信仰的時期,那是懷疑的時期;那是光明的季節,那是黑暗的季節;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們全都在直奔天堂,我們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簡而言之,那時跟現在非常相象,某些最喧囂的權威堅持要用形容詞的最高級來形容它。說它好,是最高級的;說它不好,也是最高級的。
這是整本書的開頭第一章,將全書的基調定上了悲劇色彩,然而就在這矛盾的時代中,也確實存在過光明。
這本書敘述了法國大革命時期圍繞在醫生馬奈特一家周圍的事,這本書顛覆了我對自由,權利以及善惡的看法——法國人民不堪重負,推翻了波旁王朝,然而新政權建立之后朝他們走來的難道是他們心馳神往的自由嗎?不,仍然是以往的提心吊膽,稍不留神明天就會被送上斷頭臺。得勢之后的德發日太太濫用職權,將死敵們個個置于死地,最后卻落得個慘死的下場。正如那句話所說的:“自由啊,有多少罪惡是假借你的名義干出來的。”大革命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美好,而是以暴易暴。它沒有拯救人民,而是將人民推入了另一個火坑。
再來看看另外一位大革命的犧牲品——達內,革命前,他放棄了國內的家業,只身來到英國謀生,在他看來,壓迫人民是一件極不人道的事,然而,革命爆發后,他反而無辜地成為人民的敵人,人們不分青紅皂白地要將他領上斷頭臺。不過相信在九死一生之后,他依然是原先那個善良的達內。
而卡頓——一個才華橫溢卻自甘墮落的律師,他與達內有著相同的長相,卻有著不同的命運,在面對活著還是讓自己心愛的人得到幸福的抉擇時,毅然決然的選擇了后者,在他看來,生命在愛的面前是微不足道的,即使在斷頭臺上,他也表現出了令人難以想象的沉著冷靜。因為在他的心底,一直有一個信念在支持他:“耶穌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他用死完成了自我救贖,他用死來反抗虛偽的革命者,他用死來詮釋對露絲的愛。生命,成了他最后的武器,愛,成了他唯一的支柱。
法國大革命是人類史上一個血的印記。在那個混亂的時代,充滿不確定;在這種無秩序的狀態下,人性的一切表露無疑。雙城記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透過為族與平民之間的仇恨沖突,作者狄更斯只想傳達出---鮮血無法洗去仇恨,更不能替代愛---貴族的暴虐對平民造成的傷痛不會因為鮮血而愈合,平民對貴族的仇恨也無法替代對已逝親人的愛。
故事中,梅尼特醫生從監獄中重獲自由和女兒一起到倫敦生活。五年后,他們在法庭上為名叫查爾斯?代爾那的法國青年做證,露西和代爾那因相愛而結婚。1792年,法國大革命爆發,故事場景轉至法國。代爾那因身為貴族后裔而遭逮捕并判死刑,在千鈞一發的時刻,一直愛戀露西的英國青年西得尼?卡登替他上了斷頭臺。
卡登是書中最富魅力亦最復雜的角色之一。頹廢、消極,求學時,他只替同學寫作業;出社會后,即使擁有一身才華,它仍然選擇為另一名律師工作。但是,在他冷漠的外表下,有著深深的溫柔。憑這一斛溫柔和對露西的愛,卡登做了一個意義重大的決定---代替代爾那上斷頭臺---用自己的生命換回另一個人的性命,換回一個家庭的幸福和笑顏。這是卡登守護露西的表現,為愛而犧牲,這在那個大時代、甚至現代,是多麼高貴的舉動!
相較於代表的溫柔和愛,多法石太太則是殺戮和血腥的象徵。由於親人慘死在代爾那的父親和叔叔的魔掌下,她終其一生為仇恨而活;為置代爾那一家於死地,無所不用其極,最后終於讓自己死於擦槍走火的意外。多法石太太的嗜血固然使人不寒而栗,但也叫人不禁感嘆恨的力量,將本該快樂幸福的女人塑造成復仇女神。十八世紀末的法國,被這種執拗復仇的火焰燃燒成阿修羅地獄。
教訓和意義不能因為歲月而被遺忘。如果我們無法從其中獲得一些什麼,相同的悲劇依舊會重演。兩百年后的今天,希望活在這個世代的我們能創造出真正平等、自由、博愛的新世紀。
卡登的死,就像一支羽毛輕柔的飄落水面,沒有水花,卻有一個個漣漪,提醒人們:真正的自由平等無法用斷頭臺建立。有一天,世界會變得更好,就像卡登臨死前看見的世界,那不是天堂的幻影;有一天,那會是我們的世界。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九
《雙城記》的故事發生在法國大革命時期。狄更斯在作品開頭寫道:“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一個智慧的年代,這是一個愚蠢的年代;這是一個信仰的時期,這是一個懷疑的時期;這是一個光明的季節,這是一個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狄更斯通過這部小說宣揚了自己的人道主義理想——暴政引起暴力,而以暴制暴只能帶來更多的流血,唯有仁愛,才能挽救這一切浩劫。
埃弗瑞蒙德侯爵兄弟為了霸占一位女孩,殺死了她的父親和丈夫,把女孩和她的弟弟打成重傷。懷有正義之心的馬奈特大夫,因為揭露埃弗瑞蒙德侯爵兄弟的罪行,被他們投入了巴士底獄整整十八年。侯爵老爺的行為讓人憤慨,他們的生活荒淫無度。每天早上需要四個壯漢來伺候他喝巧克力飲料,在侯爵的眼里,只有四個人伺候,才能體現他的地位,才是符合體統。侯爵老爺不光是浪費和荒唐,在這樣一位侯爵老爺眼里,人的性命還比不上他的馬。他的馬車攆死了一個小男孩,他扔下錢就走,嘴里還不停地罵著,責怪小孩驚了他的馬。小孩的父親忍無可忍,殺死了侯爵。貴族們的暴行引起下層人民的不滿,法國大革命爆發了。
巴士底獄被攻下后,馬奈特大夫得救了。他的女兒露西由好朋友洛瑞在倫敦撫養長大,在得知自己的父親還活著時,和洛瑞一起從倫敦來到巴黎。把父親接回倫敦后,露西用溫暖和愛幫助父親恢復了記憶。親人們才知道這十八年在馬奈特身上發生了什么。露西愛上了查爾斯。達奈。而達奈正是埃弗瑞蒙德侯爵的侄子。馬奈特大夫為了女兒的幸福,心里斗爭了好久,克服了內心的傷痛,接受了這個優秀,溫和又善良的青年。
德發日太太是攻占巴士底獄時婦女中的領袖。她就是被侯爵搶去的那個女孩的妹妹。她一家人讓侯爵害得家破人亡。她活著就是為了復仇。攻占監獄后,她就割下了獄長的k頭。據馬奈特回憶,獄長其實并不壞。德日發太太被仇恨蒙蔽了雙眼,她以同樣的暴行報復施暴者,濫殺許多無辜。她決心要把侯爵家斬草除根。她發現了達奈。不顧丈夫的哀求,(德發日和馬奈特醫生是老朋友),把無辜的查爾斯。達奈送上了法庭,法庭判達奈死刑。
卡頓是追求露西的另一個青年。他有很多缺點,自知配不上露西,仍然勇敢地向露西表白了對她的愛慕。他說雖然露西拒絕了他,這是他一段美好的回憶。露西選擇和達奈結了婚,卡頓真心地祝福她,并且說,愿意為露西犧牲自己的一切。看到露西心愛的丈夫要被送上斷頭臺,他利用自己和達奈相貌相似,買通獄卒,用自己替換了達奈。卡頓從容赴死,為了心愛的女人幸福,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愛終究會抵擋暴力,因為愛是永恒的。但恨不會,充滿仇恨的人終究在毀滅別人的同時,也毀滅自己。被仇恨籠罩的德日發太太便是如此。
德日發太太殺紅了眼,殺了達奈還不罷休。她又要去殺露西和她的孩子。露西帶著孩子提前逃走了。從小伺候露西的仆人普洛斯小姐和德日發太太發生爭執,她奪過對方的武器殺死了殘酷的德日發太太。
《雙城記》中,作者用筆刻畫了上層貴族無恥的嘴臉和德日發太太報復的丑態,也刻畫出了一個個善良仁愛的人。不惜自己的生命,不顧自己的安危來保護露西逃走,這是普洛斯小姐的愛。愿意為了自己所愛女人一家的幸福,不惜獻出自己來救出她的丈夫,這是卡頓的愛。能冰釋前嫌,不將恩怨牽扯到下一代,這是馬奈特的愛。
十八年前,貴族侯爵因為私憤將馬奈特投入巴士底獄,讓法律成為了一紙空文,甚至成了為自己服務的工具。十八年后,德日發太太為了報仇,將無辜的查爾斯·達奈送上了法庭,讓他被判死刑。昔日貴族太太們圍觀殺戮,今日德日發太太們也以圍觀殺戮為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