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我離魯迅有多遠高中魯迅正在離我們遠去的含義篇一
陷于事務與應酬的人是很難坐下來冷靜地思考與寫作的。我寫了二十年的劇本《魯迅與馮雪峰》如果有機會拍成電影或電視劇的話,10月正好播放,因為10月19日是魯迅先生逝世七十周年。許多文友都知道今年是紅軍長征勝利七十周年,光是電視上的紀念晚會,就有幾臺,可是他們并不知道今年也是魯迅先生逝世七十周年,即使知道似乎也并不十分關注。紅軍在長征途中,魯迅曾與茅盾一起,給毛主席發去過一封電報,文曰:“在你們身上,寄托著人類和中國的將來。”2017年是魯迅先生誕辰120周年,縣文聯為普及魯迅知識,弘揚魯迅精神,曾在《臺安縣報》上進行過一次“讀點魯迅”知識競賽,只收到兩份有效答案,一份來自唱蔭杉,一份來自孫圣祥(那時認識了孫圣祥)。許多人對魯迅的無知與淡漠,令人失望,令我感到可悲。在魯迅先生誕辰一百二十周年的時候,“魯迅的世界與世界的魯迅”國際學術討論會曾在先生的故鄉紹興舉行,來自中國、加拿大、德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的一百五十余名“魯學”研究專家參加會議。包括陳漱渝、張夢陽、阿部兼也等國內外著名的魯迅研究專家都在討論會上發表各自的研究成果。《魯迅諷刺藝術理論初探》、《魯迅研究中的學術哲學問題》、《作為現代精神資源的魯迅》、《魯迅文化遺產的真正價值》……近百篇研究論文采取不同的方法、從不同的視角對魯迅先生的作品、思想、經歷等進行了深入的研究。2017年是魯迅誕辰125周年暨逝世70周年,10月17日,來自日本、俄羅斯、澳大利亞、德國等5個國家及內地18個省、市、自治區的120多位魯迅研究專家、學者齊聚浙江紹興,舉行“魯迅:跨文化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日本、俄羅斯、澳大利亞、德國和中國臺灣等五個國家和地區的一百二十余位魯迅研究專家、學者出席了這次開幕式,他們在研討會上,從各種不同的研究角度,對魯迅文化進行深入地探討交流。文化部副部長鄭欣淼先生在開幕式上說,魯迅的著作是中華民族高度智慧的結晶,魯迅先生的思想已經長在民族的血脈里,魯迅的心靈與廣大讀者的心靈是相通的。從魯迅身上看到,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每一部分,都是先賢用血汗乃至生命換來的。魯迅逝世七十年來,中國文化學術界在傳承魯迅優秀遺產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魯迅研究已經成為一門綜合性學科。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錢理群說,魯迅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代表,又是具有我們這個民族原創性的作家,從過去到現在始終是中國現代文學的旗手。如果研究現代文學的人對魯迅避而不談,那么就是在數典忘祖。眾多現代文學研究專家在此間召開的一個研討會上認為,“普及魯迅”的路還很長,高等院校應當承擔起這個任務。
魯迅、許廣平獨子周海嬰日前在接受采訪時說:“我希望青少年能逐步接觸魯迅的作品。過去政治上的需要,我們不去討論。個別年輕人如果不喜歡(魯迅),也沒關系。”魯迅之孫周令飛說:“雖然家里有很多魯迅的書,但是孩子想不想讀,要順其自然。”(9月19日《南方都市報》)
周海嬰和周令飛的話具有現實意義。今年年初,浙江紹興魯迅故里百草園舉行了一場活動。會上,“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的說法引起多方共鳴。
一談起魯迅的形象,立馬想到怒目金剛、橫眉冷對;一說起魯迅的文章,立馬想到“似投槍、如匕首”。顯然,這不是完整的魯迅,如周海嬰所說,是“政治上需要”的魯迅。周令飛說:“魯迅不單是個勇敢的戰士,更是個風趣幽默、可親可愛的長者。”魯迅本來就是立體的、多元的,教材偏偏把他描摹為平面的、單一的。
現任魯迅文學館館長的孫郁認為:“沒有閱歷的人很難讀懂魯迅的書。”魯迅的觀察是尖銳的,體驗是深刻的,用語是刻薄的,情感是蒼涼的,不鼓勵青少年多讀,是有一定道理的。
當天在魯迅博物館舉行的“魯迅逝世七十周年暨北京魯迅博物館建館五十周年紀念大會”上,文化部部長孫家正發表演講說,魯迅的時代雖已遠逝,但他那種要在沒有路的地方走出路來的精神將永存。魯迅的精神在我們現在這個提倡“和諧”的時代中,仍然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諧”永遠是一個過程,是矛盾中的發展,運動中的平衡,差異中的協調,多樣中的統一,其核心是人的全面發展。魯迅倡導的啟迪民智,改造國民性、利人思想及其批判精神,是我們朝這一方向前進的動力。
著名畫家陳丹青探討魯迅的角度獨樹一幟。他認為,對魯迅的討論在中國經歷了一個從準政治話題到民間話題的曲折過程,現在我們“要還原魯迅是很難的”,因為我們和魯迅之間已經缺乏可共享的生存經驗、文化經驗和政治經驗。所以,作為現在我們探討魯迅的起點,我們首先要提出的問題“不是‘魯迅是誰’,而是‘我們是誰’”。
魯迅,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紹興。192017年,留學日本學醫,后從事文藝工作。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五四運動前后,參加《新青年》雜志的工作,創作了《吶喊》《野草》《朝花夕拾》及中篇小說《阿q正傳》等作品。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終年55歲。他的作品被翻譯成70多種文字,在50多個國家流傳。
魯迅只活了五十六歲,只寫作了十八年,但魯迅的存在像一個燃燒的火球,靠近他的人,若沒有對火的經驗,那必定是會被灼傷的。我們應該讀點魯迅。
我離魯迅有多遠高中魯迅正在離我們遠去的含義篇二
生命因歲月的磨練而顯現出成熟。
依稀記得小些時候和伙伴在一起玩耍的日子。那時真是少年不知愁,除了學習、友情、愛好,相伴的是那無憂無慮的心境,純潔的心靈,美好的心情。
細數往昔,快樂總是相隨。因為單純,因為那簡單的人際關系,輕松的學習環境。似乎已經讓我忘記了“愁”字怎么寫,更不會讓其在我心中激起半點漣漪。直到有一天一聲巨雷響起,讓我從安樂的小床醒來,開始思考人生的時刻。它來得驚心動魄,充滿風雨坎坷;它又來得不溫不火,充斥簡單寂寞。我夢想中的象牙塔也越發清晰。雖然心中有些許迷茫,些許苦澀與恐懼,但更多的還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執著不悔,“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隱忍堅毅。仿佛一道流星劃過夜空,帶給我關于光明的無盡憧憬;又如黃昏月夜,暗香浮動,帶給我幾許遐思與渴盼。
終于我追隨著你度過了最關鍵的時刻,而后你卻毫不留情地把我忘記,而你卻永遠被我記憶。不知該愛你還是恨你,愛你把我從睡夢中驚醒,恨你把我敲進萬丈深淵。
其實那一刻我感覺你就在我身邊,若隱若現,若即若離。一次次看到蝶兒破繭而出,開始幸福地飛翔;一次次看到花蕊嬌恕綻放,發出一縷縷芬芳。而我卻要在鋪滿荊棘的道路上接受風雨的洗禮,一次次跌倒,一次次爬起,已是滿身傷痛卻還奮力前行,在快接近心中的象牙塔時卻看到你所屬的那扇大門在緩緩地向我關閉。我恨不得,恨不得用炮彈轟你。你讓我如此絕望,如此傷心!
累了,閉上眼睛,不想再見你。恍惚間看見徐志摩正撐一支長籬在青草更青處尋夢;看見顧城正用那黑色的眼睛尋找那一片光明,于是,我的靈魂穿越歷史的風云,在獵獵秋風撲刺下,我看見一臉自信的他牽一匹瘦馬,伴著秋風黃昏,用最孤獨的背影徜徉于西風古道,流水人家;跨越汩羅江的天塹,他吟哦著“帝高陽之苗裔兮”,試著用一聲年輕的喟嘆解讀屈原千年來最寂寞的語言。而在美國,當他用流利的英語喊出了“i have a dream”,馬丁,路德金這個黑臉龐的漢子也不禁淚流滿面。
快樂,你究竟離我有多遠?夜幕中我懶懶睡去。他來到我身邊擰著我的耳朵: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憂郁的日子里需要鎮靜;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心兒永遠向往著未來。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將會過去。
我離魯迅有多遠高中魯迅正在離我們遠去的含義篇三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后,參加《新青年》雜志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
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為北洋軍閥政府所通緝,南下到廈門大學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務主任。1927年10月到達上海,開始與其學生許廣平同居。1929年,兒子周海嬰出世。1930年起,先后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反抗國民黨政府的獨裁統治和政治迫害。從1927年到1936年,創作了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收輯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編》、《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遺》等專集中。魯迅的一生,對中國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領導、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乙種)、《莽原》、《語絲》、《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懷、積極培養青年作者;大力翻譯外國進步文學作品和介紹國內外著名的繪畫、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學,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整理《嵇康集》,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錄》、《古小說鉤沈》、《唐宋傳奇錄》、《小說舊聞鈔》等等。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結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眾上萬名自發舉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橋萬國公墓。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澤東為重建的魯迅墓題字。
1938年出版《魯迅全集》(二十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魯迅著譯已分別編為《魯迅全集》(十卷),《魯迅譯文集》(十卷),《魯迅日記》(二卷),《魯迅書信集》,并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81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等地先后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小說《祝福》、《阿q正傳》、《藥》等先后被改編成電影。魯迅的作品充實了世界文學的寶庫,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語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
我離魯迅有多遠高中魯迅正在離我們遠去的含義篇四
不知道為什么魯迅把《舊事重提》改成了《朝花夕拾》,但不得不說,這夕拾的朝花,已不僅僅是舊事,反倒是新事、喜事、傷心事。
無可否認,魯迅的罵功是中國一絕,以致于罵狗、罵貓、寫鼠也有人惶惶不安,那頂帶刺的高帽戴上了,也就取不下來了。難怪魯先生愛罵狗,這罵不犯法的好事,也只有他老人家占盡光,好歹比那殺豬的白刀子進紅刀子出快活自在。
且不說那些名人名教授有沒有狗血淋頭,但這不好惹的高帽卻戴牢了,堂而皇之地以動機褒貶作品,是人就看得出,那柄匕首是正中要害。
連一本薄薄的回憶散文集中都充斥著滿腔憤慨之情,及見其他那些雜文、小說集的鋒利。諷刺有魅力,當然,在魯迅筆下,那叫藝術。
酸。的確,看魯迅的文章有點酸,什么酸?心酸。你看《父親的病》,作者從不正面寫家道衰敗的頹唐,僅從父親口里說的噓噓的話,作者在左右奔波瞻前顧后的疲態,表面上是祥和安平,但心里卻按捺不住,到篇尾,衍太太唆使作者大叫父親,卻遺留給作者的`最大的錯處。感人肺腑,又不乏暗中對衍太太這個自私多言使壞形象的嘲諷。
甜。不說阿長與魯迅過年時行禮的溫馨,也不說看社戲、看五猖會時的快活熱鬧,單提起百草園“油蛉在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的童趣,一切感受的天真浪漫,一切體味的親切柔情,又似乎搭上了獨特的魯氏橋,進了甜美的童年故鄉。
苦。成了名人正人君子的仇敵是苦,阿長、父親的逝世是苦,永別的藤野先生是苦,跳進舊中國的大染缸而不得解脫,更是苦。革命苦,百姓苦,苦了魯迅,也苦出了這本在暴虐、陰暗、烏煙瘴氣中趟過的《朝花夕拾》。
辣。魯迅的本色。辛辣的筆風,自然會有其筆尖直指的人群。那句橫眉冷對千夫指凜然一個頂天大漢的形象,對反對、守舊勢力的抨擊與嘲諷是毫不留情。譬如對陳、徐兩人犀利、刻薄的諷刺,入口微辣,入肚卻穿腸蕩胃,甚是尋味。
咸。淚水的味道。樸實感人的散文,就足以催人淚下。舊事的點滴,是《朝花夕拾》可歌可泣的鹽分,染咸的是回憶,濺起的是讀者深思的心靈。
看過的回憶錄,大都是風花月殘、捕風捉影的閑情逸致,倒沒見過這夕拾的朝花也別有風味,也是,百味不離其宗,朝花夕拾一樣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