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優秀教案范文,歡迎閱讀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下冊語文最后一課教案人教版 七年級下冊語文最后一節課篇一
韓麥爾先生的服飾、語言、神情、動作,表現出強烈的愛國感情,小弗郎士變化中表現的愛國感情是本文教學的重點。第一人稱寫法的作用,也是本文教學的重點。文章中重要語句含義的分析和文章中的處處照應則是本文的難點,應加啟發與點撥。
教學要點: 歷史背景,作者情況,小說的結構。
教學步驟: 1.教師簡介作品的歷史背景和作者。本文是篇外國短篇小說,作者都德是法國19世紀后半葉杰出小說家,《最后一課》是作者愛國主義短篇小說的代表作之一。本文通過阿爾薩斯省的一個小學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語課中的見聞和感受,真實地反映了淪陷區的法國人民慘遭異族統治的悲憤和對祖國的熱愛,以及爭取祖國解放和統一的堅定意志,集中地表現了法國人民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它是以普法戰爭法國慘敗、割地賠款這一歷史事件為背景的,以愛國主義為題材的作品,古今中外不勝枚舉。但這篇小說卻別出心裁,既沒有揭露敵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寫法國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選取一所普通小學中最后一堂法語課來反映尖銳的民族矛盾,把淪陷區人民對祖國的眷念、熱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都傾注在最后一課中。都德(1840~1897),法國著名小說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長篇自傳體小說《小東西》。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以后,都德應征入伍,后來曾以戰爭生活為題材,創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圍》(收在現行的高中課本中)《最后一課》等。《最后一課》是他的短篇小說代表作。
2.請同學提出本課中的生字、生詞。注字音,釋詞義。 鋸 踱 挾 皺 督 叟 攤 曠 懊 隸 鑰 匙 哽 賺
應該掌握的詞: 宛轉:這里指鳥聲抑揚動聽。 踱來踱去:慢步行走。 詫異:覺得十分奇怪。 哽住:聲氣阻塞。
3.教師范讀或讓學生朗讀課文。 4.引導學生理清本文脈絡,把握本文結構。依據故事情節的發展,本文可分幾部分?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 全文按情節發展,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1至6自然段,寫的是小弗郎士在上學路上。第二部分,7至23自然段,寫的是小弗郎士上了難忘的最后一節法語課。第三部分24至29自然段,寫韓麥爾先生悲壯地宣告“最后一課”結束。
教學要點: 小弗郎士上學路上的見聞和心理活動描寫;教室中異常情景的描寫;韓麥爾的語言、行動、神態的描寫,小弗郎士心理反應和思想感情變化的描寫。
教學步驟: 1.讓學生朗讀第一部分,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提問:“我”為什么想別去上學了,有幾個原因? 討論,回答。 教師小結: 共有兩個原因。一是遲到會受到韓麥爾先生的批評。一是怕老師檢查功課,自己完成得很不好。“況且”,是連詞,進一步說明情況。這兩個原因,促使小弗郎士想逃學。
提問:小弗郎士在上學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呢?討論,回答。 教師小結: 看到的是:天氣溫暖而晴朗,畫眉鳥在宛轉地歌唱,鋸木廠后邊的草地上普魯士士兵在操練,還有鎮公所邊的廣告牌前圍滿了人。這里揭示的是小弗郎士目睹自然景象和社會現象。自然景象是那么的優美恬靜,對一個頑皮的孩子有著極大的誘惑力;對社會現象,小弗郎士有的是感到有趣但是不理解(普魯士士兵的操練比分詞用法有趣多了),有的是理解但又令人沮喪(廣告牌──我們的一切壞消息都有是從那里傳出來的)。這就含蓄地點出了《最后一課》的社會背景,也是小弗郎士思想感情變化的社會環境。
提問:小弗郎士多么想在晴朗的藍天下,宛轉的畫眉鳥的叫聲中,開心地玩兒,可是他說,“我還能管住自己”。課文中哪些地方表明了他能管住自己? (交流,回答) 教師小結:首先,急忙向學校跑去,不再看普魯士士兵的操練,還有,看見許多人在看布告,他也沒有停步;再有,聽到華希特跟他開玩笑,還是繼續跑,跑得“上氣不接下氣”。
以上就是課文的第一部分。描述了小弗郎士在上學路上的見聞和心理活動。第1自然段,以獨白式的心理描寫,生動地刻畫了小弗郎士是一個稚氣、貪玩、不愛學習的學生。──他閃過逃學的念頭。第3自然段,寫他在路上看到的景物,但他沒有為之所動,“急忙向學校跑去”。這又突出了他性格的另一面:小弗郎士的意志力,他終于戰勝了逃學的念頭。這些也是小弗郎思想感情變化的基本條件。第4至6自然段,寫小弗郎士經過鎮公所時的心理活動。這里展示的是他性格的另一側面,即對敵人的恨──一切環消息都是從那里傳出來的。
這一部分中有兩處是為下文埋下了伏筆,一是小弗郎士心里想,“又出什么事了?”一是小弗郎士意識到華希特的話是開玩笑。這都在文章后面得到了呼應,使得文章渾然成為整體。 這部分在直接描寫小弗郎士的同時,間接地表現了韓麥爾先生的嚴厲,為下文做了鋪墊。
2.引導學生分析第二部分。
(1)請同學讀第7至10自然段,引導同學進行分析。
提問:跑到學校后,小弗郎士發現有哪些情況不同往常?
教師小結:其一,過去開始上課的時侯,總是“一陣喧鬧”的教室,現在“一切偏安安靜靜的”,“總”,強調的是一貫性,習以為常了,“偏”顯出安靜得異乎尋常。其二,平時嚴厲的老師,今天卻“很溫和”。其三,老師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禮服。其四,后排還坐著好些鎮上的人,特別是郝叟老頭還翻開了一本初級讀本。這就是小弗郎士跑到學校后,發現的種種不平常的現象,渲染出一種嚴肅、悲憤的氣氛。通過小弗郎士對教室情景的感受,渲染了“最后一課”的嚴肅、莊嚴、悲憤的氛圍。這是第一部分的第一層。
(2) 請同學讀第11至16自然段,引導同學進行分析。
提問:韓麥爾先生的講話,連用了兩個“最后”,它們的含義各是什么?表達了韓麥爾什么樣的心情? 交流,回答。
教師小結:第一個“最后”的含義是,韓麥爾先生的教學生涯,由于普魯士軍隊的入侵,將要被迫結束;表達了無比沉痛和憤慨的心情。第二個“最后”的含義是,小弗郎士這些法蘭西的兒童,由于普魯士軍隊的入侵,將不能再學習自己祖國的語言,今天的最后一節法語課,將是多么重要,多么寶貴!它深沉,含蓄地表達了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對祖國的語言無比珍視,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的無限依戀的感情。這種愛與恨交織著的復雜、深沉、濃烈的感情,通過兩個“最后”,準確地表達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