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弟子規讀書筆記400字篇一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弟子規》以“入則孝”開篇,更凸顯其意義的重大。在這方面,我言傳身教,以身作責,為孩子做榜樣。
我母親已有八十多歲了,從去年身體一直不好。因為在本村,我會時不時的過去照看,尤其在星期日或下雨天,我會經常陪在母親身邊,為母親鋪床、洗腳、提水、看火,陪母親說話、聊天等,以盡做女兒的孝道。有時下班或星期日,我會帶著孩子過去。當看到我為母親端煤時,孩子便說:“媽,還是我來端吧!”有時還會主動問我“媽,今天給姥姥干什么?”“端玉米軸兒”,直到把箱子端滿為止。孩子這點小小的舉動,也正用行動詮釋了“孝”的意義。就在兩個月前母親住院期間,我由于外感風寒,從醫院回家時突然感冒了,肚子疼、渾身疼得不愿下床。兒子按照我的教法,親自為我沖藥、熬粥喝,看到這些,我還真有一點小感動。孩子今年雖然還不到十周歲,但我覺得真的長大了,學會照顧自己的媽媽了。此時我也正聯想到《弟子規》中說到的“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這幾句話。是呀,是弟子規教育了我,教育了我的孩子。
“出必告,反必面,”“事雖小,勿善為,”“物雖小,勿私藏”……這些,我的孩子做到了。不管上學還是放學回家,都要打招呼;違反道德的事不會去干;不是自己的東西,肯定不會據為己有,哪怕是家里柜子上放著的錢,他也不會私自拿走,甚至買東西找回的錢也會如數交還。以前教育孩子的道德規范,如今在《弟子規》中逐一得到了體現,這更使我認識到“孝”的廣泛。“親所好,立為具,親所惡,謹為去,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我們永遠都要記住:為人子女應“以孝為先”。
以前總是認為:孩子還小,在和長輩或他人相處時不嚴格要求他們,好吃的好玩兒的都給孩子享用,以至于他們認為這些是理所應當的,不知道禮讓長輩及他人,養成了不少的壞習慣。《弟子規》指導我們:“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長者立、幼勿坐”。
記得剛開始學習《弟子規》時,我從電腦上找出來并為孩子做了解釋。當時我是站著說的,剛說完“長者立,幼勿坐”,孩子便說“媽,你快點兒坐吧,要不然我都不能坐。”一句出于淘氣的話,卻讓我的心里有一點兒暖融融的感覺,說明孩子懂得了什么是“長者立,幼勿坐”。在以后的日子里,也漸漸地付諸于行動。[平時吃飯時,孩子的爸爸沒有下班回家,就讓孩子先等一等;有了好吃的就先讓孩子撿好的先給奶奶送過去;如果在奶奶面前說話聲音大了,我馬上會提醒孩子:尊長前,聲要低;當我說話聲音大時,孩子也會比出食指在嘴前做出“噓”的動作來提醒我。就這樣,我們互相勉勵,比以前都有了很大的進步。
以前我的孩子上學經常忘記帶東西,物品隨處亂放。因缺少事先計劃和準備,以至到時東找西找,匆匆忙忙,身心慌亂,錯誤百出,結果耽誤時間不說,還經常發生口舌,使家庭氣氛緊張。在三年級的時候就有過好多次,不是忘記帶英語書,就忘記帶語文書,要不就是忘帶彩筆,紅領巾更是,找不到五間屋子就帶不上。因為我要上班,奶奶也跟著找,本來早晨的時間就不多,這樣搞得就更緊張了。通過背誦理解《弟子規》,孩子更直觀地認識到“事勿忙,忙多錯”的道理。《弟子規》“謹”的.一節,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逐漸警惕自己的言行,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在逐漸養成。如“起床、盥洗、穿衣、吃飯、坐立走”等。孩子的進步使我們做家長的感到無比欣慰。
《弟子規》不僅是教育孩子的,也是教育我們的。作為家長的我們,首先做好孩子的領路人,成為孩子成長的榜樣。其實我的這點做法不足掛齒,距離《弟子規》的要求還相差甚遠。但為了我們的孩子,也為了家庭與社會更加和諧,我希望我們能夠與孩子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弟子規讀書筆記400字篇二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弟……
《弟子規》,雖然它年齡遠不如日月星辰,但其意義卻一點也不比宇宙中的太陽遜色。讀《弟子規》,真讓我羞愧不已。書中字字珠璣的話語,雖然簡短,卻包含著無數的道理,讓我受益終身。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應勿懶”。當我讀到這些語句時,不禁想起自己的所作所為,羞愧難當。
記得那是一個多云的日子,媽媽從北京出差回來。“叮叮叮……”樓下的門鈴響了,原來是媽媽讓我下去幫忙拿東西。我心想:媽媽肯定提了不少東西,五層樓的.高度,再加上那么重的東西,我才不下去呢。于是我便堵上了耳朵,跑回自己的房間去了。“兒子,兒子……”媽媽在樓下不斷地叫喊著,我的心里在做著激烈的斗爭,到底是去還是不去呢?“哎呀,都煩死了,我的腦袋快要炸了。”我小聲的嘟囔著。算了,一不做,二不休,不去就是不去,回頭就說沒聽見就行了。我又繼續把頭埋在了胳膊下面盡量不去聽樓下的叫喊聲。
一會兒,媽媽提著大包小包上了樓,“當當當”的敲響了家里的大門。我趕忙去開門,“你剛剛在干什么?沒聽見我在樓下喊你嗎?”媽媽疑惑地問我。“我,我,我剛才在寫作業,沒聽見。”媽媽不疑有他,一邊把手伸進包里,一邊神秘兮兮的問我:“你猜媽媽給你帶什么來了?”然后拿出了一個大塑料包,“看,媽媽給你帶北京最有名的烤鴨回來了,開葷嘍!”我不好意思的結果烤鴨,想起了剛才自己的作法,后悔至極,真想回到剛才,到樓下去幫媽媽一下。可是,我沒有后悔藥。
九歲的黃香,為了讓父親睡的安心,夏天睡前幫父親吧床鋪扇涼,冬天寒冷時為父親把床鋪暖熱。想想我自己的所作所為,我簡直無地自容。媽媽,對不起,愿你能原諒我。我一定要改正。《弟子規》,你讓我懂得了孝敬父母的道理,你讓我懂得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人”;謝謝你,《弟子規》。
你是一顆永垂不朽的明珠;是你讓我懂得了那么多,我要在這里對你說—謝謝你,《弟子規》。
弟子規讀書筆記400字篇三
教育青少年的良書《弟子規》,規范員工行為的良書《弟子規》,熏陶人性情的良書《弟子規》……可以說《弟子規》是我讀過的最具教育人作用的一本好書,它分別從孝、德、謹、信、愛、仁、學等各方面指引我們應該如何去躬行,每日一遍定當收獲無窮,夸張點說:未聞弟子規者枉稱讀書人也。
弟子規與幸福人生,為什么我會選擇這門課程呢,可以說,剛開始我對弟子規是完全不了解的,只是聽同學說過曾經有一家很出名的公司在招聘員工時的唯一要求就是會背誦弟子規,當時我就很疑惑:弟子規到底是什么來的,它能起這么大的作用嗎?后來選修的科目上就有這樣的一門課:弟子規與幸福人生,抱著好奇的欲望,我當即就選它了,后來的實踐證明我的選擇是正確的,從中我收獲到的、體會到的或許是我從平時的書上是完全體會不到的。通過幾個星期的學習,弟子規慢慢影響了我各個方面的行為習慣,可以說:選擇了弟子規我無悔!
下面我想淺談一下我對上課的認識和讀弟子規后的感悟。老師的上課方式很新穎,擺脫了傳統授課的方式,自然同學都會欣然接受。上課前朗誦一遍弟子規,自從初中后已經很少有過這種感覺了,確實很令人懷念,感謝老師給予了這樣的一個機會,并且通過朗誦弟子規,我的思想馬上得到洗禮,似有一股動力決心要改變自己的一切缺點似的。講課時,除了講解書上的知識,老師還不時穿插一些自己的經歷、感受,這樣可以使我們快速接受,快速運用。放學后還會播放那首動情的跪羊圖,聽后確實感觸萬分。通過聽老師的介紹和誦讀弟子規后,感觸很深,我在問自己:這么多警句中,我真正做好的有多少?如果按照這個標準,我算是個怎樣的人?這時我愧疚萬分、無地自容!讀完弟子規后確實會使自己的心靈得到洗禮,同學們,少一盤cs,多一遍弟子規,你就已經進步了。
學習任何東西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的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弟子規》這本書全文不過360句,計1080字,但能真正懂得它并去躬行它的又有幾人呢,弟子規雖好,但如果你的學習過程不能懂得堅持,那此書又于你何用呢,所以總的來說學習弟子規需要的是堅持。堅持去學習確實很重要,不過你的學習又是怎樣的學習呢,僅是指誦讀弟子規,解析弟子規嗎?要記住學習的目的是致用,不懂運用只會紙上談兵又有何作為呢!學到的東西時刻要懂得躬行。知識、
技能能迅速的學會并運用,但學習弟子規是為了影響一個人的性情的,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改變一個人的性情是需要耳濡目染,逐漸熏陶的過程的。歸納起來:學習弟子規需要堅持不懈、學以致用的品質。這就是我學習《弟子規》過程中的一些心得體會。
下面就具體來分析一下我對弟子規的看法和我自己在學習弟子規躬行方面的做法。《弟子規》一文中論述的基本內容是融合古代圣賢對青少年學生的訓誡,教誨青少年如何走好人生的第一步。本文先后有序地講解了學生們孝敬父母、關愛兄弟、修身養性、為人處世、讀書求學的生活基礎規范。這本書分為總敘、入則孝、出則弟、謹篇、信篇、泛愛眾、親 仁和余力學文這幾部分。
孝:所謂百行孝為先,如果一個人連最基本的孝都做不到那他能干什么呢!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這看起來是一個很簡單的要求,但試問一下自己:你做到了嗎?很多人當父母喊他時,他的表現不是緩而是直接當沒聽到,父母叫他做事,他也不是拖延而是直接拒絕或隨口答應沒下文。這不是我憑空想出來的,而是我確實看過不少例子包括我自己也曾經試過。父母的養育之恩我們就是用如此的方式報答嗎?當我們遠離家鄉讀書或工作時,父母可能就依靠在窗扉旁苦盼我們的消息,問一下自己:你多久沒打電話回家啦。自從學習了弟子規后,我每方面都已經盡力去做了,我的電腦屏幕上就寫著常打電話回家問問,每個星期至少一次與父母交談并且不會主動先掛機。回到家里我會認真的聆聽母親的嘮叨、父親的教誨……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如果兄弟姐妹都不能和睦相處的,那我們確實應該好好反省一下自己待人的方式,兄弟同心其利斷金,有什么事情比一家人和和睦睦更重要呢?但現實中卻不乏少數的人兄弟姐妹間反目成仇。我鄰居家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兩兄弟總因一點爭執而大吵一場,分家后爭執仍不減。弟子規教導了我處理家庭間和睦的重要性,我弟快中考了,我覺得我比他更緊張似的,一有時間我就會打電話詢問他的學習情況,并總在嘮叨告訴他應該如何為人處世,因為弟子規教導我們要有愛自己的弟妹。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現能……在長輩面前,我懂得了要謙虛有禮,懂得該如何稱呼長輩,懂得了與長輩相處時的一些具體的`禮節,公車、地鐵的座位上不會出現我的身影……
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一年之計在于春,一天之計在于晨,
以前我總貪戀睡懶覺,學習弟子規后,我感慨萬分,每天我很早就起床讀一遍弟子規后再朗讀英語,收獲不少。用人物 須明求 倘不問 即為偷 借人物 及時還 后有急 借不難……很多同學都跟我說過他很討厭某某拿了他的東西又不說,如果那個某某讀過了弟子規或許他就不會有這樣的行為了。弟子規教導我借人物要及時還,因此我很少拖欠別人的東西,所以當我有需要時他們都愿意再次借給我。
凡出言 信為先 詐與妄 奚可焉……與人交往在乎一個信字,言而無信者誰愿意靠近呢?在大學這個小社會里,我很在乎信字,自己不能做到的事情我不會輕易答應他人,當我答應后,我就會盡我所能去做到。當與他人交談時,該出口時就出口,立身處世要謹言慎行,說話內容要實事求是。三人行必有我師,我們要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時刻要對自己反躬自省。所以我會尋找適合自己的好幾個榜樣,效仿他們身上的優點,以他們的優點來時刻鞭策自己。
凡是人 皆須愛 天同覆 地同載……同是生存在我們這個可愛的地球上的本應就該相親相愛,有句話很貼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因此我在努力的將我的狹愛進化為泛愛。有才能的人聲望自然高,這告誡我們做人要低調,炫耀是無法炫耀出聲望來的,接觸弟子規后我懂得了以前我做錯了好多好多……
同是人 類不齊 流俗眾 仁者希……以前就知道明君要親賢臣遠小人,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如此,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我們的德行也會進步。所謂物以類聚嘛,因此學習中、生活中我都會親近有仁德的人并虛心向他學習。
不力行 但學問 長浮華 成何人……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在大學里,讀書仍然還是最主要的,不過讀書厲害的也有正品次品之分,這在乎你是否已經身體力行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這些本分呢。學習重要,不過做人更重要,不過可以在學習中學會做人,例如學習弟子規這樣的良書。學習的時候專心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一般都會到圖書館進行學習,因為一個良好的環境會影響一個人學習的心情,學習最好做到心到、眼到、口到,這是弟子規里教導我們的。
如果有一本好書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那在我看來這本好書就是《弟子規》,學習了弟子規后,我發現自己的言行舉止都漸漸地在發生改變,確實,學習了弟子規我無悔!
弟子規讀書筆記400字篇四
最近,拜讀了我們祖先的杰作《弟子規》,這本書全文可是360句,計1080字,其基本資料,是融合古代圣賢對青少年學生的訓誡,教誨青少年如何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弟子規》即據此編寫,先后有序地講解了學童們孝敬父母、關愛兄弟、修身養性、為人處世、讀書求學的生活基礎規范。這本書分為入則孝、處則弟、謹篇、信篇、泛愛眾、親仁和余力學文。
細細品味后茅塞頓開,平時里對人生的點滴感悟都在圣賢的教誨中有明確的答案,字里行間充滿著人性的真正體現。
在弟子規第四課"信",我明白了能實踐諾言,便是守信;不能實踐諾言,無論是出自不得已,還是故意食言,都違反了做人的基本要求和處世的基本原則。母親履行的職責像奏多情的細雨,潤物細無聲;父親實踐的職責像冬天狂舞的雪,寒面凈心田。父母永遠的付出,不曾為回報等待,一心守候,只為子女成材。我學了"入則孝"以后,心里面要念念不忘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顧到父母。如果我們能以這樣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這就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為先,一個對父母都不孝順的人,如果說他能夠干成大事業,那也許是一種巧合;一個不懂得禮節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跌撞撞行走,最終付出的代價也是很大的。
《弟子規》里面的資料還有很多很多,需自我去細細品味。
生活似酒,人生像畫,歲月如歌。或許正是由于人生中有許多酸甜苦辣,才會使歡樂的滋味更加甜蜜。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
這是弟子規第一段。古人的教育目的,首先是教做人,"有余力,則學文".而我們此刻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學文"上,大大忽略了做人教育。雖然也有品德課、政治課,卻只是背書、考試,過后水過鴨背,什么也沒留下,更別提深入骨髓的東西了。這是我們現代教育的最大失誤。
弟子規如何教孩子做人呢?這一段講的是總的原則,后面還會具體事情具體說。總的要求是:首先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是,一切言行謹慎、講信用。對待大眾平等仁和,親近仁德的人,向他學習。能夠做好這些,還有精力,才能夠學習知識,如果做不好這些,學習知識是沒有用的。
這個總的教育原則,到今日也是十分有意義的。如果每一個人能夠做到這些,我們的和諧社會才是能夠期待的。機器人能夠把全世界的知識放在自我的芯片上,可是他們沒有血肉,沒有靈魂,因為他們無法做到"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我們的教育,是要教育出一群機器人呢?還是要教育一群人?
現代生活的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心理壓力增大,子女教育困難,鄰里關系緊張,同事之間互相猜忌。應對這些問題,每個人總是想盡辦法,解決這些問題,擺脫以上煩惱。可是,最終的結果只是顧此失彼,不能到達真正意義上的歡樂。
弟子規讀書筆記400字篇五
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我是八年級五班的王鶴飛,我演講的題目是《感悟弟子規》。“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句話,媽媽說過,爸爸說過,老師也說過,可我總是有種似懂非懂的感覺。自從我們學校開展了誦讀《弟子規》活動,我對這句話漸漸地有了真正的理解。我終于深深地懂得了什么是規矩,什么是方圓,什么才是真正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弟子規》這些規矩,看似平常無奇,但是,如果我們認真去實行,那帶給父母親的歡欣快樂,可不是有形的東西可以媲美的喲。《弟子規》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謹慎。看見別人有了進步,就要虛心向他學習,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慈……《弟子規》給我們規范了做人的道理,如果我們做到了,我想我們會是一個文明高尚的小朋友。
就說我吧,我以前學習習慣很不好,又不講衛生,媽媽經常說我,我很不高興。學習弟子規后,我慢慢地改掉了以前的一些壞習慣,媽媽也開心地笑了,夸我懂得了不少規矩。
弟子規里有一段叫有余力,則學文,這一段中有一個故事。
內容大致是:魏國有一個人叫董遇,自幼生活貧苦,整天為生活奔波,但只要一有時間就坐下來學習,所以知識淵博,人們都佩服他,附近的人紛紛前來求教,并問他是如何學習的,董遇告訴他們,學習要得用三種空余時間,冬天是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日之余,人們聽了恍然大悟,原來就是要得用這“三余”學習。董遇生活很貧苦,但他專心學習,我們現在生活富裕了,就更應該努力學習。董遇面對重重生活上的.困難,他沒有回頭、放棄,我們并沒有遇到困難,如果不專心讀書學習,就辜負了爸爸、媽媽、老師,和親人對我們的期望,所以同學們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按照董遇說的那樣利用“三余”學習。
沒有規矩,真的不成方圓,我們將來的路還長著,我們從小就應該人人守規矩,盡責任。行為上守規矩,學習上守規矩,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做一名文明向上的好孩子。
相信我們一定能用規和矩畫出真正的方和圓。
謝謝大家!我的演講到此結束。
弟子規讀書筆記400字篇六
在學校的統一要求下,我讀了《弟子規》。《弟子規》原名《訓蒙文》,作者是清代康乾年間的秀才李毓秀,后來清代儒生賈存仁將其修訂和改編,并將書名改為《弟子規》。其內容采用論語中的“學而篇”第六則:“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撰而成全文,一共三百六十句。其核心思想是孔子的“孝”“悌”“仁”“愛”,具體列出了為人子弟在家和外出時的言行舉止、待人接物、求學等方面應有的禮儀和規范。我學習《弟子規》,主要有以下感想和體會:
一、我們要孝順父母
我們要聽從父母的吩咐,為父母分憂,不讓他們擔心。“百善孝為先。”《弟子規》告訴我們要孝順長輩。孝的第一步是傾聽和了解父母的需要,第二步是按照父母的需求努力實踐。我常常十分愧疚,因為我最大毛病就是拖拉、偷懶。父母叫我做事時,我常常拖一兩個小時,有些事甚至一兩天不去做。孝為百善之首,我連這么小一點事都不能做好,怎么對得起父母?
二、我們要懂得如何為人處世
《弟子規》提倡對長輩要“孝”,對平輩和朋友則要“弟”。所謂“弟道”,即一種守望相助的同胞之情。我們與人相處懂得謙讓,出門在外要注意禮節。喝東西、吃東西時,或落座或走路時,都應該長者在先,幼者在后。會餐時,在座的如有領導、師長,不要看到遠處一道自己喜愛的菜,就不管不顧將其撩過來放到自己跟前,或者只盯著一兩道菜,別的菜連一筷子都不伸。這些禮儀是對長者的尊重,也是個人修養的體現。
三、我們要管理好自己
我們要生活有規律、外表整潔、愛干凈、行為規范,把自己變成一個有涵養有內涵的人。處事要穩重,不慌不忙,不急不躁。在做事時不會出現大的錯誤與瑕疵。給人良好的感覺很重要,一個衣冠不整的人不會有人愿意接近,一個過度飲酒,出入不良場所的人也不會有所成就。行為不端正的人不會讓人放心與信任。
四、我們要講誠信
凡出言,信為先。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相信大家都明白,造謠生事,敗壞他人名譽是極其可惡的。不要輕易承諾,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五、我們要懂得仁愛
眾人平等,不管是誰都有愛與被愛的權利,你不喜歡但是你不能傷害他,對好人贊嘆與傳播,對惡人制止、適當包容、教導、感化。
《弟子規》是古代圣賢的智慧結晶,它語言清晰明了,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文筆自然流暢,樸實無華,影響深遠。它是一本優秀讀物,對我們養成良好的習慣和行為道德,有著重要作用。在我看來,《弟子規》不僅是一本好書,而且是一面鏡子,一面幫助自己不斷完善自我、提高個人素質、培養良好習慣的鏡子。
弟子規讀書筆記400字篇七
媽媽常常夸獎我,自從學了《弟子規》我長大了。今天我又一次坐在書桌前又一次打開《弟子規》這本書,“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讀著讀著,一幕幕的往事,在我腦海里一一閃現……
原文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黃香九歲時,母親因病去世,他與父親相依為命。夏夜,黃香用蒲扇扇涼父親的枕席,使辛勞的父親早些入睡。冬夜,黃香用自己的體溫把被窩焐熱,再讓父親睡下。黃香長大后為百姓做了許多好事。他的孝行成為千古美談。”
那是發生在去年冬天里的事情。
“媽媽,快,快上床。”我再三催促著媽媽上床,你肯定以為我是擔心媽媽累了,其實你想錯了。我是想讓媽媽早點幫我把冰涼的被窩焐熱,這樣,當我寫完作業,上床睡覺時,外面是“寒氣襲人”, 只要一鉆進自己溫暖的被窩,里面就 “溫暖如春”,我甜甜地進入了夢鄉。對媽媽的冷暖,我卻全然不顧。
在經典誦讀課上,老師給我們講了黃香的故事。放學后我再也忍不住了,任憑羞愧的淚水在臉上流淌,心里暗暗地說:“媽媽,您放心,我再也不會讓您為我暖被窩,而相反,我會為您暖被窩。媽媽相信我吧,媽媽,從今以后,我一定要做個孝順父母的好孩子。”
又是一個寒冷的晚上,我早早地做完作業,漱洗完后,悄悄地睡到媽媽的.被窩里。心里不停地說:“快點暖起來吧!快點熱起來吧!”當媽媽睡進暖和的被窩時,又驚又喜,一下把我摟進懷里說:“媽媽的好寶貝,謝謝你。”
誦讀了經典,我從中學會了許多,這本書,像朋友一樣,給予我很大的幫助,告訴我什么該去做,什么不該去做,我喜歡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