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荔枝篇一
內容:
1、學習生字,讀準字音,認清字形,了解字義。
2、初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目標:初步了解課文的內容,并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過程:
一、激趣導入??,引入新課。
1、今天,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了一則謎語,請你們猜一猜這是一種什么水果?圓圓身子紫色殼,甜中帶酸汁多多。疙疙瘩瘩雖難看,果中皇后不虛傳。
2、對,這就是我們同學們最喜歡吃的。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課文。請大家齊讀課題。
4、學生介紹作者的有關資料。(肖復興,北京人,1947年生,1966年畢業于北京匯文中學,1968年到北大荒插隊,1982年畢業于中央戲劇學院。他當過大中,曾任《小說選刊》副主編,現任《人民文學》雜志社副主編。出版了50余種書,曾多次獲全國及北京、上海地區優秀文學獎。)
二、初讀課文,學習課文的生字。
1、自讀課文,劃出生字及生詞。
2、讀準生字詞,同桌互查。
剝開:b1o,不能讀成b#。
慰籍:ji8,不能讀成j@。
3、再讀課文,讀準字音。
4、記憶字形,了解字義。
(1)分析字形結構,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理解詞義。
時令:季節。
不消:不需要;不用;用不了。
容:允許;讓。“還沒容我從書包里……”就是“還沒讓我從書包里……”。
紋絡:本課指果皮上的花紋。
昂貴:價格很高。
玲瓏剔透:本指器物精巧細致,孔穴明晰,結構奇巧。本課指小而好看。
不經意:不注意,不留神。本課指母親的動作非常自然,似乎是無意識地做的。
闊別重逢:久別重逢。
慰藉:安慰。
遺憾:本課指給自己留下的惋惜之情。
痛楚:悲痛。
(2)請學生聯系課文的內容談談自己對這些詞語的理解。
三、再讀課文,理清文章的結構。
1、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想:每個自然段寫了什么內容?
2、用簡潔的語言說說每個自然段的意思。
(1)“我”在母親快70歲的時候,第一次給母親買回了她從未嘗過的。
(2)“我”一回到家,母親便端出一盤剜去了疤,洗得干干凈凈的沙果。
(3)看到“我”買回的,喜歡的母親竟然高興得像一個孩子。
(4)當客人來家,面對兩盤形成鮮明對比的水果,“我”不知所措時,母親是那樣自然妥帖地消除了尷尬,維護了“我”的自尊心。
(5)喜愛的母親,每次都把大個的給“我”吃。
(6)母親臨終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顆,都給她心愛的小孫子吃了。
(7)至今,依舊年年紅。
3、默讀課文,試著給課文分段。
思考:本課表現的是什么?(母親對兒孫的愛)。
(1)為此,課文著重講了幾件事?
第一件,我”一回到家,母親便端出一盤剜去了疤,洗得干干凈凈的沙果。
第二件,當客人來家,面對兩盤形成鮮明對比的水果,兒子不知所措時,母親是那樣自然妥帖地消除了兒子的尷尬,維護了兒子的自尊心。
第三件,喜愛的母親,每次都把大個的給兒子吃。
第四件,在母親臨終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顆,都給她心愛的小孫子吃了。
(2)分段并歸納段意。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我給母親買。
第二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客人來家,面對兩盤形成鮮明對比的水果“我”不知所措時,母親是那樣自然妥帖地消除了尷尬,維護了“我”的自尊心。
第三段:(第五自然段)喜愛的母親,每次都把大個的給“我”吃。
第四段:(第六段)“母親臨終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顆,都給她心愛的小孫子吃了。
第五段:(第七段)至今,依舊年年紅。
四、布置作業?
1、抄寫生字詞。
2、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目標:
使學生體會理解母親對兒孫的愛,并體會作者表達真情實感的方法。
內容:
1、通過理解重點詞句,體會理解母親對兒孫的愛。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過程:
一、復習回顧
1、自由讀課文。
二、講讀第一段。
1、指名讀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作者為什么會買?這來的容易嗎?
(這種生長在南國的水果當時在北京很少見到,價錢貴,我的收入又低。但我想到70歲的老母親至今沒有嘗過,下定決心買了一斤,孝順母親,讓母親高興。)
2、感情朗讀,要讀出自己的感受。
三、重點講讀第二至四段。
1、指名讀第二至四段,思考這段主要寫了什么?
2、自讀后小組討論,哪些地方寫出了母愛的偉大?
3、討論、交流。
(1)“我拿了一個沙果塞進嘴里,連聲說真好吃,又明知故問多少錢一斤,然后不住口說真便宜——其實,母親知道那是我在安慰她而已,但這樣的把戲每次依然讓她高興。”這句話意在說明,對母親來說,她對孩子的愛是不求回報的。只要孩子高興,哪怕有時是裝出的高興,她都覺得是很大的安慰。
(2)“母親一見,臉立刻沉了下來。”這是說,母親生氣了。為什么生氣呢?聯系上文“居家過日子,老人就這樣一輩子過來了”,可見,母親是怪兒子大手大腳。
4、老師范讀,指導朗讀。
(母愛太偉大了!誰能帶著感情讀一讀這段?)
5、自由讀課文,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四、學習課文第五段。
自讀第五段,思考:本課的結尾只有短短的一句話,但蘊含著極為豐富的感情,可謂言已盡而意無窮。可啟發學生合理想象,深入體會。補充作者沒有說出的話,想象“我”對母親深切的懷念之情。學生作出的答案可能多種多樣,只要基本表達出了思念母親之情,就應予以肯定。下面的補充僅供參考。
而今,依舊年年紅。三年來,每當上市,望著它那紅紅的皮,想到它那白白的肉,我的腦際就浮現出了母親手心托著,愛憐地望著舍不得吞下的場面,心中感受到了一種無可言說的痛苦,眼里流下了無限思念的淚水。
五、總結、擴展
1.根據,要求學生簡要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2.自由讀課文,想一想課文是怎樣寫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六、布置作業?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完成課后練習——選作題。?
荔枝篇二
古詩中“日啖荔枝三百顆”是逍遙快活,現實中如果一天吃三百顆荔枝,恐怕得生病上醫院。
荔枝吃得多
少-婦差點暈倒
32多歲的市民劉女士因為臉色發白、有眩暈感,到醫院看病。“昨晚我在家好端端地看電視、吃荔枝,播放廣告時我想站起來,突然覺得天旋地轉,想喊卻沒力氣。”劉女士有些擔心,自己是否得了什么大病。接診的主任醫師詳細詢問病情后,知曉她前一天吃了一大盆荔枝,便安慰她無需擔心。原來,劉女士的`昏厥是荔枝食用過多導致,也就是所謂的“荔枝病”。
專家告訴記者,最近一段時間,因為“荔枝病”前來門診就醫的市民不少,一周有十多個。患者中分為兩種表現,一種是流鼻血、口腔潰瘍等“上火”表現,很多市民容易理解。另外一種,則是很多人想不到的———低血糖反應。
嚴重“荔枝病”
可能會要命
荔枝不是很甜嗎?為什么吃多了反而低血糖?專家解釋,目前致病的原理尚未完全明了,考慮有兩種可能:第一就是荔枝里的果糖含量較多,大量果糖轉化為葡萄糖后刺激胰島β細胞迅速釋放大量胰島素,引發低血糖反應;第二就是荔枝內含有一種叫甲基丙環基甘氨酸的物質,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荔枝病輕的話表現為食欲下降、惡心、頭昏腦脹,嚴重的話則是臉色發白、暈厥、休克。”黃獻鐘介紹,嚴重的低血糖患者,其反應可以很兇險:突然面色蒼白、手腳冰涼、大汗淋漓,甚至個別患者會突然昏迷,并且伴有陣發性抽搐、心律失常、血壓下降等,若不及時就醫可引起死亡。
相關提醒
老人、小孩不能過8顆
“最關鍵還是要把握量。” 專家提醒市民,荔枝屬性溫燥,食用荔枝不宜一次食用過多,還應避免空腹食用。大人一次食用在400g以內為宜,老人、小孩一次不要超過8顆。此外,陰虛火旺的人最好少吃,正在長青春痘、生瘡、傷風感冒或有急性炎癥時,也不適宜吃荔枝,否則會加重病情。
對于“上火”表現的“荔枝病”,市民可以用白茅根熬水喝緩解,適量食用薏米、黃瓜、絲瓜等食物也有一定效果。一旦發生低血糖表現的“荔枝病”,可立即口服較濃葡萄糖水,并且盡快送醫救治。
荔枝篇三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
——蘇東坡
我家鄉的荔枝呈鮮紅色或黃綠色,但其他地方的荔枝有的是綠色、有的是黃綠色,還有的是紫色,讓人眼花繚亂。荔枝的顏色十分好看,這是我喜歡荔枝的原因之一。
荔枝上頭扁寬,下頭尖小,像心形,也有像球形的。它還披著一身帶刺的“戰甲”,就像一只卷起來的剌猬一樣。
如果你把荔枝樨在手里,它的刺會把你刺得嗷嗷叫,手感就像在捏一只海膽一般。要是把荔枝靠近鼻子嗅一嗅,聞一聞,一股淡淡的清香縈繞著你,像一把勾子伸進鼻孔把你的饞蟲都勾出來,讓人垂涎三尺。
你用手輕輕地把荔枝的“戰甲”剝開,會看見一顆珍珠般澗向的果肉,一咬下去,果汁一個勁地往外射,酸甜可口、細膩爽口,簡直是佳果圣品,天堂的美食,讓人回味無窮、贊不絕口,吃了一個還想再吃一個。
荔枝皮可藥用,果肉有豐富的維生素和蛋白質,可增強肌體抵抗力。但是吃多了,就會對身體有危害,我的外婆告訴我:“一個荔枝三把火,吃多了就會上火。”不僅如此,還會得醫學上的“荔枝病”。荔枝雖然稱不上果中之王,但它味美、清香,令人喜愛。
我愛家鄉,更愛家鄉的荔枝。
荔枝篇四
1.激發學生熱愛社會主義新生活,熱愛勞動人民的感情。?
3.理解文章標題的含義及作用。?
二、難點、重點分析?
1.作者是如何贊美蜜蜂的?又如何轉而歌頌勞動人民的??
2.本文的結構是怎樣的??
3.本文的寫作特色是什么??
分析:?
(1)富于詩的意境。?
(2)感情變化的描寫。?
(3)富有情趣的語言。?
(4)淺中有深、淡中有味的風格。?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板書:?楊朔?
(二)檢查預習(出示小黑板、教學卡片、投影片均可)。?
1.給加點的字注音,并注意它們的寫法。?
蜇了一下?啖?黑黝黝?蠕動?掐花?沸沸揚揚?倚著?不辭辛苦?
疙瘩?提防?糟蹋?插秧?渺小?嚶嚶嗡嗡?釀造?朔?
2.解釋下列詞語及加點的字。?
黑黝黝?幻景?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嚶嚶嗡嗡?沸沸揚揚?蠕動?稀罕?提防?渺小?
高尚?小生靈?
對以上詞語的理解請參照有關資料和工具書,答案略。?
(三)教師范讀課文。?
組織學生討論。略。??
板書:?
不大喜歡→想去看看→由衷贊嘆→夢中變作蜜蜂——線索?
討論后明確:?
3.怎樣理解“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卻又多么高尚啊!”?
5.課文要表現的中心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現這一中心的??
(七)就上面所布置的思考題進行討論。?
板書:林茂、蜜甜→蜜蜂勤勞→農民忘我?
3.怎樣理解“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卻又多么高尚啊!”?
4.指導學生朗讀、背誦第17段。?
6.課文要表現的中心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達這一中心的??
板書:?
歌頌甜美的生活→歌頌生活的創造者→愿做生活的創造者→中心?
7.指導學生朗讀、背誦第18段。?
8.小結。?
9.布置作業?。?
字數為500左右即可。?
【板書設計?】?
荔?枝?蜜?
不大喜歡→想去看看→由衷贊嘆→夢中變作蜜蜂?
(感情變化)→線索?
林茂、蜜甜→蜜蜂勤勞→農民忘我?
↓?↓?↓??
歌頌新生活→歌頌創造者→愿做創造者?
(借物抒情)——中心?
二、有爭議的問題。?
三、“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出處。?
這句詩出自蘇拭《吃荔枝》(又名《惠州一絕》),原詩是這樣的:?
羅浮山下四時春,?
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
不辭長作嶺南人。?
來自:中基網??
荔枝篇五
作者:王麗萍
《荔枝》是新選入的一篇文章,作者肖復興。乍看題目,文章似要介紹荔枝,細讀會發現,作者是在通過第一次買荔枝、與母親吃荔枝以及母親臨終前為母親買荔枝等幾個細節的回憶,表達對母親深切的懷念之情。設計理念語文教學應十分重視朗讀,要還朗讀以正當的地位,而不能僅看作是課堂教學的一種點綴。《荔枝》一文,文不甚深,對于高年級同學來說,作者要傳達的意圖也不難體會,況且,孩子們已儲備了相當的能力與經驗。因此,可完全采取朗讀與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或稱參與式)進行學習。
教學思路
一、初步感知
1.以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再以小組為單位,討論預習中遇到的問題。小組討論時,要求每位同學都要發言,都要傾聽同學的發言并有自己的思考。討論時,還要把組內已經解決了的問題及答案簡要記錄在小卡片上。
2.匯報討論結果,并提出小組尚未解決的問題。也可將小卡片貼于教室四壁,組員對其予以介紹,其他組可要求對一些問題做出進一步的解釋或幫助解答該組未解決的問題。通過這一過程,篩選出共性的問題,便于教師有的放矢地進行下一步教學。
二、深入閱讀
教師根據上述討論的實際情況提出進一步的學習要求:
2.分組討論上述問題,每組發給大白紙和彩筆,要求同學將討論結果寫到紙上。
3.展示討論成果,要求同學將討論結果貼于教室墻壁上,組內推薦一名同學向大家講述(或輪流講)。這一過程相當重要,也是對教師素質的考驗。教師要視具體情況進行必要講解,引導朗讀,幫助學生理解一些詞句,學習某些生字,糾正學生理解中的某引起偏差等等。
三、朗讀悟情
上一步的討論、學習,可能有點瑣碎,以至于造成孩子們對課文整體印象的模糊,因此,通過朗讀將零碎的印象整合起來,是很必要的。
2.朗讀比賽。引入競爭機制,讓學生互相評價,互相啟發,達到對課文深層次的理解。
四、讀后反思
教師可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實際,談談本文學習的得與失。這一步是必要的,它使孩子有機會對自己的學習活動有所反思,溫故而知新,有利于進一步的學習。
五、課外引伸
1.可提供一些寫骨肉之情的文章供大家閱讀,最好,讓他們自己去收集,并把其中的好段落抄寫下來。
2.為父母做一件事,并把它寫下來。
荔枝篇六
1.學會10個生字,認識“荔、棠、疤”3個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筋脈、剝開、妥帖、慰藉、報償、遺憾、彌補、饞嘴、一輩子。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母親對兒孫的深厚的愛,喚起自己關愛父母的心。
重點及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母親對兒孫的深厚的愛,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喚起自己關愛父母的心。
過程:
第一課時
1.學會10個生字,認識“荔、棠、疤”3個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筋脈、剝開、妥帖、慰藉、報償、遺憾、彌補、饞嘴、一輩子。
2.初讀課文。
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喜歡吃哪些水果?
2.隨生說
3.本文作者以此為題,是否真的在寫?
4.如果寫水果,應該寫哪些內容?
二、預習課文
1.學習生字新詞。
2.從預習和課后思考題中提問題。
三、全班交流
1.從10個生字的音、形、義三方面交流要注意的問題。
2.質疑。
四、細讀課文
1.聽錄音范讀,讓學生注意聽,再模仿反復朗讀。
2.琢磨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聯系。把前面問題去粗取精,找出能夠概括文章大意的線索性問題。
①本課主要寫的是什么?分幾個層次寫的?
②母親臨終前為什么舍不得吃一顆?
③課文中描寫細致的地方,討論一下,體會到了什么?
④文章表達了什么思想感情?
3.精讀自學,小組討論。
第二課時
1.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母親對兒孫的深厚的愛,喚起自己關愛父母的心。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過程:
一、回顧全文
1.指名朗讀。
2.回顧重要問題及重點句子。
二、重點閱讀
1.學生根據問題,找出段落,讀后評議。
2.從重點句中體會思想
最后說“而今,依舊年年紅。”先體會作者飽滿的感情。(引指學生體會而今,雖然年年紅,可是母親卻再也看不見了,體會作者思母之情。)
三、歸納中心
贊揚母子之間深厚情誼。
四、布置作業?
按照你的理解,寫幾句課文后作者沒有說出的話。
荔枝篇七
《荔枝》是新選入的一篇文章,作者肖復興。乍看題目,文章似要介紹荔枝,細讀會發現,作者是在通過第一次買荔枝、與母親吃荔枝以及母親臨終前為母親買荔枝等幾個細節的回憶,表達對母親深切的懷念之情。
語文教學應十分重視朗讀,要還朗讀以正當的地位,而不能僅看作是課堂教學的一種點綴。
《荔枝》一文,文不甚深,對于高年級同學來說,作者要傳達的意圖也不難體會,況且,孩子們已儲備了相當的能力與經驗。因此,可完全采取朗讀與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或稱參與式)進行學習。
一、初步感知
1.以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再以小組為單位,討論預習中遇到的問題。小組討論時,要求每位同學都要發言,都要傾聽同學的發言并有自己的思考。討論時,還要把組內已經解決了的問題及答案簡要記錄在小卡片上。
2.匯報討論結果,并提出小組尚未解決的問題。也可將小卡片貼于教室四壁,組員對其予以介紹,其他組可要求對一些問題做出進一步的解釋或幫助解答該組未解決的問題。通過這一過程,篩選出共性的問題,便于教師有的放矢地進行下一步教學。
二、深入閱讀
教師根據上述討論的實際情況提出進一步的學習要求:
1.細讀課文,想一想:
課文講了什么故事?
北大荒在什么地方?你能講講有關北大荒的一些故事嗎?
課文不是在寫荔枝,而是在表達對母親的思念之情,從哪些語句可以體會出來?你覺得課文中的哪些語句寫得好?讀一讀,說說為什么。
你能說說“而今,荔枝依舊年年紅”的話外之音嗎?
從這篇課文中,你還了解到了些什么?
2.分組討論上述問題,每組發給大白紙和彩筆,要求同學將討論結果寫到紙上。
上一步的討論、學習,可能有點瑣碎,以至于造成孩子們對課文整體印象的模糊,因此,通過朗讀將零碎的印象整合起來,是很必要的。
2.朗讀比賽。引入競爭機制,讓學生互相評價,互相啟發,達到對課文深層次的理解。
四、讀后反思
教師可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實際,談談本文學習的得與失。這一步是必要的,它使孩子有機會對自己的學習活動有所反思,溫故而知新,有利于進一步的學習。
五、課外引伸
1.可提供一些寫骨肉之情的文章供大家閱讀,最好,讓他們自己去收集,并把其中的好段落抄寫下來。
2.為父母做一件事,并把它寫下來。
荔枝篇八
教學內容:
1、生字,讀準字音,認清字形,了解字義。
2、初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初步了解課文的內容,并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一、激趣導入??,引入新課。
1、今天,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了一則謎語,請你們猜一猜這是一種什么水果?圓圓身子紫色殼,甜中帶酸汁多多。疙疙瘩瘩雖難看,果中皇后不虛傳。
2、對,這就是我們同學們最喜歡吃的。今天,我們一起一篇課文。請大家齊讀課題。
4、學生介紹作者的有關資料。(肖復興,北京人,1947年生,1966年畢業于北京匯文中學,1968年到北大荒插隊,1982年畢業于中央戲劇學院。他當過大中教師,曾任《小說選刊》副主編,現任《人民文學》雜志社副主編。出版了50余種書,曾多次獲全國及北京、上海地區優秀文學獎。)
二、初讀課文,課文的生字。
1、自讀課文,劃出生字及生詞。
2、讀準生字詞,同桌互查。
剝開:b1o,不能讀成b#。
慰籍:ji8,不能讀成j@。
3、再讀課文,讀準字音。
4、記憶字形,了解字義。
(1)分析字形結構,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理解詞義。
時令:季節。
不消:不需要;不用;用不了。
容:允許;讓。“還沒容我從書包里……”就是“還沒讓我從書包里……”。
紋絡:本課指果皮上的花紋。
昂貴:價格很高。
玲瓏剔透:本指器物精巧細致,孔穴明晰,結構奇巧。本課指小而好看。
不經意:不注意,不留神。本課指母親的動作非常自然,似乎是無意識地做的。
闊別重逢:久別重逢。
慰藉:安慰。
遺憾:本課指給自己留下的惋惜之情。
痛楚:悲痛。
(2)請學生聯系課文的內容談談自己對這些詞語的理解。
三、再讀課文,理清文章的結構。
1、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想:每個自然段寫了什么內容?
2、用簡潔的語言說說每個自然段的意思。
(1)“我”在母親快70歲的時候,第一次給母親買回了她從未嘗過的。
(2)“我”一回到家,母親便端出一盤剜去了疤,洗得干干凈凈的沙果。
(3)看到“我”買回的,喜歡的母親竟然高興得像一個孩子。
(4)當客人來家,面對兩盤形成鮮明對比的水果,“我”不知所措時,母親是那樣自然妥帖地消除了尷尬,維護了“我”的自尊心。
(5)喜愛的母親,每次都把大個的給“我”吃。
(6)母親臨終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顆,都給她心愛的小孫子吃了。
(7)至今,依舊年年紅。
3、默讀課文,試著給課文分段。
思考:本課表現的是什么?(母親對兒孫的愛)。
(1)為此,課文著重講了幾件事?
第一件,我”一回到家,母親便端出一盤剜去了疤,洗得干干凈凈的沙果。
第二件,當客人來家,面對兩盤形成鮮明對比的水果,兒子不知所措時,母親是那樣自然妥帖地消除了兒子的尷尬,維護了兒子的自尊心。
第三件,喜愛的母親,每次都把大個的給兒子吃。
第四件,在母親臨終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顆,都給她心愛的小孫子吃了。
(2)分段并歸納段意。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我給母親買。
第二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客人來家,面對兩盤形成鮮明對比的水果“我”不知所措時,母親是那樣自然妥帖地消除了尷尬,維護了“我”的自尊心。
第三段:(第五自然段)喜愛的母親,每次都把大個的給“我”吃。
第四段:(第六段)“母親臨終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顆,都給她心愛的小孫子吃了。
第五段:(第七段)至今,依舊年年紅。
四、布置作業?
1、抄寫生字詞。
2、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使學生體會理解母親對兒孫的愛,并體會作者表達真情實感的方法。
教學內容:
1、通過理解重點詞句,體會理解母親對兒孫的愛。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一、復習回顧
1、自由讀課文。
二、講讀第一段。
1、指名讀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作者為什么會買?這來的容易嗎?
(這種生長在南國的水果當時在北京很少見到,價錢貴,我的收入又低。但我想到70歲的老母親至今沒有嘗過,下定決心買了一斤,孝順母親,讓母親高興。)
2、感情朗讀,要讀出自己的感受。
三、重點講讀第二至四段。
1、指名讀第二至四段,思考這段主要寫了什么?
2、自讀后小組討論,哪些地方寫出了母愛的偉大?
3、討論、交流。
(1)“我拿了一個沙果塞進嘴里,連聲說真好吃,又明知故問多少錢一斤,然后不住口說真便宜——其實,母親知道那是我在安慰她而已,但這樣的把戲每次依然讓她高興。”這句話意在說明,對母親來說,她對孩子的愛是不求回報的。只要孩子高興,哪怕有時是裝出的高興,她都覺得是很大的安慰。
(2)“母親一見,臉立刻沉了下來。”這是說,母親生氣了。為什么生氣呢?聯系上文“居家過日子,老人就這樣一輩子過來了”,可見,母親是怪兒子大手大腳。
4、老師范讀,指導朗讀。
(母愛太偉大了!誰能帶著感情讀一讀這段?)
5、自由讀課文,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四、課文第五段。
自讀第五段,思考:本課的結尾只有短短的一句話,但蘊含著極為豐富的感情,可謂言已盡而意無窮。可啟發學生合理想象,深入體會。補充作者沒有說出的話,想象“我”對母親深切的懷念之情。學生作出的答案可能多種多樣,只要基本表達出了思念母親之情,就應予以肯定。下面的補充僅供教師參考。
而今,依舊年年紅。三年來,每當上市,望著它那紅紅的皮,想到它那白白的肉,我的腦際就浮現出了母親手心托著,愛憐地望著舍不得吞下的場面,心中感受到了一種無可言說的痛苦,眼里流下了無限思念的淚水。
五、總結、擴展
1.根據板書,要求學生簡要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2.自由讀課文,想一想課文是怎樣寫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六、布置作業?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完成課后練習——選作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