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家鄉的風俗六年級篇一
從前,每逢清明節,我們一家總會聚在一起吃飯,尤其愛吃青團。上至70歲的外公外婆,下到三四歲的小弟小妹,沒有哪一個不愛吃青團。
青團,顧名思義,就是青色的小圓球,從外觀上看就像是一顆綠色的寶石,圓滾滾,胖乎乎,叫人覺得它可愛。
我們姐妹幾個,在清明節前總會幫著大人做青團,把艾草汁拌進糯米粉中,再包裹進自己喜歡的餡兒,揉成球狀,蒸熟了就可以享用了。我們在做的時候,總忍不住要偷吃幾個。媽媽見了,皺眉道:“咦,怎么少了幾個青團?”每到這時,我們便躲進屋子里偷偷地笑。
等青團一上桌,我們便立刻伸手去抓,小弟小妹顧不得吃糖了,哭著要青團。平日里的什么淑女優雅,此時早就被我們拋到九霄云外去了,只一心想多吃點青團,一只手上拿著三四個青團,另一只手還在不停地搶著,等到別的菜都上齊了,我們一個個眼睜睜的望著大人們津津有味地吃著雞鴨魚肉,口水都要流下來了,可是青團已經塞到喉嚨眼了,還能吃得下去嗎?于是便在心里暗罵自己當初為什么要吃那么多的青團。可是等到來年清明節時,我們見了青團還是會忍不住伸手去搶。
現在的我,看到街上有賣青團的,便會纏著媽媽給我買,可是等我吃到外面的青團時,卻總覺得少了些什么。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家鄉的風俗六年級篇二
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我的家在被譽為“道德之鄉”——渦陽縣城的一個村莊,也有獨特的民風民俗,就拿過年來說吧!
大年三十俗稱除夕,在這一天家家都吃肉餃,寓意是昏昏沉沉地過完了一年。在吃餃子時要比家里的人口數多盛一碗,就是希望“年年有余”呀!
大年初一凌晨五、六點的時候,我們這可不是去拜年,而是去上墳。一大早,我們便動身去上墳,拿著冥幣、黃紙,還有鞭炮。人們在上墳的時候,會將黃紙點燃后放在墳頭前,那燃過的黃紙灰被寒風吹起,像是逝者對人間親人的問候。
大年初一,家家吃素餃,而不會像前一天那樣吃肉餃,寓意是今年不能像去年那樣昏昏沉沉地過了。吃完早飯,男人通常會帶著一群小孩去挨家挨戶地拜年,而女人們則在家里接待來拜年的客人。拜年時,最能吸引孩子們的就是拿紅包了,不過這紅包得來的可不容易呢,因為這是小孩跪地磕頭得來的。
隨后在大年初幾的這幾天,吃飯都要放鞭炮,而且放鞭炮的時間都是在一天三頓飯之前,所以,這幾天鞭炮聲會此起彼伏,不絕于耳,顯示出春節歡慶而熱鬧的氣氛。
一個普通平凡的習俗,更能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這些文化是先輩們智慧的結晶,這些結晶需要我們繼承與保護。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家鄉的風俗六年級篇三
世上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而我的家鄉,就有它自己獨特的風俗。
就先說除夕夜吧!在這個不平常的夜晚,小孩子們可以打著燈籠,到處去玩。不僅是小孩出來玩,有的大人也會忍不住出來玩呢!大人小孩都在街上放爆竹,那場面,好不熱鬧!
除夕過完,第二天便到了大年初一,這一天,連著大年初二、大年初三,全家人都等于放假了。對了,這三天還不許動針線、剪刀呢!聽那些年老的人說,這是為了勞累了一年的婦女們放了三天假。可見這是多么公平!大年初一這一天,大人們就領著小孩去長輩家拜年,拜完年,長輩們會發紅包的!這紅寶是給小孩子們的,小孩子們可以自己攢起來,自己支配,比如買點書了,買點文具了。對了,這一天,大家還得放鞭炮呢!有興趣的人們還可以在家里打開vcd,插上話筒,盡情的唱一番。
到了元宵節之后,也就是正月十五,小孩子們可以買元宵,到晚上煮元宵吃。哦,對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還得點蠟燭呢!家家都點,屋里,院子里,還有大門外面,都點上了蠟燭,從外面看,整條大街像是辦喜事一樣。
正月十五過后,就是十六啦,要開學和工作啦,人們有各忙各的去了。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家鄉的風俗六年級篇四
在xx,人們建房子都極為講究,從選擇地址、破土開工、上梁,直到喬遷,都遵循著一套極為嚴謹的傳統風俗。
首先是選擇屋址。在定地基時,通常要請一位風水大師來看風水,大門一定不能對著山溝深壑、開闊大道以及直沖江河,屋址一定取順勢,并要前低后高,立一塊帶有福字的壁照,可以辟邪去煞。正所謂左青龍,右白虎,左可比右高,右不比左高,顯然,這是古代崇龍尚左的風俗。
其次是破土開工。人們在開工前,先打好房基,然后在木樁上端裹上紅紙或紅布,由主家家長挖第一鍬土,俗稱破土,再在四角撒上太平銅錢,俗稱鎮邪。開工多選雙日,尤是逢六逢八,最忌十四。有些人還會貼對聯,以示喜慶。
再次是上梁。上梁一定要選黃道吉日,乘太陽高高升起,吹嗩吶。并按老幼次序拜梁,讓工匠們把梁升起,擺正后,在梁的兩端壓上麻糍。那場景,熱鬧非凡,大家伙聚在一起,歡歡慶慶,一醉方休。這種酒,就稱之為上梁酒。據傳統風俗,一席木、二席泥、唯有三四席。此風俗一直沿襲至今未變,唱彩調,放鞭炮,說吉祥話,拋酒麻糍,糖果等等。
最后是喬遷。人們在喬遷時,對小孩一定要和睦,在搬家的過程中,不可多與他人打招呼,切忌午睡,而且一定不能打破東西。在搬家當天,因在新宅煮一些開水及將電風扇在家中四方吹撥,以求風生水起,晚餐可煮一些湯圓,甜品,全家共食,表示團團圓圓之意。
看到喬遷之喜的場景,再思這一連串的過程種種,應該是xx的祖輩們的經驗積累,更是前輩對生活更好更美的追求。
至今,有些風俗已被改革掉了,但還是流傳下來了一些風俗。那是家鄉熟悉而又陌生的味道。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家鄉的風俗六年級篇五
我最喜歡的節日是端午節。因為端午節可以包粽子、吃粽子。
我家的粽子是三角形的,用粽葉裹著,里面是糯米飯,但是在米飯里你可以加一些東西,肉肉呀、棗子啊、甜棗啊……都可以加進去。還有一種三角形的,跟我們這里包法都不一樣,很長。那個三角形頭很長很長,粽葉是綠色的。
到了端午,奶奶老早就準備粽葉和餡兒,好包粽子。我本來是想學包粽子的,結果不僅沒包成粽子,還弄得一團亂。
奶奶用熟練的手法包了一個粽子,我沒看清,就叫奶奶再來放慢動作包。先將粽葉卷成一個三角形的樣子,將餡兒放進去,再拿一個粽葉蓋住,最后用繩子綁好。哇,這樣就包好了一個粽子。
我拿來一片粽葉卷成了一個三角形,但是我加陷進去的時候,發現下面好大一個洞在漏餡兒。我馬上把粽葉打開把餡兒弄出去,再重新包一個,這次包的非常的好,下面一點洞都沒有。
“奶奶,求你了,你就再讓我弄一次嘛。”我哀求道。這樣,奶奶才答應了。不知過了多久,我終于學會包粽子了。
晚上,奶奶將粽子從鍋中端了出來,她隨手拿了一個粽子剝開,放入嘴中,嘴巴一動一動的,臉上露出了享受的表情。我見奶奶吃得這么香,我也迫不及待地拿了一個既精致又好看的粽子。
可是,當我手一碰到粽子時,便被這高熱的溫度給燙到了,我立馬將手縮了回去。奶奶怎么這么牛逼,居然能承受這么燙的溫度,不愧是一雙飽經風霜的手啊!
“哇,你好厲害!你怎么知道的?”弟弟不可思議地說道。
“聰明人自然知道,而且這都是常識。”我不屑地回答。
端午可以包粽子,可以吃粽子,但是同時還帶著一絲紀念!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家鄉的風俗六年級篇六
“三月三,廟會場,熙熙攘攘人流淌……”每年的三月三,我的家鄉都會舉辦盛大的廟會。今年,我跟著爺爺參加了這個盛會。
來到廟會現場,但見人山人海,來來往往,年輕的姑娘三五成群,年邁的老人拄著拐杖,小娃娃騎在爸爸的肩膀上……每個人都喜氣洋洋,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手搟面、雜醬面、油潑面、擔擔面、刀削面、陽春面……”街道兩邊,一家家商販一邊嫻熟地展示自己的技藝,一邊聲嘶力竭地叫喊著。爺爺緊緊拉著我的手,向廟會的中心走去。
“西山王母開盛會,擺下蟠桃請眾仙。上八洞,下八洞,唯獨沒請孫悟空……”看,前面有位老匠人正在捏面人,他嘴里說著,手上不停地捏著,這次捏的是“孫悟空偷蟠桃”。只見老人拿了一些粉紅色面團,一捏、一搓、一壓、一挑,一個粉嘟嘟的大仙桃就做成了。接下來,他拿起一塊五彩的面團,壓扁,做成了一條虎皮裙。再拿起另一塊,用手搓來搓去,做成了如意金箍棒。最后,他拿起身邊的小人,給他穿上虎皮裙,插上金箍棒,抱起大蟠桃,嗬!一個抱著大蟠桃的孫悟空活靈活現地出呈現在人們的面前。爺爺二話不說,掏錢買下了它。
我舉著這個面人兒,跟著爺爺循著喧天的鑼鼓聲,來到了大戲臺。戲臺上的演員穿著色彩鮮艷的戲服,濃妝重彩,咿咿呀呀地唱著。可是,我聽不懂他們唱了些什么,硬拽著爺爺走開了。
傍晚時分,我跟爺爺離開了廟會現場。然而,那琳瑯滿目的商品,那沁人心脾的香味,那激蕩云霄的笑聲……卻在我的腦海中久久沒有散去。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家鄉的風俗六年級篇七
我的家鄉特產豐富,最有名的要數寧波湯圓了。
一到春節,每人每家都要吃湯圓,為什么呢?就是因為它寓意團圓,所以每個人家都要吃。
據傳說,宋代就已經有人開始做湯圓了,就是用糯米粉裹住芝麻餡,最后再把湯圓搓成一個球形,就做成了一個珍珠般的湯圓,可愛極了。湯圓也有別的名字,比如“浮沉子”,因為湯圓會在水中浮沉不定,所以我們就會稱為“浮沉子”,但是后來,就不這么叫了,就叫元宵了。
其實湯圓用水煮起來是最美味的,先裝入碗中,再放涼一會兒,用勺子輕輕舀起一個白色的“胖娃娃”,把湯圓吹涼,就用牙齒輕輕咬破一個小口子后,那美味的芝麻糊就像流水一樣從破口里流了出來,吃上去美味極了。單吃些芝麻,就變為一股暖流,傳到整個身體。
我們寧波的湯圓,只要你吃上一碗,就一定能讓你流連忘返,如果你來寧波,千萬不要忘了吃一碗寧波湯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