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端午節初中篇一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非常快就要到來了,大家家每年都非常看重這個節日。由于端午節不簡容易單是一個節日他對于中國人來講僅次于新年,由于這個節日是一家人團圓的日子。當然也是為了紀念國內偉大的文學家屈原先生的日子。
大家家每年的端午節都有一項尤為重要的活動,那就是大伙齊上手包粽子。我也不例外,我可是一個包粽子的小能手!
今天一大早母親就急匆匆的到集市上去買包粽子所用的材料:粽葉、蜜棗、還有糯米,這部分都是包粽子的要緊材料。
把材料買回來將來,母親叮囑我把粽葉全部拋到水里浸泡一下,如此做的目的是為了讓粽葉在包裹的時候愈加容易折疊。然后找來一個大盆,把買來的糯米泡到水里,第1遍先清洗干凈之后就放在水里浸泡,如此做的目的是為了上鍋煮的時候更容易煮熟。開始包粽子了,用兩只手緊緊握著一張粽葉,然后輕輕的用兩只手將粽葉的兩端向中間折疊90度,如此粽葉的中間部分就形成了一個漏斗狀,目前粽葉底部放上一顆蜜棗,之后上面鋪上一層糯米,再在糯米的上面放上一顆蜜棗,如此粽子的主要部分就放好了,然后輕輕的用兩只手將粽葉的兩端慢慢的折回來,將粽子的整個身體包裹住,用嘴叼著一根線,將粽葉青青綁住,預防在煮的過程中里面的糯米露出來。
放到鍋里煮粽子,這就是我最期待的時刻了,雙眼目不轉睛的盯著時鐘,一分一秒的過去。時間終于到了,我急忙忙的打開鍋蓋,把粽子一個個取出來,泡到涼水里!順手抓起一個粽子來,一大口咬下去“恩!美味啊!”,糯米的香甜加上蜜棗的香甜,再加上其中帶有粽葉的香味兒,整個粽子一口咬下去,被人的嘴中充滿了甜蜜,那一刻簡直美極了!
端午節不僅能夠跟家人在一塊團圓,還可以吃上這美味的粽子真的是神仙的日子!
端午節我最喜歡的節日,端午節快樂!
端午節初中篇二
馬上就要到端午節了,傳說中,是古代人為了紀念英雄屈原,所創造了這個節日,至今還在流傳。到了端午節,人們吃粽子、煮雞蛋,在門前掛上柳枝、葫蘆。有些地方的人還賽龍舟。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其樂融融,快樂無比。
今天就是端午節,不少人家都在門前掛上柳枝、葫蘆,大街上到處都是賣五彩繩的小攤,有許多孩子也都戴著五彩繩。我看見許多人都手里都拿著粽子、雞蛋,我們家里也不例外,今天爸爸買了幾個粽子,我迫不及待的想要剝開粽子皮吃一口,忽然,媽媽冷不丁的抓住我的手說:“洗手了嗎?不洗手就想吃,沒門。”沒辦法,我只好不情愿去洗手,洗完手,我馬上夾起一口粽子往我的嘴里送去。啊,真香啊,香黏可口,而且非常潤滑,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味道,回味無窮。饞嘴的我吃了兩個大粽子,打著飽嗝,舒服極了。
晚上吃過飯后,媽媽帶我去溜達,看見許多小孩都戴著五彩繩,我也很想要,求媽媽給我買一個,正好旁邊有個買五彩繩的小攤兒,媽媽給我買了一個很漂亮的,上面有許多水晶一樣的小球球,還有一些小鈴鐺,甩起來叮叮當當得,我很喜歡。
媽媽和我又買了一個葫蘆,還在路邊等的樹上撅了一根柳枝,我不解的問媽媽:“為什么要掛葫蘆呢?”媽媽說:“葫蘆能辟邪,把它掛在門前可以保平安。”“哦,原來是這樣啊。”我若有所思的點點頭,這天晚上,我睡得很甜,好像門前的葫蘆真的能保我一生平安是的。
這次的端午節我過得真開心,希望下一次端午節還可以這么快樂。
端午節初中篇三
今天是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我們去奶奶家吃粽子。
雖說包粽子不行,可吃起來我最在行。鍋里粽子的香氣漸漸彌漫了整個房間,奶奶一掀開鍋蓋,我便迫不及待地扒了一個,“哎呦,好燙!”我忍不住把粽子扔回了鍋里,并吹了吹手指頭。奶奶一邊笑一邊用碗重新給我盛了一個粽子,我接過碗,對著粽子吹了幾下,然后解開繩子,扒開粽葉,對著粽子就是一口,哇,糯米里既有肉的味道,又有蜜棗的味道,還有它自己本身糯糯的味道;蜜棗里既有糯米的味道,又有肉的味道,還有它本身甜絲絲的味道;肉里既有糯米的味道,又有蜜棗的味道,還有它本身嫩嫩的味道,真好吃。
沒過幾分鐘,我便吃完了,但我卻舍不得把粽葉扔了,因為粽子實在太好吃了,我一定要把粽葉上的每一粒糯米都吃了再扔。
端午節真好,我真愛端午節。
端午節初中篇四
大家一定都知道,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吧?!到了那天,人們就會把早已準備好的粽子葉以及佐料拿出來,精心地包出一個個綠色的四角形粽子,人們再小心翼翼地剝開粽葉,無比美味地咬上一口,嘖嘖,那味,簡直妙不可言!五月初五,端午節這天,各地還要進行精彩的劃龍舟大賽,人們邊狼吞虎咽地啃著端午節的美味佳肴,邊盡情地吶喊著為湖上賽龍舟的人們加油,喝彩……端午節是快樂的,那么,端午節的起源是什么呢?這可是關系到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呢!
屈原是我國古代戰國時期楚國的士大夫,一直以來都受到了當時皇帝的重用,最后卻被奸臣所迫,被逼得走投無路,帶著對自己國家的愛忍痛奔到江邊,含著淚背著石頭跳江輕生了。當楚王知道這個消息后,才醒悟過來,可為時已晚,我們偉大的屈原,早已跳江幾個鐘頭了,連個尸體都撈不到。極度悲傷的人們害怕屈原的靈魂餓了,便將飯倒入江中,后來又害怕江中的魚蝦將飯菜吃掉,在外面包上葉子做成菱形的樣子,那樣,魚蝦就不敢偷吃了。
后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將乘小舟打撈尸體和將做成菱形的飯團轉變成了現在的賽龍舟和吃粽子。有的地方還要在那天給孩子的手和腳踝綁上色彩鮮艷的細線,據說那樣可以防止蛇咬,相當于端午節的護身符呢!
端午節初中篇五
想起端午節,我就感動。
西方有很多很熱鬧也很有歷史淵源的節日,紀念那穌誕辰的圣誕節,感念印第安人對第一批美洲移民的幫助的感恩節,還有其他的復活節、化妝節、萬圣節等不同名目的節日中國也有很多很熱鬧也很有歷史淵源的節日,從春節到元宵到中秋到重陽,每隔兒十天大概就有一個,或與團圓有關,或同愛情有關,或和長壽有關……可是,其中只有一個節日只和一個人有關,只有一個節日—端午節。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屈原在楚國曾官至諫議大夫,官位雖不大,卻是楚王身邊的紅人,應說是有權有勢,給他一個顯赫的頭街應該沒問題但人們紀念他只記住了他是詩人,記住了他茫然中寫下的《天問》,記住了他孤憤中寫下的《離騷》,記下了他飄零的身世,記下了他的抑郁不得志這是一個詩人的經歷,也是一個凡人的經歷、人們愿意永遠記住他,是因為人們在紀念他的同時也在紀念自己,屈原的吶喊成了自己的吶喊中國封建文化壓抑人的個性,然而中國人的傳統里從未泯滅對自我意識的反省和追尋。
端午節又不僅紀念屈原、端午節還與賽龍舟有關,與水有關,與死亡有關。
人們紀念屈原,很大程度上是在紀念他的死,一個詩人的死,一個楚國人的死.秦滅楚,楚國王朝覆滅楚國的將相士卒有的被殺,有的被俘,有的逃亡,更有的投敵屈原也有許多選擇,但他選擇了死“國破家亡,復興無望,活著還有何意義?”這是屈原的自白,也是楚國人的自白中國傳統紀念這樣的死,是因為中國傳統對“愛國”思想的認可,對“寧為王碎,不為瓦全”的精神的尊敬,這也是中華民族得以存在發展的最寶貴的精神品質_、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來了又過了,在這個被人們紀念了兩千多年的日子里,我們想到的不應僅僅是吃粽子,去看賽龍舟看熱鬧,我們應該時時提醒自己在這個日子里思考兩個問題:第一,我;第二,我與祖國。
這是我們的傳統。
端午節初中篇六
再過二十來天,端午節就要到了。
說起我家過這個端午節呀,我還真是感慨萬分啊!實屬讓人哭笑不得!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這首民謠生動地表達了端午節的主要習俗。
我的家鄉沒有江河湖水來劃龍舟,不過每逢端午,還是可以看到人家門前插著一束艾草或菖蒲,更可以聞到從各家各戶傳來的陣陣粽子的香味。
其實也無太大區別。還不就是過個端午節!只是我家的氣氛不對頭。
人家過端午,都歡歡喜喜,熱熱鬧鬧的;可我家卻是硝煙彌漫,分成兩派,年年都要斗上兩回合,才肯罷休。
傳說在屈原投江時,人們因為撈不上屈原的尸體,所以用棟葉、蘆葉和五彩絲包裹的粽子投入汨羅江以祭祀屈原,不讓江里的蛟龍吃掉屈原的尸體。從這以后,端午節包粽子的習俗就流傳了下來。
如今的粽子在講究飲食文化的中國人巧手經營下,不論是造型還是原料上,都有了很大的變化。而我家的分歧之一就在這粽子餡兒上。
爸媽喜歡吃糯米粽、蠶豆粽;而我和弟弟則喜歡吃豆沙粽和肉粽。可媽媽在包粽子的時候總是以種種理由來反對包豆沙粽和肉粽。于是就有了第一回合的較量。
“媽,這次有包豆沙粽和肉粽嗎?”
“那好啊,你們有本事就自己包去,現在我沒空!”“包就包,誰怕誰!”,怎么著也不能虧了自己的肚子!很快我們就湊齊了所需的原料。接下來我們倆淘米的淘米、切肉的切肉,干的是熱火朝天!
忙了大半天,總算把粽子包好、煮好了。可我們還是和爸媽堵著氣呢。干脆就把吃的挪到了客廳,邊看電視邊吃粽子,好不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