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信仰篇一
信仰是指人們心中最崇高最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方,那里長滿青青的小草,綻放著的花朵不時招來拼命拍動翅膀的蜜蜂。那里生長著我們的靈魂。那里是我們不可剝奪的凈土。
信仰如同浩渺星空中的北極星,眾星圍繞,是我們生命的方向;信仰是熊熊燃燒的烈火,不論何時,都給予我們戰勝一切的力量;信仰是清泉,不論我們如何狼狽不堪,他總能將我們的心靈凈化。
鐵蹄踏遍歐洲的拿破侖,擁有卓越的軍事才能。但更讓人敬畏的確實他麾下那一名名驍勇的士兵。一句“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道出了他們的信仰,信仰著在某一天,元帥的權杖會出現在自己的背包里,在沙場之上點兵撥將,奮勇抗敵。這是他們的信仰,使他們英勇無畏的源泉,是他們勢不可擋的法寶。恐懼絲毫不敢侵襲他們,勝利女神自然也不肯離開這些英勇的將士們。()沙場之上,他們所向披靡,傲視全球。
信仰,是人們生命的支撐,是人們前進時擁有的堅強后盾,他不能像利劍那樣刺入敵人的胸膛,卻可以讓你有力量去劃破前方的一層層的圍墻。擁有信仰,便如同點燃生命之火,活力不枯,勇氣無竭。
馬丁·路德金,這位黑人的英雄,全人類的領袖,引導我們來到和平平等的世界,引導我們去采摘和平的花朵去送給不同膚色不同民族卻擁有共同信仰的同胞們信仰成為黑人戰勝種族歧視,戰勝一切不公的力量,不可遭到抑制,更不可被毀滅。正是憑著對信仰的執著,他們感染了更多人,號召了更多人加入了他們的隊伍。《我有一個夢想》闡釋了他們的信仰,更強壯了他們的信仰,相信平等會來臨,相信信仰不會只駐留在精神中。
正是這股信仰,讓我們感受到在那黝黑的皮膚下面,炙熱的心包著神圣的信仰,皮囊可丟棄,信仰卻不能容忍任何一點褻瀆,如今,這股信仰也成為我們信仰的一部分,我們愿將他們作為我們最真誠的朋友,成為我們攜手共同追求信仰的伙伴。
“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人們可以在努力中失敗,在黑暗中掙扎,但決不可讓信仰的光芒受到抑制。
信仰篇二
時光飛逝,物是人非,外婆愈發蒼老了。我與外婆待在一起的日子屈指可數。記憶中,我唯一印象深刻的,是外婆的兩大信仰。或許這信仰,在我年邁的外婆心中,便是不可抹滅的一簇溫暖與希望。
外婆七十多歲了,從未因雞毛蒜皮的事而與人吵架。謙和、寬容、善良、能干是外婆的特點。鄰居中有人愛貪小便宜,今天借點錢,明天拿點油,外婆總是樂呵呵的,有求必應。家人不滿,說不該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就這么算了,但她從不計較。“老天看著呢,種下善因,就得善果,”她喃喃自語道,“人都是有良心的。”后來,外婆生病住進醫院,鄰居都帶了禮物去看她。事后,她拉著家人的手,充滿喜悅地說:“看吧,人都有良心的.....”滿臉的欣慰與滿足。外婆的信仰讓她感到幸福。是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又一年寒假,我提早回到外婆家。剛到樓下,就看見已經等了很久的外婆。她蒼老了,頭發竟變得稀疏且花白得刺眼......我頓了頓,跑向我思念已久的外婆。她輕輕地拍了拍我的手臂,我頓時感到外婆的手雖然松弛而蒼老,卻飽含著家的溫暖。我想到臨來時媽媽的囑咐,就不再說什么。
晚飯后,外婆還是開口問了:“你媽......今年會回來過年吧?”遲疑與小心翼翼,讓人心疼。“會回來吧,應該......會回來。”外婆一聽,開心地笑了笑說:“都說‘女兒是媽心中的燕,永遠飛不遠’,她一定會回來的。”她難掩心中的喜悅,開始在屋里打掃起來。外婆的'步子緩慢且笨拙,早沒以前的雷厲風行。她老了,但心中永遠止不住對兒女的掛念,總獨自默默地想著,默默地說著,默默地流淚。
走前我媽對我說,今年年假就幾天,或許不回來了。我每想提起,外婆卻又說起她視為真理的那句話:“‘女兒是媽心中的燕,永遠飛不遠’,怎么會回不來?一定會回來,絕對不會錯的.....”她帶著些不安瞧著窗外,然后無比堅定地走向客廳中央的佛像前閉目祈禱。外婆不確定我媽是否會回來,但她對那句話卻無比堅信,最后從信仰中給予自己力量與希望。
臘月二十九的晚上,我已睡著,半夜聽到一陣開門聲和交談聲。媽回來了?我跑出去,看見爸媽正在換鞋,外婆站在一邊,雙手疊在一起,仿佛回到了童年時代,眼中充滿孩子般的喜悅、興奮與滿足,甚至還有幾分不知所措。她笑了笑,又不知該說什么,最后只是急忙地走進廚房,快樂地忙碌起來。她一邊做飯一邊碎碎念,有時停一會兒偷偷抹著眼淚。
是呀,“女兒是媽心中的燕,永遠飛不遠”,這是外婆堅定不移的信仰。由此,我想起雨果的名言:“信仰是人所必需的,什么也不信的人不會有幸福。”外婆之所以一直生活在幸福之中,就在于她心中有著執著的信仰。
信仰篇三
時光的洪流輕而易舉的沖破防線,踩踏在黑暗中。汗珠落地,濺碎的,是一地晶瑩——題記人生行走的道路似乎總是黑霧彌漫,而信仰,是我親手點亮的燭火。
每個人,對“信仰”這個詞的理解都不盡相同。于我,它是迷蒙霧氣的一盞燈,是鼓勵我繼續前進的動力,是心里最柔軟的白月光。
大膽而無畏,敢作敢為。這便是起初的狀態。每個人,都張開尚且稚嫩的翅膀,企圖同風雨搏斗。懷揣著那份信仰,沖,不怕,哪怕前路坎坷,哪怕風雪載途,也要用無窮的精力,闖出一片天。
有信仰真好。在懵懂不知事的年齡,便有勇氣獨自上路。音樂男孩王子安,懷揣著自己的信仰,用實力向所有人證明,即使眼睛全盲,照樣可以大膽逐著信仰而去。
淚眼迷蒙,滿心委屈。似乎總是這樣的,滿腔熱血之際,總有困難接踵而至。將你從翱游的天際,狠狠拉入泥濘的沼澤,一身污垢。想起心中的信仰,又抹干淚水,掙扎起身。
有信仰真好。在前路未知、滿身傷痕時,依然能夠永懷激情,不管身上添了多少傷,也要從生活咬一塊肉下來。宋代詞人李清照,經歷過種種悲歡離合,看過世間百種磨難,以詩詞為信仰,終成一代宗師。
體力逐漸不支,眼前的道路模糊,拼。當一腔孤勇被生活消磨殆盡,當滿心豪情被時光沖褪磨完,當在滾滾紅塵中身心俱疲,卻依舊守著信仰,傲立蒼穹。
有信仰真好。在千帆過盡之后,仍舊可以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漢朝使臣蘇武,歷經了世事,看破了紅塵。即使被匈奴威逼利誘,也守著自己的信仰,不愿辱沒了大漢的顏面。他有信仰,便爭得了外朝人的敬重。
哨聲響起,沖過了終點線,歡呼聲起伏。癱倒在地上,卻滿心愉悅。由衷地感謝心中那份信仰,支撐著走到信仰帶領著到達的地方,領略到了未瞧過的風景。
有信仰真好。它在迷茫時指點方向,在頹喪時吹響號角,在不知所措時,給予一往無前的勇氣。以信仰之名,斬斷所謂后路,決絕而不屑同世俗辯理地守著自己的初心。
信仰篇四
種子沖破巖層的禁錮,迎向光明;雄鷹不顧風暴阻遏,飛向云霄;駿馬突破韁繩的束縛,奔向原野。而這奮不顧身源于一種信仰,那就是對愛的堅定。
博爾斯說,如果有天堂,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我卻認為,只要有愛,人間處處是天堂。因為愛,讓我們相信世界是美好的。愛,本就是一種信仰。
對于追星族來說,他們無疑使愛自己偶像的。有人說他們愛得盲目,有人說他們只不過愛那些偶像的皮囊。而事實并非如此。還記得一位資深大齡粉絲曾在自己的博客中寫道,他們是我年少時的信仰。或許每個粉絲在起初都因為帥氣美麗的臉龐,因為某種突出的特質而迷戀上偶像。但到最后,他們愛的卻是偶像帶給自己的感動。在孤獨無助時給予最溫暖的信心,迷茫彷徨時傳遞最堅強的意志。在粉絲心中,偶像就是黑夜中照照亮前方的明燈,就是生活中最堅定的信仰。愛,是一種信仰,連接了粉絲與偶像。
而在德國,一位美麗的姑娘,用六十年的等待詮釋了愛的執著與信仰。
季羨林在德國留學期間,與伊姆加德小姐相識。后來兩人產生了感情,但季羨林放棄了這段感情。幾十年后,當有人找尋她時,卻發現她依然守在那里。她說:“瞧,一切都沒有改變,我一直在等他回來。”伊姆加德對季羨林深沉的愛穿越六十年的時空,恒久而耐人尋味。對于她來說,這份愛便是一種信仰,支撐她度過孤寂漫長的時光。
愛是信仰,傳遞溫暖。英國伯明翰經濟區建筑工人的為母鵝停工,鄭州為患病女孩看病而開通的“綠色通道”,貧困中走出來的天使修女特蕾莎照料貧苦之人的善舉……都是因為他們擁有一種信仰,他們相信善良可以傳遞溫暖。他們用自己的行為向世人證明愛的價值。
我的眼角常常濕潤,或許因為,久在光怪陸離的冷漠世界,終于觸動到了心中長久未撥的一弦。而我總是努力地去傳遞些什么,在舉手投足之間,是對愛的敬仰,是為愛而生的感激,更是對愛的信仰。
凡高說,愛之花開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榮。而我認為,愛之花,開在信仰枝,灼灼其華。
生命如沙礫,聚集時成了沙灘,陽光下有點點碎花,分散時成了流沙,遠看亦旖旎如畫。而這團結,這自信全部源于一種信仰,那就是對愛的堅定。
信仰篇五
哈佛醫學院學生李書仁利用課余時間在酒吧里打工,工作中,她遇到了客人暈倒的緊急狀況。經過簡單的檢查后,她判定客人因氣管堵有異物而導致窒息,情況十分危急,唯一的解救方法只有立即實施氣管切開異物取出術——一種風險極大,稍有不慎就會留下嚴重后遺癥的措施。然而美國法律規定氣管切開術只有擁有執照的醫生才有資格實施,其他任何人包括已熟練掌握此方法的醫學院實習生都無權使用。李書仁很清楚這一點,她知道無照行醫的代價很可能是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終生不能成為一名醫生。
相信當這個問題擺在每個人面前時,稍有良知的人都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救!”可是當他們親歷這樣的場景,自己的利益真正受到牽扯的時候,人們還會這樣斬釘截鐵嗎?人們或多或少都會有所猶豫,這是人之常情。同樣,短暫的猶豫之后,李書仁還是冒著極大的風險為病人實施了氣管切開術。
果不其然,效果很不理想。在被送到醫院,昏迷了幾天之后,病患最終恢復了意識,保住了生命,但卻永遠失去了雙手的知覺。李書仁當即被哈佛醫學院停課,并移交哈佛懲戒委員會處理。病人家屬也在不久后狀告李書仁及哈佛醫學院。小小的氣管切開術引發了一系列不堪設想的后果。有人勸李書仁將責任對給醫學院,從而擺脫干系,用犧牲哈佛學籍的方法換取日后成為一名醫生的機會。然而在懲戒會議上,李書仁放棄了這套說辭,坦然承認事實,無怨無悔。最終憑借哈佛法學院學生的.辯護,李書仁得以恢復學籍。病患家屬最后也撤銷了訴訟。我想這美滿的結果映證了兩個字——信仰。
法律講究的是“情、理、法”,情和理應該被擺在冰冷的法律條文前。當病患的生命受到威脅時,李書仁的做法完全合情合理,難道就因為沒有那樣一張小小的執照要受到處罰嗎?在古代,有部仁慈的法律叫薩瑪利亞人法。這樣的案例放在該法律中,施救者是應當受到保護的。不管最終救治結果如何,只要施救者救治病人的意圖清晰,在危急時刻則無需商討,應立即進行救治。雖然與本意不同出現了失誤,但是李書仁不顧自身安危的行為看上去很傻,卻充滿了勇氣,遵從了信仰。這樣的行為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因此堪稱偉大。
這個虛擬的故事讓我聯想到了前不久發生的三名大學生因救落水孩童溺水身亡的事件。很多人認為他們的做法得不償失,沒有價值。可是這些人有沒有想過,如果處在困境的是他們,會愿意看到人人無動于衷的殘酷景象嗎?每一條生命的存在,都有其獨特的意義和價值。生命的價值沒有統一的標桿,生命與生命之間也不存在簡單的價值可比性。兩條生命怎么能用“=”、“<”、“>”這樣的符號來連接?三名大學生雖然對危險性估計不足,但是他們的行為遵循了尊重生命,舍己救人的信仰。因此他們的死是有價值的,值得敬重的。
俗話說:“頭頂三尺有神靈。”這神靈正是我們心中的信仰。他是我們的道德約束,是我們的行為準則。是信仰讓李書仁可以堅定信念,成就夢想;是信仰讓三名大學生義無反顧,舍身為人;是信仰讓人們的行為更加堅定,更有價值,讓生命彰顯更動人的魅力和更震撼的偉大。
信仰篇六
有一種信仰,穿越時空。有一種信仰,歷久彌堅。
是誰第一個用結繩記事,是誰在甲骨上刻下圖騰?是誰丹心留汗青,是誰筆墨舞千秋?文學——這息息相關、不可分割而組成的人類文明,從遠古的源頭流淌到我們腳下,流淌到我們的筆尖,流淌到我們的心間。那是智慧的光芒,精神的火焰,更是信仰她的我們心頭滾過的一陣陣熱浪。
歲月流轉,滄海桑田,總有一種信仰,如神在泥人背里插上的脊梁,堅韌挺拔,那就是我們共同的信仰——文學,它是“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的熏陶,它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謂嘆,它是“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千古一夢。
當敲擊鍵盤替代了筆在紙上的舞蹈,當裝訂的書變成一頁頁點擊的網頁,當遠古的編鐘聲響化做一張張閃亮的光盤,我們相信,文學的長城堅不可摧,它蜿蜒著,從亙古延伸向遠方,那是因為一直有一群忠實的執著的建筑者在添磚加瓦。
因為心懷著這樣的信仰,才讓我們在行色匆匆中不至于丟失了自我;因為文人的豪放,才讓我們在物欲橫流時能堅守著追求。滲透在字里行間血與淚,讓我們彼此心手相握,讓我們彼此默契無語。
這是我們的信仰,也是我們的夢想。當第一滴文學的甘露滋潤了我們干涸的心田,一粒粒種子就深深埋在了那里,等待著春華秋實,迎接著歲月榮枯。
我希望這是一座橋梁,凌駕長空;我希望這是一個舞臺,寬廣無限;我希望這是一架燈塔,徹夜不滅。也許它僅僅是江河上的一葉小舟、雙腳下的一方泥濘、手提的一盞小桔燈,但是我們相信,即使是小舟也能載著我們從此岸到彼岸,即使是方寸之地也能展示我們動人的舞姿,即使是小桔燈也能引領我們從黑暗走向下一個黎明!因為信仰,我們堅守。因為夢想,我們同行!踩著這方寸土,提著這盞桔燈——一起出發!
信仰篇七
回首,祖先父輩的青春韶華中仍有一名為“信仰”的炬火,燃燒著生命;而今,青年人似乎不再有能為之獻以熱血的“信仰”放大了自我。這看上去似是種“自由”,實際上,卻是一種迷失。
沒有了信仰的青春,又豈會熱血依舊?信仰之于青春,可以是對國家的熱愛,對夢想的執著,對自我的堅守。當今迷惘的年輕人,徘徊于日新月異的街頭巷尾,每日形色匆忙,卻像極了行尸走肉,物質消磨了堅守,現實摧毀了執著,萎靡退去了激情,殊不知,青春正飛速逝去,哪怕在青春逝去前的最后一秒,我們亦應警醒,奮力抓緊。
信仰讓人真正的生有可依。曾看過中央美院院長許江的一個畫展,畫作主題皆為“葵”,他為畫作的注言提到,葵的氣質最符合其年代之青年的形象。作為中國第一批大學生,他有過榮譽,也下過鄉,經過人生之起伏便終于意識到“支撐著人活下來的,終還是信仰”,就像那葵花,對陽光的執著使它凋謝后奮力重新燃起生機。相較而言,我們這一代人又依靠何者生存呢?我們閱祖輩之《新青年》,聞父輩之《青春萬歲》,卻鮮有人真正敢于為了夢想付出一切。
去年曾有篇報導,寫的是公務員競爭愈發激烈,而求職者竟多為名牌大學畢業生的高材生,個別職位甚至出現“千人競一職”。當下的年輕人,苦讀二十余載,卻依舊沒有自己心中獨特的,刻意為之奉獻的夢想;又或許“生活上的安定”迫使青春烈火提早熄滅。在物質的誘惑人,年輕人逐漸失去了奮斗的方向;在科技高度發展的社會中,年輕人自以為解脫于思想之桎梏,終得自由,殊不知“迷失”之至。
北大中文系開學典禮的學長致辭中提到,“最令人恐懼的是我們不再相信了。”而對于尚于青春中的我們,最可怕的的確不是現實,不是未來將至的苦難與挫折,而是我們不再相信,夢想勝于“甘于平庸”,風骨勝于媚骨,不再相信只要有熱情,我們就能創造自己的世界。而這份“相信”,正是之于青春,之于人生最珍貴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