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不同的愛篇一
好幾年前,有一次我跟著家人去赴宴,在一個酒店的大廳里,同時有幾戶人家在辦酒席。
當時有個七八歲的小男孩拿著手上的飲料往地上倒,地上全是瓷磚,水倒在上面又濕又滑,那一天有戶人家給八十歲的老母親過壽,陸續有不少老人過來。
我笑著夸獎他真懂事,真是個好孩子。
我對她解釋了一遍,今天老人不少,行動不便,地上又濕又滑,摔傷了就不好了。
我聽不下去了:“老人也有社交,怎么就不能出來了?”
對方一時氣結,一邊說著這么牙尖嘴利小心嫁不出去,一邊拎著自己的孩子罵罵咧咧地走了。
這是很多年前的一件事了,前幾天,我寫了一篇文章《永遠不要與人性為敵》,里面舉了我舅舅舅媽溺愛兒子的例子,評論區收到好幾條留言,和多年前的插曲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因為不想讓這樣的言論繼續誤導別人,所以我一條都沒有放出來。
這些留言的大意是這樣的:你舅舅舅媽這樣做也是因為太愛孩子了,父母對孩子的愛都是煞費苦心的,也許等你遇到這樣的問題,可能也會和你舅舅舅媽一樣做,到時候你就理解了。
我回復她:我肯定是傾家蕩產救我兒子,幫他還賭債啊,他再怎么犯錯也是我兒子啊!
我回復了這樣一段話:
如果我會一路溺愛兒子到他多次欠下賭債跑路,說明我本來就是個敗兒的慈母,那么我的反應肯定是慈母的反應,怎么可能撒手不管?而一個能在孩子問題上很有原則很有底線的母親,是不會一次次縱容孩子,直到他無法回頭,所以她不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每一種因,都對應一個果,你是蘋果樹,會結出蘋果,你是梨樹,會結出梨子,觀念不同,結局不同。
對方說你的話太深奧了,我需要好好消化一下,我想我的'話并不深奧,但也許刺激了她原先固有的觀念。
這種觀念還體現在一個最普遍的感情問題上,有的男人前科累累,百般欺騙,千般傷害,過后又花言巧語幾句,女人就又糾結了,勸她們早點離開,不要再傷害自己了。
如果我也是當斷不斷的性格,我肯定會遇到這樣的事,我遇到了肯定也是反復糾纏,問題是我不是這樣的性格啊!
所以姑娘,你的反應只代表和你一樣當斷不斷的那類人,而那些果斷干脆的人,早在第一次出現這種問題時,已經轉身離開了,而更大的可能是她們根本不會遇到這種問題,所以這種求同思維本身就不成立。
我們身邊,有一類人特別喜歡對你說:等你結婚了就知道了,等你有孩子了就知道了。
我結婚前,很不喜歡那些天天做對方差評師的婚姻,很多人跟我說:等你結婚了就知道了,婚姻就是這樣吵吵鬧鬧,一地雞毛的。
但是我結婚后,完全不是這么一回事,于是,很多人開始跟我說等你有孩子了怎樣怎樣,當然,我現在還沒孩子,沒有辦法擺事實,但我身邊很多閨蜜都已經有孩子了,有一位年長的閨蜜,孩子已經在耶魯留學,她從沒因為孩子失去過自我,也沒因為孩子變得灰頭土臉,孩子性格開朗,熱情善良,各方面都很出色,而她的優雅隨著歲月,更添光彩。
很想對這些人說:結婚的人多了去了,婚姻各種各樣,不可能結了婚的人都是一種做法,一種反應;有孩子的也多了去了,有的孩子有禮貌有教養,有的孩子熊得你想一掌把他拍回他媽媽肚子里去,哪有什么固定的模式。人與人之間的觀念不同,做法自然不同,結果當然更不可能相同。
因此,這種假設只不過是給自己過不好日子、處理不好問題找借口而已。你要做的不是“針沒扎到身上不知道疼,如果她們遇到我的問題,說不定還不如我呢”來安慰自己,而是努力克服自己性格中的弱點,避免將自己推入不幸的旋渦。
這世上,有的是精彩無比的女人,有的是遇到傷害就果斷轉身的女人,有的是清醒睿智的女人,她們不是更幸運,而是她們的觀念更睿智。
不同的愛篇二
;摘 要:儒家“和而不同”的巨大理論容量,使它有可能與其他思想并行不悖,但其“忠君孝父”等思想卻造成了儒家的不寬容。要使不同思想、利益之間真正實現“道并行而不相悖”,必須注重挖掘“和而不同”內在包含的“和而有度”,并在“度”的范圍內,在尊重“不同”、平等交往的基礎上構建一個權利與責任統一的動態的底線。唯有如此,才能有所執,但又不執于一端。從而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的和諧乃至東亞的和諧才是可能的。
關鍵詞:儒家文化;“和而不同”;“和而有度”;底線;和諧東亞
中圖分類號:b222 文獻標志碼:a
構建和諧東亞不僅符合東亞人民的利益,也是構建和諧世界的必然要求。然而,相對于人們的期盼,現實卻不容樂觀。原因不在于人們缺乏愿望,而是有太多的愿望。歷史的糾葛與現實的利益沖突,使不同民族、國家對和諧亞洲的愿望各自賦值。用荀子的話說,就是“同求而異道”。眾“道”不諧,則“同求”不彰。如何諧和眾“道”,是東亞各國的共同問題。共同問題的解決需要尋找共同的邏輯,儒家文化無疑是東亞各國文化中共同的底色,儒家的“和而不同”也就成為諧和眾“道”的邏輯選項。問題在于“和而不同”的巨大理論容量提供了對之進行不同理解的可能空間,如果不在探求“和而不同”的理論限度、歷史限度的基礎上,進一步探尋新的限度,“和而不同”就不可能擔當諧和“眾道”之任。
一、“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是孔子在繼承和發展史伯、晏嬰“和同之辯”的基礎上提出的重要命題。
孔子在繼承和發展史伯、晏嬰“和同之辯”的基礎上提出了“和而不同”的命題。《論語·子路》記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在他的言行中多有體現,《論語·憲問》記載:“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顏回是孔子最為欣賞的學生,但對他的那種“不違如愚”的態度深為不滿:“回也非助吾也,于吾言無所不說。”(《論語·先進》)而對那些不講原則,媚俗取寵的小人,則給予痛斥:“鄉愿, 德之賊也。”(《論語·陽貨》)
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容納著既顧全大局,又承認局部和個體差異;既強調群體利益,又不忽視個人利益的思想,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理想:“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其為多元文化的和諧共處提供了可能的思想空間,也為構建和諧東亞提供了哲學依據。
二、和而有“度”
之所以說“和而不同”只是為多元文化的和諧共處提供了“可能”的思想空間,是因為還要和而有“度”。“和”的限度在邏輯上包含了:存在著一個能使不同文化和諧共處的維度,并且人有可能把握它。但這僅僅是可能,而不是必然。因為,有度則必有內外,內有遠近,則有親疏;有外則必爭,爭而不息,必至失“和”。
“和”內在地包含著“度”。無“異”則同,全“異”則不諧。因此,“和”的可能限度就在“無異”與“全異”之間,但排除了“無異”、“全異”兩個關節點。如果用“0”指稱無交集,用“1”指稱重合,則度就是介于0與1之間,但不包括0和1本身。而如何尋找關節點,并在兩個關節點之間尋找一個基準或底線,則是一個有足夠理論難度的問題,是足以成就或毀掉一個理論的問題。不論是晏嬰的“同異之辨”,還是儒家的“和而不同”,都有可能或實際上遇到了這樣的問題。
在晏嬰與齊侯的對話中,晏嬰說:“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這段話是以“君臣”關系為前提的,不論是以“否”成“可”,還是以“可”成“否”,都以不超越“君臣”關系為底線,以協進帝王之業為目的。由此決定了臣不論是“獻其否”還是“獻其可”都只是以“犯上”之名行“尊君”之實,而非“犯上作亂”。
孔子的“和而不同”是“同異之辯”的發展,因此,儒家的“和而不同”所實際遇到的問題,就是史伯、晏嬰邏輯上必然會遇到的問題。
孔子講“和而不同”,后世大儒亦秉承這一主旨。但自孔子起歷代儒者并未有效貫徹這一主旨,做到與異質學說的“道并行而不相悖”,甚至在儒家內部孟荀、朱陸等人僅僅由于觀點上的某些細微“不同”就導致了嚴重“不和”。孔子雖有“問禮”于老子的謙和,但亦有“誅少正卯”之實;孟子則曾宣布:“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孟子·滕文公下》);荀子雖明確肯定了“言論自由”,但對于“亂民惑眾”、“非禮義之中”的言論,則主張:“凡邪說辟言之離正道而擅作者……明君知其分而不與辨也……臨之以勢,道之以道,申之以命,章之以論,禁之以刑,故其民之化道也如神,辨勢惡用矣哉!”(《荀子·正名》);董仲舒則以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在理論上終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韓愈主張“排佛抑老”,對外來的佛教和本土的道家采取“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的措施(《原道》);朱熹則以孟子的“距楊墨”為榜樣:“程子曰:‘楊墨之害,甚于申韓;佛氏之害,甚于楊墨’……蓋邪說橫流,壞人心術,甚于洪水猛獸之災,慘于夷狄篡弒之禍……人人得而攻之,不必圣賢……人人得而討之,不必士師也……不能攻討,而又唱為不必攻討之說者,其為邪诐之徒,亂賊之黨可知矣。”(《孟子集注·滕文公下篇注》)
儒家何以倡導“和而不同”,卻在理論上和實踐中未能有效地實施這一理念?從邏輯上看,“和”有限度,不是無原則的寬容,因此總有“不可忍”之事,必有“道不同, 不相為謀”之理。而在理論上儒家將這一“度”落實為“忠君孝父”的底線,使其在實踐上必然導致不寬容。其他思想如果承認“忠君孝父”,儒家便可以與之保持“道并行不悖”,否則就是“邪說”、“诐行”、“淫辭”,就要被“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歷代儒者“排佛抑老”的理由就是,佛教的“眾生平等”、道家的“齊物自由”觀念違背了“君臣父子之道”。明清時期,儒道釋“三教合流”局面的出現,不是因為儒家的寬容,主要是佛教道家在某種程度上承認了“王道三綱”。
這里闡述儒家的不寬容,不能與“眾道”“道并行而不相悖”,是想以此說明,和而有“度”。在度的范圍內,有容納他者的空間,故有“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寬容;另一方面,“度”在實踐中必然要落實為一個終極底線,一個不恰當的底線必然會使理論的容量縮水,甚至斷送寬容的可能性。故有“皆絕其道,勿使并進”的不寬容。儒家的不寬容不在于設定了一個底線,而是設定了如此的一個底線。這也是儒道墨皆講“和合”,而落到實處卻往往互相排斥的深層原因。
三、朝貢體系——“和而不同”的一個歷史樣本
牟宗三曾說:“中國文化以儒家作主,這個文化生命主要的動向、形態是由儒家決定的,在以往幾千年中,道家并不能負這個責任,從印度傳來的佛教亦不能負這個責任。”[5]文化是政治的靈魂,中國的政治制度亦由“儒家作主”。而歷史上中國政治超出國界,對東亞各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朝貢體系。因此儒家的責任也就延伸到東亞。
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朝貢體,是東亞歷史上出現過的第一個地區國際關系體系,我們通常把它稱為東亞朝貢體系。它不同于我們后來所理解的、源于近代歐洲的現代國際關系,即主權國家之間的關系。因此,這一東亞共同體的表現形式也從根本上有別于當今的主權國家之間所形成的地區共同體。它是在東亞特殊歷史和文化環境中產生的一種地區共同體形式。
自先秦以來,中國的統治者把自己的國家視為唯一文明的國家,自稱為“華夏”、“中國”、“中華”,而把周邊鄰近地區的其他民族或部族蔑稱為“蠻”、“夷”、“狄”、“戎”等所謂“四夷”。在很長的歷史時間里,中國憑借其優越的物質與精神文明,在東亞處于中心地位,周邊國家大多向其稱臣納貢。在朝貢體系中,中國實際上是地區主導國家或者領導國家,左右或者是指導著其周邊國家的對外行為。這個體系內,只有一個中心,這就是中華帝國和它的皇帝,周圍國家同它保持一種“以臣事君”和“以小事大”的關系。實際上,其周邊鄰國最重要的對外關系就是定期向中國王朝皇帝稱臣納貢。
當時的中國與屬國之間的關系與現代西方霸權國家以及殖民帝國不同。中國一般不干預藩屬國的內部事務,中國對其藩屬國沒有實施直接的統治,也較少使用強制性力量。朝貢制度是“夷狄”表示承認中原王朝優越性的方式,中國對鄰國的影響主要是文化的和政治上的,而不是直接控制。朝貢制度給中國帶來的主要是政治威望,而不是經濟利益,而且往往是“厚往薄來”。
朝貢體系中的“以臣事君”、“以小事大”是儒家“忠君孝父”的國際版。它以儒家綱常倫理作為判斷文明與野蠻的唯一尺度,并以一朝比一朝嚴格的禮儀來強化“君臣”之別。明朝時外國貢使覲見皇帝的禮儀規定是一跪三叩首,清代則把覲見規定的禮儀叩頭次數增加了三倍——三跪九叩才能盡到藩邦臣屬對中國天子表示敬意的本分。這一國際版的“忠君孝父”底線在遇到另外一種文明的時候就會捉襟見肘,乾隆皇帝對(1793年)英國特使馬戛爾尼勛爵的不服規矩所作的“寬宏大度”的訓誡,以及為使英國特使羅爾美覲見嘉慶皇帝時能行禮如儀(1816年)戶部尚書和世泰使用的疲勞戰術,[6]都以另類的方式體現了儒家基于“忠君孝父”的不寬容以及這種不寬容遇到邊界時的窘境。
四、和而覓“度”
儒家的“和而不同”有足夠的容量,使其有可能與其他思想并行不悖。這一可能性實現的前提是,找到這一“度”,并在其中確定一個真正能夠為各種文化所接受的底線,否則就會變成“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獨尊意向,從而在實質上否認“和而不同”、“道并行而不相悖”觀念所包含的寬容精神。
如何才能找到一條讓這些觀念真正落到實處、最終達成“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有效途徑?本文認為,這條途徑就是循著普遍意義的“求大同、存小異”的指向,重新構建“和而不同”的底線。
底線既不存在于行為主體的觀念之外,也不存在于行為主體的觀念之中,而是在不同思想、不同利益的博弈中建構的。其構建的路徑空間,在邏輯上包含兩個極端之間的廣闊地帶。這兩個極端一是征服,即通過征服,強者將自己的文化價值觀植入了弱者的血液,甚至在根本上改變了弱者的文化。日本近代的“脫亞入歐”就是在西方船堅炮利的威逼之下開始的。①這可以稱之為“征服型”建構模式。與“征服型”建構逆向的另一端,則是弱者單向地適應強者的文化,通過單向地吸納外來文化來建構自身的文化。東亞文化交流史,差不多就是東亞諸國單向接受中華文化影響的歷史。這可以稱之為“順應型”的建構模式。②(征服與順應是相對應的,對于強者是征服,對于弱者則是順應,因此,更準確的表達是“征服——順應”模式)。這兩種模式更多地只具有邏輯的真實性,而較少具有歷史的真實性,有限的例證只是大大弱化了的證據。真實的歷史是介于兩者之間的中間模式,或者叫做“混合模式”。“混合模式”依據“征服”與“順應”的不同比例而出現各種不同的具體樣態。最佳的樣態是“互相征服”達到一個平衡點,在平衡點上轉化為“相互適應”型。這與“恐怖平衡”不同,簡單地說,“恐怖平衡”是不能也,而非不欲也,一旦力量平衡打破,就會再次陷入征伐狀態。而“相互適應”則是不欲也,而非不能也。關鍵是找到相互適應的路徑。在這一點上,儒家的“和而不同”如果放棄“忠君孝父”的底線,找到最大兼容性的新底線,不失為一有效的途徑。
找到這一新底線的第一個前提是承認“不同”。在國家的層面上就是承認每一個國家都有權利首先對自己負責,有自己的“核心價值”或者底線,這是各美其美。但這僅僅是邏輯上的第一前提,而不是絕對的第一前提。原因在于,就單一的行為體來說,怎么想是自己的事,但世界已經不可避免地聯系在一起,如果將各自的“核心價值”絕對化,世界必然是分裂的。人們不得不與他人一起想,把他人所想作為自己所想的一個約束條件。把他人所想作為約束條件,意味著“核心價值”在為我負責的同時包含了對他人的責任,是權利和責任的統一,是權利和責任的平衡點,因而“核心價值”就成為相對的第一前提。在平衡點上的行為必然符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規則,具有普遍的有效性和邏輯上的可推廣性。但這一平衡點不是先天存在,等待人們去發現,而是需要構建的。只有在平等的交往中理解他者,在理解的基礎上接受他者,并且是自覺地接受,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國與國之間的和諧,從而和諧的東亞才是可能的。
世界的紛爭,當然也包括東亞地區的紛爭,就是每一個國家都有一種自發的傾向,簡單地把自己的權利視為對他國責任的邊界,而沒有把對他國的責任視為自己的權利的邊界。由此就出現了我可以“為所欲為”、你則不許“亂說亂動”的強者邏輯大行其道的局面。如果不放棄這一強者的霸道邏輯,和諧東亞就只能是停留在口是心非的外交宣示中,或者是被“同床異夢”式的妥協所偷換。
“和而不同”的理論容量給我們提供了如是理解的空間。但我們明白和諧東亞的構建需要哲學式的思考,更多地卻是要通過政治家的手來操作的。而在政治家的眼里,差不多任何哲學式的思考都是“呆主意”。我們如是分析的目的是提示政治家及其身后的民眾,能夠意識到:自己主張的價值即使正確的也只是歷史的,有必要與時俱進地與他者交流,在交流中修正“核心價值”的內涵和底線。如是,則有所執,但不執于一端。這恰恰是構建和諧東亞所必需的。
注 釋:
①1853年7月8日,剛剛躋身于強國之列的美國,派出東印度艦隊
司令佩理率領四艘全副武裝的黑色大船,闖入了橫須賀港。為
了開辟太平洋航線和搶占東方市場,佩理代表美國總統提出了
開港通商的要求。他對前來交涉的日本使者說,你們最好不要
抵抗,因為一旦開戰,結局只有一個,那就是美國必勝。
②此處的征服包含戰爭,但不局限于戰爭。應廣義地理解
為包含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強者對弱者的單向影
響。它以強弱之間的巨大落差為前提。
參考文獻:
[2]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147.
[3]康有為.論語注[m].北京: 中華書局, 1984:202.
[責任編輯:宇 輝]
相關熱詞搜索:;不同的愛篇三
每件事情都有兩面性,甚至有的還有多面性。然而,我們只是站在一個角度上看待問題。如果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上看問題,我們得到的結果也就是不同的。
我當時就氣哭了。后來,那篇作文我交了,而且,我還獲了獎。她當時就無話可說了。
事后我想了想,其實,事情不僅僅只有那一面,如果不是她的那番話,或許我不會有那么大的動力去寫那篇作文,也就不會得獎了;或許,我可以從這件事中看清她本來的面貌,可以知道她到底是不是真正的朋友;或許,這件事給我打了一個預防針,讓我以后不會再被她所傷害。
凡事都要考慮周全,做什么事之前都要考慮好這件事情的多面性。不要只看單方面的有利條件就去做,要想想這件事是否會給你帶來負面影響。
就像那句話。只有弱者才會把自己的不行歸給于外界因素。如果你強大,整個世界都為你讓路。這就是兩種角度所帶來的不同結果。
換一個角度去看事情。不同的角度,得到不同的結果。
不同的愛篇四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不同價值取向不同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課例研究《植樹問題》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級下冊第117~120頁例1、例2、例3的內容。教材編排該教學內容,其主要目的是滲透一些與“植樹問題”相關的數學思想方法。教材通過3個例題分別列舉了“兩端都栽”、“只種一端”、“兩端都不栽”三種情形的植樹問題事例,使學生通過生活中的事例,初步體會解決植樹問題的思想方法,初步培養學生從實際問題中探索規律、找出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并讓學生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案例a:
(1)學生通過畫圖等方法嘗試解答。
(2)匯報:①兩端都種②只種一端③兩端都不種
(3)揭題:今天研究兩端都種的植樹問題。
1.教學例1
(2)化繁為簡,滲透思想。
1000米太長,不利于同學們思考,怎么辦?可以先確定一個比較短的長度來研究,如20米。
(3)動手操作,初步探究。
同學們可以通過畫一畫、擺一擺等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4)對比觀察,感知規律。
不同的愛篇五
不同的愛篇六
郁金香(黃) ——高貴、珍重、財富
百合—— 順利、心想事成、祝福
姬百合—— 財富、高雅
薔薇——追憶
康乃馨—— 母親我愛您、熱情、真情 康乃馨(紅)—— 相信您的愛
康乃馨(粉) ——熱愛、美麗
康乃馨(白)——純結的友誼
菊花——清靜、高雅、真愛
菊花 ——清靜、高潔、真愛、我愛 非洲菊 ——神秘、興奮、有毅力
波斯菊——永遠快樂
玫瑰 ——愛情
紅玫瑰 ——熱戀
粉玫瑰—— 永遠的愛
白玫瑰—— 純純的愛
黃玫瑰—— 失戀、褪去的愛
金魚草—— 愛出風頭
大理花 ——華麗、優雅
滿天星 ——真心喜歡
圣誕紅——祝福
星辰花 ——永不變心
桔梗——真誠的愛
瑪格麗特——暗戀
迷失香——留住回憶
桃花——我是你的俘虜
薰衣草——等待愛情
三色堇——沉思、請想念我
四葉草——愛和幸運
鈴蘭——把握幸福
蒲公英——再次重逢前的分離
龍膽花——喜歡看憂傷時的你
蓮花——信仰
櫻花——純潔
油菜花——奉獻
勿忘草——勿忘我真實的愛情
黑色的曼駝羅——不可遇知的死亡和愛
紫丁香——羞怯
石斛蘭——任性美人
金盞花——離別、迷戀
文心蘭——隱藏的愛
紅掌——大展鴻圖
卡多利嚴——你真美
茉莉花——你屬于我
孤挺花——渴望被愛
杏花——少女的慕情
矮牽牛——有你,我就覺得溫馨
薄荷——再愛我一次
罌粟花——多謝
金慧星——溫柔、踏實
白山茶——真情
太陽花——神秘
水仙——象征自戀、尊敬
蝴蝶蘭——幸福逐漸到來
紫羅蘭——永恒之美
繡球花——希望
天堂鳥——為愛打扮的男人
《不同的花具有不同花語》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余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不同的愛篇七
不同的蔬菜所含的營養成分不盡相同,所以不同的蔬菜最適宜的烹飪方式也不太相同,有的適合生吃,有的要煮熟了吃才能最大程度的釋放營養成分。今天應屆畢業生網小編為大家帶來一些很實用的烹飪小技巧來幫助大家,希望對您有幫助!
蔬菜所含營養素,如維生素c及維生素b族,易被烹調破壞,生吃有利于這些營養成分的保存。但由于蔬菜品種的關系,有些蔬菜最好放在開水里焯一焯再吃;有些蔬菜則必須煮得熟透后再食用。
胡蘿卜、白蘿卜、水蘿卜、番茄、黃瓜、柿子椒、大白菜心、紫包菜等。生吃時最好選擇無公害的綠色蔬菜或有機蔬菜。生吃的方法包括自制蔬菜汁,將新鮮蔬菜適當加點醋、鹽、橄欖油等涼拌,切塊蘸醬食用等。
十字花科蔬菜,如西蘭花、菜花等焯過后口感更好,它們含有豐富的纖維素也更容易消化;菠菜、竹筍、茭白等含草酸較多的蔬菜也最好焯一下,因為草酸在腸道內與鈣結合成難吸收的草酸鈣,干擾人體對鈣的吸收;大頭菜等芥菜類的蔬菜含有硫代葡萄糖甙,水焯一下,水解后生成揮發性芥子油,味道更好,且能促進消化吸收;馬齒莧等野菜焯一下能徹底去除塵土和小蟲,還能防止過敏。而萵苣、荸薺等生吃之前也最好先削皮、洗凈,用開水燙一下再吃。
3.豆芽一定要煮熟吃,無論是涼拌還是烹炒。
鮮木耳和鮮黃花菜含有毒素千萬別吃。吃干木耳時,烹調前宜用溫水泡發,泡發后仍然緊縮在一起的部分不要吃;干黃花用冷水發制較好。
蔬菜生吃和熟吃互相搭配,對身體更有益處。如蘿卜種類繁多,生吃以汁多辣味少者為好,但其屬于涼性食物,陰虛體質者還是熟吃為宜。有些食物生吃或熟吃攝取的營養成分是不同的。比如,番茄中含有能降低患前列腺癌和肝癌風險的番茄紅素,要想攝取就應該熟吃。但如果你想攝取維生素c,生吃的效果會更好,因為維生素c在烹調過程中易流失。
不同的愛篇八
導語:春秋以前,最初茶葉作為藥用而受到關注。古代人類直接含嚼茶樹鮮葉汲取茶汁而感到芬芳、清口并富有收斂性快感,久而久之,茶的含嚼成為人們的一種嗜好。該階段,可說是茶之為飲的前奏。隨著人類生活的進化,生嚼茶葉的習慣轉變為煎服。即鮮葉洗凈后,置陶罐中加水煮熟,連湯帶葉服用。
唐以前的飲茶,屬于粗放煎飲時代,是或藥飲、或解渴式的粗放飲法。到了唐宋以后,則為細煎慢啜式的品飲,以至形成了綿延千年的飲茶藝術。
至宋代時,以品為主的唐代煎茶發展成了“斗茶”,達到了更高的藝術性品茶的階段。
宋代斗茶時,先把餅茶擊碎成小塊,并碾成細末,放入燙好的茶盞,再注入沸水調制成茶膏,然后用特制的茶筅(形似小掃把的工具),邊轉動茶盞,邊攪動茶湯,使盞中泛起湯花,以比較茶湯的色、香、味。最后再品嘗湯花,俱佳者獲勝。是以“斗茶”來比賽茶葉的質量,比賽茶湯的`色、香、味,比賽斗茶者的茶技、茶藝。
宋代的福建北苑為古代重要的產茶區。北苑茶葉質量優良,自南唐始即列為貢茶。至北宋太平天國初,為有別于民間產茶,特置“龍鳳模”,以龍鳳為型,制成團茶,即歷史上有名的“龍團鳳餅”,色、香、味均為上品,名冠天下。
當時的“大小龍團”為宋代著名貢茶。“大龍團”每八餅為一斤,創制人為丁謂,江蘇蘇州人;小龍團二十餅為一斤,創制人為蔡襄,福建仙游人。兩人均在福建督造貢茶任上時創制。
始創于福建建安一帶的斗茶,因其技巧性強,趣味性濃,不僅能給人以物質上的享受,更能給人帶來精神上的愉悅。
南宋浙江紹興茶區,在制茶方法上還開始出現了炒青法的雛形,改蒸為炒,改碾為揉,改研膏團茶為條形散茶,使茶葉的外形和內質都為之一變,為我國的綠茶產制打下了基礎。
元代時,開始用鮮葉放在鍋里蒸煮,以制成整片葉子的散茶,名日“蒸青散茶”。
至明代時終于出現了和今天一樣的綠茶制法——炒青制法。茶葉的品飲法,也改煎飲為開水沖飲,成為喝茶史上的一大轉折,遂開千古茗飲之宗。“取初萌之精,吸泉至鼎,一瀹便啜”,世代流傳至今。當時以炒法加工的綠茶,已成為人們的主要品飲對象,花茶也漸漸在民間普及。明代有關飲茶的著作,約有上百篇之多。
至清代,鄉村市肆茶館林立,飲茶之風盛于明代,茶葉成為珍品,流行于官場士大夫和文人間,大量名茶應時而生。清道光年間,還先后發明了半發酵的烏龍茶和經過發酵的紅茶,并出現了白茶,傳統的緊壓茶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從而在制茶方法上,形成了我國茶葉結構的六個大類——綠、紅、花、白、烏龍、緊壓茶。
清代不論公事來往,還是私家應酬,客來獻茶。端茶送客,已成為特定的禮節和排場。江浙廣川等的茶館,更與小食品、點心之類結合供應,又聘請說書、評彈等說唱藝人臨場表演,發展成獨具地方特色,鄉土風味濃郁,呈平民氣息的大眾化交易、交際、娛樂場所。晚清時,更有一班落魄旗人,仍將飲茶裝璜門面,在人前夸耀示富。而文人們則紛紛溶入了“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初更紅。尋常一樣窗前月,縱有梅花便不同”的意境。
不同的愛篇九
畢業于xx大學的小張做的第一份簡歷也和其他同學一樣,下載學校的logo,制作了一個簡歷封面,彩色打印后很是精美。但在應聘過程中,小張發現簡歷封面并沒有多大的效果,有時反而是一個累贅。后來,他干脆放棄封面。
專家點評:給簡歷設置封面,越來越不被hr認可。這種在求職者看來“用心良苦”的制作,在hr看來卻是多余的,既浪費了hr的時間,又浪費了紙張。但事情并不是絕對的,如果你是學設計的,一個設計精良的封面往往又成了你簡歷的“撒手锏”。
二
小林畢業于新聞學院,他求職的目標是藝術設計。與別人不同的是,他的簡歷永遠不是一頁,而是一本。除了個人的基本情況、實踐經歷、獲得榮譽等常規項目之外,他還會附上自己在報社實習期間發表的`作品。由于作品有一百多篇,所以他的簡歷最厚時就像一本書。小林認為,厚的簡歷才能反映出自己的成果和做事的態度。
專家點評:一位hr的意見可能頗有代表性:他們都喜歡簡練的“onepage”(1頁)簡歷,這也是大多數知名企業的招聘官的普遍看法。但對于某些注重實際經驗和表達創意的行業,也可以多附點自己的作品。
小王是一位藥學研究生,他的職業目標首選高職教師,其次是高校輔導員,最后是醫藥公司研發人員。為此,她設計了三份簡歷,應聘高職院校教師的簡歷突出自己的科研成果,應聘高校輔導員的簡歷就突出自己的學生工作經歷,應聘醫藥公司研發人員的簡歷就突出自己的實驗操作。三份簡歷投往不同的崗位,她認為,這樣才有的放矢。
專家點評:畢業生本站指出,千萬不要用同一份簡歷去投遞所有的職位,要講究針對性,針對每一個公司和職位制作不同的簡歷。在簡歷中重點列舉與所申請公司及職位相關的信息,弱化對方并不重視的內容,這樣才容易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