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的制定需要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特點和需求,確保教學活動能夠最大程度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下面是一些教學工作計劃的經典案例,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示和思考。
文言文翻譯教案(匯總12篇)篇一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明朝開國元勛,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于世。劉伯溫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傳奇人物,至今在中國大陸、港澳臺乃至東南亞、日韓等地仍有著廣泛深厚的民間影響力。浙江文成南田(原屬青田)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
文言文翻譯教案(匯總12篇)篇二
翻譯文言文不是能讀懂文本就可以輕易做到的,因為心里邊明白不等于嘴上能夠說出來,嘴上能說出來不等于筆下能夠寫出來,它還涉及現代漢語的書面表達能力問題。我們認為,高考題型的變化,有利于考查考生真實的閱讀能力,有利于促進考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對考生而言,也意味著試題難度的提高。
應該掌握五字訣:留、刪、增、調、變。
即保留古今相同的詞和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國名、官職、年號、某些典章制度名稱以及物品名稱等,這些不必翻譯。硬要翻譯,反而會弄巧成拙。
刪去一些只起語法作用,沒有實際意義的虛詞;無法對應地用現代漢語進行翻譯,刪后又不影響句子的準確通順的,亦可刪去。
把文言文的單音詞譯成現代漢語的雙音詞;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在翻譯時也應增補出來。
將古今漢語不同的語序,按現代漢語的規范調整。如: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是一個定語后置句,翻譯時就要把定語可以終身行調到中心詞一言之前。再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兩個賓語前置句,應按不知句讀,不解惑來翻譯。
就是變通,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上,活譯有關文字。如:波瀾不驚,可譯為(湖面)風平浪靜。
文言文翻譯教案(匯總12篇)篇三
羊斟以私敗國出自《左傳·宣公二年》。二年,春,鄭公子歸生受命于楚伐宋,宋華元、樂呂御之。二月壬子,戰于大棘。宋師敗績。囚華元,獲樂呂,及甲車四百六十乘,俘二百五十人,馘百人。
狂狡輅鄭人,鄭人入于井。倒戟而出之,獲狂狡。君子曰:“失禮違命,宜其為禽也。戎,昭果毅以聽之之謂禮。殺敵為果,致果為毅。易之,戮也。”
譯文。
將要作戰之前,華元殺羊犒賞士兵,沒給他的駕車人羊斟吃。等到作戰的時候,羊斟說:“前天殺羊犒軍的事,由你作主;今天駕車作戰的'事,由我作主。”于是就故意把兵車驅入鄭軍之中(使華元被俘),所以宋軍戰敗了。羊斟是一個以私害公的典型。《左傳》對他的評價是:“以其私憾,敗國殄民。”
羊斟以私敗國這件事被載入史冊了,羊斟將遺臭萬年。因為他把一碗羊肉看得比國家都重要。
文言文翻譯教案(匯總12篇)篇四
嘻(嗯)!士君子之失身于人,亦猶是爾。
注釋。
1、盆盎:花盆一類的.盛器。
2、節:樹木枝干交接處。
3、柚嶺:山峰。
4、干青云:直上青云。
5、去:距離、差別。
6、性:性格。
7、屈:使……彎曲。
8、置:放置。
感悟。
人和動物的區別就是人有精神追求,那就更不用說和植物相比。人要學會有精神追求,堅持做自己,堅定自己的觀念。即使委身于人,也不要忘了自己的初心,要學會在壞境中慢慢適應,但在同時也要有自己心中的一片凈土,不被世俗的影響而扭曲。正是如此,所以才有句擬人句來比喻高潔者說:“良禽擇木而棲”。
譯文。
松樹的性格是挺直向上。就是幾尺高,可頂也是直直的。有人將它移栽到盆中,放它到華美的屋內,彎曲它的枝桿,綁縛它的關節,施肥灌溉,形狀好像撐開的傘,這樣子并非不招人喜歡。但是看那些山谷山嶺之間,直插青天,凌駕藍天,茂盛蔥郁(地生長)在嚴霜積雪的松樹,相差多少啊!
唉!賢士君子委身于人,也如同這松樹一樣。
文言文翻譯教案(匯總12篇)篇五
作品簡介《賈島推敲》是中國古代一個名聲頗顯的的故事,語出后蜀何光遠的《鑒戒錄·賈忤旨》,反映了創作詩歌過程中對字句的凝練。推敲是指作家在文字操作過程中反復斟酌、調動詞句,以求準確、妥帖地把形象物化為定型產品的操作情況。
作品原文。
賈島初赴舉,在京師。一日,于驢上得句云:“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始欲”推“字,又欲做“敲”,煉之未定。于驢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勢,觀者訝之。時韓退之權京兆伊,車騎方出,島不覺,行至第三節。俄左右擁至尹前。島具對所得詩句。韓立馬良久,謂島曰:“作“敲’字佳矣。”遂并轡而歸,共論詩道,留連累日,因與島為布衣之交。
作品注釋。
1、賈島:唐朝詩人,字閬仙,范陽人。
2、初:第一次,首次。
3、赴舉:參加科舉考試。
4、京師:京城,此指長安。
5、始:最初,開始。
6、煉之未定:用心琢磨,反復錘煉,決定不下來。煉:琢磨。之:這里指從“推”和“敲”中選一個。
7、吟哦:吟頌。
8、時時:不時。
9、引手:伸手。引:舉。
10、勢:樣子,態勢。
11、引手做推敲之勢:伸出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勢來。
12、訝:對……而感到詫異。
13、韓退之:指韓愈,字退之,唐代文學家,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14、權:臨時代理。
15、儀仗隊:仗隊是軍隊中執行禮儀任務的分隊。
16、京兆:京城地方行政長官。
17、車騎:車馬。這里指由馬車組成的車隊。
18、至:到。
19、第三節:指京兆尹出行儀仗隊的第三節,節:這里指儀仗隊的一部分。
20、具對:詳細回答。具,詳細,具體。
21、立馬久之:(韓愈)讓馬停下來很久。
22、遂:于是,就。
23、并轡:坐騎的馬頭齊平,表示平等。轡:馭馬的韁繩。
24、留連:舍不得離開。
25、布衣:平民,百姓。
26、布衣之交:百姓之間的交情。此時賈島還未做官。
作品譯文。
賈島初次在京城里參加科舉考試。一天他在驢背上想到了一句詩:“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反復思考沒有定下來,便在驢背上(繼續)吟誦,不停做著推和敲的動作,圍觀的人對此感到驚訝。當時韓愈臨時代理京城的'地方長官,他正帶車馬出巡,賈島不知不覺,直走到(韓愈儀仗隊的)第三節,還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勢。于是就被(韓愈)左右的侍從擁到韓愈的面前。賈島詳細地回答了他在醞釀的詩句,用“推”字還是用“敲”字沒有確定,精神離開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韓愈停下車馬思考了好一會,對賈島說:“用‘敲’字好。”兩人于是并排騎著驢馬回家,一同談論作詩的方法,好幾天不舍得離開。(韓愈)因此跟賈島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作品啟示。
這則故事啟示我們:不管做任何事都要反復琢磨、斟酌和不斷改進。永遠精益求精!
作品來歷。
唐朝的賈島是著名的苦吟派詩人。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為了一句詩或是詩中的一個詞,不惜耗費心血,花費工夫。賈島曾用幾年時間做了一首詩。詩成之后,他熱淚橫流,不僅僅是高興,也是心疼自己。當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這么費勁兒,如果那樣,他就成不了詩人了。
有一次,賈島騎驢闖了官道。他正琢磨著一句詩,名叫《題李凝幽居》全詩如下:
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但他有一處拿不定主意,那就是覺得第二句中的“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的“推”應換成“敲”。可他又覺著“敲”也有點不太合適,不如“推”好。不知是“敲”還是“推”好。手一邊做著“推”的姿勢,一邊做著“敲”的姿勢,反復斟酌。不知不覺地,就騎著毛驢闖進了大官韓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儀仗隊的第三節。
韓愈問賈島為什么闖進自己的儀仗隊。賈島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詩念給韓愈聽,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的事說了一遍。韓愈聽了,對賈島說:“我看還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靜,拜訪友人,還敲門代表你是一個有禮貌的人!而且一個‘敲’字,使夜靜更深之時,多了幾分聲響。再說,讀起來也響亮些”賈島聽了連連點頭稱贊。兩個人并排騎著自己的坐騎回到了韓愈的家,后來二人還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推敲從此也就成為了膾炙人口的常用詞,用來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時,反復琢磨,反復斟酌。
原詩譯文。
造訪獨居的李凝。
住宅附近沒有鄰家,顯得閑適寧靜,只有一條雜草中的小路通向荒蕪的小院。月下鳥兒歇宿在池邊的樹上,僧人敲響友人的院門。(沒想到主人不在,就往回走)過了橋是野外的景色,一路上移動的山石遮住了云層接地的部分。我暫時離開,但還會再來,相約的會面,不會食言。
相關人物。
賈島(779~843),唐代詩人。字閬仙,一作浪仙。范陽(今河北涿縣)人。初落拓為僧,名無本,后還俗,屢舉進士不第。曾任長江(今四川蓬溪)主簿,人稱賈長江。其詩喜寫荒涼枯寂之境,頗多寒苦之辭。以五律見長,注意詞句錘煉,刻苦求工。與孟郊齊名,有“郊寒島瘦”之稱。有《長江集》。
韓愈(768—824年)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韓愈是“文起八代之衰”,明朝人推韓愈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韓愈是一個語言巨匠。善于使用前人詞語,又注重當代口語的提煉,創造出許多新的語句,其中有不少已成為成語流傳至今,如“落井下石”、“動輒得咎”、“雜亂無章”等。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文言文翻譯教案(匯總12篇)篇六
齊奄家畜一貓,自奇之,號于人,曰:“虎貓。”客說之曰:“虎誠猛,不如龍之神也。請更名為‘龍貓’。”又客說之曰:“龍固神于虎也,龍升天須浮云,云其尚于龍乎?不如名曰‘云。’”又客說之曰:“云靄蔽天,風倏散之,云故不敵風也,請更名曰‘風’。”又客說之曰:“大風飆起,維屏以墻,斯足蔽矣,風其如墻何?名之‘墻貓’可。”又客說之曰:“維墻雖固,維鼠穴之,斯墻圮矣,墻又如鼠何?即名曰‘鼠貓’可也。”
東里丈人嗤之曰:“噫嘻!捕鼠者,故貓也。貓即貓耳,胡為自失本哉!”
解釋。
1.畜:養。
2.號:名號這里作動詞用即取名號。
3.其:語氣詞表推測語氣相當于‘恐怕’‘或許’‘大概’。尚:崇高這里是超過的意思。
4.倏:急速。
5.穴:洞。
6.丈人:老人家。
7.嗤:不屑。
8.本:本來。
9.尚:高超。
10.靄:霧。
11.飆:暴風這里作‘起’的狀語。
12.圮(pi):毀。
13.故:通(同)“固”,本來。
14.自奇之:自認為它很奇怪。
15.維屏以墻:維,句首語氣助詞。以墻為屏障。
16.龍固神于虎也:龍確實比虎更神通。
17.風其如墻何:風和墻比如何。
18.東里丈人:作者假托的人物。
19.胡為:為何。
譯文。
齊奄養了一只貓,自認為它很奇特,告訴別人說它的大名是虎貓。客人勸他道:“虎的確很猛,(但)不如龍的神通,請改名為龍貓。”另一個客人勸他道:“龍確實比虎更神通,龍升天必須浮在云上,云比龍更高級吧?不如叫云。”另一個客人勸他道:“云霧遮蔽天空,風突然一下就把它吹散了,云所以是不敵風啊,請改名風。”另一個客人勸他說:“大風狂起,用墻就足夠擋蔽了,風和墻比如何?給它取名叫墻貓好了。”另一個客人勸說他道:“墻雖然牢固,老鼠在它里面打洞,墻全都倒塌啦。墻和老鼠比如何?給它取名叫鼠貓好了?”東里老人不屑的說道:“捕鼠的本來就是貓,貓就是貓,干什么要自己失去本來和真實啊?”
高考常見失分點在高考文言閱讀中,是對文言知識點的一個綜合性考查。由于種種原因,考生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失分,本文以高考題為例有針對性地指出三類失分點......
1.第15課老聃死了,他的朋友秦失去吊喪,大哭幾聲便離開了。老聃的弟子問道:“你不是我們老師的朋友嗎?”秦失說:“是的。”弟子們又問:“那么這樣吊唁朋友,行嗎?”秦失說:“......
文言文翻譯教案(匯總12篇)篇七
1.普少習吏事,寡學術(習:熟悉)(寡:少)。
2.及為相,太祖常勸以讀書(及:等到)(以:用)。
3.晚年手不釋卷(釋:放下)(卷:書)。
4.闔戶啟篋取書(闔:關上)(戶:門)(啟:打開)(篋:書箱)。
5.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臨:面對)(處決:處理決斷)。
6.既薨,家人發篋視之(既:已經)(發:打開)。
7.則《論語》二十篇也(則:就是)。
8.雖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為己任(雖:雖然)(而:表轉折,但是)(以:把)(為:當做)。
9.在相位者多齷齪循默(齷齪:形容人過分謹慎,拘于小節)(循:按照)。
10.嘗奏薦某人為某官(嘗:曾經)11.普明日復奏其人(明日:第二天)(復:又)(其:那)。
12.碎裂奏牘擲地(碎裂:使------碎裂)(擲:扔)。
13.普顏色不變(臉色)。
14.跪而拾之以歸(而:表修飾)(以:相當于“而”,表順承)。
15.他日補綴舊紙,復奏如初(綴:連結)(初:當初)。
16.太祖乃悟,卒用其人(乃:才)(悟:明白)(卒:終于)。
重點句子翻譯:
1.普少習吏事,寡學術,及為相,太祖常勸以讀書。
譯:趙普年輕時熟悉官吏的事物,學識很少,等到做了宰相,太祖常用讀書這件事勸他。
2.晚年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戶啟篋取書,讀之竟日。
譯:趙普晚年的`時候手不釋卷,每次回到自己的府第,總是關上門打開書箱取書,整日讀書。
3.普性深沉有岸谷,雖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為己任。
譯:趙普性情沉著嚴肅剛正,雖然對人很忌妒刻薄,但能把天下大事當做自己的責任。
4.普明日復奏其人,亦不用。
譯:趙普第二天又上奏章推薦那個人,(太祖)還是不任用。
5.太祖怒,碎裂奏牘擲地,普顏色不變,跪而拾之以歸。
譯:太祖很生氣,撕碎了奏章扔到地上,趙普卻臉色不改變,跪著撿起奏章回家。
文言文翻譯教案(匯總12篇)篇八
萬歷間,宮中有鼠,大與貓等,為害甚劇。遍求民間佳貓捕制,輒被啖食。適異國來貢獅貓,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闔其扉,潛窺之。貓蹲良久,鼠逡巡自穴中出。見貓,怒奔之。貓避登幾上,鼠亦登,貓則躍下。如此往復,不啻百次。眾咸謂貓怯,以為是無能為者。既而鼠跳躑漸遲碩腹似喘蹲地上少休。貓即疾下,爪掬項毛,口龁首領。輾轉爭持間,貓聲嗚嗚,鼠聲啾啾。啟扉急視,則鼠首已碎矣。
(節選自蒲松齡《聊齋志異》)。
1.解釋下列加粗詞語在句中的意思。(2分)。
為害甚劇潛窺之()。
2.文中劃線部分沒有標點符號。請用/線標出需要加標點符號的位置。(2分)。
既而鼠跳躑漸遲碩腹似喘蹲地上少休。
3.請用自己的語言說說獅貓最初為什么只是躲避大鼠而不還擊。(3分)。
4.故事的題目是《大鼠》,你從大鼠的`故事中獲得了什么啟示?(3分)。
參考答案:
1、(1)非常、極(2)觀察。
2、既而鼠跳躑漸遲,碩腹似喘,蹲地上少休。
3、獅貓要令大鼠疲于奔命,待它動作遲鈍,有利自己出擊。這是一計策,在等待機會。
4、說明有勇無謀必會招致失敗的道理(如果單憑匹夫之勇,那就無異于笨拙的大鼠。)。
翻譯:
文言文翻譯教案(匯總12篇)篇九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與通歟;鄉通向;辟通避)。
譯文。
魚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義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都具有的話,那么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道義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因此有災禍我也不躲避。如果人們所想要的東西沒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樣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禍患的辦法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見,他們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事(那就是“不義”)。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只不過賢能的人不喪失罷了。
一碗食物,一碗湯,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會餓死。如果盛氣凌人地呼喝著給他吃,饑餓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腳踢給別人吃,就連乞丐也會因輕視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它。這樣,高官厚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認識的窮人感激我嗎?以前有人為了大義寧死也不愿接受,現在卻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它;以前有人為了大義寧死也不愿接受,現在卻為了妻妾的侍奉卻接受了它;以前有人為了大義寧死也不愿接受,現在為了認識的窮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它。這種行為難道不可以停止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簡析。
本文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論為依據,對人的生死觀進行深入討論的一篇代表作。他從人應如何對待自己的欲望入手,在生與死、利與義、守義與失義等方面,層層深入、正反對比地論證了義重于生,必須舍生取義。還強調指出“非獨賢者有是心(舍生取義之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人如果經不住萬鐘、宮室、妻妾、施恩的誘惑,必然會“失其本心(舍生取義之心)”。
《魚我所欲也》一文用面對魚和熊掌之間的抉擇,比喻面對生命和大義之間的選擇,孟子會毅然“舍生而取義者也”。這當中的“義”和文章最后的“此之謂失其本心”的“本心”都是指人的“羞惡之心”(按如今的通俗理解,可以理解為“廉恥之心”)。因為人只有擁有“羞惡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線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范圍所不接納的事,哪些是“所欲有甚于生”的事,這樣才能不被“宮室之美”、“妻妾之奉”和“所識窮乏者得我”所誘惑,而像“不食嗟來之食”的人一樣,內心有一種凜然的“義”。
《魚我所欲也》一文本身的結構和材料所揭示的中心論點應當是:人皆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惡有甚于死”的“本心”,“賢者能勿喪耳”。如果把《魚》文分成三段來分析,是不難說明這一觀點的。本文邏輯嚴密,析理精深,比喻、排比、對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使語言生動、流暢,氣充詞沛,頗具說服力。
文言文翻譯教案(匯總12篇)篇十
王勃所至,請托為文,金帛豐積,人謂心織舌耕。每為碑頌,先磨墨數升,引被掩面而臥。忽起,一筆書之,初不竄點,時人謂之腹稿。
翻譯。
王勃所到之處,都有人請他寫文章,作為潤筆的錢物綢緞積累了很多。別人說他是用心來編織,用舌來耕種。每當他寫碑文或贊頌辭時,就先磨好數升墨,拿被子蓋住臉躺著,一旦靈感來了,他突然起來,一揮而就,從不更改。當時人們說他是在腹中打好了草稿。
注解。
所至:所到的地方。
請托:請求委托。
帛:綢緞。
碑頌:刻在墓碑上頌揚死者的文辭。
初不竄點:從不更改。
文言文翻譯教案(匯總12篇)篇十一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世間有了伯樂,然后才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可是伯樂不會經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馬,也只是辱沒在仆役的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的里面,不能獲得千里馬的稱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鞭打馬,不按正確的方法,喂養它不能夠充分發揮它的才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著馬鞭站到它的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啊!
[1]伯樂:春秋時秦穆公時人,姓孫,名陽,善相馬。
[2]祗辱于奴隸人之手:只是辱沒在奴仆的手里。祗:只是辱,受屈辱。
[3]駢死:并列而死。駢:兩馬并駕。槽:喂牲口的食器,櫪:馬棚。槽櫪:馬廄。
[4]不以千里稱也:不把它稱為千里馬。以,把,介詞。稱,稱頌,稱道。
[5]馬之千里者:馬(當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詞。此句馬和千里者是部分復指關系。
[6]一食:吃一頓。或:有時。盡粟一石:吃盡一石(dan)食料。盡,全,這里作動詞用,是吃盡的意思。粟:古代喂馬的口糧石,十斗為石。
[7]食:同飼,喂養。
[8]其:指千里馬,代詞。能千里:能走千里。之:(定語后置,不譯。)。
[9]是:這樣,指示代詞。
[10]能:才能。
[11]才美不外見:才能和長處不能表現在外。見,同現,表露。
[12]且:猶,尚且。欲:想要,要。等:相當。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觀條件允許。
[13]安:怎么,哪里,疑問代詞。
[14]策:本意馬鞭子,這里名詞作動詞用,譯為:用鞭子打。之,指千里馬,代詞。以其道: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正確辦法。
[15]盡其材:竭盡它的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16]鳴:馬叫,之:不譯(轉接)。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17]執策:拿著馬鞭。策,趕馬的鞭子,名詞。臨:面對。臨之:面對千里馬。
[18]嗚呼:表示哀嘆,唉。
[19]其:難道,表反問語氣。
[20]其:可譯為恐怕.表推測語氣。
文言文翻譯教案(匯總12篇)篇十二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于君,合軍聚眾,交和而舍,莫難于軍爭。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
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后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軍爭為利,軍爭為危。舉軍而爭利則不及,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里而爭利,則擒三將軍,勁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三十里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和為變者也。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掠鄉分眾,廓地分利,懸權而動。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軍政》曰:“言不相聞,故為之金鼓;視不相見,故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故夜戰多金鼓,晝戰多旌旗,所以變人之耳目也。
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無邀正正之旗,無擊堂堂之陣,此治變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遺闕,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譯文。
孫子說:用兵的原則,將領接受君命,從召集軍隊,安營扎寨,到開赴戰場與敵對峙,沒有比率先爭得制勝的條件更難的事了。“軍爭”中最困難的地方就在于以迂回進軍的方式實現更快到達預定戰場的目的,把看似不利的條件變為有利的條件。所以,由于我迂回前進,又對敵誘之以利,使敵不知我意欲何去,因而出發雖后,卻能先于敵人到達戰地。能這么做,就是知道迂直之計的人。“軍爭”為了有利,但“軍爭”也有危險。帶著全部輜重去爭利,就會影響行軍速度,不能先敵到達戰地;丟下輜重輕裝去爭利,裝備輜重就會損失。卷甲急進,白天黑夜不休息地急行軍,奔跑百里去爭利,則三軍的將領有可能會被俘獲。健壯的士兵能夠先到戰場,疲憊的.士兵必然落后,只有十分之一的人馬如期到達;強行軍五十里去爭利,先頭部隊的主將必然受挫,而軍士一般僅有一半如期到達;強行軍三十里去爭利,一般只有三分之二的人馬如期到達。這樣,部隊沒有輜重就不能生存,沒有糧食供應就不能生存,沒有戰備物資儲備就無以生存。
所以不了解諸侯各國的圖謀,就不要和他們結成聯盟;不知道山林、險阻和沼澤的地形分布,不能行軍;不使用向導,就不能掌握和利用有利的地形。所以,用兵是憑借施詭詐出奇兵而獲勝的,根據是否有利于獲勝決定行動,根據雙方情勢或分兵或集中為主要變化。按照戰場形勢的需要,部隊行動迅速時,如狂風飛旋;行進從容時,如森林徐徐展開;攻城掠地時,如烈火迅猛;駐守防御時,如大山巋然;軍情隱蔽時,如烏云蔽日;大軍出動時,如雷霆萬鈞。奪取敵方的財物,擄掠百姓,應分兵行動。開拓疆土,分奪利益,應該分兵扼守要害。這些都應該權衡利弊,根據實際情況,相機行事。率先知道“迂直之計”的將獲勝,這就是軍爭的原則。
《軍政》說:“在戰場上用語言來指揮,聽不清或聽不見,所以設置了金鼓;用動作來指揮,看不清或看不見,所以用旌旗。金鼓、旌旗,是用來統一士兵的視聽,統一作戰行動的。既然士兵都服從統一指揮,那么勇敢的將士不會單獨前進,膽怯的也不會獨自退卻。這就是指揮大軍作戰的方法。所以,夜間作戰,要多處點火,頻頻擊鼓;白天打仗要多處設置旌旗。這些是用來擾亂敵方的視聽的。
對于敵方三軍,可以挫傷其銳氣,可使喪失其士氣,對于敵方的將帥,可以動搖他的決心,可使其喪失斗志。所以,敵人早朝初至,其氣必盛;陳兵至中午,則人力困倦而氣亦怠惰;待至日暮,人心思歸,其氣益衰。善于用兵的人,敵之氣銳則避之,趁其士氣衰竭時才發起猛攻。這就是正確運用士氣的原則。用治理嚴整的我軍來對付軍政混亂的敵軍,用我鎮定平穩的軍心來對付軍心躁動的敵人。這是掌握并運用軍心的方法。以我就近進入戰場而待長途奔襲之敵;以我從容穩定對倉促疲勞之敵;以我飽食之師對饑餓之敵。這是懂得并利用治己之力以困敵人之力。不要去迎擊旗幟整齊、部伍統一的軍隊,不要去攻擊陣容整肅、士氣飽滿的軍隊,這是懂得戰場上的隨機應變。
所以,用兵的原則是:對占據高地、背倚丘陵之敵,不要作正面仰攻;對于假裝敗逃之敵,不要跟蹤追擊;敵人的精銳部隊不要強攻;敵人的誘餌之兵,不要貪食;對正在向本土撤退的部隊不要去阻截;對被包圍的敵軍,要預留缺口;對于陷入絕境的敵人,不要過分逼迫,這些都是用兵的基本原則。
注釋。
合軍聚眾:合,集合,這里引申為組織編制。合軍聚眾,把人們聚集起來,組成軍隊。
交和而舍:和,通“合”,我國古代的軍門稱為合門。交和而舍,指兩軍處于對峙狀態。
軍爭:軍,軍事,這里指打戰。軍爭,在作戰中,爭取奪得勝利的有利條件。
以迂為直:指把迂回曲折的彎路變為近便的道路。以患為利:指把有害的事情變為有利的事情。
后人發,先人至:比敵軍后出動,比敵軍先到達戰地。
舉軍而爭利,則不及:舉,全,盡。舉軍,指全部攜帶武器輜重的軍隊。舉軍而爭利,率領全部武器輜重的軍隊去爭奪先機之利,就會因行動遲緩而不能按時到達。
委軍爭利,而輜重捐:委,委棄,選擇。委軍,指丟棄笨重裝備和輜重的軍隊。委軍爭利,則輜重捐,整句意為率領委軍去爭奪先機之利,那就會把作戰必須的重裝備和輜重都丟掉。
擒三將軍:三將軍,指上、中、下或左、中、右三軍將領。擒,被擒。擒三將軍,三軍將領都被擒。
其法十一而至:法,方法。十一,十分之一。其法十一而至,用這種方法,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能按時到達目的地。
無委積:委積,儲備物資。無委積,指沒有儲備物資。豫交:豫,通“與”。豫交,與之結交。
鄉導:鄉,通“向”。
徐如林:用兵舒緩是像樹林那樣輕輕晃動。
先知迂直之計者勝:率先了解和運用迂直之計的人會取得勝利。
言不相聞:作戰時,以語言指揮,聲音聽不清楚。
一人之耳目:一,統一、一致。人,指士卒。一人之耳目,指進而統一士卒們的行動。
變人之耳目:變,這里作“適應”“便利”解。變人之耳目,適應士卒的耳目。
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三軍之眾可以使它喪失掉銳氣,也可以使將帥們失掉堅強的決心和意志。
無邀正正之旗:不要邀擊旗幟嚴整、隊列雄壯的敵軍。
勿擊堂堂之陣:不要去攻擊陣容強大、實力雄厚的敵軍。
治變:變,這里指的機變。治變,掌握機變的方法。
高陵勿向:不要去攻擊占據了高地的敵軍。
背丘勿逆:不要去攻擊背靠著丘陵的敵軍。
佯北勿從:不要去攻擊假裝打了敗仗的敵軍。
餌兵勿食:餌,釣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