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春節作文100個字 春節作文300字三年級篇一
北京的春節是熱鬧、喜慶而隆重的。
這篇課文緊緊圍繞著過春節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初一和正月十五的相關場景。感受到春節習俗的豐富多彩和深刻的內涵。文中以“時間”為線索,理清了文章的思路。
課文的最后一段以“承上啟下”的作用寫“一眨眼就到了殘燈末廟。”同時,這一段與課文首句相呼應。
老舍爺爺在這篇文章中,各用了一句話來寫“做年飯”和“吃團圓飯。”作者以自己老家的風俗來寫過年的場景。
咱們這一帶地方的風俗就跟北京不怎么相同,咱們這個的地方過新年不趕廟會,而北京就趕廟會。咱們這個地方大部分都還是和北京相同的----貼對聯,穿新衣,拜年,吃團圓飯,守歲等。咱們這一帶小孩也跟北京小孩過年差不多,都會用自己的零花錢去買一些爆竹,買些玩具,還買些零七八碎而的東西。
北京的元宵節就跟春節差不多,都非常的熱鬧。而咱們這一帶不如北京熱鬧。過元宵節咱們開始吃元宵,鬧元宵……可高興了。
這篇課文給我留下影像最省的除夕前,孩子們要做的三件大事----買爆竹、買零七八碎兒的食品、買各種玩意兒。因為這些事情也是咱們過年時喜歡做的。
春節作文100個字 春節作文300字三年級篇二
“干杯!干杯!”大人們在屋里,為新年的到來,舉杯痛飲,共祝新春。
“過年了!放炮了!”小孩子們叫喊著,奔跑出房門,手里拿著好多花炮。
春節的午夜。千家萬戶的門里溢出了歡笑聲、猜拳聲,大街小巷響起“噼噼啪啪”的爆竹聲,天空中不時升起五彩繽紛的焰花。家家戶戶燈火通明,一扇扇窗子里,人影歡動,歡歌笑語,伴著忽明忽暗、忽燃忽滅的火花飛上天空中,夜空好象一個偌大的電視熒屏正在播放萬家慶新春的精彩節目。
我來到大街上,忽然,街心亮光一閃,“騰”地一聲,一顆拳頭大的圓火球飛向高空。“紅的!”孩子們叫了起來,喊聲沒落,又躥出一顆黃的,接著又是藍的,紫的……一顆接一顆,劃破夜空,異常美麗。幾個小孩跳躍著,叫喊著:“信號彈!信號彈!”一個頭戴綠絨帽的女孩大聲喊:“這是我打的‘魔術彈’! ”另一個穿花毛衣的女孩喊著:“看我的‘飛環爭艷’! ”只聽見“嗤——”的一聲,地上出現了一個五彩繽紛的圓盤,直打轉,把四周映得通亮。忽地,那圓盤騰空而起,從人們頭頂上空掠過。“啊!真美呀!”孩子們情不自禁地拍起手來。
不遠的地方,正在放“閃光雷”,你看那火光一閃,緊接著就聽見“轟”的一聲,猶如半空打了個霹靂,震耳欲聾。一會兒,天空發出“啾啾”的聲音,無數道亮光劃破夜空,各自向不同的方向亂竄,行蹤詭秘,頗為滑稽。哦,原來這是“鉆天猴”。
這時,不知是誰在地上正燃放一個半尺高,大姆指粗,牛皮紙卷的花炮。好一支大蠟燭,用香火一點著,芯子就“咝咝”地冒白煙,緊接著“唰”的一下,一股火柱沖天而起,躥了一丈多高。那火柱頂端,五顏六色的火花向四周散開,象鮮花一樣紛紛揚揚,煞是好看。
“一二!”一群小朋友把“小掛鞭”、“二踢腳”、“炮打燈”同時點響。霎時間,“噼噼啪啪、乒乒乓、咚——咣”的聲音如同爆豆,這聲音和遠處起伏不斷的“悶雷”交織在一起,仿佛是湛藍的大海突然起了風暴,波濤萬里,洶涌澎湃。
這真是:爆竹聲聲辭舊歲,家家戶戶迎新春!
我和伙伴們追逐著,嬉鬧著。我們在大街上留下了歡樂的笑語,在小巷里留下了愉快的歌聲。這個嶄新的節日,想必對我們的節日姿容留下了第一個美好的印象。我暗暗祝福人們春節愉快,萬事如意!
春節作文100個字 春節作文300字三年級篇三
每到春節,就會看到各地都有很多的活動。而且這些活動中都少不了有舞龍這一項。舞龍已經是春節中必不可少的一項了。很多人喜歡看,但卻都不知道它的由來是什么。作為一個喜愛舞龍的人,是不是應該了解它的由來呢?一起來看看吧!
燈節中的花燈種類繁多,諸如花卉、蟲鳥、百獸,應有盡有,唯其中最特出而又巨大的,則數“龍燈”。
今俗新年有“鬧龍燈”之戲。鬧龍燈就是“掉龍燈”,因龍燈長巨且重,鑼鼓聲中昂首擺尾,蜿蜒游走,非數十多壯漢,舉竿來回奔走,不足以操御。“掉”是搖擺,作動詞解,也就是“舞龍”。
舞龍的“龍”,通常都安置在當地的龍王廟中,舞龍之日,以旌旗、鑼鼓、號角為前導,將龍身從廟中請出來,接上龍頭龍尾,舉行點睛儀式。龍身用竹扎成圓龍狀,節節相連,外面覆罩畫有龍鱗的巨幅紅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約莫有十數來丈長。龍前由一人持竿領前,竿頂豎一巨球,作為引導。舞時,巨球前后左右四周搖擺,龍首作搶球狀,引起龍身游走飛動。
舞龍是個大節日,舞到任何一處都會受到招待。舞龍的隊伍有時一天可以吃五六次酒宴,這叫“龍換酒”。
等到舞龍完畢,就將首尾燒掉,龍身送回廟內,明年再用。
燈節雖始于漢初,盛于唐宋,但“舞龍”的習俗,相信是承繼殷周“祭天”的遺風。
龍在歷史文籍的記載中出現的時間極早,而且“舞龍”包含“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原有“祈年”的意思。
古人民智不開,大概由于龍在神話中是海洋的主宰,威力無窮,而海洋主水,龍也就很自然的做了農作物的司雨神。民以食為天,谷物是維——帝舜、契和后稷。如此,龍被古人奉為“吉物”出現在慶典祭祀中,自然也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