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秋節篇一
晚上,我吃完飯,就和爸爸媽媽一塊去陽臺賞月。金燦燦的晚霞好迷人呀,有點像一只也來賞月的狼。我看著看著,這只狼慢慢變成了白狼,哈,原來是我等待已久的月亮升起來了。
想著,想著,我仿佛也走進了那神秘的月亮廣寒宮……
吃著香甜的月餅,賞著醉人的圓月,想著誘人的傳說,心里有說不出的喜悅:今年的中秋節比往年好,今天的月亮比往年更圓。
中秋節篇二
我一直覺得自己的出生是一個奇跡。父母在四十多歲的年齡偶然有了我,他們不是像現在醫院婦產科每天都排著長隊便捷操作著的那樣——于幾分鐘之內把我迅速殺死在萌芽狀態,而是沒有絲毫猶豫地決定生下我(隱約記得小時候聽母親講起過:既然有了孩子,就應該生下來)。于是,我在天氣漸涼的八月天出生了。我最小的姐姐比我大了整整12歲,而我的大的哥哥姐姐相繼出生的孩子成了我童年時候的玩伴。
小時候記憶最深刻的除了父母哥姐的寵愛,就是故鄉的月色了。我家在半山坡上,我常常坐在家門口看對面山坳里的夜霧慢慢泛上來,看月亮從山間一點點地升起,那時天一定是碧藍的,周圍很靜,間或有幾聲狗吠,或有連成一片的蛙鳴。我坐在門坎上或院子的石階上,我想,我一定是在等母親從地里回來,或者是在等在灶間忙碌的母親叫我吃晚飯。
那時沒有任何人給過了審美的教育,但我幼小的心分明已經在溫暖的月色里愉悅了。我看見在朗月的清輝中,青瓦變成了墨瓦,紅墻變成了灰墻,整個村子像一個襁褓中的嬰兒,安然睡在搖籃里。
上中學的時候,我家搬離了農村,到了爸爸工作的地方。成長的歲月總是腳步匆匆,目光所及也是朝陽和曙光,等我再次依偎在母親身邊的時候,卻發現早年的操勞已讓母親過早地衰老了。就在我剛工作的那一年,母親得了不治之癥,送別母親的那一天正是這樣一個秋日,那晚的月光白得耀眼,房子和人在月光中晃動,很不真實。
于是,有幾年我害怕看月亮,尤其是中秋月。
恍惚中我又回到了故鄉的山間,又成了那個看月亮的孩子——
月亮婆婆喜歡我,
灑下月光摸摸我,
我走她也走,
我停她也停。
我走她也走,
我停她也停……
愛的滿月,靜靜照我,在今夜,在今生……
中秋節篇三
中秋節又稱女兒節、團圓節、八月會等,時為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流行于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鄰國。中秋節始于初唐,宋朝盛行,到明清時已和元旦齊名,同時也成為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20xx年5月20日,中秋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xx年起成為國家法定節假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