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勞動的作文300篇一
一進展廳,我就看到琳瑯滿目、大小不一、年代不同的青銅器,有大大小小的樂器,最大的比最小的要大八九倍;有用來裝的食物和酒的鼎;還有一些裝飾品,如大象、貓頭鷹、野豬。
商代的古人為什么要制造這些青銅器呢?據說,古人對鬼怪神靈非常恐懼,他們祭拜神靈,而這些鼎、豆等器物就是用來裝祭拜的食物的。古人用青銅制造出樂器,在巫師施法時可以彈奏音樂來嚇唬妖魔鬼怪。軍隊打仗時也要敲擊青銅樂器,作為進攻和收兵的信號。當然,古人平時的生活也離不開青銅器,用來裝食物、蒸煮食物的。
青銅器上的花紋,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幾何紋,另一類是動物紋。幾何是一種有規律的圖案,有云雷紋、弘紋、連珠紋、乳丁紋。動物紋有大象、貓頭鷹、龍、鳳鳥、馬、牛等。
馬紋銅簋,是一個圓形的缸,很特別的是這個缸的底部是方形的底座。方形底座的四個角分別有一匹馬,馬頭的上方,元缸的頸部,也有一個馬頭。馬的造型的器具十分少見,而且胎壁較薄,具有湖南本地的特色。
商銅象尊,高22.8厘米,長26.5厘米,它巨大的身體上有許多蛇形的花紋,顯得很繁雜。象的眼睛平視前方,好像發現了前面有一堆草,準備過去吃。這具象的象牙很短,但鼻子卻很長,一個翹過頭頂,象鼻的頭部有一小部分突起、尖尖的,像小鳥的尖嘴。這座象尊,看上去很逼真,很威猛。
難忘的五一假期,真讓我記憶深刻。
勞動的作文300篇二
今天是5月1日“國際勞動節”,媽媽放了一天假,開心死我了!因為媽媽的公司從不放假,連星期天也沒有。今天,媽媽終于可以休息一天了。
可是,媽媽還是早早地起了床,我問:“媽媽,你去干什么?”媽媽說:“做飯、掃地、洗衣服,有好多事要做。”我聽后說:“媽媽,您好不容易才放假一天,就好好休息一下,讓我來做吧。”“你行嗎?”媽媽笑著說。“行啊!不信你看看。”我二話不說,拿起掃帚就開始掃地。媽媽笑著說:“先收拾收拾東西,再掃地。”“哦,對,先清理垃圾,再擦桌,然后掃地,有道理。”
那我就先擦桌子吧。我先把桌子上的所有物品都放在一個地方,再把抹布洗了洗,然后就開始擦了。我先用抹布一點一點的擦,看到特別臟的地方時,用抹布多擦兩遍,直到擦干凈為止,最后小心翼翼地把物品放到桌上。你看,桌子被我擦的亮晶晶的,好像在對我說:“小哥哥,謝謝你給我洗了個舒服地澡!”
擦完桌子后,我便開始認認真真地掃地了。掃一遍,再掃一遍,把每一個角落掃得干干凈凈的,然后又把掃出來的垃圾倒到垃圾桶里。瞧,地上亮堂堂的地板磚也好像笑著對我說:“小哥哥,看看我是不是能當鏡子照出人影來了。”
干完這些后,我想干脆把我的小內衣也洗洗吧。我先把內衣放到了盆里,接著倒上水,又倒上洗衣粉,然后便開始搓洗。我搓啊搓,揉啊揉,不一會就覺得洗好了。又換一盆干凈的水,把洗衣粉的沫沫沖洗干凈,然后擰干,晾在陽臺上。
媽媽看看桌子、瞧瞧地上,又瞅瞅陽臺上的內衣,高興得不住地夸我說:“你真能干啊!”。已經很累的我聽到這話后,心里美滋滋的,終于可以讓媽媽休息一下了,而且通過勞動,我也感覺到了勞動的快樂!
勞動的作文300篇三
在《勞動中的公平》一文中,教師提出了一個問題:均等分任務的勞動是不是公平的?按照一般邏輯,個體化分工,每人完成自己分內的勞動任務,這是公平的。教師所糾結的是學校組織的勞動,是強調學生之間的互助?還是把這次勞動視為社會化勞動的一次預演,教育學生要在勞動中實現個人價值?
這個思考觸及的是勞動的價值實現問題。通常意義上說,學校組織的勞動,主要關注三個方面的價值實現:其一,要引導每一個勞動者,重視個體勞動價值的實現。積極的勞動態度、基本任務的完成、在勞動中體驗到的成就感和個人價值實現的滿足感,以上這些都是勞動所賦予個體勞動者的重要收獲。其二,要在集體勞動中,進一步增進集體榮譽感,引導學生構建合作意識,善于用積極態度幫助別人。中國傳統教育非常重視“合”的教育,也就是要把學生融于集體之中,樹立集體利益高于個體利益的觀念。其三,要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到勞動實踐之于自己的生命成長和適應未來生活需要所具有的長遠意義和社會價值實現的必要性。
案例中教師的思想糾結點,主要是要個體價值實現,還是要集體價值的實現。以教育的眼光看,案例中勞動教育的實踐存在兩個或許不妥當的地方,由此造成了勞動中“個體、集體、社會”三重價值實現上的沖突性。簡要說明如下:
1.班級勞動任務個體均等分,由學生獨立完成,這種組織方式是否合適?
教師在活動中,較為重視的是勞動任務的完成本身,而忽視的則是這是一個教育實踐活動。這或許是潛意識行為。
這次勞動分工還有第二種組織方案:把學生根據自愿和能力均衡原則分為若干勞動小組,三五人為宜。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切分勞動任務。
小組勞動分工的方式,主要的意義在于讓個體勞動價值與集體勞動價值的實現統合在一起了。之前教師存在糾結的問題迎刃而解。
2.怎么看待學生在等分勞動任務之后的差異化表現?
案例中教師看到的個體化差異主要體現在:態度上的差異和能力上的差異。
教師最耿耿于懷的是,勞動態度比較消極的學生,他們的表現是“溜奸耍滑”。要看到,勞動教育的重點關注,也是這部分學生,以及他們好逸惡勞的思想改造。
思想的形成總是有特定的環境養成,學校教育應該營造普遍熱愛勞動、熱心助人的集體環境,以此來感染學生,激發其積極的心理因素。主要實現途徑,建議如下:
(1)在勞動之前,應該賦予本次勞動以充分的積極的意義詮釋,讓學生認識到,他們的勞力付出對于全校師生享有一個美好的校園環境,是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的。于是,在學生心理激發起勞動的熱情,以及他們對于建設美好校園的責任感。這件事就是勞動教育,把這件事做好很考量教師本事。一定不要空洞地說教,需要以生活里有說服力的事實來闡釋。
(2)勞動分工時教師刻意把勞動任務有輕重差異體現出來,以小組招標的方式,讓學生以多為班級作出貢獻為榮。這就是勞動競賽的組織方式。應用好的話,可以激勵學生爭先勞動,不計較分工的不均等。在勞動過程中,也要做好鼓動和宣傳工作,形成勞動競賽的熱潮。這有助于引導大多數學生都積極參與到勞動中。
(3)勞動教育是一個全過程,在勞動之后也一定要有針對本次勞動的個人和小組評價、總結,對于在勞動中表現良好、樂于助人的,要以班集體的名義給予表揚。如此,讓一次勞動從前期動員到過后總結成為一個教育流程,發揮最佳的教育效益。
案例中,教師思想上還有一個焦灼的地方是,現在的孩子普遍缺乏勞動觀念,“溜奸耍滑”的現象不是個例。
這是現實社會環境與教育價值偏離共同造成的結果。當前我國基礎教育還屬于關門經營,與社會的聯系很少,社會提供給教育的資源,包括生產勞動的機會不多。現實條件下勞動教育的開展自然帶有局限性,學生很難走出校門,服務社區。
國外在解決相類問題的時候,有兩個基本做法:
一是,教育與社區是文化共同體,學校有責任要服務社區。因此,社區會提供很多公益性勞動機會,或有生產實習的崗位。這樣就可以讓學生深入到生產一線,或者在勞動實習中增加生活體驗。這一類勞動價值的實現,是不講回報的,強調奉獻精神。
二是,學生利用假日,到適宜的崗位上打工。這是一種最為真實的參與社會化勞動的形式。學生需要考慮的是,用自己的勞動來贏得相應的回報。這個價值實現是看得見的。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勞動的艱辛,以及在勞動中需要建立的良好的人際關系等。這種獨立處境下的勞動對于學生的教育是必要的。
社會化勞動,凸顯出勞動的服務社會的價值。本案例中,勞動為學校環境里的勞動,與社會化勞動不同。
教師在思想中,顧及到未來學生的勞動態度的形成,以及是否可以發展出社會需要的勞動能力等,其實還不是以學校集體勞動可以實現的。而且以一次或偶然的勞動組織難于實現帶有穩定基礎的勞動觀念和行為習慣。
這個案例引發的關于勞動教育的話題值得社會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