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國學篇一
品讀國學經典 感悟國學精粹
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文學瑰寶似滿天繁星,數不勝數。而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其學說不僅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發展進程,還深刻地影響著每一個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模式。
國學經典是中國文學寶庫的一朵奇葩。品讀國學經典,感悟國學精粹,一部《論語》,受益終生。
國學篇二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篇》
仁之勝不仁也,猶水之勝火---《孟子.告子上》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論語.里仁篇》
君子學道則愛人。----《論語.陽貨篇》
仁則榮,不仁則恥。---《孟子。公孫丑上》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劉備
見利不虧其義,見死不更其守---《禮記。儒行》
于朋友交,只取其長,不計其短。-------清。李惺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孟郊
人非堯舜,誰能盡善----唐。李白
慈母愛子,非為報也。----漢。劉安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對聯》
人而不愛則不能仁。---漢。劉向《說苑。說叢》
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公孫丑上》
仁者謂其中心欣然愛人也。-----《韓非子》
仁者愛人----《孟子.離婁上》
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周易。益》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
孝子之養老也,樂其心,不違其志---《禮記》
君子抱仁義,不懼天地傾---唐。王建
我,出入腹我。----《詩經小雅。蓼峩》
求仁而得仁,有何怨?---《論語。述而篇》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覺寒。----《勸孝歌》
茍志于仁矣,無惡也。----《論語。里仁》
為學莫重于尊師。---譚嗣同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增廣賢文》
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論語。學而篇》
義
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
臨難毋茍免----《禮記。曲禮上》
見利思義。----《論語。憲問》
見危致命,見得思義。----《論語。李氏》
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荀子。榮辱》
義者,心之養也;利者,體之養也。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茍利社稷死生以之。---《左傳。昭公四年》
茍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儒行》
不義而高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
臨患不忘國,忠也。--《左傳。昭公元年》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
烈士之愛國也如家。--葛洪《抱樸子。外篇。廣譬》
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病起書懷》
國學篇三
;國學的內涵及當代的國學熱
王斯宇
北京交通大學 電子信息工程學院 通信1105班摘要:“國學”,顧名思義,中國之學,中華之學。在中國國學中有豐富的哲學內涵,雖然國學不是哲學,但是國學的發展史囊括著中國幾千年來的哲學發展脈絡,國學無法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單一的揀出來,設立學位 要找基本依據,全面復興中國的國學文化,實行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復興包括五術、六藝、諸子百家之說文化,才是真正的國學復興之日。“國學”最基本的特性是其民族性和時代性。國學的基本特性和內涵,決定了國學的當代定位。如果我們給當代國學下一個簡單定義,則可以說,所謂國學,是以民族傳統文化為主體、兼容當代新文化的國家學術文化。
目前文化界一般所說的“國學熱”,就其現象來說,其實是傳統文化熱。國學熱表明,與中國在世界崛起相伴隨,中國人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態度已經或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轉變,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正在經歷從自在轉變到自覺的過程,這正是弘揚民族精神的關鍵時期。
同時,國學熱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在建設精神家園方面對本土的傳統資源的熱切渴求。
國學熱表明,與中國在世界崛起相伴隨,中國人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態度已經或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轉變,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正在經歷從自在轉變到自覺的過程,這正是弘揚民族精神的關鍵時期。
同時,國學熱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在建設精神家園方面對本土的傳統資源的熱切渴求。
關鍵詞:國學 國學熱 內涵
談起國學,現時似乎成了像“生態”和“環保”一樣泛濫的時髦詞匯,也像閉月羞花、傾國傾城的的絕世佳人,風氣之先,凡是大學里教授國文、中醫、管理的,不 一而足,大家都想染指其間套近乎,不論其是否把國學改的面目全非、李代桃僵、不倫不類、張冠李戴、掛羊頭賣狗肉,更有甚者,假以國學家之名實則招搖過市, 開始像小販一樣叫賣“國學”,把國學淪為利欲熏心斂財之具。因此,在此當下時代,讓我們先明白什么是“國學”。
?國學,興起于二十世紀初,而鼎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尋根”熱,九十年代“國學”熱再次欣起遂至今,無不是今人對于傳統文化的反思與正視。于今而言,則正是對傳統文化在今日中國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國學概念及名詞發微于章太炎、梁啟超、胡適等人,分流于馬一浮、鄧實等人。
“國學”,顧名思義,中國之學,中華之學。秦磚漢瓦,非秦(有英語china為證)即漢(han studies),自漢代以降,國力鼎盛,海外又稱大漢民族之學為“漢學”,考據學雖然證實“漢學”一詞至遲在南宋已較常見,狹義所指為兩漢時期的經學學術思想,而漢代人研究經學著重于名物、于訓詁,后世因稱研究經、史、名物、訓詁、考據之學為漢學;但海外所指漢學,或者又可理解為漢民族之學,即對中國的研究,尤特指關于對中國的語言文化、文學、歷史和風俗習慣的研究,囊括中華六藝、五術的范疇。六藝指: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五術指:山、醫、卜、 命、相等五術。
?深究國學的本名原意,原指國家學府,如古代的太學、國子監。單純的說國學,乃獨指經、史、子、集部的語言文字經典訓詁學問。自西學東漸、文化分流轉型以 來,為區別于西學,國人把我國的“六藝、五術”統統稱之為“國學”,西學繁衍于東土,東學式微,現代自五四以來的新青年運動前后,一些國學大師們,為保護國學而開始和西學論戰,西學派認為全盤接受西學,而國學家們則誓死保衛祖宗們留下的五千年菁華文化。
?國學本為我國之獨有,但在中華近代歷史時期,由于中西之學的分野,國學與西學在國內開始逐漸分流發展,國學則興起于20世紀初,在十九世紀二十年代始盛; 在中國大陸,國學曾因破除四舊而遭涂炭,文革結束的改革開放以來后,國人的思想學術文化自由逐步有所恢復,中華傳統文化學術的空間逐步繁衍擴大,枝盛葉茂,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以來,“國學”復起至今。
國學包括哪些領域和范圍本身并不模糊。國學分為小國學圈與大國學圈,小國學圈僅限于經部、史部、子部、集部,大國學圈則囊括五術、六藝、諸子 百家之說。國學隨著西學漸淫、東學式微之際經波瀾起伏而日漸風起云涌,走到今日實屬不易,國學是伴隨中國傳統文化而生長的、伴隨中國歷史而發展的。
?在中國國學中有豐富的哲學內涵,雖然國學不是哲學,但是國學的發展史囊括著中國幾千年來的哲學發展脈絡,國學無法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單一的揀出來,設立學位 要找基本依據,全面復興中國的國學文化,實行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復興包括五術、六藝、諸子百家之說文化,才是真正的國學復興之日。國學的現代化就是把五 術、六藝、諸子百家中的文藝、文化知識科學化的復興起來、現代化起來。
我認為,“國學”最基本的特性是其民族性和時代性。
首先在于她的民族性。“國學”最一般的涵義是“代表國家民族精 神風貌的學術文化”。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具特色的學術文化,所以中國便有中國特色的“國學”。這就決定了國學的民族性格。由國學的民族性又派生出國學的主體性,即國學是以長期以來形成的民族文化為主體的學術文化。
其次,“國學”具有鮮明的時代性。這一特性表現在國家的學術文化必然在不斷與外來異質文化的交流中吸取其思想的營養與精華以豐富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新時代的國學在體現民族性、主體性的同時也應反映當代中國與世界的時代精神風貌。而國學的時代性又決定了她的開放性與包容性,即國學是不 斷吸收、轉化各種外來文化優秀成果并尊重他民族文化傳統的與時俱進、海納百川的學術文化,是集民族性、主體性、時代性、包容性、開放性于一體的新國學。
上述國學的基本特性和內涵,決定了國學的當代定位。如果我們給當代國學下一個簡單定義,則可以說,所謂國學,是以民族傳統文化為主體、兼容當代新文化的國家學術文化。就中國而言,所謂“民族傳統文化”,是指以儒家文化為主導,涵括經學、史學、諸子學、文學、藝術等傳統學術的中華傳統文化; 所謂“當代新文化”,則指近現代陸續傳入中國并正在經歷中國化進程的以民主、人權、科學、法治為主體的西方文化和馬列主義新文化。這里應當強調的是,“主體”并非全體,“兼容”也非合一。我的國學觀,是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 國學觀,是與西學、馬學交互影響、和諧相處而非合為一體的國學觀。
目前文化界一般所說的“國學熱”,就其現象來說,其實是傳統文化熱。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幾千年連續不斷、有古有今的文明,為人類的文明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而中華民族百余年來曾遭受了沉重的屈辱和曲折,因此中華民族文化 自信的恢復對于民族生命的暢通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國學熱使我們意識到,不能孤立地看待90年代以來的中國現代化過程,而必須從中華民族整體發展及其近 代曲折的歷史來認識,必須把它和中華民族的生命力與生命過程聯系起來,把它視為中華民族奮斗史的新篇和中華文明史的新開展,看成中華民族精神發展歷程的一 部分,從中華民族的角度理解它的成就。換言之,改革開放以來三十年的發展成就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這些偉大成就的取得歸功于中國人民的勤勞與創造,歸 功于中華民族的文化與價值。當代的國學熱提示著中華民族自我意識的覺醒,體現了民族自尊與自信的高揚,開啟了民族文化的自覺,這對于中華民族的復興是有其重要意義的。
國學熱表明,與中國在世界崛起相伴隨,中國人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態度已經或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轉變,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正在經歷從自在轉變到自覺的過程,這正是弘揚民族精神的關鍵時期。
同時,國學熱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在建設精神家園方面對本土的傳統資源的熱切渴求。
就國學熱與國學研究的關系而言,應當說國學熱本身并不等于國學研究熱,目前的國學熱還是分布在大眾教育和國學知識傳播方面,相對于國學的學術研究,多屬于文化普及的層面。
由此看來,當前所謂國學熱的出現和流行,對于中華民族復興的進程,對中國現代化的深入開展,對社會和諧的實現,都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積極的,應當予 以充分的肯定和支持。但是,傳統文化并不是包治百病的藥方,傳統文化并不能解決我們現實生活遇到的一切問題。傳統文化只是我們的文化根基,在其基礎上如何 建構起適應人民需要的現代政治、經濟、法律、文化體系,發展政治文明、持續經濟增長、健全法制生活,繁榮文化發展,需要全社會的創造性的努力。同時也需要 通過適時的引導,幫助人民分辨傳統文化的精華與糟粕,分辨永久的價值和過時的東西,使傳統文化的資源更能夠結合時代的要求發揮其作用。
【參考文獻】:
1、《國學熱中談國學:談談中華大國學圈》 作者:南柯舟(董斌)2008-11-18
/s/
2、《國學概念內涵外延分疏史略》 作者:南柯舟(董斌)2009-03-27
/s/
3、《 “國學”的內涵及當代定位》 北京日報 作者:吳光 2009-05-11
4、《如何看待國學熱》 光明網 作者:陳來 2010-08-02
/01gmrb/2010-08/02/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