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感悟是指一種讀書、實踐后所寫的感受性文字。那么心得感悟怎么寫才恰當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心得感悟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國學親子誦讀心得感悟篇一
中華民族擁有幾千年的燦爛文化,國人不斷從厚重的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食糧,從中感悟到中華民族團結奮進、和諧友善、包容寬厚、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感悟到仁愛小弟、誠信報恩、精忠愛國,勤儉樸實,互助友愛的傳統美德。本學期我校深入開展了經典誦讀活動。一學期來,我校以經典誦讀活動為載體,積極構建學習型校園,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特色。
一、加強領導,統一思想,形成共識。
我們把經典誦讀作為學生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抓手,作為提高學生道德情操、文明習慣的重要工程。學校制定了《誦讀經典詩文活動方案》。在方案中,既有學校的總目標,又有各年級的分目標。對于各年級經典誦讀的內容,我們根據學生的實際,作了相應的規定。而在經典誦讀的實施策略上,我們依據學生的身心特點,作了如下要求:著眼“熏陶”,注重“感悟”即以激發興趣、內化行為、陶冶情操為目標。雖提倡探究但不求甚解,只求朗朗上口,熟讀成誦、耳熟能詳。承認個體差異,不求程度整齊劃一。教師在操作中只有鼓勵,沒有責備。引導學生學習要從易到難、從少到多、循序漸進、積少成多。
二、科學安排,營造氛圍。突出以“經典詩文誦讀”為特色的校園文化建設和布置,突出傳統文化氣息,注重厚德載物、大氣沉靜的校園文化建設。
1、利用櫥窗、走廊、墻壁等空間和角落,或用印制的精美詩文圖畫,或用學生親筆書畫的名言佳句,或用孩子們充滿靈性的“詩配畫”加以裝飾。
2、在班級黑板報上,都刊出一些經典詩文,并提供歷史背景材料和詩詞析義,供學生閱讀、賞析、評比、積累。
3、各校的教室環境布置要求體現班級特色,除了詩畫、詩文,每個班級都可以開辟詩園,內容或是學生閱讀古詩文的活動成果,或是古詩書法展、讀后感,或手抄報等。
三、開展活動,保證實效。
1、課前一吟,熟讀成誦。倡導見縫插針,積少成多的誦讀方法,充分利用每一節課前五分鐘時間,開展“課前一吟”活動,做到讀而常吟,“學而時習之”。
2、每周一節誦讀課,教師認真備課,分門別類精心講授經典詩文、加大積累容量。
3、舉辦誦詩比賽,激發熱情。各校利用每周的班會活動時間以個人、小組或班級為單位進行誦詩競賽,其內容設計豐富,有的是各種角度的歸類對詩,有的是詩句接龍,有的是你問我答,有的是對歌競賽,有的是游戲表演。
4、組織學生根據經典詩文進行編寫手抄報活動。
四、科學評價,促進提高。
1、每天利用校園廣播系統,早操后進行“清晨經典誦讀5分鐘”,讓學生在傾聽中感受經典詩文的魅力;午間“經典詩文欣賞一刻鐘”,陶冶學生心智。
2、早讀前5分鐘和下午上課前5分鐘上,全校師生同誦經典,感受經典詩文的獨特神韻。
3、組織經典誦讀比賽,促使學生多讀書,多搜集資料,了解的詩文方面的知識、名篇佳句等,學校每周評出優秀班級和個人,并給予表彰獎勵。
總之,通過開展誦讀經典活動,學生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提高了,誦讀經典在不知不覺中已成為師生學習生活中的一份樂趣,是學校文化建設和人文教育重要組成部分,是傳承優秀民族文化的一個亮點。我們將繼續努力,把誦讀經典詩文活動推向深入。
國學親子誦讀心得感悟篇二
通過學習國學,我體會到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支柱的力量。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和繁榮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動力。在國學經典的叢林中漫步,使我收獲頗多。現根據個人學習情況談一下兩點體會:
一、 學習國學提高了自身素養 經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啟迪思想,開闊文化視野。修身是一切的根本,要想完善自身,只有用知識來武裝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比如:工作中我要做到認真負責,無怨無悔,踏實務實;凡是能夠干大事的人,都是能夠坐的住的人。
很多事情失敗的原因,不是行動前沒有計劃,而是缺少計劃前的行動。要善于從自身找不足,制度切實可行的計劃,立足實際,向著眼前的目標奮進。
二、 學習國學豐富了我做人的道理,古為今用,是我們學習古代文學的唯一目的。學習國學,讓我了解了中華優秀文化傳統,豐富了知識,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素養。
和親人應該以感恩的心去對待,包括聽父母的話,尊敬父母和其他長輩,關心體貼父母;珍惜父母的勞動成果,熱愛學習,與家人共同創造和諧快樂的生活;真實的感受父母養育之恩,有效的培養孩子關愛家庭、孝敬父母。
對待有困難的人,應該以樂于助人的心去對待,對待犯了錯的人應該以寬容的心去對待。在教育孩子方面,從小要教育孩子講禮貌,做一個有禮貌的人;要讓孩子學會感恩,有孝心,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國學是中國人的國粹,承載著中華五千年的文明。我要繼續學習國學,讓國學經典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的人生走的輕松而灑脫。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從學習國學開始,接續國學薪火,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
國學親子誦讀心得感悟篇三
觀數十年高考在中國的發展,重理輕文已成了學子們的普遍思想,俗話有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于是乎,在中國傳統主流教育中的文科與國學偏被遺忘,甚至成了理科生中沒用的學科。
對于現狀,作為一名傾向于文科的文科生,心中自有感慨萬分,卻也倍感無奈啊。當今世界發展之潮流并非學術研究,并非什么大思想,并非是古時百家爭鳴的時代,現在國家倡導的是經濟,是民族復興與發展,要大力發展,必重視科技,想科技興國,必重視理科。但在發展生產力的同時,我們卻丟落了一些重要卻容易被忽視的問題,思想的發展。因為國家的發展重視科學,所以后面直接面對社會的就是理科專業,國家得任意部門都需要一名理專的人來提高科技含量,并且,社會的企業注重實際效益,能帶來效益的人才就是好人才,科技常常注重創新,然而現在的科技卻被格式化,新中國的重理教育像科舉制重文那樣失去新意與活力。
所以回到高中,有多少學生忍著外界與社會所帶來的壓力從而艱難的選擇了文科,而且不僅數量極少,質量也實在不能恭維。因為教育重心的移,文科不可避免的失去主線,與社會脫軌,無論是就業還是一個人的成長,文科似乎只是被看作輔助性的東西,而不能作為人生的方向主流。盡管是一些文科生,也不明白自己的清晰方向與未來,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文科的失衡導致國家文化的殘缺,傳統文化的斷代,直至近幾年,中國又提出了弘揚傳統文化,注重提高文化實力。
這種亡羊補牢的方法,在短時間內可能對文科生產生積極影響,但究竟是把文化放在輔助方面。然而國家要發展和復興,卻只能把理科放在主要位置,因為它關系著國家的現實利益。但重理也絕不可輕文,特別是國學與古哲學等方面,原本是中華民族的驕傲,絕不應該在近代被丟棄。雖然我們倡導取之精華,棄其糟粕,但精華的部分一定要繼承下來,這便是文科發展民族文化而要完成的任務,這便是文科的意義。
現代文科切不可學文而不知文,文科應有文科的風范,文科有文科的重要與任務。若說理科為歷史的締造者,那么文科便是歷史的承載者,文科不可不自重,不可不被重,中華民族的振興,中華文化的傳承,文科生必不可少,國學與文科必然會被歷史所留下來。
國學親子誦讀心得感悟篇四
國學課程實驗將近一年時間,對于國學課程的課堂教學怎么教,有什么教學原則,怎樣準確把握好實驗目標和教學策略?帶著問題和困惑,3月9日參加了是小學教研室組織的“《中華頌,國學經典誦讀》教師培訓活動。”通過聽課,專家與培訓者的互動等活動,受益匪淺,感受頗深。
文城中心小學許小麗老師利用多媒體課件上的《敕勒歌》,課上許老師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利用多媒體創設真實有效的教學情景,畫面精美,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感官,提交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一節國學課堂教學的示范課。
印象最深的是王琴玉老師的課。教學目標學生自主選擇,“能學多少學多少”“讀好,能背誦”。學生沒有壓力,沒有負擔,輕輕松松進入課堂。課上,教師面帶微笑,態度親切,語氣溫和,一下子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在教學過程中,老師通過帶讀、個別讀、齊讀、接讀、變換角色讀、師生同讀、生生互讀,以讀為主線的教學形式。整節課,教師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呵護學生熱情,教學容量大,教學效率高,是一節常態下的國學課堂教學的樣板課。
“一本課本,一張嘴,就能上好國學課”王老師做到了。“不求甚解,”熟讀成誦,這是國學課堂教學的最基本原則。“素讀”是經典誦讀的基本方法。
通過聽課及專家的講評活動,心結以解開,明確了目標,把握好策略,更堅定了自己上好國學課的決心與自信心。
第一屆經典誦讀時,我和教研室的幾位同志深入各所學校驗收節目。但對我來說,只是偏愛文學,喜歡朗誦,前來只想踏踏實實有所收獲。觀看完所有的節目不免心生疑惑:為什么有些學校把誦讀經典變成了藝術表演?有所不解,但也不便闡述自己的觀點。在我的意識里,經典朗誦應以“誦”為主,在古典音樂的伴奏下,猶如在聆聽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智者講述生活的經驗、生命的真諦、生存的,讓人們仿佛徜徉于知識的黃金海岸。這是第一次經典誦讀給我的印象。
時值一年,第二屆國學經典誦讀又拉開了帷幕。這次的小學組在市二小舉行。那天原本想早點去,由于陪同王宜振老師去得太晚了。急匆匆來到二小,早已燈火輝煌,霓虹閃爍,人群攢動。舞臺兩邊大屏幕上的字滾動著。找了一個位置站在那里認真觀看起來。
朗誦、著裝無可挑剔,比去年的整體水平明顯提高很多。家長也來得不少。這樣的陣勢足以讓聽眾從國學經典中找回中國人曾經珍惜過而現代卻缺失了的國魂。通過這種渠道對中國典籍的宣傳,喚起了人們對傳統的親近感,激起了人們了解傳統的興趣。我邊看邊想:如果把這項活動堅持下去,孩子們從文化素養到精神氣質肯定會發生巨大的變化。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家里,孩子們的語言一定變得豐富靈動,也一定會妙語連珠,出口成章;寫作文也會引經據典,信手拈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