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后,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我們如何才能寫得一篇優質的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得體會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感恩教育心得體會感恩教育心得體會學生篇一
4月13日,我校有幸請到了“感恩勵志中國行”報告團。感恩勵志中國行姚晨老師的演講,為我們提高思想道德教育創造了一個很好機會,實施感恩教育,培育校園的“感恩文化”,讓孩子們可能蒙塵的心靈得到凈化與滌蕩,讓孩子們心存愛心、孝心和感恩之心,學會感激,學會共處,學會幫助,學會寬容,讓他們真正認識到:“感恩”是一個人不可磨滅的良知,是一種為人處世的哲學,是一種學習、工作與生活的態度,更是人的一種大智慧!
有人說過:“會讀書不如會做事,會做事不如會做人,會做人不如會感恩,會感恩的人才是最快樂、最有價值的人。”聽了“感恩勵志中國行”報告會,讓我深受感動。這次活動不但教育了孩子,也讓我們這些當老師的體會到“感恩”的重要性。學會感恩,才會擁有真正幸福、快樂的人生!
聽姚晨老師的報告,我感觸最深的是他善于和聽眾互動,巧妙利用多媒體(音樂)感染聽眾,讓學生動起來,鼓掌,鞠躬,握手,呼喊。一個又一個的故事,充滿了人間的摯愛真情,許多學生家長教師都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淚。這些一定會在學生的心靈里引起巨大的震撼。
“老師,你辛苦了!你是我生命中的恩人,我愛你們!”
“爸爸,你辛苦了!你為我付出了太多,感謝你!”
“我宣誓,我改變自己,我不上網吧,我不交壞朋友……”
七百多名學生一起呼喊,一齊舉起拳頭,一起高唱國歌,這壯觀的場面,草木為之動容,風云為之變色。是的,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瞄準星星的人永遠要比瞄準樹葉的人要看得遠。攀越顛峰,戰勝自我,過去不等于未來! 今天的生活是由昨天決定的,明天的生活是由今天決定的。忍受今天的痛苦和寂寞,才能贏得明天的壯麗和輝煌。
一名名同學和我握手,對我鞠躬,和我擁抱,晶瑩的淚花在眼眶里轉動。愛需要表達,無論是言語,還是行動。
我想到我去世的父親,我深深懷念他對我教育。明天休息,我該回去看看母親了,和她說會兒話,聽一聽她的嘮叨。
“感恩”不能只用語言,而要用我們的行動。
作為老師,我們要以身作則,當好榜樣,為孩子塑人格、立信心、確定人生理想目標奠定基礎。
讓我們和孩子,對他人、對社會以一顆感恩的心、一顆充滿愛的心感受生活吧,“感恩”的人生定是一個“不平凡”的人生。
感恩教育心得體會感恩教育心得體會學生篇二
落葉在空中盤旋,譜寫著一曲感人的樂章,那是落葉對滋養它的大樹的感恩,白云在蔚藍的天空中飄蕩,描繪著一幅感人的畫面,那是白云對哺育它的藍天的感恩。
有人說,感恩是鞋,穿上它,我們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健步如飛。而我覺得,感恩更像是生命中那一朵朵不謝的花。因為感恩,所以我們的生命變得五彩斑斕。
感恩是牡丹。人人都知道牡丹的驚艷,可沒有多少人能真正地沉下新來領略其中的美。就象,人人都知道我們的父母給了我們無私的愛,卻沒有多少人真正地學會了感恩這至親的親人。在這個世界,在蕓蕓眾生中,我們可以沒有朋友、沒有同學,甚至沒有兄弟姐妹,但是,我們不能沒有父母。是父母賦予我們血肉之軀,養育我們長大,又教會我們認識自己,認識世界,做一個有用的人。父愛是山,偉大堅實而又廣博,他教我們學會了堅強,記住了寬容,懂得了自制。母愛是海,溫暖無私而又細膩。你教會了我們如何用愛去善待世界上的每一個人和每一件事。只要你珍惜起生活中的幸福點滴,總有一天你會發現——那個老沖著自己發火的爸爸和那個老愛嘮叨的媽媽,在他們的偽裝下藏著深沉的愛。感恩是牡丹,他告訴我們要學會感恩,就要先學會感恩我們親人。
一個經常懷著感恩之心的人,心地坦蕩,胸懷寬闊,會自覺自愿地給人以幫助,助人為樂。而那些不會感恩的人,血是涼的,心是冷的,帶給社會的只能是冷漠和殘酷,這樣的人如果多了,社會就會變成冷酷而毫無希望的沙漠。我們鄙視他們,不屑與他們為伍。
感恩,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我們有“知恩圖報”、“投我以桃,報之以李”的說法,也有不少感人肺腑的關于“感恩”的傳說故事。儒家文化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也包含著感恩情結。這些優秀的道德文化,曾經熏陶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
我們生活在先輩們用智慧和汗水改變了的世界中,我們遠離了蒙昧和野蠻,遠離了茹毛飲血、風餐露宿的時代。我們應該對我們的先輩,心存感激。
我們不必去捕魚狩獵,卻能品嘗到美味佳肴;我們不必去采桑織布,卻能享受到錦衣華服。我們應該對我們的同輩,心存感激。
多一份感激,就少一份貪婪與抱怨;多一份感激,就少一份自大與冷漠;多一份感激,就少一份苛刻與虛榮;多一份感激,就少一份索取,多一份奉獻。
對我們擁有的一切,我們應該心存感激,同時,我們還應該知道自己所肩負的責任。
感恩是中華民族,也是整個人類的一種精神美德。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時時都接受著社會的“恩賜”:父母的養育、師長的教誨、朋友的關愛、大自然的慷慨賜予……我們的生命、成長、健康、財富以及我們每天享受著的空氣陽光水源,莫不應在我們的感恩之列。“羔羊跪乳,烏鴉反哺”,動物尚且感恩,何況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感恩又是一種處世哲學,是一種良好的生活態度,你感恩生活,生活將賜予你燦爛的陽光;你不感恩,只知一味地怨天尤人,最終可能一無所有。可以說,常懷感恩之心,不僅是健康人格的基礎,也是人生幸福的基礎,更是和諧社會的需要。
“感恩”是一種對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縈繞心間的情感。學會感恩,是為了擦亮蒙塵的心靈而不致麻木,學會感恩,是為了將無以為報的點滴付出永銘于心。
許多的時候,常常懷著一顆感恩的心,虔誠地給所有認識和不認識我的人。只為他們曾給予過我的一句叮嚀、一次微笑、一份關愛,讓我們在生活安然時深深地回味而動情。
我們并不缺少感恩的對象,缺少的只是發現它的雙眼。每天早晨睜開雙眼,發現我們還能呼吸到新鮮空氣,我們應該感謝大自然的無私;世界上每天發生那么多的災難和不幸,卻沒有一件落在我們的頭上,我們應感謝天地的包容;當我們在抱怨物價飛漲,生活捉襟見肘時,想想非洲那么多的難民,其實吃得飽也是一種幸福。這也離不開農民伯伯們的辛勞,故而在我們酒足飯飽之際也當存感恩之心。
人的一生,無論成敗,都會得到太多人的幫助。父母省吃儉用地養育,老師廢寢忘食的教侮、配偶無微不至的關愛、朋友不計報酬的幫助、大自然無怨無悔的恩賜、時代與時俱進的賦予。我們成長的每一步,都有人指點;我們生活的每一天,都有人幫助。正因為這些習以為常呵護,我們才度過一個個難關,一步步走向成功,創造并享受著美好生活,而我們卻常常以為是理所當然,也就是說,社會這個大環境是有恩于我們每個人的。難道我們不應該心存感激么!
感恩是一種方式,感恩是一種境界。只有學會感恩,才能得到別人的尊敬與愛戴。
感恩教育心得體會感恩教育心得體會學生篇三
11月23日是感恩節,感恩節是西方國家一個古老節日,是合家歡聚的節日。中國自古就有受人之恩,當涌泉相報的古語,感恩是中華民族優秀的道德傳統。隨著中西文化的交流,感恩節流行于中國。南宮實驗中學全體頂崗實習生借此機會,向幫助我們成長的領導老師表達我們的感謝,特舉辦感恩有你團日活動。
感恩之心是每一個人都具備的,感恩是一個永不退色的話題。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會得到父母,老師,同學,朋友的關心。我們正值人生的第一次實習,在這期間實習學校的領導和老師們給我們提供了巨大的幫助,借助感恩節這個契機,向幫助我們的每一個人表達我們的感激。
感恩節當天,我們每位實習生通過寄送賀卡和發送短信的方式向特聘名師以及沒人的指導老師表達了我們的感恩之情,感謝老師們在教學方面耐心的指導,在生活方面對我們的關心,同時老師們也向我們表達了誠摯的祝福。
(1)通過本次活動提醒了全體實習生要時刻帶著一顆感恩的心,不要忘記幫助過我們教導過我們的每一個老師,簡單的一條短信和手寫的一張賀卡,帶著的是我們滿滿的感激,通過這樣簡單的活動,向老師們表達了感激之情。
(2)感恩節活動總結:飄揚的藍絲帶
感恩,是一種對愛的感謝,對接受愛的一種回饋。雖然愛的是不需要回報的,但是我們堅信,如果世界上沒有愛,世界將沒有任何意義人們不會覺得溫暖,再也不會感覺到關懷。
孩子是世界上最美麗的精靈,是世界上最需要關心和關懷的精靈。他們是美好的象征,也是對任何事物無法感知的個體。所以,我們傾盡所有的去愛,去關懷以及去付出。在這樣一個猶如一張白紙的孩子身上,我們要讓他們感受到對他們愛的付出,要讓他們知道他們也是可以付出愛,付出關懷的。在感受的同時,他們也了解了他人對他的愛有多偉大,也會堅信那顆感恩的心。而孩子們在了解后,迫不及待的要送給你們,那孩子般天真的感恩行動。
為爸爸媽媽洗洗腳,捶捶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為爸爸媽媽送上一句溫暖的話,一句感謝的話,為爸爸媽媽做一件親手自作的小禮物,而這些,就是他們對至親至愛的人的感恩行動。
在感恩節到來的這一天,請讓我們家長給孩子一次共同經歷感恩的機會,只需要您的十幾分鐘,讓孩子感受一次感恩,只有讓他感受到了,他們才會知道和了解感恩的事情。給孩子一次成長的機會,同時讓孩子成長的路上多一個指航標,我相信他們的未來會向光明更進一步的!
感恩教育心得體會感恩教育心得體會學生篇四
“感恩”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里解釋為“對別人所給的幫助表示感激”,感恩是人類生活的重要情感行為,這種情感和行為包含著尊敬師長、關愛他人、回報祖國、珍愛生命、追求和諧等倫理價值。一顆顆感恩的心,組合成社會的良心、善心與愛心。加強感恩教育,就是要加強和改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為社會培養出健康和高尚的人。
感恩教育是培養傳承中華民族優秀道德傳統的基本要求。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國歷來就有“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的感恩思想,魯迅先生則要求人民要“感謝命運,感謝人民,感謝思想,感謝一切我要感謝的人”。加強感恩教育就是要培養健康的學生,讓他們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做品德高尚的人。
感恩教育是培養健康心理的基本要求。感恩之心是一個人幸福的源泉,一個心存感激的人,往往就是最快樂的人。在感恩的氛圍中,人們面對很多事情都可以平心靜氣;在感恩的環境里,人們可以認真、務實地從最細小的事情從容做起;在感恩的空氣中,人們自發地真正做到嚴于律已寬以待人;在感恩的氣氛中,我們將不會感到自己的孤獨……加強感恩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讓他們擁有一顆陽光的心靈、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感恩社會、感恩父母、感恩老師和同學,從而與人與社會和諧相處。
首先,要循循善誘,引導大學生學會感知他人對自己的幫助。巴爾扎克說:“驕傲的人,很少感恩,因為他永遠不會認為自己已得到他應得的一切”。處于成長階段的大學生,尤其是部分獨生子女身上存在的自我中心意識,使他們很容易形成“成皆由我,敗皆由人”的思維習慣,總是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努力,而看不到別人的付出。因此,要有意識地逐步引導大學生用辯證的方法多角度地分析問題,在看到自己努力的同時,也要看到他人對自己的幫助,養成謙虛進取的心態,由此知道感恩、學會感恩。
其次,要培養大學生的權責意識。如盧梭所言“當舒適地享受一旦成為習慣,便使人幾乎感覺不到樂趣”。當外來的幫助和關懷成為習慣時,人便容易變得漠然。在日常生活中,師長們更多的只是履行了自己的“責”,而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師生關系、長幼關系中理應享有的“權”,亦即忽略了孩子的責任和義務。由此,孩子因沒有付出的體驗,久而久之,老師、父母的付出在孩子眼里就會變得理所當然了。長此以往,又何談對師長的體諒和感恩呢?因此,要培養孩子正確的權責觀。師長在付出努力的同時,要有意識地讓大學生看到和感覺到,讓他們理解師長的艱辛與付出,進而要求他們也要盡相應的責任和義務,逐步讓他們在享受擁有的同時懂得回報,養成感恩的心態和習慣。
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感恩教育,提高實效性。要使感恩意識成為大學生的一種思維習慣,成為他們的品德中的組成部分,無疑是要經過長時間的引導和熏陶,找到正確的學校途徑。
感恩教育心得體會,要充分發揮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主陣地、主課堂作用。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的必修課,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體現了社會主義大學的本質要求。在課堂教學中,既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用身邊的實例教育學生,要觸及學生的靈魂。要防止感恩教育平淡化、平凡化以及過分理論化,收不到實際效果。
其次,要充分發揮教師的言傳身教作用。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教師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思想政治教育尤其如此。教師的模范榜樣作用早已為人們所共識,要引導大學生學會感恩,教師本身就必須是一個懂得感恩的人。感恩教育心得體會,感謝學生的配合和幫忙、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感謝鄰里的互助和照顧……學生從老師日常生活的點滴言行中,最能夠學會知恩和感恩。
感恩教育心得體會(七)
感恩教育心得體會感恩教育心得體會學生篇五
在好奇心的牽引下,我細細品味書中的每一個故事,才發現成功者背后永遠都有一個堅定地、不服輸的信念,就像彭成曾在書中寫到“長大后看一些成功人士寫的書,發現見到最多的就是‘一定要’這幾個字”。從撿垃圾、擺小書攤貼補家用的小“黑將”到今天四處演講,要將感恩教育推向世界的名人,在他成長的過程中,艱苦的環境磨練了他的意志,激起他想改變現狀的決心,在家人的支持和關愛下,他度過了人生的每一個難關。一個個小小的故事,用鮮活的事實告訴我們,愛存在于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學會感恩,我們才能在苦難中健康成長,正確對待身邊那些并不公平的事情;學會感恩,才會懂得父母師長的付出與辛勞,不再認為長輩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學會感恩,才能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不斷成長。
在感恩教育的背后,我們也不得不深深反思我們的教育。無論是家庭、學校還是社會,在對待我們深深愛著的孩子時,究竟該采取什么樣的方法來教育他們。一味的批評固然不對,過度的溺愛更加可怕。
作為教師,我們熱愛教育事業,熱愛自己所教的每一個學生,但過度的溺愛讓孩子們習慣了坦然接受別人的付出卻不懂得回報。當孩子們犯錯時,面對家長的一度袒護,我們究竟該怎么辦?教無定法,在教育這條路上,我們需要探索的還有很多很多。
我從主人公小時候眼里的教師體罰中感受到,傷害別人會給別人帶來怎樣的痛苦。使我更深地感受到教育是一種愛的事業,更是一門心靈的藝術。作為教育工作者,心靈上與學生和諧共振,相互融合,打開學生的心門,多一點贊賞和肯定,才是教育的正道。愛不一定是教育,但教育一定不能缺少愛。作為教書育人的人民教師,該用什么樣的心態來對待自己所從事的事業呢?比較現實而有效的正確態度,應該是“懷著感恩的心教書”,在教書育人的全過程貫穿感恩的靈魂。我們應該懷著感恩的心情教書,我們會更樂教、善教。我們不僅要教授學生科學知識,而且要教學生終身學習的方法、回報社會的技能。陶醉于學生們的健康成長、欣賞著學生的進步與發展,我化的心情,將會象陽光一樣燦爛;我們的人生,將水存于歷史長河;我們的未來,將因學生的拓展而更加美。
感恩教育心得體會感恩教育心得體會學生篇六
語文是一門工具學科,它以自己獨特的學科性質,決定了它在其中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在教學中備課就是一個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環節,即備學生、備教法。備課不充分或備得不好,會嚴重影響課堂氣氛和學生積極性。小學階段是兒童發展教育有意注意的重要階段,因此,我在備課的時候充分利用多媒體,引用影視插曲等方式,吸引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使他們精神飽滿、輕松愉快地投入到學習中去。通過一些感恩節目,利用講故事的形式讓學生知道“感恩”的內涵,訓練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身邊的美,并對身邊的人事物常懷感恩之心。
1、父母之恩。
寫不完的是關于親情的深厚,說不清的是關于親情的期待,道不盡的是關于親情的感慨。父母的恩情我們永遠無法回報,父母就像一個風平浪靜的港灣,在我們遭受暴風雨的時候,讓我們安全地停泊。父母也像永動的馬達,無論我們走到哪里,他們都會給我們提供不竭的動力。小學教科書中多角度地表達了父母之恩,例如《落花生》中教我們如何為人之父,一個父親該承擔怎樣的責任,同時,讓學生感受父愛的力量是巨大的,這樣的父愛催人淚下。
2、自然之恩。
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吸引著無數文人為之傾訴衷腸,那是因為大自然都給人一種美德享受。日月經無,江河行地;春風夏雨,秋霜冬雪。美麗的大自然風光讓我們陶醉,沉浸在如詩如畫的美景中,感謝壯麗秀美的山川哺育了我們。例如《黃河頌》以其雄壯之詞讓我們心潮澎湃,通過想象深入意境,激起我們熱愛自然的萬丈豪情。
3、祖國之恩。
我們受恩于父母,我們受恩于環境,我們受恩于祖國。祖國之恩,我們從描寫山川秀美的文章中感知祖國的地大物博;從燦爛的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國的博大精深、豐富底蘊;從祖國的優秀兒女為祖國現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國的凝聚力和無盡的恩情。《頤和園》歌頌了我們祖國燦爛的文化,字里行間洋溢著對祖國的贊美之情。
適宜感恩教育的文章大多文質優美,所以這就需要學生在朗讀中體驗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教師在此時應注意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在反復的朗讀中,品味人物形象的高大;在反復朗讀中深入意境,體驗大自然博大的愛,激發人類要敬畏自然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在反復的朗讀中體味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感受父母濃濃的`愛意,通過在閱讀教學中滲透感恩教育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促進學生的感恩行為。
為了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我在課堂上,有意讓一些羞于開口的同學起來回答問題,先用一些簡單的容易回答的問題,通過耐心引導其回答,并加以肯定、表揚,從中鍛煉他們的膽量,樹立他們的信心。只有感覺到別人對自己欣賞時一個人才會更加自信。在反復的鍛煉中讓學生明白“只有感恩,才能明白幸福的含義;只有感恩,才能笑對人生的風雨;也只有感恩,才能承擔起自己的一份責任”。
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我在平時布置一些簡短的小作文,并在課堂上當場完成。小作文的內容是些學生比較熟悉的,學生寫起來也容易。在批改時充分肯定學生的閃光點,并且在班上公開表揚,讓學生嘗試到一點成就感,最終調動其寫作的積極性。通過感恩教育的活動強化感恩意識,讓學生體會師長之恩。為了全方位地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應更加努力做好教師的本職工作,時刻不忘自己是一個為人師表的老師,在為人處事、待人接物、教學水平上仍需努力學習,從而在實際工作中提高教學水平和工作能力。
總而言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不能簡單地依靠課堂教學,各學科教師應充分挖掘教學內容中有關“感恩”的素材,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這既是時代的需要,也是塑造人靈魂的需要。
感恩教育心得體會感恩教育心得體會學生篇七
它來自于共產黨給予我們一份神圣的事業。
我從小的理想就是當一名教師,因為教師這個職業是神圣的,也是光榮的。很幸運,我的理想成為了現實。光陰荏再,歲月如歌,如今我已步入中年,雖說工資不多,但也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工作受到社會、家庭的尊重,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共產黨給予我的,所以我感到什么時候都要有一顆報恩的心。 它來自于政府多年來給予我們的關心、牽掛。
我只所以有一個快樂愉悅的心情,從事所熱愛的工作,開心地生活,主要是地委和行署提出的戰略思想特別好,它為我們樹立了良好的發展意識,使我們安居樂業。特別是近年來,地委和我們區委加大了對教育的投入力度和獎勵力度,使我們有了努力的方向,也感到自己身負責任的重大,為此我要努力工作,不辜負政府的囑托,人民的支持。
它來自于孩子及家長給予我們的信任。
教師的神圣職責就是教書育人,教師的工作使我們的人生更富有價值。在從教的十六年中,我教過的孩子有幾千人,給我的人生也留下許多美好的回憶。我以我自己為榮,也以自己得到孩子們的關心和喜愛暗自得意,為了這份信任,我暗下決心要用十倍、百倍的工作來回報孩子們。
它來自于親人的默默支持,是親人的支持成就了我的事業。
我從事這份工作,雖然并沒取得多大的成就,但是家人的支持都讓我心存感動。我們這個學科經常組織一些活動,這些活動僅靠工作時間是不夠的,所以我常常利用休息時間進行工作,這就特別影響家庭生活。但家人從沒有報怨和生氣過,而是經常為我出謀劃策,全力的支持我的工作,正是家人的信任與支持,使我成為一名有多項能力的教師。
長的理解以及對家人的愛護之心,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努力讓領導、家長、社會滿意,讓學生認可。
感恩教育心得體會感恩教育心得體會學生篇八
當我們還是襁褓中的嬰兒時,我們是極易夭折的;當我們青春年少不諳世事時,我們也極易誤入歧途。今天,我們能強健而正直的生活著,我們應該對那些在我們生命歷程中用關愛扶持我們的人,用智慧啟迪我們的人,用美德陶冶我們的人,用真情沐浴我們的人,心存感激。
心存感激,是一種朗朗的心境,一種人性的光輝,天空因此而變得湛藍,空氣因此而變得濕潤,美好的事物因此而變得離我們很近很近。感恩就是對自己擁有的一切要心懷感念,并應該從內心自覺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回報社會。感恩是道德養成的過程,最終生成一種道德自覺。
我們在父母的厚愛中成長,我們是否有一顆感恩的心?對待周圍的同事,你有沒有心中只有自己,沒有他人的現象?我們都曾在父母的溺愛中生長,有許多人,心中只有自己,沒有他人。平時同事之間的相處,學會與人合作、互相支持、互相諒解,需要付出、或者可能要做出某種犧牲。我們應該有一顆感恩的心對待周圍的人,在社會大家庭中,懷著一顆感恩的心,處理好同事之間的關系,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愛學生愛集體。大愛無邊!擁有一顆感恩的心,不僅僅是感謝愛過我們和幫助過我們的人,而是在心存感激的同時,以同樣的愛意和熱情去回報周圍的人,回報生活和社會。
在工作中,在生活上,我們每個人都可能遇到困難,一定都需要別人幫助。“人心齊,泰山移”。我們為何不能伸出友愛之手,幫助別人一把呢!生活需要我們幫助別人,需要我們感激幫助我們的人!你在感激別人的時候,把這種力量用到其他需要幫助的人身上吧,用一顆感恩的心對待我們身邊的人,多好啊!我們回報幫助我們的人,我想還可以把這種感恩的心用在別的地方不使我們的光陰虛度,來回報關心我們的人。
一個經常懷著感恩之心的人,心地坦蕩,胸懷寬闊,會自覺自愿地給人以幫助,助人為樂。而那些不會感恩的人,血是涼的,心是冷的,帶給社會的只能是冷漠和殘酷,這樣的人如果多了,社會就會變成冷酷而毫無希望的沙漠。我們鄙視他們,不屑與他們為伍。
感恩,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我們有“知恩圖報”、“投我以桃,報之以李”的說法,也有不少感人肺腑的關于“感恩”的傳說故事。儒家文化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也包含著感恩情結。這些優秀的道德文化,曾經熏陶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
我們生活在先輩們用智慧和汗水改變了的世界中,我們遠離了蒙昧和野蠻,遠離了茹毛飲血、風餐露宿的時代。我們應該對我們的先輩,心存感激。我們不必去捕魚狩獵,卻能品嘗到美味佳肴;我們不必去采桑織布,卻能享受到錦衣華服。我們應該對我們的同輩,心存感激。
多一份感激,就少一份貪婪與抱怨;多一份感激,就少一份自大與冷漠;多一份感激,就少一份苛刻與虛榮;多一份感激,就少一份索取,多一份奉獻。對我們擁有的一切,我們應該心存感激,同時,我們還應該知道自己所肩負的責任。
感恩教育心得體會感恩教育心得體會學生篇九
“感恩”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里解釋為“對別人所給的幫助表示感激”,感恩是人類生活的重要情感行為,這種情感和行為包含著尊敬師長、關愛他人、回報祖國、珍愛生命、追求和諧等倫理價值。一顆顆感恩的心,組合成社會的良心、善心與愛心。加強感恩教育,就是要加強和改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為社會培養出健康和高尚的人。
感恩教育是培養傳承中華民族優秀道德傳統的基本要求。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國歷來就有“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的感恩思想,魯迅先生則要求人民要“感謝命運,感謝人民,感謝思想,感謝一切我要感謝的人”。加強感恩教育就是要培養健康的學生,讓他們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做品德高尚的人。
感恩教育是培養健康心理的基本要求。感恩之心是一個人幸福的源泉,一個心存感激的人,往往就是最快樂的人。在感恩的氛圍中,人們面對很多事情都可以平心靜氣;在感恩的環境里,人們可以認真、務實地從最細小的事情從容做起;在感恩的空氣中,人們自發地真正做到嚴于律已寬以待人;在感恩的氣氛中,我們將不會感到自己的孤獨……加強感恩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讓他們擁有一顆陽光的心靈、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感恩社會、感恩父母、感恩老師和同學,從而與人與社會和諧相處。
首先,要循循善誘,引導大學生學會感知他人對自己的幫助。巴爾扎克說:“驕傲的人,很少感恩,因為他永遠不會認為自己已得到他應得的一切”。處于成長階段的大學生,尤其是部分獨生子女身上存在的自我中心意識,使他們很容易形成“成皆由我,敗皆由人”的思維習慣,總是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努力,而看不到別人的付出。因此,要有意識地逐步引導大學生用辯證的方法多角度地分析問題,在看到自己努力的同時,也要看到他人對自己的幫助,養成謙虛進取的心態,由此知道感恩、學會感恩。
其次,要培養大學生的權責意識。如盧梭所言“當舒適地享受一旦成為習慣,便使人幾乎感覺不到樂趣”。當外來的幫助和關懷成為習慣時,人便容易變得漠然。在日常生活中,師長們更多的只是履行了自己的“責”,而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師生關系、長幼關系中理應享有的“權”,亦即忽略了孩子的責任和義務。由此,孩子因沒有付出的體驗,久而久之,老師、父母的付出在孩子眼里就會變得理所當然了。長此以往,又何談對師長的體諒和感恩呢?因此,要培養孩子正確的權責觀。師長在付出努力的同時,要有意識地讓大學生看到和感覺到,讓他們理解師長的艱辛與付出,進而要求他們也要盡相應的責任和義務,逐步讓他們在享受擁有的同時懂得回報,養成感恩的心態和習慣。
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感恩教育,提高實效性。要使感恩意識成為大學生的一種思維習慣,成為他們的品德中的組成部分,無疑是要經過長時間的引導和熏陶,找到正確的學校途徑。
感恩教育心得體會,要充分發揮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主陣地、主課堂作用。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的必修課,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體現了社會主義大學的本質要求。在課堂教學中,既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用身邊的實例教育學生,要觸及學生的靈魂。要防止感恩教育平淡化、平凡化以及過分理論化,收不到實際效果。
其次,要充分發揮教師的言傳身教作用。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教師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思想政治教育尤其如此。教師的模范榜樣作用早已為人們所共識,要引導大學生學會感恩,教師本身就必須是一個懂得感恩的人。感恩教育心得體會,感謝學生的配合和幫忙、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感謝鄰里的互助和照顧……學生從老師日常生活的點滴言行中,最能夠學會知恩和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