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從不同角度展示了各類作品的寫作風格和特點,可以拓展我們的思維和寫作能力。以下是我為大家準備的一些優秀總結范文,供大家參考和學習。
解決問題的社區管理策略(優秀18篇)篇一
單元教材分析。
二
單元目標要求。
1、?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初步學會應用替換和假設的策略分析數量關系,確定解題思路,并有效地解決問題。2、?使學生在對自己解決實際問題過程的不斷反思中,感受替換和假設的策略對于解決特定問題的價值,進一步發展分析、綜合和簡單推理能力。3、?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提高學習數學的信心。
三
單元設計意圖。
四
單元目標達成分析。
板塊。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個小杯和1個大杯,正好都倒滿。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2、提問:大杯和小杯的容量有著什么樣的關系呢(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根據這句話你能想到什么呢?教師追問:在替換的過程中什么變了,什么沒有變?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替換”的策略:杯子的數量發生了變化,但總容量沒有發生變化。.3、小結策略。
雖然是兩種不同的替換方法,但它們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兩種不同的物體根據它們之間的關系替換成一種物體。)。
4、怎樣檢驗結果是否正確?學生口頭檢驗。
集體交流小結。
指導學生做練習十七的第1題。
學生思考說說。學生說說數量關系后口答列式。學生讀題,結合學生提出的已有經驗,學生可能出現的情況是:a.把大杯換成小杯b.把小杯換成大杯學生自己操作(可以用畫圖等方法)學生獨立完成,請兩名學生板演,集體評講每種方法的解題思路和方法。比較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處。學生檢驗結果,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是算一算總量是否是72毫升;二是算一算兩個數量是否是1/3的關系。學生讀題后,自己畫圖分析,解答。集體評講不同方法的解題思路。比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學生試著用替換的策略嘗試著計算。集體交流學生明確:例題是倍比關系:替換時總量不變,數量會變;練一練是差比關系:替換時總量變了,數量不變。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學習新知作鋪墊。學會用“替換”的策略通過理解題意、分析數量關系,并能根據問題的特點確定合理的解題步驟和方法。在對解決實際問題過程的不斷反思中,感受“替換”策略對于解決特定問題的價值,進一步發展分析、綜合和簡單推理能力。通過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進一步鞏固用“替換”策略來分析題意,理解數量關系,提高學生的分析、解題的能力。課題:解決問題的策略——假設第2課時教學目標:1、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初步學會運用假設的策略分析數量關系,確定解題思路,并有效解決問題。
2、在對自己解決實際問題的不斷反思中,感受假設的策略對于解決特定問題的價值,進一步發展學生分析、綜合和簡單推理的能力。
板塊。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目標及達成情況。
一、激趣導入。二、新知探究。三、鞏固發展。四、課堂總結。
(1)組織學生思考:有沒有巧妙的辦法,能很快的找到答案?
(2)組織學生把找到的答案和方法與同桌同學進行交流。
(3)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
(1)針對學生提出幾種問題解決的不同的方法,如把10條船全部看作大(小)船,把一部分船看作大船,一部分看作小船等畫圖、列表方法,利用課件組織學生進一步觀察討論,交流和體會“假設——比較——調整”替換策略思想方法。
(2)引導學生對所得結論進行檢驗。
(3)結合學生交流過程,整理小結例2的問題解決策略及推理過程。
1.組織學生完成練習第1題。
(1)組織學生用自己的方式“畫一畫,算一算”等進行問題解決。
(2)組織學生交流討論問題解決的過程,進一步體會“替換”策略。
2.組織學生完成練習第2題(結合實際有所調整改編)。
3.組織學生完成練習第3題。
4.組織學生完成練習第4題。
5.感受數學文化。
組織學生閱讀我國古代的數學名題——“雞兔同籠”問題。??組織學生交流本課學習收獲,進一步感受用“假設”解決問題策略。學生思考交流想法,說說判斷結論。
學生觀察,審理問題信息。
學生畫圖思考,可以把答案先與同桌進行交流,再集體交流。學生完成練習第1題。
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畫一畫,算一算”等進行問題解決。
完成練習第2題(結合實際有所調整改。學生獨立完成后進行交流。學生獨立完成后進行交流。學生獨立完成后進行交流。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初步學會運用假設的策略分析數量關系,確定解題思路,并有效解決問題。
2、在對自己解決實際問題的不斷反思中,感受假設的策略對于解決特定問題的價值,進一步發展學生分析、綜合和簡單推理的能力。通過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鞏固用假設的策略來分析題意,進一步發展學生分析、綜合和簡單推理的能力。課題:解決問題的策略(練習題)。
第三課時。
板塊。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目標及達成情況。
解決問題的社區管理策略(優秀18篇)篇二
你能根據題意自己獨立畫線段圖整理。
展示學生的線段圖,并讓學生說說自己是怎樣想的。
補充合適的問題后,學生獨立解答。交流的時候分別說清楚自己是怎么想的。
2、比較兩題,找聯系。
說說兩題有什么不同?(方向上的不同,一個是相向的,一個是相背的)做手勢。
什么相同?(都是求兩斷之間的距離,可以先分別算出各自的距離再相加,也可以先算出合起來的`速度再算總的路程。……)
1、先畫圖整理,再解答。
2、讀題后問:這道題和剛才的有什么不同?可以怎么想?把你的算式寫在作業本上。
3、讀題后問:這道題和例題有什么聯系?你會解答嗎?
解決問題的社區管理策略(優秀18篇)篇三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用畫圖和列表的方法整理相關信息的作用,感受畫圖和列表是解決問題的一種常用策略。會用畫線段圖、直觀示意圖或列表的方法整理簡單實際問題所提供的信息,會通過畫線段圖、直觀示意圖或列表的過程分析數量關系,尋找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2、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提高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會用畫線段圖、直觀示意圖或列表的方法整理簡單實際問題所提供的信息。
教學難點:會通過畫線段圖、直觀示意圖或列表的過程分析數量關系,尋找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教學資源:實物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
二、新知探究。
1、出示題目:指名讀題目,并要求說說知道了些什么,還想到些什么?
2、引導學生認識到,當題目中的信息比較多時,可以用適當的方法把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進行整理,這樣有利于更清楚地分析數量關系,確定解題思路。
3、學生嘗試整理信息。
你能將題目中的這些信息整理出來嗎?你打算用什么方法?(學生討論)。
4、匯報交流:1、列表整理;2、畫圖整理。
5、學生整理,教師巡視。
三、.師生交流。
1、分別展示學生的整理方法,并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
3、解答:根據整理的結果,可以怎樣列式計算。
4、比較兩種解法有什么聯系?
四、試一試。
1、出示第1題:讓學生先獨立畫圖整理條件和問題,再獨立進行解答。
2、出示第2題:讓學生先獨立畫圖整理條件和問題并進行解答,
再評議訂正并說說畫圖整理的方法有什么好處?
五、鞏固反思。
1、做“想想做做”的第1題。
(1)出示題目,讓學生先獨立畫圖整理條件和問題,再獨立進行解答,最后集體交流。
2、做“想想做做”的第2題。
(1)先幫助學生理解183元是購買8瓶墨水和9枝鋼筆的錢,要從183元中去掉8瓶墨水的錢就是9枝鋼筆的錢。
(2)再讓學生獨立解答,最后交流反饋。
3、做“想想做做”的第3題。
(1)先引導學生畫一個橢圓形跑道直觀圖,幫助學生理解跑道長應等于小張和小李所跑的路程之和。再讓學生嘗試畫出線段圖并解答。
五、總結質疑。
1、這堂課你有些什么收獲?2、作業:想想做做第3~5題。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用畫圖和列表的方法整理相關信息的作用,感受畫圖和列表是解決問題的一種常用策略。會用畫線段圖、直觀示意圖或列表的方法整理簡單實際問題所提供的信息,會通過畫線段圖、直觀示意圖或列表的過程分析數量關系,尋找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2、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提高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難點:
會用畫線段圖、直觀示意圖或列表的方法整理簡單實際問題所提供的信息,并能正確解答。
教學資源:小黑板等。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同學們,還記得上課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嗎?
二、新知探究。
1、出示題目:指名讀題目,并要求說說知道了些什么。
2、討論:打算用怎樣的策略去解決這個問題?
3、學生嘗試整理信息,教師巡視指導。
4、匯報交流:1、列表整理;2、畫圖整理。
分別將兩種方法展示在黑板上,然后提醒學生畫圖時線段長度的比例應大致符合實際情況,并標出相應的已知條件;列表整理時提醒學生可以通過簡單的計算,把擴建后的操場的長與寬直接填在表中,以有利于更好地把握主要數量關系。
5、學生糾正。
6、解答:通過剛才的整理,你現在能快速、準確地解答這道題目了嗎?(學生獨立解答)。
7、反饋交流答案。
三、試一試。
1、出示題目,指名讀題后討論用怎樣的方法來解決?為什么?
2、引導學生說出用畫出示意圖的方法。然后指導學生畫出示意圖,再讓學生結合示意圖獨立解答。
3、反饋交流答案。
四、鞏固應用。
1、做“想想做做”的第1題。
(1)出示題目,讓學生先獨立畫圖整理條件和問題,再獨立進行解答,最后集體交流。
2、做“想想做做”的第2題。
(1)先讓學生畫出長增加6米后的示意圖,理解此時面積增加了48平方米,而48正好是原長方形的寬余的乘積,由此可以求出原長方形的寬,再用同樣的方法求出長方形的長,最后計算出原來實驗田的面積。
(2)再讓學生獨立解答,最后交流反饋。
3、做“想想做做”的第3題。
(1)先引導學生理解紅花與謊話的擺法,四條邊共可擺36盆,但由于4個頂點處被多計算了一次,所以紅花的盆數是32盆。同樣的道理,可以算出黃花的盆數是40盆。
(2)學生獨立解答并交流答案。
五、總結質疑。
1、這堂課你有些什么收獲?2、作業:想想做做第1~3題。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
第103頁例題通過場景圖提供相關信息,啟發學生根據解決問題需要采用不同的策略收集和整理信息,在此基礎上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
教學目的與要求。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解決簡單實際問題過程中,體會用畫圖和列表方法整理相關信息的作用,感受畫圖和列表是解決問題的一種常用策略。
2、是學生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經驗,提高學好數學自信心。
教學重點與難點。
學習用畫線段圖和列表方法解決有關行程計算的實際問題。
教具學具。
投影儀、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投影出示p103例題。
小組合作,討論、交流。
聯系現實場景,說說能知道些什么?還能想到些什么?
二、探索研究。
1、小組探討:怎樣用適當的方法把題中的條件和問題進行整理,更有利于分析數量關系,確定解體思路?教師巡視,給與恰當指導。
2、教師強調畫線段圖的方法。
(1)、讓線段圖正確反映小發明家、學校、小芳家的相對位置關系。
(2)、能在圖中看出小明、效仿各自行走的速度和時間以及所需要解決的問題。
(3)、能從圖中直觀分析數量之間的關系。
3、小組匯報整理的方法,投影出示:
(1)、畫圖整理:
(2)、列表整理。
小明家到學校每分走70米走了4分。
小芳家到學校每分走60米走了4分。
4、根據整理結果,小組交流、探討:
應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教師鼓勵學生富有個性解決問題。
學生匯報,教師投影展示:
704+604???????(70+60)4。
=280+240?????????=1304。
=520(米)???????=520(米)。
答:他們兩家相距520米。
5、比一比,兩種解法有什么聯系?
6、小結,通過例題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三、拓展延伸:
1、完成“試一試”
第1題,讓學生根據題意先畫圖整理條件和問題,再獨立進行解答。
第2題,讓學生在列表整理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分析數量關系,明確解題思路。
2、完成“想想做做”中題目。
第2題,教師幫助學生理解題目意思,再引導學生通過思考和計算,填出括號里的數字。
第3題,教師先畫一個橢圓形跑道直觀圖,幫助學生理解“跑道長應等于小張和小李所跑的路程之和”。
學生嘗試畫線段圖表示題中的數量關系。
第4題,重點引導學生先列表整理條件再獨立解答。
第5題,第(2)小題根據題意,師生合作化出相應線段圖,然后再解答。
四、作業。
想想做做1、5題。
第四課時。
教學內容。
第106頁例題主要通過解決有關面積計算的問題,讓學生自主運用畫圖或列表的策略解決問題,并體會相同的策略可以有不同操作形式。
教學目的與要求。
1、使學生會通過畫線段圖,直觀示意圖或列表的過程分析數量關系,尋找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2、使學生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經驗。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學習用畫直觀示意圖和列表的方法解決有關面積計算的實際問題。
教具學具。
投影儀、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投影例題:學生讀題,討論用怎樣的策略去解決問題。
二、探索研究:
小組合作,探討、交流。
教師提示:畫出的操場示意圖中線段長度的比例大致符合實際情況,在圖中應標出相應的已知條件。
1、小組匯報解決策略,教師投影展示。
列表:
長????寬????面積。
原來?50米?40米??平方米。
現在??米??米???平方米。
畫圖:如圖書p106。
2、想想,要求操場的面積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再小組里說說自己的想法再解答。
板書:(50+10)?(40+8)??????????50?40。
=60??48???????????????????=(平方米)。
=2880(平方米)。
2880-=880(平方米)。
或50?8+(40+8?10)。
=400+480。
=880(平方米)。
答:操場的面積增加了880平方米。
3、小結:通過例題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三、拓展應用:
1、完成“試一試”
指導學生根據題意畫出直觀示意圖,啟發學生把圖中“小路”適當分成幾部分,分別算出面積后再求和;也可啟發學生用外圍大正方形面積減去里面的草坪面積,從而求得小路面積。
2、完成“想想做做”
第2題,讓學生畫出長增加6米后的示意圖,理解面積增加了48平方米,而48正好是原長方形的寬與6的乘積,由此可以求出原長方形試驗田的寬。再用同樣的方法求出長方形試驗田的長,最后計算出原來試驗田的面積。
第3題,分別引導學生理解紅花與黃花的擺法,紅花應沿里面的正方形邊擺,每邊能擺9盆,四條邊共可擺36盆,但由于4個頂點處各被多計算了一次,所以紅花的盆數是32。同樣的道理,可計算處黃花的盆數是40,紅花和黃花一共要放72盆。
四、作業。
想想做做第1題。
解決問題的社區管理策略(優秀18篇)篇四
p63~64例題和試一試、p65“想想做做”
(1)讓學生學習有畫圖和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畫圖和列表的過程中分析數量關系,尋找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2)使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體驗成功的`愉悅,進一步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發展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提高主動學習和獨立思考的積極性。
無
一、導入新課
(學生說出不同的方法)哪些方法可取,比較好?
遇到問題如何解決,就要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今天這節課學習“解決問題的策略”(板書課題)
二、新授
1、出示場景
(1)說一說圖中提供了哪些信息。
(2)根據提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問題?
2、出示問題:
(1)小華買5本需要多少元?
(2)小軍用42元可以買多少本?
解決問題的社區管理策略(優秀18篇)篇五
(出示兩幅天平圖,引導學生觀察思考)
生:1個蘋果的質量是1個梨的2倍。
生:1個梨的質量是1個蘋果的1/2。
師:根據兩幅天平圖,你能求出1個蘋果和1個梨各重多少嗎?
生:1個蘋果重200克,1個梨重100克。
師:你是怎樣推想的?
生:把圖2左盤中的1個蘋果換成2個梨,就成了4個梨重400克,可以求出1個梨重100克,再求出1個蘋果重200克。
生:把圖2左盤中的2個梨換成1個蘋果,就是2個蘋果重400克,1個蘋果就重200克,再求出1個梨重100克。
(課件動態演示把1個蘋果換成2個梨或者把2個梨換成1個蘋果)
(出示“曹沖稱象”的圖片)
師:曹沖是如何用替換的辦法稱出大象的質量的?
生:曹沖是用石頭替換大象的。
【反思】導學的藝術在于喚醒。學生雖然是第一次正式學習用替換的策略解決問題,但在他們的生活經驗中已模糊地經歷過類似的方法,只是還沒有建立起一種完整的數學模型。所以在課的引入部分,從直觀的天平圖,到感性的數形結合,再到抽象的推理計算,并結合“曹沖稱象”的典故,一下子就扣住學生心弦,喚醒了他們頭腦里已有的生活經驗,為下面的探究過程做好了心理準備和認知鋪墊。
(圖文呈現倒題,引導分析)
師:題中告訴了我們哪些已知條件?
(生答略)
師:怎么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大杯和小杯容量的關系還可以怎樣說?
生: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
生:1個大杯可替換成3個小杯。
生:3個小杯可替換成1個大杯。
師:現在能直接求出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嗎?
生:不能。
師:怎樣用替換的策略來解決這個問題呢?
(生互相說)
師:選擇一種你喜歡的方式進行替換,在老師發給你的紙上畫出示意圖來,然后根據示意圖,再列出算式解答。
(生畫圖、列式計算,然后同桌交流)
師:誰能把你的`方法介紹給大家?
(學生代表在投影儀上展示和介紹)
生:我把1個大杯換成3個小杯,這樣就有9個小杯。一共是720毫升,720÷9=80,可以算出一個小杯的容量是80毫升;80÷1/3=240,1個大杯的容量就是240毫升。
生:我是把6個小杯換成2個大杯,這樣就有3個大杯,720÷3=240,可以先求出一個大杯的容量是240毫升;240×1/3=80,再求出1個小坪的容量是80毫升。
(師結合學生匯報,逐步形成板書)
】如何將靜態的文字轉化為學生動態的思考?如何在動態的思考中感受替換的過程?這是非常值得關注的兩個問題。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先讓學生自主分析數量關系,然后組織小組討論尋求策略,接著獨立畫圖感悟思考,最后師生交流,教師用簡潔明了的板書體現替換的策略。這一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也體現了“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師生在互動對話中建構數學模型。
解決問題的社區管理策略(優秀18篇)篇六
教學目標:
1.能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恰當選用不同的策略進行思考;能根據具體的問題靈活確定解題思路,合理選擇解題方法,有效解決問題。
2.在運用策略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合理靈活的思考,并清晰地表述自己的想法;具有主動運用策略解決問題的意識,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提升對解題策略價值的認識。
教學過程:
一、理一理。
1.列表。
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便于分析數量關系。
2.畫圖。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時可以用畫圖的方法整理相關信息,如:可以用畫“示意圖”的方法解決有關面積計算的實際問題;可以用畫“線段圖”的方法解決有關行程問題的實際問題。
3.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下,還可以用一一列舉、還原、替換、假設、轉化等策略尋求解決問題的思路。
二、練一練。
1.王大叔用18根1米長的柵欄圍成一個長方形羊圈,有多少種不同的圍法?
學生用一一列舉的方法找出不同的圍法,然后交流,再要求學生算出每個圍成的長方形的面積,說說自己的發現。
學生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這一題,然后交流。
學生用替換的策略解決問題,然后交流解題思路,教師及時小結。
學生用假設法來解決,然后交流解題思路,教師及時小結。
學生用“轉化”的策略解決這一題,然后交流不同的解題思路,教師及時小結。
三、補充練習。
1.小明有5元和2元兩種人民幣若干張,他要拿37元,有多少種不同的拿法?
6.一套西服840元,其中褲子的價格是上衣的2/5。上衣比褲子貴多少元?
課后反思:
本課時內容與后一課時內容合并為一課時進行了復習。從復習情況看,大部分學生還是掌握了以前學習的這些內容。難度不大的有關找規律或是用假設、替換等策略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時,學生也都能正確解答。在運用假設法或替換法解決實際問題后,檢驗也很重要,課上結合一些實際問題,我請學生在列式計算后再進行檢驗,看看是否符合已知信息。
和沈老師一樣,感到學生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復習中學習困難生就感到困難重重,體驗不到學習的快樂。
課后反思:
總的來說,大部分學生完成的不錯,補充習題的第3題和第4題學生錯的比較多,可以理解,在之前學習的時候,第3小題也是學生有錯誤的。而第4小題主要是讓學生知道用替換的策略解決問題時,分倍數和差數關系,題中如果告訴我們的是倍數關系,則總量是不變的,如果是差數關系,則總量要發生變化。另外對于一些有困難的學生,有時候判斷不出用替換還是假設的策略解決問題時,則可以讓學生用列方程來解答。而且在練習的過程中也有不少學生采用了列方程的方法,在沒有明確用哪種方法解答時,這也未嘗不可。
解決問題的社區管理策略(優秀18篇)篇七
【教材分析】例題用文字敘述,學生一般能讀懂題意,但不會利用其中的數量關系思考。而通過課件利用“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這個數量關系進行的替換活動,把較復雜的問題轉化成簡單的問題。可見,在學生的經驗結構里有替換,不過是潛在的、無意識的,教學的任務是把沉睡的方法喚醒,使隱含的思想清晰起來。再引導他們回顧剛才的替換活動,反思是怎樣替換的,清楚地知道可以從哪個數量關系引發替換的思考。這是十分重要的教學環節,使例題的教學意義超越解答一道題目,得到一組答案,體會一種思想方法。
【教學目標】。
1、初步學會用“替換”的策略理解題意、分析數量關系,并能根據問題的特點確定解題步驟。
2、使學生在對解決實際問題過程的不斷反思中,感受“替換”策略對于解決特定問題的價值,進一步發展分析、綜合和簡單推理能力。
3、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經驗,提高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用等量替換的方法實現問題的簡單化,并相應的解決問題。
【教學過程】。
一、曹沖稱象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聽過“曹沖稱象”這個故事吧?好,下面我們一起來看曹沖他是怎么稱象的。(點擊播放)。
播放結束后提問:曹沖稱象,為什么不直接稱大象而要稱石頭?(生自由回答)。
生:當時還沒有這種技術。
了不起。其實,他就是運用了“替換”這種方法解決了問題。(板書“替換”)。
二、教學例題1。
師:大臣們的問題大致是(口述):把720毫升果汁倒入7個杯子,正好都倒滿,杯子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你會列式嗎?(課件沒有出示杯子)。
生自由說。
師:720÷7?真的這么簡單?就能難倒聰明的曹沖?看看,大臣們給的到底是什么樣的杯子。(出示杯子)。
師:看,這樣的杯子,能用720÷7嗎?生:不能。
師:為什么?
生:(因為杯子的大小不一樣)――可以多問幾個學生。
師:是的,杯子不一樣,所以我們就不能直接用720÷7。那如果,裝滿的都是?
讓生答:裝滿的都是小杯或者都是大杯,我們就可以直接算出每個杯子的容量了。
師:好,我們一起來看看大臣們出的問題具體是:(課件出示: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個小杯和1個大杯,正好倒滿。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大杯和小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請同學們把題目讀一讀。
師:你從題目中獲得到什么信息?
(720毫升果汁、6個小杯、1個大杯)(師板書)。
理解關鍵句。
師:你是怎么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這句話的?(多問幾個同學)。
(預設之一:把大杯當做標準量,小杯是比較量;反過來那如果把小杯當作標準量(單位一)那大杯的容量是可以說一個大杯的容量相當于3個小杯的容量,也可以說3個小杯的總容量等于1個大杯的容量)。
師:其實,也就是一個大杯的容量相當于3個小杯的容量。
獨立思考,合作探究。
1、師:那你想用什么策略解決這個問題?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桌說一說,然后把你的解題過程寫出來。
同桌討論,生列算式的過程中(師巡視指導,并請兩位學生上臺板演。)。
2、師:好,同學們請看:(指著算式)做對了嗎?你來解釋一下你的解題過程!3、課件演示學生所回答的思路。
師:老師聽明白了,你們呢?(演示):他是把1個大杯換成3個小杯,這時候就有??(生:9個小杯)現在就可以先求出??(小杯的容量),然后我們再根據大杯和小杯之間的關系,求出大杯的容量。
4、板書小結:
師:簡單的說就是把1個大杯替換成3個小杯,再加上原來的6個小杯,一共就有9個小杯。
5、請學生說第二種方法的思路。
師:誒?這組算式呢?對嗎?誰知道他的想法?生回答。
6、學生講完第二種方法后,課件演示。(也要問到點子上,比如:你是根據)。
師:真不錯,是把每三個小杯換成一個大杯,這么一替換,得到的就是(大杯)。就可以求出??(大杯的容量),我們在根據大杯和小杯之間的關系求出小杯的容量。
7、完成板書:
師:是的,我們還可以把6個小杯替換成2個大杯,再加上原來的1個小杯,一共就有3個大杯。
師:你們也都像他們這樣解決嗎?
檢驗。
師:到底正不正確呢?我們還要對它進行?
生:檢驗。
師:怎么檢驗呢?試一試!(留給學生檢驗的時間)好,誰來說?生:用240+80=720ml所以正確。
師:哦,你是驗證了一個大杯和6個小杯的容量等于720毫升這個條件,但是請你們好好思考思考,只符合這個條件就可以了嗎?(240÷80=3)。
師:所以,我們在檢驗時不能只考慮一個方面,要從整體去思考。總結:
師:剛才我們用什么策略幫助曹沖解決難題的?生:替換師:對,替換就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板書課題:解決問題的策略)。
師:那為什么要替換?
生:因為杯子不同,替換了就能變成同一種杯子,問題變得簡單了。師:你替換的依據是?
生:小杯是大杯的三分之一。
師小結:是的,解這道題的時,我們先把兩種不同的杯子替換成同一種杯子,也就是說把兩種不同的量替換成同一種量來解決問題。這樣,復雜的問題就簡單化了!(板書:兩種不同的量替換同一種量)。
師:看來呀,替換真是一種有效的解決問題的策略。那咱們繼續用“替換”這種策略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請看:(出示練習)。
三、鞏固應用。
師:你打算填幾?跟你的同桌說一說。學生思考后,指名回答。
從題目中,我們知道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也可以理解為1個大杯的容量等于()個小杯的容量。
如果把小杯替換成大杯,那么8個小杯的容量+2個大杯的容量=()個大杯的容量。
如果把大杯替換成小杯,那么8個小杯的容量+2個大杯的容量=()個小杯的容量。
2、有2個大箱和4個小箱,每個小箱的容量是大箱的1/2,1個大箱可以換成()個小箱,4個小箱可以換()個大箱,如果把大箱都換成小箱,則共有()個小箱。
3、買15支鉛筆和4支鋼筆共50元,5支鉛筆可以換2支鋼筆,每支鉛筆和鋼筆各是多少元?(留足夠的時間給學生做題,展示學生作業時,要問:這個算式表示什么?算得的又是什么?每個數字各表示什么等。)。
四、全課總結:
師:你覺得這種替換的策略神奇嗎?你有什么樣的感想說一說,和大家分享分享。
師:像這樣的問題,我們也可以用替換的策略來解決。只要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思考,我想:我們將會有許多不同的收獲和發現,韋老師期待著,那我們下一節課再一起來探討。
解決問題的社區管理策略(優秀18篇)篇八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上的這節課是蘇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解決問題的策略》的第一課時用替換的策略解決問題。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用畫圖、列表、一一列舉和倒推等策略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并在學習和運用這些策略的過程中,感受了策略對于解決問題的價值,同時也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策略意識。這些都為本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學會運用替換的策略解決問題,增強策略意識,體會不同策略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不同價值。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讓學生初步學會用“替換”的策略分析數量關系,并能根據問題的特點確定合理的解題步驟。
2、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的不斷反思中,感受“替換”策略對于解決特定問題的價值,進一步發展分析、綜合和簡單的推理的能力。
3、讓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提高學好數學的信心。
因此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掌握用“替換”的策略解決一些簡單問題的方法。教學難點是:弄清在有差數關系的問題的中替換后總量發生的變化。
下面,為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1)引導發現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合作探究法。引導學生合作學習,逐步啟發學生探究用替換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增強學生探索的信心,體驗成功。
(3)練習鞏固法。力求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4)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突破教學重點難點,擴大學生知識面,使每個學生穩步提高。
最后,我來具體談一談這一節課的教學過程:
在課的引入部分,從替換的意義入手,出示《曹沖稱象》圖片,再現典型的小故事,喚醒學生潛在的與替換有關的經驗,一下子就扣住學生心弦,喚醒了他們頭腦里已有的生活經驗,為下面的探究過程做好了心理準備和認知鋪墊。
1、課件出示兩道準備題與例1,讓學生通過比較題型,體會到什么是用替換的策略解決的問題。
2、教學例1: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一是能夠由題意想到可以把“大杯”替換成“小杯”,或把“小杯”替換成“大杯”;二是正確把握替換后的數量關系,從而實現將復雜問題轉化為簡單問題的意圖。
教師首先引導學生討論:大杯和小杯的容量有著什么樣的關系呢?引領學生發現替換的依據。根據這句話你能想到什么呢?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
結合學生已有的經驗,學生可能出現以下兩種情況:把大杯換成小杯b、把小杯換成大杯。
學生匯報時,教師同時多媒體演示以上兩種替換過程。然后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替換方法,進行計算。集體評講時,讓學生說說替換的方法,重點說明算式:720÷(6+3)中“3”的含義以及720÷(6÷3+1)中“6÷3”的含義。
本課教學任務較重,為了讓學生堅信今天所學的替換策略是正確可行的,并檢驗例題1所求答案是否正確,因此要進行檢驗,這是嚴謹的態度與科學的精神,是教學中應該倡導的。
接著教師追問:在替換的過程中什么變了,什么沒有變?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替換”的策略:杯子的數量發生了變化,但總容量沒有發生變化。
這一環節的設計是將“練一練”進行了改編,這也是本節課的難點所在,改編的目的在于:不讓學生的思維中斷,繼續思考大杯和小杯之間的關系以及如何替換。在兩個相差關系的量之間進行替換時,學生在上面例題的思維定勢下,比較難理解為什么替換以后總量變了、總量是怎樣變的。通過電腦課件演示替換的過程,能引起學生關注替換后總量的變化,進而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教學時,先讓學生在紙上畫一畫具體的替換過程,然后說說為什么可以這樣替換。再獨立計算,集體評講,千萬別忘記檢驗。
2、討論交流:兩種替換的方法有什么不同?我們要注意什么?
帶領學生歸納認識出:當兩個量成倍數關系,替換時總量不變,數量會變;當兩個量成相差關系,替換時總量變了,數量不變。
1、完成“練習十七”第一題。
學生獨立解決,集體評講時,請學生說說體現兩個量之間關系的條件。接著用課件幫助演示替換的過程:邊演示邊說替換的方法,注意檢驗。
3、課件出示:“練一練”
將“練一練”作為習題鞏固相差關系之用。學生獨立完成后,集體評講。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種新的解決問題策略是什么?運用替換這一策略解決實際問題,你覺得需要注意些什么?(學生總結反思)。
以上就是我對《解決問題的策略-替換》這一課的設計,不足之處,由于剛接觸六年級教材,很多方面都考慮不夠成熟,敬請各位評委老師多多批評指正,謝謝!
解決問題的社區管理策略(優秀18篇)篇九
首先說說我對教材的理解。這部分內容是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解決問題的策略》的第一課時,在此之前我們學習了一些解決問題的策略,以及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這為我們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知識基礎,而本節課將為我們后面要學習的解決更復雜實際問題奠定基礎。
新課標要求,人人都要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獲得不同的發展。根據這一理念,聯系學生實際,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目標:
1、知識目標: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初步學會運用假設的策略分析數量關系,確定解題思路,并有效解決問題。
2、技能目標:讓學生在對自己解決實際問題的不斷反思中,感受假設的策略對于解決特定問題的價值,進一步發展學生分析、綜合和簡單推理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進一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自覺檢驗等習慣,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提高學好數學的信心。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在于:理解并運用假設的策略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運用假設策略要理清楚新的數量關系。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為了達到這一要求,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有效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節課我將運用啟發式教學、復習引導教學、講授法、探究法等多種教學方式,去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導他們去感悟運用假設策略解決實際問題的妙處。
根據上述分析,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本節課分為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第一個環節:復習鋪墊,引入課題。
首先,我向學生展示兩道關于果汁的問題,這道題目是根據教材中的例題改編過來的。讀題并提問:“同學們,你會解決這兩個問題?”讓學生根據題意分別列出算式后,引導學生提問:“你能說說每一道題目都是根據什么數量關系式列式計算的嗎?(學生積極思考后,回答問題)接著提問:“每一道題目中都有幾種類型的杯子?”接著指出:只求一種杯子的容量是比較簡單的。
然后,出示例1,先讓學生齊讀題目,體會和上面兩道題目的不同。接著,比較兩道題目的異同點,培養學生審題與表達的能力。根據題目的異同點引出課題,今天就來學習解決這類含有兩個未知量的實際問題的策略。通過改編例題也會學生解決例題提供了一種思路,為下面的教學做了很好的鋪墊。
第二個環節:合作交流,探究策略。
解決這道題目似乎有些困難,先和學生一起分析一下題意,找出兩個數量關系式。
然后讓學生根據數量關系式再聯系以前的知識,討論探索解決這個問題的思路。學生的思路可能有:第一種:列方程,讓學生說出怎么設未知數,設小杯的容量是x毫升,則大杯的容量是3x毫升。第二種:畫線段圖的方法。引導指出一般我們先畫單倍量。小杯共9段,大杯共3段。第三種:全部換成小杯,一個大杯就可以換成3個小杯,一共9個小杯。學生只要說出思路即可,然后事實總結三中思路的共同點,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學生能夠發現:都是把兩種杯子轉化成了一種杯子(小杯)。根據學生們的發現,可以指出:像這樣把兩個未知量轉化成一個未知量的方法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策略假設,運用假設策略可以把復雜的問題轉化成簡單的問題。進一步揭示課題。
接下來,讓學生打開課本69頁,任選其中的一個思路解決這個問題,填寫在書上,并提醒學生要檢驗。教師巡視,觀察并引導學生的解題方法。學生完成后,選擇使用列方程和畫線段圖的學生說說解題過程。因為這兩種方法是以前學過的,這節課就一帶過過,目的是讓學生明白解決一個問題有很多方法,起到活躍學生思維的作用。而本節課的重點是第三種思路全都換成小杯,也就是假設全是小杯,需要重點講解。根據課件輔助教學運用假設全是小杯的解題思路和過程,提供給學生一種思考過程,因為是本節課的重點,所以請了3位學生按照該思路想一遍,然后再讓全班學生想一遍。思路比較明確了,學生比較容易的根據思路列出算式,教師根據學生想法板書解題過程,以及檢驗過程。學生容易忽略檢驗的重要性,所以一定要提醒學生養成檢驗的好習慣。
提問:剛才假設全是小杯解決了這個問題,這道題還可以怎樣假設?讓學生不能只滿足于解決問題,還要多加思考用不同的假設解決問題。學生比較容易想到還可以假設全是大杯。同樣,根據課件講解思考過程,這一遍主要是讓學生自己說,自己想,獨立完成解答。
第二環節:歸納整體,提煉策略。
講完例題后,及時回顧整個例題,總結運用假設策略解決問題的步驟,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假設策略。根據剛才解題的過程,一步一步地總結出5個步驟,第一步,分析題意,找到數量關系,發現要求兩個未知量,需要使用假設策略。第二步,做出假設,假設全是小杯或假設全是大杯,把兩個未知量轉化成只有一個未知量的問題。第三步,根據假設,調整數量關系,使數量關系變得簡單。第四步,列式解答。第五步,檢驗反思。
第三環節:運用策略,掌握策略。
出示練一練,及時鞏固新知。練一練是和例題類似的題目,于是我要求學生根據剛才總結的運用假設策略解決問題的5個步驟,去思考并解決這個題目。這道題可能對一部分學生來說還是有些難度,于是我和學生一起完成了第一步分析題意,讓學生找到數量關系。接下來的4步就由學生獨立完成。第2步時提醒學生假設全是什么更方便解題。一些學生會模仿老師的解題步驟完整得做完這一題。這就說明他們學會了運用假設策略。通過本題提問為什么不假設全是桌子,讓學生明白在做假設時要選擇方便解題的那個假設。
在以前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已經在不知不覺中,使用過假設策略。讓學生先回想一下,小學生的聯系知識能力并不強,可能不能一下子想出來。于是,教師讓學生觀察老師想出來的,讓他們判斷一下是否運用了假設策略,進一步加深對假設策略的理解,同時也培養學生聯系知識的能力,讓學生有用新知聯系舊知,讓自己的知識成為一個體系的意識。
第四環節:運用策略,闖關練習。
簡單總結一下所學新知,設計三個題目,考察學生掌握情況。題目由易到難,層次分明。第一關,填空題,有一個是看圖填空,題目比較簡單,學生基本都能通過,這便增強了學生的信心,提高了繼續闖關的欲望。第二關,稍有難度,但題目中提供了解題思路,根據解題思路,多數學生可以正確解答出來,啟發學生課下運用第二種假設解決該題目。第三關,圖文題目,先讓學生從圖中讀出有用的信息。然后獨立完成,教師巡視,用獎品激勵大家認真完成,并找出運用不同假設策略解決問題并且書寫完整和完美的學生,放到展示臺上供大家學習。
第四個環節:歸納小結。
提問:今天你有什么收獲?通過學生自己歸納,對所學過的知識進行整理,進一步培養學生歸納概括的能力。
板書設計:
兩個未知量假設一個未知量。
復雜簡單。
假設全是小杯分析題意。
共有:31+6=9(個)。
小杯:7209=80(毫升)作出假設。
大杯:803=240(毫升)。
檢驗:806+240=720(毫升)調整關系。
803=240(毫升)。
答:小杯的容量是80毫升,大杯的列式解答。
容量是240毫升。
檢驗反思。
解決問題的社區管理策略(優秀18篇)篇十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五年級數學(下冊)第九單元《解決問題的策略》—倒推法。本單元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用畫圖和列表的策略解決問題的基礎上,教學用“倒推法”的策略解決相關實際問題。“倒推法”是一種應用于特定問題情境下的解題策略。教材首先通過兩道例題讓學生解決具體的問題,體會適合用“倒推法”的策略來解決的問題的特點,初步掌握運用這一策略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考方法和過程;再在接下來的練習中安排了不同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靈活運用學過的數學知識去解決,進一步體會“倒推法”的策略意義及其適用性,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根據課程標準與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1)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會用“倒推法”的策略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并能根據問題的具體情況確定合理的解題方法。
(2)使學生在對解決實際問題過程的不斷反思中,感受“倒推法”的策略對于解決特定問題的價值,進一步發展分析、綜合和進行簡單推理的能力。
(3)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提高學好數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學生學會運用“倒推法”的策略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并能根據問題的具體情況確定合理的解題方法和步驟。
本節課力求借助傳統媒體與現代媒體相結合的手段再現具體的生活情境,我主要采用直觀教學法、觀察比較法、啟發教學法等教學方法,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教會學生學會通過觀察、分析、歸納了解并掌握用“倒推法”的策略解決實際問題。
在整個教學設計上,力求充分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我將教學思路擬定為以下四個方面:
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讓學生在交流展示中說出自己的想法,也在聽取別人意見的同時梳理自己的思路。這樣能幫助學生再次理順問題思路,初步感知倒推來解決問題的方法。
例1是通過在兩個杯子之間倒果汁這樣一個操作性強,過程清晰的問題情景,讓學生初步理解并感悟“倒推法”的策略和列表格解決問題的方法。此時的學生并沒有真的掌握倒推法解決問題的策略,于是要進一步設計類似的問題,讓學生根據感知的方法嘗試自主探究這一策略,這一部分以學生的分析為主,讓學生相互補充,力求說具體,說完整。
引導通過比較解決這兩個問題過程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讓學生再次體會倒推的策略以及明確什么樣的情況下適合用倒推的策略來解決問題。在學生充分理解后,我還設計了讓學生檢驗答案是否正確。從而比較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檢驗的思路又什么不同。解決問題的思路是從現在到原來,是倒推的策略;檢驗的思路是從原來到現在,是按題意進行順推。
俗話說的好:“熟能生巧”。數學離不開練習,要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過練習。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也要通過一定的思考練習,課程標準提倡練習的有效性。對此,我非常注意將數學的思考融入不同層次的練習之中,很好的發揮練習的作用。通過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活學生思維,讓學生初步學會用“倒推”的策略解決實際問題。
學生說一說本節課有哪些收獲?還有哪些疑問?教師引導學生總結一下本節課的內容,再次重申學習的解決問題的倒推策略。
總之,本節課教學活動中我力求充分體現以下特點: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學生為主體,思維為主線的思想;充分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做到“先學后教,以學定教,能學不教”;練習體現了層次性,體現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而非知識的灌輸者,因而對一個問題的解決不是要教師將現成的方法傳授給學生,而是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給學生一把在知識的海洋中行舟的槳,讓學生在積極思考,大膽嘗試,主動探索中,獲取成功并體驗成功的喜悅。
兩個未知量假設一個未知量。
復雜簡單。
解決問題的社區管理策略(優秀18篇)篇十一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國標版六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用轉化的策略解決問題》。這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用畫圖、列表、一一列舉、倒推、替換和假設等策略解決問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本課的教學,可以進一步增強學生的策略意識。
本課時教材安排了一道例題,一個試一試和一個練一練。例題通過引導學生將稍復雜的圖形轉化為簡單的圖形,感悟轉化策略的便捷。然后引導學生回憶運用轉化的策略曾經解決過哪些問題,體會轉化策略可以化繁為簡,化未知為已知。初步形成對轉化策略的認識。試一試、練一練都是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轉化,使學生體會到了轉化的價值。
通過以上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已有經驗,我擬定了這樣的三維目標:
1、使學生初步學會用轉化的策略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根據問題的特點確定具體的轉化方法。
2、使學生通過回顧曾經運用轉化策略解決問題的過程,從策略的角度進一步體會知識之間的聯系,感受轉化策略的應用價值。
3、使學生進一步積累運用轉化策略解決問題的經驗,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提高學好數學的信心。
本課的教學重點及難點是學會運用轉化的策略分析問題,靈活確定解決問題的思路。
結合上述對教材和學生的分析情況,我預設如下,分四個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故事引入。
學生討論后教師小結:找大人來救太慢,落水兒童可能有危險,換一種方式——砸缸,能更快的救出落水兒童,司馬光真聰明。在我們數學研究的過程中,也常常把一種問題轉化成另一種問題。揭題:今天我們就來研究轉化這種解決問題的策略。
以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導入新課,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初步體會轉化可以使問題更快得到解決。
第二環節:互助合作探究策略。
分三層,第一層:探索方法。
借助媒體顯示例題圖:下面兩個圖形的面積相等嗎?
學生仔細觀察兩個圖形面積是否相等,并在小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師巡視。
學生討論得差不多之后,指名交流。學生可能會說用數方格的方法進行比較,此時教師要提醒學生先把圖中的方格線補畫完整再數;如果有學生直接說出分別把兩個圖形轉化為長方形,那么就請學生來說說是怎樣進行轉化的,并根據學生說的情況在媒體上一步一步演示轉化的過程。
學生交流后教師再讓學生說說是怎么才能更快的比較這兩個復雜圖形的面積的。從而明確是因為把它們轉化成了長方形,所以能很快比較。
這一層次,學生通過思考、交流,同時教師利用媒體的演示,和語言的歸納,使學生明確地感受到了轉化的功能。
第二層:回憶價值。
教師引導學生回憶:在以往的學習中,我們曾經運用轉化的策略解決過哪些問題呢?
首先學生回憶,并先在小組里交流。小組交流后全班交流,教師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想法,同時選擇性的板書,當學生提出實例后,讓學生說一說轉化的具體方法。
接著結合板書,教師提問:這些運用轉化的策略解決問題的過程有什么共同點?容學生思考片刻,若學生說不出來,就教師說:這些都是把新的問題轉化成熟悉的或已經解決過的問題。
那以后再遇到一個陌生的問題時,你會怎樣想呢?可以讓學生說一說。
本環節通過引導學生回憶轉化策略在以往學習中的運用,體會轉化通常是把一個稍復雜的、新的問題轉化成簡單的、已經解決的問題。
第三層:運用策略。
1、媒體出示試一試中的算式,提問:這道題可以怎樣計算?這個算式有什么特點?
學生觀察、交流,教師可以適當引導:這幾個分數的分子都是1,分母分別是幾個2的乘積。
接著媒體顯示算式右邊的正方形圖,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算式和圖形,哪部分表示這幾個數的和,建立數形對應的概念。學生仔細觀察兩者間的聯系,明確,原來的算式可以轉化成1-1/16進行計算。
2、媒體出示練一練方格紙上的兩個圖形,讓學生思考怎樣計算右邊圖形的周長比較簡便。
學生先獨立思考,再進行計算,交流時說說是怎樣想的,運用了什么策略。
根據學生交流,教師小結:同學們這是把稍復雜的圖形轉化成簡單的圖形。
此環節通過引導學生解決不同轉化類型的題目,使學生體會到轉化的策略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應從多角度靈活地分析問題。
第三環節:拓展練習鞏固策略。
第一層:基礎練習。
1、p74第2題,學生填好之后說說是怎樣想的,說出轉化的方法。這里我借助媒體演示重點引導學生討論第3小題。
2、p74第3題,學生先說一說怎樣轉化再計算。
第二層:綜合運用。
1、我改編p74第1題,16人參加乒乓球單打比賽,單場淘汰制,一共要進行多少場比賽才能產生冠軍?先幫助學生理解單場淘汰制的含義。學生思考片刻后如有學生能說出來,就讓他說完之后媒體再顯示圖像,如沒有學生能說出來,就先顯示圖形,再引導學生思考:產生冠軍就是要淘汰15人,所以要比16-1=15場。
先讓學生思考,然后再交流。要說明白16人參加雙打比賽,每2人一組,分成了8組,要淘汰7組,所以要進行7場比賽。
3、媒體顯示一個不規則金屬零件,要測量的體積,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嗎?
學生交流方法,最后教師肯定轉化的策略。
整個練習過程,從基礎的模仿訓練到生活當中的綜合運用,層層深入。激發學生從多角度靈活的運用轉化的策略,確定轉化的方法,能力得到了提升。
第四環節:全課總結感悟策略。
組織學生說說今天我們研究了什么策略,這種策略有什么優勢。
學生交流、互補,明確運用轉化的策略可以把問題化繁為簡。
文檔為doc格式。
解決問題的社區管理策略(優秀18篇)篇十二
啟發學生自主性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有效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提高學生素質。根據這樣的原則和所要完成的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初步學會運用假設的策略分析數量關系、確定解題思路。
2、使學生在對自己解決實際問題過程的不斷反思中,感受假設的策略對于解決特定問題的價值,進一步發展分析、綜合和簡單推理能力。
3、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提高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并運用假設的策略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當假設與實際結果發生矛盾時該如何進行調整是學生學習的難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板書:畫圖、列表、倒推、替換。
二、新課:
提問:你準備怎樣來解決這個問題?
學生獨立思考交流想法。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各種假設:
假設10只都是大船。
假設10只都是小船。
假設5只大船,5只小船。
2、借助畫圖,初步感知調整策略。
談話:剛才同學們提出了三種假設,下面我們先來研究假設成同一種船的情況。
(2)研究調整:
發現矛盾引發思考:問題1:假設10只船都是大船,從圖上我們發現什么問題呢?(板書:多出8人)。
追問:為什么會多出來呢?
借助畫圖,研究調整:
問題2:那多出8人需要怎樣調整?(板書:大船小船)。
先想一想,然后再圖上畫一畫。集體交流:畫法,上臺展示并讓學生說說想法。
追問:你是怎么想到把4條大船調整為4條小船的呢?
[設計意圖]。
幫助學生調整策略:一條大船調整成一條小船會少了2人,每劃去2人就相當于將一只大船替換成了一只小船。多出的8人正好是4個2人,所以要把4條大船調整為4條小船。
3、借助列表,再次感知調整策略。
談話:剛才我們借助畫圖找到了調整的策略,解決了實際問題。我們還可以借助什么方法來尋找調整的策略呢?(列表)。
(1)觀察書上p91頁表格,發現什么?
(2)借助表格調整:
填入假設,發現矛盾:假設5只大船5只小船,就會比42人少2人(板書少了2人)。
引導思考,表格調整:還少2人,也就是這2人還沒坐上船,那要讓這2人也坐上船,大船和小船的數量應該怎么調整呢?先想一想,然后在表中填一填。再在小組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學生展示方法: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少2人,需要把一些小船調整為大船。一條小船調整為一條大船可以多做2人,所以調整為小船4條,大船6條。
4.還有其它方法嗎?想一想,在小組里交流一下。
5、檢驗結果。
想知道結果是否正確怎么辦呢?你有辦法檢驗嗎?
學生口答,老師板書:65+43=42(人)這是對什么進行檢驗?如果還需要對船只進行檢驗怎么辦呢?6+4=10(條)。
同學們,我們一起回顧一下,剛才我們是怎么樣解決這個問題的?
(板書:1.假設2.調整3.檢驗)。
三、練習:
1.練一練第1題:
要知道雞和兔各有多少只?我們可以怎樣來假設呢?(學生提出各種假設)讓學生完整說一說,是怎樣畫圖、調整,來推算出結果的)。
2.練一練第2題:
出示題目:估一估:可能會是各幾塊?你是怎么想的?
學生會出現畫圖和列表兩種,這時可以讓學生選擇,并說說為什么你們都選擇列表的方法?
五、小結反思,分享收獲。
六、鞏固提高。
你能運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解決這個問題嗎?
解決問題的社區管理策略(優秀18篇)篇十三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五年級數學(下冊)第九單元《解決問題的策略》-倒推法。本單元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用畫圖和列表的策略解決問題的基礎上,教學用“倒推法”的策略解決相關實際問題。“倒推法”是一種應用于特定問題情境下的解題策略。教材首先通過兩道例題讓學生解決具體的問題,體會適合用“倒推法”的策略來解決的問題的特點,初步掌握運用這一策略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考方法和過程 ;再在接下來的練習中安排了不同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靈活運用學過的數學知識去解決,進一步體會“倒推法”的策略意義及其適用性,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根據課程標準與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1)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會用“倒推法”的策略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并能根據問題的具體情況確定合理的解題方法。
(2)使學生在對解決實際問題過程的不斷反思中,感受“倒推法”的策略對于解決特定問題的價值,進一步發展分析、綜合和進行簡單推理的能力。
(3)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提高學好數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學生學會運用“倒推法”的策略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并能根據問題的具體情況確定合理的解題方法和步驟。
本節課力求借助傳統媒體與現代媒體相結合的手段再現具體的生活情境,我主要采用直觀教學法、觀察比較法、啟發教學法等教學方法,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教會學生學會通過觀察、分析、歸納了解并掌握用“倒推法”的策略解決實際問題。
在整個教學設計上,力求充分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我將教學思路擬定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自學質疑,建立模型
(二)交流展示,初步感知
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讓學生在交流展示中說出自己的想法,也在聽取別人意見的同時梳理自己的思路。這樣能幫助學生再次理順問題思路,初步感知倒推來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自主探究,深入理解
例1是通過在兩個杯子之間倒果汁這樣一個操作性強,過程清晰的問題情景,讓學生初步理解并感悟“倒推法”的策略和列表格解決問題的方法。此時的學生并沒有真的掌握倒推法解決問題的策略,于是要進一步設計類似的問題,讓學生根據感知的方法嘗試自主探究這一策略,這一部分以學生的分析為主,讓學生相互補充,力求說具體,說完整。
(四)精講點撥,突破難點
引導通過比較解決這兩個問題過程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讓學生再次體會倒推的策略以及明確什么樣的情況下適合用倒推的策略來解決問題。在學生充分理解后,我還設計了讓學生檢驗答案是否正確。從而比較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檢驗的思路又什么不同。解決問題的思路是從現在到原來,是倒推的策略;檢驗的思路是從原來到現在,是按題意進行順推。
(五)矯正反饋 ,拓展延伸
俗話說的好:“熟能生巧”。數學離不開練習,要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過練習。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也要通過一定的思考練習,課程標準提倡練習的有效性。對此,我非常注意將數學的思考融入不同層次的練習之中,很好的發揮練習的作用。通過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活學生思維,讓學生初步學會用“倒推”的策略解決實際問題。
( 六)課堂總結,課外運用
學生說一說本節課有哪些收獲?還有哪些疑問?教師引導學生總結一下本節課的內容,再次重申學習的解決問題的倒推策略。
總之,本節課教學活動中我力求充分體現以下特點: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學生為主體,思維為主線的思想;充分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做到“先學后教,以學定教,能學不教”;練習體現了層次性,體現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而非知識的灌輸者,因而對一個問題的解決不是要教師將現成的方法傳授給學生,而是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給學生一把在知識的海洋中行舟的槳,讓學生在積極思考,大膽嘗試,主動探索中,獲取成功并體驗成功的喜悅。
解決問題的社區管理策略(優秀18篇)篇十四
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加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教學過程:
一、積累鋪墊。
4.從圖中你能求出什么?
二、初步感知。
2.審題激需:你能想個辦法讓大部分同學都能理解題意順利闖關呢?(畫圖)。
4.現在圖有了,你能根據圖來求出原來操場的面積嗎?
(1)學生嘗試,教師巡視。(2)討論交流:
三、再次體驗。
四、深入體驗。
(一)第四關:
1.引入:應用畫圖的策略,我們來闖第四關。
2.分層出示:
到底增加了多少?學生解答后交流。(交流“整體”和“分塊”兩種思路)。
3.反思小結:從用經驗猜測,到畫圖驗證,最后到解決問題,你有什么啟發嗎?
(二)第五關:
1.引入:第四關我們都闖過了,下面我們要挑戰——第五關!
(1)審題后問:與第四關有什么區別?(一個是“同時”,一個是“或者”)。
五、全課總結。
解決問題的社區管理策略(優秀18篇)篇十五
在設計《倒推》課件時,本著的原則是簡約。無論我的教學設計多么新穎,無論我的數學思考多么前衛,無論我的使用的媒體技術多么先進。呈現給學生的課件始終要能達到一目了然、豁然開朗的效果。
因此,我設計了如下的課件內容。
例1的動畫設計力求體現真實。讓學生在倒的動畫演示中切身感受到兩杯水中水的增減變化的真實。“將甲杯倒入乙杯40毫升,兩杯水同樣多。”才能在學生的數學思考中有效頓悟出“原來兩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的問題。可以說,這個問題之所以能夠迅速呈現出來,是因為通過課件對現實的真實反映而激起了學生的學習欲望,同時也滲透了倒推來源于生活、數學來源于現實的思想。
從生活中我們頓悟了一些數學問題,用數學的方法怎么去解決呢?通過課件,把用畫圖和填表兩種數學方法將倒水的結果展示在屏幕上,而且這里的“200毫升”、“從乙杯倒回甲杯40毫升”是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交流探究出來的結果。再次通過課件演示,使學生又一次頓悟出:原來甲杯中的水應該比200毫升多40毫升,原來乙杯中的水應該比200毫升少40毫升。這里課件使用的妙處就在于將學生對整個倒推問題的思考過程進行了直觀播放,也真正體現了課件在整個課堂教學中的支撐作用。
追求課堂教學的高效,有一點不得不提,就是對課堂教學時間的有效掌控。課件的有效作用就能幫助你實現這一目標。解決倒推問題可能有許多方法,但我認為,總有一種更具有“數學味”的解法,更抽象一些。課件將例2中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展示給學生,使學生明白:倒推問題還可以這樣解。幫助學生初步建立解決倒推問題的數學模型,為列式做鋪墊。
例1和例2比較的設計主要是滲透倒推的基本思想:由現在到原來。
試一試和練習的課件設計除了是教學重、難點的需要外,主要作用是:(1)節約教學時間;(2)便于教學反饋、師生交流。另外,通過對練習題的分層設計,幫助學生鞏固倒推的策略。
解決問題的社區管理策略(優秀18篇)篇十六
教學目標:
1.進一步學會用“替換”“假設”的策略理解題意、分析數量關系,并能根據問題的特點確定合理的解題步驟。
2.在對解決實際問題過程的不斷反思中,感受“假設”策略對于解決特定問題的價值,進一步發展分析、綜合和簡單推理能力。
3.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提高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靈活運用多種解題策略解決稍復雜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談話:前幾節課,我們學習了新的解題策略,你能舉例說明嗎?(請幾位學生交流。)今天這節課,老師準備了一些實際問題,請同學們靈活運用我們學過的解題策略來解決這些稍復雜的實際問題。(板書課題)。
二、基本練習。
6.1元錢買4分一張和8分一張的郵票共20張,應買4分郵票多少張?
小結:運用“替換”或“假設”的策略解決問題后都應該及時進行檢驗。
三、拓展練習。
鼓勵學生用自己理解的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解答后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交流,教師及時評價學生。
四、全課總結。
談話:今天我們綜合運用一些策略來解決實際問題。你們又有什么新的收獲嗎?
五、布置作業:
解決問題的社區管理策略(優秀18篇)篇十七
根據教材編排要求,我以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有三點:一、知識目標:讓學生回顧用轉化策略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解決具體問題,感悟轉化的含義。二、能力目標:讓學生在具體問題的解決過程中,進一步積累運用轉化策略的經驗,掌握一些常用方法和轉化技巧。三、情感態度目標:讓學生進一步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體會運用轉化的策略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獲得成功的體驗。
說教學重點和難點:學生自主運用轉化的策略解決問題。
結合教材和教學目標我將采用如下的教法和學法:
(1)合作探究法。教師通過設疑,引導學生合作學習,逐步啟發學生探究用轉化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增強學生探索的信心,體驗成功。
(2)練習鞏固法。力求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遵循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現實性、趣味性、思考性和開放性,本著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和提升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設計思路,我將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分為五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揭示“轉化”
數學是和生活密切聯系的,課的開始,我先跟學生講了一個愛迪生和他的助手測量燈泡體積的故事。助手花了幾個小時的時間來計算燈泡的體積,也沒有算出來,愛迪生能很快的算出來,讓學生猜一猜愛迪生是用的什么方法?根據學生的回答,我適時小結:把燈泡的體積轉化成水的體積,就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解決問題的策略,叫做“轉化”。通過故事情境導入新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例題,感知“轉化”
我首先出示例1的兩幅圖,讓學生猜一猜這兩幅圖的面積大小,并且提問你們準備用什么方法來證明你的猜測?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四人小組交流各自己的想法。根據學生回答,教師配以課件演示。(將其轉化成長方形比較)對照課件我繼續追問:(1)第一個圖形是怎樣轉化成長方形的?上面的半圓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幾格?(2)第二個圖形是怎樣轉化成長方形的?左右兩個半圓分別按什么方向旋轉了多少度?指名回答后,我又再次用課件演示“轉化”過程。一邊演示,一邊和同學共同敘述轉化:第一幅圖把半圓向下平移5格后轉化成了長方形;第二幅圖把左右兩個半圓旋轉180度后轉化成了長方形;通過演示、回顧、敘述學生經歷了轉化的過程,豐富了感性認識,這時我又適時點撥:在圖形的變化過程中形狀發生變化,面積不變,都轉化成相同的長方形,所以一、二兩幅圖的面積也相等。在“變與不變”的討論中,讓學生感受到:通過轉化可以化繁為簡,能清晰地比較出兩個圖形的大小。
在這個環節中,我未作鋪墊直接出示例題,提出富有挑戰性的問題,通過問題解決讓學生在探索交流的基礎上,借助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使學生對圖形的具體轉化方法獲得清晰的認識,感受轉化是解決問題的一種好策略。
三、回顧舉例,體驗“轉化”
為了進一步豐富學生對轉化策略的認識,幫助學生從策略的角度進一步體會知識之間的聯系。在完成了例1的教學任務后,我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知識中,在哪些地方都運用到了轉化的策略?我先給學生一個交流的機會,讓他們把回憶的內容給小組成員說說,然后全班交流匯報。通過討論交流學生會聯想到平面圖形面積公式推導,體積公式推導,分數、小數的計算、不規則圖形的周長計算等等……我讓學生具體說一說推導過程。邊演示邊敘述,比如……課件演示一句話概括。為了引導學生把以往學習的一些具體的數學方法上升到轉化策略的高度來認識,我又追問:我們在運用轉化的策略解決問題的過程有什么共同點?(把新問題轉化成熟悉的或者已經解決過的問題)小結同學們的答案,并板書轉化的核心作用“化繁為簡、化新為舊”。這一環節的設計,有效地建立新舊知識之間聯系,大量的學習材料,讓學生感受到了轉化的應用價值。
四、重組練習,運用“轉化”
為了幫助學生掌握一些常用的轉化方法和技巧,教材安排了多條練習。教學中我根據知識的體系,對練習的內容進行調整、歸類、重組,加強整合力求體現練習的梯度和層次。讓學生在鞏固知識的同時,刷新解決的能力。我主要是從兩個方面重練習:一、“空間與圖形”領域的練習;第二是“數與代數”領域的練習。
在“空間與圖形”方面,我設計了這樣幾道練習:(對照課件一兩句話概括)。
在完成以上幾道練習后,引導學生回顧小結,進一步體驗,通過平移和旋轉,我們把復雜圖形變個形轉化成簡單圖形,原來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就象匈牙利著名數學家路莎彼得說過的那樣:解題時,往往不對問題進行正面的攻擊,而是將它不斷變形,直至轉化為已經能夠解決的問題。
在“數與代數”領域,我設計這樣幾道練習:首先出示一道分數加法計算題1/2+1/4+1/8+1/16。如果用通分的方法,學生感覺很麻煩。順勢提問我們還可以借助什么策略來化繁為簡呢?如果有困難,老師給一些提示:如果把這個大正方形看作“1”(點擊)。
這些分數分別表示什么意義?教師配以課件演示。并強調單位“1”相同。
提問:求得是這些涂色部分一共是多少?你能轉化成一個什么問題呢?引導學生說出從空白部分入手,把這個加法算式轉化成一個減法算式也能求出它們的和。
學生豁然開朗,這時我給這題再添上一個加數,加一個1/32,和是多少?要求陰影部分的和可以從空白部分著想,看來用轉化的思想解決問題也可以從反面入手。把抽象的數轉化成圖形,數形結合有助于思考,運用轉化的策略解決問題時,讓學生談談自己使用“轉化”策略解決問題時候的體會和感想。
我以為通過這樣的設計體現了數與形的轉化和結合,深化了知識,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
其次,我還設計了這道練習,出示練習十四第一題,面對復雜的問題,學生往往感到束手無策,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進行有效地引導:(課件演示)。
敘述:如果有4支球隊比賽,第一輪像這樣比一比,決出2個勝者;第二輪再2個勝者比一場,決出冠軍。一共進行了3場比賽。
如果有8支球隊比賽呢,第一輪像這樣比一比,比了幾場?淘汰了幾支球隊?(4支)第二輪再這樣比一比,比了幾場?又淘汰了幾支球隊?(2個)最后兩個勝者比一比,就決出冠軍。數一數,一共進行了幾場比賽?(7場)。
那16支球隊比賽,決出冠軍要比幾場呢?(電腦演示:16支球隊出來)。
面對學生的成功喜悅,我又追問:如果從淘汰的角度,反過來思考,還可以選擇轉化成一道簡單的減法算式?在不斷地自我反思和追問中,學生發現還可以直接將問題轉化成16—1的算式進行解決。
按照教材的編寫意圖對練習進行重組,尊重學生的學情、巧妙地體現知識體系,呈現形式靈活、多樣。通過提問、交流,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練習實效,又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而多媒體的功能也在此環節中得以充分發揮,數字轉化為圖形或曲線轉化為直線,都能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讓學生能頭、腦、眼、口、手并用,達到最佳學習狀態。)。
五、故事小結,深化“轉化”
1.數學文化滲透(曹沖稱象)。
課的結尾,我會讓學生講一講“曹沖稱象”的故事,并指出曹沖是把大象的重量轉化成了石頭的重量。這樣的設計照應了開頭,同時也將學生的眼光從課堂再次拉向了現實生活,有利于學生自覺運用轉化的策略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最后我用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的一句名言來結束全課。
“神奇化易是坦道,易化神奇不足提”————華羅庚。
意思是說,把復雜的問題轉化成簡單的一路平坦,而把簡單的問題轉化成復雜的就不值得提倡了。
解決問題的社區管理策略(優秀18篇)篇十八
雖然這是蘇教版數學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所安排的內容,但是孩子在之前的學習過程中早有接觸,對于轉化這一策略在孩子的認知上不是一張白紙,其實他們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用轉化策略解決問題的經驗,本課與其說是教策略,不如說是對過去學習中形成的認識和經驗進行總結和提煉,并上升到策略的高度。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對教材進行了重組與二度開,發促使孩子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整理經驗、提升認識,感受策略的價值,增強策略意識。
一、教學例題,感知“轉化”
仔細研讀教材,我們可以看出解決問題的策略的教學設計了兩條線索,一是關于關于解決問題方法的線索,通過“創生方法——使用方法——用好方法——用活方法”,掌握解決問題的策略;二是關于解決問題策略的線索,通過“初步感知——再次感悟——反復體驗”,逐漸形成策略。兩條線索一明一暗,方法是明線,策略是暗線,兩條線平行同步推進且相互交融。因此,在教學新知時我分成了這樣三個版塊:
第一版塊:分數中的轉化。我把練習十六第2題的前面兩個小題前置,因為這樣的題型孩子們并不陌生,他們能很快找到方法,從而解決問題,今天課上再次出現,我的意圖是讓孩子們認識到策略是在總結方法時提煉出來的,解題策略與解題方法同時存在。
第二版塊:面積中的轉化。在這個版塊的教學中,我是依據例題1的思路按部就班進行活動,學生先是自主探究,找到比較方法與結果,然后再把自己的學習經驗在小組中分享交流,使得學生間的思維發生碰撞,從而提升孩子們對于轉化這一策略的認識,最后在我的組織下進行交流、梳理、總結。這一過程中,他們領悟的是轉化策略的精髓,獲得的是勇于創新的品質。
第三版塊:周長中的轉化。在這個板塊中,我既安排了轉化后周長不變的習題,又安排了轉化后周長不相等的練習,這部分內容是我對教材的二度開發,意在讓學生體會到在運用策略時也要仔細觀察,用心思考,需要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靈活運用。
二、回顧舉例,體驗“轉化”
為了進一步豐富學生對轉化策略的認識,幫助學生從策略的角度進一步體會知識之間的聯系,在這里我播放微課,調動孩子們的多種感官,全面感知轉化這一策略的奇妙之處。這一環節的設計,有效地建立新舊知識之間聯系,大量的學習材料,讓學生感受到了轉化的應用價值。
三、重組練習,運用“轉化”
在練習時,我除了應用教材中的常規題型外,我還設計了這樣一條題:2/9×4結果會是多少呢?這條題放在這兒,大多數老師肯定會有疑問:這題放在這里教學有意思嗎?后面不是會重點教學嗎?其實我是這樣想的,一旦我們的孩子走出校園,若干年后他會遺忘大部分的知識與習題,但是你所交給他的學習方法是不會遺忘的,而轉化就是我們學習數學的重要方法之一,縱觀數學教學,我們總是不停的把新知轉化成舊知,幫助孩子理解,便于孩子掌握。我想,這題安排在這兒會給孩子們的認知一個比較大的沖擊,會把轉化這一策略深深烙在心里。其實這也是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一次小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