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家庭家風家庭家風篇一
什么是家風?我理解家風是每個家庭祖祖輩輩總結積淀的生存、生活經驗。在農耕社會,勤儉持家、尊老愛幼、以善待人、平安是福、忍讓為安等是大多數家庭的共識;在文化素養較高的家庭講究耕讀傳家、好學上進;在經營商業流通的家庭把和氣生財、誠信為本作為家訓。這些都是積極向上、具有正能量的家風。當然,還有的家庭橫行霸道、恃強凌弱、坑蒙拐騙等,這是壞家風。
在一個家族、一條血脈、一個姓氏從古至今的興衰變化中,家風和遺傳因子一樣起著主導作用。我們在歷史上看到,有的家庭因為戰爭、災害、政治等外部因素家破人亡、流離失所、背井離鄉,但是只要有一個人在,這條血脈還會延續、崛起,繁衍生息、以至興旺發達。而有的家庭富可敵國,富貴一時卻很快轟然倒塌,家破人亡,走向衰亡。究其原因,一個家庭的興旺發達不在于一時的富有,不在財產的多少,而在于良好的家風。我們不可能永久代替子女做事,卻能夠幫助子孫后代懂得如何做人做事。使得一代更比一代強。
家風靠家教,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姓氏、一條血脈環環相扣的鏈條中的一環,繼承先祖遺風,把自己這一環抓好,并且從幼小的孩子抓起,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把良好的家風融化在子女的心靈和血液之中,使其懂得如何做人做事,這是一代代祖宗的希望,也是使血脈永久延續的根本。
家風是變化的。俗話說,村看村、戶看戶,外甥看老舅,侄女看親姑。看什么?就看他們如何做人做事。把看到的故事在家庭成員中交流、探討,吸取其中的經驗教訓,這就是學習、觀摩的過程,就是充實、調整自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做人做事的體驗變成準則,變成思想觀念,變成自覺,左右著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即使外人不讓你那么做都很難。家庭每個成員的`共同自覺,就是家風。
民風的水平決定著一個社會的文明水平。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中,就包含了無數家庭優秀的家風,先哲們經過仔細觀察、深入思考、高度概括優秀家風形成的《弟子規》,把優秀家風具體化,條規化,稱之為“圣人訓”,作為自己家庭和全社會的行為規范。這些規范經過歷史的橫流不斷沖擊錘煉,至今仍顯示出無窮的魅力。
優秀的家風并不是高深、玄奧,令人感到不著邊際的大道理,嚴格的說,只是一些做人做事的基本常識。關鍵是要把這些常識性的東西變成每個家庭成員的自覺。
家庭家風家庭家風篇二
爸爸媽媽經常教育我,想學本領,先要學做人。我家的家風就是:孝順、禮貌、寬容、善良。
媽媽常說,百善孝為先,我覺得就是在好多個善良里面,孝順排最先吧。我從小在姥姥身邊長大,自我記事起,他們就照顧癱瘓的太姥爺,雖然很累,可他們總是樂呵呵地,從不埋怨。每次有了好吃的,總是第一個拿給太姥爺,要是東西少,姥姥就偷偷告訴我:“太姥爺給你吃,要說已經吃過了。”我經常這樣“騙”太姥爺,可我覺得這就是孝順,我也要做孝順的孩子。
姥姥買回香甜的蛋糕,我先拿一塊送到姥姥嘴里,姥姥直夸我懂事。姥爺干活累了,我就幫他捶捶背,按按胳膊,倒杯熱水。節日或爸爸媽媽生日的時候,我都會認真做漂亮的禮物送給他們,有時爸爸工作忙,不能回家,我就打電話給他,唱祝福歌,祝爸爸生日快樂,并告訴他注意身體,不要太累了。
姥姥教育我,在家孝順,在外就要禮貌文明,寬容待人。遇到長輩,我會主動問好,講話先要有稱呼,不能把“你”掛嘴邊。向別人借東西,開口要說“請”、“能不能”,得到幫助先說“謝謝”,不小心傷害了別人,要誠懇地說“對不起”。不說臟話,也不說傷害別人的話,損害別人利益的事情,堅決不能做。在公共場合,我也注意文明禮讓,上下樓梯,要謙讓,要愛護公共財產,不踩草坪,不亂寫畫。在外面玩耍,垃圾不能隨便扔,如果是在車上,我就放進媽媽事先準備好的廢紙袋里。待人寬容,我覺得就是能忍讓,多原諒。別人不小心傷了我,雖然很疼,可他不是故意的,我都不會生氣,還會安慰他,沒關系。小朋友對我沒有禮貌時,我會想,沒事兒,他還小呢。
姥姥說,關愛別人就是關愛自己,要善良,我想,善良就是有愛心。每次有換下來的衣服和書報,我都和媽媽把它們攢起來,送給貧困的小朋友,希望能幫到他們。同學有困難了,我都會熱情幫忙,下雨的時候同桌沒有帶雨傘,我主動把自己的傘借給了他。出去玩,我會讓著比我小的小朋友,照顧他們,注意安全。
孝順、禮貌、寬容、善良,這就是我家的家風。我要一直銘記在心,讓美德激勵我成長,一代一代傳播下去。
家庭家風家庭家風篇三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風如雨點,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潤下才能健康成長,孩子只有在優良家風熏陶下,才能出來拔萃。
最近隨著曬家風一詞(火)了起來,腦海中不禁想起在家爸爸媽媽教育我的景象。
記得我第一次踏入校園學習無窮的知識,媽媽在家千叮嚀萬囑咐千萬別和同學吵架,如果有什么困難一定要及時告訴老師,在家聽父母的,在學校一定要聽老師的。老師就像父母那樣把最好的都傳授給你,更要讓我記住給我講一些教育我的故事,告訴我遇事要寬宏大量,要與人和善,在校要和老師同學之間和睦相處。
在有就是最讓我感動的是爸爸媽媽,奶奶身體不好經常吃藥,媽媽不管怎么累,也不忘了每天晚上給奶奶洗腳。記得有一次,媽媽的手背開水燙傷了,起了大泡。但還是堅持不忘給奶奶洗腳。當時我看見了,眼淚不由自主的流了下來,我跑過去抱著媽媽說:“媽媽等我長大了,也要向你對爺爺奶奶那樣,孝順您。”而爸爸每天下班都要陪爺爺聊聊天,下下棋。這就是我們家的家風。
從小我就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不管到哪,我都會有樂于助人,舉止文明的好習慣,爸爸還時不時給我講一些關于勤儉節約道德文明等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父母就是我們學習得好榜樣,我非常喜歡他們的一言一行。因為那正是我們家的家風。
樹立端正的家風繼承優良的家規和家訓是值得弘揚民族文化正能量得已傳遞,我們每個人要為社會樹立榜樣。一起努力凝聚更多向上,向善,向美的力量,堅守高尚文明道德情操。
我們要從小事做起,要互相幫助,舉止文明,團結向上的好孩子好學生,勤儉節約,中國風尚。
家庭家風家庭家風篇四
我們每一個人,從脫離母體呱呱落地,降臨人世,作為一個社會成員,首先進入家庭生活。家庭是每一個小孩子的第一個生活環境,家長,其中特別是父母,是小孩子不可任意選擇的首任教師,家庭教育是人一生中接受教育的開端。嬰幼兒的頭腦象一張白紙,很容易涂上各種顏色。在小孩子生活的早期,家長和家庭生活對他們實施著各種各樣的影響,這些影響在他們的心靈上留下極為深刻的烙印,很難消失。家長實施的各種教育,他們終生不忘,成為他們一生成長的基石。
最初的言語是從父母那里學會的,最初的感情是受父母感染的,小孩子從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接受著家長的影響和教育,是父母手拉手教小孩子邁出人生的第一步,是在父母指導下進入社會生活,了解社會的。小孩子小時候,是形成習慣的最佳時間,良好習慣的形成在人的一生成長中起著打基礎的作用。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是說早期形成的習慣象是與生俱來的一樣穩固。
在兒童階段,小孩子們的思想尚未定型,“心知未有所主”,有很強的可塑性。他們興趣廣泛,對于周圍的一切都感興趣,善于模仿,有很強的感受能力,有驚人的學習和記憶能力。
兒童時期,小孩子們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衣食住行都離不開父母的照料,在生活上和心理上對家長有極大的依賴性,他們的活動能力和活動范圍有限,主要是在家庭,在父母身邊同家長朝夕相處,家長的.影響和教育幾乎天天都在強化。由于父母和子女有天然的血統關系,在朝夕相處的生活中建立了十分真摯深厚的感情,家長在小孩子心目中很有威信,小孩子十分信賴家長。因此,家長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自然成為小孩子們效仿的榜樣。家長的教育成為小孩子生活的準則,家長對周圍人和事的評價標準,成為小孩子道德評價的標準,甚至父母的作風、習慣、氣質、興趣、愛好、個性特征等,都深深地影響著小孩子。
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對于每一個人的德、智、體的發展起著奠基的作用,特別是對人的思想品德和個性品質的形成,甚至可以說是起著型塑的作用。有人說:“小孩子是家長的影子”,“小孩子是家長的翻版”,這種說法,都說明早期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家庭教育對子女身心的發展水平有決定作用,馬克思說過:“法官的行業是法律,傳教士的行業是宗教,家長的行業是教育子女。”革命導師的教導十分深刻。作為法官,必須執行法律,否則就是失職;作為傳教士,必須以傳播宗教為本分,否則就是不虔誠;同樣,作為家長,必須以教育子女為天職,否則就是不稱職的家長。做父母的,必須象法官傳教士那樣忠于職守。
不象小時候那樣聽話了。但家庭教育還在繼續發揮作用。以到小孩子們長大成人,走上社會,獨立生活,仍然直接或間接地接受著家庭教育的影響。
小孩子到了初中,就進入了青春發育期。他們獨立活動能力增強,社會活動范圍擴大,要接受來自各個方面的影響。周圍環境的影響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這一時期,正是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小孩子在思想和學習上開始分化。同時,這一時期,也正是小孩子和家長重新調整關系的時期。調整好了,家長就可以繼續保持教育的主動權;如果調整不好,把關系搞僵了,就要喪失教育的主動權。因此,小孩子進入學校以后,家庭教育不但不能放松,反而更應當抓緊。
家庭家風家庭家風篇五
每個家庭的家風都是不一樣的,我們每一個人又在不同的家風中成長起來。
我家是一個大家庭,從爺爺那里開始,一直延續著我家的好家風。爺爺告訴我們,祖輩們都說“百善孝為先”,首先要懂得孝道,所以我每次看到爸爸媽媽一有時間就經常去看望爺爺奶奶,買很多好吃的給他們,爸爸幫爺爺家干一些重活,媽媽就洗洗涮涮的忙個不停,爺爺奶奶在這個時候總是在旁邊說:“別忙乎了,你們上班累了!”,可是能夠看到,爺爺奶奶的眼里充滿了欣慰和幸福。
爺爺還教育我們,做人一定要正直,永遠不要有害人之心,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實實做事,還要樂于幫助別人,爺爺常說“舍得舍得,只有舍才有得”,我們也是這樣做的,爸爸媽媽都幫助過很多人,我也在學校幫助過很多同學,爺爺夸我是個懂事、有善心的好孩子,我也覺得從心里感覺快樂!
我們還有勤儉節約的好家風,從來不浪費任何東西,我每次吃飯都會把碗里的最后一粒米吃完,也不會亂花錢,哥哥穿過的衣服,改一改媽媽就拿來給我穿,媽媽還用很多破舊的衣服做拖布和椅子墊呢,非常漂亮!爸爸也常說:“節約光榮,浪費可恥”,我也覺得節約是非常好的一件事。
這些就是我們的好家風,我覺得生長在這樣一個大家庭里很幸福,有這樣的好家風很自豪,孝順、正直、勤儉、自強。其實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優秀的傳統,我們本應該堅守和傳揚下去,這是世界上最美的品德!
好家風培養了我的好品質,好家風讓我懂得了人間大愛,好家風更會讓我們未來的生活吉祥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