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道德與智慧篇一
道德是人與人之間的尊重,道德是你對于這個世界的愛,道德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道德也是讓別人和自己開心的禮品。
有一件事讓我知道道德是多么重要,如果你有道德它會成為你一生的榮耀,但是如果你沒有它,也許會成為你一生的污點和遺憾,后悔都無用。
我和奶奶邊走邊聊道德,她教育我一定要有道德,這是做人最重要的一點。聊了一路,奶奶有些累了,便一起走到公交站臺坐公交車。可是我們話音剛落,一個沒道德的人出現在我們的眼前。
“喂,趕緊讓開,這個陰涼座位肯定是我的,你們沒資格在這里……”奶奶沒說什么便拉著我走。我很生氣,奶奶也很自卑地說:“我這一大把年紀了被人嫌棄很正常。”“奶奶我們不要管他,他是沒道德遲早要遭報應的,像他這種人也沒有人會尊重他。”我安慰奶奶也安慰了自己。奶奶微笑著朝我點了點頭。
我們要等一路公交車,可是一直都沒來。這時來了輛5路公交車,我看見一位駝背的老爺爺慢慢地走到了5路公交車的門口。我本以為他要上車,沒想到他沒上車正在幫助一位滿頭大汗的工人提袋子。工人輕松了許多,便向老爺爺說了聲謝謝。老爺爺望著遠去的5路公交車微笑著走了。如果世界上都像老爺爺那樣樂于幫助他人,不求回報那該多好呀!
人沒了道德,別人會把你像垃圾一樣看待,討厭你、議論你。人有了道德別人便會喜歡你、尊重你、讓別人感到溫暖,我希望這種溫暖能一直傳遞下去!
道德與智慧篇二
道德與智慧,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由此有人說:道德與智慧是同等重要的。
道德應重于智慧,假如一個人如果沒有道德倫理觀念,他的智慧越高,那么它對一個集體,一個國家,甚至人類都會帶來極大的精神傷害,為人類的文明生存帶來褻瀆。如宋朝的秦檜,乃當朝狀元,才華橫溢,也算得上是一個有智慧的人,但道德敗壞,品行不端,重于功利,迫害岳飛,一心想賣國求榮,如此智慧,不但對于個人無益,而且對于這個名族也沒有多大的好處!近代的汪精衛,叱咤風云,才高八斗,直至一國之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然而一念之差,導致千古罵名,人人唾棄。這也可歸咎為道德的問題。日本的小泉,曾指點江山,智慧過人,卻因為沒有道德修養,成了過街之鼠,這怎能又不是道德問題呢?培根批評這些人是:“科學上的巨人道德上的小人”這些人都可成為害群之馬。
古今凡有德者皆成大器。
孔子有德而著《論語》,老子有德而著《道德經》。在蜀吳戰爭中,諸葛亮三氣周瑜,最后周瑜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亮。”然后因嫉妒而離世。周瑜和諸葛亮都有過人的智慧但是諸葛亮最終戰勝了周瑜。為何?原因就是諸葛亮比周瑜多一樣東西——德。這不是智慧與智慧之間的戰爭,周瑜缺少的是:曠達忍氣,缺少的是寬容之心。這也是道德問題,由此看來諸葛亮戰勝周瑜是必然的。春秋戰國時期的龐涓和孫臏,本是同一師門之才,孫臏才德兼備,得到重用,然而龐涓道德敗壞,妒忌孫臏,暗中陷害孫臏。孫臏被下大牢,龐涓對其用盡刑法,最終實行了慘無人道的“臏刑”——挖去了孫斌的膝蓋骨。孫臏壯志未了,在牢中苦寫《孫子兵法》傳于后世。最后,孫臏被救出來了,孫臏借著高人的德與智打敗了龐涓,使其自刎。
以上例子足以說明,人類的發展,只注重智慧是不行的,忽視道德,智慧將會為人類幫倒忙,只有智慧與道德協調發展,人類才會有美好的未來。人類的文明旅程中道德應重于智慧。
道德與智慧篇三
道德與智慧,這兩項,都是人們所追求的。無疑,肯定是道德更重要,可現在,卻有了一些不同。
三國演義大家都讀過吧?我問過一個人:“誰是三國演義中你最喜歡的人物?”那人回答說是諸葛亮。“為什么呢?”“因為他既聰明,又忠心耿耿,正直。”“那司馬懿呢,他也很聰明呀。”“不,他野心勃勃。”可見,人們喜歡的人,都是先要求道德,再是才能。如果單單有才卻無德,這樣的人對社會,對人類造成更多的危害。正因如此,諸葛亮贏得了千年的贊美,而司馬懿卻少有人問津。
比如說:有一起案件,是清華大學學生用硫酸潑熊。清華大學學生,沒有智慧嗎,為什么他會用硫酸潑熊?因為他道德的缺失!
再比如說,秦檜,狀元兼丞相,智慧是毋庸置疑的。但他害死岳飛等忠臣,壓榨人民,無惡不作。因為他缺失了道德。
二戰魔頭希特勒,軍事才能出眾。但他卻用這個,殘害了多少人的生命。
現在網絡上的那些網絡黑客,就是因為電腦才能太好,才去竊取資料,破壞其他人電腦的安全。
這樣的例子還少嗎?像這些人,他們越有才,就越能對社會造成傷害。因為,他們沒有道德的制約。最后,得到了人們的唾棄。
反觀我們現在的教育,好像都無視了對道德的教育,致使大學生的丑聞發生。我們的.考試,只考我們的知識,連在人生至關重要的高考都是這樣,只顧智慧,卻對道德不管不顧。把道德與智慧的重要性完全顛倒了過來。如果這樣下去,社會培養出來的人卻反過來與社會作對,這該是何等悲哀之事。應該先學如何做人,再學知識。
但丁說得好:“道德常常能彌補智慧的缺失,而智慧永遠不能彌補道德的缺失。”因為智慧永遠只是道德的一部分而已。
道德與智慧篇四
道:本意是客觀真理,即自然界的構造、運動、變化等規律,社會的客觀發展和變化規律,人的生老病死等規律,是自然存在和發展的規律。它客觀存在,左右社會和人類的發展。順應它去發展,社會才能健康和諧、人才會健康幸福、自然界才會長足存在。
德:的本意為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需要發展。在不違背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去改造自然、發展社會、發展自己的事業。
也是遵循不違背“道”去適應自然,改造自然從而使社會,自然界和人類能長久發展、和諧共存。
道和德統一到一起就是道德,人們按“道”的規律去做事、處事,就是有“道德”。德:德就是付出。
實質上,人之初,性本惡,也就是說人一生下來只有本能(有不少本能會危害其他人的生存),而不知約束自己。所以,所有人都需要對本能的外在約束和內在約束,外在約束是法律,然而法律的功能只有制裁人的本能中企圖傷害他人等對人類社會有大的危害的方面;所以,需要內在約束(也就是道德)來約束本能中雖不違法,但亦會對他人(甚至是人類社會)造成危害的行為。
所以,道德就是社會規范對人的本能的制約,換句話說,人一生下來就有以任何方式傷害甚至殺死其他生命的本能(即“生存無道德”),道德也就是繼法律之后制約這種本能,減小這種傷害的工具。
道德與智慧篇五
智慧是鳥巢式的體育館,是海洋式水立方。道德是江革行傭供母,是董永賣身葬父。
——題記
道德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今天看來道德的缺失已經成為一個嚴重的問題。
在公共汽車站,大家都在等車,車終于來了,人太多太擁擠,但大家都有序的上車,可是有兩個人破壞了社會秩序,擠開剛要上車的奶奶,走上車,雖然車上有空位但他們兩個人還是兇惡的奪來自己想要的座位,受害人只好委屈的到一邊站著。這種人被人們唾棄,可是誰又敢出來伸張正義呢?還好有人給奶奶讓座。
人們的氣也就消了些。其實人們心里都知道這種人早晚會遭到報應,并且他們也有老的那一天。他們是不道德的,也是沒有智慧的。
我們應該有道德修養,道德常常能填補智慧的缺陷。
有智之人,數不勝數。
可是那么多有智慧的人,就真的有道德嗎?
這是在害人。
弘一大師輕搖藤椅,好讓小蟲躲避,方顯德與智。
智慧永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缺陷。現在社會不是缺少有智慧的人,而是缺少有道德的人。
不管以前我們怎樣看待道德和智慧,現在我們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道德常常能填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卻永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缺陷。
道德與智慧篇六
;摘 要:孟子思想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本文論及孟子關于道德本源、人性善惡觀、義利觀、道德修養和道德教育等方面的問題。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繼承與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對建設中國精神文明和文化自信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人性;仁義;義利;道德
孟子完善了孔子的“仁學”思想,其蘊涵豐富,集中在《孟子》一書中。宋以降,孟子被儒者冠之以“亞圣”尊號,他和孔子的思想融為一體被稱為“孔孟之道”,為統治者所推崇,成為封建主流意識形態。
一、“性善說”和道德本源說
在孟子倫理思想體系中,“性善論”不僅是“仁、義、禮、智”的道德根源,又是仁政說、義利觀和道德修養的理論依據。孟子有關“人性論”思想的闡釋大致有四個層面的涵義。
其一,孟子認為人的“性”和動物的“性”在本質上是不同的,人之“性”就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這就是人所持有的仁、義、禮、智四種道德心理,即所謂“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其二,“人性四心”是先天的。孟子《告子》篇云:“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這就是說,人的道德心理是先天固有的。其三,人性是道德的本源,并由此而給人性以善的價值規定。孟子認為,人能夠自覺地認知自身固有的所謂道德萌芽,若火之始燃,泉之始達,社會化后便形成了仁、義、禮、智等道德規范,如此,上天賜于的人性便成為善的源泉。其四,人性可失。從人性是善端這一前提出發“人皆可以成為堯舜”,但是現實中不是如此。孟子認為其中的原因是環境的浸染和主觀不努力,從而造成其本性的喪失。
一方面,孟子把道德觀念之善看作是人主觀內心的產物,另一方面,又把道德觀念之惡看作是后天客觀環境影響的結果。前者是“性相近”的發展,后者是“習相遠”的變化,前者具有主觀唯心主義的先天道德論傾向,后者則具有樸素唯物主義的因素。對同一問題持如此相悖的觀點,這在今天似乎是難以理解的。如果認真分析孟子的思想脈絡,就會感到順理成章,孟子所謂“善端”只是指一種可能性,而要使其實現出來,有待后天的努力。
二、仁義說
在孟子看來,無論國君還是庶人,都應該踐仁行義。《離婁》篇云:“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仁義是人立身處世之根本,它對調整人與他人、人與社會的相互關系、維護封建宗法等級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仁義的具體內涵是什么?《盡心》篇說:“仁也者,人也。”《說文》云:“仁,親也。從人二。”意思是只要有兩個人在一起,便不能不有仁的道德,而仁的道德也只能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才能產生。可見,孟子已經初步觸及到道德關系是人類社會化的產物的思想。《離婁》篇說:“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樂之實,樂斯二者。樂則生矣;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仁義禮智樂都歸結到仁義上,為仁義服務,而仁義的內容就是事親、從兄,也即孝悌。這是儒家所一貫倡導的,只要在家孝悌,在外就絕不會犯上作亂。所謂移孝為忠,移佯為敬,其旨蓋在于此。因此,孟子反復強調仁乃人之安宅,義乃人之正路。居安宅,由正路,乃可為善人,否則必淪為惡人。
三、義利觀問題
義利問題即道德與經濟利益的關系問題,歷來是思想家們爭論的一個焦點。孟子認為利和義是不可分割、相輔相成的,包含三個方面的認識。
第一,利是義得以實現的前提和保證。人假如沒有一定數量的物質財富,便沒有基本的生存保障,是很難形成穩定道德觀念的;缺乏良好的道德修養,就容易犯亂胡為。所以,在孟子看來,利是義得以實現的前提和保證。
第二,以義制利。孟子生活的年代充滿了利益紛爭,當時完全沒有道德的約束,一切事物均以利字當頭。針對當時社會尤其是統治者私欲之壑難填,“以攻伐為賢”的現象,孟子提出任何人對物質利益的追求都必須接受道德規范的制約,人們不能背義取利、不能以利害義,而要以義取利,以義制利。
第三,舍小義而取大利。孟子堅持以義制利的原則,但是他并不一味地拘泥于這一原則,而是能夠根據具體的情況,權衡二者的利弊得失,舍小義而取大利,而不至因義害利,體現了孟子在義利關系上的權變思想。一個十分典型的例子就是《離婁》篇里孟子與淳于髡的對話,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曰:“禮也。”曰:“嫂溺,則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在這里,孟子舍去了小義而取大利,更深刻闡明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因義害利的道理。
四、道德修養和道德教育
重視道德修養是孟子倫理思想的顯著特點,孟子非常強調道德修養的必要性。至于修養的方法,他一方面強調個人的主觀內省,另一方面也不忽視外部的道德灌輸。人不是生來就存在什么完美的道德,而必須“聞過則喜、聞善言則拜、樂取于人以為善”,不斷積累善德,才能成為圣人君子。
在道德修養方法上,孟子主張“反求諸己”,另一方法是清心寡欲。孟子認為欲望不多,善心縱使有所失,也不會多,欲望多,善心縱使有所存,也是極少的了。孟子不僅重視道德的自我修養,而且也強調外部的道德灌輸,懂得教育的作用。他認為,在物質生活條件滿足的情況下,人不受教育,就近于禽獸,《滕文公》篇云:“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關于教育的方法有五種:“有如時雨化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孟子懂得,道德教育非一時所能奏效,而須經過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受教育者必須專心致志,持之以恒,如果一曝十寒,將很難獲得成功。
參考文獻
[1]孟子.中華書局,1962.
[6]楊伯峻.孟子譯注[m].中華書局,2008:136.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