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上海景點導游詞300字篇一
我是春秋樓景區的導游員_ _ _,歡迎各位到我們春秋樓景區觀光游覽。
許昌地處中原腹地,物華天寶,人杰地靈。“聞聽三國事,每欲到許昌。”三國時期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曹操曾經迎漢獻帝建都許昌,他在這里三下求賢令,廣羅天下人才;“修耕織以資軍需”,實行屯田。最終完成了統一北方的大業。
“聞聽三國事,每欲到許昌”許昌地處中原腹地,物華天寶,人杰地靈。三國時期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曹操曾迎漢獻帝建都于此,他在這里三下求賢令,廣攬天下人才;“修耕織以蓄軍需”,駐兵屯田,不僅使許昌避免了戰亂之災,更使許昌成為當時北方重要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終成霸業,統一了北方。
我們現在所要參觀的春秋樓景區,就是當年關羽歸服曹操在許時秉燭達旦,夜讀《春秋》的地方。春秋樓景區坐落于許昌市中心,占地2萬余平方米。據《明嘉靖重修武安廟碑》記載:該景區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間,歷史上曾以關公宅、武安王廟、關王廟、兩院英風廟、關夫子廟、關帝廟稱之,是一處名清風格的古建筑群。現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3a級旅游景區。
說起春秋樓,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據《三國志·蜀書》記載:東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春,曹操東征劉備,下邳之戰劉備兵敗后投奔袁紹。而關羽和劉備的甘、糜夫人則被曹操俘虜,來到許都。曹操寵才愛將,對關羽禮之甚厚。上馬贈金、下馬贈銀,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先拜他為偏將軍,后又表封為漢壽亭侯,并賜給他一處宅地,讓他于二位皇嫂同住一宅。關羽為了避嫌,將一宅分為兩院居住。讓兩位嫂嫂住內院,自己住外院。院中一樓,因關羽常在其中秉燭達旦,夜讀《春秋》而得名“春秋樓”。
現存的春秋樓景區,基本上保持了“一宅兩院”的格局。整個建筑群分內、外兩院。外院中軸線上依次有山門、春秋樓、關圣殿和刀、印樓;內院有掛印封金堂、問安亭、甘糜二后宮等。
各位游客,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就是山門之前。山門,是春秋樓文物景區的大門。該建筑系單檐歇山式建筑,結構巧妙,莊重古樸,綠色琉璃瓦覆頂,檐下飾旋子彩繪,是一處具有很高玩無價值的明清早期建筑。
過了山門,可見甬道兩邊有數通石碑。其中一通為《關公勒馬挺風圖》碑。該碑立于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碑額篆書“乾坤正氣,日月精忠,滿腔義勇,萬代英雄”。碑的主體部分有陰線刻“關公勒馬挺風”畫像,形象生動自然,勒馬提刀,挺風而立,呈勇猛不可擋之勢,觀之令人望而生畏。碑的右上角署名:唐吳道子畫,明秣陵弟子李宗周立。該碑畫技嫻熟,構圖巧妙,創意深邃,是一件珍貴的石刻藝術品,另一通為《關王辭曹操之圖》碑。該碑立于明景泰六年(1455年)。圓額,方座,碑額篆書“關王辭曹操之圖”幾個字。碑分上、下兩個部分,上部為楷書《關羽辭曹操書》;下部為《關王辭曹操之圖》。這幅圖畫真實再現了關羽辭別曹操,灞陵挑袍時的情形。構圖巧妙,畫技超群,靜中寓動,形神兼備,不失為一件藝術珍品。碑的背面為楷書豎排《關王辭曹歸劉圖記》全文。
看完碑刻之后,接下來我們就去看一下景區的主體建筑春秋樓。春秋樓為清代早期建筑。重檐歇山,面闊五間,深進三間,綠色琉璃瓦覆頂,九脊六售,飛檐翹角,赤柱接地,雄偉壯觀,通高十四米。一層正面門楣上鐫刻“春秋樓”三字,為清康熙年間許州吏目,著名書畫家滕之瑚所書,門兩旁們楹聯為:“志在春秋功在漢,心同日月義同天。”步入樓內,我們看到的這尊關羽塑像,就是他夜讀《春秋》時的形象。關羽,字云長,山西解州人。據說他是鐵匠出身。生就一雙丹鳳眼,臥蠶眉,美須長髯。練得一身好武藝,好打抱不平。他殺了惡霸虎員外逃出潼關,在河北涿郡與劉備、張飛結義。他“義不負心,忠不顧死”,“披肝瀝膽”,效忠劉備。最后為劉備“斷首捐軀”。晉代史學家陳壽稱他為“萬人之敵,為世虎臣”。他死后“黎庶追思”,紛紛建廟祭祀,全國許多地方相繼修起了一座又一座的關帝廟。其中以明清兩代修建的最多,享受著跟孔子同樣隆重的祭禮。
在春秋樓內,還有一副精彩的壁畫《曹操贈馬圖》。關羽在許昌居住時,曹操為了留住他為己所用,就把呂布曾經騎過的赤兔馬賜與了關羽。關羽十分高興,立刻單腿跪拜曹操,據說這是關羽唯一的一次跪拜曹操。曹操非常不解的問“平日我累送你金銀和美女,你未曾跪拜與我,難道人還不如一匹馬貴重”。關羽說“因為我知道這匹馬,日行千里,夜行八百,在得知兄長劉備下落之后,騎上這匹寶馬就可以很快與兄長相見”。曹操聽后既欽佩關羽人品,又十分后悔。這幅畫藝術地再現了當時關羽跪謝曹操的贈馬之情,也體現了關羽對劉備的赤膽忠心。
看完春秋樓之后,請大家繼續沿中軸線往后走。我們眼前的這座金碧輝煌,巍峨壯觀的建筑就是關圣殿了。該建筑原名義勇武安殿。這座殿宇又是關羽的寢殿。它始建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年間。明成化進士成繆,曾有詩贊曰:“巍峨碧殿魯靈光,傳是關公舊寓堂。伏臘至今紛父老,粢盛全不間滄桑。通宵秉燭垂千古,大義經天著五常。祠祀每當風雨夜,時聞騰踏下長廊。”可見當時它也是一座金碧輝煌、巍峨壯觀的建筑。現在的關圣殿,為1997年在舊址上重修。該店面闊七間,進深五間,三重檐歇山式建筑,通高33。1米,40根立柱,前廊、后廊及側廊18根檐柱為青石制作。正面中間的4根滾龍柱為深浮雕,刻工精湛,高峻雄偉。殿頂飾黃色琉璃瓦,殿脊正中嵌金色“武圣”二字。店門上方的三重屋檐下,懸“關圣殿”金字匾額。殿前為雙層月臺,周圍飾漢白玉護欄;下層為大型須彌座,把整個建筑烘托的巍巍壯觀。一層月臺的東西兩側為重檐、攢尖四角形建筑,分別是刀樓和印樓,是存放關公大刀和漢壽亭侯印璽的地方。
當我們踏上雙層閱臺進入殿內,大家將會看到一尊高達15米的關羽坐像,氣勢恢宏,威嚴之極,可以稱之為全國乃至全世界室內最高的關羽塑像。左右兩側有關平、王甫、周倉、廖化四位的站相,組成協調的整體畫面。整組塑像錯落有致,主次分明。然而,為什么會在許昌塑有全國乃至全世界室內最高的關羽像呢?因為歷史上有這樣四句話:說關羽死后“頭枕洛陽、身困當陽,魂歸故里,功在許昌”。關羽一生中的閃光點是他在許昌時體現出來的。如夜讀《春秋》、“兩院英風”、“詩竹明志”、“斬顏良、誅文丑”、“掛印封金”、“灞陵挑袍”等歷史故事均發生在我們許昌。所以,許昌父老就為關羽塑造了全國乃至全世界室內最高的塑像。關羽用自己的一腔熱血,譜寫了一曲撼天地、泣鬼神的“忠義仁勇”的壯歌。他的品格與我們傳統道德相契合,所以受到歷代帝王和黎民百姓的無比敬仰,從而稱為封建社會的人倫楷模。以至于漢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儒稱圣,釋稱佛,道稱天尊。
在殿內東西兩墻上還有兩幅壁畫,東墻壁畫為《關公封侯圖》。壁畫是摹仿元代永樂宮壁畫的風格會制而成的,再現了當年曹操向漢獻帝表封關羽為漢壽亭侯的宏大場面。關羽來到許都后曹操對他十分厚待。關羽為了報答曹操的恩情,幫他解了白馬之圍,斬了袁紹的兩名大將顏良和文丑。曹操就為他加功進爵,奏請漢獻帝表封他為漢壽亭侯。畫面正中端坐龍位的就是漢獻帝,兩旁為文武百官。正中是關羽手托漢壽亭侯大印與曹操同站殿上。下方為樂伎載歌載舞歡慶場面。整幅畫面靜動結合,形神兼備,栩栩如生,真不愧為繪畫中的珍品。
西墻壁畫為《關公顯圣圖》。整幅畫面云霧繚繞,關羽在關平與周倉的.簇擁之下腳踩五彩祥云。跨馬提刀,搖瞰山河大地,懲惡除奸。下方為百姓祭祀關公,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萬民歡慶的景象。
瞻仰過關羽的風采之后,接下來我們要去參觀的就是內宅。內宅的主體建筑為甘糜二后宮,歷史上成為昭烈皇后祠。當年劉備的甘、糜二位夫人跟隨關羽來許都后,就在這里居住。現在的建筑為樓閣式,分上下兩層,面闊三間,灰瓦覆頂,鏤花門窗,蘇式彩繪,清幽雅致。二樓還塑造有甘糜二夫人和丫環的蠟像,形態逼真,栩栩如生。穿蘭衣裙的是甘夫人,只見她面容憔悴,神態憂郁,她一定是在思念自己的丈夫。穿紅衣裙的糜夫人形似看書,可眼神根本不在書上,若有所思的樣子,想必也是在思念主公劉備。在她們的身邊有一位侍女一直站在窗口向窗外望,她在看什么呢?噢,原來她一直在朝窗外的問安亭看,看關羽是否前來問安了。那么接下來我們就到問安亭看一下吧。問安亭為連體式建筑。前部為卷棚,后部為重檐攥尖四角亭。檐下內外飾蘇式彩繪,玲瓏剔透,美觀大方。當年關羽為了消除兩位皇嫂在許昌居住的憂愁,就每天早上和晚上都到這里向兩位皇嫂問安。因為古時候男女授受不親,所以關羽從來都不到兩位皇嫂住的地方,只到這座問安亭向嫂子們問安。而他的高風亮節也是由此體現出來的。當曹操聽說這些事情后,內心越發佩服關羽的為人,更想收為己用。他知道關羽每天晚上要夜讀《春秋》,而甘糜二夫人要做針線,就每天派人賜給他們一支蠟燭,讓他們同用,當時關羽立即揮劍把一支蠟燭分為兩半,一半送給兩位皇嫂做針線,另一半自己留下來夜讀《春秋》。從此,“劍劈蠟”的故事就在許昌傳為佳話。
走出問安亭,大家就會看到一座硬山式建筑“掛印封金堂”。該建筑面闊五間,前后檐廊,灰瓦覆頂,鏤花窗,蘇式彩繪,古樸大方,這就是當年關羽辭別曹操離開許昌,掛印封金的地方。自從關羽來到許都后曹操對他禮之甚厚,想留他為自己所用。但是,關羽一心追隨劉備,匡扶漢室,金銀美女不動其心,高官厚祿不移其志,他把曹操所賜美女都送去服侍二位嫂嫂,把各種金銀珠寶財物,全部造冊建賬,盡封府庫。當得知劉備的消息后,便向曹操辭行。曹操為了留住關羽,故意避而不見。關羽無奈,便把“漢壽亭侯”大印懸掛在此堂正中心,并將曹操平時所贈金銀玉帛封存其中。并且留下書信,帶領隨從護送二位嫂嫂車仗,離開許都西行而去。
當曹操得知關羽的去向后,急忙帶領人馬追至城西的灞陵橋頭,為關羽踐行,欲再次挽留。這就發生了“關公灞陵挑袍”的歷史故事。通過講解,大家可以看到,是曹操的惜才、愛才、用才,成就了關羽“忠義仁勇”的高貴品格和千古英名。如果說關羽是千里馬的話,曹操就是發現、培養駿馬的“伯樂”。
許昌導游詞3
我的家鄉許昌,是一座美麗的城市,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從許由、許地、許縣、許都到現在的許昌。現在的許昌還保留著許多歷史遺跡,有春秋樓、文峰塔、霸陵橋……我最喜歡的是文峰塔。
文峰塔在許昌市博物館內,塔高五十二米,共十三層,每層的角上都掛著漂亮的風鈴,每當微風吹過,便會發出“叮叮當當”的聲音,好聽極了!
走近文峰塔,首先看見塔前有三座石碑,其中一座石碑清楚地記載著,此塔建于明萬歷四十二年。再向前走,便是高高的塔基,塔基是用條磚砌成。登上臺階,步入塔內,迎面是一尊慈祥的“千手千眼觀音”佛像,環顧四周,墻壁上還有許多畫像。塔內建有多級臺階,通過臺階,便可登上塔頂。
據說,這座塔原名叫“文明寺塔”,是為了振興文運所建。我今天參觀了文峰塔,希望文昌神能給我帶來文運。
這就是我美麗的家鄉―許昌,這里還有更多美麗的風景,希望大家抽空來許昌參觀!
上海景點導游詞300字篇二
金茂大廈共88層,高420.5米,單體建筑面積達29萬平方米,是中國傳統建筑風格與世界高新技術的完美結合。
金茂大廈1-2層為寬敞明亮、氣勢宏偉的門廳大堂;3-50層是層高4米,凈高2.7米的大空間無柱辦公區;51-52層為機電設備層;53-87層為世界上最高的超豪華五星級酒店--金茂君悅大酒店,特別是高152米,直徑27米的酒店中庭,28道環廊在霓紅燈的照射下光彩迷人,仿佛置身在時空隧道;設在88層的觀光大廳,建筑面積1520平方米,是目前國內最高最大的觀光廳,榮膺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紀錄;另外還有一個與大廈相連的裙房,是為商務辦公服務的配套設施、名品區和娛樂場所。
金茂大廈集中體現了當代建筑科技的最高水準。大廈選用最先進的玻璃幕墻,對幕墻框架作了鱗化處理,基本消除了光污染;大廈的消防安全和生命保障系統實現創新思路,改他救模式為自救模式;大廈電梯特有的候梯不超過35秒、直達辦公樓層、空中對接功能等是最優秀的垂直運輸系統;大廈的智能化系統,統管所有功能和區域,信息高速公路接通到每張辦公桌和每間客房。大廈所有功能設備都具有先進性和超前性,成為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座豐碑。
金茂大廈88層觀光廳
全國首批4a旅游景點金茂大廈88層觀光廳,面積為1520平方米,高度340.1米,是目前國內最高最大的觀光廳,榮膺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兩臺每秒運行9.1米的垂直升降電梯,一次可乘載33位旅客,只需45秒鐘可將游客從地下一層直送88層。登高遠眺,大上海的景觀盡收眼底,浦江兩岸高樓林立,黃浦江上百舸爭流,您可親身體驗"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美景。賞完外景,您還可以從上往下觀賞世界舉世無雙的酒店中庭,它直徑27米,28道環廊扶手在霓虹燈的照射下,金光閃閃。一道道環廊如同一排排畫廊,美不勝收。此情此景,無不激動人心,您會不由自主地拿起照相機留下永恒的紀念。金茂大廈無與倫比的酒店中庭被建筑師、科學家、文學家譽為“共享空間”、“金色的年輪”、“時空隧道”。
在88層觀光廳看夜景更是一種享受,被譽為萬國建筑博覽會的外灘流光溢彩,美不勝收。遠處高架道路和大橋上的燈火似彩練環繞,與星月爭輝。此情此景令您猶如置身蓬萊仙境。
為方便游客,觀光廳進出口處的地下一層設有食府,提供不同風味、價廉物美的快餐小吃。在裙房的三至六層有不銹鋼盤旋梯、玻璃地面的天橋和懸空的九曲橋。您可以在那里欣賞風格獨特、構思大膽的建筑藝術,還可以參觀展覽,選購紀念品,享受多種服務。
金茂購物中心位于大廈裙房的3-6層,商場總建筑面積為15664平方米。中心內部設計別具匠心,完美體現了給人以充足空間的購物理念。平均寬度達5米的主通道選用進口地板鋪就而成,光潔照人。由特殊玻璃地磚拼設的空中走廊及螺旋扶梯巧奪天工;氣勢宏偉的商場中庭結合大跨徑玻璃穹頂的自然采光賦予了整個共享空間造型的前衛時尚。
購物中心采用以高強度不銹鋼及落地式玻璃分隔組成的開放式商鋪,極具視覺穿透力。16組自動扶梯構筑了順暢便捷的內部交通網絡,配合先進的照明、空調及安全設施,置身其中領略豪華愜意的購物享受。
上海景點導游詞300字篇三
靜安寺位于上海市南京西路1686號。向為著名江南古剎。據碑志,建于三國吳大帝孫權赤烏十年(247),創始人為康僧會。寺址原在吳淞江(今蘇州河)北岸,初名滬瀆重元(玄)寺,唐代一度改名永泰禪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始改名靜安寺。南宋嘉定9年(1216)因寺址逼近江岸,晝夜受江水沖擊,寺基有傾圮之危,住持仲依乃將寺遷至蘆浦沸井浜一側,即現今寺址。
靜安寺遷至今址后,規模逐漸擴大,至元時,蔚成巨剎。寺內有8處名勝,即:三國時所立“赤烏碑”、南北朝時所植“陳朝檜”、原于神僧智嚴異行而流傳的“蝦子潭”、南宋仲依所建“講經臺”、沸井浜中突沸的“涌泉”、詩僧壽寧所筑方丈室“綠云洞”、行人取道渡吳淞江的古渡口“蘆子渡”、東晉遺存防御海寇的“滬瀆壘”。壽寧搜集歷代詩人題詠,編為《靜安八詠集》行世,靜安寺由此聲名遠播。明洪武二年(1369),鑄洪武大鐘,耗銅六千斤,上有“洪武二年鑄,祝皇太子千秋”銘文,至今嗚響大殿,聲洪震遠。
清初以來,寺屢經興廢。雍正年間,住持孚庵,因寺院田產案勝訴,維護了靜安寺的田產,并勒石記其事。乾隆六年(1741)禮部侍郎麥煥捐款重修大殿。乾隆四十三年(1778)歙人孫思望倡議集資重修殿宇。上海道(長白)盛保又修建寺前涌泉亭,并于寺東建報恩院供僧眾居住。寺僧大海,曾將寺內被火焚余的宋代銀杏樹干,雕成十八尊羅漢及一尊韋馱像于寺內供奉。咸豐同治之際,靜安寺毀于太平天國戰火,唯余一座大殿。住持鶴峰在縉紳李朝觀、姚曦、浙江富商胡雪巖等資助下,于光緒六年(1880)重建靜安寺,翌年四月初八寺宇落成,按佛教儀軌舉行隆重的浴佛節,四眾云集,車水馬龍,商賈輻,蔚為奇觀。自此形成有名的一年一度靜安寺廟會,“三月三到龍華(看桃花),四月八到靜安(逛廟會)”遂成為滬上民諺民俗。光緒九年(1883)由李朝觀作記、住持鶴峰勒碑,《重建靜安寺記》碑文今仍保存于大雄寶殿前壁。
光緒二十年(1894)住持正生于大殿左右兩側增建兩座樓房,再次修葺全寺,使靜安寺恢復舊觀。光緒三十年(1904)在上海南翔建“靜安南翔塔院”一座,將靜安寺歷代祖師靈骨遷葬該院,并建祖師祠,供歷代祖師牌位。塔院旁建有僧舍,派專人管理。直到民國年間,尚有七十三間房屋,土地六十四畝。
1912年至于1916年,靜安寺成為上海和全國佛教活動的重要寺院之一。1912年,第一個全國性佛教組織——中華佛教總會成立,會址設于靜安寺,著名愛國詩僧寄禪(八指頭陀)任會長。次年,寄禪為保護全國寺廟財產,赴京請愿未果,不幸圓寂于北京法源寺。上海及全國佛教界在靜安寺召開追悼大會,太虛大師在會上提出“教理、教制、教產”革命說,對全國佛教影響很大。1913年3月,中華佛教總會在靜安寺如開首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推選冶開、熊希齡為會長,清海為副會長,圓瑛為參議長。
1919年,寺前填浜擴路,筑成通衢,命名為靜安寺路(即今南京西路),滬西一帶日見繁榮,香火鼎盛,禮佛游覽者洛繹不絕。寺宇不敷應用,1920年,寺僧常貴會同滬紳姚文棟等人在大殿東興建三圣殿,基本形成目前寺院之主體格局。
1930-1940年,志法、志汶先后出任住持,任內無所建樹,而寺產糾紛興訟不斷,留下許多后患。1941年,德悟法師繼任住持,革弊圖新,轉向佛學教育,注重佛學研究,曾舉辦數十次佛學講座,分別禮請應慈、圓瑛、芝峰、丁福保、趙樸初、蔣竹莊等高僧、大德主講,同時成立靜安寺護法會,會同監院密迦整頓寺務,寺風頓有起色。
抗戰勝利后,在住持德悟、監院密迦主持下,在原山門之東,另建一座仿唐新山門,由鄧散木(鐵翁)題額“靜安古寺”。并在新山門前、“天下第六泉”井欄一側,豎立一座古印度阿育王式梵幢,成為靜安寺標志。工程竣工后,又逢四月初八日佛誕及靜安佛學院開學,在揭幕典禮上,太虛大師以三喜臨門,親自主持剪彩,拈香禮佛,歡喜贊嘆。與會僧俗逾萬人,成為當時滬上佛界一大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