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三孔孔廟導游詞篇一
岱廟,舊稱“東岳廟”,又叫泰廟,主祀“東岳泰山之神”,也是古代帝王來泰山封禪告祭時居住和進行大典的地點。
你們好!我是大家今天的導游,首先,對各位嘉賓光臨名城曲阜參觀游覽表示熱烈地歡迎。我有幸為大家導游陪同參觀非常高興,請大家對我的工作多多支持。
第一天(26公里約10小時):大金往西行→5公里→入口(這里的豎旗澌場豎立了一柱20米高的風經)→6公里→河邊(河對岸山坡的寺廟可供住宿)→15公里→廟(住宿)
首先,我要向大家簡要介紹一下曲阜的歷史、文物概況。歷史文化名城曲阜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獻整理家、世之圣人孔子的家鄉(xiāng),亞圣孟子的故里,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的誕生地,炎帝的首都,商殷故國,魯國首都。三皇五帝有四位在這里生息勞作,有5000多年的歷史。地下有豐富的寶藏,地上有眾多的文物。現有文物112處,其中有聯合國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3處,全國保護的4處,省級12處,其他為地市級保護的。
重中之重有“三孔兩廟一陵”、“三山二林一寺”。孔廟、孔府、孔林,俗稱“三孔”,有祭祀中國元圣周公的廟宇,有祭祀孔子第一大弟子復圣顏回的廟,俗稱“兩廟”;“一陵”是黃帝誕生地--壽丘少昊陵;“三山”;孔子出生地尼山、漢墓群九龍山、小泰山--九仙山(又稱九山)。二林是:世界教育孩子最好的母親孟母林,孔子父母埋葬地梁公林;“一寺”是李白、杜甫作詩、答對、分手處,著名文人孔尚任隱居處國家園林“石門寺”。
五大圣人。至圣孔子,意為圣人中的圣人,至高無上。孔夫子在中央,頭戴十二旒之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持震圭,威嚴肅穆,使人肅然起敬。兩側為四配:東邊是復圣顏子,述圣子思;西邊是宗圣曾子,亞圣孟子。東頭六位,西頭六位,稱十二先哲,有子貢、子路、冉求等11位孔子的弟子,有一位是宋朝朱熹,著名理學家,五經四書解釋的好,被封為先哲。“生民未有”的匾,是孟子贊孔子,說“生民未有盛于孔子也”。有人類以來,還沒有全面超過孔子的人,所以叫“生民未有”。“萬世師表”是康熙題寫,封孔子為“萬世皇帝之師,千古人類之表,皇帝的老師,做人的表率。”“斯文在茲”是光緒寫的,意為天下的文化都在這里。
我們現在看孔廟。
孔廟,又稱至圣廟,是祭祀孔子及其夫人亓官氏和七十二賢人的地方。孔廟同北京的故宮、河北承德市避暑山莊并稱中國的三大古建筑群。專家對孔廟講了四名話:建筑時間最久遠、最宏大、保存最完整、東方建筑特色最突出。從孔廟可看出兩個問題:一是孔子對中國乃至東方文化的巨大貢獻;二是中國在歷史上就有能工巧匠。
孔廟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孔子去世的第二年建廟。在孔子故居建廟堂三間,陳列孔子的衣、車、書等,“歲時奉祀”。歷代皇帝對孔廟都有擴建,計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數百次達到現在的規(guī)模。孔廟仿皇宮建筑之制,分三路布局,九過院落,共有房屋466間,門亭54座,東西相對貫穿在一條中軸線上,有碑碣近千塊,占地327.5畝,長達兩華里又150公尺。現在看到的孔廟是明弘治年間的規(guī)模。解放后國家多次撥款維修保護。我國首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12月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成為聯合國保護的文物單位,孔廟建筑時間之久遠,規(guī)模之宏大,保存之完整實屬世之罕見。
神道。“萬仞宮墻”前古柏蒼勁的這段路為“神道”。重要的廟宇前都有專開的尊敬靈通之道,稱“神道”。
趵突泉公園位于濟南市中心繁華地段,是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南倚千佛山,北靠大明湖,東與泉城廣場連接,是以泉水、人文景觀為主的文化名園。下面是為大家收集的關于山東趵突泉英文導游詞,希望大家喜歡!
萬仞宮墻。這道門是曲阜明城正南門,也是孔廟的第一道門,上懸“萬仞宮墻”四個大字,系清乾隆皇帝的御筆。它來源于孔子得意弟子子貢。魯國大會諸侯時,有人提出子貢的學問博大精深,可與孔子相提并論,子貢在場,馬上站起來說,我可不敢與俺老師孔子比,人的學問好比一堵墻,我這道墻只有一仞之高,俺老師的墻有數仞之多。就是說,我的學問等于一肩膀頭子高,一目了然沒什么深奧的;孔子的學問有我數倍之多,經過詳細的研究,全面的探討,才能了解他的全部,入了門以后,才能看到宗廟之美,在門外頭你是看不到的。后人為了形容孔子的學問高深,從夫子之墻數仞,到“百仞”、“千仞”到明代皇帝封孔子為“天下文官主,歷代帝王師”,封孔子學問有“萬仞”,贊頌孔子學問有一萬個八尺,往上看,看不到頂,亦說此墻深壁高壘非常堅固。這四個字原為明欽差所寫,乾隆為表示他對孔子的重視,親書“萬仞宮墻”換上了他的御筆。
金聲玉振坊。此坊建于明代,為表達孔子學問精湛而完美,如同奏樂的全過程,自始至終完整無缺。古樂是以敲鐘開始,鐘起“始條理也”,是擊磬告終,“玉振”為磬落的聲音,稱“終條理也”,贊揚孔子的學問是集先賢先圣之大成,所以稱“金聲而玉振也”,“金聲”鐘的聲音,始,“玉振”磬的聲音,終。這也是辦事要“有始有終”成語的來源。“金聲玉振”是明代大書法家胡纘宗題定的。
伏羲在我國歷史上位居三皇之首,代表了我國原始社會的一個歷史階段-----伏羲時代。伏羲的傳說在中國源遠流長,最早見于先秦典籍《尚書》和《易經》等書,都對伏羲事跡、功德進行高度概括,從而奠定了伏羲在在中國古史中的首席地位。
“二柏擔一孔”。過玉振坊這個單孔的石拱橋,東西各有一棵古柏,所以人稱“二柏擔一孔”。這橋名曰:“泮水橋”與行宮旁泮水池的水相通,因之演義為“盼水”。過去讀孔孟之書,考上高等學府叫“入盼”,做官的盼高升,做買賣盼發(fā)財,過日子盼興旺。
下馬碑。廟墻外東西各立一塊石碑,公元1191年專立的下馬碑,下轎碑。西邊的碑早毀壞,東邊這塊碑上寫“官員人等至此下馬”。過去文武官員、庶民百姓從此路過下轎下馬徒步而行,以示對孔子、孔廟的尊敬。
欞星門。明代所建,公元1754年重修,由木制改鐵石的。“欞星門”系乾隆御筆。相傳天上星系“有二十八宿”,其中,有個掌管文化的星叫“欞星”,又名“文曲星”、“天振星”,把孔子與天上管文化的星聯系起來,說文化方面他是最高的,如過去祭天,要先祭“文曲星”,有尊孔如尊天的說法。
太和元氣坊。這坊是明代公元1544年所建,極贊孔子的思想,主張如同“太空宇宙能哺育萬物。天地之合,四方之合,陰陽之合”,稱“太和”之氣是最基本的東西,宇宙之太和,人間之元氣。“太和元氣”系山東巡撫曾銑手書。
現在我們進入地宮,慈禧的地宮由五券二門組成,金券正中漢白玉棺床上安放著慈禧太后的棺槨,棺槨分兩層,里為棺、外為槨,均由名貴的金絲楠木制成。
至圣廟坊。明代所建“至圣廟坊”,是漢白玉的,上飾火焰寶珠。
德侔天地,道冠古今。這道院的東西對襯各建一處很奇特的牌坊,木制角棱環(huán)繞,千頭萬續(xù),下有八個怪獸,叫“天龍神獅”,相傳它威嚴靈感,可驅除邪惡,匡扶正義。東邊牌坊上書:“德侔天地”,說孔子的思想主張給人類的好處如同天高地厚,功德能同天地相比。西邊的牌坊上書“道冠古今”,贊孔子思想、辦法古今都是蓋世之冠。
圣時門。三門并列,四道臺皆同上,中央盤龍。此門命名來源于孟子,對古代四位圣人伯夷、伊尹、柳下惠、孔子,孟子把四圣人的圣跡歸納為四句話: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時者也。“圣時”極贊孔子思想主張經久不衰,是適合時代的圣人。皇帝來曲阜朝孔要行“三跪九叩大禮”,走圣時門;歷代“衍圣公”出生時打開“圣時門”,除這兩種情況外,此門不輕易開啟。
三孔孔廟導游詞篇二
各位女士、先生、小朋友,大家好!我叫張玉新,是帶領大家參觀孔廟的導游。大家可以叫我張導,也可以直接喊我的名字。孔子有句名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今天,我有幸為各位擔任導游,十分高興。我將盡力為大家提供滿意的服務,不足之處,請批評指正。另外,為了避免發(fā)生意外,給大家提幾點要求:一要守時,不要讓大家等你自己;二要注意安全,小心地滑;三要講究衛(wèi)生,愛護環(huán)境;三要注意保護文物,不要亂涂亂畫。好,下面就請大家跟我游覽孔廟。
孔廟是我國歷代封建王朝祭祀孔子的廟宇,位于曲阜城中央。它是一組具有東方建筑特色、規(guī)模宏大、氣勢雄偉的古代建筑群。與故宮和避暑山莊并稱為中國三大古建筑群。
孔廟又名“至圣廟”,這是對孔子最高的稱呼。
請大家跟我進入“圣時門”,這是孔廟的正門。圣時,比喻孔子的思想是適合時代的。
大家請看前面三架拱橋,因“壅水環(huán)繞如璧”,故名“璧水橋”。故宮有金水橋,此有璧水橋。
我們經過弘道門、大中門、同文門就到了奎文閣。奎文閣是孔廟的主體建筑之一,以藏書豐富,建筑獨特而馳名。現在這里是個小書店,喜歡讀書的朋友可以去買書。現在自由活動十分鐘,然后我們去大成殿。
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大成殿。大成殿重檐九脊,黃瓦飛甍,雕梁畫棟,氣勢雄偉。大成殿四周廊下環(huán)立著28根石雕龍柱。最為引人矚目的是前檐的10根深浮雕龍柱,每柱二龍對翔,盤繞升騰,中刻寶珠,雕刻玲瓏剔透,龍姿栩栩如生,無一雷同,堪稱我國石刻藝術中的瑰寶,充分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大成殿內金碧輝煌,有大型神龕9座,17座塑像,居中的一座即是孔子。大成殿前露臺過去是祭孔時舞蹈奏樂的地方。大成殿是孔廟的主殿,和故宮太和殿、岱廟宋天貺殿并稱東方三大殿。
好了,孔廟就參觀到這里,朋友們可以拍照留念,然后去參觀孔府。歡迎朋友們再來!再見!
三孔孔廟導游詞篇三
大家好!我很榮幸今天帶大家來參觀孔府。首先提幾個小小的要求:不能亂涂亂畫,亂扔垃圾,大聲喧嘩,還要緊緊跟著我的導游旗,以免走失。希望大家?guī)Щ厝サ腵是美好的回憶,留下的只是淡淡的足跡。
孔府是我國文化遺產之一,是為了紀念孔子而修建的,又名衍圣公府,是歷代衍圣公的官署和孔子后裔直系子孫的住宅。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兄弟排行第二,所以也有人稱之為“孔老二”。他是春秋后期魯國人,相傳所收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比較出名的有七十二賢人。孔子是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chuàng)始人,他對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影響源遠流長,非常深遠。
孔府內共有樓、房、廳、堂四百六十多間,占地240畝。分中、東、西三路:東路為家廟,有報本堂、桃廟、一貫堂、慕思堂、三堂、九如堂、御書樓及酒坊等;西路有紅萼軒、忠恕堂、安懷堂等;中路為孔府主體,分前后兩大部分,前為官衙,設六廳三堂,后為內宅,有前上房,前堂樓、后堂樓、后五間及后花園等。
現在我們準備進門,大家看到這里有一道門檻。這道門檻還有一種習俗:男人過門檻要先邁左腳,再邁右腳。而女人卻恰恰相反,要先邁右腳,再邁左腳。
大家向前看,這不是一座大石碑嗎?上面刻著許多密密麻麻的小字,大家仔細看中間,中間是怎么回事?告訴你們吧,那是戰(zhàn)爭時期被打斷后,后來又被人們修補好了,所以那里的字看不清。這里還有很多石碑,請大家跟著我一起來參觀游覽一下。
大家注意了,現在舉行的是祭孔典禮,共分為明故城開城儀式、孔廟開廟儀式、現代公祭和傳統(tǒng)祭祀四個部分。祭孔的最重要議程是三獻禮,主祭人要先整衣冠、洗手后才能到孔子香案前上香鞠躬,鞠躬作揖時男的要左手在前右手在后,女的要右手在前左手在后。所謂三獻,分初獻、亞獻和終獻:初獻帛爵,帛是黃色的絲綢,爵指仿古的酒杯,由正獻官將帛爵供奉到香案后,主祭人宣讀并供奉祭文,而后全體參祭人員對孔子像五鞠躬,齊誦《孔子贊》。亞獻和終獻都是獻香獻酒,分別由亞獻官和終獻官將香和酒供奉在香案上,程序和初獻相當。
看過莊嚴肅穆的祭孔典禮,請大家跟著我繼續(xù)參觀孔府內的各個建筑。孔府自宋寶元年間開建,明嘉靖年間又進行了重修,但是一直以來都保持了宋代初建時的建筑風格。
今天在孔府的旅程到此結束,大家是不是收獲豐富,意猶未盡呢?現在請跟隨我上旅游車,準備下一站的旅程。
三孔孔廟導游詞篇四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于大家參觀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上海嘉定孔廟坐落在城中法華塔南首,始建于宋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現存建筑雖僅原來的十分之六七,仍不失為目前國內比較完整的孔廟之一,有“吳中第一”之稱。
嘉定孔廟始建于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700多年中,計整修、重建、增建70余次。現占地17畝,廟制部分有:大成殿一座5楹,前有月臺,東西廡各12楹,大成門3座5楹,東西角門1楹,泮池1泓及石橋3座,欞星門3座;"仰高"、"興賢"、"育才"石柱牌坊各1座,連接牌坊的石欄10余米及石欄桿望柱頭上的石獅子72只,名宦祠3楹,土地祠1楹,禮門3楹,鄉(xiāng)賢祠3楹,忠孝詞1楹。學制部分有:明倫堂5楹及前軒3楹,禮門3楹。
孔廟建筑體制規(guī)模不大,開始僅有大殿和化成堂。淳祜九年(公元1249年)又在大殿前黃泮池,及石橋門前造"仰高"、"興賢"、"育才"3座牌坊。過了14年又重建大殿,命名為大成殿。延至元代又改建化成堂為明倫堂。
嘉定孔廟現為中國科舉博物館,里面有五個展廳,分別介紹了科舉制度產生的歷史,以及科考的整個過程,以及很多狀元進士的試卷。孔廟內介紹了很多經過科考,而后成名的士子,幾乎隋唐以來的名人都提到了,里面有很多珍貴的歷史資料。里面介紹了許多秀才舉人的故事,還有畫卷,書籍試卷等。
孔廟大堂是擺放孔子塑像的地方,而且還擺放了祭祀圣人時所要用到的器具,很多是樂器,比如編磬,編鐘,古琴,笙簫等。四周圍墻接近房梁的地方貼的是孔子授學以及孔子與弟子之間發(fā)生的一些故事。殿堂內還有孔子與七十二弟子的塑像。
孔廟內有一書院,名山湖書院,并有仿制貢院考場的考場,里面有些蠟像,形象地表現當時應試的狀態(tài)。
最后形成的建筑結構是,門前有石柱牌樓三座,東西兩座"興賢"、"育才",分別建于宋淳枯九年(1249)和元至正十三年(1353);門前三座拱橋,很像紫禁城內的拱橋,三座并排,大門兩邊是孔廟翻修或是他人捐獻的碑文,很多是嘉定歷任縣令所刻。最近的碑石是1991年嘉定縣長所立。
通道正中的"仰高"牌樓高約9米,四往重檐,建于明萬歷十四年(1586)。沿牌樓有石雕柱,上面雄踞72只姿態(tài)各異的石獅子,象征孔子72賢徒。與"仰高"牌樓在同一中軸線上的建筑,有欞星門、泮池橋、大成門、大成殿。大成殿是祭孔正殿,面闊五間,進深五間,重檐歇山,崇基石欄,莊嚴肅穆。大成殿東的明倫堂,寬敞宏偉,是舊時"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場所。大成殿、明倫堂雖為清光緒初年重建,但仍保留了明代建筑風格。現在孔廟內設有"考場",向游人介紹古代的科舉制度。
明代時,在孔廟東面開辟桃李園,始造園要求,建有陸居舫、聞籟居、眾芳亭等亭閣,處在孔廟前半里許,歸澄江門(今嘉定鎮(zhèn)南門)內,原有北宋天圣年間建成的留光禪寺,因士人認為有礙孔廟風水,不利于考試中舉。于是在天順年間由縣下令挖土堆山,擋住寺廟,遂命名為應奎山。接著又鑿了一個大潭,將孔廟附近的五條水道引到廟前。應奎山坐落潭中,綠水環(huán)繞,素有五龍抱珠之稱。這就是鑿于萬歷十六年(公元1588年)已有400年歷史的匯龍?zhí)丁R龍?zhí)毒吧痴湛讖R,于是嘉定孔廟兼有山水亭臺之美,成為嘉定的一大特色。
明代時,在孔廟東面開辟桃李園,始造園要求,建有陸居舫、聞籟居、眾芳亭等亭閣,處在孔廟前半里許,歸澄江門(今嘉定鎮(zhèn)南門)內,原有北宋天圣年間建成的留光禪寺,因士人認為有礙孔廟風水,不利于考試中舉。于是在天順年間由縣下令挖土堆山,擋住寺廟,遂命名為應奎山。接著又鑿了一個大潭,將孔廟附近的五條水道引到廟前。應奎山坐落潭中,綠水環(huán)繞,素有五龍抱珠之稱。這就是鑿于萬歷十六年(公元1588年)已有400年歷史的匯龍?zhí)丁T诋敽簴|邊,1682年沿河新建一碑廊,陳列有宋代黃庭堅;明代沈周、文微明、董其昌;清代何悼和學養(yǎng)志節(jié)相同的唐時升、婁堅、李流芳、程嘉燧等"嘉定四先生"的珍貴墨跡詩文石刻。
今天我的講解就到此結束了,下面是大家自由參觀的時間,我們大概在30分鐘后在門口集合,希望這次參觀能給大家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預祝大家能玩的開心,謝謝!
三孔孔廟導游詞篇五
各位朋友、名城泉州歷來書院林立、文風鼎盛,素有海濱鄒魯之稱,現在請一起到這象征意義的孔廟觀賞。
泉州府孔廟位于市區(qū)中心、百源川池西畔。現存占地10700平方米,是泉州古代文化教育的殿堂,也是泉州現存大型宋代建筑之一,在全國上千座孔廟里是罕見的,有很高的科學、藝術和歷史價值。大成殿為孔廟的主體建筑、陳列有古代祭孔禮器、樂器及泉州歷代名人遺著、遺物等。是了解泉州古代文化教育的珍貴實物資料。泉州府孔廟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孔子有素王之稱,歷代由宣尼公晉封到文宣王,被樹為百世文官表,歷代帝王師。孔廟建筑于貫穿南北的中軸線上,原有規(guī)模較大,廟門在今涂門街(原稱通淮路或府學口),至洙泗橋及中菜市場,均屬孔廟的第一進院落。大成門捏前為橫星門、大成殿是孔廟的中心建筑。東有海濱鄒魯亭、夫子泉、明倫堂、育英門、教授署、尊經閣等;西有泮宮、杏壇,廟學范圍內還有十幾座鄉(xiāng)賢名宦祠、狀元祠、占地一百多廟。
泮宮亦稱圣賢門、在孔廟西南邊、面臨南大街,坐東朝西。宋時建筑已廢,后改為水泥,仿木建筑,歇山頂二層樓閣式、面闊三開間、三層中間為通道,門楣橫書泮宮二字。泮宮即學宮,周代諸侯的學校前有半月形的水池,名叫泮水,諸侯的學校就稱泮宮,意在伴水邊建學宮而名。明清科舉制度規(guī)定,學童考進縣學為新進學員,須入學宮拜謁孔子,叫做入泮或游泮。
泮官樓上撰有榴聯:海國閩疆東南重鎮(zhèn);典章文物鄒魯遺風。
(一)戟門與露庭
孔廟外面露庭東西各有一座石構朝門,原系木牌坊,后改為石構建筑。東朝門內寫賢關,外寫禮門西朝門內寫圣域,外寫義路。
露庭寬66米,深60米,面積約20xx多平方米,原來鋪有石板三千條,暗喻孔子弟子三千多人。
(二)欞星門
欞星門亦稱先師門,在露庭南面。相傳欞星為天鎮(zhèn)星,即天上文曲星。孔廟廟門以欞星命名,意謂孔子應天上星宿而降。原欞星門建于南來嘉泰元年(1201年),現存建筑為清代重建,單檐歇山頂,斗拱抬梁式木結構。雕龍石柱,工藝精湛,造型優(yōu)美。屋脊上有六柱似芭蕉莖的綠色圓筒,稱為六經筒。據說秦始皇焚書坑儒時,民間暗藏六經于芭蕉莖內,得以流傳。
(三)大成門和全聲、玉振門
大成門是孔廟第二進院落的正中大門,在露庭北面,現存系清末建筑。單檐懸山頂,磚木結構。三開間,二進深,東西兩端連接金聲、玉振兩旁門連成一體,寬61米,深10米。大成門與金聲、玉振兩門,系引申孔子思想集古代圣賢學說之大成。孟子說: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這是盛贊孔子德開天地、道冠古今,并與孔廟中心大成殿相呼應。大成門的兩邊有一對青石花鼓、屋檐下立有左右兩尊避邪,明間有大型萬字不斷墻的磚砌壁飾。
(四)泮池和月臺
泮池在大成門內大成殿拜庭前方,作半月形,南岸半圓,北岸平直,可通潮汐。中間縱貫一座石橋,橋長約20米,中稍拱突,石板橫鋪、護以欄桿。欄柱雕石像,象征太平景象。橋板七十二條,隱喻孔子七十二賢人。橋筑于元代,風格端重,人行橋上,有舉止雍容之感。
月臺又叫露臺、拜亭、在大成殿前面、泮池北面,是一高起一米的臺式石建筑,為古代文武官員紳士祭孔時跪拜歌舞之地。兩邊原有兩株百年古榕,宛如天然大盆景。月臺須彌座保存著宋代的青石浮雕,有仰蓮、復蓮、扶桑、山茶、牡丹、芙蓉等。月臺東西砌有石階、臺面原有圍欄、后廢。正南面原有雕龍石丹陛,后以石階代之。
(五)大成殿及兩廡
殿內正中設大型木龕,宋代起供奉孔子泥塑造像。因恐造像不肖、褻瀆圣容、自明嘉靖九年(1530年)起,改為供奉大成至圣先師孔子木牌位。后廢。現在根據唐代大畫家吳道子的白描孔子畫像加彩放大仿畫供奉,以供游人參觀瞻拜。殿內東西兩邊對向置四木龕,供奉顏子、曾子、子思、孟子等孔子四大賢弟及傳人的畫像,稱為四配。殿內東西兩側還沒有兩龕,分別供奉閔損、冉耕、冉雍、宰予、端木賜、冉求、仲由、言偃、卜商、顓孫師、有若、朱熹等十二賢哲的畫像,稱為十二哲人。正廳上萬懸掛有清代康熙皇帝御書萬世師表,雍正皇帝御書生民未有嘉慶皇帝御書圣集大成等匾額,金碧輝煌,對孔子給予很高的評價。
大成殿內陳列的文物約五百多件,分為祭孔的禮器、樂器、舞器(均清康熙年間仿古制而制造的)、孔孟儒家經典著作、泉州歷代名人的遺著遺物三大部分。
(一)禮器
禮樂是孔子儒家學說的主要內容之一,后代統(tǒng)治階級以之作為規(guī)定,其所制定的無數禮文,用以約束人際間的關系,稱之禮治。孔子要求人們守禮時,則用樂來配合,禮嚴肅形于外,樂和順存于內,禮有樂配合,增強了教化作用。
本殿所陳列的禮器有銅尊、銅壺、銅犧尊、銅盈、銅豆、銅爵、以及竹木祭器和木雕祭器等,工藝精致,風格迥殊。其中云雷尊為初獻(第一次奠酒)楚酒之用;以表示神自天而降之意;象尊用于亞獻(第二次奠酒),以表示大而有德之急;犧尊形如牛狀,用于終獻(最后奠酒),表示以農立國,永不忘本之急。總稱為三獻禮。其余各器均盛五谷、醬料、果品之用。
(二)樂器與舞器
祭孔樂舞同屬古代禮儀形式的組成部分。為公元前500余年前流行于魯國的《韶樂》。樂章以頌揚孔子功德為主要內容,自隋代至民國初期,基本沿襲一字一音的旋律。歌詞四言八句:大哉至圣,文教之宗。紀綱王化、丕變民風常祀有秩、備物有客。神其格思,是仰是崇。其格律是我國周代雅頌樂歌詩體的承襲。祭孔所使用的樂器有特磬、編鐘、編磬、古瑟、笙、排蕭、洞簫、龍笛、箎、敔、陶塤、以及各類鼓、即金、石、絲、竹、革、木、匏、土等古代八音之器。
本殿陳列的有成套編鐘和編磐。各種鼓樂,如楹鼓為全樂之綱首、每奏一句,以槌擊之,足鼓應之,鞉鼓尾之,即三響三應三尾;另有一種聽應鼓,每奏一曲之終,聽特磬響畢即擊之,應共四聲,搏鼓聲音不甚響,但其聲柔和,擊法與應鼓同;楹鼓在祭祀中擊之,設于門外,有東西之分;鞉鼓在大成樂加擊于楹鼓之前稱之兆也。祭祀時,文武百官初到,要先擊賁鼓〔也稱大鼓〕三百六十聲、以配鏞鐘(大鐘)。
殿內還陳列各種吹奏樂器,如陶制的塤和竹制的箎,都有六個出音孔。兩種樂器合奏起來,聲音和柔優(yōu)美、協(xié)調;洞蕭的發(fā)音清幽,龍笛的音色清脆,均屬于雅樂;笙簧樂器能奏和音,特別是排簫,亦稱鳳簫,有十六支音管,律名與編鐘同。所有這些吹奏樂器合奏起來,相當幽雅柔和;撥弦樂器有古琴,形制與現代大致相同,弦面張弦七根,音域較寬,音色變化豐富,是古代伴奏相和歌和樂器之一。所有陳列的器樂部有實用價值。官廷演奏有一定的程序、要依指揮器麾,來統(tǒng)一樂音。麾是一根朱竿龍杖,卸麾下垂,繡有金色升降龍和五色彩云。祭祀時,麾舉則樂奏,麾降則樂止。
祭孔舞蹈形式分為文舞與武舞,作為附屬禮儀形式。明代以來祭孔典禮固定為六項議程即迎神、初獻、亞獻、終獻、撤撰、送神等,祖典中使用的樂舞依隨釋祭儀程,也固定六個樂章:一、迎神奏《昭平》之章;二、初獻奏《宣平》之章;三、亞獻奏《秩平》之章;四、終獻奏《敘平》之章;五、撤撰奏《懿平》之章;六、送神奏《德平》之章。其思想內容上集中反映了一個德字,表現形式上突出地體現了一個禮字。舞蹈構思,承襲了孔子生前提倡的中和之樂的美學觀。殿中兩旁陳列著清代文武官員的禮服和文武舞蹈的道具。文舞于左,身著清代素服,手執(zhí)簽翟(奏板),配合音樂起舞,表現發(fā)揚蹈厲之急。武舞于右,手執(zhí)干戚(武器),配合音樂起舞,以示武備之意。起舞用節(jié)指揮,左邊配有古代的鼓擊樂器杵。聽舉麾唱畢,擊杵三聲,以起壺上之音,曰樂統(tǒng)命于杵。右邊配有敔,形如伏虎,每奏一曲之終,聽懸鼓響畢,即用竹質的甑橫掃捂背的齟齠三次,為止堂上之樂。
舞蹈形式屬于古代文德之舞,除個別時候取宮懸之樂和八佾之舞(樂隊排列四面,舞列八行,每行八人,位于中央),一般沿用軒懸之樂和六偕之舞,(樂隊排列四面,舞列八行,每行八人位于中央),一般沿用軒懸之樂,和六價之舞(樂隊排列東南西三面,舞列六行,每行六人),舞容莊重文靜,又不失抒情之美,以崇頌孔子的功德,顯耀統(tǒng)治者的治定功成。
(三)泉州歷代名人的遺著遺物
比較著名的有唐代文學家、詩人歐陽詹;宋代政治家、科學家曾公亮、蘇頌;宋代狀元、政治家梁克家、曾從龍;明代教育家、理學家、賢官蔡清、陳琛、張岳、蘇睿明代愛國將領、民族英雄俞大猷;明代清官賢相李廷機;明代文學家王慎中;明代史學家何喬遠;明代進步思想家李贄;明代書法家張瑞圖;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鄭成功與愛國將領施瑯;清初理學家、大學士李光地等。
大成殿東西邊和孔子畫像后面陳列唐代歐陽詹詩集和集歐書的不二名匾;來代蘇頌的《蘇魏公集》;宋代蔡襄的《荔枝譜》《相州晝錦堂記》書、貼;來代朱熹的《朱子全集》;明代俞大猷的《洗海近事》;明代王慎中的《王遵巖文集》;明代李贄的《焚書》;清代李光地的《筆算》(與梅文影合著)等著作。其中頗能引人重視的有清代秀才、貢生、舉人、進士的試卷、明嘉靖皇帝賜給王慎中父母的圣旨。還曾陳列過解放后泉州歷年培養(yǎng)的大學生情況。這都是不可多得的文物。
泉州府孔廟范圍廣大,有很多重要的附屬建筑,或存,或廢,或被占作他用。
(一)莊際昌狀元祠
在孔廟西側藍橋巷內,坐北朝南,仍存,但已荒落關閉。
(二)崇圣祠
在大成殿東側,現主體建筑尚存。
(三)明倫堂
(四)尊經閣
尊經閣又名魁星樓,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建。解放后因有倒塌危險而拆除,上層移建于百源川池中,即現在的八角涼亭,遺址建華僑大廈。
(五)夫子泉、海濱鄒魯亭、珠泗橋
圣域戟門南面的一口古井,系孔廟時所挖。南宋隆興初年,該井清泉涌出,甘香特異。秘閣傅自得記述其事,知州事王十朋題詩云:吾泉刺桐城中泮宮星,大成殿下新泉水,不必更以品第論,混混源自夫子。固書夫子泉。并南原有亭,懸朱熹書巨額海濱鄒魯。今廢,擴為中萊市場。洙泗橋題石仍在。
欞星門外南面,又有一大露庭,原是孔廟第一院落,兩旁種有木棉、古榕,前臨濠溝,面臨涂門街,蔽以柵欄,可惜以后改作中菜市場了。
而今泉州府孔廟的主體建筑,已大部分歸還市文博部門管理,泉州市政府撥款維修,恢復原貌,擬建泉州歷代名人紀念館。可望不久,孔廟建筑群將成為圣潔的海濱鄒魯文化中心,供游人觀瞻和專家學者研究。
三孔孔廟導游詞篇六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于大家參觀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上海嘉定孔廟坐落在城中法華塔南首,始建于宋嘉定十二年(公元1220xx年)現存建筑雖僅原來的十分之六七,仍不失為目前國內比較完整的孔廟之一,有“吳中第一”之稱。
嘉定孔廟始建于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700多年中,計整修、重建、增建70余次。現占地17畝,廟制部分有:大成殿一座5楹,前有月臺,東西廡各12楹,大成門3座5楹,東西角門1楹,泮池1泓及石橋3座,欞星門3座;"仰高"、"興賢"、"育才"石柱牌坊各1座,連接牌坊的石欄10余米及石欄桿望柱頭上的石獅子72只,名宦祠3楹,土地祠1楹,禮門3楹,鄉(xiāng)賢祠3楹,忠孝詞1楹。學制部分有:明倫堂5楹及前軒3楹,禮門3楹。
孔廟建筑體制規(guī)模不大,開始僅有大殿和化成堂。淳祜九年(公元1249年)又在大殿前黃泮池,及石橋門前造"仰高"、"興賢"、"育才"3座牌坊。過了20xx年又重建大殿,命名為大成殿。延至元代又改建化成堂為明倫堂。
嘉定孔廟現為中國科舉博物館,里面有五個展廳,分別介紹了科舉制度產生的歷史,以及科考的整個過程,以及很多狀元進士的試卷。孔廟內介紹了很多經過科考,而后成名的士子,幾乎隋唐以來的名人都提到了,里面有很多珍貴的歷史資料。里面介紹了許多秀才舉人的故事,還有畫卷,書籍試卷等。
孔廟大堂是擺放孔子塑像的地方,而且還擺放了祭祀圣人時所要用到的器具,很多是樂器,比如編磬,編鐘,古琴,笙簫等。四周圍墻接近房梁的地方貼的是孔子授學以及孔子與弟子之間發(fā)生的一些故事。殿堂內還有孔子與七十二弟子的塑像。
孔廟內有一書院,名山湖書院,并有仿制貢院考場的考場,里面有些蠟像,形象地表現當時應試的狀態(tài)。
最后形成的建筑結構是,門前有石柱牌樓三座,東西兩座"興賢"、"育才",分別建于宋淳枯九年(1249)和元至正十三年(1353);門前三座拱橋,很像紫禁城內的拱橋,三座并排,大門兩邊是孔廟翻修或是他人捐獻的碑文,很多是嘉定歷任縣令所刻。最近的碑石是1991年嘉定縣長所立。
通道正中的"仰高"牌樓高約9米,四往重檐,建于明萬歷十四年(1586)。沿牌樓有石雕柱,上面雄踞72只姿態(tài)各異的石獅子,象征孔子72賢徒。與"仰高"牌樓在同一中軸線上的建筑,有欞星門、泮池橋、大成門、大成殿。大成殿是祭孔正殿,面闊五間,進深五間,重檐歇山,崇基石欄,莊嚴肅穆。大成殿東的明倫堂,寬敞宏偉,是舊時"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場所。大成殿、明倫堂雖為清光緒初年重建,但仍保留了明代建筑風格。現在孔廟內設有"考場",向游人介紹古代的科舉制度。
明代時,在孔廟東面開辟桃李園,始造園要求,建有陸居舫、聞籟居、眾芳亭等亭閣,處在孔廟前半里許,歸澄江門(今嘉定鎮(zhèn)南門)內,原有北宋天圣年間建成的留光禪寺,因士人認為有礙孔廟風水,不利于考試中舉。于是在天順年間由縣下令挖土堆山,擋住寺廟,遂命名為應奎山。接著又鑿了一個大潭,將孔廟附近的五條水道引到廟前。應奎山坐落潭中,綠水環(huán)繞,素有五龍抱珠之稱。這就是鑿于萬歷十六年(公元1588年)已有420xx年歷史的匯龍?zhí)丁R龍?zhí)毒吧痴湛讖R,于是嘉定孔廟兼有山水亭臺之美,成為嘉定的一大特色。
明代時,在孔廟東面開辟桃李園,始造園要求,建有陸居舫、聞籟居、眾芳亭等亭閣,處在孔廟前半里許,歸澄江門(今嘉定鎮(zhèn)南門)內,原有北宋天圣年間建成的留光禪寺,因士人認為有礙孔廟風水,不利于考試中舉。于是在天順年間由縣下令挖土堆山,擋住寺廟,遂命名為應奎山。接著又鑿了一個大潭,將孔廟附近的五條水道引到廟前。應奎山坐落潭中,綠水環(huán)繞,素有五龍抱珠之稱。這就是鑿于萬歷十六年(公元1588年)已有420xx年歷史的匯龍?zhí)丁T诋敽簴|邊,1682年沿河新建一碑廊,陳列有宋代黃庭堅;明代沈周、文微明、董其昌;清代何悼和學養(yǎng)志節(jié)相同的唐時升、婁堅、李流芳、程嘉燧等"嘉定四先生"的珍貴墨跡詩文石刻。
今天我的講解就到此結束了,下面是大家自由參觀的時間,我們大概在30分鐘后在門口集合,希望這次參觀能給大家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預祝大家能玩的開心,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