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指一種讀書、實踐后所寫的感受性文字。心得體會對于我們是非常有幫助的,可是應該怎么寫心得體會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心得體會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家教心得體會字篇一
愛崗敬業、獻身教育是師德的基本要求。只有愛崗敬業,教師才能積極面對自身的社會責任和社會義務,才能把握現實,面向未來,才能對人類歷史負責!盡管“有償家教”看起來是一個社會需求,教師用工作之外的業余時間搞“有償家教”好像也無可厚非,法律對此并沒有作明確的規范。但是,僅僅用“合法”的要求來規范教師的行為是遠遠不夠的,因為這是一切行業的底線。身為人民教師,不僅應當模范地守法,而且應該以自身高尚的德行影響社會、引領未來。因此,教師的主要精力應當凝聚在本職工作上,凝聚在教書育人的事業上。在這樣一個價值取向日益多元化的社會環境中,教師仍然應當堅守教育的理想,仍然應當擔當起塑造社會良知的使命。
熱愛學生、教書育人是師德的核心。我們不能把教師職業單純看成謀生的職業。教師的職業從它產生的那一天起,就帶著崇高的色彩:服務學生,既對學生的現在負責,也對學生的未來負責。獻身教育是一種價值取向,更是一種精神境界,是教師基本的生命方式。這是教育事業的要求,也是教師職業的本質。教育的使命是研究人、開發人、提升人,促進人全面發展。要完成這個使命,主要靠人民教師的責任感,靠良心發現,靠文化自覺,靠人文懷抱。教師的使命在于用人格孵化人格,用智慧點燃智慧,用生命影響生命。這樣的使命要求我們教師凝心聚力,全心全意地把知識、智慧、愛心全部奉獻給學生。
盡管“有償家教”只是少數教師的行為,但是它容易使教育涂上功利化、商業化的色彩,容易使師生之間的教學關系蛻變為金錢關系。教師應當是公正、純潔、清廉的化身,以身立教、為人師表是教師人格力量的源泉,如果人民教師渾身沾染銅臭,教育的社會公信就會喪失,這對學生、對社會來說,都不是好的兆頭。如果放任在職教師從事“有償家教”,這些教師在獲取個人利益的同時,可能就會漸漸淡薄對本職工作的責任,漸漸失去師生互動中純凈的情感,失去了與學生共同成長的歡悅和生命發展和創造的滿足。愛因斯坦說:“教育,是人們遺忘了所有學校灌輸的知識后,仍能留存的東西。”倘若我們留給學生的印象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市儈形象,這豈不是人民教師的最大悲哀? 師生關系更加異化。不論怎么宣傳家教的優越性,教師也只能吸引自己班上的部分學生登門有償家教,對家教學生的親和、對非家教學生的疏離往往難以掩飾,不時溢于言表。非家教學生對教師親疏冷暖是很敏感的,雖然不敢公開進行道德評價,但是內心的鄙夷不可避免地會在好朋友中私下交流,有的說:“老師變老板,人格換鈔票,公平買賣,符合市場經濟規律。”有的問:“老師可以露題,學生能不舞弊?”家教學生對因“財”施教的教師也沒有感情,有的認為:“好比向小販買東西,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等價交換,誰也不欠誰的,不存在買方尊敬賣方的問題。”有的甚至抱怨:“花了這么多錢,成績還上不去,看樣子買了假冒偽劣,倒霉!”教師不重道,學生怎么會尊師?
教師之間矛盾更加復雜。家教“市場”有限,冷門家教學科的教師長期備受冷落,有的心灰意冷,有的憤憤不平;部分熱門家教學科的教師為爭奪所教班級的家教“市場”而互相猜忌,明爭暗斗,教書育人的團隊由于少數人引入了“商業競爭”而四分五裂;個別人甚至在課堂上公開攻擊、貶低疑為搶生意的同事,把矛盾公開在學生面前;至于反對給自己學生搞有償家教的教師則會因為涉嫌斷人財路而立即成為猛烈攻擊的焦點。
知識的生成在“互動”而不在“灌輸”,教育的魅力在課堂,在充滿生命尊嚴的校園文化中。課堂的每一種變化都是生命的呈現。對自己的學生進行“有償家教”,也就使學生失去了最好的成長空間。有償家教還會使學生產生一種學習的依賴,使他們放松最為寶貴的課堂學習。到頭來,學生通過家教得到的遠遠趕不上課堂學習失去的,而且,這還僅僅是知識層面的缺失,學生人格層面的缺失將會隨著其對外物的依賴性的增大更為令人憂慮! 學生負擔更加沉重。每周4個晚上的培優班或補中、補差班集體補課,余下的晚上還得參加班主任、任課老師的家教補課,作業習題永遠做不完,還有什么時間去自主學習發展個人興趣特長?
教師不僅是教育改革的實踐者,而且要成為教育文化的研究者。如何在有限的時空中開發學習者無限的潛能,如何更好地關心課堂上有效的學習活動,體現并實現每節課的教育價值?這是教育所面對的永恒課題。具有執著追求的動力,才能自覺、不斷地完善自我,不斷開拓自己的事業。時間是常數,精力也有限,追求永無止境。少數教師搞“有償家教”,不僅會影響本職工作,其實也透支了他們自身的健康,又怎么能有時間和精力不斷學習,與時俱進,永葆教學工作的活力呢?課堂教學更加低效。為了體現家教的優越性,吸引家教生源,一些教師課堂上留一手,該講的不講,留到家教時講。某家長說得好,”有的老師白天本校有課,下午課外活動時間、晚上和雙休日有學校安排的補課,在校外補習學校又兼了課,還要打牌,搞家教,真不知道還有什么時間備課、鉆研教學業務?作業、試卷沒時間看,可叫學生代勞,備課可不能由學生代勞,不備課,上課又還有什么質量、有多少效率?”
教師的使命在于用人格孵化人格,用智慧點燃智慧,用生命影響生命。這樣的使命要求我們凝心聚力,這樣的使命要求我們傾情奉獻。盡管“有償家教”只是少數教師的行為,但是它容易使教育涂上功利化、商業化的色彩,容易使師生之間的教學關系蛻變為金錢關系。這些教師在獲取個人利益的同時,會漸漸淡薄對本職工作的責任,漸漸失去師生互動中純凈的情感。
希望每一位教師都有這樣的認識:教師搞“家教”,有損師德和師表;我的學生找“家教”,我的責任未盡到。我們要用自己的言行告訴他人也告訴自己:教育是奉獻不是索取,教育是公益不是功利;教師先自重,才能受尊重。
家教心得體會字篇二
我們每個做父母的都期望孩子將來能成才。也許從小孩子的一出生,就想著他(她)在每個方面都出類拔萃,父母的期望總是好的,然而,由于不同年齡、不同年級小孩的心理特征不同,可采取教育的方法也要因時因人而異,方式不盡相同。下面,結合自己的經歷和及同事的經驗,談一點粗淺的認識:
俗話說:“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我們不能套用父母教育我們的老方法,我平時透過看書、上網以及向家教成功的同事請教,學到了一些方法,我感到,當今時代有很多育兒方式讓我們選取,但不管是看到國外的蒙特梭利教育,還是看到遠古孟母三遷的故事,我們也只能從中得到一點啟示和在自己育兒教育上有一點借鑒,因為每個孩子的個體是有差異的。
要想讓孩子擁有健康的心理,我們做父母的,要克服心浮氣躁、急功近利的現象,努力持續一顆平常心,既關注孩子的分數,又不能以偏蓋全,要關心孩子的內心,“蹲下身子”,和孩子做朋友,遇到不如意的事,家長的冷靜、耐心、毅力等品質往往會潛移默化地感染孩子,其實,我們許多家長早體會到這些因素對于一個人走向成功之路,也很需要,甚至十分關鍵。
我覺得要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生活習慣。英國有句諺語:“行動養成習慣,習慣構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可見習慣對人的一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主要在時間安排、書寫整潔、獨立思考、自我檢查等方面給予引導和督促。同時,利用各種機會,教孩子學習知識要靈活運用,不要死記硬背,學會舉一反三。
四是堅持鼓勵為主。我曾捫心自問,孩子的心智猶如一張白紙,如何才能在上面畫出最美的圖畫應對家長的呵斥與責罰,孩子茫然的目光與呆滯的動作,不僅僅讓我們感到無助,有時還會有一絲無能掠過心頭。專家說得好“孩子是夸出來的!”孩子的每一點進步都需要鼓勵,我感到,每次父母贊許的眼神都是小孩進步的助推器,父母的真誠夸獎是增添他自信的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