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知道讀后感怎么寫才比較好嗎?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外公是棵櫻桃樹讀后感字讀外公是棵櫻桃樹有感篇一
我始終相信,讀書是一種交談—與心靈,與思想交談。在這樣的交談中,我們可以與一些靈魂相愛,獲得精神上的滿足。而這正是我讀完《安娜·卡列尼娜》之后的感觸。
而我之所以會一直熱忠于這本書,還有一個很重的原因,那就是這本書是通過人物塑造來反映社會本質,這也許在許多別的作品中都出現過,而《安娜·卡列尼娜》可謂是經典之作了。
《安娜·卡列尼娜》一書中所反映的俄國正處于一場大變動中,古老的封建俄國受到西歐資本主義浪潮的猛烈沖擊,社會制度、經濟結構、風俗習慣、思想意識.....無一不受到震撼。我認為書中的安娜和列文最能反映當時俄國的社會本質。
書中的安娜是“一個多么奇妙、可愛和可憐的女人。”不僅如此,書中的安娜在人性上也是極美的。安娜遇到鐵路工人慘死,極為憐憫,竭力想減輕其家屬的苦難;兄嫂不和,她對嫂嫂陶麗的勸說,使其受到莫大的安慰;對兒子謝遼查的母愛,更是感人肺腑。可她的丈夫卡列寧則是個做官的機器,虛偽冷酷,正是當時俄國上流社會虛偽,猥瑣、殘酷和自私的化身,與安娜的真誠、善良截然相反。安娜這樣一個長期生活在卡列寧的控制壓抑中的感情豐富又有個性解放、戀愛自由的挑戰的時期,是很容易愛上伏倫斯基的。在這之前,她的內心也是矛盾重重的,畏懼社會輿論的譴責。最后,她選擇了沖破舊的宗教道德觀念與伏倫斯基走到了一起,這正好與當時的俄國的社會道德觀念相違背。自然只有被重新燃起的不令當時社會狀態的自我生命之火焚成灰燼。當然,她的悲劇,伏倫斯基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固然可以為了安娜放棄功名,改變生活方式,但他畢竟是貴族子弟,不能把自己的生活長期局限于兩人之間的不和,使得拿娜身上的輿論壓力越來越重,世俗目光與長期離開兒子的母性的痛苦以及伏倫斯基感情的淡化使她內心一片空虛,終于臥軌自殺。這一切正反映了俄國社會對極美人性的蹂躪。“一切都是虛假,一切都是謊言,一切都是欺騙,一切都是罪惡!”安娜的臨終之言正是對當時俄國社會深切的通訴。
書中除安娜之外,列文也是深受當時社會迫害的人。
列文與安娜無論是從生活環境、方式,還是從人性、愛好上都是有差異的。但她們在精神上卻有著共同之處:善良、真誠、個性頑強都代表了俄國上流社會中的少數優秀分子,對不公平的社會憤憤不平,既不愿同流合污,又敢于用各自的方式進行對抗。
《安娜·卡列尼娜》整部書講的是幾個不同家庭的不同遭遇,都是通過塑造這些家庭中的人物來反映當時俄國社會的現實,使觀眾通過生動的人物形象深刻地領悟到當時俄國社會的實質,不愧為名著!
外公是棵櫻桃樹讀后感字讀外公是棵櫻桃樹有感篇二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在書店閱讀了《外公是棵櫻桃樹》這本書,里面的故事使人感覺溫暖,使故事溫暖的是——托尼諾的外公。
我也有一個慈祥的外公,住在高作鄉下。外公從小對我非常寬容,我做錯事情,他總會生氣地說:“我一個巴掌打來了。”可每次都是雷聲大,雨點小,長這么大,我從來都沒有真正挨過他的巴掌,要知道從出生到上學前我都是在外公家長大的。如今一到寒暑假,我依然會迫不及待的飛到外公家去,我喜歡那種寬松、隨意的生活。
外公在鄉下種了一片果園,外公最常帶我去的地方就是果園。對待果樹,外公總有忙不完的事可做,他幫果樹修剪新枝,幫果樹除去害蟲,幫果樹灌溉。我則在園果中穿梭,聽青蛙歡叫,聽知了唱歌……小的時候外公一邊做事一邊給我講故事,現在則大多是我一邊奔跑一邊給他講故事。我喜歡對他講學校里發生的趣事,對他說我心中的小秘密。我們祖孫倆的哈哈大笑,經常引得爸爸媽媽莫名其妙。
沒有說教,沒有斥罵。
只有寬容、溫暖,只有濃濃的親情。
外公,我愛你!
外公是棵櫻桃樹讀后感字讀外公是棵櫻桃樹有感篇三
初讀《受戒》,看著文中光怪陸離的和尚生活,腦中真只有“荒誕”二字。首先,從中國人的傳統觀念去看,和尚應該是正而八經、吃素念佛、不近女色、嚴守清規的。然而文中的和尚卻吃肉打牌娶老婆、殺豬抽煙唱淫歌,活象一堆江湖混飯吃的騙子。其次,小明子與小英子的“初戀進行曲”。小明子先是莫名其妙地當了和尚,后是與小英子日久生“情”。個人認為,這類型的透明戀情很有肥皂劇的味道。再次,是文中所謂“正經人”――“一個打兔子兼偷雞的”。“偷雞”這行當,是“正經人”所為嗎?……一個個“荒誕”的設定層出不窮,第一次看完《受戒》真的只是“荒誕”而已。
一、離題之說。
課本列舉的這些例子,會讓人覺得離題。我覺得其實不是的。我覺得作者是故意讓人錯覺離題,然后再體味作者的用心良苦。“受戒”后,和尚本身就應該是過著平淡的清修生活的,可是他們“不正經”,于是題目與正文便產生了反差效果,而這種反差效果恰恰是表達了作者心中想諷刺的現象。
二、“桃花源”之說。
三、“超功利”之說。
關于這一點,我是聽了同學的發言后深有感觸的。文中和尚有“攢錢”的“本事”,把“和尚”當作職業,可以白吃飯、分辛苦錢……這實質還是在追求功利。
以上,是我對課本的一些看法。
關于《受戒》文中選用的對聯,我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大肚能容”聯和“一花一世界”聯,其實這兩副對聯就算不是明白地出現在文中讀者也會聯想到,但作者既然明白地寫了出來,那就不得不說了。“大肚能容”,容的是一群混飯吃的和尚;“開顏一笑”,笑的是和尚道貌岸然的行經。“一花一世界”與胡為的和尚成為了鮮明對比。這種反差還是在加強所謂“受戒”的形式化。最后就是小英子家的楹聯,“向陽門第春常在/積善人家慶有余”,這副對聯有個跟和尚有點關系的傳說:宋朝是蘇東坡與高僧佛印是忘年交。佛印這天在做魚湯喝,東坡突然來訪逮個正著,佛印想隱藏自己做的魚湯,但是東坡早已發現。東坡沒有明白指出佛印的魚湯,但是就用這副對聯的上聯引出了“罄有魚”的答案。這個故事與文中和尚的行徑多少有些共通點,天下對聯何其多,作者偏偏選了這一副,我想大概也就是這個原因了。個人認為,這副對聯在文中一有暗示小英子與明海的緣分、二有照應荸薺庵和尚們不受清規的作用。
外公是棵櫻桃樹讀后感字讀外公是棵櫻桃樹有感篇四
托尼諾的外公是個很慈祥的人,即使把雞蛋放在口袋里碎了都不在乎。外公做的一些事情,在平常人眼里幾乎就是不可能的,但外公的確是做到了。如:在外婆的葬禮上,外公竟坐在一張椅子上,和他養的一只鵝在說話。外公和外婆一直是一對很幸福的老夫妻,但在外婆去世后,外公就經常獨自坐在長椅上發呆,還好有托尼諾陪伴他。他在托尼諾媽媽出生那年種下了菲麗絲——那棵櫻桃樹,從此菲麗絲就和他媽媽一起成長,現在他會帶托尼諾一起爬樹,這棵櫻桃樹滿載著他媽媽的童年、托尼諾的快樂,更是這個家里的頂梁柱。
讀了這本書給我的感受是:這本書的外公如同這棵櫻桃樹,給托尼諾帶來快樂,給他鼓勵,直到死亡。但他的愛就像這棵櫻桃樹一樣,永不磨滅。
外公是棵櫻桃樹讀后感字讀外公是棵櫻桃樹有感篇五
今天下午,我在新華書店看書,一本書印入了我的眼簾——《外公是棵櫻桃樹》。
但這個問題我很容易的就從文中找到了答案:外公家族世世代代都是園丁,與植物十分親昵,況且這棵樹在外公小時候就種下了,關系就更親密了。因為外公死前的遺言就是把那顆櫻桃樹當成他活下去。這本書主要講了“我”(托尼亞)與外公在鄉間櫻桃樹上的.故事。
這個故事最有趣的地方就是外公教“我”聽樹的呼吸聲——一陣微風吹來,櫻桃樹的葉子在輕柔的擺動。那窸窸窣窣的聲音像櫻桃樹在呼吸。
本文通過了外公幽默的語言,把植物比喻化,是我們更加生動的了解了大自然。
外公是棵櫻桃樹讀后感字讀外公是棵櫻桃樹有感篇六
托尼諾的外公是意大利著名作家那涅第筆下的《外公是棵櫻桃樹》的主人公。
《外公是棵櫻桃樹》主要講了托尼諾有一個特立獨行的外公,他的外公其實也是一個平凡的人,他的女兒連續幾次要接她去城里過日子,但他并不喜歡城里人那種高要求、好面子的生活。外公在“我”的媽媽剛出生時就栽了一顆櫻桃樹,外公經常在這棵櫻桃樹下教我怎樣和動物相處……日月如梭,在外公臨終時,鎮府竟然“送”來了一份土地征收表,想占用外公的土地修筑公路。而所有人沒想到的是,“我”在鎮府的挖土機要砍掉櫻桃樹時成了捍衛櫻桃樹的小英雄。
《外公是棵櫻桃樹》教會了我人不要有太多的欲望,在危險來臨時要堅強,只有堅強才能夠化險為夷。
有一次在我回家的時候有一個陌生人問我:“小朋友,你爸爸在不在家啊?我有事找他。”我回答道:“不在,你有事找他嗎,我幫你轉告他。”“哦,不用了。”我便繼續走。過了一會,我發現那個人跟著我,我想起來老師說過的陌生人跟蹤事件,心不由然地一驚。我當時慌忙得一籌莫展,忽然想起托尼諾在征收土地的人來臨之時勇敢地爬上了五米高的櫻桃樹,想到:“不能慌張”便冷靜地走到我當時離我最近的同學家,我在陽臺上看到那個人走了之后才安心地回了家。《外公是棵櫻桃樹》拯救了我。
從那以后,每當我遇到棘手的`事時,《外公是棵櫻桃樹》的主人公——那位平凡又偉大的外公總是出現在我眼前。
外公是棵櫻桃樹讀后感字讀外公是棵櫻桃樹有感篇七
在合上書的一剎那,閉上眼睛,有一股浩大而包容的清風久久拂過我身:風中沒有戰爭的鮮血和硝煙,沒有身體的傷痛和心口的瘡疤,沒有生與死的淚水,沒有愛與恨的目光。唯有一股永恒生活的氣息,從質樸的文字間向我吹來,以歷史的面貌和豐富得難以猜透的本質,告慰了我的靈魂。
有人將托爾斯泰與陀思妥耶夫斯基進行比較,認為托爾斯泰是一名偉大的藝術家,卻不是深刻的思想家。雖然我還沒認真比較研究過二者的差異,也無此等功力;但我覺得,托爾斯泰作品的思想性也許較陀氏遜色,但比之二三流作家仍能做到俯視。他的作品不光折射了歷史,更充盈著對于人民的同情與關懷,同時把人性中美的一面表現得淋漓盡致。
我想起了安德烈和娜塔莎的感情,那樣真切而易碎,美妙與不幸共存:如同一面鏡子,反射著當時社會人們的生活與內心。如果是浪漫主義的寫法,也許安德烈會不顧老公爵的阻撓,和娜塔莎私奔;也可能與她私定終身,最終雙雙走向杯具的結局。但托爾斯泰描述的是生活本身。在那樣背景與環境下,作為一名帶有貴族榮譽感和職責感的公爵,安德烈必然會答應父親的要求,與娜塔莎定下一年的婚約;而娜塔莎作為一位情竇初開卻沒有經驗的小姐,也必然會投入到對其大獻殷勤的阿納托利的懷抱中。作者安排的只是波折的情節,而人物就像真實的存在,在這種狀況下做出必然的、最合理的選取。這讓他們那樣富有感染力,我讀到他們時,忘記了作者而體驗到生活本身帶給我們的感動。
當安德烈在戰場上負重傷時,歷經磨難后成長了的娜塔莎來到他的床前:
這只是很樸素的一段對話,但在了解了二人過去辛酸的戀情以后,在了解了二人正因戰亂,生活的改變引起的靈魂的成熟以后,我讀出了一種真正的精神性的愛。安德烈經歷了生死的一瞬,他最后覺醒,了解到“神圣的愛”的本質含義,也寬恕了所有傷害過他的人。他的人性也漸漸被金黃的神性所浸染,邁向了宗教所追求的一種完美的精神世界。如果說先前安德烈愛上舞蹈時美麗欲滴的娜塔莎有情欲的因素,那么此刻他應對娜塔莎“消瘦,蒼白,嘴唇腫脹的臉”,表達的則是對于一個完美心靈的熱愛。使我們醍醐灌頂的這種愛之涵義的表述決非說教似的灌輸,而是像一條溫暖的河流,從安德烈或托爾斯泰那里直接流淌到我的心中。
讀了這部書,我印象最深第一是這種“神圣的愛”,第二就是俄國農民的生活和思想。作為一名“懺悔的貴族”,托爾斯泰有著他關心底層人、體諒農民的一面。這不僅僅表現為力圖還原他們的自由身份,他躬身壟畝,作為一名觀察者和不完全的實踐者,與那些農民呼吸著同樣的空氣,甚至在取得經驗的基礎上發奮建立了一套思想體系。這種思想力圖使俄國走向貴族與人民思想上的大同,結合為一個接近“同呼吸,共命運”狀態的一種共同體。
也許信仰也是一方面,支持起被壓迫的農民的是例行的晚禱,即使他們不知曉宗教的好處,但仍能感受到一種慰藉作用。我想,這可算做另一種精神勝利,但那個時代俄國的農民是沒有條件進行反抗的,因此他們比阿q值得同情得多。想到應對苦難卻難以做出反應的這一人群,一種無奈之感會油然而生。就像當時的托爾斯泰,應對農民們的滿足和樂觀停止了物質上的施舍,開始痛苦地反思自己與他們的不一樣點以及改變的可能。
他反思的結晶我并不了解,但列寧評價說:“作為一個發明救世新術的先知,托爾斯泰是可笑的,因此國內外的那些偏偏想把他學說中最弱的一面變成一種教義的”托爾斯泰主義者“是十分可憐的。作為俄國千百萬農民在俄國資產階級革命快要到來的時候的思想和情緒的表現者,托爾斯泰是偉大的。”這或許是一個革命者能給予他的最公允的評價了。
不管怎樣,托爾斯泰伯爵盡管沒有領導革命,甚至沒有像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樣預言到革命,但他的作品卻成為革命的土壤,鼓舞著一代代的年輕人。他以自己貴族的身份,深入浸泡到農民“兄弟”的現狀和心靈中去,并揭示出這些苦痛卻不渺小的靈魂。這種行為本身就值得每一位人類贊美,他正是自己所寫的“神圣的愛”最為深刻的踐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