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職工,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教案呢?下面我幫大家找尋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教案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初中欣賞課教案初中欣賞課教案篇一
匠心構筑 巧奪天工
——實用與文化的造型藝術:建筑
路春雷
課
高中美術欣賞課是學生通過對美術作品了解,掌握欣賞方法,尋找欣賞切入點,開辟欣賞途徑,以達到理解美術作品的過程。
一、導入新課:
建筑:營造空間形體,有欣賞價值與人文內涵 具實用功能
二、講授新課
1、欣賞世界著名建筑:巴黎圣母院,艾菲爾鐵塔,泰姬陵,大山巴,悉尼歌劇院 ◆思考:如何來欣賞建筑藝術呢?建筑的人文內涵有如何理解?(西方的建筑藝術非常著名,中國的傳統建筑同樣有它豐富的內涵)
正立面:對稱,簡單,高大
側立面:馬頭墻(防火墻),窗高且小 建筑結構:磚木結構,梁、柱、椽
(安徽建筑的功能性與文化性,從另一種形式上亦有所體現)
3、徽州三絕之一:牌坊
象征著忠、孝、節、義,是封建禮教的體現
三、結束語
安徽民居是勞動人民精心創造出來的民居形式,嚴謹的布局適于居住,精美的雕刻體現審美,無一不蘊涵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和鮮明的民族特色。在重重疊疊高樓大廈興起的現在,我們更要認識到它們的價值,繼承和弘揚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
教后感:
就課堂氣氛及學生參與度來講,是比較成功的,但離本課應達到的教學目標還很有差距。一是教學過程中,各個教學環節之間的銜接顯生硬,未能很好的將前后兩部分內容結合,以導入新的教學內容;二是課程設置時,所包含的人文內涵淺薄,致使缺少了藝術欣賞最應具備的神采,教學難點未能很好解決;三是結束語過于瑣碎零亂,沒有將本課的內容深化。這些問題都應在以后的教學活動中重視并解決。
評委點評:
1、題目的范圍較大,因為課堂內容大部分以中國安徽民居為主;
2、在教學過程當中各環節的銜接過渡應當再緩和;
3、整個教學過程融入的民族文化還不夠;
4、在最后總結時能把中國其他民居點題,以突出中國的建筑特色,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操。
初中欣賞課教案初中欣賞課教案篇二
l、通過學唱歌曲《牧歌》使學生進一步感受蒙古族歌曲個性和感情色彩,培養學生熱愛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情感。
2、通過介紹蒙古人民的生活方式,使學生了解律動與生活的聯系,從而懂得生活是舞蹈創作的重要源泉。
3、了解馬頭琴的音色。
學唱歌曲使學生了解和認識蒙古族民歌的特點,擴大學生的視野,從而加深對音樂地域文化的印象。
采用直觀法和示范法引導學生體會歌曲的藝術風格,用啟發和創造式發揮想象力創編歌曲律動。
鋼琴、影碟。
一、三分鐘欣賞
播放樂曲《萬馬奔騰》引導學生回答:
1、這首樂曲的情緒?感受到什么場面?(情緒熱烈,表現草原特有的壯觀場面)
2、你知道這首曲子中獨特的樂器音色是由什么樂器演奏的嗎?(馬頭琴)
3、這是哪個民族獨特的樂器?(蒙古族)
4、你對這個民族有多少了解?
5、請學生介紹馬頭琴的傳說,教師補充。
二、導入新課
馬頭琴音色柔和渾厚,獨具特色。演奏技術豐富,既可以為民歌、說唱音樂伴奏,也可以獨奏,它已成為蒙古族具有代表性的樂器。蒙古族是一個世代以放牧狩獵為生的游牧民族。肥沃的草原、興盛的牧畜業,豐富的礦藏養育了蒙古各族人民他們常常用自己的歌聲贊美祖國,同時也贊美了家鄉,今天我們將一起領略草原人民帶給我們的無限美好情懷。
三、學唱歌曲《牧歌》
2、教師小節:這首歌曲旋律起伏寬廣、曲調優美、節奏自由,這正是蒙古族歌曲的特色。
3、采用聽唱法和自學的方法學習曲譜。
4、教師引導學生劃節拍掌握兩拍半的節奏,糾正錯誤。
5、引導學生劃分樂句,總結蒙古族民歌的特點:通常短小精悍,由上下兩個樂句組成。蒙古族民歌分為長調、短調。長調比較自由,舒緩;短調比較熱情、歡快,結構清晰。這首歌曲具有長調的特點。
6、有感情演唱。
四、《牧歌》已經被改編為各種舞臺表演形式,如:奏無伴奏合唱等
欣賞瞿希賢改編的'無伴奏合唱《牧歌》
播放錄音。提問:無伴奏合唱與原民歌在表演形式上有什么不同?談談欣賞這部作品的感受。
五、欣賞一段蒙古族舞蹈,引導學生總結蒙古舞的特點,教師小結:
l、蒙古族是一個載歌載舞的民族,男子的舞蹈動作粗獷強悍、女子端莊典雅十分優美。蒙古舞的動作主要來源于生活,比如各種馬步就來源于牧民騎在馬上的動作。舞蹈中的鷹式位加硬腕組合就是根據雄鷹展翅飛翔動作的升華,這些都成為蒙古舞特有的藝術表現。蒙古舞主要用肩部動作。通過肩部及各種馬步動作使舞蹈風格濃郁,別具一格,柔肩是舞蹈動作中最富有特色的動作。
2、學幾個簡單的動作。
六、創編
跟隨《牧歌》音樂創編簡單的舞蹈動作,挑選幾個同學展示。
七、小結
今天我們欣賞了蒙古民歌,從寬廣優美的歌聲中,從優美舒展的舞蹈動作中我們感受到了蒙古歌舞的個性和感情色彩,從中得到了美的享受。
初中欣賞課教案初中欣賞課教案篇三
《各式各樣的水果》
授課年級:七年級授課時間:2010年5月6日
課時安排:一課時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的類型:美術欣賞評述課
課題:勞動—人類創造力的源泉
【教材分析】
從古今中外的優秀繪畫中,體會到勞動—人類創造力的源泉,勞動是許多
念。
【教學目的】
1、通過欣賞作品了解不同作品的不同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以及作品體現的不 同思想內涵。
3、培養學生對勞動的正確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念。
【教學重點難點】
1、藝術作品體現的思想內涵。 2、如何表達欣賞作品后的感受。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檢查學生學習用具的準備情況,教科書是否帶齊。
二、導入新課
1、首先請同學們來聽一段音樂
播放音樂
提問:請同學們聽聽看,聽到了什么樣的聲音?
學生回答,老師歸納:哎喲嘿~~~(纖夫在拉纖時發出的聲音)
表現勞動場面的,怎樣表達勞動情感的,讓我們一起來學習。
三、教授新課
(一)提出課題:勞動—人類創造力的源泉
(二)欣賞作品
1、出示作品《在激流中前進》
提問:請學生談談自己對這幅作品的初步理解
學生回答,老師補充:
本作品是作者在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研究班學習時的畢業創作。為此,作者曾先后到三西禹門口、陜西寧家川等黃河險急渡口體驗生活、搜集創作素材。
(1)提問:請學生談談自己對這幅作品的初步理解
學生回答,老師補充:
《清明上河圖》是一幅生動反映北宋都城汴梁繁盛景象的、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著名之作。全畫內容大體分的是三段,教材中所選的是中段也是描寫最精彩的一段。一艘滿載著貨物的大船,即將通過虹橋。橋下湍急的水流使大船好像一時失去了控制,船工們一面急忙放下桅桿和帆,一面正緊張的控制著船頭前進的方向,有的在指揮,有的在擲纜繩,以使大船安全的通過虹橋。相映成趣的是,大船過橋的緊張又極具戲劇性的場面,吸引了橋下眾多的行人。他們都在聚精會神的地注視著橋下發生的一切。橋上橋下相互呼應構成了一幅熱烈、緊張而又極其生動的畫面。雖然畫中人物都畫得很小,仔細一一看去,個個都很生動,十分耐看,組件畫家對生活的觀察十分仔細,描繪人物的舉止形態具有極其深厚的藝術功底。
(2)出示《清明上河圖》全圖
老師講解:
開頭是畫汴梁的郊野風光,中段是以虹橋為中心的汴河及其兩岸舟車運輸、手工業生產和商業貿易等繁忙的活動場景;后段為市區街道的繁華場面。它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3)出示作品,用作品《在激流中前進》與《清明上河圖》作比較
2、從畫面的安排與表現手法來比較這兩幅畫分別是怎樣來表現 主題的?
教師歸納,補充
(三)欣賞作品
1、出示作品《牛耕》
2、下面我們再來看看這幅作品,出示作品《搗練圖》
老師講解《搗練圖》全圖
女孩蹲在地上,用團扇在扇炭盆。十二個人物組織得疏密有致、動靜適宜。
3、出示作品《搗練圖》與《牛耕》作比較
2、這兩幅作品所用的手法是否相同?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教師歸納,并補充磚畫的作用 《牛耕》:這幅表現牛耕的磚畫,畫面十分單純,但作者頗具匠心。如兩頭牛有意畫成一黑一白,以對比的手法突出畫面的明快感。再如,畫扶犁者的形態,而且其緩步前行時的姿態極富運動感。
《搗練圖》:既符合生活的真實,有獨具匠心的安排;人物站立的位置和姿態各不相同,既統一,又富有變化?!柏S頰肥體”的人物造型,具有唐代婦女的共同特征。描畫勾線工細而又勁健,設色富麗而又勻凈雅致,衣服的質感得到了很好的表現,充分顯示了唐代的工筆人物畫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墓磚畫:就是在墓碑前用顏料在磚頭上面畫畫,再經過燒制后,它就不容易褪色了,它的作用是用來陪葬的。我國自漢代以來,統治階級厚葬之風俗盛行,流行在墓碑前畫一些勞動人民從事各種生產勞動的場面,墓主是為了祈求死后永遠有一批勞動群眾供他們驅使奴役。
四、復習鞏固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五、課后小結
勞動是人類生活的主旋律,是人類創造力的源泉。美術作品是在現實基礎上加以提煉,加入畫家的主觀情感表現而成。那現實生活中,我們又應該怎么做呢?所以,同學們讓我們熱愛生活,熱愛勞動,認真觀察,勤于表現,用我們的雙手描繪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