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河南景區(qū)導游詞篇一
整個景區(qū)又分作蜜臘山、南山、北山、六峰山4部分。景點的精華主要集中在南山部分,也是我們今天要游覽的部分。等一會兒我們將在山的左側進入景區(qū),到前方不遠處左轉彎,在山谷里面鉆洞過峽,攀崖,盤旋而上,到達山頂從左側回到山門,整個游程約7公里,需要3-4個小時。
好了,我們大家注意朝前看,我們首先看到山頂最高的那塊石頭,那是“猴子望月”的景觀;從猴石沿山坡向左斜下來,中間突出的那塊石頭,是“睡唐僧”;從“猴石”沿45度角向右斜下來,在山腳又是“醉八戒”景觀,在這幾處景觀中,尤其是“醉八戒”我們不妨仔細觀察,他那肥頭大耳,張嘴垂舌,還挺著大肚子,醉倒山坡上那憨態(tài)可掬的情景,真是惟妙惟肖。
(引導游客到密臘山)
游客朋友,大家請注意看湖對面的這座獨立山峰,拔地而起,高約百丈,雄偉挺拔,大家刺破青天之拋。它的名字叫“蜜臘峰”,為什么取這樣一個名字呢?相傳過去這里滿山遍野都是野花,花兒招來了很多野蜂在此采花釀蜜。釀的蜜多,又沒有人收取,都凝固在山上的石縫里,每到夏季,經太陽光的強烈照射,蜂蜜被曬化后都流了出來,整個山的外表就好像涂了一層厚厚的蜜臘,所以人們把這座山取名為“蜜臘山”附近的老百姓到山上去打柴、采藥、放羊時,渴了就接山上的蜂蜜喝。傳說當時山下有一老財主,他想吃山上的蜂蜜,自己又懶和往山上爬,于是就吩咐家中的一名長工上山上去接蜜,長工端個大瓦盆到山上跑了三天,接了滿滿一盆蜜,誰知下山的時候不小心摔了一跤,瓦盆破了,一盆蜜都流了下來。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北坡從上到下那道白色條狀痕跡據說就是當年那盆蜂蜜沖后留下來的。
山下的湖中“秀蜜湖”里面的湖水由于過去受蜜臘山常年沖刷下來的峰蜜的影響,湖水到現(xiàn)在還是甜的,不信我們大家可以去品嘗一下。
上完這段石板鋪就的山坡路,我們就到了“好漢坡”。
我們先抬頭向上看蜜臘山的峭壁。大家知道,我國最有名的險山當數華山了,不過華山的山峰再高再陡,山頭上都有很多的斷層,都可以利用斷層攀到頂端去。但是嵖岈山的山就不一樣了,像眼前這面石壁,山體成90度直角,不但陡峻,而且整個山頭由一塊石頭構成,中間沒有斷層。這樣的山恐怕國際攀登冠軍來了也難以攀登。再看下面這個小山坡,為什么會有“好漢坡”三個字呢?1990年奏,一位臺胞游嵖岈山,也是像我們一樣,上完這段坡路感到累了,就坐在附近這塊石頭上休息,無意中回頭看到蜜臘山這面石壁的壯觀情況,他大發(fā)感慨說:“哎呀,不要說前面這個大坡了,就是近處這個小坡誰能爬上去,誰就是好漢!我賞給他8000臺幣!”山下一位下在割草的山民聽到后,鞋子一脫,光著兩只腳,一會兒工夫就從坡底爬到了頂端。這位臺胞一看,把身上帶的8000臺幣送給了這個山民,后來他又讓人找來筆墨,寫下了“好漢坡”三個字,請當地石匠把這三個字給刻了上去,大家注意看在這三個字的左下方還刻有他的名字---劉修德,名字上面是他的登山時間---1990年春。不知道我們團友中是否也有人能爬上去,當一次好漢?嵖岈山和別的山相比有他的獨特之處,就是山的上部層巒疊嶂,到處都有是奇峰怪石;而山的下部則千孔百竅,棚洞無數,萬人洞就是嵖岈山九大名洞的代表。由于萬人洞是天然形成的地下巖洞。所以里面洞套洞、洞連洞,曲折迂回。狹窄的地方僅能容一人穿行,甚至爬行,但寬大的地方卻也有幾間房子那么大,這些空間合起來能容納上萬人,所以取名“萬人洞”。
(出萬人洞,引領游客到桃花洞)
朱仙鎮(zhèn)導游詞 ·中岳廟導游詞 ·岳飛廟導游詞 ·河南嵩山少林寺導游詞
相傳在西漢末年,嵖岈山附近有一個叫桃花的姑娘在洞內修行,當時,王莽追擊劉秀來到嵖岈山,善良的桃花姑娘把劉秀藏在這個地形復雜的地方,使劉秀躲過了王莽的追趕。后業(yè)劉秀登基做了皇帝,為報答桃花姑娘這段恩情,就封她為“桃花仙女”,并讓人們按照她的模樣塑起了神像,讓后人世代供奉。
(引導游客進入景區(qū)二道門)
進入景區(qū)二道門,我們不妨停下來抬頭向左上方看一下,在這個陡峭的石壁上橫懸著一棵大樹。此情此景,不由人想起李白在《蜀道難》中“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的詩句。這是一棵“野榔榆”。它和我們河南農村很多地方食用栓錢兒的那種榆樹同一個科目,但品種不一樣,這種樹的葉子很厚,耐旱性旨。據省林業(yè)局專家鑒定,它在那里已經生長了600多年。它每年春季發(fā)芽,秋季落葉,到冬季它又會枯死掉一部分樹枝,來維持生命力強的枝了陸軍冬。它為什么能夠在這種環(huán)境下生存呢?專家們指出,這種樹的根部有一種特殊功能,它的根可以分泌出一種液體,這種液體可以溶解巖石中的微量元素,它就全靠吸收這很少的微量元素來維持自己的生命。只有生命力,沒有生長力,所以盡管自己已經有了600多年的樹齡,但它的樹體才只有那么大,這里也正應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名言。
河南景區(qū)導游詞篇二
白馬寺位于河南省洛陽老城以東12公里處,創(chuàng)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為中國第一古剎,世界著名伽藍,是佛教傳入中國后興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現(xiàn)存的遺址古跡為元、明、清時所留。寺內保存了大量元代夾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將、十八羅漢等,彌足珍貴。
1961年,白馬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漢傳佛教重點寺院。20xx年1月,白馬寺被國家旅游局命名為首批aaaa級景區(qū)。
東漢永平七年(公元64年),漢明帝劉莊(劉秀之子)夜宿南宮,夢一個身高六丈,頭頂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來,在殿庭飛繞。次日晨,漢明帝將此夢告訴給大臣們,博士傅毅啟奏說“西方有神,稱為佛,就像您夢到的那樣”。漢明帝聽罷大喜,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經、佛法。
永平八年(公元65年),蔡、秦等人告別帝都,踏上“西天取經”的萬里征途。在大月氏國(今阿富汗境至中亞一帶),遇到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見到了佛經和釋迦牟尼佛白氈像,懇請二位高僧東赴中國弘法布教。
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應邀和東漢使者一道,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同返國都洛陽。漢明帝見到佛經、佛像,十分高興,對二位高僧極為禮重,親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們在當時負責外交事務的官署“鴻臚寺”暫住。
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漢明帝敕令在洛陽西雍門外三里御道北興建僧院。為紀念白馬馱經,取名“白馬寺”。“寺”字即源于“鴻臚寺”之“寺”字,后來“寺”字便成了中國寺院的一種泛稱。攝摩騰和竺法蘭在此譯出《四十二章經》,為現(xiàn)存中國第一部漢譯佛典。
在攝摩騰和竺法蘭之后,又有多位西方高僧來到白馬寺譯經,在公元68年以后的一百五十多年時間里,有一百九十二部,合計三百九十五卷佛經在這里譯出,白馬寺成為當之無愧的.中國第一譯經道場。
曹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印度高僧曇柯迦羅來到白馬寺。此時佛教也從深宮走進了市井民間。隨后,曇柯迦羅在白馬寺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教戒律《僧祗戒心》。同一時期,安息國僧人曇諦,也在白馬寺譯出了規(guī)范僧團組織生活的《曇無德羯磨》。至此,戒律和僧團組織章程都已齊備,一條中土有緣人出家持戒修行的道路鋪就,為中土戒律之始。
曹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一場受戒儀式在白馬寺舉行,這是一個注定要深深印刻在中國佛教史上的事件。這一天,朱士行依《羯磨法》登上戒壇,長跪于佛祖面前,成了中國漢地第一位正式受過比丘戒的出家人。自此,儒家“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古老傳統(tǒng)被打破了。
佛教在中國扎根、傳播最初的二百年,整個過程都與白馬寺息息相關。這里是中國第一次西天求法的產物,是最早來中國傳教弘法的僧人的居所;這里誕生了第一部中文佛經和中文戒律,產生了第一個中國漢地僧人……總之,白馬寺是與中國佛教的許許多多個“第一”緊緊聯(lián)在一起的,這讓它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
河南景區(qū)導游詞篇三
各位朋友:
大家好!我是石人山風景區(qū)的一名導游員,大家一路顛簸,辛苦了!首先請允許我代表石人山風景區(qū)管理處的全體員工歡迎和感謝大家的到來!
各位朋友,在游覽過程中有什么問題和要求的話,我會接近權利為大家提供幫助,也請大家配合我的工作。祝愿大家玩得開心,游的盡心,一路順心。
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山青水秀的石人山養(yǎng)育了一代又一代善良、淳樸的石人山人。希望我這個石人山人能夠成為您的朋友,也希望我的存在能夠使您的石人山之旅更加精彩。
各位朋友,從魯山縣城驅車向西約兩個小時,我們就可以到達風景秀麗的石人山,在這段時間里,我把魯山的概況向大家作以介紹。
魯山縣城位于河南省中部偏西,隸屬于平頂山市,全縣總面積2432平方公里,轄6個鎮(zhèn),14個鄉(xiāng),547個行政村,有漢、回、蒙、苗、壯等19個民族,總人口83萬。魯山縣北、西、南三面環(huán)山,沙河自西向東貫穿全境,東部形成沙河的沖積平原,是典型的山區(qū)縣,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說。
特殊的地形地勢造就了魯山豐富的自然資源。礦產資源有煤、鐵、石膏、水晶等40多種;水資源總儲量達到9.4億立方米,建有大、中、小型水庫39座,其中地熱泉5處,均在開發(fā)建設之中;土特產品有柿子、板栗、獼猴桃、拳菜、辛荑、杜仲、銀杏等,其中“魯山綢”早在1914年美國舊金山萬國商品博覽會上已經名譽海內外,現(xiàn)瑞士好士門公司專營此綢;張良鎮(zhèn)蔬菜種植歷史悠久,聞名遐邇,特別是張良所產良姜,辛辣濃香,纖維獨特,久煮不爛,相傳,劉邦與項羽爭雄時,曾身染重疾,服了良姜后即愈,后遂將良姜定為貢品。
特殊的地形地勢也賦予魯山重要的軍事價值。自古以來,魯山縣就是一個軍事重鎮(zhèn),以沒大嶺為例,該嶺位于石人山北部,古稱紅石關,據此,進可攻擊黃淮平原,退可藏身于伏牛山腹地,是古今兵家必爭之地。此外,西南之三鴉關和西北之歇馬關,是豫西名城洛陽通往豫西南重鎮(zhèn)南陽的咽喉,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1947年11月,這里曾是豫、陜、鄂邊區(qū)黨政機關所在地。建國后,國家黨、政、軍領導人依然看重這里的戰(zhàn)略地位,先后在山區(qū)修建了6座軍工企業(yè),一處空軍基地,在特定的歷史時期里發(fā)揮了重要的軍事作用。
魯山縣人杰地靈,甘冽的沙河之水哺育了一代代勤勞、智慧的魯山人民。春秋戰(zhàn)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社會活動家、墨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墨子就出生在石人山腳下。唐代刺史、文學家元結,憂國恤民,清 廉為政,南宋抗金名將牛皋,精忠報國,一世英名,他們都是魯山這塊土地上孕育的兒女。除他們之外,還有許多魯山籍名人,在此不再向大家一一列舉。
但是,生活在這塊人杰地靈土地上的魯山人民卻長期被貧窮困繞 著。1994年,魯山縣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扶持的貧困縣。魯山縣山多、水多、災多。據《魯山縣志》記載,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109年中,就有54次遭災,再加上統(tǒng)治者的腐敗無能,可謂是天災人禍,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正是由于這種自然和歷史的緣故,貧困一直困繞著魯山人民。1993年初,新的一屆領導班子帶領全縣人民共同捐資捐款,展開了以旅游扶貧為龍頭的旅游扶貧、交通扶貧、產業(yè)化扶貧、對口幫扶的“四輪”驅動戰(zhàn)略。
幾年時間,魯山人民克服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取得了喜人的成績。今天,魯山已形成了“一山一湖三條線”的旅游格局。一山即石人山;一湖即昭平湖;三條線即軍事文化旅游線、民俗風情旅游線、溫泉沐浴療養(yǎng)線。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帶動了魯山全縣交通運輸、建筑建材、林果山貨、土特產加工、旅游服務等行業(yè)的發(fā)展,大大改善了魯山人民尤其是西部山區(qū)人民的生活。
河南景區(qū)導游詞篇四
現(xiàn)在我們來到有千古名園美譽的禹王臺風景區(qū)觀光游覽。
現(xiàn)在古吹臺上所存的建筑是清代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重建的,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它的整座建筑,都具有典型的清代建筑風格。我們看到的這個四柱三門式的木牌坊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盲人音樂家?guī)煏缍藿ǖ模踅ㄓ谇宕那《吣辏品簧稀肮糯蹬_”三個大字是清代河南巡撫題寫的。
現(xiàn)在請大家隨我到古吹臺上參觀。首先我們看到的這座樓叫御書樓,是為了供奉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康熙皇帝為大禹治水親筆題寫“功存河洛”匣額而建造并得名的,各位可以到御書樓上欣賞清代康熙、乾隆二帝的塑像和書法。第一組塑像是“康熙御書”,說的是康熙皇帝在古吹臺上為大禹治水題寫“功存河洛”匾額落款時的情景。在此康熙還題寫了“嵩高峻極”、“靈瀆安闌”、“昌明仁義”三個匾額分別賜于河南各地。第二組塑像是“乾隆吟詩”,說的是清乾隆皇帝在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巡幸河南,來到開封古吹臺時寫下一首五言律詩的情景。在禹王臺的后面,專門建有刻著這首言律詩的御碑亭。
看過御書樓的碑刻,請大家到師曠祠參觀。請看這個神態(tài)自若、跪坐撫琴的塑像,就是曾經在古吹臺上彈奏樂器的晉國盲人音樂家?guī)煏纭煏缫魳芳妓嚪浅H妫軌驈椬喔鞣N樂器。《史記.樂書》中記載,師曠給晉平公彈琴,引來玄鶴起舞,天地動容,《淮南子.原道篇》中記載“師曠之聰,合八方之調”,說他有辨別八方風樂調的才能。他還是一個出色的作曲家,據說古曲極品《陽春白雪》東曲就是師曠所作而留傳下來的。春秋時期,開封是魏國南部邊境的一個小鎮(zhèn),當時叫儀邑,儀邑的百姓們?yōu)榱思o念師曠,就把他經常彈奏曲子的地方叫“吹臺”,年深日久,吹臺已成為遠古之事,人們就把這座臺子叫作“古吹臺”。
大殿西側院是水德祠。水德祠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間(公元1506年),奉祀自戰(zhàn)國時期至清代的38位治水有功者,各立牌位。改建后的水德祠內新增雕塑三尊,中間的這也是戰(zhàn)國時期魏國人史起,東邊的這位是元代人賈魯,西邊的這位是清代民族英雄林則徐。水德祠中所奉把的38位治水有功者,大多數都是我國歷史上的水利學家,都是曾經對治理水患做過貢獻的人。東西兩側排放著38位治水有功者的牌位,其中包括戰(zhàn)國時期兩位、漢代七位、明代七位、清代七位。水德祠充分反映了飽經水患的開封人對治水有功者的頌禱和懷念。
大殿東側院是三賢祠。三賢祠建于明代(公元1517年);是明代河南巡撫毛伯有感于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高適曾同登吹臺飲酒賦詩而特意建造的。主殿有“三賢相聚”塑像,反映的是三位詩人相聚在古吹臺上的情景。唐天寶三年(公元774年),在京名噪一時的李白因賦“可憐飛燕倚新妝”之句而得罪了楊貴紀,被解除了翰林職位。他東下洛陽,結交了杜甫。兩位大詩人神交已久,相見恨晚,便相偕沿著黃河漫游,飽覽錦繡山川。初夏時,他們來到開封,在開封又遇到了懷才不遇、浪跡天涯的詩人高適,文壇三杰,風云際會。這兩組塑像反映的是三位詩人來古吹臺上飲酒賦詩的情景。李白在古吹臺上寫了《梁園吟》,杜甫寫下了《遺懷》,高適寫下了《古大梁行》。接下來是“千金買壁”和“十載客梁園”兩組塑像。
河南景區(qū)導游詞篇五
靈山寺始建于公元1163年,距今已有800多年,明清兩代幾經重修,大悲閣.大雄寶殿梁柱仍為金代建筑。靈山寺原名報恩寺,傳說鳳凰山為周靈王逝安之處,因而得名靈山。寺又因山得名靈山寺。
靈山寺又名“鳳凰寺”、“報忠寺”、“報恩寺”,位于河南宜陽縣城西8公里鳳凰山北麓,前臨臨洛河,依山建寺。山溪縈繞寺前,潺潺東流,風景幽美。
靈山寺始建于宋真宗年是(約998-1020年間),距今約有千年。始建者為憨體老祖,據《宜陽縣志》中“報恩寺圖”所示,寺內主體建筑有山門、前殿、毗廬殿、大雄殿、藏經后樓,以及左右配殿六座。毗廬殿和大雄寶殿面寬、進深各三間,單檐歇山頂,斗拱等保留有金朝遺構。后遭天災人禍,寺院毀壞,民國八年,心空法師募資重修靈山寺。現(xiàn)存建筑有山門閣、中佛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東西祖師樓等。
靈山寺最獨特的建筑為山門閣樓,此閣樓坐南朝北,下部為一磚筑平臺,風格獨特。靈山寺大雄殿內有明朝佛像三尊,即“三世佛”,栩栩如生,為河南省現(xiàn)存最早的泥塑作品,被列為河南省重點保護文物。靈山寺鎮(zhèn)寺之寶為七級四面石磚塔,為明成化十七年所建造。寺門有千年銀杏樹,蒼老挺拔。
相傳很早很早以前,印度國有舅甥二人,前來中國尋訪名山勝地。行至東周國都洛陽西南、洛河南岸,但見一山,林幽泉清,景山絕佳,為一路之上所罕見。便筑廬山間,虔誠修行。多年之后,舅舅因年邁體弱過世,甥兒卻修成正果,以后在山上弘法傳教,香火旺盛,后世弟子皆尊稱他“釋迦牟尼”,那座山就是靈山,靈山寺即當年釋迦牟尼筑廬虔修之處。有關資料還說:1948年,楊成武將軍揮師南進,途經宜陽,為保護靈山寺,曾親題“保護古跡,人人有責”紅旗一面,高插靈山山頭。
河南景區(qū)導游詞篇六
各位來賓,我們現(xiàn)在要去參觀游覽的地方就是中國禪宗發(fā)源地—————少林寺。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由孝文帝元宏為安頓印度僧人跋陀而依山辟基創(chuàng)建,因其座落于少室山密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釋迦牟尼的第二十八代佛徒菩提達摩歷時三年到達少林寺,首傳禪宗,影響極大。因此,少林寺被世界佛教統(tǒng)稱為“禪宗祖庭”,并在此基礎上迅速發(fā)展,特別是唐初十三棍僧救駕李世民后得到了唐王朝的高度重視,博得了“天下第一名剎”的美譽。
現(xiàn)在的少林寺不僅因其古老神密的佛教文化名揚天下,更因其精湛的少林功夫而馳名中外,“中國功夫冠天下,天下武功出少林”。這里是少林武術的發(fā)源地,少林武術也是舉世公認的中國武術正宗流派。
少林寺景區(qū)還是我國著名的旅游勝地之一。2000年,少林寺景區(qū)被國家旅游局首批認定為我國目前最高級————4a級旅游區(qū)。
少林寺景區(qū)包括少林寺常住院、塔林、初祖庵、二祖庵、達摩洞、十方禪院、武術館等主要旅游景點。
現(xiàn)在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少林寺常住院。
少林寺常住院是少林寺的核心,是主持和尚和執(zhí)事僧進行佛事活動的地方,總面積三萬多平方米,為七進建筑。現(xiàn)在我們首先看到的是:
山門:山門就是少林寺的大門,這是清代建筑,一九七五年翻修,門額上的“少林寺”三字是清康熙皇帝親書,上有“康熙御筆之寶”方印一枚。
山門殿臺階下兩側的石獅是明代刻立的,即顯示了佛門的氣派,又象征著鎮(zhèn)邪與吉祥,山門外兩側還有明代嘉靖年間建造的東西石坊各一座。
大家看,山門殿佛龕中供奉的是大肚彌勒佛又稱迎賓佛,他慈眉善目,笑迎你們的到來。我們把彌勒佛稱為“端莊莊重山門喜看世間光輝照,笑哈哈迎來人祝福極樂無窮”。
山門殿佛龕后面供奉的是韋馱菩薩,人稱護法金剛,它手持金剛寶杵,保護寺院佛、法、僧三寶的安全。
我們看山門甬道兩側有多品碑刻,人稱少林寺碑林,這些都是唐宋以來的著名原始碑刻。碑林東側是慈云堂舊址,現(xiàn)為少林寺碑廊,它不僅記載著寺院的興衰狀況,而且在歷史、雕刻、藝術方面,也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少林寺碑林和碑廊共計有碑刻108通。
碑林的西面是錘譜堂,這里回廊一周42間,它用泥塑和木雕等形象地展示了少林寺武術的緣起、發(fā)展、練功、精華套路、國防功能、僧兵戰(zhàn)跡、武術活動等內容,共陳展14組216個錘譜像。有坐禪、跑經繞佛、八段錦、小紅拳、大紅拳、六合拳、通臂拳、羅漢拳、昭陽拳、練基本功、十三棍僧救秦王、小山和尚持帥出征、月空法師平倭寇以及俗家弟子習拳練武等。俗話稱:錘譜堂里五分鐘,出來一身少林功,大家比照這些塑像姿勢就可以練習少林功。
河南景區(qū)導游詞篇七
靈山寺始建于公元1163年,距今已有800多年,明清兩代幾經重修,大悲閣。大雄寶殿梁柱仍為金代建筑。靈山寺原名報恩寺,傳說鳳凰山為周靈王逝安之處,因而得名靈山。寺又因山得名靈山寺。
靈山寺又名“鳳凰寺”、“報忠寺”、“報恩寺”,位于河南宜陽縣城西8公里鳳凰山北麓,前臨臨洛河,依山建寺。山溪縈繞寺前,潺潺東流,風景幽美。
靈山寺始建于宋真宗年是(約998—1020__年間),距今約有千年。始建者為憨體老祖,據《宜陽縣志》中“報恩寺圖”所示,寺內主體建筑有山門、前殿、毗廬殿、大雄殿、藏經后樓,以及左右配殿六座。毗廬殿和大雄寶殿面寬、進深各三間,單檐歇山頂,斗拱等保留有金朝遺構。后遭天災人禍,寺院毀壞,民國八年,心空法師募資重修靈山寺。現(xiàn)存建筑有山門閣、中佛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東西祖師樓等。
靈山寺最獨特的建筑為山門閣樓,此閣樓坐南朝北,下部為一磚筑平臺,風格獨特。靈山寺大雄殿內有明朝佛像三尊,即“三世佛”,栩栩如生,為河南省現(xiàn)存最早的泥塑作品,被列為河南省重點保護文物。靈山寺鎮(zhèn)寺之寶為七級四面石磚塔,為明成化十七年所建造。寺門有千年銀杏樹,蒼老挺拔。
相傳很早很早以前,印度國有舅甥二人,前來中國尋訪名山勝地。行至東周國都洛陽西南、洛河南岸,但見一山,林幽泉清,景山絕佳,為一路之上所罕見。便筑廬山間,虔誠修行。多年之后,舅舅因年邁體弱過世,甥兒卻修成正果,以后在山上弘法傳教,香火旺盛,后世弟子皆尊稱他“釋迦牟尼”,那座山就是靈山,靈山寺即當年釋迦牟尼筑廬虔修之處。有關資料還說:1948年,楊成武將軍揮師南進,途經宜陽,為保護靈山寺,曾親題“保護古跡,人人有責”紅旗一面,高插靈山山頭。
河南景區(qū)導游詞篇八
歡迎朋友們來省級風景名勝區(qū)河南十佳景區(qū)雞冠洞觀光游覽。雞冠洞洞長4600米,現(xiàn)已開發(fā)1800米,觀賞面積23000余平方米。整個游覽過程需60多分鐘,雞冠洞坐落于雞冠山半山腰,因而得名——雞冠洞。
雞冠洞為石灰?guī)r溶洞,地質學上稱它為喀斯特巖溶地貌。該地形常發(fā)育在碳酸巖山體當中,在溶洞內常伴有地下暗河,由于碳酸巖長時間的被雨水所侵蝕而形成了諸如石筍、石柱、石花等千姿百態(tài)的洞穴景觀。
雞冠洞發(fā)現(xiàn)于清朝乾隆年間,1992年9月開發(fā),1993年月10日對外開 放。目前全洞已開發(fā)8個景區(qū),依次為玉柱潭、溢彩殿、疊幃宮、洞天河、聚仙閣、瑤池宮、藏秀閣、石林坊八大景區(qū)連綴而成,全洞大小景點188個;尤其以眾仙迎客、金龜渡仙翁、玉兔望月、海豚戲珠、疊幃宮、鯉魚戲水、八仙拜壽、西天取經、小人王國等80余個景點,景觀姿態(tài)奇異,形象逼真而備受廣大游人青睞。
北國第一洞——雞冠洞,它為什么稱為北國第一洞,因它是長江以北形成的一個最大的溶巖洞穴。洞內二廳是國內洞穴生成最早的一個大廳,時間達6億年之久,三廳一組石筍生長奇特,被世人稱為中華龍宮,雞冠洞為此根石筍投保5000萬。六廳石盾遍布,目前世界各地大大小小2000多個溶洞,共發(fā)現(xiàn)石盾10面,雞冠洞內就有6面,大的石盾直徑達3米,而小的石盾直徑不到10厘米,其形狀各具特色。另外一大特色是六廳的九龍玉柱,又稱中華第一柱,由九條石龍攀附其柱身,直徑達20余米,支撐著6000余平方米的游覽大廳。雞冠洞中的四大特色將給朋友們今天的游覽帶來驚和實實在在的收獲。
玉柱潭主要行特點是:它是由高低粗細不等的石筍組成。
我們所處的位置是第一景區(qū)景觀最為集中的地方,前面突出的景觀叫金龜渡仙翁。這個景觀由三塊平放的石塊組成,上面的石筍形象仙翁。你們看它伸著長長的脖子,仿佛在茫茫大海中航行,不畏艱險,乘風破浪。因金龜前進的方向,也是我們進洞的方向,所以這個景觀也叫金龜指路。
我手燈指引的方向,是一個自然通風孔;直徑不大高達38米直通山頂。我國有大大小小溶洞兩千多個,惟有雞冠洞有一個自然通風口。所以洞內空氣清新。紅光照亮的地方,景觀取名叫玉兔望月。
請看綠燈打亮的石龕里,站著一位小仙人,你看他頭戴一頂尖尖的帽子,神情悠悠自得,在他們旁邊掛著剛洗過的一件短袖衫,衣衫隨風飄蕩,景觀取名仙人晾衣。
在仙人晾衣的右邊,還有一種什么動物?請大家猜一下,對,它是一只雪白的山羊,兩只羊角高高聳起,你們細看,就連眼睛里的黑眼珠也顯得特別有神,這個景觀名叫雪羊奮蹄,展示著它們不畏艱辛,不屈不撓的精神。
隨手電照射的方向,大家看到這片三角形的壁流石,它像不像一座陡峭的山峰?整座山峰上有五個仙人分布不同位置,故名五佛畫山。你們看最上面的一尊是觀世音菩薩,正雙手合攏,向今天到來的各位朋友祝福,祝各位朋友新世紀新千年里事事如意,財源連年。中間是如來佛,下面是阿彌陀佛,左邊還有兩尊佛。
第二景區(qū)是雞冠洞中形成最早的一個洞穴,距今已有6億年之久。洞頂懸掛的鐘乳石,地上的石筍,星羅棋布,在現(xiàn)代燈光照射下盡顯流光溢彩,故稱為溢彩殿。請大家往洞頂上看,一只河馬的馬頭懸在洞頂,它大張嘴巴,瞪著黑溜溜的眼睛,活脫脫一幅河馬窺世圖!往低谷看,谷底一組石筍組成一個十分形象的景觀,你看它張嘴翹尾像一條爬上水面的鱷魚。這個景觀取名——鱷魚拜壽。
請回過身來順著我手電指的方向向上看,這一景觀名叫山澗層樓。你看兩山對峙,山澗流水,峽谷水中有一頭海獅穩(wěn)坐,它瞪著機警的眼睛,生怕有什么不祥之物驚擾他們的安寧生活。背后遠處兩山之間層層高樓高聳云端,雄偉壯觀。大家看它像不像現(xiàn)代化小康村的建設風格。讓我們回過頭,看下屹立在路邊的這根石筍。據洞穴專家考察,這根石筍是溢彩殿中形成最早的一根石筍,大約生長時間在5.4萬年。現(xiàn)在經過頂端修飾,便妙趣橫生。
正前方洞頂紅光照射的地方,名叫八卦溢金。相傳是太上老君的煉丹爐年久失修,從爐底溢出一片丹液,像一塊紅色的寶石鑲在洞壁上。從這里看溢彩殿整個谷底全貌,還有不少精彩的地方。你看那山坡上有一位老人披著斗篷,戴著風雪帽,冒著漫天大雪正向上奮力攀登,連一身厚厚的積雪也來不及抖落,簡直成了一個雪人,有位朋友給他取名風雪夜歸人。
在那谷底的山崖下拔地而起的一根石筍,有人說它是一個玉米穗,更有人說它是長征三號火箭,玉米也好,火箭也好,都寄托和承載著人們的期盼,希望新世紀新千年我們祖國繁榮昌盛!
第三景區(qū)是雞冠洞景區(qū)最精彩的景點,它不僅景觀秀麗、壯觀,而且還有8根向上生長的石筍,錯落有致,別開生面。第三景區(qū)正面為疊幃宮,你從下向上看,千層飛瀑,萬道流泉,寶蓋羅帳,重重疊疊,活像現(xiàn)代化劇場懸掛的帳幕一般。眼前這根龐大的石筍最為漂亮、壯觀,它像一座千年寶塔,玲瓏剔透,潔白如玉,塔上三個石筍不偏不斜,像三位老仙翁久座塔上,樣子巍峨端莊,這此景觀真如神功鬼斧鑿一樣。這根石筍生長獨特,國內溶洞罕見,為雞冠洞重點保護景觀雞冠洞景區(qū)管理處投保5000萬元,列為雞冠洞重點保護觀之一。大千世界真是無奇不有,有道是:四廊石階小橋頭,花紅柳綠春意稠,景現(xiàn)形成千般秀,更有美景在前頭。
這里是疊幃宮的正殿,剛才大家看到的寶塔,到了這里頃刻間變成了斜塔,故名斜塔殿。你看它層次清楚,依坡傾斜,和意大利的比薩斜塔相比美!
這個斜塔是怎么生成的呢?這座斜塔是洞頂滴水位置的時期不同變化而形成的。滴水位置不同,滴水量大小不等,就連這個塔上生成的三個尖頂也不同,你看中間那個尖頂像不像一位慈眉善眼的老翁?確實很像!你們看他一副鶴發(fā)童顏,道風仙骨般的模樣,頭上還挽著高高的發(fā)髻。
朋友們,因洞頂滴水位置變化,這根石筍的形狀有什么獨特之處呢?對了,粗大的石筍上還有一根小石筍生長,這真是雞冠洞內天造地設的奇秀特點之一。這根小石筍大家看她像不像一位長發(fā)披肩的少女,有位朋友還風趣地說應是望夫石,一位少婦站高遠眺,盼望外出打工的郎君早日回歸,恩恩愛愛白頭到老,永不分離。這根石筍很像一位將領,你看他身披戰(zhàn)袍,頭戴尖盔,威武不可侵犯的樣子。
雞冠洞景區(qū)是河南省省級風景名勝區(qū),河南省十佳景區(qū),它是以奇、麗、幽、深四絕的四大優(yōu)勢并舉。所有前來參觀的朋友均稱名不虛傳。原新華社社長穆青看后題詞:北國第一洞。
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位置是碧玉螺人工通道,這里是一個大泥洞,因為要去第四景區(qū),需用籮筐上下,為方便朋友們,人工修造了螺旋形人工洞。以前進入碧玉螺中,伸手不見五指,現(xiàn)在依靠這根定海神針日夜放光芒,才使我們順利達到下一景區(qū)。
進入第四景區(qū)洞天河的第一個景點名叫飛瀑巖,這片碧流石如同宏大的瀑布飛瀉而下,它如簾如幕,顯示出洞天河的宏偉壯觀氣勢,可惜因地殼上移,目前已被石化,否則那嘩嘩作響的流水,那飛濺的水珠準會打濕朋友們的衣服。
請朋友們繼續(xù)往前行。我們所處的位置是雞冠洞的海拔最低點,雞冠洞最大的特點就是進出口基本水平,洞內落差大,臺階多,我們目前己下了臺階586個。
聽到洞天河嘩嘩流水聲了嗎?它是雞冠洞的地下暗河。你們看燈光照射的地方,從石縫中奔涌而出的泉水,它不受季節(jié),旱澇影響,日流量600余噸,經化驗,泉水中含鐵、鉀、鈣、鎂、磷、鉬等20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是一種優(yōu)質的礦泉水。這正是:
洞中有河不知源,埋沒山下千萬年。
瓊漿玉液礦泉水。要為人類獻甘甜。
目前我們看到的月亮灣景區(qū),有石花王國著稱。你們看那成片成片的雪花石,它晶瑩透亮,但不是水晶,它是雞冠洞中最年輕的碳酸鈣產品,地質學上稱它為方解石晶花。它的形成是非重力水向四周擴散,在晶花生成時,水的運動主要是其表面強力或毛細管張力驅動的結果。如果水量大,形成水滴時,即可轉化為重力水,便能生成垂直的鵝管。我們看到的這部分叫晶狀族綜合體,也是它們的生長過程。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些東西,是大自然形成雞冠洞的后期洞壁上殘留的粘土層,由于洞內溫度、濕度適宜非重力水的活動,因而有大量的方解石和文石晶花生成。這些晶花在我國已開發(fā)的洞穴中均有發(fā)現(xiàn)。
朋友們,這里展現(xiàn)在大家面前的是一片田園風光,前面那片葡萄園,成熟的果實,為防被盜,有一位老翁長年在這里住守看管。再望下我頭頂上面的自然風光,鮮花叢叢,這個景觀取名疊翠屏。
第五景區(qū)主要有唐僧師徒西天取經、八仙拜壽、中華第一柱、壽星抱桃、北國菊花王等著名景觀。第五景區(qū)洞高28米,觀賞面積6000余平方米,是全洞景觀最精華、最集中、最大一個廳。第五景區(qū)以琥珀嶺為界,東為南天門,西為西望瑤池,北到白玉山下的紫霞谷。
大家看這片龐大的壁流石,它像滔天大水從天而降,呼嘯奔騰著跌下絕壁,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磅礴氣勢。大家往上看,瀑布上面的石龕內放著一張現(xiàn)代化的家具,大家看它像什么常用的家具呢?對,像是一張床,你看它床檔、座靠齊全,床頭旁邊還放著一面古銅鏡和一支供照明用的蠟燭。
現(xiàn)在請大家回過頭欣賞琥珀嶺風光,最上面一排形態(tài)各異的一組石筍,各個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大家請看最南端的唐僧騎著白馬,身披袈裟,一派安詳神態(tài)。孫悟空馬前開路,在西天取經途中驅趕妖魔,活脫脫再現(xiàn)一副西天取經的壯麗場面。因此,景觀取名唐僧西天取經。下面這組石筍一字形排列,景觀取名八仙拜壽。
這一景觀取名西望瑤池。我們所處的位置看琥珀嶺的是最佳點。遙看遠處輕煙繚繞,山巔上一簇簇石筍如同古戰(zhàn)場城堡聳立,給人們以巍峨壯觀之感。請大家看手電照射的地方,一根獨立的石筍玲瓏剔透,如同東北冰雪節(jié)中的一件冰雕藝術作品。石筍取名壽星抱桃。這組上下生成的石筍、鐘乳石在雞冠洞中的潔白度和透明度最高,為什么呢?這與溶巖化學生成有重要關系,它與一個時期的水質、空氣有關,更與生長期的水流量和洞頂次生化學沉積物的特殊性有更直接的關系。下面隨我的燈光看左上方的那根石筍,取名壽星伴侶,身后一尊石獅子,身前臥著一只小狗,一副世外桃園,與世無爭的田原風光,這組浪漫的景觀為日常生活添了幾分情調。
大家向前看,——張果老,這不,他提前向壽星道別跑到這里,獨自欣賞山頂上的那座寶塔。你別看塔身小,但卻偉岸挺拔。
各位朋友登上了南天門,來到了瑤池宮大殿,瑤池宮傳說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它還是雞冠洞景觀最密集、最精華的一個大廳。它背靠白玉山,前峙琥珀嶺。琥珀嶺有根漢白玉擎天柱,盤龍繞風,古色古香。白玉山下大家看到的這一潭綠水,就是傳說中的西王母瑤池。瑤池中的這塊石筍就是西王母當年的坐騎,身后那根石筍是西王母巡視瑤池時的寶座,據說面朝西北的寶座只有西王母坐上后才能自動轉向右。寶座前面有幾尊男女天神站立。
我們目前所處的位置是白玉山紫霞谷。進洞前我說的四大奇觀這里有很明顯一處,它很像古兵器中的石盾。這面石盾形成原因獨特,屬溶洞之中的珍寶。經溶巖專家測定這面石盾形成時間為280萬年左右,為我國乃至世界溶洞罕見。
請大家回過頭,這里還有一奇觀,名叫鯉魚戲水。
這是一座整體閃耀白色光澤而且中空的山峰,它如同白玉雕鑿,氣勢雄偉,故名白玉山。這是雞冠洞中最大的一塊(堆)鐘乳石,顯示出天庭貴族的氣魄!
這里是雞冠洞中的大峽谷,也叫紫霞谷,谷中有一個深不可測的無底洞,至今無人能到底探險。這就是雞冠洞中的第二座鎮(zhèn)洞塔——七層寶塔。
在這紫谷中還有一道靚麗的風景,三面宮墻高聳,四處奇花異草,飛瀑流泉。這是雞冠洞中一尊特大型石盾,是洞中珍寶之一。
洞頂懸掛全洞最長的石慢,像一柄利劍,傳說西王母下界可用它驅趕邪妖,表示西王母在凡間的威嚴。
現(xiàn)在大家到了北國石林景區(qū)。這一景區(qū)雖然不大,卻包羅萬象,是一組南國石林的微縮景觀。這里石筍成林,形態(tài)各異,如人如獸,栩栩如生。方圓不到l00平方米,石筍粗細不等達80余根。你們看大的`有中華第一柱,夫妻石,子母石,小的有拌仙石、香菇石、和平鴿,這就是溶洞中一步三景、景觀密布之處。
在這里看第六景區(qū),景區(qū)全貌盡收眼底。首先看到的是琥珀嶺上的擎天柱,它盤龍繞鳳,頂天立地,支撐著五、六景區(qū)。論其雄偉,論其高度,論浮雕圖案,論其形成的時間,均為國內罕見,號稱中華溶洞第一柱。細看,柱上的浮雕恰似金龍倒盤,龍首、龍身、龍爪、龍尾清晰可見。
這一簇石花,見到客人的到來,競相開放,真道是:雞冠洞中石花開,鮮花怒放迎客來。石花的形成在四廳我已向大家說過,它也是非重力水沉積和四周擴散的結果,化學名稱為方解石晶花,是碳酸鹽濃液的結晶體。因開發(fā)時間短,水溫、氣溫變化不大,更重要的是沒有人為破壞,所以這里的石花能長時間生長、開放。形成了花朵大,花瓣長,被譽為雞冠洞石花玉。
紅色燈光照射的鐘乳石,它底大頭尖,如鐘似乳,是標準、典型鐘乳石代表。這根鐘乳石粗身尖頂,層次分明,被稱為十一層寶塔,因與第五廳紫霞谷的七層寶塔建筑風格有著明顯的區(qū)別。是小人王國的國寶之一。
這一景、觀叫空中樓閣,也叫樓上樓、洞中洞,還叫洞中樓閣。洞頂如同井口,周圍石幕、石幔垂掛密布。從洞口往上看還有一層天地,離地高達8米多,上層還有更迷人的景色,觀賞面積80余平方米,可惜至今沒有開發(fā),暫不能去游覽。藏秀閣的含義就在這里。
大家看這組鐘乳石、石筍,就差l厘米沒有連接起來,景觀取名千年一吻。鐘乳石、石筍的生長速度各為100年l厘米,如果滴水量正常,再有45年就可連接在石柱。
左下邊的這個自然景觀,洞穴界稱為蓮花盆,即使在南方溶洞中也少有發(fā)現(xiàn),而在北方除雞冠洞有四處外,北方其他溶洞至今尚未發(fā)現(xiàn)。
這里,可以說是雞冠洞全貌的微縮景觀,你們看洞內鐘乳石成排、成簇重掛,卷曲石密布。說到卷曲石,它雖然貌不驚人,但它的生長過程較為復雜。朋友們不妨有空來這里進行細致觀察、科研,提出您的獨到見解,為圓滿解釋這一自然現(xiàn)象的奧秘貢獻智慧。
這一小景觀,名叫情侶石,前面看到的都是長壽星、壽星;而這里卻生長了一組詩情畫意的現(xiàn)代景觀,他們雖然景觀小,可形象逼真,有道是:朦朧月光下,夫妻偷接吻,婆婆巧湊見,羞的紅了臉。
石林坊像一片茂密的草原,鮮花盛開,給人們一種生機盎然的新氣象。右邊一潭綠水,四周荷葉分布,水中倒影給人們一種無窮的樂趣。這些蓮花荷葉也是碳酸鈣在水中日久積累沉積的結果,其生長過程也相當緩慢。
這是雞冠洞中的最大的一面石簾,也叫垂簾聽政。它像云南石林風光,石鐘乳規(guī)劃整齊排列,密不透風,說似石林,可它在洞內,所以景觀又取名——石林坊。向下看,瑤池宮全貌展現(xiàn)在大家面前,洞頂鐘乳石星羅棋布,狀如冰掛銀條,洞底大小粗細不等的石筍四周站立,好像千軍萬馬操戈訓練,五光六色的燈光給燈雞冠洞中增添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雞冠洞全景觀今天我就講解到這里。欒川景區(qū)密布,氣像萬千,總的一名話,游遍千山萬水,還是欒川最美。歡迎有識之士到欒川共同描繪明媚的明天。
河南景區(qū)導游詞篇九
各位朋友,大家好。
我是王導,歡迎大家到河南來,首先向你們介紹的是河南洛陽的牡丹。洛陽牡丹,花朵碩大,雍容華貴,秀韻多姿,彩冠群花。她是繁榮昌盛、和平幸福、富貴吉祥的象征,被中外游客譽為“國色天香”、“花中之王”。牡丹是中國的國花。人人都說洛陽牡丹甲天下,而王城公園的牡丹甲洛陽。這就說明王城公園的牡丹是我們國家最好看的牡丹花。這里有美麗的牡丹仙子仡立在公園的中央,公園里的牡丹品種繁多,花色絕倫。有很多珍貴的品種,來到了公園仿佛置身于花的海洋。
好了,接下來我們?yōu)g覽洛陽最具代表性的旅游景點為之一的龍門石窟。這里有大大小小的佛象10萬尊。這里的佛象損壞較為嚴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1923年至1959年列強侵華時偷走了大量的佛頭。還有就是自然風化。龍門石窟是世界文化遺產,有非常多的中外游人來到這里瀏覽。放眼望去,大家眼前看到的這座大橋是龍門橋。龍門山原名伊闕山。傳說上古時期,大禹治水用一把斧子把伊闕山劈成了二半,就成了現(xiàn)在的香山和龍門山。山東的魚聽說了這個地方,非常向往,鼓足勇氣游到這里,輕輕一躍就變成了一條龍,龍門由此得名。大家看眼前的龍門二字是由陳毅元帥提寫的而龍門石窟四個字是由郭沫若提寫的,一文一武形成了鮮名的對比。龍門橋是我國跨度最大的'橋,它是仿照趙州橋建成的,全長303米它連接著香山和龍門山。順著青石板路走下去,這里是禹王池,這是大禹治水時留下的,這里的水質清徹見底,魚兒在水里自由自在的游來游去,聽說這里的水用來洗臉可以美容。
接下來是濱陽山洞,這里供奉著釋伽牟尼佛。早晨的第一縷陽光就照射在這里。摩崖三佛,是最丑的佛象,是武則天時期開鑿的,從北魏到北宋一共刻了400多年。萬佛洞是龍門石窟比較有代表性的洞窟,里面有十分之一的佛象,共15000個,最小的有4厘米。來到蓮花洞,它的路面都是由蝴蝶釘加固路基,深達地下60厘米。它的洞頂有一座大大的蓮花洞二邊密密麻麻排列整齊的佛象僅有2厘米,也是龍門石窟最小的佛象了。最后我們?yōu)g覽的地方叫奉先寺,它是這里最有代表性的的石窟。歷時25年雕鑿完成的,這里供奉著一佛二菩薩二弟子二天王二力士。這里的佛象雕刻的栩栩如生,嘴角上翹,面帶微笑。最大的佛頭高4米,從佛腳向上望去,不管在哪個方向佛的眼睛始終注視著你。
瀏覽完龍門石窟,我們將坐船順伊水而下。我真誠的希望大家能在這里得到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