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與妻書讀后感篇一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這是情人間最高的境界了吧。
許多人一輩子都在探尋:到底何為愛情?卻鮮有人得出最終結果。但是,在民國時期,卻有對戀人演繹了一場超越肉體,超越生死,超越靈魂的,讓天地都為之動容的完美愛情神話。
1911年4月24日,在起義的前三天,林覺民寫下了為后人所動容的《與妻書》字字血淚,讓人含淚。“吾作此書,淚珠與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這是一種怎樣的不舍之情啊!但是,國難當前,國賊尚存,這讓這位愛國的熱血青年不能為兒女私情而棄國家于不顧。
身懷一腔報國熱情,“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汝其勿悲!”多么遠大的抱負,多么理性的思考。林覺明能舍身為國的精神讓世人所感嘆。
雖然與妻子是封建的包辦婚姻,但是,二人在新婚之夜一見鐘情,并定下了死生契闊。共同生活的三年時間,留給妻子陳意映的,多為甜蜜,多為歡欣。這些回憶支撐了這個女子為期一年的生命,但最終,卻因憶夫成疾,終在,丈夫就義后的一年,也駕鶴西去。死時的她,面色雖蒼白,但是嘴角依然含著一種解脫般的笑容。也許,這對她來說是最好的結局了吧。二人雖未成連理枝,但亦可同為比翼鳥,從此海角天涯,不離不棄。
面對國家與愛人,林覺民雖有不舍,但依然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天下。面對生者與死者,其妻意映也含淚支持丈夫的選擇。
一個是滿腔抱負,學富五車的海外學成歸來的才子。一個是端莊賢慧的大家閨秀。二人看起來像是兩條不會相交的平行線,但是,越演繹出一場壯美的愛情故事。這不能說不是一場曠世之戀啊。
與妻書讀后感篇二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這是情人間最高的境界了吧。
許多人一輩子都在探尋:到底何為愛情?卻鮮有人得出最終結果。但是,在民國時期,卻有對戀人演繹了一場超越肉體,超越生死,超越靈魂的,讓天地都為之動容的完美愛情神話。
1911年4月24日,在起義的前三天,林覺民寫下了為后人所動容的《與妻書》字字血淚,讓人含淚。“吾作此書,淚珠與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這是一種怎樣的不舍之情啊!但是,國難當前,國賊尚存,這讓這位愛國的熱血青年不能為兒女私情而棄國家于不顧。
身懷一腔報國熱情,“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汝其勿悲!”多么遠大的抱負,多么理性的思考。林覺明能舍身為國的精神讓世人所感嘆。
雖然與妻子是封建的包辦婚姻,但是,二人在新婚之夜一見鐘情,并定下了死生契闊。共同生活的三年時間,留給妻子陳意映的,多為甜蜜,多為歡欣。這些回憶支撐了這個女子為期一年的生命,但最終,卻因憶夫成疾,終在,丈夫就義后的一年,也駕鶴西去。死時的她,面色雖蒼白,但是嘴角依然含著一種解脫般的笑容。也許,這對她來說是最好的結局了吧。二人雖未成連理枝,但亦可同為比翼鳥,從此海角天涯,不離不棄。
面對國家與愛人,林覺民雖有不舍,但依然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天下。面對生者與死者,其妻意映也含淚支持丈夫的選擇。
一個是滿腔抱負,學富五車的海外學成歸來的才子。一個是端莊賢慧的大家閨秀。二人看起來像是兩條不會相交的平行線,但是,越演繹出一場壯美的愛情故事。這不能說不是一場曠世之戀啊。
與妻書讀后感篇三
1.掌握文中的實詞、虛詞。
2.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中有深刻內涵的句子。
3.通過誦讀,感悟文章情感,體悟作者為天下人謀幸福的革命豪情和理性自覺。
二、課時安排
1課時。
三、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要求
1.借助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流暢地通讀全文,初步疏通文意。
2.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畫出蘊含真摯感情、內涵豐富的句子。
3.反復朗讀全文,體味文中的兒女情長和革命豪情。
(二)教學活動
1.導入新課。
2.作者及背景介紹。(借助課文注釋及多媒體)
3.正音正字。
(1)教師范讀課文。(把握節奏,讀準每一個字)
(2)下列加點的字該怎么讀?如何理解其含義?(多媒體顯示)
意映卿卿如晤(wù) 幾家能彀(gòu)
必不能禁失吾之悲(jīn)嗟夫(jiē)
吾靈尚依依旁汝也(bàng) 使之肖吾(xiào)
4.學生討論交流。
(1)文中的多義詞,如:
①且以汝之有身也懷孕
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 自身
②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 信
不能竟書而欲擱筆 寫
③則亦教其以父志為志 代詞,他
吾亦望其言是實代詞,那
獨善其身 代詞,自己
汝其勿悲 副詞,表示期望
(2)詞類活用現象,如:
①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 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②瓜分之日可以死?????
④汝幸而偶我?????
⑤當盡吾意為幸???
(3)找出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如:
①吾嘗語曰:“與使吾先死也,無寧汝先吾而死。”
②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
……??
5.再次朗讀課文,體味作者感情。
6.展開質疑、討論活動。
(1)作者的衷情是什么?
明確:作者“忍悲”所言衷情是:“吾至愛汝”并“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從而“使吾勇于就死”,并“敢先汝而死”,進而慰“汝不必以無侶悲”。
(2)作者是圍繞什么來表達衷情的?
明確:作者圍繞“恐汝不察吾衷,謂吾忍舍汝而死,謂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 ——實際上即“吾衷”二字來表達衷情的。
(3)作者是怎樣表達衷情的?
明確:全文以“忍悲為汝言”的“吾衷”為主線,結合抒情憶事,進行深刻的說理,表達了“吾至愛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復雜的思想感情。
全文按主線“吾衷”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忍悲為汝言之”——交代寫信的原因和心情。
思考:①作者為什么要悲呢?
②為什么要訴“吾衷”???
第二部分:(第二至四自然段):從情理、事勢、后事等幾方面具體闡述“吾衷”。
這是本文的主體部分,對“吾衷”作了真實、深刻、詳盡的闡述,感人肺腑,教人激奮,慰人勿悲,從而達到了作者寫信的目的。
第三部分:(第五至六自然段):加深言情,情深永相旁;深入說理,志高不幸生。這是第二部分的補充和加深。
這樣就全面地闡明了“情至生死永相旁,志高不幸生中國”的真情實理,使全文的言情說理達到了至善至深的地步,顯示了作者的情操、理想之高尚,突出了作者文筆之精粹。
(4)想一想,這篇絕筆為什么會感人至深?
明確:文章第四自然段,作者以深情的筆墨記敘了幾件往事,表達了對妻子的愛戀和為妻子著想“無所不至”的一片真情。這種“吾至愛汝”的夫妻之情至誠美好,令人感動;但更令人感動的是,“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的獻身精神及由此而闡述的道理。
林覺民為造福天下放棄自己幸福和生命的說理過程,是對其摯愛陳意映的說理,更是對自己的說理。正是因為它是對革命者本身的說理,革命者本身才由意志作出決斷,自愿犧牲本身的生命、幸福、自由,以及與此相關聯的家人、好友的幸福、情感,投身于革命洪流。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了革命者的人性的光輝和理性的自覺。
7.寫作技巧小結。
想一想,這篇文章在寫作方面有什么特點?
明確:記敘、議論、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1)通覽全文,很多語句都是直接抒情的。從開頭的“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到末了的“嗟夫!巾短情長,所未盡者尚有萬千……汝不能舍吾,其時時于夢中得我乎!”這些話語,正是面臨為革命英勇獻身之時,從內心洶涌而出的強烈的感情浪濤。
8.作業。
(1)課堂完成課本p107頁第四題。
(2)預習《逍遙游》。
與妻書讀后感篇四
《與妻書》顧名思義就是給妻子的一封信,這封信是林覺民在1911年黃花崗起義的三天前即4月24日晚寫給其妻子的訣別信。
這封信最讓我感動的是開頭的第一句話“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吾作此書時,淚珠和筆墨齊下。”對我的感受是林覺民在開頭時就告訴其妻子,直抒胸臆,表達了他對其妻子不舍卻不得不離開的心情。
《與妻書》語言很真,富有感情,很快就在我的腦海中浮現出場景——林覺民是含淚寫著《與妻書》的;而妻子看《與妻書》時,哭紅著的眼睛,時不時哭著,一手拿著書信,而另一只手卻用袖口擦著時不時從眼睛里流出的滴滴淚珠,抽泣著,而在她身旁的孩子也在哭泣著,哭紅的眼睛很讓人心疼,林覺民的妻子還懷著孩子,還未出生,但我卻似乎已經感受到了她肚子里的孩子也在一邊聽母親訴說,一邊也在哭泣,而林覺民的父母也在一旁哭得已經不省人事了。這便是我讀《與妻書》感受最深,最真的感情了!
當然,在我的腦海里浮現的也不止這幾幅,也有林覺民和妻子相愛的場景,在畫面中一家人生活得其樂融融,十分幸福。真讓人羨慕嫉妒恨啊!但我同時又為這個結局感到可惜和惋惜,對上天的不滿,為什么結局是這樣的?真讓人為之一顫。
在林覺民的筆下,有句話讓我很深刻:‘與使吾先死也,無寧汝先我而死。’其意思為:與其讓我先死,不如讓你先死。當我剛看到這句時,有些驚訝。但后來才理解涵義,發現她其實是為他的妻子著想的。好感人啊!
最后林覺民是為了國家而犧牲的,我也理解他的做法,在那抗日時期,在國家和家庭之間,他毅然的選擇了國家,因為他知道沒有國家,就沒有家庭,這也是為了千千萬萬的家庭著想啊!看出他偉大無私奉獻的精神!同時也有他身為中國人的那種偉大的愛國精神,深值我們去學習!
與妻書讀后感篇五
有人說:“不讀《出師表》不知忠,不讀《陳情表》不知孝”,林覺民與妻書讀后感。我說不讀《與妻書》不懂真愛。
《與妻書》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覺民寫給愛妻的絕筆信。我具體不記得第一次看到這篇文章是什么時候了,隱約好像是在初三的自讀課本中,不過那時間由于閱歷和情感的積淀膚淺,似乎也讀不出什么味道。以后反復讀過好幾次,直到大學的某一天,我將其列入自己最愛的十篇文章之中,今天再讀時,忽然意識到該寫點什么了。
回想80多年前的那份真愛,我想只要是一個人,一個有血肉有情義的人,無不為這篇文章的真摯而動容,為這種至誠的大義之愛而感喟。
《與妻書》起筆非凡,書信的開頭就表現出了作者高超的駕馭語言的能力。“意映卿卿如晤”,是這份絕筆信的開頭。“意映”是作者愛妻的名字,即陳意映,而“卿卿”是作者對愛妻的尊稱。“卿卿”二字一般是用于妻子對丈夫的尊稱,作者用在此,可見對妻子的敬佩與尊重。林覺民是知識分子,曾東渡日本留學,歸國后,在家人的介紹下,他和陳意映結為連理,二人恩愛情長,后因林覺民加入愛國同盟組織,常年奔波在外,不曾照料妻子,因而心中一直存在著內疚與虧欠。在今壯志未酬事業未竟之際,他不能忘懷的還是自己的愛妻,而愛妻的形象已超過了單純的夫妻之愛,為了稱呼他,他用了“卿卿”二字。此二字比“親愛的”多了敬重,比“尊敬的”多了親切。“如晤”即好像會面的意思。由于革命的原因,作者與妻子聚少離多,有時候好幾個月不曾見面,今天在獄中恍若夢中一般,想起了愛妻的音容笑貌,好像看到了她的倩影,仿佛回到了愛妻的面前。當然這一見面就有好多話要說,要對自己摯愛的妻子說,而這些話是拖欠愛妻的,是以前從未說過的,在以前也是不可能說出口的,因為愛的表露永遠都是在生離死別時。
“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又恐汝不察吾衷,謂吾忍舍汝而死,謂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為汝言之。這一段文字情真意切,讀后情入肺腑,讓人潸然淚下。我想我在這兒肢解這段文字是對作者真情的褻瀆吧!因為這份絕筆書一千三百余字是一氣呵成的,是作者咬破手指頭后將血與墨融合,用娟秀的小楷寫在手帕上的。但是我希望作者會原諒我的不恭,惟愿以真摯的感動回報此段文字給我的凈化。我想要寫這段文字,文學素養與真愛是缺一不可的。一個懷著極度悲傷的摯情,能在愛的驅使下理性的隱忍著流露,壓抑著釋放,淚珠和筆墨齊下,非常人能夠做到。但是在這種情況下,作者為什么還要寫出來呢?因為,這是最后的心上話,不說給愛妻聽以后就永遠沒有機會了。作者未負天下人,未負泱泱中華之億萬民眾,而偏偏負了愛妻一個人。眼見妻子以個人要承擔起整個家庭重擔,要抓養孩子成人,這一切的一切,作者唯求得到愛妻的理解與原諒。“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來,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七尺男兒并非無情之人,并非是為了逃避責任而去死。而是愛她太深,也正因為愛她太深,作者才能勇敢的面對死亡。這是真愛中無上的責任。突然記起《泰坦尼克號》中男主人為了心愛的女人擔負起替她死的場景。不過那種愛是小愛,作者不僅愛妻子,更愛天下無數鴛鴦,在自己比翼齊飛的時候,他明白必須以天下為己任,成全他人的摯愛,而這種最高境界的愛是源于對愛的無比忠貞的。作者記起了初婚時二人花前月下的幸福,想到和愛妻同生共死,永結百年。但是他們的真愛在滿街狼犬之下不容于世,他們的愿望生不逢時,因而想到用死來捍衛。但是想到愛妻已有身孕,恐怕這種做法對她的打擊太大,是愛妻所不能承受的。但是在矛盾的驅使下,作者說了。這一說使他真正明白了愛的真諦。“所有偉大的愛都必須用責任來維護,用死來捍衛”。作者明白了用死來捍衛愛情,但是他還是放不下妻子,放不下妻子從此后忍受孤獨,不過這一切已經沒有辦法了,唯一的辦法就是有來世。來世一定選擇陪伴在愛妻身邊,實現剛結婚時共同許下的諾和,陪愛妻指花誓月,和愛妻白頭偕老,讀后感《林覺民與妻書讀后感》。“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作者死而無憾,但是還有妻子兒女,只希望妻子將孩子抓養成人,繼父不屈與多情,延續和繼承他未竟的革命事業。不過貧困帶來的艱辛,使得這一切做起來又非輕而易舉。想到這里,作者突然沒有話了,只聽到妻子的哭聲,本想為她擦干眼淚 ,但是天涯海角,不能實現,因而就陪愛妻一起哭泣。這哭聲驚天地泣鬼神。種愛一方手帕怎能承載,我想作者的眼淚一定流到生命的盡頭了吧。
陳意映讀書不多,但把手帕承載的情卻讀得淋漓盡致。如果我們能夠體悟明白,人生有一段這種哭不出來的情,掩飾在作者生前死后已經交割清楚的前提下,我想二十四歲的生命一夜會成熟,在刑場上的林覺民內心肯定出奇的平靜,人格也無比偉岸。
與妻書讀后感篇六
《與妻書》顧名思義就是給妻子的一封信,這封信是林覺民在1911年黃花崗起義的三天前即4月24日晚寫給其妻子的訣別信。
這封信最讓我感動的是開頭的第一句話“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吾作此書時,淚珠和筆墨齊下。”對我的感受是林覺民在開頭時就告訴其妻子,直抒胸臆,表達了他對其妻子不舍卻不得不離開的心情。
《與妻書》語言很真,富有感情,很快就在我的腦海中浮現出場景――林覺民是含淚寫著《與妻書》的;而妻子看《與妻書》時,哭紅著的眼睛,時不時哭著,一手拿著書信,而另一只手卻用袖口擦著時不時從眼睛里流出的滴滴淚珠,抽泣著,而在她身旁的孩子也在哭泣著,哭紅的眼睛很讓人心疼,林覺民的妻子還懷著孩子,還未出生,但我卻似乎已經感受到了她肚子里的孩子也在一邊聽母親訴說,一邊也在哭泣,而林覺民的父母也在一旁哭得已經不省人事了。――這便是我讀《與妻書》感受最深,最真的感情了!
當然,在我的腦海里浮現的也不止這幾幅,也有林覺民和妻子相愛的場景,在畫面中一家人生活得其樂融融,十分幸福。真讓人羨慕嫉妒恨啊!但我同時又為這個結局感到可惜和惋惜,對上天的不滿,為什么結局是這樣的?真讓人為之一顫。
在林覺民的筆下,有句話讓我很深刻:‘與使吾先死也,無寧汝先我而死。’其意思為:與其讓我先死,不如讓你先死。當我剛看到這句時,有些驚訝。但后來才理解涵義,發現她其實是為他的妻子著想的。好感人啊!
最后林覺民是為了國家而犧牲的,我也理解他的做法,在那抗日時期,在國家和家庭之間,他毅然的選擇了國家,因為他知道沒有國家,就沒有家庭,這也是為了千千萬萬的家庭著想啊!看出他偉大無私奉獻的精神!同時也有他身為中國人的那種偉大的愛國精神,深值我們去學習!
這個人的名字,永遠的鐫刻于冰冷的石頭上,有人記得,有人忘記,有人懷念,有人漠然。一篇兒女情長的訣別書,讓人記得的,遠遠,多過于他的生平和犧牲。然而,還是有人被遺忘,還是有人被歲月的’輕塵一層層模糊掉曾經的名字,一如曾經車水馬龍的大唐,一如曾經千瘡百孔的晚清,被歷史的浪潮托起,又壓下,這一起一落間,便空空流轉了幾個輪回。
不會不記得那一篇寫在白手帕上作別的遺書,好男兒為國拋頭顱、灑熱血,奔赴刑場的前夜,用最濃的情意,寫下對妻子全部的愛戀。“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每每讀至此處,喉頭便被噎住,忍不住眼眶就紅起來,通篇都是“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的繾綣情長,在血色腥風中,開出一朵絕美的情花。
誰給你選擇的權利,讓你就這樣的離去?
不是不愛,是太愛,愛到不能同生共死。從字里行間可以看出,陳意映之前是盡知丈夫的危險,不舍得獨活的,她那一句“與使吾先死也,無寧汝先吾而死。”早已表明了她的態度。然而,然而,她終究還是孤獨的活下來,為了林覺民留下來的那個遺腹子,一個人,在剩下的歲月里,將短暫的歡愛,咀嚼成蒼白的回憶。她的余生,永遠被定格在1911年3月11日,一篇《與妻書》,是林覺民人世的絕筆,是陳意映苦難的開始,她的一輩子,從此就延伸于數不完的夜和載沉載浮的凌遲中,永生永世,為那個名字輾轉不眠。
想來,林覺民不是沒有痛的。盡管他們的愛情開始于婚姻之后,他對陳意映的愛,卻是寫不盡的情深意長。我不知道這個二十四歲的年青男子在那一晚是怎樣復雜的心情,但是一篇《與妻書》,讓我們看到一個熱血革命者真實多情的一面。他不是神,他是人,一個用情極重極深的男人。他愛他的妻子,也愛他的國家,他可以從容的面對死亡,卻無法割舍摯愛的妻。聲聲血,字字淚,男兒柔情,到此時慟人心腸,寸斷難述。被這樣的男人深愛,是幸福的,也是痛苦的,放不下兒女情長,就只有夜守空閨、獨坐暗泣了。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歷史一頁頁的翻過,那么多的名字,輕輕蒙上了薄塵。然而,終究會有一個名字不會被我們忘記,有那么一段血色的愛情,冷凝成黛色的淚滴,掛在長滿青苔的石頭墓碑,見證血雨腥風中,兩個人的生死契闊。只看那百年黃昏,褪色成黯淡的一頁薄箋,空庭夜冷,十丈紅塵轉瞬就落成了青苔的記憶。
面前有不同的片斷閃過,交疊,似是那夜流淚作別的林覺民,又似手捧與妻書痛哭失聲的陳意映,又見空庭日晚,又見長門青苔,又見墨淚斑斑,又見鮮血淋漓……意映卿卿,意映卿卿,夜半驚醒的時候,是誰在哭濕的枕邊輕聲低喚?怕只怕縱使相見應不識,那蒼蒼白發,那一臉風霜,那蒼白憔悴,那斷腸傷心。縱使不負天下,可是,終究還是負了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