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寫初冬的五律篇一
不奈荒城畔,那堪晚照中。
野晴霜浥綠,山冷雨催紅。
游子灞陵道,美人長信宮。
等閑居歲暮,搖落意無窮。
風吹一片葉,萬物已驚秋。
獨夜他鄉淚,年年為客愁。
別離何處盡?搖落幾時休?
不及磻溪叟,身閑長自由。
早秋驚落葉,飄零似客心。
翻飛未肯下,猶言惜故林。
寒山十月旦,霜葉一時新。
似燒非因火,如花不待春。
連行排絳帳,亂落剪紅巾。
解駐籃輿看,風前唯兩人。
煩暑郁未退,涼飆潛已起。
寒溫與盛衰,遞相為表里。
蕭蕭秋林下,一葉忽先委。
勿言微搖落,搖落從此始。
臨風杪秋樹,對酒長年人。
醉貌如霜葉,雖紅不是春。
青青高槐葉,采掇付中廚。新面來近市,汁滓宛相俱。
入鼎資過熟,加餐愁欲無。碧鮮俱照箸,香飯兼苞蘆。
經齒冷于雪,勸人投此珠。愿隨金騕褭,走置錦屠蘇。
路遠思恐泥,興深終不渝。獻芹則小小,薦藻明區區。
萬里露寒殿,開冰清玉壺。君王納涼晚,此味亦時須。
蕭疏桐葉上,月白露初團。滴瀝清光滿,熒煌素彩寒。
風搖愁玉墜,枝動惜珠干。氣冷疑秋晚,聲微覺夜闌。
凝空流欲遍,潤物凈宜看。莫厭窺臨倦,將晞聚更難。
落多秋亦晚,窗外見諸鄰。
世上誰驚盡,林間獨掃頻。
蕭騷微月夜,重疊早霜晨。
昨日繁陰在,鶯聲樹樹春。
陳綠向參差,初紅已重疊。
中庭初掃地,繞樹三兩葉。
白首看黃葉,徂顏復幾何。
空慚棠樹下,不見政成歌。
寫初冬的五律篇二
外侮需人御,將軍賦采薇。
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羆威。
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
沙場竟殞命,壯志也無違。
翻譯:
來自國外的侮弄需要人去抵擋,戴安瀾將軍受命于危難之中,率部遠征,用自己的行動譜寫了一曲抗日的《采薇》詩篇。
戴安瀾將軍所率領的200師靠英勇善戰,勇敢頑強,大滅了日本帝國主義的威風。
東瓜之戰中,將軍率領將士浴血奮戰,終于堅守住了東瓜重鎮,又在棠吉之戰中,率領將士從日寇手中奪回了棠吉。
一代抗日英杰竟然命喪緬北戰侵,將軍雖壯志未酬,卻用自己年輕的生命實踐了自己的凌云壯志,死得其所,死而無憾。
注釋
五律:五言律詩的簡稱。五律是律詩的一種,每篇一般為八句,每句五個字;偶句末一字押平聲韻,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須一韻到底;句內和句間要講平仄,中間四句按常規要用對仗。
戴安瀾:(1904——1942)號海鷗,安徽無為人。
外侮:來自國外的侮弄。侮:欺負,侮辱。此指當年日本軍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御:抵擋。
將軍賦采薇:賦,朗誦。采薇,《詩·小雅》中有《采薇》篇,其詩描寫戍邊抗擊外族入侵的兵士久歷艱苦,在回鄉的路上又飽受饑寒。
師:軍隊。此指戴所率領的國民黨第5軍第200師。
虎羆:這里比喻兇勐的敵人。羆,見《七律·冬云》(羆)注。
東瓜:即同古,緬甸南部重鎮。
棠吉:緬甸中部地名。
沙侵:即戰侵。競:副詞,竟然,表示有點出乎意料。殞命:喪命。
無違:沒有違背。
賞析:
“外侮需人御,將軍賦采薇。”首聯二句,直書事始,即從戴安瀾將軍率所部入緬甸遠征抗日寫起。兩句是因果關系。國難當頭,拄危急需棟梁;驍將受命,慷慨即赴疆場。詩人一落筆便將被挽者的高大形象安置在民族反侵略戰爭的大背景中,凜然正氣,遂爾籠罩全篇。“賦采薇”三字,用遠征赴敵的古典,精切不移,于敘事則有雍容不迫之氣度,于行文則有淵雅流麗之風致。
“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羆威。”頷聯二句,守律對仗,突出戴安瀾將軍所轄之第二○○師的軍威。上句言其裝備之精良,扣住其師為機械化部隊的特點。不過,武器雖然很重要,但戰爭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還是人,故下句緊接著就強調該師將士之勇勐,筆意十分周至,且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觀點,見識甚為高卓。古詩詞中例多以虎羆、貔貅之類勐獸來贊頌勇武的軍隊,本篇卻說“勇奪虎羆威”,是翻倍寫法,比直接用虎羆來形容悍師勁旅,更其生動。此五字神采飛揚,亦是一篇之警策。“機械”、“虎羆”,各為本句自對,也頗工致。
“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頸聯二句,仍然守律駢偶。辭意是進而敘說第二○○師在緬甸的戰爭歷程。“東瓜”、“棠吉”,以域外戰地譯名入詩,謂之實錄,可稱“詩史”。當日參加戴安瀾將軍追悼會者,很多是第二○○師的將士,挽詩中特別提及他們在緬甸的戰斗經歷,對他們來說,倍顯親切。這樣,挽詩也就收到了很好的政治效果。
“沙場竟殞命,壯志也無違。”尾聯二句,收筆回到戴安瀾將軍本身,哀悼他赍志以歿,繳出挽詩吊唁逝者的主題。一“竟”字寫出詩人聞此將星隕落之噩耗后的震驚與痛惜,虛字傳神,富有感情色彩。而痛惜之余,思及戴安瀾將軍是為世界反法西斯斗爭暨中華民族的`抗戰大業而獻身的,乃覺得他雖死猶榮,重于泰山,故結句贊其壯志無違——壯志無違則問心無愧,將軍的英靈可以含笑于九泉了。這里名副其實是卒章顯“志”:此“壯志”是戴安瀾將軍之壯志,又是詩人毛澤東之壯志,更是當日四萬萬中華兒女之壯志。孔夫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篇)日本侵略者的罪惡的子彈,能夠射穿將軍的軀體,卻不能夠毀滅將軍的精神。一夫之志尚不可奪,何況四萬萬眾之志乎?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毛澤東此詩不啻是借歌頌一個戴安瀾將軍來歌頌整個中華民族不怕流血、不怕犧牲、前仆后繼、誓與侵略者奮戰到底的偉大精神。所吊者國之殤而所彰揚者國之魂,其筆重矣!其旨大矣!
全詩以戴安瀾將軍率部人緬抗日為題材,以緬南東瓜之戰、緬中棠吉之戰以及緬北遭遇伏擊、不幸犧牲為線索,歌頌了戴安瀾將軍的抗日偉績和反侵略的英雄氣概。為了民族的利益而英勇獻身,長歌當哭,英名永存。
寫初冬的五律篇三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應羞,畫闌開處冠中秋。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
翻譯
此花淺黃而清幽,形貌溫順又嬌羞。性情蕭疏遠離塵世,它的濃香卻久久存留。無須用淺綠或大紅的色相去招搖炫弄,它本來就是花中的第一流。
注釋
楚人:均指屈原。
可煞:疑問詞,猶可是。
情思:情意。
何事:為何。
寫初冬的五律篇四
詠物詩詞一般以詠物抒情為主,絕少議論。李清照的這首詠桂詞一反傳統,以議論入詞,又托物抒懷。詠物既不乏形象,議論也能充滿詩意,堪稱別開生面。“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短短十四字卻形神兼備,寫出了桂花的獨特風韻。
上句重在賦“色”,兼及體性;下句重在詠懷,突出“香”字。據有關記載,桂樹花白者名銀桂,黃者名金桂,紅者為丹桂。它常生于高山之上,冬夏常青,以同類為林,間無雜樹。又秋天開花者為多,其花香味濃郁。色黃而冠之以“輕”,再加上“暗淡”二字,說明她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澤和秾艷嬌媚的顏色取悅于人。雖色淡光暗,卻秉性溫雅柔和,像一位恬靜的淑女,自有其獨特的動人風韻。令人愛慕不已。她又情懷疏淡,遠跡深山,惟將濃郁的芳香常飄人間,猶如一位隱居的君子,以其高尚的德行情操,贏得了世人的敬佩。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形神兼備地寫出了桂花的獨特風韻。她的顏色并不艷麗,“暗淡輕黃”,與很多名花相比,外表遜色得多。她的社會聲望也很一般,“情疏跡遠”,并沒有得到什么榮耀和寵幸,更不會有人給她熱捧恭維。但是她的體性溫柔,香留天地之間。
“何須淺碧輕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從這兩句起直至歇拍,都是以議論的方式行文。這兩句是議論的第一層。花當然是以紅為美的。至于碧牡丹、綠萼梅之類,那就更為名貴了。這些都是桂花沒有具備的。但是作者認為,內在美,比外在美更為重要。“何須”二字,把各種名花一筆蕩開,突出了色淡香濃、跡遠品高的桂花,斷定她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應羞,畫欄開處冠中秋。”這是議論的第二層。梅花既有妍麗的外美,更有迎霜雪而開的高潔的內美。菊花更是人所共同認可的“君子之花”,兼具內外之美。但是這兩種名花,在桂花的面前都自嘆不如,都產生了羞愧和妒忌的心理。經過這樣的比較抑揚,桂花的定位就很清楚了。所以作者論定:桂花是眾多的秋季名花之冠。
“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這是議論的第三層。“騷人”,指屈原。屈原在《離騷》中,用褒揚之筆,列舉了各種各樣的香草名花,以比況君子修身美德,可是偏偏沒有提到桂花。所以作者抱怨他“可煞無情思”。屈原的人品和才德,是人所共同景仰的,這也包括作者李清照在內。對這位先賢的抱怨,更突出了作者對桂花的珍重。
李清照的這首詠物詞詠物而不滯于物。草間或以群花作比,或以梅菊陪襯,或評騭古人,從多層次的議論中,形象地展現了她那超塵脫俗的美學觀點和對桂花由衷的贊美和崇敬。桂花貌不出眾,色不誘人,但卻“暗淡輕黃”、“情疏跡遠”而又馥香自芳,這正是詞人品格的寫照。這首詞顯示了詞人卓爾不群的審美品味,值得用心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