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古都開封篇一
;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明朝滅亡,清承明制,繼續以北京為首都,歷經順治、康熙、雍正、乾隆等13朝,于公元1912年辛亥革命爆發后,清帝宣布退位。歷經268年的清北京,作為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的都城,不僅在國家統一、疆域穩定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而且推動了多民族、多地域、多宗教文化的交流,對于商業貿易的繁榮和傳統學術文化的興盛乃至對外交流的發展,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可以說,清北京既是中國傳統社會的古都鼎盛時期,也為我國都城從傳統向近現代國家首都的轉變奠定了基礎。
促進了多民族國家的形成
清入關之前,后金政權的都城并不在北京,但隨著后來統一進程的推進,清政權將都城遷往北京便成為了必然之勢。早在明萬歷十一年(公元1583年)五月,努爾哈赤以祖、父遺甲十三副起兵,此后,逐步統一女真各部。萬歷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在赫圖阿拉(又稱興京)稱汗,建立后金政權。隨著統一進程的發展,為了取代明朝,努爾哈赤又不斷遷都。天命六年(公元1621年),由興京遷都遼陽。天命十年又自遼陽遷都沈陽。努爾哈赤死后,皇太極即位于此,擴建沈陽城并營建宮殿。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皇太極去汗號稱皇帝,定國號“大清”。清統治者非常清楚,要想統一中國,就必須“底定中原”“建都燕京”。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五月,都察院參政祖可法、張存仁向朝廷建議:“蓋京師為天下之根本,兆民所瞻望而取則者也,京師理則天下不煩撻伐,而近悅遠來、率從恐后矣。”(《清世祖實錄》卷五)攝政王多爾袞也說:“我國建都燕京,天下軍民之罹難者,如在水火之中,可即傳檄救之。”(《清世祖實錄》卷五)八月二十日,順治皇帝自盛京啟程,前往北京。九月十九日,順治帝自正陽門入宮。十月初一日,順治帝“以定鼎燕京,親詣南郊,告祭天地,即皇帝位”。(《清世祖實錄》卷九)
順治帝大典,不僅宣布清政權正式遷都北京,而且實現了從地方到全國一統的轉變,北京自元、明以來的全國政治中心地位也迎來了新的發展階段。清朝定都北京后,不僅清政權站穩了腳跟,而且以北京為中心向全國輻射,歷經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終于實現了中國的統一。清朝的統一是中國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次統一,并最終奠定了中國的疆域和版圖,它發生在中國從傳統走向近代之前,也發生在西方列強大規模侵略中國之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北京作為清代都城,政治大一統所帶來的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都對清代中國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促進了本土文化的融合
多民族文化的交流。入關定都北京后,清政府大量內遷八旗人口,于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下令圈占北京內城,漢官、商人、平民等,除投充八旗者及衙屬內居住之胥吏、寺廟中居住之僧道,盡遷外城,而分置滿、蒙、漢八旗于內城。有清一代,北京內城一直是八旗人口的集中聚居區,而且八旗的民族成分十分復雜,其中除了滿族、蒙古族、漢族之外,還有達斡爾族、錫伯族,甚至朝鮮族、俄羅斯族等。外城不同于內城,清初政府全部圈占內城之后,外城即成為清代北京漢人、漢官和商人的集中聚居區。此外,隨著很多喇嘛寺廟的建立,不少藏族僧人也遍布北京城。因此,清前期北京城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城市,而多民族的聚居自然也帶來了多民族文化的交流。
多宗教文化的交流。自元明以來,佛教、道教就在北京有長足的發展,清代多宗教文化融合的趨勢更加明顯。清代北京藏傳佛教寺廟的修建,直接帶來了很多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漸漸形成了上至朝廷皇室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都積極參與的一些民俗活動,比如“白塔燃燈”“雍和宮舍粥”“繞塔”“喇嘛打鬼”等,這些蘊含著藏傳佛教文化的宗教活動,逐漸地融合、演變為北京民俗的一部分。
多地域文化的交流。當時北京的商鋪大多由各地富商開設,在崇文、宣武門外出現了很多地方會館或商務性質的同業會館。“貨行、會館之多不啻什百倍于天下各外省。且正陽、崇文、宣武門外,貨行、會館之多又不啻什百倍于京師各門外。”(《顏料行會館碑記》)這些會館和商鋪一樣,傳遞的同樣是各地域的文化內容。眾多會館中不僅說著鄉土鄉音,吃著地方菜,而且唱著地方戲,供奉著各地神祇,簡直就是地方文化博覽會。
多地域的文化交流和融匯在清代北京文化形成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飲食就匯聚了南北口味。乾隆末年楊米人在竹枝詞中寫道:“兩紹三燒要滿壺,掛爐鴨子與燒豬。鐵勺敲得連聲響,糊辣原來是腳魚。爆肚油肝香貫腸,木樨黃菜片兒湯。母雞館里醺醺醉,明日相逢大酒缸。”又寫道:“不是西湖五柳居,漫將酸醋溜鮮魚。粉牌豆腐名南炒,能似家園味也無?”(楊米人等《清代北京竹枝詞》)可見,當時的京城不僅流行北味,而且南方菜也很多,更形成了一些不南不北的四不像口味。
促進了首都經濟的繁榮
大運河作為中國傳統社會中大規模調集物資產品和商業交流的主要運輸方式,對于城市的興起特別是中國近現代工商業城市的形成發揮了特殊的作用。以都城北京作為樞紐的大運河不僅影響中國傳統城市的興衰變化,而且還影響城市的分布和體系。運河營造了城市,城市推動了運河的不斷發展,城因運河而興,運河因城而鑿,運河與城市一起又推動著運河城市經濟的繁榮。
以首都功能需求為主導的大運河作為世界上最長的人工開鑿運河,它連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緊密地聯系了國家政治中心與江南各個經濟區域,帶動了沿途市縣之間的經濟文化往來,是當時中國最重要的交通運輸要道和經濟命脈,對于維護經濟發展、社會和諧、政治穩定都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早在明末清初,隨著傳教士來到北京,西方文化元素就開始進入北京。然而,相較于對傳教士所帶來宗教和西學的拒絕與抵觸,傳教士所帶來的生活元素則比較順利地進入了中國人的生活。明朝末年,利瑪竇一到北京,就向皇帝敬獻了自鳴鐘。當時的明朝萬歷皇帝對自鳴鐘很感興趣,把玩不已。利瑪竇還將所帶來的西洋器物公開展示,像地球儀、天體儀以及精美的油畫圣母像,很多士大夫和民眾爭相觀看,深為吸引。
尤其清乾隆時期,朝廷雖然嚴厲禁止傳教士在地方傳教,但對于進貢物品是不禁止的。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為祝賀皇太后六十大壽,在京二十二名傳教士共同向乾隆帝進貢,其中就有著名的“萬年歡”的機械裝置。這件精心制造的西洋奇器,投乾隆帝之所好,皇帝甚是喜歡,為此還重重賞賜了西洋人。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李俊賢、潘廷璋所進兩種貢品:“新法遠鏡”和“驗氣筒”。對于“新法遠鏡”,進單上特別說明:“遠視便捷,其長一二尺,可抵舊法一二丈有余。”“驗氣筒”的標注是:“驗氣應用魚缸、鳥籠、銅鈴、銅管等物,大小共二十六件,驗氣應用玻璃罩筒等物大小共二十五件,俱有圖樣并解說。”對這兩件物品,乾隆皇帝都很喜歡。蔣友仁記述:“皇帝尚未決定收下望遠鏡,他先要了解這是何物,有何用處。”蔣友仁被派去進行解釋,在場的太監和其他大臣對望遠鏡都很滿意,皇帝用完餐后,一切安排妥當,“太監們便請他當場試驗,君主感覺到這架望遠鏡比他見過的都要好。他派兩名太監帶著它隨時跟在后面并吩咐我教他們使用和操作方法”。對于乾隆帝的西洋情趣,錢德明在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有著精辟的觀察與論述:“這位君主的愛好就像季節一樣多變。他原先喜歡音樂和噴射的水柱,現在則喜歡機械裝置和建筑物。惟有對繪畫的偏愛幾乎沒有變化。皇帝也可能會重新喜歡他曾經喜歡過的東西。”(《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
西式建筑也開始在北京出現。早在明末利瑪竇到達北京,四年后即在宣武門購得房產,建起北京城內第一座教堂,是為南堂。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湯若望神父又重建,成為北京城內第一座大教堂。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法國耶穌會士在中南海西岸蠶壇建起教堂,是為老北堂。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費隱在王府井建教堂,是為東堂。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德里格在西直門內購置土地建設了西直門天主堂,即為西堂。西洋建筑風格在清北京的影響還體現在宮廷苑囿之中,其中的代表作就是圓明園中的西洋樓,由諧奇趣、黃花陣等十余座西式建筑和庭院組成。整個建筑采用當時歐洲最流行的巴洛克和洛可可建筑風格。
西洋物品不僅流行于宮廷之中,一些東西也開始進入民間,甚至成為一種風尚。桐城楊米人于乾隆末年寫成的《都門竹枝詞》中就有“三針洋表最時興”句,反映了當時人對西洋鐘表的愛好。鐘表之外,西洋眼鏡也是京師社會中的流行風尚。試看:“車從熱鬧道中行,斜坐觀書不出聲。眼鏡戴來裝近視,學他名士老先生。近視人人戴眼鏡,鋪中深淺制分明。更饒養目輕猶巧,爭買皆由屬后生。”(《清代北京竹枝詞》)總之,西洋器物雖然也被很多人視為“奇技淫巧”,但不像西學一開始就受到各個層面的提防和反對,它作為一種生活元素更容易融入了清初北京的物質文化中。
可以說,北京作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后一個王朝的都城,不僅身處中外文化交流的舞臺前沿,展示了大國氣象,也經歷了激烈的中西文化碰撞,從而見證了中國從傳統向近現代的轉型。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責任編輯 / 金蕾蕾
相關熱詞搜索:;古都開封篇二
這些天,正直陽春三月,西安街頭飄起了柳絮,為西安添了一份春意。
人們都說,西安市十三朝古都,是一座歷史名城。這可真不假,西安處處都有幾分歷史的氣息。城市的中心是鐘樓,繁華的商業街區環繞著這座古老建筑,讓你在享受現代化生活時也能感受這座城市的暮鼓晨鐘。
西安的老城墻環繞著市區,城墻下有護城河。一墻一河守護著這座古都。城墻根下,古樹旁常能看到一群老人圍坐在樹陰下,拉著二胡唱秦腔;三五人一桌,圍在一起下棋。環城公園讓整日奔忙的人們有了親近自然的機會,早春時節,迎春花提前來報到了。櫻花、桃花爭先恐后地開了。賞花的人只要站在樹下,便可嗅到這花香。若是肯花時間,還可以在護城河邊垂釣,享受一下午的陽光,更有“怕得魚驚不應人”的趣味。
作為一座古城,小巷是必不可少的。回民街里,嘗一塊玫瑰鏡糕,品特色粉蒸肉,逛賣工藝品的小店是最悠閑的事。在書院門則可以欣賞到漂亮的字畫。小牌坊里,店主手持一桿筆,伏案創作是常可以看到的。還有許多出售各種型號的毛筆、宣紙的店鋪。還可以看到各種玉石,翠綠的、雪白的、透亮的,即使不買,看一看也滿足了。
西安的小吃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碗羊肉泡饃,細細地掰好饃,再讓師傅淋上香濃的羊肉湯,配上青菜,再加上辣子、醋、糖蒜,老米家的最好吃。肉夾饃也是西安一大特色,饃皮烤得脆脆的,夾上肥瘦想到的鹵肉,嘴還是和涼皮一起吃。岐山臊子面是酸懶的,面甩得筋道,臊子的制作也很講究,炒的時候要放豆腐、胡蘿卜、肉丁、土豆丁、黃花、雞蛋片等,做好后最撒上蔥花、香菜,就色香味俱全了。除此之外,西安小吃還有很多,如:胡辣湯、鍋貼、涼粉、酸菜餃子、灌湯包子、粗粉、油潑面、菠菜面、韭菜盒、油炸饃、桂花稠酒、柿子餅……真是數也數不盡。
西安的魅力,游走在城市的街頭最能感受得到。一種美好的氣氛從店鋪里,從路燈邊,從街上人們的笑臉中漫延,于是心也跟著暖起來。
我愛我的故鄉西安,它是我成長的地方。大街小巷里留著我的足跡,草野間藏著我的微笑,無論走到哪里我也忘不了它。因為,它早已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跡。
古都開封篇三
;【摘要】《古都》中描寫了京都的傳統文化、名勝古跡以及美麗的自然風光,其中包括種類繁多的樹木。本文以這些樹木為線索,通過淺析其背后的象征意義,進一步品味作者所描繪的情景交融的美學意境。
【關鍵詞】《古都》;樹木;象征意義;情景交融
《古都》發表于1962年,講述了一對孿生姐妹悲歡離合的故事,展示了京都的風俗風貌。細膩淡雅的筆觸,清晰自然的描寫,抒發了作者的懷舊與慨嘆。在這幅秀麗的古都畫卷中,有許多關于樹木的描寫,將這些內容逐一進行分析,便可從另一個角度重新感受該作品。
在作品中,川端康成使用“四季感”手法,以春夏秋冬季節的更替,襯托人物的感情變化。全文共分為九部分,其中第一至第三部分是寫春天,第四、第五部分是寫夏天,第六到第八部分是寫秋天,第九部分是寫冬天。
一、楓樹
關于楓樹的描寫出現在第一、第四、第五和第八部分,季節上屬于春天、夏天和深秋。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開篇就提到了楓樹以及楓樹上的紫花地丁。樹干比千重子的腰圍還粗。它那粗老的樹皮、長滿青苔的樹干,……在樹干彎曲的下方,有兩個小洞,紫花地丁就分別寄生在那兒,并且每到春天就開花。那長著老樹瘤子的粗干,直到高處都長滿了青苔,更增添了它的威武和雅致。……楓樹正抽出微紅的小嫩芽,蝶群在那上面翩翩飄舞,白色點點,襯得實在美極了。兩株紫花地丁的葉子和花朵,都在楓樹樹干新長的青苔上,投下了隱隱的影子。
從這些描寫中,首先我們可以發現顏色的美。紫色、白色、微紅色、青綠色,和諧地融為一體,在令讀者感到賞心悅目的同時,也表現了作者高雅的審美情趣。而老楓樹,雖歷經滄桑,仍顯“威武和雅致”,可以說,它象征著古老的京都,歷史悠久,飽經風霜,但時至今日依然令人贊嘆。老楓樹是頑強的,京都是頑強的,古老的傳統是頑強的,小說的主人公千重子雖羨慕而又向往這種頑強,但她深知自己并不是,于是便有了第四部分中的描寫。像那棵楓樹多頑強啊,可在我身上……我頂多就像生長在楓樹干小洞里的紫花地丁。此時的千重子剛剛在北山杉村邂逅與自己相像的苗子。身為棄兒的她,雖然一直渴望親情,但又害怕自己現在的地位受到威脅,幸福受到剝奪,因為正如寄生在老楓樹上的紫花地丁,她也是寄養的。在與苗子正式相見的第五部分,又出現了老楓樹紫花地丁。老楓樹樹干上那兩株紫花地丁也依稀可見。……看樣子,這兩株紫花地丁以前不曾見過面,而今晚是不是已經相會了呢?至此我們可以確定,兩株紫花地丁就是千重子與苗子這對姐妹的象征,而老楓樹則代表著她們生存的這座古都,這個時代。正如作者在第八部分中所寫,那棵老楓樹上長著的苔蘚,依然是綠油油的,而寄生在樹干上的那兩株紫花地丁的葉子,卻已經開始枯黃了。剛剛經歷戰亂的年代,窮苦的生活,造成了骨肉的分離。京都依然雄姿勃發,古老的傳統也在頑強地留存,卻只有那許多棄兒,注定一生漂泊,經歷分分合合。秋去冬來,花兒凋謝,但我們無不熱切地祈盼著,等到來年春天,它又會重煥生機,靜默開放。在此,作者通過普通的老楓樹和紫花地丁,伴隨著季節的推移,成功地刻畫出了時代的大背景和主人公的心理變化,使千重子的形象更加立體豐滿,躍然紙上。
二、櫻樹
關于櫻樹的描寫主要集中在前三部分,季節上屬于春天。
櫻花是日本的國花,日本人對櫻花的喜愛自然不用多說,而對京都之春的代表——紅色垂櫻,作者先是繪出一幅盛開的寫意畫:連低垂的細長枝梢上,都成簇成簇地開滿了紅色八重櫻。像這樣的花叢,與其說是花兒開在樹上,不如說是花兒鋪滿了枝頭。又繪出一幅盛開的動態圖:千重子走到櫻樹蔭下,微風輕輕地吹拂過來,花兒飄落在她的腳邊和肩上。花朵稀稀疏疏地飄落在櫻花樹下,有島還漂浮在池子的水面上整幅畫面還有其他點綴,松樹的翠綠、馬醉木的白花、蒼翠的山巒等等,描摹出了一幅令人心馳神往的京都春景圖。
值得注意的是,文中千重子的父母編造說,千重子是他們從賞夜櫻的祗園里搶來的,并且在千重子的再三追問下,仍堅持稱她是祗園的櫻花樹下出生的。太吉郎和阿繁固然是不想給自己的女兒冠以棄兒之名,稱之是出生在櫻花樹下也是如文中所寫,把千重子當作月宮下來的仙子,就像《竹取物語》里的赫映姬那樣。對于父母來說,這當然是一種美好的希冀,是上天賜給他們的寶貝。而對千重子本人來說,其象征恐怕正如文中第二部分所寫:平安神宮的紅色垂櫻正競相吐妍,我的心卻如此寂寞。千重子在春光明媚的季節里,卻滿懷愁苦;面對美景,卻觸景傷情,充滿了棄兒的辛酸。作者借垂櫻之美,為讀者勾勒出一個集美麗、哀怨于一身的少女形象,不得不說此乃神來之筆。
三、樟樹
關于樟樹的描寫出現在第三、第四部分以及第七部分,季節上屬于春季、夏季和秋季。
千重子在小說中是以擁有紫花地丁般可憐的形象出現的,而在第六部分與苗子在北山杉林中經過驟雨之后,現如今擁有了樟樹般巨大的力量。具體的表現就是接下來,千重子聽從了龍助的建議,給了家里的掌柜一點厲害臉色,之后又獲得了龍助的援助,幫忙店鋪的生意。而與苗子在北山杉林相會的時候,苗子就提議她幫忙料理店鋪,可見,這與后來千重子想要看樟樹、凝望樟樹、接受建議、獲得幫助,是有著必然聯系的。
樟樹在文中不僅暗示著強大的生命力,也是異地物種的象征。樟樹是生長在本州中部以南的樹木,從父親太吉郎的話中可看出,京都的樟樹長得比較小,類似于大盆景,可千重子卻認為,這樣的樟樹細看之下,仿佛擁有一股巨大的力量。父女二人對異邦品種的不同態度,也預見了兩人今后的未來。
通過作者的描寫,不僅樟樹的樹姿樹貌出現在讀者眼前,連帶著它那神奇的力量似乎也縈繞上空。春夏秋的樟樹之所以給人感覺不同,正是由于欣賞之人的心境發生了變化。作者以巧妙的立意,細膩的筆調,使得這些變化自然而然融入人心,引起共鳴。
四、杉樹
關于杉樹的描寫出現在第四至第六部分以及第九部分。季節上屬于夏季、秋季和冬季。
川端對杉樹的外形著墨不多,其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借助小說家大佛次郎在《京都之戀》上的一段描寫:北山的杉林層層疊疊,中略送來了悠長的林聲……除此之外還有:殘留在樹梢頂端的一簇簇葉子,也像是精巧的工藝品。挺拔的杉林,樹梢上還殘留著的葉子稍呈圓形,千重子把它看成是“冬天的花”。
千重子愛看杉樹是因為她覺得杉樹都長得亭亭玉立,美極了。要是人們的心也都那樣,該多好啊。說這話時候的千重子剛剛在北山杉村邂逅與自己相像的苗子,她還說自己的心是“彎彎曲曲的”。從這簡單的語句中,我們可以想見千重子當時內心的糾結與矛盾,既盼望和苗子的相認,又害怕、慌張,而感到悲傷。作者在散文《北山杉》中說過:京都的北山杉是《古都》的主要舞臺。千重子喜歡看杉樹、苗子棲居在北山杉林間、生父可能是勞動時從杉樹上摔下致死、乃至姐妹的相見、相離都與杉樹結下了不解之緣,兩人在樹下躲雨的場面,更是仰賴于杉林的襯托。
作者借杉林抒發了千重子思念生父的哀切情懷,更以杉林的堅挺、秀麗映襯了苗子性格的純樸、正直。從夏季的姐妹相見、相認,到秋季的相知,冬季的相離,每一部分都有杉樹的身影。杉樹被傾注了人物的主觀情感,由此達到了情與景的完美交融,使整個故事更加秀美凄婉,楚楚動人。
五、結語
《古都》是川端康成眾多作品中最為優雅的一篇,自然美、傳統美、人情美,三美合一,貫穿全文。作者以其非凡的藝術能力,將這幅絕美的畫卷徐徐展開;用夾雜著淡淡哀愁的語調,將整個故事娓娓道來。其中,對樹木的描寫完全是為了引起人物的感情,假寫樹木,實則抒情。而這種獨特的抒情描寫,超越了樹木本身,它講了一個京都里的故事,繪了一片有人、有情的森林。
【參考文獻】
相關熱詞搜索:;古都開封篇四
這段話出于川端康成的《古都》,是川端康成出于對傳統的切實的追求,寫了《古都》。《古都》的故事由紫花地丁娓娓道來:講述了佐田千重子和苗子這對孿生姐妹相離,相遇,相知,相認,最終又相離的凄楚動人的故事。
古都是指日本東京,也許我們看待日本時會帶有貶義的眼光,但在作者筆下,古都是那般繁華,那般充滿著日本獨特風情味的一座城市。在這樣一個充滿韻味的古都,那茂密的樹林,特有的古風長橋,千重子和苗子也相遇在那櫻花之下。
在我看來,千重子和苗子,兩個不同的人生,一個相同的靈魂。若千重子是一樹飄飛的櫻花樹,而苗子則是那個冬晨里微化的細雪。在那一個暖意的下午,我品著一杯暖茶,走進一個夢境,看到一個絕美的“八重櫻吹雪”之宴。于我,那是一種無與倫比的美。
在漫漫長的人生道路上,珍惜所擁有的幸福,接納命運的坎坷,以一顆易感動,易感恩的心慢慢成長。
望見,古都,那股繁華。
古都開封篇五
西安,中國西部重鎮,曾經的古都。在歷史的長河中,有多少歷史留存,有多少故事傳奇,濃墨重彩,絢麗輝煌。我有幸光顧此地,略為瀏覽。
那是1993年5月,公司組織赴西安參觀學習。我與同事小楊、小桂(芙蓉酒樓)一起,參予了此次活動。回憶起來,頗有印象。
我們乘火車,經十幾小時的歷程,下午5時抵達西安。到了西安市下屬的唐朝酒店。東道主安排我們品嘗了仿唐宮廷宴。有葫蘆雞、水晶蓮菜餅、奶湯鍋仔魚等。菜肴之豐盛,賞心眩目,讓我們體驗了一番大唐年代的味道。
第二天,我們到陜西省歷史博物館參觀。那莊嚴的建筑,肅靜的氛圍。再現了秦、唐時代的雄偉輝煌。館藏品有獸首瑪瑙,舞馬御杯銀壺,皇后玉璽,陶俑等。聽著講解員的介紹,我不由想起戰國年代和唐代的歷史畫面,真是金戈鐵馬,群雄爭霸呀。
下午,我們到了譽滿天下的第8世界遺產之兵馬俑展覽館。在碩大的展廳內,我們隔著柵欄,觀看了那一排排似真人大小的陶土俑。那武士、將軍、馬車等栩栩如生,展現了大秦帝國之縱橫中原,一統天下的雄姿。
晚上,我們參觀了市容,古城古貌,令人感概。我們還登上座落在西安市中心區的古城墻。上面有四股車道般寬,箭樓齊全,環繞著古西安城,門樓4座。迄今為止,已有1400年的歷史,保存完好,頗有固若金湯,氣概非凡的味道。站在城墻上,環視四周,俯瞰了西安城,那夜暮下的風光,萬家燈火,華燈璀璨,留連忘返呀。
第三天,我們來到慕名已久的西安餃子宴飯店,品嘗了“西安飲食三絕”之一的餃子。哇,足足有25道。各式餃子用小蒸籠盛著上桌,豐富可口,形狀各異,香氣四溢,令人味蕾大開,味覺爽也。據同行們介紹,此餃子宴頗有來歷。其中之一,是在唐玄宗年代,貴妃楊玉環想吃一種帶餡的.食品,而且是蒸的。聰明的廚師知道她喜吃雞肉,就用雞翅肉做蒸餃,貴妃吃后很高興。又據說,在八國聯軍侵占北京后,慈禧太后逃到西安,想吃餃子,廚師們用雞脯肉包成小巧玲瓏的珍珠餃,用火鍋的雞湯,當面煮吃。后經傳承,就成了聞名遐邇的太后火鍋,即餃子宴的壓軸之菜品也。
在余下的2天內,我們拜訪了飲食同行,交流了技藝,學到了陜西菜的精華。又去觀賞了秦始皇陵,碑林,大雁塔等古跡。即熟悉了歷史,又學習了西安菜的真諦,收獲頗豐。
此次西安之行,使我體會到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歷史的厚重。雖歷經數年,然記憶猶新,久久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