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人說山西好風光字實用篇一
說起山西五爺廟也就是現在的萬佛閣,于明代萬歷年間40年,坐落在陜西省臺懷鎮塔院寺的東南方向。主要由五龍五殿和文殊殿組成。五龍五殿內塑五尊龍王坐像,以五爺名氣頗大,所以當地人也就把萬佛閣稱為“五爺廟”了。山西五爺廟的寺廟是呈南北方向的,占地2040平方米,計有殿堂間,崇樓板間、僧舍近求遠20間、戲臺灣省座、佛塔座、明碑3通。
山西五爺廟的五龍王殿原來是卷棚頂,1920_年重建時改為單檐歇山頂,四出廊,五脊六獸,正脊置銅寶剎,前有卷棚抱廈,雕梁畫棟,絢麗多彩。殿內除了供金臉龍王老五外,在他背后也左右排列了大爺、二爺、龍母、三爺、雨的塑像。民間傳說五爺本來是黑臉,但文殊菩薩為了廣濟眾生,化成了五龍王,所以黑臉變成了金臉。文殊菩薩化成的五龍王很喜歡看戲,所以在五龍王殿的對面便修了一座古式戲臺,專門為五爺演戲。正因為如此,一直到今天,五臺山在六月法會期間,名角,名戲都必須安排在萬佛閣演出,意思是給五龍五唱戲。
除了五龍王殿外,山西五爺廟里還有文殊殿,它是三間兩重三檐四出歇山頂,上層供奉地藏王菩薩,下層供養明代脫紗三大士像;文殊坐獅、普賢坐像,觀音坐朝天吼,每尊朔像高約束米多。上層地藏王菩薩的左右各排列著五尊塑像,他們是秦廣王,初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閻羅王、變成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十殿轉輪王,這“十殿閻王”構成了“十殿閻君朝地藏”的布局;而地藏王菩薩左右兩側的立像,原來是閔公父子。傳說九華山本來是屬于閔公的,但地藏王菩薩開創九華山道場時想占用這塊地方,便化成和尚找閔公,說:“今來貴寶地,一不化緣,二不化齋,只求一袈娑之地作為修行之所,尚望施主成全。”閔公哈哈大笑:“這周圍百里皆我所有,怎在意你占一袈水漲船高之地?師父,你看哪座山峰好,就在哪里修行好了。”“和尚”聞言,把袈裟一展,九華山便被整個罩住了,閔公只好將它全部布施供養。殿檐梁間,懸掛著一口重油000斤的明代大銅鐘。殿內木閣上、下兩層都為3寸高的泥塑貼金小佛像,千姿百態,雖多達一萬尊,卻無一雷同,令人稱奇,所以文殊殿又稱為萬佛閣。
接下來說說山西五爺廟里供奉的佛像。
五爺廟里殿內供奉的五爺是廣濟龍王文殊菩薩的尊稱,也是五臺山五頂文殊菩薩的化身,因而,這里是整個五臺山香火最盛的寺廟。而事實上,應該說五爺其實就是文殊菩薩在臺懷本土化,世俗化的產物,它承擔起了民間俗神的職能,寄托著當地百姓祈盼風調雨順、平安吉祥的愿望。也許正是因為五爺比起其他各大寺院里莊嚴肅穆的菩薩們更親近群眾,更符合急功近利的眾生心愿的緣故吧,小小的五爺廟,在善男信女們的心目中,它幾乎成了有求必應的象征,上五臺山燒香的人大部分都是沖著五爺廟去的。在群眾心目中,他們不懂什么佛理,甚至不知道文殊菩薩,但只要一說五爺廟,則遠近聞名,幾乎成了五臺山的一張名片。
尊敬的女士們、先生們:
今天,我們將參觀舉世聞名的懸空寺。懸空寺位于中國第九大古都、中國歷史名城、中國雕塑之都、煤海之鄉的大同市東南約65公里處,從酒店出發需要大約1小時30分鐘的時間。利用這段時間,我向大家簡單地介紹一下懸空寺。
懸空寺,位于恒山腳下,在大同市渾源縣城城南五公里處的金龍峽內西巖峭壁上。自古以來,這里一直被列為北岳恒山的第一奇觀。新加坡電視連續劇《蓮花爭霸》曾在這里取景。
懸空寺,懸掛在北岳恒山金龍峽西側翠屏峰的半崖峭壁間,始建于北魏太和20_年(公元491年),始建初期,最高處的三教殿離地面90米,因歷年河床淤積,現僅剩58米。1957年列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整個寺院,上載危崖,下臨深谷,背巖依龕,寺門向南,以西為正。全寺為木質框架式結構,依照力學原理,半插橫梁為基,巧借巖石暗托,梁柱上下一體,廊欄左右緊聯。僅152.5平米的面積建有大小房屋40間。懸空寺的總體布局以寺院、禪房、佛堂、三佛殿、太乙殿、關帝廟、鼓樓、鐘樓、伽藍殿、送子觀音殿、地藏王菩薩殿、千手觀間殿、釋迦殿、雷音殿、三官殿、純陽宮、棧道、三教殿、五佛殿等。
殿樓的分布都對稱中有變化,分散中有聯絡,曲折回環,虛實相生,小巧玲瓏,空間豐富,層次多變,小中見大,不覺為彈丸之地,布局緊湊,錯落相依,其布局既不同于平川寺院的中軸突出,左右對稱,也不同于山地宮觀依山勢逐步升高的格局,均依崖壁凹凸,審形度勢,順其自然,凌空而構,看上去,層疊錯落,變化微妙,使形體的組合和空間對比達到了井然有序的藝術效果。遠望懸空寺,像一付玲瓏剔透的浮雕,鑲嵌在萬仞峭壁間,近看懸空寺,大有凌空欲飛之勢。登臨懸空寺,攀懸梯,跨飛棧,穿石窟,鉆天窗,走屋脊,步曲廊,幾經周折,忽上忽下,左右回旋,仰視一線青天,俯首而視,峽水長流,叮咚成曲,如置身于九天宮闕,猶如騰云皈夢。
懸空寺不僅外貌驚險,奇特、壯觀,建筑構造也頗具特色,形式豐富多彩,屋檐有單檐、重檐、三層檐,結桅構有抬梁結構、平頂結構、斗拱結構,屋頂有正脊、垂脊、戧脊、貧脊。總體外觀,巧構宏制,重重疊疊,造成一種窟中有樓,樓中有穴,半壁樓殿半壁窟,窟連殿,殿連樓的獨特風格,它既融合了我國園林建筑藝術,又不失我國傳統建筑的格局。
懸空寺內現存的各種銅鑄、鐵鑄、泥塑,石刻造像中,不少風格,體例具有早時期的特點,是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珍品。
懸空寺由于科學的選址,是建在崖壁凹回去的部分,且兩邊突出的山崖緩解了風勢,東邊天峰嶺遮擋了太陽,年平均日照時間為2小時,風侵,雨蝕、日曬都對其損害不大。
公元398年,北魏建都平城(今大同市),北魏天師道長寇謙之(公元365-448)仙逝前留下遺訓:"要建一座空中寺院,以達"上延霄客,下絕囂浮"。換句話來說,就是讓人們上了這處寺院,感到與天上的神仙共語,而將人世間煩惱拋掉。從天師仙逝到始建的43年間,他的弟子們多方籌資,精心選址設計,乃至寺廟宗教內容的構思都超出了常人的智慧,將陶宏景(公元456-540)明確提出三教合流的思想,巧妙地體現在一處空中寺院內,并將三教殿建在寺院的最高處,使三位教主共居一殿,他們神態各異。殿內正中端坐佛主釋迦牟尼,慈和安祥,左邊是儒家始祖孔子,微笑謙恭,右邊是道教主老子李耳,清高割達,在友好的氣氛中進行對話,三教殿內的宗教內容,佛、道、儒的和平共處,體現了儒家思想"和為貴"、"仁者愛仁"、"智者見智"以及道家的"無量度人","禮度為先"和佛教"普渡眾生"的思想,是三教思想融恰升華的展示,為指點世人化解矛盾紛爭作出了榜樣。因此,懸空寺始建至今,地處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的恒山,不但沒有遭到破壞,而且歷代都加以維修、完善,(懸空寺的現貌是保存了金大定20_年修繕后的基本原貌),足以說明天下渴望和平的無窮力量。
人說山西好風光字實用篇二
;摘要:山西衛視連續推出兩季的電視節目《人說山西好風光》,在近二十年來山西電視史上獲得的成功是獨一無二的,不僅創新了文旅融合節目形態,對于重塑山西形象也發揮出不可替代的媒體優勢。本文從四個角度入手,探討此節目如何創新融合,一方面為山西文化傳承與山西旅游形象展現尋找可行性,另一方面為山西電視節目的可持續發展做出理論總結與探索。
關鍵詞:《人說山西好風光》 電視節目 文化 融合
電視節目需要創新,本土文化需要傳承,如何將兩者有效融合是近幾年來業界和學術界探討的熱點話題,由此而引發的電視熒屏“文化熱”也在一段時間內廣受關注。2016年5月27日,山西衛視以極具風土人情的開場畫面,推出大型旅游類推介競技節目《人說山西好風光》第一季,以“書記、市長同臺pk”作為賣點,開啟了“山西形象”的重塑與電視媒體的創新交融。在第一季節目贏得社會廣泛贊譽后,山西衛視乘勝追擊,于2017年5月擴大節目規模、更新競賽形式,從而再次“助力家鄉旅游”。
電視節目《人說山西好風光》的成功,不僅受到了全國各地媒體的爭相報道,引發全民關注;而且對于“講述山西故事、展示山西形象”發揮出了電視媒體的重要力量,創新了文化綜藝類節目的模式,成為“現象級”的電視作品。究其原因,贏得成功的關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特色文化傳承與綜藝形式的巧妙融合
目前的電視熒屏,將優秀文化與綜藝形式融合已經成為一種趨勢與潮流。黨的十八大以來,涌現出一批“叫好又叫座”的電視節目,如《國家寶藏》《兒行千里》《中華好詩詞》《朗讀者》《國學小名士》等,真正做到了讓曾經“曲高和寡”的高雅文化開始“頻接地氣”,也開始讓“高冷”的傳統優秀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人說山西好風光》也是其中極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作品。
《人說山西好風光》以傳承山西各地市特色文化為己任,以展現山西各地市優勢為目標,借助時下大火的“文化熱”,巧妙融合了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成為了電視熒屏“獨樹一幟”的風景線。節目中所展現的各地文化內容不一、形式不一,必然也呈現出不同的藝術效果。
節目圍繞各地市競賽的方式展開,融合了短片、演播廳歌舞表演、情景表演、小品表演等綜藝表現元素,將山西各地特色文化與其巧妙融合,成為吸引受眾的亮點。如大同市結合城市旅游特色,在歌舞表演中融人情景表演,生動地詮釋了《千年云崗,傳奇王朝》,也展現了“中國古都,天下大同”的熱情好客;晉中市在第一季節目中以體驗的方式將手工藝文化呈現在舞臺之上,第二季節目將實景演出《又見平遙》片段逼真再現,抒寫了“晉商故里,家國晉中”的故鄉情懷;忻州市通過著名主持人劉芳菲的串講,將忻州的自然風光、歷史故事、人文生活、傳統民俗等通過各樣形式完美呈現,讓觀眾了解“心靈之舟”的各類旅游資源,節目表現形式豐富多樣,可謂精彩紛呈。
二、城市旅游宣傳與“官員同場競技”的創意融合
通過電視節目展示城市旅游形象有很多成功的先例,但在節目中以“11位市長、書記同場pk”的形式進行宣傳尚屬首次,這樣的創新嘗試也成為典型的案例。
《人說山西好風光》節目中為比拼城市設置的最終獎勵成果為11個地市誰獲得勝利,誰將成為山西旅游發展大會的主辦城市。獎勵成果的爭奪成為節目的看點,也促使各地市必須使出渾身解數贏得勝利。在第一季節目“城市印象”板塊中,各地市書記、市長輪番登臺亮相,并通過五分鐘的演說介紹城市、宣傳城市,而后由嘉賓進行點評過后,現場100位觀眾與30位評審團成員直接為“城市印象”投票,顯現出節目較強的競技性。城市旅游宣傳,與“官員同場競技”方式的創意融合,真正做到了讓各地市主政者“走近大眾.聽取民意,面對場內場外的點評,接受城市競技排名”①,展現出非一般的親民感。
在第二季節目中,城市推介嘉賓加入了更多來自基層的縣長、鄉長、企業家,但在總決賽中,各地市主政者再次成為焦點。為突出競演的刺激性與可看性,總決賽特別設置“黃金100秒”環節,主政者同臺競演,依次在100秒時間內進行城市宣傳,從而為所屬城市拉票,并現場公布最終結果,為節目競賽性再次“加碼”。如此創意融合是一次大膽的嘗試,是一次電視節目的創新。
三、新媒體手段與電視媒體的相互融合
《人說山西好風光》之所以廣受歡迎,其中還包括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即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展開節目的推廣,以及擴大節目影響力。實踐已經證明,媒介競爭的規律不是相互取代,而是在競爭過程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而揚長避短地促進相互競爭媒介的共同向前發展。因此,在媒介融合視閾下,電視媒體與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將走向融合發展的道路。《人說山西好風光》作為一檔電視節目,充分運用新媒體為其服務,表現可圈可點。
山西衛視總監陶藝笑曾對此進行了專門介紹:“我們從節目或者活動的設計到模式的研發,第一個提出來的就是融合創作的觀點。如果我們不借船出海,不借助新媒體,不借助更強勢的媒體,無論怎么做都不行。”②顯然,《人說山西好風光》的成功是必然的。節目組從開播前到節目結束,充分運用門戶網站、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對節目進行“病毒式營銷”,其中,因為節目組設計比賽結果由場內得分和場外投票共同構成,也吸引著各地市人民通過投票而參與到節目當中,引發一系列“拉票熱與投票熱”。從最終數據來看,電視媒體與新媒體的相互融合帶來了極大的收視熱潮,兩者均贏得了良好的關注度與話題度。
四、山西形象展示與電視媒體呈現的充分交融
一直以來,電視媒體因其廣泛的社會影響力與動員能力,在弘揚優秀文化、傳播社會主流價值觀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其實,電視媒體作為社會教育中不可忽視的有力載體,必然要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與義務。無疑,《人說山西好風光》是電視媒體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并引發廣泛影響的優秀之作。因為,“《人說山西好風光》這樣的節目與單純的娛樂類節目、綜藝類節目有著截然不同的特質,它背負著更多的社會意義和政治考量”③。
《人說山西好風光》“通過地域文化的挖掘與呈現,喚醒了特定受眾的文化歸屬感,形成了傳播者與接受者之間的文化共鳴與價值認同”④。其以山西各地市地域文化元素作為主要傳播內容,通過情景劇、歌舞表演等表現形式,為山西旅游品牌形象構建提供了新的思路,為提升山西旅游形象承擔了電視媒體應負的社會責任與文化責任。這是一次電視媒體與城市文化宣傳的完美結合,是一次山西形象借助電視媒體呈現的良好示范。山西省擁有得天獨厚的文化旅游資源,有太行精神、呂梁精神、右玉精神等寶貴的精神財富作為思想支撐,目前正處于建設文化強省的關鍵階段。這次山西形象展示與電視節目的充分交融,一方面對于廣大群眾重新認知山西文化、復興三晉文明、實現富民強省的目標做出了創新嘗試;另一方面,對于山西品牌電視節目的打造以及質量提升進行了新的探索。
①張明芳、樊邦英:《做足文化:旅游城市電視節目的新探索——(人說山西好風光)電視節目文本分析》,《名作欣賞》2018年第8期,第138頁。
②陶藝笑:《服務地方,樹立口碑——山西衛視(人說山西好風光)創作談》,《中國電視》2017年第2期,第107頁。
③薛艷麗、王勐:《(人說山西好風光):人際傳播的回歸》,《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6年第11期,第54頁。
④薛艷麗、王勐:《傳播學視角下(人說山西好風光)節目創新探析》,《當代電視》2017年第2期,第51頁。
相關熱詞搜索:;人說山西好風光字實用篇三
我的家鄉---山西臨汾是個美麗的地方,雖有別名---霧霾之城,但是,我還是很愛他,尤其是愛澇洰河公園。
春天的澇洰河公園,簡直可以用一句詩來形容:“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因為放風箏的.人特別多,天空中的風箏五顏六色,美麗極了。“一日之計在于晨,一年之計在于春”,瞧!積雪還沒完全融化,小草卻迫不及待地探出了頭,白雪中間有著星星點點的嫩綠色,鳥語花香的季節就要到來了。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夏天到,亭亭玉立的荷花在水面上隨風微微搖動,一陣清風吹來,淡淡的荷花香氣頓時讓人心曠神怡,悶熱的空氣中,知了在樹上叫個不停,他們呼朋引伴,和弦而鳴,這邊剛停下,那邊又響起。
“一場秋雨一場寒”,秋天的澇洰河公園也是特別美,楓樹的葉子變黃了,松樹顯得更蒼翠了。這時候澇洰河公園的特別景觀登場了,那就是大雁,它們排成“人”字或“一”字形,在天空翩翩起舞,美極了!
這就是我家鄉的澇洰河公園,一年四季風景美如畫,有幸來到這里的人們一定要好好參觀呦!相信來到澇洰河的你們一定會喜歡上這里的。
人說山西好風光字實用篇四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北碚旅游,我是你們的導游__。
金刀峽位于重慶直轄市北碚區華鎣山西南麓,海拔880米,距重慶市中心九十公里,系首批“國家aaa級旅游區”。金刀峽是一處新近發現的保持著原始古老神奇的峽谷自然風景區,約上億年的峽谷幽壑景觀為主,以巖溶地貌為輔,兼有大量的地質上稱壺穴碧玉串珠的深潭絕景。
進入金刀峽,你會發現這里的風光奇異獨特,碗口粗的樹木在絕無泥土的巨石縫中挺拔偉岸,崢嶸的石巖與蔥郁的林木有機的揉合在一起,幽靜的碧湖與竄急的溪流同譜水的樂章,各具形態的石鐘乳一簇簇斜掛巖壁――喀斯特地質特征造成的原始風貌使這里的一切具有極高的保護價值,科研價值和觀賞價值。大大小小的泉水順著苔鮮爭相跳躍而下,在陽光的投射下褶轍生輝,讓你想起古人所云:“大珠小珠落玉盤”,人在峽中走,水在峽中飛,時隱時現的陽光,飛泉流瀑所濺起的水霧,奇形怪狀的石乳形成一片如夢如幻的世界,這浪漫之旅,讓你留戀往返,不已忍離去。
留戀于峽中的山水風情,你一定不舍得就此別過,那么徒步探幽則讓你的游興向著更高層次沿伸下去,在這清水綠水的懷抱中,沿著清清的溪流,去尋找你夢中最瑰麗的色彩。而且,在峽谷實行的谷底探幽――溪降活動已成為金刀峽最具特色的精品旅游熱線。
這里除了山奇水秀,更有民俗風情增添更多的人文品味。入夜,到風情寨小憩,觀民族歌舞,品風味燒烤,嘗香醇美酒,體驗“瘋狂一夜、回味一生”的感覺。
人說山西好風光字實用篇五
我們這次旅游的目的地是陜西和甘肅,我們一天開車是到不了的,于是我們先在山西住一天。
我們在晚上到的山西,住進了窯洞賓館,窯洞賓館,顧名思義,就是在窯洞里住。一座山當作背景,一個大大的洞,人住在洞里,又涼快又清爽。就想嘴里含著一顆冰涼的薄荷糖。
隨后,我來到了山西的王家大院,這里有著形形色色的雕塑,各種各樣的寓意。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只可愛的小猴子,它的身上背著一只大大的,厚厚的馬蜂窩,小猴子背的十分吃力,作出抓耳撓腮的動作。身后還有一只猴子,是老猴子,老猴子看著小猴子,笑瞇瞇的。他們的身前是一只大象,大象像是要收下他們送的蜂蜜,鼻子舉的老高,鼻尖沖著地下。原來取義是封侯拜相。
都說富不過三代,可是王家就富了八代。王家的家風很好,一進門就是一塊牌匾—園規方矩。規矩兩字上面多了一點,為的是告誡王家的人,生活與為人處事中,要多一點規矩,才能少一點煩惱。
王家大院給我帶來的最震撼的是恭敬與孝道。王家大院的老大是五品官員,門檻很高,得特意邁才能跨過。老二是四品官員,古代官品高,門檻就高。所以老二的門檻應該比老大高。但是,事實上,老二的門檻比老大低,而且老二住在老大的西邊。因為老大在家中排位高,老二的門檻不能比老大高,而且老二住西邊是東青龍,西白虎。老二不能在老大之上,正如白虎不能比青龍高。家中格局是很明確的,不同的等級在不同的地方。最高權力是老奶奶,住在最高,最深處。王家家庭等級嚴格,有孝心,有長幼。
參觀完王家大院后,我知道了為什么王家能興盛八代,直到日軍侵華才衰落。因為王家的家風祖訓嚴格,人們都有好的品格,有好的道德。
人說山西好風光字實用篇六
萬仙山景區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位于河南省輝縣市沙窯鄉境內,距新鄉市70多公里,面積達64平方公里,最高山峰海拔1672米,至峰頂可遠眺黃河,是國內著名的休閑旅游勝地、避暑基地、影視基地、寫生基地和拓展培訓基地。萬仙山景區距新鄉市70多公里,距鄭州150公里,面積達64平方公里,最高山峰海拔1672米,至峰頂可遠眺黃河,一覽逶迤群山。萬仙山景區由中華影視村——郭亮、清幽山鄉——南坪、人間仙境——羅姐寨三個分景區組成。主要景點有:紅巖絕壁大峽谷、影視村、絕壁長廊、天池、蓮花盆、白龍洞、喊泉、日月星石、黑龍潭瀑布、五峰山林海、黃龍洞、磨劍峰、羅姐寨、孫臏泉、七朗峰等200余處。森林覆蓋率達95%以上,空氣清新,環境優美,夏季平均氣溫比山外低5度左右,是理想的避暑勝地,世外桃源。
萬仙山景區是南太行風光的典型代表,太行之魂的集中體現,景區內既有雄壯而蒼茫的紅崖絕壁,又有妙曼而又秀雅的山鄉風韻,集雄、險、奇、秀、幽為一體,各類景點有200余處,主要有紅巖絕壁大峽谷、影視村、絕壁長廊、天池、蓮花盆、白龍洞、喊泉、日月星石、黑龍潭瀑布、五峰林農場、磨劍峰、丹分溝等。絕壁長廊長1200多米,完全由人工開鑿,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優美的自然風光,古樸的風俗民情,吸引了眾多的藝術名家、影視巨臂、中外游客、美院學生。著名導演謝晉稱郭亮為“太行明珠”,著名作家張仃稱萬仙山為“華夏奇觀”。先后有《清涼寺鐘聲》、《走出地平線》、《倒霉大叔的婚事》、《舉起手來》等40多部影視劇在此拍攝,郭亮村被譽為“中華第一影視村”,著名影星濮存昕,郭達,倪萍,潘長江等藝術家都曾蒞臨景區。中央美院、廣州美院等100多所藝術院校和30多個攝影家協-會把萬仙山定為寫生基地、采風基地。
萬仙山風景區誠邀國內外各界朋友光臨!
萬仙山的由來
多少年來,據傳寶蓮燈的故事就發生在萬仙山。農家子劉彥昌進京趕考途中,到三圣母廟內避雨,被三圣母看中,婚配生子。三圣母的哥哥二郎神知道后,惱羞成怒,說她有辱門風,以違反天條定罪,將三圣母壓在華山之下,三圣母的兒子沉香,被元始天尊抱走,教他習武學藝,沉香長大后,帶著斧頭劈山救母。二郎神知道后,力阻沉香,惡戰數日,二郎神的劍、沉香的斧,砍削出聳立的紅巖絕壁。二郎神戰不過沉香,求玉皇大帝派天兵天將助陣。天兵天將為沉香救母之心所感動,不愿幫二郎神作戰,留下個替身回天上去了,這些替身似人似仙,蹲立各異,千姿百態。萬仙山里的華山、磨劍峰、圣母洞都內涵一個個傳說故事。
1992年,國家建設部旅游資源調查組的專家到郭亮、南坪考察,時任沙窯鄉鄉長的劉興國和南坪村黨支部書記崔電亮給專家講了神話傳說,專家們聽了就給郭亮、南坪周圍的山峰定名為萬仙山。從此,沙窯風景區就成了萬仙山風景區。
清幽山鄉——南坪
萬峰競秀 俏裝列陣作儀仗
千瀑飛流 同音歡奏迎賓曲
這里是南坪停車場,南面是五峰山,西南是龍潭溝,西面的懸崖絕壁屬于山西省地界,西北面是通天河谷,北面是將軍峰,峰頂上的山嶺是翠屏山,山那面是郭亮景區。
將軍峰
將軍峰是一座孤立的石峰,高89米,游離絕壁28米,似身披盔甲的武士。據傳,玉皇大帝召集萬仙聚會,命令一天將在此值更守護。散會后忘了撤更,這一天將就永久的站立在這里,化成了一座巖峰,成為萬仙山的守護神。將軍峰左右兩側壁立如削,高120余米。1996年,全國第四屆攀巖比賽就在將軍峰西側的巖壁上舉行,是萬仙山第一次舉辦這樣的體育盛會,從那一年開始,每年都有許多攀巖愛好者來這里練習。攀巖活動是一項很好的體育鍛煉活動,誰如果有興趣攀巖,可以試一試,但一定要帶上保險繩。將軍峰也是美術學生繪畫寫生的最佳景點之一,來南坪寫生的學生都給將軍峰作過素描和速寫。
到南坪景區不能不看日月星石,這是一塊淡紅色的沉積巖,石面長2.28米,最寬處1.28米,最厚處1.07米。1995年,村民宋運林鑿石蓋房,在河邊破開一塊大石頭,見石板面上清晰地顯著太陽、月亮、星星的圖像,他立即收起鐵錘鋼鉆,把村里人叫來觀看,老支書崔電亮同志說這塊石頭是一塊奇石,一定要保存好。石英巖屬于沉積巖,石頭內有這種逼真的圖案實屬罕見。村里人給這塊石頭定名為日月星石。日月星石上的太陽呈圓形,乳白色,直徑33公分,圓心中有一個淡粉色的圓圈,直徑4公分;月亮呈月牙形,直徑16公分,月牙中間有一個直徑11公分的白色圖案,太陽挨著石頭的邊沿,似初升的紅日,右上方19公分處是彎彎的月牙,石面上的56個星星是56粒晶體狀的石英石子,均勻地鑲嵌在沉積巖里,圖案逼真清晰。
1996年春,河北省《邯鄲市報》副主編喬建勛為日月星寫詩,贊曰: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三寶精華聚南坪。1999年,一位客商愿出10萬元買走這塊石頭,村里人說,日月星石是萬仙山的鎮山之寶,千金不賣,真是黃金有價石無價。
從日月星石向南走就是龍潭溝,溝底是黑龍潭瀑布,落差30多米,水量隨季節的變化明顯,歷經歲月,瀑布在石板上沖擊出一潭,名黑龍潭。黑龍潭瀑布雖然落差不太高,但它具有太行瀑布的鮮明特點,瀑布的壑口有2米多深,上寬下窄,呈梯形,瀑布中間那一片紅色的巖石光華亮麗,光潔度可與最好的花崗巖石材媲美。黑龍潭有多深呢?至今也沒人能探到底。1998年夏天,南坪村請濟南軍區某部潛水員了來探水深,也沒有測定其深度。不過黑龍潭周圍空氣清新,含有極高的負離子;黑龍潭的水含有各種礦物質,用水洗浴,可使皮膚光滑細嫩。距黑龍潭百米處是白龍潭,沿著之字形的石梯走進了有紅河谷之稱的丹分溝,清澈的山泉在殷紅的巖石上流淌,男人說是一條血水河,女人說是一條胭脂河。這條河不知用了多少萬年的時間在紅巖絕壁之間沖涮出來一個石缸似的深潭,泉水如一束白絹穿潭而過。在這流淌的小溪里,有一只腳印清晰地印烙在赤紅的巖石上。據說,太上老君從這里取水時留下的腳印,跺一跺這個腳印,可以健身祛邪。
從丹分溝逆水而上是丹分村,蔥郁的松林環抱著這個秀美的小山村。傳說,太上老君曾在此分發仙丹而得名。
華夏影視村——郭亮
影視村是郭亮的美譽。只有幾十戶人家的郭亮村,依地勢座落在一個山坳里,房子不分行,不成排,錯落有致,參差不齊。青石壘墻,白灰粘縫,藍瓦蓋頂,木門木窗。村后是翠巒疊嶂的蓮花山,村前是溝壑起伏的皇碑尖嶺。從1975年以來,海內外影視界看好郭亮的自然風景,40多部影視劇的攝制組住在這里拍攝外景。影壇巨臂謝晉,為拍《清涼寺鐘聲》三上郭亮,在村里常住百天之久。于本正、郭凱敏、沈好放、馮小寧……等導演曾在郭亮食宿多日,留下墨寶;著名演員楊在葆、許還山、趙麗蓉、濮存昕、趙炎、郭達、潘長江等曾在這里拍攝過影視劇,原國家女子乒乓球隊教練員張燮林曾在這里留言。亞洲車王盧寧軍曾率車隊穿越絕壁長廊,在郭亮村前的河床上擊水輾石飛車表演。郭亮村拍影視劇的趣聞軼事很多,村里人個個能說幾段,全村的成年人都有多次當群眾演員的經歷,只要導演說明演什么戲,他們就會自行化妝,自帶道具,很快入戲,在攝影機前不拘謹,不怯場,有表演天賦的還能過一把癮。村民申合山在《戰爭角落》里的表演被拍成劇照,已卸任的老書記宋保群在《缸九醒酒》電視劇中,作了個簽約演員,名字上了演員表。
郭亮村還是輝縣抗日政府所在地,太行分區司令員皮定鈞和輝縣第一任縣委書記王云清曾在這里住過多日,電影《李向陽》生活原型,傳奇英雄郭興曾在這里學習培訓、接受任務,那些老房子仍然完整的保存著。
絕壁長廊
游至郭亮,必穿郭亮洞。這是一條橫穿絕壁的長廊通道,1972年3月9日開工,1977年5月1日通車,長1250米,寬6米,高4米。投工3萬個,清理石渣2.4萬立方,消耗鋼釬12噸,鐵錘20_個。郭亮村投資8萬元,20_年又投資40萬元進行擴修。郭亮洞開工之初,村內挑選了13名硬漢組成施工隊,號稱十三壯士,腰系大繩,凌空作業,鋼釬鑿赤巖、鐵錘破石壁。13壯士掄錘打釬放炮,炸出的石渣由全村的男女老幼清理,沒有用任何機械,上至70歲的老人,下至8歲的娃娃,人人上工地,大石塊用力搬、挪、抬、翻、推到崖下,小石塊裝進筐、簍、籃子里,倒到崖下。肩頭磨成繭,十指磨出血。
郭亮洞是南太行第一個橫穿絕壁的隧道,號稱太行隧道之父。郭亮絕壁與太行山斷層一樣,屬砂質沉積巖,硬度達到8.3級,一支鋼釬只能打10公分深,就得淬火,打10公分的炮眼,12鎊重的鐵錘要打4000次,開鑿郭亮洞打了多少個炮眼,掄了多少次鐵錘,是無法統計的天文數字。1977年5月1日,郭亮人用5年時間打通了隧道,汽車穿越太行腹,天塹從此變通途。
十三壯士出郭亮,掄錘執釬鑿太行
打通天嶄破石壁,橫斷千仞穿一廊
懸羊擂鼓
據說,東漢末年,連年災荒,朝政腐敗,民不聊生。太行山區的農民郭亮,帶領鄉間饑民,揭竿而起,周圍農民紛紛響應,跟隨郭亮與官兵作對,很快形成一支農民隊伍。當時的封建王朝慌了手足,屢次派兵前來鎮壓,但因山高路險,地理不熟,結果都失敗了。后來,就采取封官許愿的辦法,加以利誘。郭亮手下有一將領,名叫周軍,投降了官府,被封為平西大將,率領官兵數萬人,前來捉拿郭亮。后來,因眾寡懸殊太大,又有叛將帶領,打了幾仗后,郭亮只好率領部隊登上西山絕壁。周軍步步緊逼,把住各個路口,想把郭亮困死在山上。
兩軍對峙數日,郭亮所帶糧草眼看就完了,周軍兵馬仍在山下把守。危急之中,郭亮心生一計,將戰鼓放置樹下,把一只山羊懸掛在樹杈上,羊蹄能觸擊鼓面,被吊懸的山羊四蹄亂蹬,鼓聲“咚咚”日夜不停。在鼓聲中,郭亮率部沿小道進入山西。周軍聽著鼓聲,以為郭亮在壯士氣,更加放心死守。過了兩天,鼓聲漸息。周軍派人上山打探,見崖邊吊掛著一只死羊和一面鼓。周軍方知中計,急氣攻心,長嘆一聲,倒地而亡。
從此,懸崖上的小山村就取郭亮為名,周軍死后被部下埋到山腳下的一塊荒地,就是現在的周軍場。懸羊擂鼓的故事流傳于今。
位于郭亮村下邊,是一棵千年古樹,因主桿內朽,胸圍4.2米粗的樹干朽爛內空,1978年一場大風把枯柳攔腰折斷,人們以為漢柳會枯死,誰知次年春天,半截樹樁上又長出新芽,樹干一邊長出枝梢。20_年5月,大風又把新長的半邊樹干扭彎,樹梢觸地,嫩芽又生,可見古柳生命的頑強。據傳,西漢末年,王莽纂政,帶兵追殺劉秀,劉秀沿太行山而逃,來到此地饑渴難忍,追兵逼近,緊急中落鞍下馬,讓戰馬北逃引誘追兵,劉秀爬上這一棵柳樹上藏身采柳絮充饑,躲過劫難。劉秀當上皇帝后,感謝這棵柳樹的功德,敕封為奉公柳,百姓稱為漢柳。
這里是鴛鴦石停車場,北面是花花山,西面是里溝,可通往山西省的蓮花嶺,喊泉、老潭等景點就在這條溝里,南面是翠屏山,山那面是山西省的昆山村和河南的南坪村。
鴛鴦石
位于紅石河的南邊,這是兩塊石灰巖,山體坍塌時滾落到這兒,西側的一塊長5.24米,高2.72米,寬2.89米,東側的一塊長5.55米,高2.55米,寬3.21米,石上長滿苔蘚,石縫中生長著20多種野草,兩塊石頭互為支點,擠在一塊。相傳,昔時一對妙齡男女,兩小無猜,結為伉儷。有一山寇,覬女貌美,欲霸為妾。夫婦逃至潭邊,窘無去路,爬到石上,相抱墜潭殉情。后人見這兩塊石頭相偎相依,恰似鴛鴦繾綣,便取名為鴛鴦石。
藥神石
站在鴛鴦石停車場向北山頂遙望,可看到嶺坡上有一尊石頭,豎在草木之中,這塊石頭高21米,長16米,寬11米,山頭上長滿花草藤蔓。當地人稱此石為藥神石。據說,當初神農爺走遍名山大川,嘗草識藥,路經此處,見山上奇花異草甚多,一一辯之,均可入藥,便扶起一塊石頭,作為標識,以便后人采藥。
喊泉
位于郭亮村西500米處,在窯龕狀的懸崖峭壁中間,距地面18米處,一股泉水從石縫中流出來,成噴淋狀落地。
相傳,七仙女來此游玩,欲淋沐洗浴,龍王得知,急忙拔下幾根髯須粘在石壁中間,形成天然噴淋,水量受聲音影響,喊聲大水量就大,喊聲小水量就小,由此得名喊泉。泉下有一塊石紋淺紅的石頭,被稱為仙女浴臺。在滴水成冰的三九天,喊泉冰掛倒豎,橫排10余米,一根根、一條條長的近8米,短的約3米。根扎在石壁間,浴臺石上結成一個大冰坨,站在上面可觸摸到冰掛。喊泉的冰到五一節才全部融化。
仙女浴臺臨風站,喊卻龍王擲須髯。
一束銀絲掛半壁,天然噴淋聲控關。
老潭
從喊泉往西走,翻過一道小山頂,可看到一池碧水,這就是老潭,又稱紅龍潭。老潭正上方是80多米高的懸崖,每到汛期山洪挾裹泥沙石塊從崖上跌落下來,巨大的沖擊力,在平坦的巖層上沖刷出一個圓形水潭,潭邊石塊均勻排列,似能工巧匠壘砌,外側一個出水壑口,在水潭東側的一個斜坡上,長著一片20多平方米的碧綠青苔,淙淙泉水從青潭下的石縫間潛流下來,注入水潭,老潭是汛期的瀑布鑿出,潭水卻是山崖下流淌的清泉。在老潭的東邊可以用手觸摸水銹石,感受一下是怎么由膠狀鈣化成石。據傳,這個潭是紅龍洗浴的地方,紅龍來這兒洗澡后,就邀請天上的歌舞樂仙來這兒聚會,來的多了,沒地方坐,山神爺選石塊擺成樂池讓歌舞樂仙都能坐下來,又被稱為仙樂池。
翠谷綠水成老潭,天砌秀石圍半圓。
細聽韶韻何處有,無影樂工濯清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