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介紹陜西實用篇一
在20世紀中國現代考古發現中,法門寺地宮無疑是最重要的發現之一。1987年4月,20xx多件大唐皇室重寶簇擁著舉世無雙的佛指舍利橫空出世,法門寺在一夜之間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在這里,您可以瞻禮佛祖真身舍利,欣賞大唐皇室的奇珍異寶,追尋法門寺千年文化,領略古老文明的風采神韻。
法門寺概況
法門寺位于陜西省扶風縣城北10公里處的法門鎮,東距西安市120公里,西至寶雞市90公里。北依歧山,南臨渭水,與秦嶺主峰太白山遙遙相望,地勢坦蕩,風景秀美,正如古詩所天:“面太白而千疊云屏,枕清渭而一條翠帶。”這里距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考古發掘的西周王室大型宮殿建筑遺址僅數公里。另外,周邊還有周公廟、五丈原、石鼓山、釣魚臺等諸多人文景觀。這里是周秦文化的發祥地,3020xx年來物華天寶,人文薈萃。雄偉壯觀的法門寺真身寶塔就坐落在這塊關中平原西部的周原大地上。
法門寺創建于漢魏之際。佛典記載,早在公元前3世紀釋迎牟尼佛祖滅度200多年后,古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國王阿育王篤信佛教,并宣布佛教為國教。他把推行佛教的敕令分別刻在全國許多地區的石頭上,希望能代代相傳。他的弘法活動是跨國傳教弘法。
阿育王開啟了佛祖8個舍利塔中的7塔地宮,取出佛祖舍利,在他推行佛教的地區和國家建了84000座佛塔以供奉舍利。據佛經記載,中國得19處,法門寺為其中第5處。因此,法門寺最初又稱阿育王寺、無憂王寺。
漢魏之際,絲路西去,佛典東來,中外文化交流日見擴展。中華民族在歷第一次大規模地接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實為佛教開始。如梁啟超所言:“中國智識線和外國智識線相接觸,晉唐間的佛學為第一次;明末的歷算學便是第二次……”周原位居出隴西行之樞紐,東西交通之要沖,是以長安為起點的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為西北少數民族進人中原的必經之途,也是漢民族與少數民族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天然地帶。自然成為事實上最早接受佛教的地區之一,佛教文化在這里與中國傳統文化交融、吸收,發展成為華夏文化的重要支脈。同時,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環境為佛指舍利的埋藏創造了條件。法門寺佛指舍利很可能在這時由西域高僧帶來造塔供奉于此。
記載,法門寺寶塔建于公元555年以前。北周武帝時期,發生了中國歷的第二次滅佛運動,法難波及法門寺。這次滅佛表面看是釋、道兩教的斗爭,而實質上還是政治斗爭和民族矛盾的激化。也說明了此時佛教發展太快和寺院經濟的異常膨脹,威脅到了統治階級的利益。
宋代的法門寺雖不可與唐時的繁盛同日而語,但仍承襲了唐代皇家寺院的宏闊氣勢。據《扶風縣志》記載,宋徽宗曾為法門寺題寫了“皇帝佛國”的寺額。
明代時,法門寺己無昔日的繁榮景象。1472年后鑄造大鐘,“法門曉鐘”為扶風八景之一。1569年,已有數百年歷史的唐代四級木塔朽崩,1579年,人們動工在原址上重建寶塔。這次重建為當地百姓集資,其間,因為工程浩大,災荒連年,建塔經費極為短缺。1987年在拆除明代殘塔時,曾發現一塊明代磚上刻有 “塔上缺米面”的字樣,一塊刻有 “法門寺修磚塔,頭層缺少磚灰,告白十方居士,各舍資財,共成圣事”等。這些都真實反映了當時工程的艱難。后來由于官府的支持,建塔工程最終在1620xx年得以圓滿結束。
清代時,清政府對法門寺做了適當的保護和維修,但未顧及真身寶塔,對其隱患視而不見。1654年夜半時分,甘肅天水的大地震波及200公里以外的扶風地區,法門寺真身寶塔塔身向西南方傾斜,塔體出現裂縫,西南角塔基下陷1米多深,塔體重心偏離則達2米之多,塔上小佛龕內一些佛像紛紛墜地。這次重創,為寶塔在300余年后轟然崩塌埋了隱患。
1976年四川松潘大地震,余波累及扶風,真身寶塔塔身裂縫進而擴大。1981年8月乃日,明萬歷年間修造的人棱十八級磚塔在經歷了近仰)年的風風雨雨后,因雨水浸滲,塔基下陷而半壁坍塌,剩余一半巍然斜立,一時成為奇觀。
1987年在重修磚塔、清理原塔基時,發現了唐代地宮,出土了震驚世界的4枚佛指舍利和20xx余件大唐皇室珍寶。這批國之瑰寶數量之多、品類之繁、等級之高、保存之完好是極為罕見的。這是20世紀中國考古界繼半坡、秦兵馬桶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考古新發現。對社會政治史、文化史、宗教史、科技史、美術史、中外交流史等方面的研究都有極其重要的學術價值,是世界文化的一件幸事。
介紹陜西實用篇二
各位游客朋友們,大家好,歡迎來到成都武侯祠博物館參觀游覽,我是講解員小周,希望。。 首先讓我們來看這幅平面圖,成都武侯祠位于成都市區南面,占地面積15萬平方米,大約210多畝,這里是最富盛名的諸葛亮、劉備等蜀漢英雄紀念地,全國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廟,可以說是全中國乃至全世界,影響力最大的三國遺跡博物館,享有“三國圣地”只美譽。1961年被國務院評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正式成立博物館,于20xx年被國家旅游局評為4a級景區,20xx年又被國家文物局評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根據武侯祠新的規劃呢,現在將武侯祠分為三個區域,分別是三國歷史遺跡區,錦里民俗區,以及正在打造的西區——三國文化體驗區,今天帶大家參觀的部分是三國歷史遺跡區,我們的游覽順序是:從大門進入后,依次參觀游覽二門,漢昭烈廟,過第一文庫網廳,武侯祠,以及近幾年遷建的進來的三義廟,最后,通過紅墻夾道到達惠陵,游覽時間大約1個小時。
武侯祠始建于公元220xx年,距今已經有1788年的歷史了,當時因為蜀漢皇帝劉備去世,下葬于惠陵,按照漢朝的陵寢制度,有陵必有廟,所以在惠陵旁邊修建了紀念劉備的漢昭烈廟。由于諸葛亮和劉備的關系如魚和水,密不可分,大約在南北朝的時候,又將成都少城內紀念諸葛亮一家的武侯祠遷建到了漢昭烈廟旁邊。在明朝初年,朱元璋的第十一個兒子蜀獻王朱椿為了突出君權,下令拆掉武侯祠,將武侯祠并入于漢昭烈廟內,使兩廟合二為一。明朝末年,張獻忠兵敗四川,對四川進行了毀滅性的打擊,武侯祠祠廟荒廢,但惟獨惠陵保存完好。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這座祠廟,是在清康熙20xx年既公元1672年在原址上重建的,前殿為紀念劉備及蜀漢文臣武將的漢昭烈廟,后殿才是真正意義上紀念諸葛亮的武侯祠,正是因為這樣的建筑格局,是的成都武侯祠成為了全國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廟。
初游武侯祠的朋友常常會問小周這樣一個問題,這剛才進來時,大門上明明懸掛著“漢昭烈廟”的牌匾,漢,是劉備見過時的國號,史稱“蜀漢”。昭烈,是劉備死后的溢號。顧名思義,這里是祭祀蜀國皇帝劉備的廟宇。既然如此,人們為什么又稱之為武侯祠呢?民國年間的鄒魯寫的一首詩,道出了其中的緣由:“門額大書昭烈廟,世人都道武侯祠。由來名位輸勛業,丞相功高百代思”由此可知,是世人對諸葛亮為國為民,鞠躬盡瘁的精神十分崇敬,總是習慣了把這個地方叫做武侯祠。
從唐代開始,碑刻藝術就成為了武侯祠的一大文化特色,武侯祠現存碑碣50余通,分別鐫刻于唐代,明代、清代以及近現代,其中以我們前方的這通唐碑最具代表性,它是選用石質較為堅硬細膩的硤石所鑿刻而成,碑身高3.67米,寬0.95米,全名為《蜀臣相諸葛武侯祠堂碑》。碑文分為銘和序,正楷22行,每行大約50個字。
序文部分還提到了“隆中對”“結吳抗曹,擁蜀稱漢”以及“南征”“北伐”等和諸葛亮有關的重大歷史事件,銘文中稱贊了諸葛亮的文治武功,強調了諸葛亮的歷史功績和治國才能可以與管仲、樂毅、姜尚、伊尹,蕭何等人相媲美,最后銘文描寫了“古柏森森,遺廟沈沈”的武侯祠,以及蜀人懷念祭祀諸葛亮的場景。
文章寫好以后,由唐代著名書法家柳公權的哥哥柳公綽書寫,從他書寫時那種端正的字體結構和凝重的筆意變化就可以看出,他在書寫時對諸葛亮的崇敬仰慕的精神境界,觀其字,則如見其人,從書法史的角度來看,柳公綽的名氣和成就,都不如弟弟柳公權,但是在燦若群星的唐代書法家中,他的書法造詣也是堪稱一絕的。
石碑左下角這里,鐫字人魯建,五個大字。魯建是當時蜀中最著名的刻工,我們說,好的刻工要懂得書法,才能夠準確的把握住書法作品的精髓,從魯建的刻技來看,下刀剛勁有力,技法精湛,準確的再現了書法作品的原貌。
正是因為唐碑的文章、書法、鐫刻都非常精彩,所以被世人稱為“三絕碑”它是四川迄今為止保存完好的少數幾通石碑之一,在上世紀90年代就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一級文物,距今已經有1220xx年的歷史了。由于它的歷史悠久,再加上四川氣候潮濕等諸多原因,導致了唐碑下面的字體沒能完整的保存下來,據《潛研堂金石跋尾》及民國《華陽縣志 古跡四》記載這通在明憲宗時期,由當時的四川官員騰嵩進行過修補,現存碑文與《文苑英華》《唐文萃》上的內容略有出入。 唐碑周圍的這些小字,是歷代文人墨客來武侯祠拜謁時,提的跋語(“跋”與“序”相對,是寫在書籍、文章、金石拓片等后面的短文,內容大多屬于評價、鑒定、考釋之類。一般認為,在書畫、文集等后的題詞稱為“跋語”。)
在唐碑右下角,這里有明弘治20xx年,由四川巡按榮華在碑上提的跋:“人因文而顯,文因字而顯,然則武侯之功德,裴柳之文字,其相與垂于不朽也”在這里贊美了諸葛亮的功績,裴度的文章和柳公綽的書法。
清代布政使宋可發 還在這里寫到“讀唐碑,文瑰麗,書端嚴,堪稱雙絕”
碑陰部分還刻有武元衡及其27位僚屬的姓名和爵祿。
明碑
唐碑對面的這通呢就是明碑了 ,全名為《諸葛武侯祠堂碑記》立于明嘉靖20xx年也就是公元1547年,由當時的四川巡撫張時徹撰文,成都府同知高登立碑。碑文主要介紹了武侯祠的歷史沿革。碑身下面是赑屃(碧戲)碑座,相傳赑屃是龍的兒子,形如龜而有齒,力大能馱,所以常常被用作為碑趺(一聲)出現在中國的建筑當中。
二門
現在我們所在的位置是二門,匾額上“明良千古”四個大字,意思是說明君良臣,千古垂范,這是由清人吳英撰書。
門楣上這幅長聯:合祖孫父子兄弟君臣,輔翼在人綱,百代存亡爭正統;歷齊楚幽燕越吳秦蜀,艱難留廟祀,一堂上下共千秋。這幅對聯是由近代人劉咸滎所書。上聯意思是:漢昭烈廟里供奉這蜀漢君臣的塑像,其中有祖孫、父子、兄弟、君臣關系,臣子輔佐君王,維護人倫綱常,自古以來王侯將相的生死存亡斗爭,都是為了給自己的國家爭得正統地位,劉備建立蜀漢政權來之不易,經歷了齊楚幽燕越吳秦蜀等地方,艱難立國,受到后人景仰,建廟逢祀,君臣一堂,千秋永在。
漢昭烈廟
川過二門以后,我們就進入了漢昭烈廟,根據《史記 正義 謚法》所記載:昭德有勞曰昭,有功安民曰烈,昭烈就是劉備的謚號,漢昭烈皇帝就是指的劉備,正前方的這座殿就是劉備殿了 ,大殿為單檐歇山式建筑,石柱磚墻,雕梁畫棟,氣勢雄偉,富麗堂皇。殿前置一雙龍抱口九龍鉄鼎,為明朝時期的遺物,鑄工精細。
殿中匾額所寫“業紹高光”四個大字,業即基業,紹是繼承發揚的意思,高乃西漢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光乃東漢開國皇帝劉秀。整個匾額的意思是:劉備繼承并發揚了漢高祖劉邦和光武帝劉秀的基業,這幅匾額強調了劉備為漢室后裔,蜀漢是三國中的正統地位,并把他與漢高祖和光武帝相提并論,給予了劉備極高的評價。
使君為天下英雄,正統攸歸,王氣鐘樓桑車蓋,巴蜀系漢朝終始,移民猶在,霸圖余古柏祠堂。這幅對聯和橫匾,都是又完顏崇實所撰書的,意為:劉備是天下的英雄,漢王朝的正統地位,理應屬于他,聚集在他家鄉高大桑樹頂端的帝王之氣,就是明證。巴蜀是漢朝開始和終端的地方,后裔尚在,雄圖霸業已成過去,只留下這古柏森森的祠堂供人瞻念祭拜。 大殿正中的這位便是劉備的塑像了 ,它塑于清康熙20xx年,公元1672年,他身高3米,是武侯祠47尊塑像中最大的一尊,全身貼金,頭戴冕冠,身著黃袍,耳大臂長,面目慈祥,手執玉圭。
劉備字玄德,河北涿州人,生于公元161年,自稱為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之后,少時隨母親以“織席販履”為生,雖讀書不多,但是在社會中不斷的磨練自己。年輕時“好結交豪俠”“喜怒不形于色”。陳壽在《三國志》中評價劉備“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曹操的重要謀士郭嘉曾說:“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所以說劉備是一位深得人心,受人擁戴的英雄式人物。
公元220xx年,受益州牧劉璋邀請入蜀,兩年之后拿下成都,自領益州牧,公元220xx年,奪取漢中,稱漢中王,劉備經過了30多年的艱苦奮戰,于公元220xx年4月再成都登基,國號漢,史稱蜀漢,季漢,時年60歲。由于孫權派兵襲殺了關羽,奪去了荊州,劉備為之盛怒,稱帝不久后,他不聽群臣勸阻,即率大軍伐吳,史稱夷陵之戰,被東吳年輕將領陸遜采用火攻,火燒連營七百余里,劉備打敗,逃回白帝城,羞愧惱怒,一病不起,于220xx年4月,病逝于白帝城,臨終前將兒子和國事托付于諸葛亮,史稱 白帝城托孤 享年63歲,5月靈柩運回成都,8月下葬于成都南郊惠陵。
劉備的成功之處,除了百折不撓,堅持不懈外,更重要的一點在于他禮賢下士,善待部下,謀臣大將都心甘情愿的為他效力,論計謀,他比不上諸葛亮,龐統。論指揮作戰,他比不上關羽張飛,但是他們都對劉備心悅誠服,真心擁戴,始終追隨劉備。所以說,劉備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在臨終前,他還告誡自己的兒子,“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絕對不能因為壞事小而就去做,也不能因為好事小就不去做,只有用自己的賢良美德,才能使人信服,這一點就充分表現出了“仁義之君劉備”一生追求完美品質的集中體現,而劉備的42年國祚,也確實是實至名歸的業紹高光。
在這個殿里,我們會發現沒有劉備兒子劉禪的塑像,劉備一生艱苦創業,兒子劉禪卻是個扶不起的阿斗,守不住江山。公元263年魏國大將鄧艾攻打蜀國,劉阿斗為了保全性命采取謀臣譙周的建議獻國投降,還樂不思蜀,北宋成都武侯祠也曾出現過劉禪的塑像,明代以后人們在祠中只塑有劉諶像,而不在塑劉禪的像了。
張飛殿
前面這位就是張飛的塑像了,塑于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8年
張飛字益德,和劉備一樣,也是河北涿州人
很多游客看到張飛塑像時,都會說,這個張飛塑得真像,他面目漆黑,豹眼環睜,炯炯有神,但其實史書中兵沒有對張飛的外貌進行記載,只是提到了張飛的兩個女兒先后都嫁給了后主劉禪。照理來說皇后的父親不應該長得太難看的 ,這里之所以把張飛塑造成這樣,是為了表現他戲劇化的人物形象,配合他勇猛善戰的武將身份。
張飛的一生是以行事忠誠,作戰勇猛而著稱的。最有名的事跡當數當年長坂坡之戰了。張飛率領二十余騎橫矛立馬于當陽橋頭怒吼:“身是張翼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進者,故遂得免。”他說:“我是張翼德,來和我決一死戰”據說他的吼聲喝退了曹操的千軍萬馬,使曹軍聞風喪膽,據當地傳說,他的喝聲把當陽橋都喝斷了,連河水都為之倒流。
用,遏制了曹操妄圖進取益州的勢頭,穩定了益州局勢。
張飛大獲全勝,意氣風發,用他的丈八蛇矛在八蒙山壁上刺鑿出兩行隸書:“漢將軍飛,大破賊首張郃于八蒙,立馬勒銘。”這就是歷代所傳的“八蒙山銘”,又叫“張飛立馬銘”,因為張飛謚號桓候,故又稱“桓候戈書”。
張飛一生追隨劉備,不離不棄,開疆辟土,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彪炳史冊。公元220xx年,劉備伐吳前夕,張飛被兩個部將殺害了,最終身首異處,據說,今天重慶云陽張飛廟葬著他的頭,他的身軀則是葬在四川閬中,一代英雄就此謝世,讓人惋惜。張飛的形象較多了反應了中國封建社會勞動人民勤勞,質樸,耿直的性格特征,又融入了任命群眾的藝術想象,故而歷來為人民群眾所喜愛。張飛像兩側分別是張飛之子張苞,張飛之孫張遵的塑像,張苞是張飛的長子,史書記載張苞早夭,英年早逝《三國演義中》描寫張苞英勇善戰,多有戰功。張遵,就是張飛之孫 張苞之子,官至尚書,公元263年蜀漢滅亡前,隨諸葛瞻到綿竹抵御鄧艾所率魏軍,軍敗,戰死。
武將廊
武侯祠內現有塑像47尊,為清康熙至道光年間泥塑彩繪而成,其中40尊塑的是見于史書記載的蜀漢歷史人物,前面這條走廊就是武將廊,塑有武將14尊,他們或因戰功卓著,或因戰死沙場,被立像表彰,其中以當陽一役單騎救幼主,智勇雙全的趙云領先,(有“雄烈過人”的馬超;還有定軍山急啥曹操名將夏侯淵的老將黃忠,以及在諸葛亮身后,多次領兵伐魏的姜維等等。每位塑像前都立有介紹其生平事跡的石碑,您可以慢慢品味。)
孫乾,旁邊這位是孫乾,劉備早期的重要謀士之一,始終追隨劉備,不因劉備的處境困難而背棄他,有句話說“孫乾出使,皆如意指”說明他每次奉命初試,都能圓滿完成任務。 張翼,隨姜維多次伐魏,263年,劉禪獻國投降后,他隨姜維共同進行了復國計劃,沒有成功,后來為亂軍所殺。
王平,馬謖的手下將領,著名的街亭之戰中,馬謖不聽諸葛亮的部署,把大軍按扎在離水源較遠的山上,王平上前勸阻,遭到拒絕,結果蜀軍痛失街亭,王平帶領剩下的部隊退了回去,使蜀軍減少損失,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而破格提拔了王平。蜀漢后期,馬忠鎮守蜀漢南面,鄧芝鎮守東邊,王平坐鎮背面的漢中,都因獨擋一面而聲名遠著。
姜維,是諸葛亮悉心培養的一員大將,文武兼備,智勇雙全,有“小諸葛”之稱,他主管蜀漢后期的軍政大事,諸葛亮 是“六出祁山”而他呢 ,也是“九伐中原”公元264年,姜維策動了魏將鐘會叛魏,企圖趁亂回復蜀漢政權,事敗,被殺。
老將黃忠,作戰非常勇猛,常常身先士卒,沖鋒在前,公元220xx年漢中爭奪戰中,殺死魏國大將夏侯淵的,就是他了,同年,劉備稱漢中王,黃忠升任后將軍,第二年,皇宮去世,謚號為 剛候 ,與關羽,張飛,趙云,馬超同時被后人稱為五虎上將,今天在成都的西門還有以他命名的 黃忠小區。
廖化,關于守荊州時任主簿,劉備去世后,人丞相的參軍,俗話說“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但我們查遍史書,也沒有發現廖化做過先鋒的記載,由此可見在蜀漢中后期,人才的匱乏,蜀漢滅后,廖化被強制遷往于洛陽,病死途中。
傅僉,蜀將傅肜(róng)之子,蜀漢后期的將領,263年魏滅蜀,傅僉堅決抵抗,因寡不敵眾,陽安關口被攻,英勇戰死,與他父親一樣,受到人們的尊敬,他父親的塑像呢,則立于對面的文臣廊,呆會我們會參觀到。
馬忠,忠實的執行了諸葛亮主張的“和撫”各族,安定南中的任務,保持了南中的安定,在少數民族心中威望很大,后來南中各族還休假了祭祀馬忠的廟,把他看做南中各族的保護神。
后面這兩位,張南馮習都曾220xx年隨劉備伐吳, 于220xx年在猇亭戰死。
前出師表
托孤之重,一定要為興復漢室 竭盡忠貞,至死不渝。同時他勸說后主劉禪,要奮發自勵,不要妄自菲薄,引喻失義,應當執法公允,開言納諫,親賢遠佞。充分的體現了他的政治主張和矢志收復中原的報復。
文章中有“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告誡劉禪要任人唯賢,吸取漢朝興衰的原因。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在古代有讀出師表不落淚者,視為不忠的說法。
文章最后還寫道:“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他說,現在就要離開您去遠征了,面對寫給您這通奏表,禁不住淚流滿面,都不知道在說什么了。(通覽此表,諸葛亮將自己對國家興亡的種種憂心表現的淋漓盡致,感人肺腑,表現出了在國家危難之際,以為政治家興邦建業,頑強進取,不屈不撓的大無畏精神。)
這篇出師表的書法,相傳是由南宋抗金名將岳飛所書寫的,書法藝術的精湛,引人注目,有行書,有草書,行書字體秀麗,中規中矩,草書圓轉自如,運筆流暢,仿佛一氣呵成。
后出師表
后出師表是諸葛亮220xx年,第2次北伐前,給后主劉禪上奏的表,諸葛亮在表中,堅定了北伐的決心,開篇第一句“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蜀漢政權繼承的是漢室正統,而曹魏卻為竄漢而立,所以與道義上講,討伐曹魏名正言順,而從國家實力上考慮,蜀漢以一州之地與占據大半個天下的曹魏相抗衡,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主動出擊,更有取勝的機會,所以北伐是勢在必行。而廣為流傳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就出自于后出師表。
文臣廊
現在我們所在的位置是文臣廊,共塑有文官14尊,或有才有識,或為官清廉,以人稱鳳雛,才智可與諸葛亮相比的龐統為首,其中還有繼諸葛亮之后主持蜀漢軍政的蔣琬,有擅長外交、聯吳抗魏的費祎,還有敢于向諸葛亮提出不同意見的董和,董允父子等,沒尊塑像前也都立有石碑,記錄其生平事跡。
程畿,夷陵之戰中,于戰船上執乾和敵人奮勇作戰中陣亡。
秦宓,劉備征吳時,秦宓極力勸諫,因而坐牢,但是他仍然忠于蜀漢政權。既有辯才,又誨人不倦,對后輩循循善誘,悉心指點。
關羽殿
我們現在所在的是關羽殿,正中間這位就是關羽像了,關羽,字云長(本字長生)今山西運城人,是劉備集團的主要戰將,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知名度最高的武將之一,年輕時,因犯法,而亡命到涿縣,自此追隨劉備,為了創建蜀漢王朝,南征北戰30多年,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斬顏良誅文丑,臨江亭單刀赴會,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平時大家所熟悉的關羽形象大多是描寫他紅臉關公,臥蠶眉,丹鳳眼,手里拿大刀的一個武將模樣,而這里我們所看到的關羽塑像卻是全身貼金,頭戴冕旒,作帝王打扮。這個呢,是因為關羽的忠義,對后世影響非常之大,被歷朝歷代 朝野上下所尊崇,不斷的給他加封,從“候”,到“王",再到帝,在清代時,還有人把關羽推崇到了孔子的高度,孔子為文圣人,關羽為武圣人,人們也習慣的稱關羽為關圣大帝,所以在這里,有這樣的穿戴,也是不足為奇的。當然如果您仔細觀察,會發現,關羽雙手執笏,笏,是臣子朝見君主時所用的禮器,而這樣的一個細節就表現了在漢昭烈廟當中關羽身份再高,但在劉備旁邊永遠是臣子,君臣之分也由此體現。
關羽的地位,而虛構出來的一種既美觀又實用的兵器(關羽死后,謚號為壯繆候,他的忠義對后世影響很大,后代封建統治者極力推崇他,不斷的給他加封,封侯封王,將其視為忠臣的典范,以鼓勵臣下效忠王室。在宋代時期,朝廷加封為關羽為“武安王”明朝萬歷42年,封關羽為降魔大帝,人稱“關帝”清代時,關羽更加受到特別的尊崇,被尊為與文圣孔子相對應的“武圣”民間百姓更是以關羽忠義為榜樣,封他為“武財神”所以在清代時期,四川各地都建有關帝廟,把關羽塑造成一個帝王的打扮)可以說從古自今,也沒有哪一位武將,能夠像關羽那樣,成為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甚至草寇強盜共同頂禮膜拜的神圣偶像了。從時間上來講,關羽崇拜自宋代起綿延到現在,從空間上來講關羽崇拜,不僅存在于蜀漢,早已經遍及華夏大地并遠播于韓國,日本,新加坡等東亞,東南亞國家了。
主要的對聯有“三顧頻煩天下計,一番晤對古今情”上聯引自杜甫《蜀相》的語句,下聯由原國家副主席董必武撰寫,意為:劉備三顧茅廬,求的諸葛亮安邦定國的天下大計,他們二人會晤后結下的情誼,古今傳為美談。
“志見出師表,好為梁父吟”上聯是由郭沫若所撰書,下聯是出自于《三國志 諸葛亮傳》的原句,意思是:諸葛亮的志向抱負,體現在出師表當中,隱居隆中時的他就喜歡吟誦梁父吟,梁父吟是是古樂府的一種曲調,屬于喪葬樂,諸葛亮隱居隆中時,喜歡根據梁父吟的曲調來填詞,借而抒發自己的抱負。
定,則比漢初相繼為相的名臣蕭何、曹參,更高一著(p173)。
“先主武侯同閟宮” 這是摘自于杜甫詩《古柏行》的詩句,由清人完顏崇實所撰書,閟宮是指清凈幽深的祠廟,意為 昭烈帝與武侯合祀一廟,君臣合祀,這也是武侯祠有別于全國任何一處其他祠堂的一大特點。
“時艱每念出師表,日暮如聞梁父吟”這幅對聯由清人趙藩撰書,由舒同書寫,時局的艱難困苦,每每使人誦念諸葛亮的《出師表》,日暮黃昏,仿佛聽見吟唱的梁父吟。 “萬古云霄一羽毛”意為諸葛亮名望高入云天,萬古莫及,羽毛,使鳥獸富于文采,此處比喻人的聲望,這句話出自于杜甫《詠懷古跡詩五首》由徐悲鴻所撰書。
靜遠堂
正前方就是紀念諸葛亮的靜遠堂了,為單檐歇山式建筑,屋頂上的這一組雕塑非常有趣,中間位笑口彌勒,東邊為道教人物赤松子,是道教傳說中的雨神,能幻化為赤龍,所以頭頂上有兩個角。西邊的為陳天君,也是雨神,這組塑像設計的含義是“防火辟邪”。殿前是明代的鳳鳥紋四足香爐,爐口是一雙抱才童子,大殿左右分別是鐘樓和鼓樓,殿前高懸 “名垂宇宙”的匾額,語出杜甫的詩句“諸葛大名垂宇宙 ”我們說上下四方為宇,古往今來為宙,意思是 諸葛亮的大名永留于天地之間。此匾為清康熙第17子,果親王愛新覺羅 允禮寫與雍正20xx年。
攻心聯
武侯祠有很多精美的楹聯,今天特別要為大家介紹的是門楣上的這幅最富盛名的攻心聯,它是全國最著名的治世名聯之一。上聯寫“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要理解上聯的意義,首先要理解兩個詞組“攻心”攻心二字,出自于《三國志 馬謖傳》諸葛亮南征前,馬謖曾獻策說:“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站為下”。如果能做到用兵不血刃,不動一兵一卒就能使地方臣服于自己,這才是用兵的上上之策。他的意思呢,和《孫子兵法》中“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道理是相近的。第二個詞組“反側”這里反側是指懷有二心,疑慮不安的人,懂得這兩個詞組,上聯就更好的理解了。意思是:若能以攻心策略,使對方心悅誠服,則心懷二心,疑慮不安的對立者,自然就會消失,從古至今,真正懂得用兵的人,并非好戰之人,當年諸葛亮就是用七擒七縱孟獲的攻心戰術,平定了南中一代,使孟獲深知自己不是諸葛亮的對手,消除了他的反叛之心,反而感激諸葛亮的不殺之恩。上聯的精髓,就是在“攻心”二字。
他本是劉璋部下,劉備入蜀時歸于劉備帳下,當蜀漢建國后,法正利用職權打擊報復了過去的仇人,有人私下向諸葛亮告發了他,而諸葛亮深知法正是深得寵信的重臣,即使稟報,劉備也一定會袒護他,因此在這件事上放寬了政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同樣是蜀國的臣子,馬謖卻沒有法正那么幸運了,因為馬謖他所犯的是原則性的錯誤,蜀漢第一次北伐,因為他不聽從部署,而導致街亭失守,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這是大家常常談到的諸葛亮從嚴治軍的一個例子。其實不管是治理國家,還是管理企業,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孩子,如何在寬與嚴中找到一個治理的平衡點,把握一個度,這一點也是值得我們后人好好來思考和學習的。
這幅對聯是一副治世名聯,
我們現在看見的手執羽扇,一副儒相打扮就是諸葛亮的塑像了。它塑于公元1672年。
他年輕時隱居于襄樊隆中,因才智超群,得“臥龍”的美稱。公元220xx年,劉備為了興復漢室,以左將軍的身份三顧茅廬,拜訪年僅27歲的諸葛亮,向他請教統一天下的大計,諸葛亮非常感動,就當時的天下形勢作出了精辟的分析, 首先提出了要奪取荊州和益州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再喃撫夷越,西和諸戎。憑借他獨到的政治眼光,他當時就看到了三分天下的格局必將形成,并為劉備制定了聯吳抗曹的正確策略,他的這一番話就是著名的《隆中對》。他先鋪佐劉備,創建蜀國;劉備死后,受托孤之重任,輔佐其子劉禪,執掌朝政,治蜀達20多年;他施行教化,嚴明賞罰,選賢任能,興修水利,發展生產,南征至滇池,北伐出祁山,以忠貞、勤勉、廉潔和才智,換來了蜀地的安定和繁榮。史學家陳壽評論說,當時的蜀國,政治清明,民風淳正,田野開辟,倉廩充實,到處是升平景象。由于過度辛勞,他54歲時,病逝于北伐前線五丈原軍中,埋葬在陜西勉縣定軍山下,墳墓至今尚存。
諸葛亮不僅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個杰出的發明家。諸葛亮發明了連弩,一次能射十只箭,大大提高了蜀軍的戰斗力。最為大家津津樂道的還是木牛與流馬了,《三國演義》中形容木牛流馬能自動行走,上臺階,用齒輪原理前進,現在沒有得到證實。有人認為木牛就是川西地區的獨輪車,流馬是一種窄而長的船。不管如何,木牛流馬的出現大大提高了蜀軍軍糧運輸速度,使蜀軍在前方打仗再也不會為軍糧問題而擔憂了。象旁邊的一件文物,這叫銅鼓。以前是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樂器,在祭祀的時候使用,表示家中的富有。相傳諸葛亮在南征的時候用過,白天做飯,晚上蒙上牛皮當鼓報警,一物兩用,所以又叫諸葛鼓。
諸葛亮雖然身居臣相之職,但一生卻很清政謙潔,諸葛亮告誡自己的兒子諸葛瞻的家書中《誡子書》中提到。意思是說要人要實現自己的抱負就一定要排除雜念,恬靜寡欲。其實這也正是諸葛亮自己的人生寫照。這一名言對后備的影響很大 ,成為了千百年來無數后人的座右銘,所以孔明殿,也被稱為 靜遠堂。而這八個字就刻在大殿上方的烏木梁上:寧靜致遠,淡泊明志。 左的是諸葛亮的兒子 諸葛瞻和孫子諸葛尚的塑像,他們都是在263年,魏軍攻蜀時戰死沙場,諸葛瞻享年37歲,而諸葛尚,還不到20歲,所以諸葛亮一家可謂是三代忠貞。
三義廟
恢復重建的三義廟巍峨聳立,其建筑形制與劉備殿一致。屋頂為單檐硬山式,青色簡瓦覆蓋其上,結構為木石結構,抬梁式木構架,立柱及柱礎均為石質。有40根整石雕成的圓形立柱,柱徑0.5米。有24根石柱上刻對聯12副,聯文描金。正殿恢復了劉、關、張的泥塑坐像,廊房兩壁新增加十幅三國故事線描石刻畫。畫稿取自明代《三國演義》版本。這些畫的內容是: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張飛鞭打督郵、劉備招親、關公刮骨療毒等。
劉備墓
出三義廟西行,過小橋,經桂荷樓、琴亭,進入翠竹簇擁的紅墻夾道。夾道盡處,是劉備墓。劉備墓土冢高12米,墓上綠蔭覆蓋。有一道180米長的磚墻環護著陵墓,墓前有碑和寢殿。
劉備伐吳失敗后,退駐白帝城,于公元220xx年四月病逝。五月,諸葛亮扶靈樞回成都,八月下葬,墓稱“惠陵”。據史書記載,墓中還葬有劉備先后死去的甘夫人、吳夫人兩位皇后,是一座合葬墓。此墓距今1700多年,沒有發現被盜,墓中情況不詳。 傳說唐代時一伙盜墓賊,在一個漆黑的夜晚打洞進入墓室內,看見里面燈火輝煌,劉備正與關羽下棋,張飛在一旁觀戰,十名武士侍立一側。賊人嚇得魂不附體,紛紛下跪求饒,劉備揮手示意衛士賜予玉帶和瓊漿。他們喝了瓊漿,系上玉帶,驚慌爬出洞來,回頭一看,洞口自然封好,玉帶變成了大蛇,纏住了腰,瓊漿變成膠粘住了咀。據說從此再也沒有人敢動劉備墓了。
介紹陜西實用篇三
1、取適量面粉加水,和成光滑面團,醒三十分鐘;
2、盆里放清水,用手揉搓面團;
3、洗出白色的.粉漿,把粉漿倒出備用,再在盆里加入清水多洗幾次;
4、直至洗不出白色的粉漿,剩下的面團即為面筋;
6、將粉漿倒入一個平底的盤中,放入燒開的鍋中蒸五六分鐘;(為了防粘可以在盤子上涂一層油,不過我沒有涂也很容易揭下來,盤子很光滑。)
7、將涼皮放涼切條;
8、面筋上鍋蒸熟切丁;
9、黃瓜切絲、香菜切末;
10、芝麻醬、生抽、醋、白糖、蒜茸汁、油潑辣子混合成調料;
11、將所有材料放在一起拌勻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