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五年級語文草船借箭篇一
周瑜看到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有一天,周瑜請諸葛亮商議軍事,說:“我們就要跟曹軍交戰(zhàn)。水上交戰(zhàn),用什么兵器最好?”諸葛亮說:“用弓箭最好。”周瑜說:“對,先生跟我想的一樣。現在軍中缺箭,想請先生負責趕造十萬支。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卻。”諸葛亮說:“都督委托,當然照辦。不知道這十萬支箭什么時候用?”周瑜問:“十天造得好嗎?”諸葛亮說:“既然就要交戰(zhàn),十天造好,必然誤了大事。”周瑜問:“先生預計幾天可以造好?”諸葛亮說:“只要三天。”周瑜說:“軍情緊急,可不能開玩笑。”諸葛亮說:“怎么敢跟都督開玩笑?我愿意立下軍令狀,三天造不好,甘受懲罰。”周瑜很高興,叫諸葛亮當面立下軍令狀,又擺了酒席招待他。諸葛亮說:“今天來不及了。從明天起,到第三天,請派五百個軍士到江邊來搬箭。”諸葛亮喝了幾杯酒就走了。
魯肅對周瑜說:“十萬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諸葛亮說的是假話吧?”周瑜說:“是他自己說的,我可沒逼他。我得吩咐軍匠們,叫他們故意遲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給他準備齊全。到時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沒話可說了。你去探聽探聽,看他怎么打算,回來報告我。”
魯肅見了諸葛亮。諸葛亮說:“三天要造好十萬支箭,得請你幫幫我的忙。”魯肅說:“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幫得了你的忙?”諸葛亮說:“你借給我二十條船,每條船上要三十名軍士。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來,還要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的兩邊。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萬支箭。不過不能讓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計劃就完了。”
魯肅答應了,他并不知道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來報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說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膠漆這些材料。周瑜疑惑起來,說:“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辦!”
魯肅私自撥了二十條快船,每條船上配三十名軍士,照諸葛亮說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諸葛亮調度。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里。魯肅問他:“你叫我來做什么?”諸葛亮說:“請你一起去取箭。”魯肅問:“哪里去取?”諸葛亮說:“不用問,去了就知道。”諸葛亮吩咐把二十條船用繩索連接起來,朝北岸開去。
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天還沒亮,船已經靠近曹軍水寨。諸葛亮下令把船頭朝西,船尾朝東,一字兒擺開,又叫船上的軍士一邊擂鼓,一邊大聲吶喊。魯肅吃驚地說:“如果曹兵出來,怎么辦?”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聽到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說:“江上霧很大,敵人忽然來攻,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易出動。只叫弓箭手朝他們射箭,不讓他們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調來六千名弓箭手,到江邊支援水軍。一萬多名弓箭手一齊朝江中放箭,箭好象下雨一樣。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仍舊擂鼓吶喊,逼近曹軍水寨去受箭。
天漸漸亮了,霧還沒有散。這時候,船兩邊的草把子上都插滿了箭。諸葛亮吩咐軍士們齊聲高喊:“謝謝曹丞相的箭!”接著叫二十條船駛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當,可是這邊的船順風順水,已經駛出二十多里,要追也來不及了。
二十條船靠岸的時候,周瑜派來的五百個軍士正好來到江邊搬箭。每條船大約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條船總共有十萬多支。魯肅見了周瑜,告訴他借箭的經過。周瑜長嘆一聲,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課文分析
根據我國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改編的《草船借箭》一文,生動的記敘了孫、劉聯合抗曹期間,周瑜心胸狹窄,妒忌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為借口來陷害諸葛亮,諸葛亮同周瑜斗智斗勇,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成功,挫敗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的足智多謀,神機妙算。
一、結構嚴謹,首尾照應
課文以“借箭”為明線,以“斗智”為暗線,按事情發(fā)展順序展開敘述,為什么借箭,怎樣借箭,借箭的結果敘述得非常清楚。暗線的發(fā)展也隨之展開,開篇即講,“周瑜看到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便以作戰(zhàn)需要弓箭,請諸葛亮幫忙造箭為由,又以“軍情緊急”逼迫諸葛亮“立下軍令狀”,達到陷害諸葛亮的目的,這是“斗智”的起因。然后吩咐軍匠們“故意遲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給他準備齊全”從中作梗,派魯肅前去打探軍情,諸葛亮表面上按兵不動,秘密請魯肅幫忙卻不讓周瑜知道,雙方“斗智”向前發(fā)展。故事轉而敘述諸葛亮與曹操之間的斗智斗勇,諸葛亮深知曹操生性多疑,選擇“大霧漫天”的“四更”時直逼曹營,讓“軍士一邊擂鼓,一邊大聲吶喊”來虛張聲勢,巧取十萬支箭,“吩咐軍士們齊聲高喊‘謝謝曹丞相的箭’”宣告借箭成功,推進故事的進一步發(fā)展。故事結果是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得知借箭經過,長嘆一聲,“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周瑜和諸葛亮的“斗智”也有了最終的結果。
明線暗線步步展開,事情的前因后果一目了然,開頭結尾互相呼應,結構謹嚴。
二、人物形象,個性鮮明
課文中的人物性格鮮明,栩栩如生。
周瑜:心胸狹窄,陰險毒辣。“周瑜看到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活脫脫一個小肚雞腸的人,“讓軍匠們故意遲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給他準備齊全”更昭示了他的心胸狹窄。一心想陷害諸葛亮,卻給自己不仁不義找個冠冕堂皇的借口。“我們就要跟曹軍交戰(zhàn)。水上交戰(zhàn),用什么兵器最好?”明里共商軍事,暗里下套害人,明知故問。“現在軍中缺箭,想請先生負責趕造十萬支。這是公事,希望學生不要推卻。”假借“公事”逼迫諸葛亮承擔造箭任務,還以“軍情緊急”逼迫諸葛亮“立下軍令狀”,陰險毒辣之心昭然若揭。
諸葛亮:有膽有識,神機妙算。當周瑜詢問幾天可以造好,諸葛亮回答說“只要三天”,“我愿意立下軍令狀,三天造不好,甘受懲罰。”表明諸葛亮早已識破周瑜的伎倆,胸有成竹,將計就計。諸葛亮的膽識更表現在他的神機妙算,而他的“神機妙算”表現在“知人”,他深知周瑜的氣量狹窄,陰險狡詐,所以借箭的.計劃對周瑜是守口如瓶;他深知魯肅的忠厚誠實,大膽請魯肅幫忙準備“借箭”用的船只和物品,并請魯肅隨行“借箭”,好回來后如實向周瑜匯報借箭經過;他深知曹操生性多疑,謹小慎微,借箭時才故意虛張聲勢,引曹軍放箭,自己放心笑飲美酒。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還表現在“通曉天文地理”,“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里。”表明諸葛亮早料到此時會“大霧漫天”,適合借箭。借箭成功后敢高喊“謝謝曹丞相的箭”是因為他深知“這邊的船順風順水”,曹軍“要追也來不及了”。
三、語言運用,精煉傳神
課文中血肉豐滿的人物性格是通過精煉傳神的對話描寫反映出來的。課文第二自然段中,周瑜和諸葛亮的對話特別能反映兩人的性格特點。兩人說話時的表情、心理活動不著一字,但周瑜一本正經卻心懷鬼胎,官腔十足卻步步緊逼;諸葛亮投其所好順水推舟,表面迎合暗渡陳倉等內心活動,都通過他們的精彩對話表現得淋漓盡致。
尤其值得稱道的是課文中只有一次寫道諸葛亮的“笑”,意蘊深刻,耐人尋味。當魯肅吃驚地說:“如果曹兵出來,怎么辦?”諸葛亮笑著說:“五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課文其他地方都是寫“諸葛亮說”,只有這兒寫“諸葛亮笑著說”,諸葛亮笑誰?笑他什么呢?頗耐人尋味。聯系前后文琢磨,他可能是笑魯肅的忠厚老實、不知底細,這是一種幽默的笑、一種寬厚友善的笑;笑曹操生性多疑,不敢輕舉妄動,這是諷刺的笑、輕蔑的笑;笑周瑜心胸狹窄,陰謀落空,這是一種得意的笑;笑自己料事如神,借鑒成功;更笑自己神機妙算,挫敗周瑜,這是一種勝利的笑。這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啊!
小學五年級語文草船借箭篇二
今天,我讀了《草船借箭》,我被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所折服。
《草船借箭》這篇文章出自《三國演義》,講的是東漢末年,三國鼎立,曹操帶著八十三萬大軍南下,準備一舉吞并吳、蜀兩國,兩國組成聯軍,互相派出了周瑜、諸葛亮抗曹。可是,周瑜嫉賢妒能,假借軍需,逼諸葛亮在三天之內造出十萬枝箭。但是諸葛亮早就算好第三天有大霧,于是,在第三天,他在二十條船上扎滿草人,一邊讓兵士擂鼓吶喊,一邊靠近曹軍水寨。曹操不知道虛實,只叫弓箭手朝他們射箭。就這樣,諸葛亮不費吃灰之力就有了十萬枝箭,讓周瑜自嘆不如。
我看完這篇文章,主要佩服諸葛亮以下幾點:
首先,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懂得觀察天象,推測出三天后有大霧,他才敢允諾在三天內交出十萬支箭。他也知道他借完箭回來順風順水,才敢去借箭。
其次,他了解人心。他知道魯肅忠厚老實,不會將他借船的事告訴周瑜。他也知道曹操生性多疑,不弄清虛實絕不出兵,諸葛亮正是知道他的心理,才敢用這條計。
最后,他識大局,顧大體。他明知周瑜再設計陷害他,可是,他知道推卻會使孫、劉產生猜忌,從而使聯盟瓦解,最終兩國都不能逃脫被曹軍消滅的命運。所以,在兩國的利益面前,他選擇了接受。
總之,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與識大局顧大體太值得我學習了!
小學五年級語文草船借箭篇三
《草船借箭》這篇課文是根據我國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的`有關章節(jié)改寫而成的。課文主要寫周瑜由于妒忌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萬支箭來為難和陷害諸葛亮。諸葛亮和周瑜斗智,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過人的膽識和才智。我這節(jié)課上的主要資料是諸葛亮怎樣利用草船借箭的這一部分。
整個教學過程思路比較清晰,教學重點突出,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學生求知欲望比平時旺盛,好奇心和進取性也能被我調動起來,師生配合比較默契,教學目標基本完成。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而語文的工具性對聾生來說尤為重要,是他們學習語言和長遠發(fā)展的重要保障。在課堂中,我抓住文章中每一個與學生生活學習密切關聯的詞語句子,讓學生進行讀說寫的訓練,來豐富他們的詞語積累和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本事和運用本事。
例如這節(jié)課中,對誰一邊做什么一邊做什么這樣的常用句子,把字句改寫成被字句這樣的句式,還有比喻句用什么比喻什么,反問句改成陳述句這樣的資料,我都挖掘出來,穿插在課堂中讓學生進行說寫訓練,既發(fā)展了學生的語言又鞏固了所學的知識。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熱烈活潑的教學氣氛不會自然構成,也不是永恒不變的。教師應當運用行之有效的手段來制造和烘托課堂教學的氣氛,使學生產生一種新鮮感和強烈的求知欲,從而自然融入教學主題。抓住課文的資料設疑激趣,就是最好的手段之一。
在這節(jié)課中,我對文本進行了深入解讀,對教學過程進行了深入思考:是讓學生從草船借箭的過程中自然得出如期交箭的結果,從而感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還是先從結果出發(fā),再去探求借箭的過程?結合學生的特點,我選擇了后者。讓學生從周瑜的長嘆中體會周的心境,進行朗讀、模仿,從而感知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這時,在學生情緒高漲的時候及時提出問題: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此刻哪里?他的借箭計劃又是怎樣取得成功的呢?從而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注意是我們心靈的唯一門戶,意識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經過它才能進來。”注意,是學生進行學習和掌握知識的前提條件,在課堂中,我十分注意運用多種手段來引起學生對課堂資料的注意。
如復習借箭準備的環(huán)節(jié),我出示了一只“草船”,一下子就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了,再讓學生根據“草船”說說借箭的準備工作,既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表達本事。又如教到諸葛亮下令“船頭朝東,船尾朝西,一字兒擺開”這一句時,我畫出簡筆畫,讓學生把準備好的紙船擺一擺,學生的興趣都很高,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學生的學習進取性也更高。
草船借箭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為諸葛亮懂天文,識人心,曉地利,有膽略,會計謀。要讓我們班的學生從草船借箭的過程中概括出這些原因,是相當難的。結合學生的特點和課文的資料,上課時我試圖引導學生總結出“懂天氣、識曹操、曉地利、有勇氣”幾點更加具體,更加表面的原因。
課后一推敲,覺得原因具體了,學生容易理解,但內涵也變窄了,并且和前后文資料有點“脫節(jié)”。如識人心,它就包括了前文的識周瑜,識魯肅。從這點來說,“識曹操”作為借箭成功的原因之一能夠,但作為一種“概括”顯然有所欠缺。
草船借箭之所以取得成功,正是基于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那么,他的“神”表此刻哪里?“妙”又體此刻何方呢?能夠說借箭的過程中處處體現著他的這一特點:算到三天后江面必有大霧,算定曹操不敢出兵應戰(zhàn),算到船只的排列,算到歸程的順風順水。能夠說文章處處體現著諸葛亮的足智多謀,神機妙算。
但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只是根據教學的目標,設計了為目標服務的幾個問題,牽引著學生去思考、分析。顯然,這樣的分析還不夠全面深入。
這篇課文很多地方很多事情都是有前因后果的。研究到學生的理解本事,我只是把問題設計成讓學生去尋找原因,而忽略了“結果”。比如當諸葛亮的船只逼近曹營時,我只是引導學生理解諸葛亮為什么下令軍士擂鼓吶喊?而沒有追問:擂鼓吶喊的結果會怎樣呢?就轉到另一個問題去了,雖然另一個問題也回答了這個結果。
總之,這節(jié)課有亮點,但也存在著一些不足的地方,留待以后去改善。
小學五年級語文草船借箭篇四
周瑜很妒忌諸葛亮的才干。因水中交戰(zhàn)需要箭,周瑜要諸葛亮在十天內負責趕造十萬支箭,哪知諸葛亮只要三天,還愿立下軍令狀,完不成任務甘受處罰。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萬支箭,正好利用這個機會來除掉諸葛亮。于是他一面叫軍匠們不要把造箭的材料準備齊全,另一方面叫大臣魯肅去探聽諸葛亮的消息。
魯肅見了諸葛亮。諸葛亮說:“這件事要請你幫我的忙。希望你能借給我20條船,每條船上配30個軍士,船要用青布慢子遮起來,還要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兩邊。不過,這事千萬不能讓周瑜知道。”
魯肅答應了,并按諸葛亮的要求把東西準備齊全。兩天過去了,不見一點動靜,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里來,說是一起去取箭。魯肅很納悶。
諸葛亮吩咐把船用繩索連起來向對岸開去。那天江上大霧迷漫,對面都看不見人。當船靠近曹軍水寨時,諸葛亮命船一字擺開,叫士兵擂鼓吶喊。曹操以為對方來進攻,又因霧大怕中埋伏,就派一萬多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點般的箭紛紛射在草把子上。過了一會,諸葛亮又命船掉過頭來,讓另一面受箭。
太陽出來了,霧要散了,諸葛亮令船趕緊往回開。這時船的兩邊草把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滿了箭,每只船上至少五、六千支,總共超過了十萬支。魯肅把借箭的經過告訴周瑜時,周瑜感嘆地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不如他。”
小學五年級語文草船借箭篇五
周瑜非常妒忌諸葛亮的才干,想方設法的`陷害他。
有一天,周瑜找諸葛亮商議軍事,設計讓諸葛亮立下了三天造好十萬支箭的軍令狀。周瑜心里暗自高興,吩咐工匠們故意延遲,偷工減料,還讓魯肅去看著諸葛亮,不想讓諸葛亮造箭成功。可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早就知道了他的陰謀,早算好的三天有霧,方便自己取箭。
后來,諸葛亮為完成任務,取箭成功求魯肅幫忙。問魯肅借船借人,并求魯肅保密,魯肅答應了。魯肅果然十分守信,這件事跟周瑜只字未提。
第一天過去了,第二天過去了,諸葛亮都毫無動靜,終于在第三天四更時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這時,諸葛亮便悄悄帶著魯肅乘船取箭去了。船漸漸靠近曹軍水寨了,諸葛亮下令把船頭朝西,船尾朝東,呈一字形方便受箭,并叫船上的軍士擂鼓,吶喊引起曹軍注意。
曹操生性多疑,他聽到鼓聲和吶喊聲,便不敢出兵,只得放箭,卻中了諸葛亮的計。船兩面受箭,箭好像下雨一樣,不一會,十萬支箭已齊了。當曹操反應過來自己中計了時,船已經駛了很遠了。
最后,周瑜知道了事情的來龍去脈,自嘆不如。
小學五年級語文草船借箭篇六
今年暑假,我看完了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這本書,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是《草船借箭》這個故事。
這個故事主要講了:因為周瑜妒忌諸葛亮很有才干,在一天商議軍事的時候就叫諸葛亮在十天之內造好十萬支箭。諸葛亮卻說可以在三天之內造完,并且立下軍令狀,三天造不好,甘愿受罰,周瑜聽見了很高興,就用酒席招待了諸葛亮。之后周瑜就派魯肅去諸葛亮那里探聽情況,諸葛亮就請求魯肅幫他準備二十條船,每條船上有三十名軍士,還要一千多個草把子。而且這件事不能讓周瑜知道。直到第三天四更時,諸葛亮就叫上魯肅一起去取箭,他們向曹營駛去,諸葛亮命令軍士們一邊擂鼓,一邊吶喊,曹操聽到了,就下令不要輕易出動,叫一萬多名弓箭手一齊朝江中放箭。則這些船都靠近曹營受箭。后來諸葛亮就叫這些軍士們齊聲高喊“謝謝曹丞相的箭”。曹操知道上當了,下命令追已經來不及了,諸葛亮他們回到營地,魯肅把整件事情的經過告訴告訴了周瑜,周瑜自嘆不如。
讀完這個故事,我感受到了周瑜的狡詐、驕傲和妒忌他人的才華,他不希望有人比他強就設計陷害別人。諸葛亮是一個有勇有謀的人,他一下子就識破了周瑜的詭計,并且還給了他一個滿意的答復。通過這件事情,讓我聯想起,這個學期有一個同學她學習不如我,而且還非常瞧不起我,這讓我非常討厭她,到了學期末,她的成績居然比我好,這讓我十分吃驚,也十分懊悔,我就是因為太驕傲,所以才落后于她。下個學期我一定要超過她。
一個人只要克服了妒忌心理,心胸寬闊,才能站得高,看得遠,才會有人愿意與他做朋友,如果克服不了,就會像周瑜那樣,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像諸葛亮那樣豁達大度,那么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就會多一份融洽,多一份信賴,那樣我們的社會就會是多么美好呀。
小學五年級語文草船借箭篇七
因為周瑜嫉妒諸葛亮的才華,就在商議軍事時讓他造十萬支箭,因為這是公事所以諸葛亮不能推辭,于是諸葛亮立下軍令狀就走了,周瑜派魯肅去探聽一下。
諸葛亮見了魯肅想讓他幫幫忙,魯肅就答應了,諸葛亮讓他撥二十條快船每條船上要有三十名軍士,用一千多草把子排在船的兩邊,這件事要保密,不能讓都督知道,要是讓都督知道了,計劃就完了。
前兩天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諸葛亮秘密的把魯肅請到船里,和諸葛亮一起去取箭,就在這天大霧彌漫。
諸葛亮下令讓船一字擺開而且又讓軍士們一邊擂鼓一邊吶喊,曹操叫弓弩手在那里射箭,又調來了六千多名弓弩手,一共有一萬多名弓弩手,當左邊的箭已經插滿時,諸葛亮又把船調過來,天快亮了,霧還沒有散,草把子上的箭已經插滿了。諸葛亮就讓軍士們高喊“謝謝曹丞相的箭”,曹操得知上當,就派兵追,可是回去的路順風順水,再追也來不及了。
周瑜派的五百名軍士也正好到江邊,周瑜聽了諸葛亮借箭的經過后,贊嘆不已!
小學五年級語文草船借箭篇八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雖然最后他未能成功的興復漢業(yè)。但他,告訴了我,敢于冒險才有機會。草船借箭就說明了這個道理。
當時,諸葛亮被周瑜所逼迫,讓他在不可能的情況下造出十萬枝箭來,于是諸葛亮就算出一個大霧之天,與魯肅一起完成了去曹營“草船借箭”的神奇之舉,痛痛快快地向周瑜交了差。在這里,我看到了一個敢于冒險的諸葛亮,而不是一個謹慎的諸葛亮。其實諸葛亮自保的方法可以有很多,可他卻選擇了冒險。他能夠算出哪天早晨江上有霧,他能夠判斷出曹兵不敢出來迎擊,他能夠想到曹兵一定放箭,但是他能夠肯定曹兵不會放“火箭”嗎?一切都是未知。要知道此時諸葛亮的“東風”還沒借過來,大江之上刮的還是西北風,如果曹操靈機一動:“放火箭”!后果會怎么樣?他一定想過,可他還是選擇了去冒險。因為他明白,不冒險,自己連機會都沒有了。
法國一位叫居友的學者說過:“卓越的人,便是在思想上或在行為上最能追求,最能冒險的人” 。有些人一生碌碌無聞,就是因為他們沒有勇氣接受人生的挑戰(zhàn)。他們畏懼困難和失敗。有一顆種子,它這樣想:如果我往上長,一定會碰到堅硬的石頭;如果我往下扎根,可能會傷著自己脆弱的神經;如果我長出幼芽,一定會被蝸牛吃掉;如果我開花結果,一定會被小孩連根拔起,還是躺在這里舒服、安全。終于有一天,一只覓食的公雞將它啄進了肚子里。看來,不敢冒險就不能獲得成功,種子永遠就不能開花結果。
我要努力,努力地向諸葛亮學習。敢于冒險,擁抱成功。
小學五年級語文草船借箭篇九
《三國演義》是我國歷史上最優(yōu)秀的古典名著之一,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它的故事也不斷地被拍成各種電影、電視劇。趁著暑假,我就從書架上抽出了《三國演義》,趴在床上靜靜地看著,去了解那一段刀光劍影的動蕩歲月,去體會書中所描述的愛恨情仇。
其中草船借箭的那一部分讓我覺得特別精彩。當時的吳、蜀兩家剛剛結盟,曹操卻率領大軍殺來。東吳的周瑜雖然智勇雙全,但是氣量太小,一心想借機會除了諸葛亮。他們知道曹操的軍隊都是北方人,不懂水性。就準備與曹操在水上作戰(zhàn)。周瑜找來諸葛亮,命他十日之內造十萬支箭備戰(zhàn)。但諸葛亮卻笑笑說只需三天就夠了,還立下軍令狀。魯肅等人都覺得這根本就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可諸葛亮只向魯肅借了20條船30人,然后一、二天卻一點行動也沒有。
到了第三天凌晨,江上布滿大霧,諸葛亮帶著裝滿稻草的船開往曹營,船上的士兵擂鼓吶喊,但當時霧茫茫的.,看不清楚,曹操怕有埋伏就不敢出兵,他命令弓箭手不停地射箭。就這樣,諸葛亮的草船上插滿了箭,趁著順風逃走了。回去一數,船上密密麻麻的有整整十萬多支箭呢!真是太精彩了。
通過這個故事,不得不佩服諸葛亮的聰明才智,當時又沒有天氣預報,可諸葛亮偏偏料事如神。我想這完全依靠的是他平時積累的科學知識,還有遇事冷靜思考的好習慣。再說說周瑜,真讓人看不起,一個大將軍卻這么小氣。如果他和諸葛亮能夠團結一致的話,一定會成就一番大事業(yè)的。還有那曹操也太笨了,如果當時用上一些火箭的話,結果就完全不一樣了,諸葛亮恐怕是逃都來不及嘍。真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