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梯田梯田字篇一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寫過散文嗎?散文不講究音韻,不講究排比,沒有任何的束縛及限制。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散文,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云和梯田散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去年4月去江西考察文化,得以欣賞中國最美鄉村婺源的姿容,今年8月去浙江講課,又和中國最美梯田迎頭相撞。連續兩年親近“最美”,用一句坊間俚語來狀繪,似乎可以稱之為艷福不淺吧!
這個被廣泛認可的中國最美梯田,位于浙江省麗水市治下的云和縣。從云和往東不遠是東海岸邊的溫州市,往南不遠則是出青瓷、出寶劍的龍泉市,和福建省的地界近在咫尺。我步出杭州蕭山國際機場,登上汽車,足足奔波了5個小時,才抵達云和縣。在酷熱難耐的2013年夏天,在據說連行道樹也被灼熱陽光烤焦的浙江,這樣的一次旅行,實在是太辛苦了!
好在云和梯田給予了太多驚喜,使得我疲憊的`身心得到充分撫慰。時值盛夏,遠遠望去,號稱“千年歷史,千層梯田,千米落差”的云和梯田從下到上,一層層、一疊疊的綠浪延伸到天際,和萬里藍天連成一片,讓人心曠神怡。特別是隱約其中的千百條田埂,如行云流水,瀟灑柔暢,呈現出讓人怦然心動的優美曲線。被田埂分割的地塊,形狀絕沒有完全相同的,但形狀各異的地塊安放在一起,卻是那樣的和諧、自然、優雅,與周邊的高山、丘陵、谷地融合在一起,與緊挨著的村舍連接在一起,呈現出一個如夢似幻的童話世界。
并且,我目睹的,還遠遠不是云和梯田之美的全部。是夜,在下榻酒店的客房里,從一本攝影畫冊中,又看到了另外三個季節云和梯田的動人姿容:春天,水滿層疇,串串銀鏈;秋日,稻穗遍山,金光閃閃;冬季,銀裝素裹,玉砌云端……我不禁慨嘆道:云和梯田,真是個最少要來四次的地方啊!
據說,云和梯田最早開發于唐初,興于元、明。不過,我們的先輩開發梯田的初衷,顯然不是為了賞景,而是謀求生存。云和在明朝景泰前后一百多年間,曾經大量開采銀礦,明王朝先后兩次派遣宮廷內官作為欽差大臣到此督催銀稅,并設置銀官局專管銀礦事務。當地銀礦開采業興起帶來人口社會的繁榮發展,元、明時代達到高潮,于是吃飯這么一個基本需求,遂使得當地梯田不斷增加,最終才成為規模壯觀、氣勢恢弘、磅礴大氣這么一個顯赫存在,不但年復一年生產優質稻米,而且還成為全國、乃至世界各地游客趨之若鶩的旅游目的地,在形而下和形而上兩個層面,為當地gdp的增長作出巨大貢獻。
梯田梯田字篇二
我的家鄉有一片美麗的梯田,它的田是一層一層往上爬的,遠遠看去就像一個大大的梯子,可以順著梯子爬上去摘天上的星星。梯田里被勤勞的農民種滿了莊家,每一個季節的顏色都不一樣,組成了一幅變幻莫測的天然畫卷,可漂亮了。
春天,田里的油菜花露出黃黃的`笑臉,桿上的葉子就像兩只綠綠的小手在溫暖的春風中向我招手,遠遠望去,黃色的梯田上泛著幾分綠色,使得矮矮的油菜花更加顯得可愛。
夏天,綠綠的稻谷挺直了腰桿,堅定的站在梯田上,宛如一位英勇的戰士,全神貫注的守衛著它們的領土。
秋天,梯田的守衛者已經成熟了,綠油油的梯田一下子變得金燦燦的,猶如一座金山,散發著動人的黃色等待著農民伯伯來收割。很快人們來了,靜悄悄的梯田一下子變得格外熱鬧起來了。稻子一定很好吃,因為這里面包含著農民辛勞的汗水。
冬天,白白的積雪覆蓋著梯田,就像一個巨大奶油蛋糕,好想趴在上面吃個夠。
我愛家鄉的梯田,“濃妝淡抹總相宜”,不管是春、夏、秋、冬,它總是那么美麗。
梯田梯田字篇三
導語:梯田在濕潤的微風中蘇醒,一簇簇一行行低矮茁壯的水稻秧,齊刷刷地搖曳,綠茸茸油汪汪,在秧苗底部的空隙里,閃過熒熒的波光,銀水綠影——那是水靈靈的春梯田。以下是由應屆畢業生文學網小編j.l為您整理推薦的閱讀答案,更多信息資源請關注應屆畢業生文學網。
云和梯田
張抗抗
傳說中“中國最美的云和梯田”,隱匿于浙西南括蒼山脈霧氣迷蒙的群峰深處,彎彎繞繞的盤山公路,倏然甩出一角空地。人在山腰,朝山下的開闊谷地望去,錯落有致的梯級田畔,覆蓋了周圍山坡,似一個碩大的環狀天池,嵌于青蔥滴翠的崇山峻嶺之間。
陽光迎面撲來,俯視崇頭鎮外的山中梯田,好似面對著一座寬大露天體育館。若是早幾個時辰,此處可見著名的“云和梯田日出”奇景。無論冬夏——太陽每天都攀著濕淋淋、銀閃閃、綠油油或是金燦燦的梯子,從山間的水田里升起來。
此時,眼前那些高低起落、依次遞接的田畔,或大或小或長或短,依山就勢形狀各異,順著山坡一塊塊不規則地蜿蜒開去。一層層沉降,通往山洼里黑瓦白墻的小村落;一層層升高,則通往山頂的云端去了。
遠眺層層梯田,猶如面對著一座盤旋陡立的天梯。
梯田在濕潤的微風中蘇醒,一簇簇一行行低矮茁壯的水稻秧,齊刷刷地搖曳,綠茸茸油汪汪,在秧苗底部的空隙里,閃過熒熒的波光,銀水綠影——那是水靈靈的春梯田。
春梯田,是一軸淡淡的水墨畫。
梯田的夏季從綠色中來。由嫩綠而碧綠再墨綠……濃濃的`綠、重重的綠,綠得綿密綠得厚重,猶如一針針一線線的刺繡,扎透了梯田的每一層泥土,直到把整座山谷織成綠色的絨毯。
夏梯田,是一幀精美絕倫的繡品。
秋季稻熟時,飽滿的稻穗灑下遍地碎金,一座金山谷、滿山金池塘。一層絡黃一層褐黃一層澄黃,稻浪的金色漣漪從山腳一波波升上山頂,又從山頂一波波往下流淌……那是金色的秋梯田。
秋梯田,是一幅色彩濃郁的油畫。
落雪了。梯田在飄飛的雪花中欣然更衣換妝。白雪覆蓋了層層田畔,厚重或是蓬松,一畦白色又一畦白色。雪后初晴,云和梯田披上了寬大的銀色緞袍,瞬時有了一種雍容華貴的氣度。
那是云和梯田最令人激動、最美的時刻——
冬梯田,是一幅輪廓分明、莊嚴冷峻的黑白木刻。
那一刻,腦中跳出一句俗語: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知!
相傳,云和梯田已有千年歷史。由閩北遷徙浙南的畬族山民,是云和梯田最早的墾殖者。“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區,田地最為寶貴。聰明勤勞的農人先祖,用鋤頭鐮刀和汗水,伐去山上的灌木與荊棘,挖去亂石揀盡雜礫,在高低起落的坡地上,經年累月日復一日,開墾出一小塊一小塊、一小片一小片的田地。或寬或窄的梯田,一長條一小塊,不規則地依山勢上下伸展。最小的梯田田畔,被稱為“巴掌田”,即便春種一兜稻秧、秋收一把稻谷,也不會輕易放棄。歷經千百年實踐,先人積累了墾種梯田的豐富經驗。無論何樣貧瘠陡峭的山地,但凡人跡所至之處,就有了人造的梯田。梯田以水田、樹木、竹林調節氣候,保持四季的氣溫與濕度,建立起一個自我循環的生態環境,具有固化山體植被、保護水土流失之功。
云和人說:山有多高,水有多高。
水有多高,梯田就有多高。
恍然,凡是適合開墾梯田的山地,山上必有水源:泉眼溪流、林木蓄水、霧氣雨水……農人根據不同的地形土質,修堤筑埂,通過水筧溝渠,將水流引入梯級田畔。自古以來,墾種梯田的人家,多有“刻木定水”的民約,根據每塊田的面積,協商分配各家所需水量。進入21世紀的現代社會,梯田用水則有了更為合理、科學的調配機制。
水是梯田的生命之源。水梯田是用水養出來的。
梯田自成一體的耕作方式,梯田獨創的灌溉系統,為中國及東亞的稻作文化,增添了燦爛的一筆。
回望云和梯田,田埂棱角分明,梯級層次清晰,如同一部刻錄著中國千年農耕文明成果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立體史冊。
在這個以“移動”為時尚的時代,尚有一種“不可移動”的物體——“梯田”,默默守望著人類共同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