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以來,我每天拼盡全力的做著瑣碎繁雜的教育教學工作,陷在那一件件瑣事中,耗費了我大量的時間與精力,產生了極為嚴重的職業倦怠感。自從偶然參加了一次魏書生老師的學術報告會,聽著魏老師在臺上侃侃而談,感受著他言語間流露出來的幸福享受,我才意識到是我自己出問題了,原來教育也可以這么富有生命!下面小編在這里為大家精心整理了幾篇《教育的100種可能》讀書心得體會 《教育的100種可能》讀后感,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教育的100種可能》讀書心得體會1
本套書記錄了李鎮西老師的36個學生的成長故事。他們的多數在當年是普通生甚至“問題生”,但李老師認為每個孩子的花期不一樣,他呵護、尊重、引導孩子們,體現了愛心教育、民主教育、平民教育的溫度和光彩。這本書讓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教育工作者對未來班同學的教育情懷,看到了他的這種精神的引領將永不過時,看到了學生回饋給老師的愛,看到了孩子們如今長大成人后的因愛的教育而努力奮斗的一個個縮影。
正文:
圖片 最近一段時間我現在有點迷茫,我的人生價值在哪里呢?當我讀到《教育的100中可能》-- 張勁松:永無止境的證明自己 ,這一篇章時,李鎮西老師的編外學生張勁松與李老師交流的一些話題:人的一生該怎么過才有意義?如何成為一個優秀的人及對社會有價值的人?如何在欲望的大海中還能保持自己的正直與善良?為什么李老師能對那么多學生以及那么繁瑣的日常工作保持長期的熱情?為什么李老師對那些調皮搗蛋的學生居然不嫌棄?這些話題與我產生了共鳴。
我一口氣讀完這一篇章,在文章里尋求答案。我找到了李老師送給他的學生兩句話,也許這就是答案。
第一句: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因為自己的存在而讓周圍的人感到了幸福,一個人無論做什么都要認真,能夠吃苦,就一定能夠贏得別人的尊重,也一定能夠找到自己的幸福。
當年未來班的學生,從事各行各業的都有,他們遇到人生挫折和困難時,都會想到李老師說過的一些樸素的話,想到李老師的為人,如何安身立命,如何立德立言立功,這種用行動來詮釋愛的方式便是最有持續性的激勵,也是最有力量的激勵。
第二句話:發掘一個卓越的自己。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藏著一個你自己都不相信的“卓越的自己”。
“編外弟子”張勁松寫了“李老師對我最大的影響”,我也心中漣漪跌宕,從中學習了很多,內容如下:
第一,你的愛心。我覺得你是真正的愛學生,如果一個人不是真正的愛學生,他怎么可能會關注每一個學生?和學生交朋友,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弟弟、妹妹,當成自己的兒女,給學生各種各樣的幫助。這里面要花多少時間多少精力啊!這就是愛。如果不是發自內心地愛學生,不可能把體現學生某個成長點的作文、書信、明信片甚至請假條、檢討書保留幾十年,連學生都忘記了,可老師還記得那么清楚,這就是愛。
第二,你的事業心。你不是把當老師作為一份工作,而是當成一份事業。我們很多人僅僅是為了一個飯碗就從事某項工作干了一輩子,而李老師無論是工資低的時候還是工資高的時候,都是把教育當成事業。這點對我影響也很大。我后來為什么也走向教育的道路?這是因為你影響了我,我也想把我對教育的理解轉化為對別人的影響,把影響更多的人、受益更多的人當成一份事業來做。
第三,你講真話的品質。我后來也講真話,真誠而正直的做人,這是受了你的影響,這種影響一直持續到現在,我今年五十歲了。這幾年我稍微收斂了一些,前幾年我喜歡仗義執言。我不只是講真話,而且做真事。在目前的環境下,有時候說真話越來越難,大家都喜歡聽好聽的,我就把求真的品質體現在行動上,體現在我的工作中。像我們搞投資的,是千萬不能摻假的,否則是要出大問題的,作假最后都是掩耳盜鈴,自我欺騙,必須求真做真較真。
勁松說:“當時,無論我碰到困難,還是遭遇挫折,你都是鼓勵我,信任我,盡量讓我向上,向善。
所以,我現在對學生的愛,也是盡量去發現他身上充滿人性的美好品質。也許這個學生成績不算好,但他善良、誠實,我就盡量去鼓勵他,關心他。對有些有心理疾病的學生,更需要細致入微的關心和引導。我也要做最好的老師,做最好的家長、做最好的自己!
《教育的100種可能》讀書心得體會2
第一次讀《教育的100種可能》,我就被李鎮西老師的學生們的成長故事所感動。“遇見你是我一生的幸運”,這句話不僅是學生對老師的,更是老師對學生的。反觀自己的教育實踐,我也談談自己的感悟和體會。
在這本書中,李鎮西老師記錄了36位學生的人生軌跡。他們的多數在當年是普通生甚至“問題生”,但李老師認為每個孩子的花期不一樣,他呵護、尊重、引導孩子們,體現了愛心教育、民主教育、平民教育的溫度和光彩。這些學生有的來自他20世紀80年代大學畢業后所帶的第一個班,也有的來自他退休前教的最后一個班。他們之中有教師、醫生、空姐、飛行員、藝術家、科研工作者、公交車司機、火鍋店老板、足球教練、搖滾歌手等。他們以親身經歷闡述了當前基礎教育的功過得失,并慶幸在自己成長的關鍵時段有李老師陪伴,很多同學有“如果沒有你,我會怎么樣”的感慨。
36個故事體現了李鎮西班主任工作的爐火純青,思想教育的出神入化,教書育人的深度思考,以及對自己教育失誤的反省和修正。李鎮西老師試圖超越師生情感和教育技巧,深入學生內心,展示他們的精神成長。他希望通過這些故事,讓包括家長在內的所有教育者明白:每一個孩子都有屬于他個性的成長和成功。36個故事演繹了教育的各種可能,體現了李鎮西班主任工作的爐火純青、思想教育的出神入化、對教書育人的深度思考,以及對自己教育失誤的反省和修正。他警醒自己,提醒同行:善待孩子,耐心陪伴他成長,相信他的未來有100種可能!
教育的責任、智慧和人道主義情懷的體現,就是教育者對每個孩子的“草稿”進行精心地加工,使之既擁有完整的人格,又有屬于自己獨特的成功與幸福。蘇霍姆林斯基曾對教育同行提出忠告:請記住,遠不是你所有的學生都會成為工程師、醫生、科學家和藝術家,可所有的人都要成為父親和母親、丈夫和妻子。假如學校按照重要程度提出一項教育任務的話,那么放在首位的是培養人,培養丈夫、妻子、母親、父親,而放在第二位的,才是培養未來的工程師或醫生。
李鎮西在這本書的序言里就這樣寫道,“我當然為我學生中赫赫有名的精英人才驕傲,但同時也為默默無聞的平凡百姓自豪。我認為,這才是教師應有的‘驕傲觀’。尤其是在當今十分功利也十分勢力的社會背景下,我們千萬不要把教育的目標僅僅鎖定在培養‘高端人才’,而應該把培養數以千萬計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公民作為我們的神圣使命。”
近百年前,知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既不做人上人也不做人下人,而要做“人中人”,要把自己所學得的東西貢獻給老百姓。在李鎮西看來,“如果我們能夠摒棄‘人上人’的教育成功觀,而將所有能夠‘回到老百姓中去,以他們所學得的東西貢獻給老百姓’的學生都視為教育的成果,那么我們的教育才算是真正走上了正軌”。
“現在那么多的家長、老師都把學生往大學趕,往985、211趕,這是好多學校永遠達不到的目標。于是家長焦慮,老師急躁,整個社會就焦慮不安。”李鎮西說,他就想通過這些孩子幾十年的故事證明,無論這個學生現在是怎樣的,將來都有無數種可能,“100種可能只是一種形象的說法,就是無數種可能”。而這些可能,或許就是教育的意義所在。
“100種可能”,這需要為師與為人高度統一,具有超強的社會情感能力,堅持日常持久的輸出以及多種多樣的教育方式。教育是人性的投射。如何具有超強的社會情感能力呢?需要站到對方的位置,感受學生的感受,可以從孩子的眼睛望出去,“作為老師你不要忘記自己曾經也是一個孩子。”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李鎮西說,“使一個人努力在某件事上表現自己,表現出自己的優點來”,這就是真正的教育。學生在成長,李鎮西也在成長,回顧自己的教師生涯,他說:“我的教育其實傷痕累累。”而在這本書的最后的代跋中,他寫道:“并不是每一個學生都喜歡我”。在從教三十多年的生涯中,他反思了自己曾經犯下的錯誤:情不自禁地對不喜歡的學生冷眼相待,不由自主地挖苦諷刺,或不公正地批評、懲罰……對中等學生(“不起眼”的孩子)的冷落……還有更讓學生無法忍受的“老師偏心”。他說:“希望家長和老師通過這個書用另外一個眼光看自己的孩子,從容、欣賞、包容,和孩子一起創作出屬于自己的教育奇跡或者說教育童話。
教育的目的不是讓所有人都很出名,而是要教他們做一個真正的人,而這正是身為教師最幸福的事情。書中陳錚的例子,張凌的例子等等,36個故事,無一不詮釋著好的老師的教育之道。陳錚是班里的優等生,一直明白自己的目標是什么,她成績很好,字跡漂亮,書寫干凈。愛憎分明,無私奉獻,辯論賽上氣宇軒昂,從容迎戰等等。是萬里挑一的“學霸”!而我并不幸運,在我暫短的教育經歷中還未遇見。其實更多出現的是張凌一般的孩子。張凌是班里的“差生”,是個淘氣的學生,上課吃東西,成績也不好。學習跟不上,也就不想讀了。張凌喜歡踢足球,被沈陽足球學校的教練選拔上,最終也成為了一名足球教練。張凌在教孩子們踢球的時候也很有耐心,就像是李老師的映射一樣。確實,好的老師,好的教育,一定要盡可能對每一個學生好,平等公正,一視同仁。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花期,他在學習上的“花期”要遲一些。像張凌一樣的搗蛋大王甚至有一群。但作為老師的我們依然需要用愛去灌溉他們的心靈,永遠記得去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這句話是我在讀這本書時與老教師交流后他說的,我想把它作為本篇心得的結尾。是啊,老師確實是良心活,是“普渡人”,我們要自多做義舉,做好當下,用心去愛去教育每一個學生,不要過度牽掛往后的發展。教育的本質是陪伴每一個孩子的成長,我們尊重眼前的這個孩子,不是因為他“很可能”將來成為杰出人物,而是無論現在還是將來,他都是一個有尊嚴、有個性、有著豐富內心和獨立思想的“人”。只有我們以這樣的眼光來看待我們面前的每一個孩子,教育才會回歸起點,回歸純粹,回歸到人的本質。我相信終有一天我也會成為孩子們心中的那個“李老師”。
《教育的100種可能》讀書心得體會3
李鎮西,已成為中國新教育的一面旗幟,引領者眾多教育人向美好的教育漫溯!
李老師的著作等身,文章里并沒有高深的教育教學理論,有的是滿滿的對學生的愛,對教育的童心、思考與摯愛。
《教育的100種可能》,他寫了讓自己引以為傲的就職于各行各業學生,或許他們沒有“聲名顯赫”,亦或“功成名就”,但他們都從李老師身上學到了善良、真誠、正直、正義、愛心,他們在學習與工作中始終踐行著李老師的名言“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每個學生的故事里都浸透著李老師的愛與付出,也展示著李老師對每個學生“所有資料”的珍藏,因而他才能對每個學生如數家珍,娓娓道來
李老師被尊奉為“中國的蘇霍姆利斯基”,他的確是用善良厚植善良,用愛心喚醒愛心,用激情點燃激情,用夢想引領夢想。
自從20xx年讀了李老師的著作,他便成為了我的偶像,無形中為我指引著前行的方向,鞭策著我不斷探索與勇敢前行。
我也希望自己的教育充滿色彩,充滿愛,充滿成功,滿滿回憶。但反觀當下的自己,好像自己還在蹣跚學步,搖擺不定。“雁鴻過后鶯歸去,細算浮云千萬緒”。自己還存在諸多問題:
1.自己對學生的愛算不上真愛,亦或愛的太單薄,因為融入學生的心靈太少,與學生平等、深入地交流太少,往往是自己說,學生聽,學生說的太少,真心話不敢也不想說給老師聽,因而很難建立親密無間的師生關系。
2.李老師特別慷慨,他的學生張勁松教授慷慨太讓我汗顏了,一年拿5萬,甚至10萬元資助學生,還不讓請自己吃飯的學生買單。而自己也則太小氣了,以后不能讓貧窮限制了自己的'想象,也限制了自己的愛心,今后要學的大方點,全面小康社會的人應該不差錢!
3.李老師太細心,非常注重學生資料的收藏與整理,幾十年后,這都是“文物”啊,自己也應該有這個意識與行動。
4.自己關注的焦點放在了學優生與后進生身上,學優生愛的太多,后進生批評與督促太多,而中間的孩子們得到的關注與關懷很少,因而要轉變策略,為中等生的發展出謀劃策。
總之,李老師的愛心、童心、耐心、細心、恒心都是我要學習的,包括“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希望未來自己的教育也美好滿天飛!
《教育的100種可能》讀書心得體會4
《教育的100種可能》這本書是李鎮西退休之后反思幾十年的教育生活,是一個系統的回顧。這本書他選取了從教生涯中36個典型學生的事跡,有這些學生青蔥歲月的照片、事例,也有幾十年后這些學生的近況以及這些學生對于教育,尤其是李老師做班主任期間對他們的教育的深切體會。
作為一名教師,最大的幸福莫過于桃李滿天下,學生成為社會的棟梁之材。李鎮西老師無疑就是這樣一位幸福的教師,他用心愛學生,同樣也得到了學生的愛。他的學生有的做了教師、軍人、醫生、足球教練、搖滾歌手;有的做了火鍋店老板、公交車司機、銀行職員、科研人員、飛行員、空姐等等。他們在各自的行業里綻放光彩,讓李鎮西老師感到驕傲。他們都回憶起李老師的陪伴,很多同學都發出了“如果沒有你,我會怎么樣”的感慨,曾經李老師的那句“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像一顆生命力旺盛的種子,深深地埋在了同學們的心中,并不斷延續、傳承著。
李鎮西老師不僅有愛心,也是一個有心人。很多讀者都會對李鎮西老師能保存那么多的學生資料——作業、作文、書信、照片等感到驚嘆。這當然不是他有意為了寫書而做的準備,這是他的習慣。參加工作后,他就習慣性地保存學生的文字圖片資料。時間一長,就成了“文物”,這些“文物”便成了某些記憶的“導火線”。真的很讓人佩服!當年一張張稚嫩臉龐的照片,一段段充滿青春色彩的學生作文手稿,是李老師送給學生寶貴的禮物;幾十年過去了,這些學生早已長大成人,為人父母,他們一直為是李老師的學生為驕傲,對李老師當年給予他們的不一樣的教育念念不忘,這是學生們送給李老師最寶貴的禮物。
這本書中記錄的學生,他們多數在當年是普通生甚至“問題生”,但李老師認為每個孩子的花期不一樣,用李老師的話來說他們都是勤奮、善良、向上的。他呵護、尊重、引導孩子們,體現了愛心教育、民主教育、平民教育的溫度和光彩。那么李鎮西老師是怎么做到一視同仁,對待每個學生都是如此有愛心的呢?他為什么能擁有這么多學生的人生故事呢?
李鎮西在這本書的序言里就這樣寫道,“我當然為我學生中赫赫有名的精英人才驕傲,但同時也為默默無聞的平凡百姓自豪。我認為,這才是教師應有的‘驕傲觀’。我們千萬不要把教育的目標僅僅鎖定在培養‘高端人才’,而應該把培養數以千萬計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公民作為我們的神圣使命。”靜待花開,無關早晚。晚一點又如何?后來的生命之花不一樣鮮艷嗎?為什么一定要捆綁著所有的孩子齊頭并進呢?為什么一定要強迫所有的花兒在同一時刻開放呢?我們要像李老師那樣寬容、細心,理解孩子,善待孩子。
在茫茫人海中,我們有緣和每一個學生一起度過一段或長或短的時光,有機會在彼此生命的長河里留下些漣漪。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在將來讓他們回憶起我們曾經給予的教育時,盡可能多地留下些溫暖而美好的回憶呢?這是我們時刻要思考和不斷追問自己的一個問題。
春節假期,相信很多人都在為《你好,李煥英》這部電影點贊。大家被電影中母親李煥英對孩子養育中的愛的智慧和寬容所感動。尤其是那句“我的女兒,我只希望她健康快樂”,讓不少觀眾潸然淚下,很多媽媽都在某音里也紛紛發表了這句宣言。而回到現實中,真實情況是媽媽一邊告訴孩子健康快樂就好,一邊又會忍不住要求孩子努力變得優秀。
百年前,知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既不做人上人也不做人下人,而要做“人中人”,要把自己所學得的東西貢獻給老百姓。但遺憾的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仍被不少家長、老師奉為教育準則。在李鎮西看來,“如果我們能夠摒棄‘人上人’的教育成功觀,而將所有能夠‘回到老百姓中去,以他們所學得的東西貢獻給老百姓’的學生都視為教育的成果,那么我們的教育才算是真正走上了正軌”。
李鎮西說,現在那么多的家長、老師都把學生往大學趕,往985、211趕,這是好多學校永遠達不到的目標。于是家長焦慮,老師急躁,整個社會就焦慮不安。他就想通過這些孩子幾十年的故事證明,每一個孩子的未來也許都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可能。無論這個學生現在是怎樣的,將來都有無數種可能,教育的“100種可能”就是指教育者根據不同個性的孩子而采用不同的課程與教法,對孩子的“因材施教”也有100種可能,即無數種可能。而這些可能,或許就是教育的意義所在。
教師真的是一份良心職業,許多工作都是隱形的,做沒做,做得好不好,只有自己才清楚。曾經那些很小的事跡,那些看似很小的理想,很簡單的話語,實實在在地在積極影響著某些學生的一生。生命其實就是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細小感受。是的,教師的工作很難用具體的“量化”來評價。關鍵是要用心,別人也許看不到你不認真,但你自己是否問心無愧。用心也是一節課,敷衍也是一節課,但是我們的盡心與否,很可能會改變一個孩子的人生軌跡。
既然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就要踏踏實實做好教育。要努力去尋找幸福感,因為幸福比優秀更重要。什么樣的人最幸福?如果學生們的一生都伴隨著創造性勞動,你會幸福的。永遠保持童心,永遠對明天和后天保持憧憬,你會幸福的;愛和被愛都是幸福的;有幫助別人的專業能力和智慧也是幸福的。
我默默地在我的教案卷首語上寫下了這樣幾句話:教育的本質是陪伴每一個孩子的成長。孩子有無限可能,教師靜等花開。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發掘一個卓越的自己。以此與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