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孔子論語論文篇一
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3、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孔子
4、 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5、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6、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守。 孔子
7、鞭撲之子,不從父之教。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孔子
9、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孔子
10、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辟佞,損矣。
11、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12、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13、過而不改,是為過矣。 孔子
14、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孔子
15、不遷怒,不貳過。 孔子
16、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17、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孔子
18、良藥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孔子家語》
19、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
20、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論語述而》
21、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解釋:不怕別人不知道自己,只求自己作出成績來。
22、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孔子
23、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
24、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
25、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26、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孔子
27、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
28、孔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2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0、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1、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32、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孔子
34、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孔子
35、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3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37、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38、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39、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謂之學矣。
40、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41、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孔子
42、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4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4、子謂于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45、三人行,必有我師也。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
47、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50、芝蘭生于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困而改節。 孔子
5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
5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
53、言必誠信,行必忠正。 孔子
55、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譯文孔子說:君子胸懷寬廣,小人憂愁悲傷。
57、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58、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孔子
59、子曰: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60、 其使民也義。
61、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63、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能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64、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
孔子論語論文篇二
《論語》,我在中學時候就曾通讀過了,那時候受階級斗爭為綱的影響,對孔夫子的世界觀和理論抱著一種審視的態度,有些地方甚至用譏笑的眼光看。如孔夫子的自行束樇而上,吾未嘗不誨焉,覺得迂得可以。用這樣的心情讀書,得到的收獲可想而知。今年初丁檢在會上推薦讀《于丹論語心得》,于是在網上下載了認真看,看了后,有了嚴肅的思考和心得。于丹是北京大學的一位女教授,她以讀《論語》為引領,把高深的道理寓于生動通俗的語言中,抓住了論語的核心要義,剖析并展開來,結合我們當前的社會,很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對《論語》重新認識的體會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把握自我,不為外界表象所迷惑。忠孝禮儀是《論語》對士人的基本標準和要求。以前的人一聽到忠孝,立刻肅然起敬,乃至于流涕。但文革后我們根據學到的理論對這些看法有了變化,對忠,認為是愚忠,封建禮教的產物,孝是封建社會家長專制的工具,禮是偽善。于是,我們沒有了文化行為標準,沒有判斷是非的鏡子,除了法律因素外,我們的工作關系、家庭關系、同事關系、上下級關系、社會關系,如何處理好?馬克思主義上沒有,法律上除了基本準則外也沒有。于是,種種千奇百怪的事情出現在我們身邊。有些掌握了機密的國家工作人員通敵,出賣國家機密,背叛了黨和人民;有的不孝敬父母,欺詐老人的錢財;生意場上,有的不講誠信,要么貨到不拿款,要么款到不發貨;官場上,買官買官,拉幫結派,做一些昧著良心的事情,乃至貪污受賄。搞得來使人們對什么事情該做,什么事情不該做;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情是壞的,都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了。其實,《論語》早就把這問題解決了,只是我們以前沒有注意到而已,處理好各項關系,就是要講求忠孝。對黨,對國家,對事業,對領導,要忠;對朋友,對工作,要誠,對父母,對老人要孝,對子女,對孩子要悌,對他人,乃至敵人,要有禮。把忠深深植入到心中,不是說說了事,有時候要用生命來解讀,有時候要用幾十年的苦難解讀。西漢時蘇武出使匈奴,單于愛其才,要其歸順,蘇武拒絕。單于為了瓦解蘇武意志,將蘇武發到北海牧羊,一去就是十九年。蘇武渴飲雪,饑吞氈,沒有忘記自己的身份和使命,始終將漢武帝賜的使節拿在手上。十九年后,單于兒子即位,突發善心將蘇武放歸漢朝。漢武帝開始聽說的是蘇武已經投降匈奴,大為震怒。后來得知真相后,非常感動,動員了全京城軍民出城迎接蘇武。蘇武仍拿著當年漢武帝賜的使節,衣著襤褸,儀態從容,他的赤膽忠心感動了所有的人。
二是安貧樂道,淡薄名利思想。我們工資收入不高是多年的事實,我們都已經習慣了。但有的人卻很不適應,有的甚至口出狂言。所謂靠山吃山,靠樹吃樹,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馬無夜草不肥,人無橫財不富等等,言論既已如此,行為上必然出現偏差。所以看見一些勾兌現象,也就不奇怪了。但任何事情都有個度,超越了度,事物本質就發生了變化。法律允許范圍內、違紀、違法懸殊往往在一線間,有的人偏就喜歡在這鋼絲上走,思想根源上還是不能正確看待安貧樂道思想。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我認為人要真正獲得自在、寧靜、最要緊的就是安貧樂道。孔子的學生顏回家境貧寒,住漏雨破屋,三天兩頭缺糧,瓦灶繩床,都還朝不保夕,還得經常依靠子貢的周濟。孔子稱贊顏回能在貧困中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清朝有個清官任滿回家時候,因為沒有收受賄賂,覺得不好意思,在行李里裝了很多石頭,以示宦囊豐富,居然還被人舉報,上面居然還派員調查,結果查出了一個清官。笑話之余,這個清官清政不留名,體現了安貧樂道思想。我們不排斥富裕,我們不崇尚貧窮,但如果在富貴中,要學子貢一樣,要同情、周濟貧困的人,并且不要名利。如果在貧困中,不能怨天尤人,要有安貧樂道精神。
三是愛人猶如愛己,敬人猶如敬己。孔子很重視日常生活中的禮節。當做官的人,穿喪服的人,還有盲人路過他面前,他一定要站起來;如果他要從這些人面前經過,他就小步快走,這表示對這些人的一種尊敬。現代人一般都希望能得到他人的關愛、得到他人的尊敬。但自己付出了什么呢?卻很少去思考。有的人挺起個冬瓜一樣的大肚,唯我至上、目空一切,任何人都不在眼里;有的人出口成臟,開口就是粗話臟話,不管他人接受不接受;有的人不講社會公德,隨地亂丟臟物,公共場所旁若無人地喧嘩、吸煙、吐痰;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自己心中沒有別人,很難得到別人的尊重。特別是生活中本來有諸多不如意的人,憂患多于歡樂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自尊、自愛,并對他人的付出。美國原總統里根說他在中國的一次經歷是他一生中最受教育的事。里根訪華到西安,當然是微服私訪式。看見街邊有個小女孩賣甘蔗,里根突然想買根甘蔗來吃,一根甘蔗一毛錢,里根沒零錢,拿出一張10元大團結付錢,小姑娘找不起,漲紅了臉。那時候中國還沒有開始改革開放,人們生活水平不高,對賣甘蔗的來說,10元相當于巨款了。里根也知道這個事實,于是以一種周濟的心情,美國式的寬容,搖手說不要了,然后懷著一種對第三世界國家作了貢獻的滿足離開。沒料到一會兒小姑娘叫喊著,迅速追上來,把該補給的錢補給里根。里根后來說,他感到了自己的感情貧乏和空虛,他以一種施舍的心去施舍,反而到是自尊自強的中國小女孩對他進行了施舍。使他先前的施舍成了一種不尊重他人,不禮貌的行為。里根之所以受人尊敬,除了總統因素外,他以尊重他人心做事,尊重的對象不光是經濟巨頭、國家首腦,對一個普通老百姓也注意到細節,這些都值得我們去學習。因此我們任何時候都要保持一顆誠敬的心,真心贊揚他人,真誠對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對待不友好的人,要以德報恩,以直抱怨。用《論語》精神指導我們的行為。
看于丹論語心得,重新認真領悟古老理論精華,心里產生許多共鳴。在多年忽視文化、漠視文化之后,終于發現文化的重要性;在感受了人生百態、生活艱辛之后,更深刻感受到文化的精神,文化的魅力,文化調節社會行為的作用。但要真正達到論語的境界并不容易,還要靠自己繼續深入學習,勇敢實踐。以前只要一談論語,或者引用一句古話,馬上有人說寶氣,更不用說身體力行了。君子敏于行而訥于言,我們應該重新解讀論語,重新認識論語,讓論語成為一面鏡子,時時對照自己的行為。
孔子論語論文篇三
論語中孔子說的話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也是很愉快的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而來,不也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的學說,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實?交友是否守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
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孔子說:“不怕沒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6、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譯文孔子說:“《詩經》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話可以概括,即:‘思想純正,沒有邪-惡的東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時立志于學習;三十歲時做事符合禮儀;四十歲時(掌握了各種知識,)不受迷惑;五十歲時了解自然的規律;六十歲時一聽別人言語,不用多想,便能明白;到了七十歲時便隨心所欲,任何念頭都不會越出規矩。”
8、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孔子說:“復習舊知識時,又能領悟到新的東西,就可以憑著做老師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譯文孔子說:“君子團結群眾而不互相勾結,小人互相勾結而不團結群眾。”
10、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孔子說:“讀書卻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涂;思考卻不讀書,就一無所成。”
11、子曰:“由,誨女知之乎!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孔子說:“仲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種態度是聰明的啊!”
12、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譯文孔子說:“人無信譽,不知能干什么?”
13、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譯文孔子說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陣容在自己的宗廟里舞蹈,這樣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譯文孔子說:“《關雎》這篇詩,主題快樂卻不過分,憂愁卻不悲傷。”
15、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譯文孔子說:“以前的事不要再評說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議論了,過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孔子說:“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18、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譯文孔子說:“見到賢人,要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
譯文孔子說:“朽木無法雕琢,糞土的墻壁無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樣?”
20、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譯文孔子說:“聰明又好學,向地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請教時,不覺得沒面子,所以稱他為‘文’。”
孔子論語論文篇四
我心目中的那位孔圣人離我們已經有兩千多年了。雖然他已經不在我的這個高度文明的時代,但是他的'思想仍活在我們的身邊。
在我上初中的時候,我就接觸了這位老人的那些儒雅的思想。記得,我跟著語文老師背誦著:“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有遠方來,不亦樂乎。”當時的我對孔老圣人有了一種神圣的感覺。他的許多的教育思想,在我的學習當中,還是比較適用的。另外,他講述的許多做人的道理,至今我還是需要借鑒的。例如,“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是我做人的基本標準之一。
我讀了孔子的生平,對孔圣人的做人這方面是值得比較稱道的。魯昭公讓他去管理倉庫,他就去把這差事作的井井有條。是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孔子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無論孔子做什么事,都是從一點一滴做的。其實,我們之所以把他稱為“圣人”,是因為他也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但是他在做人上確實是達到了人生的很高的境界。
孔老圣人不光是我的教育老師,他也是我身邊生活的一位指路人。每當,我在生活上感到失意的時候,我總會想到孔子在失意的時候,仍然認認真真地對待每一件事,最后在不起眼的事情上成功,像我這樣的泛泛之輩更應當把精力投入的自己的目標上去。
在我的心目中,孔圣人不是一個神,他是一位和藹可親的老人。他對自己的弟子時那么的有禮,而他的弟子又那么的尊敬他。另外,孔老圣人甘愿屈身向路邊的孩童請教問題,絲毫沒有失去學者的風度,他儼然把自己看作了一位過路的老人。
孔子,不只是指的是孔圣人,也暗含了一種文化。這種文化是兩千多年的文化,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直至現在還影響著我所在的時代的人。沒有他的文化,我們的生活會變得沒有禮道,我也會變得不那么精彩。
我心目中的孔子,在我的眼里,他是一位普通的老人,又是一位人哲圣人。孔老圣人,是我從小認識的老師,也是我的親密的儒者。他的思想,已經扎根于我們以及身邊人的心目中,讓我們更有選擇的去繼承他的儒家的文化。
孔子論語論文篇五
論語中孔子說的話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也是很愉快的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而來,不也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的學說,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實?交友是否守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
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孔子說:“不怕沒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6、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譯文孔子說:“《詩經》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話可以概括,即:‘思想純正,沒有邪-惡的東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時立志于學習;三十歲時做事符合禮儀;四十歲時(掌握了各種知識,)不受迷惑;五十歲時了解自然的規律;六十歲時一聽別人言語,不用多想,便能明白;到了七十歲時便隨心所欲,任何念頭都不會越出規矩。”
8、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孔子說:“復習舊知識時,又能領悟到新的東西,就可以憑著做老師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譯文孔子說:“君子團結群眾而不互相勾結,小人互相勾結而不團結群眾。”
10、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孔子說:“讀書卻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涂;思考卻不讀書,就一無所成。”
11、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孔子說:“仲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種態度是聰明的啊!”
12、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譯文孔子說:“人無信譽,不知能干什么?”
13、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譯文孔子說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陣容在自己的宗廟里舞蹈,這樣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譯文孔子說:“《關雎》這篇詩,主題快樂卻不過分,憂愁卻不悲傷。”
15、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譯文孔子說:“以前的事不要再評說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議論了,過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孔子說:“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譯文孔子說:“君子通曉道義,小人通曉私利。”(勵志天下)
18、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譯文孔子說:“見到賢人,要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
譯文孔子說:“朽木無法雕琢,糞土的墻壁無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樣?”
20、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譯文孔子說:“聰明又好學,向地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請教時,不覺得沒面子,所以稱他為‘文’。”
孔子論語論文篇六
其實,人往往是自私的。只是有的人私心特大,有的人私心較小而已。但這個世界是公平的,自私的人永遠是不受歡迎的。世界是由許多人組成的一個整體,我們都是只有一只翅膀的天使,只有擁抱著才能飛翔,人與人之間需要尊重和理解。人活一輩子,其實就是與其他人溝通。要能夠溝通,就必須堅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現在許多人就如前面那個富人,一有些錢就目中無人,說話也變了味,這樣的人渾身盡是銅臭味,他只愿交往比他富的人,完全忘記了“達者兼濟天下”這句話,別人在他眼里都是窮光蛋,說話不客氣,完全不考慮別人的感受,這樣的人是要吃大虧的。
陳世美一心只想榮華富貴,他攀龍附鳳,殺妻滅子,終究是人才兩空,死在包大人鍘刀之下。唐明皇寵信楊貴妃,不顧百姓勞頓,嶺南快馬送荔枝往長安,終究弄得眾叛親離,江山破碎。
而唐太宗則知道這個道理,他采納魏征的“十思”而天下大治,百姓安居樂業,自然國泰民安,歷史上才有貞觀之治的美譽。
孟子進言齊威王,以“齊桓晉文之事”曉之以理,闡述了要體諒百姓,使其“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則天下可運于掌上,民之歸如水之下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事多為別人想想,世界將更加和平。想想那些醫療事故,那些殘疾人,如果是你呢?想想那些被虐待的戰俘,那些流離失所,掙扎在水深火熱中的難民,如果你也在其中呢?想想那些被端上餐桌的猴頭、熊掌,難道動物就沒有生存的權利嗎?這些太可怕了,可這卻是一些人的所作所為,他們的行為將被人們唾棄,他們終有受到懲罰的那一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為別人著想,別人也會為你著想,真誠才能換真心。生活中如果人人都能做到這一點,世界一定會更加和平,安寧。生活得更加和諧,充滿快樂。
孔子論語論文篇七
孔子是中國儒家思想的創始人,也是我國乃至世界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對后世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由于儒學被歷史上大多數朝代奉為治國之本,孔子也被尊崇為至圣先師,因此,孔子的形象也就開始了不斷被塑造的歷程,一步一步走上了神壇,距真實的孔子越來越遙遠了。《論語》是一部以孔子言行為中心收集的材料,是最能體現孔子思想的一部書,要客觀地把握孔子的歷史形象,就必須從這部書開始。下面筆者將粗淺地分析一下《論語》中的孔子形象。
一、憂國憂民的政客形象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社會失范,人欲橫流。孔子深深地感受到了社會的危機,與弟子們一起研究救世良方,終于在借鑒西周周公思想的基礎上創建了以“仁”為核心,包括“仁、義、禮、知、信”等在內的一整套封建倫理道德,并且一生都在為維護、宣傳及實踐這套倫理道德而努力。
在孔子看來,倫理道德是家庭和社會得以維系、安定和發展的根本,是每個人都必須遵守的規范,君、臣、父、子的封建綱常要嚴格維護。如齊景公向孔子問政時,他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也就是說要搞好統治,首先就得擺正統治秩序,每個人都應該按照自己所在等級的`道德行為規范去做事,才能天下太平、百姓安樂、長治久安。在這里他把君臣之間的倫理規范又放在了父子之上,由小家庭及大社會規定了整個社會的道德規范。對于一切膽敢違背統治秩序,君臣倫理規范的行徑,孔子都會給予猛烈的抨擊。如季氏是大夫的級別卻擅用天子的禮樂,“八佾舞于庭”,孔子就認為“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表現出極大的憤慨。對仲孫、叔孫、季孫祭祀祖先完畢,擅用天子之禮,唱著《雍》這篇詩來撤除祭品時,也提出了強烈的抗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論語.八佾》),并發出了“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的感慨。
孔子認為行政手段是實踐這套倫理道德的直接渠道。因此,渴望被統治者任用。50多歲時,帶領弟子踏上長達l4年的周游列國的道路。每到一處都認真研究當地的政治,宣揚“仁”的思想,甚至他還要冒著被權臣殺害的危險。雖然,沒有一個統治者愿意采納他的主張,,但是孔子從不氣餒。他對弟子說:“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孔子參政的激情來自于強烈的對現實的關懷,以天下為己任,從這個角度來談,孔子是個不折不扣的政客。
二、修身養性的君子形象
據楊伯峻先生的統計,君子一詞在《論語》中出現了107次,幾乎是出現率最高的名詞了,可見,孔子對“君子”的推崇。如:《憲問》篇第28章:子日:“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日:“夫子自道也”,雖然孔子自謙說君子的這三樣品格自己一樣也沒有,可他的弟子子貢卻認為“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這三樣品格正是孔子自身品格的寫照。《論語》中多篇言論都可以看出孔子非常注重道德修養,把君子作為做人的準則。“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重義輕利、舍利取義是成為君子的首要品格特征;“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君子應該與“仁”長相伴,無論是幸遇順境,還是身處逆境;“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君子貞而不諒”君子儀態端正莊重,謙遜自律,克己奉公,不為蠅頭小利而斤斤計較;“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君子在言語上應該出語謹慎,不“打誑語”,保持穩重可信的人格等等。
三、淳淳善誘的師者形象
孔子在我國教育發展史上地位顯赫,他打破了奴隸制社會學在官府的禁忌,首開了私塾講學的風氣,主張“有教無類”,從而使勞動人民也擁有了受教育的可能和權利。據史料記載孔門弟子多達3000,最出色的就有72人。
孔子教育學生的范圍很廣泛,既包括書本知識又包括品德修養、行為舉止、人生哲理與信仰等。如《論語.述而》篇第25章記載了孔子教學的四方面內容:“文,行,忠,信”。“文”,指的是歷代文獻,是書本知識的傳授;“行,忠,信”顯然已涉及到了人的行為、品格與修養,是德育方面的教育。孔子的教育方法靈活而有效,即把日常生活的任何場合都當成了課堂,把現實或過去發生的任何事件都當成了教材,在與學生的日常交談與閑話中就對學生傳達了自己的見解與看法,從而啟迪了學生對社會、人生的思考。學生可以隨時向孔子提問、請教,孔子也可以隨時考察學生的志向、人品與知識。這對學生的人生觀往往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同時,這種教育方法也促進了師生關系的融洽和諧。在學生們面前,孔子既是嚴厲的老師,又是一位親切隨和的長者。孔子總是鼓勵學生在自己面前暢所欲言,不必拘謹。如在《先進》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章中,孔子想讓學生暢談理想,為消除學生在老師面前的拘束,他首先親切地對學生們說道:“以吾一日長乎爾,勿吾以也。”謙遜隨和、循循善誘地啟發學生要打破師生、長幼的界限,暢所欲言。
孔子待學生固然隨和親切但又是很講原則的,他對弟子的某些缺點或原則性錯誤的批評又總是毫不留情的。如孔子一向主張君子周貧不繼富,魯國的權臣季氏比周公還富有,孔子的弟子冉求卻還幫他聚斂財富。為此,孔子毫不留情地抨擊道:“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不承認他是自己的弟子,還號召其他的弟子抨擊冉求的行為,《述而》篇中說“子溫而厲”正是作為一位教育家的孔子給我們留下的印象。
孔子論語論文篇八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孔子說:“學了,然后按一定時間去溫習它們,不也愉快嗎?有朋友從遠方而來,不也愉快嗎?別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實?交友是否守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我是否復習了呢?”
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孔子說:“不憂慮別人不了解自己,但是要憂慮自己不了解別人。”
6、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譯文:孔子說:“《詩經》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話可以概括,即:'思想純正,沒有邪-惡的東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的時候立志于學習;三十歲時做事符合禮儀;四十歲時(掌握了各種知識,)不受迷惑;五十歲時了解自然的規律;六十歲時一聽別人言語,不用多想,便能明白;到了七十歲時便隨心所欲,任何念頭都不會越出規矩。”
8、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孔子說:“復習舊知識時,又能領悟到新的東西,才可以做導師埃”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譯文:孔子說:“君子團結而不互相勾結,小人互相勾結而不團結。”
10、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孔子說:“讀書卻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涂;思考卻不讀書,就會心生迷惑。”
11、子曰:“由,誨汝知之乎?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孔子說:“仲由,教導你的道理都知道了嗎?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種態度是聰明的啊!”
12、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杌,其何以行之哉?”
譯文:孔子說:“人沒有信譽,不知能干什么。大的車沒有車的邊際,小的車沒有車內的凳子,那怎樣行駛呢?”
13、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譯文:孔子說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陣容在自己的宗廟里舞蹈,這樣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譯文:孔子說:“《關雎》這篇詩,主題快樂卻不過分,憂愁卻不悲傷。”
15、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譯文:孔子說:“過去的事不要再評說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議論了,過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孔子說:“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譯文:孔子說:“君子通曉道義,小人通曉私利。”
18、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譯文:孔子說:“見到賢能的人,要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
譯文:孔子說:“朽木無法雕琢,糞土的墻壁無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樣?”
20、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譯文:孔子說:“聰明又好學,向地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請教時,不覺得沒面子,所以稱他為'文’。”
2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譯文:季文子做事要思考三次再行動。孔子聽說了,說:“兩次,就可以了。”
22、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譯文:孔子說:“寧武子這人,國家太平時,就聰明,國家混亂時,就裝做愚笨。他的聰明可以趕得上,他的愚笨別人趕不上。”
23、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的'內在質樸勝過外在的文采就會粗野,文采勝過質樸就會浮華。只有文采和質樸配合恰當,才是君子。”
24、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不如喜歡學習的人,喜歡學習的人不如以學習為快樂的人。”
25、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譯文:孔子說:“明智的人喜歡水,仁慈的人喜歡山;明智的人好動,仁慈的人好靜;明智的人快樂,仁慈的人長壽。”
2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譯文:孔子說:“將知識默記在心,學習的時候,不感到滿足;教導人時,不感到疲倦,這些我做到了哪些呢?”
27、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文:孔子說:“不到他苦思冥想時,不去啟發;不到欲說無語時,不去開導。不能舉一例能理解三個類似的問題,就不要再重復教他了。”
28、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
譯文:孔子在齊國聽《韶樂》,好長時間吃肉不覺滋味。他說:“沒想到音樂的創造竟能達到如此高的境界。”
29、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汝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譯文:葉公問子路:孔子是怎樣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說:“你怎么不說:他這個人啊,發憤時就忘記吃飯,高興起來就忘記了憂愁,竟然連自己衰老了也不知道,如此而已。”
3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孔子說:“三個人走路,一定有值得我學習的人。選擇學習他的優點,借鑒他的缺點進行自我改正并告訴他人。”
31、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譯文:孔子教學有四項內容:文獻、品行、忠誠、信實。
32、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譯文:孔子說:“君子胸懷寬廣,小人憂愁悲傷。”
33、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譯文:曾子說:“鳥將死時,叫聲都很悲哀;人快死時,說話都很善良。”
3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譯文:曾子說:“士不可不志向遠大、意志堅強,因為他肩負重任,路途遙遠。以實行仁道為已任,不是也很重大嗎?直到死才能罷休,不是也很遙遠嗎? 奮斗終身,死而后已,難道路程還不遙遠嗎?”
35、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譯文:孔子說:“不在那個位置上,就不要想那個位置上的事。”
36、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譯文:孔子說:“年輕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
37、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譯文:孔子說:“三軍可以剝奪主帥,匹夫不可剝奪志向。”
38、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譯文:孔子說:“明智的人不會迷惑,仁愛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39、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譯文:孔子說:“碰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我)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謝的。”
40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譯文:孔子說:“君子幫助人取得成績,不促使人陷入失敗。小人相反。”
41、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譯文:子貢問孔子:“有沒有一句話可以奉行終生?”
孔子說:“大概就是'睡了,自己做不到的事,不要強施加在別人身上。”
44、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譯文:子夏說:“做官有余力時就去學習,學習能夠游刃有余時就去做官。”
45、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譯文: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
46、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譯文:孔子說:“如果在家里尊敬父母團結兄長,卻在外邊經常以下犯上,這樣的人很少;如果不犯上,卻作亂的,從來沒有。君子應該守本分,做好自己應做的事才是天地正道。尊敬父母團結兄長,這是做人的根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