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讀后感書寫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樣才能寫一篇優秀的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讀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后感實用篇一
書如其名,這本書記錄了他作為一名教師每天付出的不為人知的部分,看到書中一個個鮮活的例子,就是在記錄身邊的瑣事,這個過程中他道出了我們一線教師的困惑與迷茫。忙碌與快樂,這應該是我們每們一線教師每天所必須經歷的吧。但是他的方法更好的引領著我們去管理。
書中給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有很多,就抓班級紀委,從排隊的重視,我就看到了我在平日工作中的不足,所以我也利用到了僅是二年級學生的身上,學生明顯比此前整齊多了,說話的也少了,真可謂不同策略,不同效果。
作為一名青年教師,為人好、愛讀書、求上進,但是教學質量上不去,管不住紀律這不僅是班主任的事。我認為應該是我們每位任課教師所必須抓好的一件事,兩者密切配合學生才能紀律好,認真聽課,成績才會上得去。
在書中,講到有一位計算機教師,她的課上學生紀律不錯,為什么呢?那是因為她每次去班級帶學生,都要求學生將隊整齊,保持安靜到機房門口。由于平時抓得好,所以上起課來教得順手,學生學的也認真。我也平時讓學生安靜上課,卻總也沒有向她一樣自己去親自做,所以在今后我還得不斷改進新方法。
其實,我覺得抓紀律,也不完全是抓課堂。我反而喜歡活躍的課堂氛圍。我認為平時點滴不抓,就算喊破了嗓子,也起不到效果,教學效果自然就上不去。
讀完這本書,我深深地回味了許久,體會到了我們平凡工作中所包含的大學問。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還得向老教師請教、學習,同時發揮自己的智慧,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做實,讓學生受益,老師輕松。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后感實用篇二
在《教學勇氣》中,帕克·帕默爾帶領著教師,為重新點燃教師對人類最困難最重要的教育事業的熱情,進行了一次心靈之旅。這是一次激動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學本質的精神之旅。相對于其他鼓舞過我的思想家來說,帕克。帕爾默用心寫作,也更能打動人心。他的作品罕見地整合了嚴密與典雅、熱情與精確、智慧與人性。他的書給所有熱愛教與學的人們一份厚禮,特別是那些掙扎于痛苦重重的教與學的熱愛者。
帕爾默教授的《教學勇氣》一書,帶領著我,重新點燃對人類最困難最重要的教育事業的熱情,進行一次心靈之旅。這是一次激動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學本質的精神之旅。這是一次重新把教師職業和學生結合起來的旅程,它重新激發教師從事這份異常艱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熱情。教育在改革,在這樣的空間里,我們尋找自己的心靈。那曾經熱愛教育的心情,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在瑣碎的工作中,在傳統的認可與獎賞中逐漸迷失。讀了《教學勇氣》,我在作者的引導下逐漸回顧自己的教學生涯,撥開迷霧,認清自己的內心,即使是在寒風中搖曳的一點燭光,也堅信自己的光芒,自己的溫暖那是給予一撥又一撥學生的關愛與呵護。我相信自己有勇氣在教學中不斷探索、不斷發現、并忠誠地棲身于此。
帕爾默的書總是使人激動、令人感動。這是一本具有開創性的對教師生涯進行探索的書。教師、和教師相關的人,以及任何關心教育的人都應該讀這本書。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后感實用篇三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暑假閱讀了《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為教師,為自己,為工作的對象,我們教師要認清自己,善于走進自己的心靈。只有這樣,才能體現自己的職業價值,使自己健康地工作、生活。
一個成功的自制實驗教具,對激發學生興趣、改進教法學法、滿足實際教學需要、培養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等方面都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有的青年教師一提到自制實驗教具就談虎色變,總是想當然地認為設計制作教具是一件紛繁復雜的事情,不愿或不敢去嘗試。其實小學科學課的自制實驗教具并不需要高深的專業理論知識,也不追求結構的復雜。
我們需要的是有一顆善于探索的心和一份敢于嘗試的勇氣;我們追求的是將教學中的經驗和感悟轉化為新穎獨特的創意并付諸于行動。在日常教學中,抱著積極勤奮的工作精神、科學嚴謹的治學態度,不斷探索,不斷錘煉。
我們需要有一只善于捕捉問題的“左眼”。自制實驗教具要貼合教材和教學實際需要,這就要求我們在認真學習課程標準,深入鉆研教材的同時,還要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年齡特征,分析學生掌握知識的實際程度。
在平時的實驗教學中留心觀察學生,善于尋找問題,發現問題,多分析,多反思。這些都是教師自制實驗教具的靈感源泉。例如:在研究不同材料熱傳遞的過程比較中,我們在發現比較的困難時,是否可以想到改變教具達到效果。常帶著這樣的“左眼”,你一定會有思考與收獲。
我們還需要有一只善于捕捉生活的“右眼”。小學科學老師要學會做一個“拾荒者”。時刻留意生活中的廢舊材料,及時收集整理,物盡其用,將旁人眼中的“垃圾”為我所用。在制作教具時,盡量做到能不買的材料就不買,能少買的材料就少買。
同時也號召學生留心觀察生活中的廢舊物品,發動學生也參與其中,創設和諧融洽的師生氛圍。如果你常帶著這樣的“右眼”去觀察周圍,那你的“左眼”將更加明亮,就會成為一對“慧眼”——你的創造將無限廣闊。
自制實驗教具不是教師孤芳自賞的個人行為,我們需要有一只認真傾聽學生意見的“左耳”。自制實驗教具的目的是為學生服務,學生就是自制實驗教具最好的評委,教師要積極鼓勵和支持學生參與設計制作教具的活動,讓自制教具活動成為師生互動的科技活動,認真傾聽學生的意見,根據學生的切實需要來不斷完善自制實驗教具,使其更貼近學生生活,成為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玩具”。
我們還需要一只善于傾聽同行意見的“右耳”。俗話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師要虛心接受他人提出的寶貴意見,多了解和搜集自制教具方面的最新資訊和技術,認真借鑒別人制作自制教具時成功的思路和方法,吸取他人的成功經驗。
在自制實驗教具的具體制作中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材料,既要學會使用不同的工具,又要掌握不同的加工方法,還要了解不同材料性能和特點。
這就需要我們不斷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和知識面,擁有一雙化腐朽為神奇的巧手。這是對教師的一種能力鍛煉,需要在日常的活動中,不斷錘煉和提高,最后就會達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后感實用篇四
在《教學勇氣》中,帕克·帕默爾帶領著教師,為重新點燃教師對人類最困難最重要的教育事業的熱情,進行了一次心靈之旅。這是一次激動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學本質的精神之旅。相對于其他鼓舞過我的思想家來說,帕克。帕爾默用心寫作,也更能打動人心。他的作品罕見地整合了嚴密與典雅、熱情與精確、智慧與人性。他的書給所有熱愛教與學的人們一份厚禮,特別是那些掙扎于痛苦重重的教與學的熱愛者。
帕爾默教授的《教學勇氣》一書,帶領著我,重新點燃對人類最困難最重要的教育事業的熱情,進行一次心靈之旅。這是一次激動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學本質的精神之旅。這是一次重新把教師職業和學生結合起來的旅程,它重新激發教師從事這份異常艱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熱情。教育在改革,在這樣的空間里,我們尋找自己的心靈。那曾經熱愛教育的心情,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在瑣碎的工作中,在傳統的認可與獎賞中逐漸迷失。讀了《教學勇氣》,我在作者的引導下逐漸回顧自己的教學生涯,撥開迷霧,認清自己的內心,即使是在寒風中搖曳的一點燭光,也堅信自己的光芒,自己的溫暖那是給予一撥又一撥學生的關愛與呵護。我相信自己有勇氣在教學中不斷探索、不斷發現、并忠誠地棲身于此。
帕爾默的書總是使人激動、令人感動。這是一本具有開創性的對教師生涯進行探索的書。教師、和教師相關的人,以及任何關心教育的人都應該讀這本書。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后感實用篇五
每天周而復始重復的工作,早已讓教師忘記了最初的教學理想,冷卻了教學的熱情。面對教師這種心靈的迷失,帕克.帕爾默在他的《教學勇氣》一書里從自然科學到社會科學,從生物學、心理學、甚至物理學、化學、宗教等領域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他的很多觀點都給我震撼的感覺,加之字里行間自然流露的對教師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讓我更加愿意用心去聆聽,去體會。帕爾默認為教學的困惑主要來源于教師的教學行為與自我認同的分離,而當分離產生后,面對源自內心的恐懼,教師只能在面具后隱藏,與內心隔離、與學生隔離、與學科隔離、與同伴隔離……此刻,教師深感疏離的痛苦,深切渴望“不分離”。所以,帕爾默呼喚讓我們重新認識自我,坦然面對恐懼,積極重建聯系,在“共同體”中實現真正的教學,也重新找到自我的價值和教學的勇氣。
真正的改革是如此強烈地需要它……。”我是誰?這里我想起古希臘神廟“我是誰”的刻字,太陽神阿波羅神廟的門楣上的神諭:認識你自己。弗洛伊德說:“人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當一個老師如此真實的了解自我是誰時,才會了解他的學生們是誰。
其實,作為教師,我們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于對“我們自己是誰”的認識。好的老師,正如作者所說,具有聯合的能力,他們能夠將自己、所教學科和他們的學生編織成復雜的聯系網,以便學生能夠學會去編織一個他們自己的世界。基于這樣的前提,我懂得: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于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
我們的教學經歷了“學科中心說”“教師中心說”,而今已步入“學生中心說”,學生和學習過程比教師和教學過程更重要,教師的角色在促進者、學習同伴和必要的監控機制間轉換。而帕爾默認為這幾種方式均有啟發性和優點,但又未能完全解決問題,要么教師成為權威,要么學生永遠不會犯錯。他提出應該以“第三事物”成為課堂的主體,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共同專注這一“偉大事物”,構建復雜互動的真正學習“共同體”。在“共同體”中,沒有單方面的教學者,也沒有單方面的接受者,更沒有單方面的成長者,它就是一個五行相生相克的“相互影響”的系統。在這樣的系統里,真正的教學和教師的自我完善也就產生了。
《教學勇氣》如同一位深刻的摯友,讓自己在思考與追問中卸去去滿身的浮躁和疲乏!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后感實用篇六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雖然是由被翻譯成中文的,難免變得晦澀難懂了許多,或許從某種角度而言較低了可讀性,但是仍然震撼心靈,畢竟是一本優秀的書籍。關于教與學,一直是大家探索的問題,帕克.帕爾默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使我受益匪淺。無論對于課堂教師和教育者還是其他崗位的人,這本書都代領我們進入了一個新的領域。
在本書中,帕爾默帶領著重新把教師職業和學生結合起來的旅程,它重新激發教師從事這份異常艱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熱情。“這本書建立在一個簡單的前提之上:良好的教學不在于教學技巧的純熟,真正好的教學源于教師正直、誠實的優秀品質。”盡管表現形式不一,但是優秀教師都有這樣一個特點:他們完全沉浸在課堂上,和學生作深層次的交流。他們能編織一個復雜的網,這張網聯結著學生、課程以及他們自己。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學會為他們自己編織出一個世界。這張網以及它所包含的種種聯系超越了技巧和方法,存在于教師的內心中。教師的內心包含著知識、情感、精神和意志。
《教學勇氣》震撼我的還有它對恐懼文化的詮釋。和作者所言相似,作為教師,我們每個人都免不了恐懼:恐懼教學效率的不盡如人意,恐懼家長、社會對教師的高要求,恐懼絢爛的教育理想之花與現實之間還存在那么大的差距……因為恐懼,繼而便拼命地尋找改變的源頭活水,一而再,再而三,不斷地拼搏、抗爭、奮斗,終于,有了小小的收獲,然成功的喜悅尚未遍及全身,便發現自己早已因此疲憊不堪,只不過成功之前是處于高度興奮狀態而未覺著累而已;倘若拼搏、抗爭、奮斗失敗,那更懊惱不已,覺著自己沒有功勞連苦勞也忽略不計了。于是忍不住感嘆:人是多么渺小,以人個體之柔弱真的根本無法和那些看不見的、又無處不在的力量抗衡。感嘆過后,很多人會選擇再戰,當然也有人會選擇逃避,喪失斗志,從此消沉。
《教學勇氣》這本書就像陳年釀酒,是越讀越香醇。這也是一本具有開創性的書,能帶領教育者們,對教學生涯進行永無止境的探索。
這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體驗過快樂和痛苦的時日,而且其痛苦時日承受的煎熬僅僅源自其所愛;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腸變硬,因為他們熱愛學生、熱愛學習、熱愛教學生涯。”教師、和教師相關的人,以及任何關心教育的人都應該讀這本書。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后感實用篇七
勇氣,對于每個人來說,或多或少總是有的。但,教學勇氣,對于作為教師的我來說,是我不曾考慮過的。教學還需要勇氣?初讀了帕克·帕爾默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心中的這個疑問慢慢的被解開了。是的!教學也需要勇氣,而且是我們老師平時忽視掉的那些會讓人執著的勇氣。
初讀《教學勇氣》一書,書中字字洋溢著作者對教師這一職業的熱愛之情,而這一熱情也在之后的閱讀中慢慢地傳遞給我,感染著我。在敬佩作者的熱情之外,也震撼著書中多角度的深入探討的很多觀點,加之字里行間自然流露的對教師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讓我更加愿意用心去聆聽,去體會。毫無疑問,《教學勇氣》正是冥冥中我們所要追尋的答案,更是對我們內心呼喚的回應。
喜歡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來翻閱這本《教學勇氣》,在讀此書的過程中,我會慢慢咀嚼回味著作者的一些描述,不自覺地把我的心靈狀態或教學狀態進行比照,感悟著作者對教學的呼喚和教學的痛苦與喜悅,領悟著讓我們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于對“我們自己是誰”的認識。
在兩年的教學中,我一直在努力的想,這里該怎么教,那里該怎么處理……怎樣才能教好孩子們。但是,我不曾想過的是,我在逃避著面對我的學科、面對我自己。而這一切的一切,只是為了減少我們易受到的傷害,我們就與學科分離,與學生分離,甚至與我們自己分離。在這兩年中,我都以自己是教師為光榮,但我不曾想到,在帕爾默的眼中,我會在扮演著教師的角色,而不是真正的教師。
也正如書中提到的“學校教師常常抱怨學生不重視發展洞察和理解能力”,我們抱怨這些,但并沒有看到本質,是我們這樣扮演教師的人教出這樣的學生,因此,我們就應該為我們這樣的行為負責,為此,我們就更應該找回我們作為教師的心靈,找回作為教師的勇氣,來勇敢地做老師,而不是扮演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