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讀《憫農》有感350字 讀《憫農》有感600字篇一
到了上小學的時候,我終于明白了《憫農》這受詩的意思,這首詩告訴人們要珍惜糧食,每一粒米都是農民伯伯用汗水和勞動換來的.,千萬不能浪費。
讀著這首詩,我就有一種慚愧之泉涌上心頭,因為我常常浪費糧食,一次吃飯的時候,我就趁大人們不注意,把飯偷偷倒掉一些……
我要感謝這首詩,是它們讓我懂得了什么叫珍惜,如果沒有它,不知道還會有多少的米飯浪費掉。
讀了這首詩,我明白了,做人要學會珍惜,珍惜要從小事開始,米飯是農民伯伯辛苦的勞動成果,假如世上的農民伯伯都恨大家不珍惜糧食,因而不種菜,不種稻麥了,那世界豈不是將餓死了!
啊,讓我們共同手拉著手,向世界發出呼喚:珍惜每一粒米,共同維護地球糧食資源,不讓它斷絕。
讀《憫農》有感350字 讀《憫農》有感600字篇二
“小慶,你看你,桌上又都是飯。”爺爺坐在四方桌的上沿,盯著我這里,邊是搖頭邊是輕聲嘆氣,仿佛看到我又做錯了什么似的,很無奈。我坐在下沿,低頭看下去,原來是剛才吃飯不小心從碗中掉下些飯粒,三五個飯粒抱在一起,白白胖胖的,倒像是散落在碗周圍的晶瑩珍珠。
也就是爺爺剛才的嘆息,奶奶停下正在夾菜的那雙筷子,只見她緩緩站起來,半彎著腰,左手托著飯碗,放到我碗邊的桌沿下,右手并攏筷子,像個掃帚掃地一樣,將那大大小小的飯粒劃到自己碗中。她的手骨瘦如柴,褐黃色,和鍋沿邊的`那塊舊海綿抹布沒什么兩樣,我知道那是她干農活的結果。奶奶沒有做聲,又坐回板凳上,那只右手麻利地使著筷子,在盤中夾了塊咸肉放在我碗中。爺爺仿佛想要說什么,但還是欲言又止。我做賊心虛,不敢看了,低下頭津津有味地吃起咸肉。
自小我和姐姐是爺爺奶奶照顧的。最早,爺爺一邊把桌上的飯劃進自己碗里,一邊喃喃道,“粒粒皆辛苦”的話,我是聽不懂的。后來奶奶也在遞給我飯時叮囑:“下巴別再漏了噢。”我和姐姐都笑,爺爺也笑瞇瞇的。到后來估計他們看我是改不了,也不再說了。就連爺爺唯一會的那首《憫農》也不念了。
那天中午放學,天熱得要命,剛進家,一屁股坐在門口的小板凳上,只聽廚房里的奶奶喊過來:“小慶觀后感,你去草場喊你爺爺回來吃飯。”我一驚,正想著,外面熱死了,還要去那么遠啊,要是爺爺有手機就好啊了。我猶豫了一會兒,還是去了。一路小跑,遠遠看見爺爺正彎腰在棉花地里鋤草,頂著草帽,手中握著那桿長長的鋤柄,像個古時的士兵,更像個機器人反復那樣的動作,彎腰,舉鋤,再彎腰,再舉鋤……
來到他身邊,才發現前幾天還在后院的棉花小苗在這兒快一尺高了,綠葉中星星點點地混搭著嫩紅葉子真好看,像一顆顆盆景。
爺爺看到我笑著說:“放學啦。熱吧,你先回去,我鋤完這場就來。”說著他把草帽沿向下拉了拉,接著干起來。在他彎腰的時候我才發現:他后背的襯衫已經汗得和后背緊緊貼在一起,顯現出高低起伏的脊椎骨。我還是忍著熱,等了爺爺,這才真正明白《憫農》的意思。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今天的下巴是不能再“漏”了啊。
讀《憫農》有感350字 讀《憫農》有感600字篇三
憫農
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我讀了李紳的杰出代表作《憫農》,這首古詩讓我深深地了解糧食是來之不義的,讓我懂得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好好珍惜糧食,愛惜糧食。
在我的身邊就有一個不珍惜糧食的人,就是我的小表妹,平時在吃飯的時候總是吃一半掉一半。每次都要浪費很多,我每次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跟她說,她都會毫不在乎的說:“浪費這一點沒關系”。
有一次,我又看見她在浪費糧食,我馬上說道:“妹妹呀!你現在吃的香噴噴的白米飯可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種出來的呀!每一粒白米飯呀,都飽含著農民伯伯辛苦的汗水。他們頂著炎炎的烈日,不顧肚子嘰喱咕嚕地亂叫,堅持給莊稼鋤草、澆水、施肥,身上的汗水啪噠啪噠不停地滴進泥土里。你呀,以后不要再浪費糧食了。”“姐姐,我……我以后一……一定不會再浪費糧食了。”妹妹紅著臉,不好意思地說。
糧食是用農民伯伯辛勤的勞動換來的,它凝結著無數汗水。作為祖國花朵的我們,不要讓農民伯伯的汗水和辛苦白白浪費。來吧!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去珍惜糧食,愛惜糧食吧!
讀《憫農》有感350字 讀《憫農》有感600字篇四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這是我媽媽和老師教我學的一首古詩。
四歲時,我對古詩的意思只是一知半解。吃飯時總會在餐桌上撒下些許飯粒,媽媽常說我的嘴是“漏斗嘴”,家里人哈哈大笑,我偶爾也會傻笑。
七歲了,我在一年級的課文里讀到了《憫農》,經過老師繪聲繪聲的分析講解,親眼所見讓我感受到農民伯伯在炎炎烈日下勞作的辛苦,知道顆顆粒粒都飽含著農民的血汗。
我懂得了要珍惜糧食,對浪費糧食的行為產生了反感。有一天放學回家的路上,我看見一位叔叔抱著一位大約四五歲小女孩走過燒烤店,女孩吵著要吃烤鴨腿,叔叔毫不猶豫從口袋里拿出錢包付了五元錢。小女孩剛吃一口,就皺著皺頭說:“不好吃!”“不好吃就扔了吧!”叔叔也很干脆地說了一句話。小女孩隨手把鴨腿一扔,叔叔急忙抬起腳狠勁地把鴨腿踢入路旁的水溝里,親了親小女孩紅撲撲的臉蛋,“走啦!”說完話揚長而去。
此時此刻,我真想上前勸說叔叔:不要浪費那個鴨腿!可是看到那位叔叔不屑一顧的神情,他還在乎一個鴨腿嗎?還在乎那五元錢嗎?我想到《金色的魚鉤》中餓死在草地上的紅軍老班長,想到了在大年夜餓死在街頭的賣火柴的小女孩,想到中國西部的孩子們忍饑挨餓的.情景,想到海地這個國家的窮人用黃泥和面粉做餅干……滿嘴流油的人怎能理解饑腸轆轆的人對糧食渴望的焦灼心情?我的眼圈紅了。
前天晚上,我上網得知:中國人一年浪費的糧食相當于2億位貧困同胞的口糧。我要呼吁:讓我們共同珍惜糧食,伸出援手助貧困地區的人們一臂之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