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引領者和輔導者,不再一味地向學生灌輸純粹的知識點,而是讓學生有一個思想的空間,培養他們優秀的思考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質和綜合能力。下面小編在這里為大家精心整理了幾篇語文新課標解讀培訓心得體會2023,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篇一:語文新課標解讀培訓心得體會
行而不輟,未來可期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5月26日,在王主任的帶領下,我們參加了山東省初中語文“新課標解讀與新課堂建構”的專題研討學習活動,自覺獲益匪淺,學到了很多知識。
張老師從課程標準的演變為切入點,向我們展示了課程的層級與運作系統,強調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要實現教—學—評的一致,并將傳統語文教學與基于標準的語文教學進行比較,重視教學語言的組織。新課標更加注重對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培養,提高文化自信和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可與傳承,張老師從課時層面、單元專題層面、學期模塊層面、學段層面對課程標準進行了講解,注意從學科邏輯到課程邏輯的轉變,強調要回歸多讀書這個樸素道理。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要讓學生的學習,從暗中摸索轉變成明中探討”,張老師在會上也特別關注這一點,提出教學要關注學生的語文經驗,建立學習任務群,并對大單元教學進行了細致的分析,“學的活動”、“逆向設計”等新觀點讓我們茅塞頓開、恍然大悟。
新課堂的構建重心要從以教為主轉為以學為主,基于學生的感受、疑問和發現,師生共同生成教學內容,張老師在會上再次強調發展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性,并展示教學案例《鄧稼先》,這些學習對我有很大的啟發。
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通過這次學習,我們學習了先進的教學理念,打開了教學的新思路,依據新課標,基于學情、基于學生,落實大單元、建構新課堂,追尋教育的本真。在王主任的帶領下,今后我們將秉持初心、砥礪前行,創造教育的輝煌!
篇二:語文新課標解讀培訓心得體會
心中有光,素履以往
十分有幸聽取了張偉忠博士有關于新課標下新課堂的解讀,我受益匪淺,感慨萬千。
通過本次學習,我深刻認識到:一是要引導學生真學習。認真學習,就是對學生的感受、理解、疑問等學情的重視,對學生的高度的關注。教學過程中要跟學生去交流,讓學生真的去感受,真的去理解,真的去提高。這也是我們這次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里面的一個核心理念。我們可以設計真實、富有意義的實踐活動情境,這是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形成、發展和表現的載體。創設真實而有意義的學習情境,凸顯語文學習的實踐性,有利于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真正實現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
二是要學會轉化。把學生的感受、發現和疑問轉化為我們課堂教學的教學目標、內容和思路。展示課老師們之所以教得這么精準,就是因為他們的課堂目標、內容和思路是建立在對學情的了解和分析的基礎之上的。這也給我們一個啟示,就是我們提倡基于學情的新課堂,基于學生的感受、質疑、發現的新課堂。它不只是一種形式,它更是支撐教師行為的一種理念。第二點就是要從書本語言轉化到學生能夠接受的生活語言。有一些學生他談自己的收獲或者是在課堂上和老師交流的時候,說的并不是自己的話,而是在為教材和教輔代言。老師要引導他把這些書面的語言,把這些套路性的話,轉化為自己的理解。第三點就是要把理念轉化成行為。我們要學會把新的概念、術語轉化成我們自己能理解的理念,用這種理念來指導我們的教學行為。這一點需要老師有定力。老師要有自己的思想,否則很容易被一些新概念、新術語牽著鼻子去跑,永遠在人家屁股后面追呀追。不如深挖教材,挖出自己獨有的東西,讓學生體會到挖掘的快樂,這實際上是一種學習的快樂。我們之前做的更多的是一種傳遞的工作,一種灌輸的工作。這樣學生學習的一些觀念和方法不是通過語言實踐來得到的,只是老師口頭講給他的,所以他形不成他自己的素養,更別說是核心素養了。
三是把知識轉化成智慧。老師要在讀書上下功夫,要不這個課堂就沒有深度,也沒有厚度。講這一堂課要準備很多東西,每一堂課如果深挖下去就會發現這個老師準備的東西可能就是一口深井。這也給我們一個啟發,我們要真正想提高自己就不能在原地打轉,否則你教10年和教20年沒有區別,只是在那個水平面上滑行。我們要緊緊把握住上公開課的機會,往深里去挖,你的水平通過這個深挖就會提高一個檔次。
四是將有益的教學示范轉化為自己的課堂資源。我們還要把優秀課例中值得借鑒的地方進行轉化,轉化成自己的東西。在這個基礎上改造成你自己能接受能運用的這種方法。把自己明白的東西,用學生明白的方式講出來或者是教出來。
篇三:語文新課標解讀培訓心得體會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作為新入職的教師,能夠參加本次專題培訓活動我感到十分幸運,聽取了張偉忠博士對新課標、新課堂深入淺出的解讀,受益匪淺,收獲頗豐。
課程標準是教學的綱領和指南,所以作為新時代的教師,首要任務是學習新課標,深入理解、感悟新課標的精神和結構,把握課程層級和運作系統,落實基于課程標準進行教學的要求,保證教—學—評的一致性。對于學習任務群這一概念,在張博士具體直觀的闡釋和指導下,我也有了更加明晰的認識,在學習任務群結構中,尤其要重視學生的語文經歷,不止在語文課堂上進行語文的教與學,還要讓語文滲透在學生真實生活的各個方面,幫助學生成長,發展核心素養,實現育人價值。想給學生一滴水,教師要有一桶水,在此要求下,教師個人素養的提升也尤為重要,要重視讀書,拓寬自身的視野。
學習新課標,落實新課標,教材是課程標準的有效載體。我們需要在新課標的導向下,深入研讀新教材,挖掘新教材的內涵、價值,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創造性,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引導學生自由自主閱讀,有效避免功利主義、實用主義的影響。
在新課標和新教材的基礎上,建構新的語文課堂。新的語文課堂,要求轉變傳統觀念,以學生的感受、疑問和發現為起點,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為主,由此新課堂不再是教師主導而成,而是師生共同構建生成,一切都是為了學生,提升學生的言語實踐能力,最終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在新課標、新課堂的高要求指引下,作為新教師,我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提升,篤定目標,努力成為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讓自己的語文課堂煥發生機和活力。
篇四:語文新課標解讀培訓心得體會
學以致用,篤行致遠
有幸近距離聆聽張偉忠老師的培訓講座,感覺自己更像是一名學生,跟隨大師一起感受新課標新課堂的魅力。張老師從教學大綱到課程目標的名稱轉換談起,指出新課標的指向應該是學生學什么,而非教師教什么。以往基于經驗的教學,并不能夠真正滿足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需求。教學應該為學生創造有意義的學習經歷,而學生根據個人實際提出的問題,更是促進老師提高、教學改善的重要方式。語文教學過程中需要根據學段—學年—學期—每冊—每篇設置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基于學生的感受和疑問實施教學,以教的思路為暗線,以學的思路為明線,從而更好地實現目標進階。教材是學生學習的重要資源,而不是唯一的資源。讓學生通過教材及課外語文知識的學習,獲得生活中使用語文的能力,才能構建有趣味、有語文味的新課堂。
張老師的培訓為語文學科教學進一步明晰了方向、明確了要求,作為一線初中語文教師需要進一步轉變教和學的理念,要關注具體的學情并合理確定教學起點,要在情境教學、任務評價、活動創新方面積極探索,進一步凸顯學生主體地位,推進“教—學—評”一體化實施,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益,逐步實現“培根、啟智、鑄魂、增慧”。
篇五:語文新課標解讀培訓心得體會
追光而遇沐光而行
有幸聽取了張偉忠博士的關于《新課標解讀與新課堂建構》的報告,使我受益匪淺,感觸很多。
張博士指出新課標的要求不再僅僅是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而是學生學到什么程度。“語文課程標準”有意識地把“語文素養”凸現出來。這就要求我們轉變傳統的教育模式,創設情景教學,以學習任務群驅動,實現教—學—評一體化。在未來的課堂上,知識不再僅限于教科書及教學參考書帶給的知識、還應包括教師個人的知識、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而教師不再只是傳授知識,教師個人的知識也將被激活,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的比重將大大增加。教師將從知識的傳遞者轉變到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因此,就教師而言,要適應新課程教學,就務必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張博士強調了讀書的重要性,要提升語文素養就要多讀書,以課文為圓點,向外不斷拓展其他作品。新課堂不能只限于基于教師經驗、基于應試、基于教材,而應充分關注學生學習行為,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
通過這次培訓學習,讓我對新課標及新課堂的建構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為我們的教學指明了方向。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我將踔厲奮楫,不斷提升,努力成為一名合格的四有教師。
篇六:語文新課標解讀培訓心得體會
心存希冀目有繁星
今天有幸聆聽了張教授關于新課標的解讀,這使我的教育觀念又一次得到了轉變,加深了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與體會。我們必須改變我們原有的教育方式,讓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從分調動學生各方面的潛能,讓學生學得輕松,真正實施素質教育。我將這次新課程學習體會總結如下:
一、加強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
新版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教師課堂上的所有教學都應堅持以生為本,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走出教材,讓學生擴展閱讀,多實踐,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
二、注重學生的閱讀背誦
一個人知識的獲取主要靠的是閱讀。語文教學一方面要重視培養學生閱讀的樂趣;二要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蘇霍姆林斯基說:“我深信,只有能夠去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學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徑。在“讀”的基礎上,“悟”出精髓。
三、語文生活化,將語文教學由課內拓展到課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樹立正確的語文教育觀。要把學生從沉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少做題,多讀書”。教學中要強調“精講”,培養學生具有日常口語交際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實踐,反復歷練,把生活所得的一點一點累積起來,才會形成一個人的口語交際能力。所以,教師要打破課內課外的界線,樹立大語文觀,生活處處有語文,把口語交際的課堂延伸到學生五彩斑斕的生活之中,關注自然,關注生活,關注社會。
總之,在新的課程、新的學習方式、新的教學氛圍下,需要老師引領學生開辟出一片語文學習生活的新天地,在這片天地里,我將和學生將共同成長,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