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會是指將學習的東西運用到實踐中去,通過實踐反思學習內容并記錄下來的文字,近似于經驗總結。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心得體會,可是卻無從下手嗎?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質的心得體會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疫情的心得體會小學四年級 小學生疫情小學生疫情心得體會篇一
今年是20__年,也是虎年。
新年本是新的開始,新氣象。可是在快過年的時候,我們有一座城市——武漢爆發了疫情,它的傳播范圍很廣,幾乎覆蓋全國。一時之間,人人自危。
過年了!我期盼已久的熱鬧的新年啊!但是爸爸媽媽和我基本上不出門,每天宅在家里,既沒有帶我走親訪友,也沒有帶我出門旅行!作為小朋友的我,今年過年的感受就是,好無趣啊!好想出門玩啊!爸爸媽媽每天通過新聞和網絡了解疫情情況,同時告訴我,這個病毒叫新型冠狀肺炎病毒,它的傳染性很強,飛沫和身體接觸都會傳染。我們現在在家自行隔離才是最安全,最正確的。
寫完作業,我有時會站在陽臺朝外面看,希望能看到一些有趣的事情,可是外面行人都幾乎沒有。很快我就不再感興趣了!媽媽看我悶悶不樂,就說讓我戴好口罩,把手放在口袋里,和她一起下樓散個步!我高興地同意了!
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嗎?面對這種病毒,我們不要太害怕!一定要做到:勤洗手,勤通風,盡量少出門,出門記得戴口罩。這樣大家就是安全的!
雖然今年過年跟往年不一樣,但是我們大家是健康的就是最幸福的事了!我希望有專家能快點研究出疫苗,消滅這些病毒,讓我們過上像以前一樣健康快樂的生活!
疫情的心得體會小學四年級 小學生疫情小學生疫情心得體會篇二
大家早上好!
最近特別流行讀國學經典,在《弟子規》上有這樣的一條訓告: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這是什么意思呢?很簡單,它說的是我們每天都要做的事情,早晨起床后必須洗臉洗手,并且還要刷牙漱口。每次大小便之后,就把手洗干凈。聽到這里也許有人覺得無聊,這有什么好講的?哪有人不刷牙不洗臉的!說這些對我們有什么教育意義?當然有意義。一個人如果沒有良好的衛生習慣,就會影響身體健康。而一個身體不健康的人,是很難成為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所以要想身體和心里健康,一定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曾經看到有這么一個故事:有一個年輕人,到一家公司去找工作。競爭者太多了,他戰戰兢兢,沒有把握,又看到一些應聘者垂頭喪氣地從經理辦公室出來。不覺心跳加快了……終于輪到他了,他走了過去,正好看見辦公室門口有一團廢紙,于是隨手將它扔進了旁邊的垃圾桶。接著,他走進了辦公室。經理對他說:“你被聘用了,明天就可以上班。”年輕人覺得很奇怪呀,自己什么都沒說怎么就被聘用了呢?原來,經理在走廊裝了監視器,走廊上和辦公室門口的一切都能看得一清二楚。那位年輕人的隨手撿垃圾的舉動已被經理看得清清楚楚。沒想到,隨手撿起一張廢紙竟讓他獲得了一份工作。
不要隨地吐痰,不要亂扔垃圾,勤剪指甲,勤洗頭,勤洗澡,勤換衣,不喝生水,吃水果前認真洗干凈,不隨便坐在地上……我們要及時制止其他同學不講衛生的行為,看到果皮紙屑主動撿起。自己一些小小的舉動能令我們的校園更加干凈整潔。
我希望同學們能夠說到做到
在此,老師還對大家提出了以下要求:
4、主動撿起別人丟在地上的垃圾,養成“講文明、講衛生”的良好習慣,共同創建一個清潔的校園。
以上要求希望同學們能夠做到。
“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良好的衛生習慣是在我們不知不覺的成長過程中養成的。我相信,只要大家能夠拾起一片白色,就能裝點一寸綠蔭,只要我們師生都盡一份力,就可以創造出一個更加潔凈的希望校園!
疫情的心得體會小學四年級 小學生疫情小學生疫情心得體會篇三
時光太瘦,指縫太寬,不經意地一瞥,已隔經年。
照片里有一個女孩,出落得亭亭玉立,笑得很靦腆,她身后是一個看上去滄桑卻笑起來春風和煦,謙謙君子模樣的男人,兩個人站在一間古樸茶室的門前,陽光帶著男人干凈的笑容灑在女孩身上,光點斑駁。
男人有著結實的身軀、寬厚的手掌和掩蓋不住的雄心壯志——他是女孩的父親。父親走路生風,女孩喜歡跟著父親一起舉步生風,喜歡這種風里有溫暖的感覺。父親也喜歡托著女孩閱盡人間山河,常常帶著女孩旅游。女孩有很多很多的問題,而父親耐心的解答在女孩眼中也變成了一個個跳躍的音符,在心里留下了一首首美妙的樂曲。這一張照片上是成都的一間老茶室,成都也是女孩最喜歡的一個城市。這個城市的文化很古樸,但是最吸引女孩的不只是文化,還是隨處可見的青石街小巷子,留下了他們的足跡和歡聲笑語。
后來父親又帶著女孩去了北京看故宮、穿漢服;帶著女孩去蘇州參觀園林;帶著女孩去天津吃包子……每一道風里都留下了女孩和父親的身影。
可惜時間是一支叫人討厭卻又微妙的畫筆,它在父親頭上和臉上胡亂涂鴉,讓父親再帶著女孩出去玩耍的時候已經有些許力不從心;不經女孩允許便拉長了女孩的身高,加重了女孩的課業,不讓她再飛向世界各地。
是什么呢?是什么呢?父親老了,女孩長大了。一張張微黃的照片銘刻著他們快樂而永恒的記憶,幸運的是,記憶里父親的左手一直拉著女孩的右手,過去會,現在會,將來也會。
而這個幸福的女孩,就是我,父親,也是我的父親。
“多想和從前一樣,牽你溫暖手掌……時光時光慢些吧,不要再讓你再變老了……”聲嘶力竭的歌聲從路邊一家冷清的小書店傳出來,順著青石街小巷子沖出去,在風里痛苦掙扎,最終在云端消散成一堆泡沫,承載著照片里的故事。
疫情的心得體會小學四年級 小學生疫情小學生疫情心得體會篇四
在這個本該快快樂樂,闔家團圓的春節里,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向我們襲來,甚至是爆發式的增長。
感染的人越來越多,已突破七萬了,這是多么龐大的數字呀!這得需要多少在一線奮戰的醫生、護士啊?還有更多的志愿者一起付出多大的努力和辛苦呀!為了治病救人、控制疫情不再傳播,你們犧牲小家成全大家。為了救人,有女護士剪掉了長長的頭發,有白衣天使為了節省防護服一整天不吃不喝,有醫生穿著紙尿褲二十四小時地救人。更有那些為疫情犧牲的英雄們,勇敢的___,蔣金波,還有像他們那樣太多太多的人讓我們敬畏又淚目。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一直以來,我們中國就是一個團結溫暖的大家庭。疫情期間,全國各地的愛心源源不斷涌向湖北:四川資中縣將50噸愛心果蔬運抵湖北襄陽;遠在千里之外的廣西把180余噸果蔬用專列從百色啟程運往湖北;內蒙古把牛奶肉類等東西集結裝車空運直送武漢……還有太多太多無名的愛心人士,都在為武漢極盡自己一點微薄的力量。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一位靠撿破爛生活的老人,自己平時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節儉的恨不得把一分錢分成兩半來花,可就是這樣一位老人,卻在聽說武漢的遭遇后毫不猶豫地把畢生辛辛苦苦攢下來的9000元錢全部捐獻。
這樣讓我們感動的事太多太多……
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疫情的心得體會小學四年級 小學生疫情小學生疫情心得體會篇五
疫情持續緊張,居民最好的防控措施就是居家呆著,真正做到足不出戶,最大限度地降低病毒傳染鏈,從而快速達到社會面清零的效果。
居家防控,只要生活物資保障供給,真的衣食無憂。
原因很簡單,不會做飯唄。
我很好奇,一個不會做飯的人,平時又是怎么活下來的呢?
其實,也不難理解。沒有疫情,社會常態下,手機一按,外賣分分鐘到手,吃過,垃圾一扔了事。或者與父母長輩生活在一起,長時間享受著父輩廚藝,真正的飯來張口,從不需要考慮做飯一事,也從來沒有缺吃挨餓之虞。
可是,疫情特殊時期就不同了,靜默管理,獨自居家隔離,遠離父母。封控區、管控區外賣有時也很難點到。此時,只有自己動手,才可以豐衣足食啊。反之,如果懶惰,或者沒有做飯的技能,那就只能忍饑挨餓了。
看看有些人的窘態。
3月21日消息,xx一小伙子封控在家,3天燒糊了2個鍋。鍋怎么會燒壞呢?原來這年輕人從沒燒過飯。雖然這次封在家里,嘗試燒飯,手機搜索,照著菜譜操作,但還是頻頻出錯。做出的飯難以下咽,最后連鍋都燒毀了。
作為年輕人,做飯的事,你平時可以不去做,但你一定要有會做飯的本領,以備不時之需,以防不測之用。
無獨有偶,3月2日,xx,因為疫情被隔離在家的女子收到了一只白條雞的防疫物資。可是,雞在手里,該女子不但高興不起來,反而崩潰大哭,因為她面對這只整雞,束手無策,根本就剁不開。
連一只雞都剁不開,還能干啥?現在有些孩子太嬌生慣養了,只會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身體長大了,生存技能沒有掌握,心智上依然是個孩子,“巨嬰”就是這樣形成的。
不會做飯,挨餓又能指望誰呢?
有人在家吃了20多天方便面了,家里方便面已經吃完。雖然家中有米,但自己不會做飯,不得已乞求鄰居中午做菜時幫他代做一點,資助他一下。
疫情期間,不會做飯,看起來是小事,但卻暴露出人在成長過程中教育的問題。
人是怎么成長的?教育使人成為什么樣的人?
然而,這些有害無益的事,我們很多家長天天都在干。包辦意味著剝奪,代替意味著扼殺。包辦的越多,代替的越多,孩子自主發展的機會就越少,孩子成長的幾率就越小,最后,連燒飯都不會,也就不奇怪了。
往深處說,不會燒飯,是勞動教育的嚴重缺失。
有的家長,溺愛到連打掃教室衛生都不讓孩子做了,真是不可思議。
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是我們的教育方針,可在現實中,勞動教育很難落地。讓孩子參加必要的勞動,不僅能讓孩子獲得勞動技能,比如燒飯,還能養成勞動習慣,更能夠磨練意志品質,培養責任擔當。
社會發展到今天,勞動的形態與以往大不相同,我們沒有必要恪守教條,非要叫孩子下地勞動,下田插秧。今天的孩子不必這樣做,都機械化操作了,無田可下,也無秧可插,這說明勞動形態變了。但是無論時代怎么發展,無論勞動形態如何變化,勞動的精神內涵不能變,也不會變,勞動教育的價值永存。
今天的孩子,身處優越的成長環境,與過去相比,更要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不要讓我們的孩子在失去勞動的教育中,長成一個一個“巨嬰”。
教育即生長,生長是目的。教育的生長就是要每個人健康成長,最基本的要掌握生存技能。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剝奪了兒童的童年,也就剝奪了兒童的成年。
病毒可以攻克,可以防治,其實未必可怕。但是,如果一個人在童年時期失去不該失去的東西,到成年就很難補回,這樣的后果真的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