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總結是對一段時間內學習過程和成果的回顧和總結,可以幫助我們提升學習效果和方法,我覺得我們應該來寫一份學習總結了。學習總結是我們成長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環,讓我們重新回顧一下自己在學習上的收獲和不足。學習總結是對自己學習路上的點點滴滴進行總結和反思,可以讓我們更加理清學習的脈絡和思路。學習總結是展示我們學習成果和提高效能的一種方式,讓我們回顧學習的過程,深刻反思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策略。學習總結是對上一段時間學習經歷和成效的一次整理和總結,讓我們進一步規劃未來的學習計劃和目標。學習總結是對自己學習方法和效率的一次檢視和總結,幫助我們不斷成長和進步。在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了一些學期總結的范文,希望能給大家在寫作時帶來一些幫助和啟示。
專業高二地理選修二知識點總結(匯總17篇)篇一
行星地球,在會考中約占13%。其中對地球運動,要記住自轉、公轉的特點,特別提醒公轉的近日點速度最快在一月初而不是冬至,遠日點反之。地轉偏向力主要偏向。太陽直射點的季節移動是南北方向。晝夜交替和時差關鍵記住同緯度地方時“東早西晚”;計算某一時區的區時,根據未知在已知的方向“東加西減”時差,算出結果。判斷晝夜長短,太陽直射哪個半球,此半球晝長夜短;北半球夏至晝最長夜最短,冬至反之。判斷正午太陽高度,某地距直射的緯線越近,正午太陽高度越大。四季劃分以北半球為準,南半球反之。五帶中只有南北寒帶有極晝極夜現象;北極圈一年只有夏(冬)至一天極晝(夜);南極圈反之。熱帶除南北回歸線一年只有一天直射外,其他都有兩次直射。
大氣,在會考
水循環、水資源、洋流、地表形態的塑造、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多出現在選擇題中。
必修二的農業區位、工業區位的分析,農業地域類型和傳統、新興工業區的分布、生產特點、區位條件是重點,和必修三的產業轉移,資源跨區域調配,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濕地、能源、河流流域開發,工業化、城市化、區域特征及比較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等相結合,可能會出現在最后三道綜合題中。
想要得好成績,考生要認真復習,注重平時積累生活和旅游中的一些常識。只靠突擊復習很難獲得高分,地理會考題越來越貼近生活。
專業高二地理選修二知識點總結(匯總17篇)篇二
1、合理利用水資源(河流的`上中下游地區合理分配)。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筑防護林體系(草方格沙障的作用:增加地面粗糙度,截留水分等,但是不宜大范圍推廣,原因是成本太高)。
3、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退耕還林、退耕還草)。
4、采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營造薪炭林、開發沼氣、風力發電)。
5、控制人口增長。
專業高二地理選修二知識點總結(匯總17篇)篇三
答:產業轉移是指企業將產品生產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產地轉移到其他地區。產業轉移可分為區域產業轉移和國際產業轉移。
2.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移規律是什么?
答: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呈現出按經濟發展水平由高向低逐次轉移的規律。
3.為什么東南亞等地區的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工業化之初都重點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產業? 答:因為工業化初期缺乏資金、技術、管理經驗,但勞動力價格較低。
4.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有哪些?
答:勞動力因素;內部交易成本因素;市場因素;其他如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國家政策的調整,原生產地用地緊張、低價昂貴,環境污染嚴重等。
5.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有什么影響?
答: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改變區域地理環境;改變勞動力就業空間分布。
6.產業轉移對產業結構調整有什么影響?
答:對發達國家而言,原主導產業順利實現向國外轉移,可使國內的生產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導產業,為產業結構順利調整創造了條件;對發展中國家而言,接受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可以加快本國或地區的經濟結構調整,縮短產業升級的時間,從而加快工業化的進程。
7.在產品生產環節的價值鏈中,各環節有什么差異?
答:從效益高低方面而言,研發、設計環節和品牌、營銷環節的附加值最高,效益高;生產加工環節附加值低,效益低。從全球分布而言,研發、設計環節和品牌、營銷環節主要分布在發達國家;生產加工環節主要分布在發展中國家。
8.產業轉移是如何改變區域地理環境的?
答:一方面,產業轉移改變了區域的地理景觀;另一方面,產業轉移伴隨著環境污染的轉移和擴散。
專業高二地理選修二知識點總結(匯總17篇)篇四
1、大氣的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體雜質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層大氣組成:穩定比例的干潔空氣(氧氮為主)、含量不穩定的水汽、固體雜質。
氮--生物體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動必需的物質。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溫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護傘,吸收紫外線。
水汽和固體雜質--成云致雨;雜質:凝結核。
2、大氣的垂直分層及各層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大氣分層氣溫隨高度變化氣流狀況其它特征與人類關系。
對流層越高越低對流占3/4大氣質量;水汽和塵埃;各緯度層高不一致天氣現象。
平流層越高越高平流高空飛行;存在臭氧層。
高層大氣存在電離層(無線電通訊;太陽活動干擾短波通訊。
3、大氣的受熱過程。
(1)根本能量源:太陽輻射(各類輻射的波長范圍及太陽輻射的性質--短波輻射)。
(2)大氣的受熱過程(大氣的熱力作用)--太陽曬熱大地,大地烤熱大氣。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三種形式及各自現象(用實例說明)。
影響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陽高度角(各緯度削弱不同)。
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了解地面輻射(紅外線長波輻射);大氣輻射(紅外線長波輻射)。
保溫作用的過程:大氣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大氣逆輻射將熱量還給地面。
(圖示及實例說明--如霜凍出現時間;日溫差大小的比較)。
保溫作用的意義:減少氣溫的日較差;保證地球適宜溫度;維持全球熱量平衡。
4、大氣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的成因。
(1)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冷熱不均(各緯度之間;海陸之間)。
專業高二地理選修二知識點總結(匯總17篇)篇五
高二地理知識點是很多的,那可以分為幾大類呢?不知道的考生看過來,下面由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二地理知識點。
總結。
大全”僅供參考,持續關注本站將可以持續獲取更多的資訊!
1、地理位置分析:
絕對位置+相對位置。
(1)半球位置。
(2)大洲交界或國界位置。
(3)經緯度位置高低中緯熱帶、溫帶、寒帶。
(4)海陸位置。
(5)相對位置:相鄰地區(國家、經濟發達區);交通位置(重要海峽、鐵路樞紐、港口)。
2、描述某地的地形特點:
(1)以什么地形為主(五大地形)。
(2)地勢起伏(相對高度,大、小)。
(3)地勢特征(東西南北中,哪高哪低)。
3、某地地形分布特點:
描述哪個方位是以什么地形為主即可。
4、判斷地形地勢的依據:
(1)等高線的分布。
(2)河流流向(與等高線凸向相反)。
(3)水系的形狀(向心狀即盆地,中間低、四周高,放射狀即山地,中間高、四周低)。
5、我國一些地形區的地貌(地形)特征:
(1)青藏高原:雪山連綿,冰川廣布。
(2)云貴高原:崎嶇不平,地無三里平。
(3)內蒙古高原:地面坦蕩。
(4)黃土高原:支離破碎、千溝萬壑。
(5)橫斷山區:山高谷深,山河相間……。
6、分析某區域地形地貌成因:
(1)流水的侵蝕:黃土高原地貌、河流峽谷(v形谷如三峽)、瀑布、丹霞地貌(廣東)。
(2)水對可溶性巖石(石灰巖)的溶蝕和侵蝕作用:喀斯特地貌(桂、貴、云)。
(3)流水的沖積(堆積或沉積)作用:平原、沖積扇和三角洲和崇明島(沖積島)。
(4)風力的侵蝕作用:風蝕蘑菇、風蝕洼地、風蝕城堡、戈壁、雅丹地貌(新疆)。
(5)風力的沉積作用:沙丘(沙漠)、黃土高原。
(7)地殼斷裂下陷,形成地塹:渭河谷地、汾河谷地、鄱陽湖、貝加爾湖、坦葛尼喀湖、死海、臺灣海峽等。
(8)巖層斷裂上升(塊狀山):泰山、廬山、華山等。
(8)板塊相撞:高大山脈(喜馬拉雅山脈等)和高大年輕的高原(如青藏高原)、海溝、地震、太平洋中的島弧。
(10)板塊張裂,地殼下陷:東非大裂谷、紅海、死海、約旦河谷、大西洋。
(11)由珊瑚的遺體堆積而成(珊瑚島):馬爾代夫、南海諸島、太平洋諸多島嶼、大堡礁。
(12)由火山的噴發物堆積而成(火山島):夏威夷群島、小安的列斯群島等。
(13)背斜成谷:背斜頂部受張力作用,巖層易被侵蝕。
(14)向斜成山:向斜槽部的巖層受擠壓,堅實不易被侵蝕。
拓展閱讀:高中地理怎么學好。
1.及時復習,重復記憶。
克服遺忘、加強記憶的最好辦法,就是重復,這也是由人的生理結構所決定的。以學生準備一周后的一次測試為例,剛學完的第一天要復習兩遍,第二天再復習一遍,第三天不要復習,第四天再復習一遍,第五六天不要復習,第七天再復習一遍。
2.調動感官,增強記憶。
美國教育家蘇娜丹戴克說:“告訴我,我會忘記,做給我看,我會記住,讓我參加,我就會完全理解。”從心理學角度來說,由多種感官(眼看、耳聽、口誦、手寫、腦想)參加的學習活動,其記憶效果最好。在學習中,應當盡可能多地讀一讀、想一想、說一說、做一做。并將其結合在一起。如在讀圖時,不僅僅是觀察地圖,還可以根據需要用筆進行勾畫涂抹。
3.適當聯想,趣味記憶。
同學們在學習地理時除了進行重復記憶、感觀記憶之外,還可以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利用聯想、理解增強記憶。可以將一些內在聯系并不緊密的地理事物編成一些朗朗上口的短語或句子,也是一種有效的記憶方法。在學習中國政區圖,記憶我國省區輪廓時,同學們可發揮自己的想象進行形象地記憶,把黑龍江形象地看成一只美麗的天鵝,陜西省形象地看成跪著的兵馬俑,而臺灣省又像一葉正在駛向祖國懷抱的小舟……等等,這樣記憶的效果也是比較好的。
4.把握聯系,理解記憶。
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這就決定了地理知識之間也存在著必然的內在聯系。例如:關于日本,課本介紹的內容是很多的,應當找到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系進行記憶,可以這樣聯系:日本是亞洲東部的位于太平洋上的一個群島國家,地理位置決定了日本的氣候是海洋性的季風氣候,海洋性的季風氣候降水豐富,加上國土狹小,多山地丘陵的地形,使河流短促,水力資源豐富;在濕潤的氣候條件下,山地和丘陵地區分布著廣闊的森林;日本的礦產資源貧乏,但利用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海上交通便利的條件,大量地進口工業原料和燃料,由于國內市場狹小,大量的工業品需要出口,所以工業集中分布在多優良港灣的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群島國家的附近海域漁業資源豐富,日本的漁業發達。
專業高二地理選修二知識點總結(匯總17篇)篇六
1、全球氣溫分布的一般規律。
(1)、從低緯向高緯遞減。因太陽輻射的分布是從低緯向高緯遞減。
(2)、同緯度海陸氣溫不同。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陸地氣溫低,海洋氣溫高。因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所致。
(3)、同緯度高原、山地的氣溫比平原、低地的氣溫低。這是地形因素的影響。
2、等溫線形狀的南北差異。
北半球比較曲折,南半球比較平直。因北半球海陸相間,下墊面性質差異大,等溫線偏離緯線。而南半球主要是海洋,下墊面性質單一,太陽輻射是影響氣溫的主導因素,等溫線大致與緯線平行。
3、等溫線的突變。
等溫線的突變,既偏離緯線。影響的因素不同,偏離的程度和方向不一。一般情況下,陸地上等溫線的突變是由地形因素所致,海洋上等溫線的突變是洋流的影響。如上圖所示:
(1)、a、b、c、d四處的等溫線都向低緯凸出,說明這里比同緯度的兩側的氣溫低。因這四地都有寒流經過,降溫作用明顯。
(2)、e、f、g、h、i五處的等溫線都向高緯凸出,說明這里比同緯度的兩側的氣溫高。因這五地都有暖流經過,增溫作用明顯。
(3)、在青藏高原和科迪勒拉山脈等地,等溫線向低緯凸出,說明這里比同緯度的兩側的氣溫低。因高原山地海拔高,降溫作用明顯。小范圍閉合等溫線也是地形因素的影響而形成。等溫線與等高線平行。
(4)、a、b兩處凸向的緯度比c、d兩處的更低。因a、b兩處的寒流是由寒冷的西風漂流向低緯運動而形成的,水溫更低,氣溫相應降低。而c、d兩處的寒流是北太平洋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向低緯運動而形成的,水溫較高,氣溫相應較高。
(5)、從圖中可以讀出,同一緯度高溫區等溫線凸向高緯,低溫區等溫線凸向低緯。可簡記為‘高溫高凸,低溫低凸’(同一緯度)。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專業高二地理選修二知識點總結(匯總17篇)篇七
人類對宇宙的認識過程天圓地方說、地圓說、地心說、日心說、大爆炸宇宙學說。
宇宙的基本特點由各種形態的物質構成,在不斷運動和發展變化。
天體的分類星云、恒星、行星、衛星、彗星、流星體、星際物質。
天體系統的成因天體之間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繞轉,形成天體系統。
天體系統的級別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總星系。
日地平均距離1.496億千米。
專業高二地理選修二知識點總結(匯總17篇)篇八
1、地理位置分析:
絕對位置+相對位置。
(1)半球位置。
(2)大洲交界或國界位置。
(3)經緯度位置高低中緯熱帶、溫帶、寒帶。
(4)海陸位置。
(5)相對位置:相鄰地區(國家、經濟發達區);交通位置(重要海峽、鐵路樞紐、港口)。
2、描述某地的地形特點:
(1)以什么地形為主(五大地形)。
(2)地勢起伏(相對高度,大、小)。
(3)地勢特征(東西南北中,哪高哪低)。
3、某地地形分布特點:
描述哪個方位是以什么地形為主即可。
4、判斷地形地勢的依據:
(1)等高線的分布。
(2)河流流向(與等高線凸向相反)。
(3)水系的形狀(向心狀即盆地,中間低、四周高,放射狀即山地,中間高、四周低)。
5、我國一些地形區的地貌(地形)特征:
(1)青藏高原:雪山連綿,冰川廣布。
(2)云貴高原:崎嶇不平,地無三里平。
(3)內蒙古高原:地面坦蕩。
(4)黃土高原:支離破碎、千溝萬壑。
(5)橫斷山區:山高谷深,山河相間……。
6、分析某區域地形地貌成因:
(1)流水的侵蝕:黃土高原地貌、河流峽谷(v形谷如三峽)、瀑布、丹霞地貌(廣東)。
(2)水對可溶性巖石(石灰巖)的溶蝕和侵蝕作用:喀斯特地貌(桂、貴、云)。
(3)流水的沖積(堆積或沉積)作用:平原、沖積扇和三角洲和崇明島(沖積島)。
(4)風力的侵蝕作用:風蝕蘑菇、風蝕洼地、風蝕城堡、戈壁、雅丹地貌(新疆)。
(5)風力的沉積作用:沙丘(沙漠)、黃土高原。
(7)地殼斷裂下陷,形成地塹:渭河谷地、汾河谷地、鄱陽湖、貝加爾湖、坦葛尼喀湖、死海、臺灣海峽等。
(8)巖層斷裂上升(塊狀山):泰山、廬山、華山等。
(8)板塊相撞:高大山脈(喜馬拉雅山脈等)和高大年輕的高原(如青藏高原)、海溝、地震、太平洋中的島弧。
(10)板塊張裂,地殼下陷:東非大裂谷、紅海、死海、約旦河谷、大西洋。
(11)由珊瑚的遺體堆積而成(珊瑚島):馬爾代夫、南海諸島、太平洋諸多島嶼、大堡礁。
(12)由火山的噴發物堆積而成(火山島):夏威夷群島、小安的列斯群島等。
(13)背斜成谷:背斜頂部受張力作用,巖層易被侵蝕。
(14)向斜成山:向斜槽部的巖層受擠壓,堅實不易被侵蝕。
專業高二地理選修二知識點總結(匯總17篇)篇九
(1)誘因:自然異變。(自然屬性)。
(2)承受災害的客體:受到損害的人、財產和資源。(社會屬性)。
2.自然災害災情大小的取決因素?
孕災環境(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生物圈)、
致災因子(自然異常變化)、
受災體(人、財產、資源環境)。
3.自然災害的影響或危害?(答題角度)。
(1)人員傷亡;。
(2)財產損失;。
如(農業生產:種植業、農作物、林木、牲畜等)、(工業生產:道路、機場、船舶、廠礦等)、(生活:房屋、建筑、道路等)。
(3)自然資源與環境破壞;。
如自然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林木資源、礦產資源等;。
環境破壞:對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生物圈的影響和破壞(結合具體材料,具體自然災害答具體)。
4.自然災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異:
(1)影響因素:經濟發展水平和防抗災害能力。
(2)具體表現:災害強度相同的情況下,經濟發展水平高,但防抗災能力弱的地區,自然災害的危害程度就高;反之,危害程度就低。
5、主要的自然災害有哪些?
1)氣象災害:熱帶氣旋、干旱、寒潮等。
2)地質災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3)水文災害:洪澇、風暴潮等。
4)生物災害:病害、蟲害、鼠害等。
注意:不同自然災害的持續時間不同?
突發性:地震、火山、崩塌等。
漸發性:干旱、洪澇等。
6、氣象災害。
(一)熱帶氣旋。
1.概念:發生在或的深厚的。
2.形成條件:
(1)廣闊的,海水通過。
(2)下上的的大氣結構,促使空氣及水汽。
3.分布:
三大海域:
(1)海域:孟加拉灣北部及沿海地區,
(2)海域:中國東南沿海、日本和東南亞國家,
(3)海域:加勒比海、美國東部海岸。
4.臺風——熱帶氣旋的一種特殊形式。
判定:中心風力達到級以上的熱帶氣旋稱之為臺風。
專業高二地理選修二知識點總結(匯總17篇)篇十
克服遺忘、加強記憶的最好辦法,就是重復,這也是由人的生理結構所決定的。以學生準備一周后的一次測試為例,剛學完的第一天要復習兩遍,第二天再復習一遍,第三天不要復習,第四天再復習一遍,第五六天不要復習,第七天再復習一遍。
2.調動感官,增強記憶。
美國教育家蘇娜丹戴克說:“告訴我,我會忘記,做給我看,我會記住,讓我參加,我就會完全理解。”從心理學角度來說,由多種感官(眼看、耳聽、口誦、手寫、腦想)參加的學習活動,其記憶效果最好。在學習中,應當盡可能多地讀一讀、想一想、說一說、做一做。并將其結合在一起。如在讀圖時,不僅僅是觀察地圖,還可以根據需要用筆進行勾畫涂抹。
3.適當聯想,趣味記憶。
同學們在學習地理時除了進行重復記憶、感觀記憶之外,還可以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利用聯想、理解增強記憶。可以將一些內在聯系并不緊密的地理事物編成一些朗朗上口的短語或句子,也是一種有效的記憶方法。在學習中國政區圖,記憶我國省區輪廓時,同學們可發揮自己的想象進行形象地記憶,把黑龍江形象地看成一只美麗的天鵝,陜西省形象地看成跪著的兵馬俑,而臺灣省又像一葉正在駛向祖國懷抱的小舟……等等,這樣記憶的效果也是比較好的。
4.把握聯系,理解記憶。
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這就決定了地理知識之間也存在著必然的內在聯系。例如:關于日本,課本介紹的內容是很多的,應當找到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系進行記憶,可以這樣聯系:日本是亞洲東部的位于太平洋上的一個群島國家,地理位置決定了日本的氣候是海洋性的季風氣候,海洋性的季風氣候降水豐富,加上國土狹小,多山地丘陵的地形,使河流短促,水力資源豐富;在濕潤的氣候條件下,山地和丘陵地區分布著廣闊的森林;日本的礦產資源貧乏,但利用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海上交通便利的條件,大量地進口工業原料和燃料,由于國內市場狹小,大量的工業品需要出口,所以工業集中分布在多優良港灣的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群島國家的附近海域漁業資源豐富,日本的漁業發達。
專業高二地理選修二知識點總結(匯總17篇)篇十一
降水多少的影響因素分析:
(1)大氣環流因素——決定降水多少的因素。
季風控制區夏秋季多,冬春季少;副高控制區降水稀少,如伏旱天氣、熱帶沙漠氣候區、地中海氣候的夏干;赤道低壓帶控制區降水豐沛;西風帶降水多,信風帶降水少。(要注意風的來向:迎岸風往往多雨;離岸風則少雨)。
(2)天氣系統因素——低壓中心和低壓槽部位降水多,高壓中心和高壓脊部位降水少;鋒面控制降水多,如梅雨、貴陽冬雨、北方夏季暴雨;氣旋過境降水多,如西歐冬季、東北和江南春季;反氣旋過境降水少,如伏旱;臺風過境降水多。
(3)洋流因素:沿海暖流流經區降水多;沿海寒流流經區降水少。
(4)海陸位置:一般沿海降水多;內陸降水少。
(5)地形地勢:暖濕氣流在山脈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焚風效應)。
專業高二地理選修二知識點總結(匯總17篇)篇十二
當前我國水土流失狀況表現為三個特點:
1、面積大,范圍廣。
根據遙感調查,全國現有土壤侵蝕面積達到357萬km2,占國土面積的37.2%。水土流失不僅廣泛發生在農村,而且發生在城鎮和工礦區,幾乎每個流域、每個省份都有。從我國東、中、西三大區域分布來看,東部地區水土流失面積9.1萬km2,占全國的2.6%;中部地區51.15萬km2,占全國的14.3%;西部地區296.65萬km2,占全國的83.1%。
2、強度大,侵蝕重。
我國年均土壤侵蝕總量45.2億噸,約占全球土壤侵蝕總量的1/5。主要流域年均土壤侵蝕量為每平方公里3400多噸,黃土高原部分地區甚至超過3萬噸,相當于每年2.3cm厚的表層土壤流失。全國侵蝕量大于每年每平方公里5000噸的面積達112萬km2。
根據水土流失面積占國土面積的比例以及流失強度綜合判定,我國現有嚴重水土流失縣646個。其中,長江流域265個、黃河225個、海河71個、松遼河44個,分別占41.0%、34.9%、11.0%和6.8%。從省級行政區來看,水土流失嚴重縣最多的省份是四川省,97個;其次是山西省,84個;然后依次是陜西省63個,內蒙古自治區52個,甘肅省50個。
專業高二地理選修二知識點總結(匯總17篇)篇十三
1.自然災害定義:由于自然異常變化造成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社會失穩、資源破壞等現象或者一系列事件。
2.自然災害形成條件:有自然異變還要有損失。
3.自然災害的特點:廣泛性和區域性、頻繁性和不確定性、周期性和不重復性、聯系性、危害的嚴重性、不可避免性和可減輕性。
4.自然災害的分類:
g.河道彎曲(荊江河段);。
h.厄爾尼若現象等。
(2)人為原因:
a.濫砍濫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劇,河床抬升,并導致汛期水量增大,更易。
發生洪澇災害。b.圍湖造田;。
治理措施:a.修建水利工程;b.裁彎取直,加固大堤,清理河道;c.開挖。
入海河道(淮河);d.修建分洪區;e.植樹造林,建設防護林體系;f.退耕。
還湖;g.建立洪水預報預警系統;h.實行防洪保險等。
淮河多水災原因:支流眾多、扇形、源短流急河水匯聚快,中下游地勢平。
緩落差小洪水下泄緩慢,河道彎曲、狹窄、淤積造成行洪不暢,湖泊淤積。
蓄洪能力減弱,暴雨頻繁,上游水土流失嚴重。
沙塵暴現象。
我國典型地區:西北;華北地區(發生于冬春季節,春季最明顯)。
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
a.快行冷鋒天氣影響;b.氣候干旱,降水少;。
c.春季大風日數多;d.蒸發強e.地表植被稀少等;。
(2)人為原因:過度放牧、過度樵采、過度開墾等導致地表植被破壞;水資源利用不合理。
危害:引發呼吸道疾病、能見度低等。
地震:(我國典型地區:東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區)。
形成原因: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或雖然在板塊內部,但地處板塊內部小板塊交界處。
a、氣象災害熱帶氣旋、洪澇、干旱、寒潮大風、冰雹、雪災、干熱風、龍卷風、沙塵暴等。
b、地質地貌災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c、海洋災害:風暴潮、赤潮、海嘯等。
d、生物災害:病害、蟲害、鼠害等。
5.主要自然災害及其成因。
旱災:分布地區:干旱、半干旱以及季風區。
分析旱災的成因:厄爾尼諾、拉尼娜、太陽活動、雨帶延遲、伏旱、春旱防災、減災:節約用水(工農業、生產生活)、法律法規、宣傳。洪澇災害:(我國典型地區:東部季風區—東北;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黃河還有凌汛——低緯度向高緯度流向的河段發生在解凍和封凍季節)。
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
a.降水持續時間長,降水集中(如長江流域的梅雨天氣);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大。
b.夏季風的強弱變化。
c.臺風的影響;。
d.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
e.地勢低洼(海河、珠江);。
f.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樹枝狀水系);。
專業高二地理選修二知識點總結(匯總17篇)篇十四
期中考試已經結束了,就學生考試的成績而言,在我看來是不太理想的。
這一次的考試試題并不難,很多都是基礎知識。這些知識點我在課堂上不止講過一兩遍,但一到考試,學生還是會出錯。我對此進行深刻反思,查找原因,得出以下幾點:
現在很多學校都是應試教育,這所學校也是一樣。學校只重視中考考試的那幾門學科。地理不是中考科目,所以學校不會花太多功夫在地理上,而且地理成績不納入學生的總分。學校的不重視直接影響到學生地理這門課的學習態度。大部分學生對地理抱著一種無所謂的態度。
很多學生上課只拿出兩只耳朵來聽老師講,并且是左耳進右耳出的那種,一下課就把課本收拾起來,直到下一次上課時在找出來,課下不會多看一眼。以這樣的方式學習,老師不管講多少遍,學生也記不到腦子里去。
做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的一種重要并且有效的途徑。學生對知識點不斷的練習,從中查漏補缺,才能不斷進步。就地理而言,學生的練習就是每堂課之后的兩三道作業題,題量太少,練習的力度明顯不夠。
1.盡量改變學生對地理的態度。
地理雖然不納入總分,但它是對我們很有用,跟我們聯系很緊密的一門學科。在古代也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作為有學問的一個標志。學好地理,你可以知道宇宙星空,你可以知道整個地球,你可以知道中華民族,你可以知道自己的家鄉等等。你們來學校學習是來學習知識的,而不是應付考試的,考試只是對你這段時間學習的知識進行一個檢測而已。希望你門能夠擺正學習的真正的目的,端正你的學習態度。
2.改變你的學習方法
在課堂上,我們要做到認真聽,仔細記,踴躍發言。一節課老師講的知識點很多,如果只用耳朵聽,根本就記不住,記不全,所以我希望同學門能夠在聽的同時,把老師講的知識點拿筆記在課本上,這樣不但可以加深記憶,也有利于可以復習。
課下,學生要復習鞏固。論語中也有提到,學而時習之和溫故而知新。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如果不進行復習,很快就會遺忘,所以,我們要在課下不斷的復習。
3.加強學生練習的力度。
我會用自習的時間,多寫幾道題讓學生做,加強學生做題的題量。
專業高二地理選修二知識點總結(匯總17篇)篇十五
1.海與洋對比。
對比項目洋海。
占海洋面積比重89%11%。
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平均深度從幾米到二三千米。
受陸地影響程度影響較小受大陸、河流、氣候和季節影響大。
水溫和鹽度變化不大比較大。
海流系統有獨立的系統無獨立的系統。
2.四大洋。
太平洋:面積最大(將近一半)、水溫最高、水體最深、島嶼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熱帶海洋面積大。
北冰洋:最小、緯度最高、水溫最低。
3.海。
(1)概念:通常一面或兩面臨近陸地,但不深入陸地,其余面以開闊的水域或若干海峽與其他海或洋相連。有個別海不鄰近陸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馬尾藻海。
(2)海的分類:按所在位置劃分內海、邊緣海、外海、島間海。
內海,或稱地中海,如地中海、紅海、黑海、波羅的海、渤海等。
邊緣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黃海、東海和南海等。
外海:如阿拉伯海、巴倫支海等。
島間海,如爪哇海、蘇拉威西海等。
舉例:陸間海—地中海內海—渤海邊緣海—東海、南海最大海—珊瑚海。
4.海峽和海灣。
(1)海峽:溝通兩個海洋之間的狹窄水道。
a.分類:海峽有天然海峽和人工海峽兩種。
b.天然海峽的成因有多種,如海底擴張、大陸漂移、地層陷落、冰川重壓等。
c.世界主要海峽。
海峽連通海域。
曼德海峽紅海--印度洋。
馬六甲海峽印度洋--太平洋。
霍爾木茲海峽波斯灣--印度洋。
直布羅陀海峽地中海--大西洋。
巽他海峽印度洋--太平洋。
英吉利海峽大西洋—北海。
土耳其海峽黑海---地中海。
(2)海灣。
a.海灣多由沿海陸地沉降、海面上升淹沒沿海洼地、河谷等形成。
b.有一些海灣名為灣,實為海,如墨西哥灣、比斯開灣、孟加拉灣等。
c.有一些海灣名為海,實為灣,如馬爾馬拉海、亞速海等。
二、人類對海洋的探索與認識。
三、海岸與海底地形。
(一)海岸。
1.海岸線。
(1)定義:海岸線是海洋與陸地的分界線。實際上,海面由于潮汐等因素而漲落不定,因此海岸線的位置也隨之遷移。通常人們把海平面升到最高處時與陸地的交線,叫做海岸線。
(2)影響海岸發育因素:除潮汐因素外,風暴潮、海底地震和火山爆發等引發的海嘯、全球變暖等因素。
2.海岸的類型。
(1)按海岸組成物質,可分為基巖海岸、砂質海岸、淤泥質海岸和生物海岸。
(2)按海岸塑造因素,可分為侵蝕性海岸、斷層海岸、泥沙質海岸、三角洲海岸、生物海岸。
(二)海底地形的分布。
海底地形:從大陸邊緣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分成大陸架、大陸坡、洋盆和洋中脊等主要類型。
大陸隆:也稱大陸基。是大陸坡麓向大洋盆地緩侵傾斜的海底沉積帶。深度約為1500—5000m之間。靠近大陸坡的地方較陡,接近大洋盆地的部分較緩。大陸隆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極洲周圍。
海隆:深海底寬廣而下坡平緩的高地。呈長條狀或近似圓形,高出海底數百米,寬約數百千米。
海山:高出海底1000m的死火山和活火山,坡度在5°--15°之間。深洋底的火山為點狀散布,呈橢圓形或狹長形。
(三)海底地形的形成。
1.洋殼的形成與海底地形。
海底擴張說認為,大洋底部地殼不斷生成一擴張一消亡的過程,是地幔中物質對流的結果。洋中脊是洋殼在地幔物質對流上升的托頂作用下形成的。洋中脊也是洋殼的誕生處。地幔物質從中脊的頂部裂谷帶涌出,冷卻凝結形成新的洋殼。新洋殼不斷生長,隨著地幔物質的對流向兩側推開,海底不斷擴張形成洋盆。即洋中脊和洋盆是洋殼形成與擴張的產物。
2.洋殼的消亡與海底地形:
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大洋板塊和大陸板塊相互碰撞時,大洋板塊密度大,位置低,俯沖到大陸板塊之下。俯沖地帶形成海溝、島弧和海岸山脈。
專業高二地理選修二知識點總結(匯總17篇)篇十六
1、自給農業與商品農業是相對而言的,判斷時要注意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密集農業與商品農業之間聯系密切,資金密集型農業和技術密集型農業一般屬于商品農業,但勞動密集型農業大部分屬于自給農業。
2、人類對自然因素利用改造的前提是不違反自然規律。溫室大棚農業一般出現在緯度較高地區和冬季;熱帶地區一般不會發展溫室大棚農業,因為熱量非常豐富。
3、修建梯田是有前提的,一般適合在坡度比較小的地區,所以并不是所有山區都可以通過修建梯田來改造自然條件。
4、季風水田農業屬于自給農業,商品率低,機械化水平低,但并不是所有屬于季風水田農業地域類型的亞洲國家商品率都低,機械化水平都低,如泰國的商品率就較高,日本的小型機械化程度也非常高。因此,分析問題時要根據具體信息進行,防止脫離材料盲目歸類。
5、水稻種植業分布地區需要雨熱同期的氣候條件,但并不是絕對的。如果某地降水稀少,但地表水資源豐富,能夠發展灌溉農業,則它可以發展水稻種植業,如我國河西走廊。
6、混合農業是按生產對象劃分的。我國珠江三角洲的基塘農業雖然與澳大利亞和西歐混合農業相差甚遠,但仍然屬于混合農業。
7、工業生產受自然條件影響較小,并不是不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如采礦工業受自然(資源)條件影響較大。
8、不同指向型工業的區位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只要能獲得經濟利益,市場指向型工業也可以靠近原料地,如高檔家具廠;原料指向型工業也可以靠近市場。所以分析工業區位時要用發展的觀點。
9、勞動力素質并不專指勞動者的文化程度,也包括勞動者的經驗和熟練程度。
10、注意區分電子工業和電子裝配工業,前者是技術指向型工業,后者是勞動力指向型工業。
11、新興工業可分為勞動力密集型(意大利的東北部及中部地區)和技術密集型(美國“硅谷”),并非特指技術密集型工業。
12、傳統工業和高技術工業對交通條件要求都較高,但前者側重于運量大的水運、鐵路運輸等方式,后者側重于速度快、效率高的航空運輸等方式。
13、平原是城市發育最理想的環境,但并不是所有平原上都分布有密集的城市,如亞馬孫平原。
14、河流交匯處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和發展,但在山高谷深的山區,河流交匯處不利于城市的形成和發展。
15、交通運輸條件對城市的影響是動態的,某一時期主導交通運輸方式的繁榮往往會促進城市的發展,反之會阻礙城市的發展。揚州的興衰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16、注意城市化水平高低與城市化速度的快慢的區別:前者主要由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的百分數反映,百分比越大,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城市化速度指某一時間段城市化水平變化的大小,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而發展中國家雖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仍然低于發達國家。
17、對城市化的理解不能局限于農村人口向城市地區集聚,還應該認識到鄉村地區轉變為城市地區也是城市化。
18、逆城市化不是城市衰敗,而是城市擴展的一種新形式,多出現于發達國家的大城市。
19、城市問題并不是每個城市都存在的,而是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的,也不是必然會出現的。
20、注意區別城市地域形態與城市基本形態:前者主要指城市的外部形態——集中式、組團式、條帶式或放射狀;后者既包括外部形態,也包括內部形態——集中緊湊式和分散疏松式兩種。
專業高二地理選修二知識點總結(匯總17篇)篇十七
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大小、季節變化、有無斷流(取決于降水特征、雨水補給、河流面積大小);
(2)含沙量:取決于流域的植被狀況;
(3)結冰期:有無及其長短;
(4)水位:高低、變化特征(取決于河流補給類型、水利工程、湖泊調蓄作用);
(5)汛期(凌汛)。
(7)航運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