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讀后感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寬容的讀后感篇一
讀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寬容》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從內容上講,這本書談不上高深,但正是它教給我的這兩個簡單的字,化去了我來自青春期的玉驕龍式的戾氣,是的,是房龍教給了我正確的“心法”。
《寬容》,它繼續用世俗的、希臘式的眼光關注審視這一統治西方人頭腦和靈魂超過一千年的“神的道”,用現在通行的話講,房龍是個很在行、很徹底的后現代:他把偶像拉下神壇,卻警告人們千萬不要樹立新的偶像,他說過去的一切標簽都是錯誤的書寫,但拒絕給出正確的標簽。但房龍不是虛無主義者,他承認歷史,承認發展,這主面又類似中國傳統意義上的實踐理性。他的作品在今日中國大行其道,除了適逢思想匱乏的國人要精神進補的時機之外,這樣樸素的、自然的、充滿實踐唯物論精神的文風,也讓中國人倍感親切,易于接納。
房龍在書中要說的道理很簡單,可以引用他自己的一段話來說明:“大凡為寬容而戰的人,不論彼此有什么不同,都有一點是一致的:他們的信仰總是伴隨著懷疑;他們可以誠實地相信自己正確,卻又從不能使自己的懷疑轉化為堅固絕對的信念。”房龍最反對的是世俗全力和精神信仰結合后施加給所有信徒及非信徒精神和肉體上的暴政。在他看來,任何絕對的信念,都包涵著潛在的暴力,一旦信念找到了通往世俗權力的門徑,它的暴虐本性就會顯露出來。房龍給出的解決是懷疑,對任何的觀念、理論、思維方式都要用懷疑來沖淡它繁殖、復制、獨裁的本性,就連自己都要懷疑。懷疑一切,用懷疑給一切以改善發展的余地。在房龍的眼中,大部分信念信仰的.開端都是樸素的,甚至可以說是浪漫的,但一旦穩定發展起來,就會落入功利主義的魔爪而萬劫不復。痛恨功利的房龍卻用功利觀來解釋敘述歷史,勿寧說這是合乎邏輯的,因為那最初的純潔高尚很可能在本質上是虛假的,是違反人類天性的。政治上的浪漫主義會演變成流血的暴政,帶有浪漫情懷的君主往往都墮落為暴君,前者有法國大革命為證,后者在我們身邊就可以找到蛛絲馬跡。
在面臨全球化經濟的今天,一個國家要想站穩腳跟,就必須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國家內部的改革、對外的開放必不可少,一個個舊企業面臨停產甚至倒閉,一批新興工業正在迅速崛起,市場經濟來不得一絲一毫的寬容。將之擴大到生活和學習中,就是要樹立競爭的對象,對別人的前進總抱以不認輸、不甘落后的態度,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趕超別人,這也就是不予以寬容。值得指出的是,這里的競爭是平等、公平的,這里的不寬容不僅體現在對強者的不屈服,還表現為對自己的不滿足,敢于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此說來,發展就要有對人對已不寬容、不松懈的態度,要有敢于挑戰的勇氣。
房龍先生堅信“寬容一統天下的日子定會到來,它將成為人類歷史上的進步”。思想的束縛、戰爭的暴虐、種族的歧視等等,都在呼喚寬容,我們渴望那和平安詳的日子,但我們同樣要對社會、對他人、對自己負責,必要的時候決不能“寬容”地得過且過,將寬容發展成為漠不關心,那恐怕才是最大的災難!用客觀的態度去看待人生,你會發現,生活中的寬容會讓你平和安詳,而發展中的不寬容會促進社會的進步,無論過去、現在、將來,二者都需要存在。
寬容的讀后感篇二
由朱家雄,張亞軍主編的《給幼兒教師的建議》一書,是以與幼兒教師對話的視角來編寫的。本書中所搜集的文章都是由幼兒園一線教師撰寫的,有的是日常工作的經驗提升,有的是與孩子之間發生的點點滴滴,有的是關于教學的體會和反思,有的是對家長,對班主任的,甚至是對自己工作的反思……讀后感覺有很多共鳴的地方。
在書的第一輯“向孩子張開你的懷抱”第三篇中品讀“職業幸福” 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劉學軍老師所寫的“幼兒教師站起來是老師,蹲下來是媽媽”,每天超負荷的工作使得身心疲憊,有時會產生職業倦怠。面對大家對幼兒教師是“高級保姆,低人一等”的觀念,如何能夠感受到幸福,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呢?我想這也是很多幼兒教師的困惑。
文章作者從三個方面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1.要學會熱愛。
2.要學會奉獻
3.認清角色是品讀“職業幸福”的前提。
一、以真誠、平等的態度與幼兒交往,你會發現幸福就在你身邊
在我和孩子朝夕相處的日子里,我感受著那份快樂:和他們一起觀察枇杷樹新發的芽芽,一起撿拾落葉,一起游戲玩耍,一起郊游,一起認識各種活生生的動物,一起學習,一起成長。這次寒假一個月,上學時,孩子們好象很久很久沒有看到我一樣,熱情地叫起來:“楊老師,楊老師。”紛紛主動來親近我,送上自己親手制作的卡片,告訴我春節期間他們自己身邊都發生了那些有趣的事,“老師我請媽媽發短信祝你春節快樂了”結果許多的孩子也紛紛說“我也請了”“我也發了”,我問:“你們是不是想楊老師了?”有幾個孩子唧唧喳喳地說著:“是啊,我們想你了。”這些可愛的孩子呀!特別讓我感動的是幾年前我帶的一批孩子,當時學前班畢業時的那些情景至今想來還歷歷在目,現如今那些孩子都是六年級的學生了,當時孩子們拿著小本子互相留下祝福的話,寫下家中的電話號碼,希望老師畢業后能給他們打電話,還有的說:“我們會想你的,畢業了還來看你們。”現在那些孩子知道我在學校了,真的來看我了。當我見到他們的一剎那,孩子撲過來緊緊地抱住我:“老師,你回來了,我們想你!”我緊緊地摟住孩子,那一刻我感覺自己是幸福的。
二、家長的信任、尊重和肯定,讓我們感到幸福
家長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我們教師的工作有著很大的影響。孩子年齡小,自理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都很差,因此大小便弄臟衣褲,不小心摔破了皮,跌青了臉的事情時有發生。但是當我們聽到家長一句:“老師,不要緊,沒關系的。”“老師,麻煩你了,不好意思。”“老師,你們真的很辛苦。” 這些理解和寬容的話語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安慰和鼓勵,也是對我們工作的最大的支持,有家長的理解和信任,真好!
寬容的讀后感篇三
亨德里克。威廉。房龍(hendrik wille mvanloon,1882年1月14日--1944年3月11日),荷裔美籍歷史通俗讀物作家。房龍的作品多以散文的形式敘述、評論歷史事件及人物,他生動詼諧的文筆使讀者能在短時間內以一種輕松的方式了解歷史的大致脈絡,因此很受普通讀者歡迎。
我最早接觸到《寬容》是在高中的教科書中,里面選了《寬容》的序言,我還記得那是一位手持真理的漫游者跟守舊老人的對抗,其中漫游者遭受死刑,尸體被丟下山谷,而最后遵守律法的守舊老人還是通過漫游者開拓的路投奔了新生活,被稱為先驅者的只剩下了殘缺不全的骨頭和別人遲來的敬仰。
房龍淺顯的說出了這個道理:這樣的事情發生在過去,也發生在現在,不過將來(我們希望)這樣的事不再發生了。
通過《寬容》,我們能更好的了解西方,尤其是西方宗教史。其實西方宗教史上的對立與融合、迫害與反迫害,歷來是個復雜而敏感的問題。房龍以他犀利的眼光,從不同宗教派別的沖突中去尋找背后的深層根源。最終他看到:歷史上的宗教改革家假以“宗教改革”的名義,對一切不利于自己發展的思想創新進行殘酷迫害,這種精神上的不寬容導致的恰是他們的“敵人”犯下的那些錯誤。借助于房龍的“寬容”之眼,我們不難對宗教史乃至一切精神文化現象的發展有一個清晰的輪廓。
也許本書闡述的正是一種寬容與不寬容的對立,房龍娓娓道來現實的殘酷。
總的來說人類文明進步發展的歷史就是寬容的歷史,誠如書中所言階級之間的不寬容會帶來血的教訓,而當代社會中的層際鴻溝,勞資關系,官民關系,警民關系在世界各國中普遍存在不正是這種歷史的延續?黑格爾說過:歷史會重復兩次。可也許不止兩次,就像書中展現的那樣。
寬容的讀后感篇四
假期里我翻開了《學會寬容》這本書,從中我明白了什么是寬容,感受到了寬容的魅力。寬容是智慧、寬容是力量,寬容是愛、寬容是我們現代人身上缺少的一種品質,書中的一字一句在我的腦海里烙下了深深的印痕。
這本書一共分成了五部分,“寬容是一種智慧和力量”、“寬容是深藏愛心的體諒”、“寬容是對生命的洞見”、“寬容是成長的綠蔭”、“寬容是幸福家庭的秘訣”……書中的每個章節都是一個或幾個故事,這些生動的故事把道理變得更加淺顯,每個故事都證明和體現出了,寬容給我們的人生帶來的是美好。
簡單的講,我讀這本書后最大的體會就是明白了寬容是一種最高貴的品德。寬容是人性之間必不可少的。俗話說得好:“退一步海闊天空”,這也是一種寬容的體現。面對任何事,都要學會寬容地看待一切,這樣所有的事情都會簡單起來,你會發現原來生活是可以更美麗的,就算是別人的侵犯還是過錯,都需要學會寬容。
或許有的人會覺得寬容是一種沒用的表現,向別人屈服,只能讓我們退讓和忍受。其實寬容應該是相互的,如果我對他寬容,他對我卻不寬容,豈不是自己吃了大虧?抱有這種認識和思想的人,實際上他們已經不寬容了,他們理解的寬容是片面的,極端的。
書上很恰當的舉了一種比喻,這是我們生活中很確切的事實:比如有甲乙兩人。如果甲向乙借用鐮刀,結果遭到乙的拒絕。不久,乙向甲借馬,甲說:“上回你不借我鐮刀,所以這回我不借馬給你。”這是報復;如果甲向乙借用鐮刀,結果遭到乙的拒絕。不久,乙向甲借馬,甲雖然答應,卻趁借馬之機向乙說道:“你上回不借我鐮刀,但是這回我借你馬匹了。”這是憎惡;如果甲向乙借用鐮刀,結果遭到乙的拒絕。不久,乙向甲借馬,甲欣然答應,不但決口不提上次借鐮刀的事,還熱情地告訴乙這匹馬的習性。這就是寬容。
這本書給我太多的感觸,細細品味,反思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讓寬容的種子撥撒在我心里,快樂的迎接生活中的每一天。
寬容的讀后感篇五
人生活在社會中,總要與人相處。因此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十分重要。所以要學會豁達大度,善于容納與自己風格不同的人、物用一個詞來說,就是:寬容。正可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山高萬仞,無欲則剛。“而一對夫婦讓我們知道了寬容可以到何種境界。
1994年9月的一天,在意大利境內的一條高速公路上一對夫婦帶著7歲的兒子:尼古拉斯格林正駕車開往一個旅游景點。突然一輛轎車超過他們,從車窗伸出幾枝槍管,在一陣射擊之后,他們的兒子中彈身亡。這對夫婦本該痛恨這個國家,因為他們的兒子在這個國家喪命了。然而在悲傷過后,他們做出了令人震撼的決定:把兒子健康的器官捐獻給意大利人!在意大利,即使是正常死亡的本國人捐獻器官也很罕見。于是一個15歲的少年接受了尼古拉斯的心臟,一個19歲的少女得到了他的肝,一個30歲的婦女換上了他的胃,另兩個孩子分別得到了他的兩個腎。5個意大利人獲救了!1994年10月4日,意大利總統斯卡爾法羅將一枚金質獎章授予了這對夫婦,為他們容納百川的胸懷以及以德報怨的人生境界。
仇恨帶給人類的災難太重了。怎樣把仇恨化成一種美好呢?這對美國夫婦為人民做了一個很好個榜樣。而這對夫婦也因為寬容,讓他們的兒子永遠活在了意大利人的心中!
寬容,是一種坦蕩,可以無私無畏,無拘無束,無塵無染。寬容,是一種豁達,是比海洋更為寬廣的胸襟。在我們遇到一種難以接受的事實,讓我們學會寬容。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將海闊天空!
這也讓我知道了:寬容無價!
寬容的讀后感篇六
從內容上講,這本書談不上高深,但正是它教給我的這兩個簡單的字,化去了我來自青春期的玉驕龍式的戾氣,是的,是房龍教給了我正確的“心法”。
《寬容》,它繼續用世俗的、希臘式的眼光關注審視這一統治西方人頭腦和靈魂超過一千年的“神的道”,用現在通行的話講,房龍是個很在行、很徹底的后現代:他把偶像拉下神壇,卻警告人們千萬不要樹立新的偶像,他說過去的一切標簽都是錯誤的書寫,但拒絕給出正確的標簽。但房龍不是虛無主義者,他承認歷史,承認發展,這主面又類似中國傳統意義上的實踐理性。他的作品在今日中國大行其道,除了適逢思想匱乏的國人要精神進補的時機之外,這樣樸素的、自然的、充滿實踐唯物論精神的文風,也讓中國人倍感親切,易于接納。
房龍在書中要說的道理很簡單,可以引用他自己的一段話來說明:“大凡為寬容而戰的人,不論彼此有什么不同,都有一點是一致的:他們的信仰總是伴隨著懷疑;他們可以誠實地相信自己正確,卻又從不能使自己的懷疑轉化為堅固絕對的信念。”房龍最反對的是世俗全力和精神信仰結合后施加給所有信徒及非信徒精神和肉體上的暴政。在他看來,任何絕對的信念,都包涵著潛在的暴力,一旦信念找到了通往世俗權力的門徑,它的暴虐本性就會顯露出來。房龍給出的解決是懷疑,對任何的觀念、理論、思維方式都要用懷疑來沖淡它繁殖、復制、獨裁的本性,就連自己都要懷疑。懷疑一切,用懷疑給一切以改善發展的余地。在房龍的眼中,大部分信念信仰的開端都是樸素的,甚至可以說是浪漫的,但一旦穩定發展起來,就會落入功利主義的魔爪而萬劫不復。痛恨功利的房龍卻用功利觀來解釋敘述歷史,勿寧說這是合乎邏輯的,因為那最初的純潔高尚很可能在本質上是虛假的,是違反人類天性的。政治上的浪漫主義會演變成流血的暴政,帶有浪漫情懷的君主往往都墮落為暴君,前者有法國大革命為證,后者在我們身邊就可以找到蛛絲馬跡。
在面臨全球化經濟的今天,一個國家要想站穩腳跟,就必須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國家內部的改革、對外的開放必不可少,一個個舊企業面臨停產甚至倒閉,一批新興工業正在迅速崛起,市場經濟來不得一絲一毫的寬容。將之擴大到生活和學習中,就是要樹立競爭的對象,對別人的前進總抱以不認輸、不甘落后的態度,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趕超別人,這也就是不予以寬容。值得指出的是,這里的競爭是平等、公平的,這里的不寬容不僅體現在對強者的不屈服,還表現為對自己的不滿足,敢于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此說來,發展就要有對人對已不寬容、不松懈的態度,要有敢于挑戰的勇氣。
房龍先生堅信“寬容一統天下的日子定會到來,它將成為人類歷史上的進步”。思想的束縛、戰爭的暴虐、種族的歧視等等,都在呼喚寬容,我們渴望那和平安詳的日子,但我們同樣要對社會、對他人、對自己負責,必要的時候決不能“寬容”地得過且過,將寬容發展成為漠不關心,那恐怕才是最大的災難!用客觀的態度去看待人生,你會發現,生活中的寬容會讓你平和安詳,而發展中的不寬容會促進社會的進步,無論過去、現在、將來,二者都需要存在。
寬容的讀后感篇七
當我讀完《寬容的力量》時,心中就有了一絲溫暖。
《寬容的力量》舉了兩個例子。二戰后在一次大選中,丘吉爾落選了,對于一個名揚四海的政治家來說,落選是件狼狽的`事,但他卻說:“我追求的就是民主,民主勝利,我們也就高興了”。文中還說了一件普通人的事:一位女子不小心摔倒在地上,手中的蛋糕把地板弄臟了。可老板說:“我代表我的地板向您道歉,它太想吃蛋糕了”。于是那位女子笑了,并“投桃報李”愉快地在店中買了好多東西才離開。
想想自己在生活中,就是有人一不小心動了一下我桌子,我有時也會和他在那里吵上半天。記得有一次,我的健康書沒帶,想看一下同桌承昱的書,可是他就是不借給我看,我很是生氣。下課后,他向我借用一下直尺,當時我正在氣頭上,便毫不客氣的說::“不借”!這一閃他也發火了。事情過后,我真是很后悔, 我為什么不借給他呢?看了《寬容的力量》后,我更加后悔了,與文中的人物比起來,我簡直太渺小了。
有句老話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是啊!大海正是因為它極謙遜地接納了所有的江河,所以才有了天下最壯觀的遼闊與豪邁!
寬容是一種力量,寬容是友誼的橋梁,寬容是陽光,誰又能拒絕陽光呢?
朋友們,像海一樣寬容吧!
寬容的讀后感篇八
《寬容》不是一本哲學書,因為它沒有任何的哲學道理;它不是一本思想書,因為它只是作者的性格使然;它好像是一本兒故事書,因為它講述了西方好幾個世紀的十幾個故事;它似乎是一本兒圖畫書,因為它圖文并茂、刻畫生動、語言幽默。
在這一幅幅的插圖中加上了色彩的翅膀搭乘我們現代人,輕松的瀏覽那些那些不夠寬容的時代。書中的文字語言是在刻畫環境,而插圖中的藝術語言是在描繪氣氛,這是文學與藝術的碰撞,是文字與畫面的結合,是黑白與色彩的撞擊,這樣精彩的文字配上那樣彩色的插畫構成了一本令人陶醉于想象的書。
翻開這本著作,我們總想找尋一些答案,發現一些結果,但我們換來的卻是更多的疑惑,與其找不到結果,不如斷章取義,發覺自己的喜愛,我想負責任的說,一本沒讀完的書是好書,其實它一直在你心里。
如果說克里斯朵夫是一個細膩的男一號,那么伊拉斯莫就是人文主義的扛把子。作者是美國的龐龍先生,他總是在繞彎子,總是在下結論之后,又馬上提出疑問,一環套一環,環環相扣讓我們緊隨其后,跟著跟著我們似乎心中也沒有獲得什么答案。
前人告訴我們:書籍是人類的精神食糧。一個不會做飯的老師不是好廚師,因為寬容的每一章節都是一道菜,第一張是胡蘿卜,第二張是白菜,第三章是牛肉。這些菜品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特別是它們的營養價值是不一樣的,有的是維生素,有的是蛋白質。美味只有消化到我們身體內,它才發生了聯系。細細咂摸一下,菜肴里面的味道:是紅燒的,是清燉的,還有麻辣的。你最喜歡哪一口?分享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