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和家長一起包餃子的照片篇一
大年三十,我國北方都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形狀多種多樣,有傳統的彎月形,還有把面皮對折后,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沿半圓形邊緣捏制而成,稱之為“捏福”;有呈“元寶”形的,象征著財富遍地;有的還將餃子捏上麥穗形花紋,象征著新的一年五谷豐登。無論餃子什么模樣,都象征著老百姓對來年生活蒸蒸日上的美好期盼。
你也可以投稿餃子的餡心種類更是數不勝數,以前,有最基本的白菜餡兒、豬肉餡兒、韭菜餡兒等等。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餃子又增添了許多新品種,什么海鮮陷兒、冰淇淋陷兒……味道也越來越好了。
可你知道嗎?餃子不但好看,好吃,還有許多關于它的習俗呢!
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歷正月初一的伊始之時,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除夕夜的餃子,是伴隨著辭舊迎新的鞭炮聲,將餃子下入沸騰的鍋內;過去,大年三十要下好幾鍋餃子,第一鍋先敬各路神仙,敬祖宗,然而才輪到家中的長者和孩子吃,喻為尊老愛幼,其余家人吃第二鍋餃子。在山東膠東半島很多地方的人家煮餃子時,主人還要故意煮破幾個,但盛出來時,卻不能說破、碎、爛等忌語,而要說是餃子“漲”了,“掙”了。你知道為什么嗎?因為餃子破了,包在里面的菜就會掉出來,而“菜”諧音“財”,合起來就是“漲財”或“掙財”餃子的裝盤碼放也很有講究,是不能隨便擺放的,還有句俗語呢:千忙萬忙,不讓餃子亂行。在山東等地盤子要用圓形的,先在中間擺放幾只元寶形餃子,然后繞著元寶一圈一圈地向外逐圈擺放整齊,稱為“圈福”,又叫“聚財”;有的甚至規定,盤子無論大小,每只盤子只能擺放99個餃子,且要布滿整盤,因為“九”諧音“久”,擺放九十九個,就象征著“久久福不盡”。關于餃子,更有一個動人的傳說。相傳醫圣”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后辭官回鄉。正好趕上冬至這一天,他看見南洋的老百姓饑寒交迫,兩只耳朵都被凍傷,凍爛了,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他想:“我會醫術,何不幫他們治治呢?”張仲景總結了漢代300多年的臨床實踐,便在當地搭了一個醫棚,支起一面大鍋,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熱的藥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狀,煮熟之后連湯帶食贈送給窮人,起名曰:驅寒嬌耳湯。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傷寒,不知不覺中耳朵都好了。從此鄉里人與后人就模仿制作,稱之為“嬌耳”或“餃子”,也有一些地方稱“扁食”或“燙面餃”。后來,人們為了紀念張仲景,每到過年時便都要煮餃子吃,逐漸成了習俗。
和家長一起包餃子的照片篇二
從出生到上小學一直都是和父母還有姐姐四個人生活在蘇州,姐姐比我大6歲,上初中了。我和姐都比同齡的孩子要偏瘦一些。媽媽希望我和姐姐營養跟跟上,所以換著樣給我們做吃的。我們不愛吃青菜,肉也不愛吃,但是媽媽有方法讓我們吃下去。媽媽把肉和青菜切碎板在一起,包進餃子里。
記得我第一次和媽媽一起包餃子,媽媽把陷拌好,開始和面,用面粉對水,然后一起揉,引發了我的好奇心,感覺比我平時玩的橡皮泥有趣多了。所以我要求和媽媽一起做。首先揉成大圓的,接著滾成長的,然后切成小圓的,捍成扁圓的,再放上肉餡,用兩只手用力一捏就成了一個餃子。我也跟著步驟來,可是不是面不聽話,就是掐不聽話,總是張開來。回頭一看媽媽包了好多,原來媽媽會魔法,有的變成了太陽,有的像月亮,有的像貝殼,有的像小船,看著好像吃。
接下來開始煮,媽媽說餃子一定要等水開了才能下鍋,等餃子漂起來才能出鍋。鄰居家的小朋友聞著味道就來了,饞壞了鄰家小伙伴。我吃了第一口真的好吃,蘸點醋吃了更香。突然吃到了一個硬硬的東西,哇!硬幣。媽媽說這叫好運幣,以后會交好運。到現在我還留著,帶上它會一直走運,伙伴們常來我家吃餃子噢!
和家長一起包餃子的照片篇三
春節期間,讓我難忘的事有許多,我感觸最深的是那一次包餃子。除夕的那天晚上,媽媽拿出事先準備好的餡兒,準備包餃子。看完電視聯歡晚會,爸爸媽媽就開始包餃子了。
看著他們包的那一個個胖乎乎的餃子,我覺得挺好玩,不由得也拿起一張皮兒,準備包一個。
說完,媽媽便給我做了示范,做完了,我明白多了,也有了信心,便振作起來。我學著媽媽的樣子,先把皮兒托在手心上,輕輕地夾起一小筷餡兒,把皮的兩端往外一揪,再往上一合,用虎口使勁一捏,一個小巧玲瓏的餃子包好了。我按照這個方法連包了好幾個。
這時,媽媽說:“開始煮餃子啦!”說完,媽媽就把餃子放進鍋里。過了一會兒,餃子熟了,媽媽給我盛了一碗,我津津有味地吃著自己親手包的餃子,我心里有一種說不出的高興。
和家長一起包餃子的照片篇四
進入大學之后,加入了陽光協會。為了增進同學感情,豐富大學生活,社團舉辦了別開生面包餃子活動。
最初的時候,其實有點不想去,因為自己不會包餃子。然而部長說可以現場學習,我就抱著鍛煉自己的心態參加了,多一項生活技能總是好的。于是,在13號9點,我們開始了包餃子。集合的時候,有些人晚到,有的人沒來,所以浪費了點時間。然而這并沒消磨掉我們的熱情,剛進食堂,其實還是有點緊張的,畢竟自己什么都不會啊。當部長將材料搬上來時,感覺自己無所事事,不知道怎么辦。還好紹閣會包餃子,于是就看著他包餃子,發現其實挺簡單,看他包了幾個自己嘗試就包。包了之后又有新的問題,就是如何弄花邊。我和奚朝暉糾結了很長一段時間,最后終于釋然。好看不重要,重要的是好吃,于是就不再糾結,花邊也隨性弄。
經過長時間的奮斗,餃子終于包完了。我們海蜇激動的心情將餃子拿到廚房下鍋。因為我們部包的較多,所以下鍋的時間較晚,等的`時間也較長。當那一鍋鍋餃子出爐,我們激動的拍下了我們的成果,心情十分激動。而當餃子出鍋,一個個的都忍不住口水,香菇豬肉,白菜豬肉芹菜豬肉,各種餡的餃子讓我們口水直流。估計我們的餃子太香,其他部門的人紛紛過來搶餃子,我們的餃子估計被搶了五分之一,可見我們的餃子多么香啊。
這次的活動非常有意思,也非常有意義。這種活動讓原本不熟悉的社員相互熟悉,了解各自的特點,也鍛煉了大家的合作能力,為以后的工作提供了方便。相信這種活動對我們的大學4年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包餃子,增加了我們的凝聚力,讓我們真正成為了一個集體!
和家長一起包餃子的照片篇五
早上一起床,媽媽說:“我們今天包餃子吃吧!”我聽了以后,高興得直拍手。
吃過早飯,媽媽就帶著我去菜市場買了餃子皮、菜、肉。回家后,我就幫媽媽理菜,理好后就把菜和肉洗干凈、切碎,放點調料當餡。
餡拌好了,媽媽說:“可以包餃子了。”
我馬上去把手洗干凈,學著媽媽的樣子,輕輕拿起一片餃子皮,用勺子添上適量的餡,再用手指沾上水,把水涂在餃子皮的四周,然后把兩邊的皮捏起來,哈哈,就這樣一只餃子誕生啦。
雖然我的半圓形餃子沒有媽媽包的花邊形餃子好看,但我覺得我比媽媽包得快。
到了吃餃子的時候,爸爸也來了,直夸我包的餃子好吃。我望著碗里熱氣騰騰的餃子,真高興,因為這是我和媽媽一起包的。
和家長一起包餃子的照片篇六
今天,我和媽媽去參加《邢周報》組織的“和老師一起包餃子”的活動,一想到能跟老師一起包餃子,我內心十分激動。
到了活動地點,我們首先觀看了小記者們的表演,有表演魔術的,有表演唱歌跳舞的,最后我們還一起唱了一首《小蘋果》。開心極了。但最讓我開心的還是今天我們可以親手學包餃子了。
老師先讓我們看怎樣包餃子。她先拿了一個面皮,往上面放了點兒餃子餡,然后把面皮對折,雙手一擠。一個餃子就包好了。哇!真漂亮!餃子就像一個美麗的小船。后來我們就開始自己包了。我們笨笨的小手剛包出來的餃子就像吃了一半的大餅干一樣,把我們都笑壞了。后來老師親手幫助我們。我們也包的越來越快,越來越好。一會兒我們包好了一大盤。
忙活了半天我們累了,餃子也包完了。不一會兒餃子煮好了。真香!我們吃著自己親手包的餃子心里美滋滋的!
我們吃完了是要說再見的時候了,時間過得可真快呀!我們離不開老師,離不開一起包餃子的小記者們,更離不開那美好的時光,真希望時間可以回放啊!